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_韩斌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总结: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内容多样化,包括基础教育、农业发展、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
工作思路:1. 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和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计划提供依据。
2. 制定具体的扶贫计划。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一个全面的扶贫计划,包括具体的目标、措施和时间表等。
3. 确定优先领域。
根据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禀赋,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比如发展农业、提升教育水平、带动就业等。
4. 加强政策支持。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和投资者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5.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6. 加强教育培训。
提供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7. 强化社会保障。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8. 促进农业发展。
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
9. 加强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地区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分享经验,吸取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
10. 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方向,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进行。
这些工作思路可以帮助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作者:段应碧来源:《老区建设》2010年第05期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但严格意义上的减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逐步明确的。
中国以政府主导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不仅对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城的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社会服务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而且着力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低、生产生活条件差和增收门路少的问题,推动了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村民自治进程。
扶贫开发在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等方面仍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的成功减贫也加速了世界减贫的进程,为世界消除贫困作出了贡献。
具体而言,中国农村扶贫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显著下降,一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的400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2%。
在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问题;历史上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状况有所缓解,贫困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2、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国家扶贫重点县的通讯设备发展较快,在监测的国家扶贫重点县中,2007年通电话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的比例达到94.2%,比全国县市的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374万户,电话普及率提高到每百人30部。
截止到2007年,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8,3%,有97.8%的行政村可以接收到电视节目。
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2007年的5.6%。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文章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主要抓好三个重点即1、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2、以强化培
训为重点,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3、以扶持龙头企业
为“切入点”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也就是“一体两翼”。
这三项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没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产业化调整结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转移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扶贫这两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就富不起来。
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按照“突出重点,缩短时间,加大投入,提高效益”的思路,对剩余没有解决温饱低收入的贫困村,分期分批,集中力量,加大力度,整村推进。
真正实现“抓一批,脱贫一批”的目标。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作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切实增强工作的务实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工作上加大力度,在资金上安排重点倾斜,在扶持进度上优先安排。
以“九牛爬坡人人出力”的劲头攻艰克难。
根据此战略目标,结合我办的业务范围,和盐、同、红、扁担沟吊庄管理区的扶贫开发的实际和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我认为,把扶贫工作拓展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行产业化扶贫无疑是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最佳选择。
1。
村工作报告中扶贫工作的成果与问题反思

村工作报告中扶贫工作的成果与问题反思一、扶贫工作的成果近年来,我村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我们对贫困户进行了全面的排查,确保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村里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和项目支持,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许多贫困户已经脱贫致富,家庭收入稳定增加。
其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我们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生活品质。
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贫困户的产业技能和经营水平,使他们更有能力脱贫致富。
二、扶贫工作中的问题然而,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一些贫困户存在持续性贫困的问题。
虽然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但由于某些原因,一些贫困户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其次,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完善。
尽管我们有一定的投入,但由于资金有限和扶贫政策的执行问题,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此外,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也需要关注。
一些脱贫户在一开始脱贫之后,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保障机制,再次陷入了困境。
三、加强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解决持续性贫困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组织相关的培训班和技术指导,提高贫困户的技能和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就业或创业。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贫困户的就业机会,积极促进当地的就业创业环境,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稳定脱贫。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我们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争取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规划和建设具有长期效益的项目,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维护保养水平,确保基础设施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五、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为了确保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扶贫工作的成效与问题

扶贫工作的成效与问题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成效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扶贫工作的成效1. 脱贫人数大幅增加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最显著成效之一就是脱贫人数的大幅增加。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我国已有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这些人口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状况,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2. 扶贫资金投入增加为了支持扶贫工作,我国政府大力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投入。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医疗等领域,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扶贫资金的增加也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脱贫致富。
3. 扶贫政策的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动扶贫工作,我国还不断创新扶贫政策。
比如,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数据分析和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确保扶贫资源的精准投放。
此外,还推行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一系列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1. 贫困人口分类不准确尽管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但在贫困人口的分类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贫困人口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纳入扶贫范围,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扶贫政策和资源。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分类机制,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公正性。
2. 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尽管扶贫资金的投入增加了,但在一些地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
一方面,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扶贫资金被滥用或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
因此,需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有效使用。
3. 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还需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仍存在着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一些地方政府过于注重脱贫的数量指标,而忽视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远规划。
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功实现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政策层面和实施层面等多个角度对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并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宏观层面的成效评估在宏观层面,我国农村扶贫攻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贫困发生率的显著下降和贫困户收入的明显提高。
根据最新发布的扶贫攻坚数据,我国贫困发生率已由2015年的5.7%下降至2020年的1.4%,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超过7000万。
与此同时,贫困人口的收入也有所提高,农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8.8%。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
二、政策层面的成效评估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土地流转、教育补助、就业援助等多项措施,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困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政策的不断创新和调整也为农村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实施层面的成效评估除了政策的支持外,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还离不开实施层面的努力。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
此外,扶贫干部的培养和培训也为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落地式的扶贫工作,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四、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扶贫资金使用和落实上存在不透明、滥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
此外,特定群体(如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的扶贫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和改进方法。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

持续高速 的经济增长 ,为大规模减贫创
造 了良好 的宏观环境 。特别是 在此过程
中 ,中国政 府 也 清醒 地看 到 ,市 场 并
不能 自动惠及左右人群 ,单 纯的经济增
6、采 取 “ 政府 主导 、社会 参 与 、
自力更 生 、开 发 扶 贫 、全 面 发 展 ” 的 基本模式 。所谓政府 主导 ,就 是坚持把 扶贫开发作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保减贫项 目与贫困人 口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5 、广泛 学习和借 鉴国内外 的成功经
验 。一 方面 ,总结 提炼 国内各 地成功的
西南地区等集 中连片的贫 困地 区整体解决
了温 饱 问题 ;历 史 上 素 有 “ 瘠 甲天 苦 下 ”之称的甘肃定 西和宁夏 西海 固地 区
贫 困状 况 有 所 缓 解 ,贫 困地 区 的社 会 面
1 、强有力 的政治意愿 和政府 承诺 是实现减 贫的根本保证 。中国将促进减 贫作为国家现代化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就是鼓励和支持贫 困群众在政府和社会各
界 的帮助下 ,转变思想 观念 ,赋予其参 与权 ,促进其 能力建设等 。所谓开 发扶 贫 ,就是坚持 开发式扶贫 的方针 ,努力 改善 基 本生 产生 活条 件 ,从农 田水利 、 种养殖业 、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着手 , 增加 收入 ,提 高贫困地 区和人 口的 自我 发展 能力 。所谓 全面发展 ,就是按照科 学发展 观 的要求 ,全方位 治理贫 困,把
3、不 断 完 善 扶 贫 方 式 ,逐 步 实 现
坚持 以人 为本 ,努力使经济发展 的成果
为所有社会 成员所分享 。先后多次就减 缓 贫困向国际社会作 出承诺 ,并制定减 贫 计 划 ,集 中力 量 付 诸 行 动 。 2 、坚持 以发展 消除贫 困 、以减贫
乡镇扶贫工作总结与反思

乡镇扶贫工作总结与反思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乡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在此,对乡镇扶贫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扶贫工作开展情况1、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我们通过深入的走访调研,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对全镇的农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档案,确保扶贫资源能够精准投向真正需要的人群。
2、产业扶贫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种植优质水果、养殖家禽家畜等。
通过引进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增加收入。
3、教育扶贫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
同时,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4、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5、社会保障兜底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取得的成效1、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经过努力,我镇的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2、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产业扶贫的实施,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的道路更加畅通,水利设施更加完善,电力供应更加稳定,通信网络覆盖更广,为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群众满意度提高扶贫工作的开展,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1、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部分产业项目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2、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自主脱贫的意愿和能力不强,缺乏积极主动发展生产的动力。
3、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对干部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但部分干部在工作中还存在业务不精、工作方法不当等问题。
怎样写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怎样写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就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
首先,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和精准脱贫措施,我国已经实现了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
同时,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注重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补偿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
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改善。
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
最后,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长期帮扶,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_整村推进_扶贫开发模式的反思与完善.kdh

文/黎娟贫困村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自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为深入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政府和学者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其中大多围绕国外的农村发展理论和国内的参与式整村推进理论展开,而在这些理论中,影响较大、与整村扶贫联系最为紧密的数赋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内源式发展理论四大理论。
四种理论都围绕扶贫这一主体展开研讨,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赋权理论从贫困群体的权利入手,指出扶贫的前提是建立平等的权利给予制度,把平等的权利通过制度赋予对象使之具有维护自身应有权利的能力,从而改变贫困境况;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及后来者的需要,还特别要考虑到当今社会贫困群体的需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着重点在于满足世界贫穷人口的基本需要;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唤起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内源式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先要满足贫困人口的真正需要和愿望,确保他们自身的充分发展,按照其自身的发展方式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反思与完善「编者按」贫困村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2000年开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逐渐在全国各地实Rural Social >三农社会我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总体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了两次大的调整:1994年提出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2008年5月,国家明确指出“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
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与经验总结

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与经验总结扶贫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长期的实践中,各地都积累了不少创新的扶贫模式与经验。
本文将对这些创新模式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与经验总结精准扶贫是近年来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一。
在传统的“大锅饭”扶贫模式中,贫困家庭不能真正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而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对贫困人口的精准定位,确保扶贫资源得以精准投放,为贫困群众提供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
在精准扶贫模式中,多地采取了创新的办法。
比如,通过建立贫困户信息数据库,使得相关扶贫资源可以更好地对接贫困家庭的需求,实现更精准的帮扶。
同时,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垂直管理,提高扶贫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二、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与经验总结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贫困家庭长久脱贫致富的关键。
传统的产业扶贫模式多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投资兴办产业,然后贫困户以劳动力参与,但效果不佳。
为此,许多地方对产业扶贫模式进行创新,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链的帮扶,不仅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还要注重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品牌建设,使贫困户的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
三是注重培养贫困群众的创业意识和经营技能,提升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发展能力。
三、教育扶贫模式的创新与经验总结教育扶贫是扶贫事业的根本之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家庭的长期发展。
在教育扶贫模式的创新中,我国各地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方面,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条件,使贫困地区的学校能够与城市学校媲美。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资助和奖励,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发挥。
农业农村扶贫总结脱贫成效与经验总结

农业农村扶贫总结脱贫成效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我国一直将农业农村扶贫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脱贫成效显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农业农村扶贫脱贫成效与经验。
首先,农业产业扶贫是关键。
农业是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是稳定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科技、推广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培训农民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扶贫途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乡村旅游度假。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提升农民收入,还能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通过规划乡村旅游路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注重教育和医疗扶贫。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设立奖学金、免费医疗等补助政策,帮助农民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还有一些其他经验值得总结。
比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信用社和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农业、懂政策、懂农民的扶贫队伍;加强农村党建,推动农村治理和民主建设,保障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总结经验,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农村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愿我们的农村扶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向前迈进。
农村扶贫开发现状分析

农村扶贫开发现状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扶贫开发工作。
在这个背景下,我将对农村扶贫开发现状进行分析。
二、扶贫政策与措施为了改善农村贫困状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基本生活保障、教育扶贫、医疗保障、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问题。
三、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政府投入资金和资源,修建了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
四、农村产业发展发展农村产业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方面。
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民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向农产品加工、养殖业等多元化转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贫困户的收入。
五、教育扶贫与人力资源开发为了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教育补贴和奖助金,努力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六、医疗保障与健康扶贫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医疗卫生站和乡村医师培训基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七、生态农业与生态扶贫为了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倡生态农业,大力推动农户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农业方式向低碳、绿色农业方式转变,保护农田和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八、电商扶贫与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鼓励农民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推动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九、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扶贫开发至关重要。
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基层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组织的履职能力,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引领作用。
十、扶贫开发成效与问题通过以上政策和措施,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大量的农民走出了贫困线,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扶贫开发工作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员,参与了许多项目的实施和推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感悟。
下面就我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工作思路。
一、总结1. 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所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项目实施,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通过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措施,一些贫困人口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2.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首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资金不足、政策不明确等困难,进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方面,由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市场发展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导致扶贫效果不够明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些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项目的实施要注重整体规划和资源协调,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其次,在产业扶贫中要注重市场培育和创新,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最后,要注重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创业能力。
二、工作思路1. 加大资金投入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加大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
同时,还要注重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确保项目的实施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2. 完善政策措施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注重制定具体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支持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加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方向,要继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扶贫帮扶。
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方面,要注重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4. 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申论:农村扶贫攻坚,现状与思考

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农村扶贫攻坚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事业,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动着农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现状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
首先,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紧缺。
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贫困问题突出,贫困户数量众多。
尽管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扶贫政策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导致一些贫困群众无法真正受益。
其次,农村扶贫攻坚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乱象。
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着虚报扶贫成果、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得扶贫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假象。
另一方面,扶贫工作中的资金管理、项目执行等环节仍然不够规范,容易引发贪污腐败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扶贫攻坚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不折不扣地肯定农村扶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并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
政府应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力度,让农村地区享有与城市相当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其次,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科技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扶贫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技支持,推动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监督和扶贫资金的管理。
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于切实的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力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确保扶贫工作的真实有效。
最后,农村扶贫攻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外,广大企业、民间组织和爱心人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扶贫开发; 贫困政策; 区域经济; 现代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4)06-0119-04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Summary and Reflection
贫困人口方面发展基础条件受限, 自然环境恶 劣、 交通闭塞、 信息交流不畅、 生态环境问题频发, 同时缺乏脱贫致富的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文化 素质偏低, 增收渠道单一。 因此必须依靠一定的倾斜 性和导向性的外部扶贫模式才能加快改变贫困落后的 局面。 文章就云南的扶贫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是当前 云南乃至西部大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整乡推进、 整族帮扶是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 为了解 决集中连片贫困区域、 人口较少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 和特殊贫困区域的发展问题而实施的扶贫举措。 2010 年怒江州独龙江乡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试 点乡镇, 之后独龙族又被列为整族推进的重点帮扶对 象, 2013 年底云南集全省之力, 开始实施推动怒江 州“整州推进” 的扶贫开发新形式。 该模式优点在于 通过资金和资源的集中可以在短期内使得贫困地区的 基础设施、 生产生活条件及产业的发展等发生明显的 提升。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云南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 资金 52 亿元, 完成了近 2100 个村委会和 2.5 万个贫 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 有近 150 万户贫困农户直接受 益, 极大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新农村 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该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贫困
纯救济式逐步转变为群众参与式、 开发式扶贫的理论 和政策演进, 从采取措施和实施范围来看如区域扶贫、 群体扶贫、 直接扶贫到户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普 遍的模式可以总结为财税补贴优惠模式、 产业扶贫模 式、 对口帮扶模式、 生态扶贫模式、 移民搬迁扶贫模 式、 劳务扶贫模式和智力扶贫模式等 。 [5-7] 文章以云南 省这一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为例, 对当前我国扶 贫开发主要模式实施过程、 效果和存在问题展开分析。
精准脱贫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精准脱贫政策的反思与展望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几千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精准脱贫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精准脱贫政策进行反思并展望未来,对于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脱贫政策的反思1.政策执行存在不足在实施精准脱贫政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因为缺乏责任感和执行力,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帮扶。
一些扶贫资金被挥霍浪费,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2.政策精准度可提升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精准脱贫的基本政策框架,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导致扶贫对象的选择不够精准。
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贫困地区和人群的特殊情况没有得到充分考虑,导致政策的切实性不够。
3.政策可持续性待加强尽管许多贫困人口已经实现了脱贫,但是他们的脱贫是否能够持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要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需要政府更多地关注脱贫户的产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以确保贫困人口不会因为某些外部环境的改变再次陷入贫困。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要加强对精准脱贫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督促力度,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符合政策要求。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考核力度,形成政策执行的压力。
要通过完善精准脱贫政策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提高政策的精准度。
特别是要强化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调查和研究,更加充分地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需求,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要强化对脱贫户的跟踪和帮扶工作,确保他们的脱贫能够持续。
这包括加大对脱贫户的产业扶持力度,增强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精准脱贫政策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政策工具。
通过加强政策执行、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强化政策可持续性,我国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精准脱贫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贫困人口带来更加可持续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扶贫攻坚战的成效与不足

农村扶贫攻坚战的成效与不足概述:农村扶贫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和计划,旨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农村扶贫攻坚战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成效1.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农村扶贫攻坚战的最大成效在于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各项政策,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产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而实现脱贫。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扶贫攻坚战还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投资兴建了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力。
3.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扶贫攻坚战不仅仅是提供经济援助,还注重提高农民的素质。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贫困地区教育支持计划等,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使他们更有能力脱贫致富。
二、不足1.政策执行不到位在农村扶贫中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落实的困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贫困户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的好处。
2.收入分配不均农村扶贫攻坚战中,收入分配不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贫困户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了较大收入增长,但同时也有一部分贫困户因各种原因,未能从中受益。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贫困户能够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3.依赖政府资助过多地依赖政府资助也是农村扶贫攻坚战的一个不足之处。
一些农民习惯于通过接受政府的直接援助来解决生计问题,而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这种依赖性不利于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与改进1.深化产业扶贫在农村扶贫攻坚战中,应进一步深化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通过开发优势农产品和发展相关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2.强化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农村扶贫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云南扶贫开发之思考

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云南扶贫开发之思考
韩斌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本文分析了云南省贫困人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探讨了提升路径。
要充分利用国家及省上的相关政策,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争取最大优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养改善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发展教育,优先提升个人的发展能力;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提高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韩斌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昆明650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贵州扶贫开发中的制度创新思考——基于连片特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2.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云南扶贫开发之思考
3.关于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安徽省2013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践
4.赤峰市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喀喇沁旗扶贫开发经验分析
5.开创云南扶贫开发新局面——云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发展阶段和趋势来看,各国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不同国家与地区消除贫困的任务和目标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等强调实施多种扶持项目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巴西等通过大规模的物质资本投资形成区域发展中心,然后以该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而欧美发达国家将社会保障方案作为一种福利制度覆盖全社会以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
各国采取的政策实践如印度鼓励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巴西实施“最低收入保障计划”,泰国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脱贫,孟加拉国推进“乡村银行”为贫困农民提供低息创业贷款等[1-4]。
我国扶贫模式从扶贫主体角度经历了从单纯救济式逐步转变为群众参与式、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和政策演进,从采取措施和实施范围来看如区域扶贫、群体扶贫、直接扶贫到户等,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普遍的模式可以总结为财税补贴优惠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对口帮扶模式、生态扶贫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劳务扶贫模式和智力扶贫模式等[5-7]。
文章以云南省这一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为例,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模式实施过程、效果和存在问题展开分析。
一、云南省扶贫开发模式探析云南省是全国最贫困的区域,是整体性、民族性、素质性的贫困交织,是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五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地区。
贫困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韩斌(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昆明650111)收稿日期:2014-04-08基金项目:云南省2012年度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党校系统课题。
作者简介:韩斌(1979-),男,山东济南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摘要: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
文章基于当前国内外扶贫开发的政策和理论演进,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云南为例,对整村推进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异地搬迁扶贫模式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扶贫发开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扶贫开发模式存在覆盖面小,政策滞后,对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视不够,贫困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实施多维系统政策、恢复和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扶贫开发;贫困政策;区域经济;现代化农业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14)06-0119-04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Summary and ReflectionHAN Bin(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Kunming Yunnan 650111,China )Abstract :Anti poverty is a worldwide difficulty.Many countries carried out lots of explorations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people.We analyze the mod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unnan and point ou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Now it includes whole village advancement ,mode of industry relocation ,mode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nsfer after training model ,on the whole village ,and so on.Considering on these modes ,there exist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at the coverage is small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elf development ability is not valued ,stimulate the people's initiative.At last ,we put forward proposals such as that we should help the poverty population restores their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mplement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policy.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oor policies ;Regional economic ;Modern agriculture119··域呈现出点、线、片的特点,既有点状贫困户,又有沿江分布的线状贫困带,还有集中连片的贫困片区,扶贫攻坚的难度大。
是生态环境恶化与基本生存条件困难共生,贫困面大与返贫率高同在,扶贫成本高与投入标准低并存的综合性贫困问题。
云南省的贫困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自然生存条件的限制,加之投入有限、开发受限导致发展仍然较为滞后。
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差距是发展滞后的外部因素。
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社会事业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诸多方面。
目前有限的扶持资金对于改善较为偏远、恶劣的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非常困难,在水、电、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区域的可进入性,阻碍了与外界物资、信息、资本和人才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素质的低下是发展滞后的内部因素。
隔绝闭塞的生存方式阻碍了人口素质的提升。
一是因为历史因素人口素质偏低,而且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甚至躲避教育,文盲人口比例大、失学辍学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贫困人口多居于极为偏远地区,大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由于实用技术培训少致使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不多,也增大了科技推广难度,生产技能无法获得拓宽和提高,导致人员交往、物资交流、商品输出和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严重缺乏增收就业的素质和能力。
贫困人口方面发展基础条件受限,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交流不畅、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同时缺乏脱贫致富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文化素质偏低,增收渠道单一。
因此必须依靠一定的倾斜性和导向性的外部扶贫模式才能加快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文章就云南的扶贫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1.整村推进模式。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是当前云南乃至西部大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是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人口较少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和特殊贫困区域的发展问题而实施的扶贫举措。
2010年怒江州独龙江乡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试点乡镇,之后独龙族又被列为整族推进的重点帮扶对象,2013年底云南集全省之力,开始实施推动怒江州“整州推进”的扶贫开发新形式。
该模式优点在于通过资金和资源的集中可以在短期内使得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及产业的发展等发生明显的提升。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亿元,完成了近2100个村委会和2.5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有近150万户贫困农户直接受益,极大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该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贫困面大、自身投入能力差而导致扶贫效果有限,特别是深度贫困人口发展基础薄弱,靠常规扶持和局部投入很难彻底摆脱贫困。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严重不足,投入资金和项目覆盖面仍然难以适应扶贫开发的实际需要。
每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15-20万元,远远满足不了项目村的建设所需。
二是当前已完成整村推进的贫困村虽然改善了一些基础设施,但未能建设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后期的发展由于缺乏资金而陷入困境。
三是缺乏项目后期维持所需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2.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形成了贫困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缓解了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危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共投入扶贫财政贴息资金8.4亿元,引导扶贫项目贷款94亿元,共扶持龙头企业251家,帮扶240万户农户,带动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100元。
该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有限,产业结构难以调整,贫困农户自我增收能力仍然较弱。
一是无法形成规模。
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产业小而全,难以形成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对群众的增收推动有限。
二是农村龙头企业小而弱,缺乏专业化合作组织,且大部分企业缺乏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管理经营落后。
三是项目可持续性差,缺乏后续科学有效管理和支撑资源。
3.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非农就业人口比例,需要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
由于这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缺乏外出就业的劳动技能,自身又没有能力支付再就业培训的相关费用,就需要政府来扶贫,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
云南省一直在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12年怒江州劳动力培训转移共5900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4万元。
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困人口素质提升难,很难满足用工单位需求。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文化教育发展落后,贫困人口素质普遍较低,而且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缺乏分析、应用和转化信息等外界交往的能力,而现有培训覆盖人口比例低、培训机会少,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受训劳动力数量少,而且符合用工单位要求的更少,很难满足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4.异地搬迁模式。
异地搬迁扶贫模式通过直接、有效的改善生存发展自然条件严重受限的群众的聚居条件,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家庭整体脱贫,有利于根本120··上改变贫困现状。
近十年来云南省将山区、半山区失去生存条件的近20万群众搬迁至河谷沿线、交通沿线,全力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较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口的合理分布,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有效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生存发展的矛盾。
该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异地搬迁之后土地紧张、财政投入有限、培训资金和培训机会缺乏,导致缺乏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而移民不适应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的改变也导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没有实现脱贫增收的目的;另一方面移民与原住民由于资源重新分配和竞争加剧,更加增加了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