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文化。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与中古时期亚洲相关的文化现象,如节日、传统习俗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充满活力。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本节课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还重视培养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种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提高。
3.总结本节课:让学生撰写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历史场景再现,如壁画、雕塑、建筑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氛围。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场景,如壁画、雕塑、建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2.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体验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事件。
3.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制定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引导学生分工明确、协同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5.教学内容与过程系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材的顺序,系统全面地讲解了唐朝、日本大化改新、阿拉伯文明、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内容。通过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在讲解阿拉伯文明时,我会关注其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贡献,以及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同时,通过展示阿拉伯建筑、艺术品等,让学生了解阿拉伯文明的特点。
在讲解印度的种姓制度时,我会详细介绍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如社会分层、职业世袭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种姓制度对印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如唐朝皇帝李世民、日本改革者孝德天皇等,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手段、图片、视频、地图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增强历史代入感。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历史特点及其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场景。例如,在讲解唐朝时期的宫廷政治时,组织学生进行宫廷模拟,让学生扮演皇帝、大臣等角色,亲身体验宫廷政治的复杂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讲解唐朝的贞观之治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唐朝的黄金时期?”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内容,得出答案。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历史特点及其异同。如比较唐朝、日本、阿拉伯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在讲解阿拉伯文明时,学生可能会提出:“阿拉伯数字为什么会被广泛使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history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它们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总结和提炼教学案例的亮点,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印度的笈多王朝、日本的的大化改新和中国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报告。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获取反馈。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有效实施。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引导学生关注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四)总结归纳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中古时期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各自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主要内容涵盖了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中亚的萨珊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中古中国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古时期的日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将比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探讨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有趣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教学评价多元化: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策略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地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在讲授新知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小组合作环节,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种灵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0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0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设想: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四、: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如“玄奘西行取经”为例,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吗?他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取经,为中古时期亚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古时期的亚洲历史。”
2.展示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地图、建筑、文化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直观的了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特点和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地理环境、民族迁移、宗教传播等背景知识。
2.亚洲各个文明的特点:分析中古时期中国、印度、阿拉伯等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论文结构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内容充实,涉及该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制作思维导图: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制作一张关于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思维导图。要求如下:
-导图内容涵盖亚洲各个文明的主要特点、相互影响以及历史事件;
-导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选择中古时期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唐朝的繁荣、玄奘取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形成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时期亚洲历史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如唐诗、宋词、印度史诗等,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使用时间的是()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伦C.中国D.古代印度14.日本大化改新后,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渐遭到破坏,很多豪强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A.骑士统治社会B.武士庄园时期C.幕府统治时期D.城市自治时期15.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B.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D.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

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二: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第6课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小论文。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写作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同时,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唐代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事迹,使学生了解到唐代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亚洲各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又能够包容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本节课通过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理解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能够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3.论述题:请结合所学,论述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4.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中古时期亚洲历史概要》,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5.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中古时期亚洲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该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重点:中古时期亚洲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亚洲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全球史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中古时期亚洲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地图上的国家和地区在哪个时期达到了繁荣发展吗?”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个时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古时期亚洲历史。”
(3)教师简要介绍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基本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中古时期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影响,重点介绍阿拉伯帝国、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2)强调各大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师提出问题:“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全球史观。
(4)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中古时期亚洲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掌握佛教的传播历程及其对亚洲地区的影响。
2.掌握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具备全球史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素养。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其全球史观,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传播,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日本的大化改新等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增强其历史代入感。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风貌,包括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区的历史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繁荣与特色,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解读能力。
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区在中古时期的异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3.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交流进行思考,提高其历史素养。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养。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如唐朝的繁荣、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印度戒日王朝的兴盛等。
2.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伊斯兰教、佛教的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的作用等。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中古时期亚洲文明交流的重要事件,如马可·波罗来华、蒙古西征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古时期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如唐朝、阿拉伯帝国、印度戒日王朝等。
2.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3.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如佛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发展的简短论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选取一个中古时期亚洲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
2.制作一张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大事年表,涵盖重要事件、人物、文化成就等,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
3.选择两个中古时期亚洲的文明交流事件,分析其对双方文明的影响,以及给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组关于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选择题、简答题,要求涵盖重点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4.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中央集权、封建割据等。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发展规律,反思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然而,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涉及范围广泛,各地区文明差异显著,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上可能存在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古时期亚洲各个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东亚的唐朝、宋朝,南亚的印度教时期、伊斯兰时期,东南亚的吴哥王朝、满者伯夷,以及中亚的突厥、蒙古等民族的历史更迭。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古时期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幅地图上找到哪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明古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交流?”
2.学生观察地图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中古时期的亚洲。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中古时期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2.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份课堂练习,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教学设计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

创新采用高中历史“三情四维”教学方法,即“情趣激发、情境诱思、情感升华”,从“学案导学、教师诱思、学生探究、媒体展评”四个维度,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六度”课堂,即“课堂教学着重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学生心理的调适度、学生思维的有效度、学生情感的内化度、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学生能力的生长度”。

通过“情境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教、学、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全课紧紧围绕“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三大核心理念设计系列情境与问题,突出新情景新材料的解读解析能力,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考习惯、发现能力等四大能力。

充分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创设网络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整堂课在思辨氛围中浸润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开放的素材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立足点,设计了三个教学主题即:第一主题: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伊斯兰国家第二主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南亚古国第三主题:探寻亚洲多彩文明体味交流多元共生本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全课贯穿学生的见解、分析、讨论和论辩。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 4 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4)文化①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师】阿拉伯商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是?(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崛起(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 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建立(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2)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政治制度【师】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其有着怎样的权利?(1 )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经济(1)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学生回答: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帮助学生理解从中古时期亚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变化的史实,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第 4 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兴起与发展兴起与建立中古时期的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政治与经济印度教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日本高丽与朝鲜。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I、历史纲要导引通过了解莫卧⼉帝国、⽇本的幕府以及朝鲜李朝的统治,认识殖民势⼒到来前东亚与南亚主要国家的历史特点。

II、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分析,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国家,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图⽚解读和史料研读,理解阿拉伯帝国经济⽂化的繁荣。

历史解释:充分利⽤教材所给信息深⼊探究,开阔视野,增强对⽇本锁国政策的理解。

唯物史观:通过⽂本学习,辩证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东西⽅经济⽂化交流的双重影响。

家国情怀:体会中古时期亚洲地区⽂明的多样性。

III、学习⽬标初呈现重点难点内容提要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也相继进⼊封建社会时代,并出现了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本等⾮常著名的封建国家政权,他们独具亚洲特⾊,同时,也与西⽅国家保持着⼀定的密切关系。

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期发展成为横跨欧亚⾮三⼤洲的⼤帝国,他们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穆罕默德死后,经过四任哈⾥发的扩张和不同程度的改⾰,实⾏世袭君主制,稳定国内局势,并在⽂化交流与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作⽤。

1258年,蒙古军征服巴格达,彻底消灭哈⾥发政权,持续⼏个世纪,盛极⼀时的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了。

奥斯曼⼟⽿其帝国也是亚洲最具特⾊的⼤帝国,1453年,灭亡了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征服西亚和北⾮,逐渐发展为地跨欧亚⾮三⼤洲的⼤帝国。

奥斯曼⼟⽿其帝国创⽴了政教合⼀的政治体制,⾸都伊斯坦布尔在15⾄16世纪,曾成为东西⽅⽂化交流的中⼼,帝国对东西⽅贸易起着举⾜轻重的作⽤。

1922年,奥斯曼⼟⽿其帝国最终灭亡。

中古时期,在南亚的印度和东亚的⽇本也建⽴了强⼤的封建政权,他们分别创造了⾃⼰的政治、经济和⽂化体制,共同为亚洲⽂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努⼒。

思维导图知识体系(⼀)阿拉伯帝国⽂化繁荣的原因1、阿拉伯帝国在这⼀时期武⼒强盛,征服了许多地区,并且这些地区⼤部分都是数千年的⽂化区,有深厚的⽂化积淀,为帝国⽂化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
信仰者:穆斯林
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
经典:《古兰经》
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 德规范
三大圣地: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基本教义:
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安拉)
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 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 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统
“他们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
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的进程,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基督教徒 D.西方殖民者
B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 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 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 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 确的是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故事分别来自印度、 埃及、波斯和两河流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域等地,反映了阿拉 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 继承与融合。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 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 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思考: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明朝到19世纪
儒家文明影响东亚文化圈
日本建筑
日本货币
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 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 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 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 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金属活字。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2)教师强调重点,解释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古时期亚洲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以及这些事件对亚洲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2.重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的传播、蒙古帝国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难点: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动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世界历史的热情。
2.通过学习中古时期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倡导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时期亚洲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4.借鉴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态度。
9.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兴趣。
2.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中古时期亚洲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地图所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国家和事件?”
(2)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突出重点,解释难点。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互鉴。

核心素养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包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和日本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发展特点和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研读历史文献和资料,提高史料实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4.认识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重要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家国情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亚洲1.阿拉伯帝国(1)建立与扩张(2)帝国统治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经济①工商业: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贸易: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城市:帝国境内城市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帝国文化①成就: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兴起与扩张(2)帝国统治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经济①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国家①笈多帝国: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但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建立,苏丹为最高统治者,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东亚国家①日本②朝鲜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课堂效果。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章节中古时期亚洲历史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世界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具体到亚洲其他地区的历史时,学生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1.对亚洲其他地区的历史了解较为有限,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2.在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创设情境,通过一段关于中古时期亚洲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发展,包括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突厥民族的兴起、蒙古帝国的建立等。
2.结合教材内容,阐述各个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及其相互关系。
3.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介绍中古时期亚洲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成吉思汗、穆罕默德等,以及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2.阐述中古时期亚洲各个地区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伊斯兰教法、佛教对社会的影响等。
3.分析中古时期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如丝绸之路的作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4.评价中古时期亚洲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如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5.掌握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人物、地点、事件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分析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民族迁徙、文化交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三省六部制、十道、、土地国有、科举制(高丽);
③儒学和辞章之学。
中华文化圈
课堂小结
古代亚洲文明
类别 政治 经济 文化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 亚
多宗教并存的南亚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体制,由于宗教冲突
处于分裂状态
农业、手工业、商业 农业、手工业、商业 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哈里发被认为是真主(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独 一主宰的名称)派遣到人间的使者,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
帝国最高统治者 掌握国家政治、军事大权
宗教最高领袖 掌握宗教大权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 2、帝国概况 (2)经济: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地表最强 中介
结合左图,思考以下问题 1、从地图上看,阿拉伯帝国海 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
第一章节 中古时期的西亚
第二单元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 1、建立过程
7世纪,创立伊斯兰教
西
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西

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欧亚非的 大帝国
鼎盛时期的阿拉伯版图
首都巴格达

北接黑海

与里海





南至阿拉伯海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 2、帝国概况 (1)政治:政教合一,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
2、帝国概况 (3)思想文化:信仰伊斯兰教;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作业要求:
1.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注重史论结合,用事实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人物及文明特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蒙古帝国的建立等,加深学生的记忆。
3.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各个文明的尊重和包容,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
c.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d.设计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促进共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课题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
2.掌握亚洲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学习,了解国家、民族和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3.日本幕府统治
教学难点:1.阿拉伯帝国
2.日本幕府统治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板书设计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
兴起与发展
兴起与建立中古时期的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政治与经济
印度教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日本
高丽与朝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