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方案初步研究
基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模式研究
![基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c1eeb09b6648d7c1c746e0.png)
基于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模式研究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地质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
文章以芦山县为例,总结归纳芦山县地质灾害特征,借鉴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结合芦山县自身特点,建议从灾前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灾害应急指挥及统一协调体系建设、灾后减轻灾害的风险、建立芦山县防灾减灾系统平台等四个方面健全防灾减灾措施。
标签:防灾减灾;地质灾害;芦山芦山位处四川盆地西缘,属盆周山区县,距成都180公里。
芦山所属的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
芦山地理位置特殊,地貌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在社会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叠加之下,使得芦山地区自然灾害次数多、强度大、破坏指数高。
其次从板块挤压产生地震来说,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相同点在于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移动,向着四川盆地推挤积压了巨大的能量。
地质灾害的频发,给芦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通过了解芦山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国外先进经验和教训,找出适合芦山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保障芦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芦山县地质灾害特征1.1 地震地震具有破坏程度深、难以预测、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芦山地区的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地壳活跃,再加上近年来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加重了芦山地区的地质不稳定问题。
2013年“4.20”芦山地震,造成雅安等十多个市州、100多个县受灾。
共计造成196人死亡,150余万人受灾,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受灾总面积为12500平方公里。
此次地震给芦山人民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严重的制约着芦山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泥石流泥石流以冲毁危害为主,淤埋危害次之。
泥石流是芦山频发的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芦山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降水量丰沛;加上芦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复杂,植被破坏降低山区植被覆盖率,泥土疏松,一旦发生地震,极易引起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4.20”芦山地震之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b7ed49be1e650e52ea99ba.png)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近年来的地质灾害减灾情况作了初步的研究,并且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减灾战略战术。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东部地面沉降、西部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国在地质灾害减灾战略上提出新的防灾技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质灾害;减灾战略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china’s recent geological disaster situation and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strategy and tactics. china geological disaster mitigation currently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the eastern ground subsid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serious, these problems have appeared in china need in geological hazard mitigation strategy put forward the new technolog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strategy中图分类号:s4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五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回顾在全球,中国的地质灾害极为严重。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种类繁多、危害极大,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并且对人民财产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e6bf6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2.png)
2023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CATALOGUE 目录•引言•中国地质灾害现状概述•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现状分析•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模式构建•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实施措施•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地质灾害的频发和危害地质灾害减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急需制定相应的减灾战略和措施,提高灾害防控能力。
减灾战略研究的紧迫性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提出相应的减灾战略和措施。
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和调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地质灾害减灾战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研究意义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质灾害防控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意义02中国地质灾害现状概述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定义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分类地质灾害定义与分类地域分布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等。
时间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和地震活跃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1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2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评估。
风险评估现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概率-风险评估法等。
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制定减灾战略、规划以及应急预案中。
风险评估结果应用03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现状分析战略管理定义战略管理是指对组织长期目标和行动进行决策和规划的过程,包括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估战略。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2ca0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1.png)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中国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来说,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一、地震灾害形势与挑战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处,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众多,且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地震灾害防治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地震灾害防治策略。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局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网络,以及一种高效的地震预警系统。
通过对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地震,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供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推进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中国地震部门加大了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在地震原因、动力学、预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加强了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了地震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再次,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中国地震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健全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加强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
通过不断加大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并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地震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制定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中国还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来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地震部门通过持续投入资金,不断提升地震监测设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这使得中国能够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变化情况,提供可靠的地震预警信息。
其次,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的投入,建立了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并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
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7dad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6.png)
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地质灾害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制定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达到以下目标:1.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和监测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2. 完善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3. 推进社会参与: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普及,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二、主要任务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改善监测设备,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提升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
2.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分析和评估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4. 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加强与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5. 提高地质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地质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效率。
6.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鼓励公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实施措施1.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和监测能力。
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
3.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
4.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
5. 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加强协同合作。
6.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
7.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地质防灾减灾实施方案
![地质防灾减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b4a8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b.png)
地质防灾减灾实施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和实施地质防灾减灾实施方案,对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完善监测预警设施和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提前预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加大对易发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力度,修建防护工程,加固危险地带,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区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防止灾害扩散和蔓延。
此外,还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害救援和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在实施地质防灾减灾方案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地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地质防灾减灾工作。
同时,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另外,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和防治工程技术水平,为地质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支持。
总之,地质防灾减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地质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地质防灾减灾工作,共同努力,为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作出积极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6db94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c.png)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地质灾害,既是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又是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是一类非常破坏性的灾害。
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研究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指的是地球物理和地质学作用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
其中,滑坡和泥石流两者是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出现,导致经济、环保、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防治滑坡及泥石流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滑坡及其防治对策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内部矿物、水和生物等因素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土壤失去稳定性出现移动。
滑坡灾害不仅大规模地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威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滑坡的治理:1. 实施坡脚加宽。
采用挖方和倒填方法,使坡脚部位平稳过渡,缓解坡脚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2. 实施喷混凝土加固。
采用注浆或喷洒混凝土的方法,在滑坡面的破口注入混凝土,使其加固。
3. 实施岩锚加固。
采用钢筋锚杆的方式加固滑坡,使岩体结合更紧密。
4. 实施护坡措施。
对于新建和翻修的公路、铁路、水库等工程地处滑坡发生的潜在区域,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2. 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泥石流是由陡峭峡谷中降雨和融雪造成的一种复杂的自然灾害。
它的灾害范围广、危害大,满足一定条件下就会引发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1. 构筑梯田和植物屏障。
通过开挖梯田等方式使水流得以减缓,同时在梯田区域种植树木等植被屏障,阻止水泥冲击泥土,减少泥石流破坏程度。
2. 增加道路排水设施。
尤其是登山道、林道等路段,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路面的排水畅通,并在关键部位加设排水管道及检查井。
3. 建造拦挡坝。
在关键部位设置拦挡坝,拦截泥石流,使其能够缓慢形成堤坝,以减轻泥石流的冲击力。
4. 开展预警工作。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相关泥石流地区的气候、水文和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科学的预警系统。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企划方案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企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dae19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0.png)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企划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地质灾害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制定了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企划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加强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发生频率和灾害损失。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升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
-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强灾害信息共享和传播,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强化灾害风险评估和规划:-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明确灾害敏感区域和高风险区域。
- 制定相应地质灾害风险规划,严控高风险区域的开发利用。
-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避让能力。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加强灾后修复和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推广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4.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教育和宣传:-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 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 加强灾后宣传和教育,提高灾害防治的整体效果。
5. 加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加强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
- 完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制度,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实施和保障1.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组织和协调工作。
2. 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任务和工作进度。
3. 加强预算投入,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落地。
4.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素质。
5. 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预期成果和评估指标1.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灾害损失明显减少。
应对全球变化的中国地质灾害综合减灾战略研究
![应对全球变化的中国地质灾害综合减灾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c25815fad6195f312ba638.png)
技能力与管理水平 , 我 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的现状 分析人手 , 分借鉴 国际 自然灾 害综合减灾 与风险管理 的成 功 从 充
经验与策略 , 从推进 中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的角度提出了 7 点综合减灾 建议 , 以期起 到抛砖 引玉的作用 , 推动政府 管 理部 门、 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地质灾害综合减 灾的广泛 交流 与讨论 , 进防灾 减灾科技 与策 略在实 践 中应 用 , 促 为应对
“ 莫拉克” 导致的小林村滑坡 、00年的贵州关岭滑 21 坡与周曲泥石流灾害等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特别 是 2 1 0 0年 汛 期 以来 , 由于 气 候 极 端 异
面 : 全 球气 候变 化加 剧 , 端 气 象异 常 , 害性 天 ① 极 灾 气 如局 部 气象 干旱 、 局地 强 降雨 、 强热 带风暴 等 频繁 发 生 , 临着灾 害性 天气 常态 化 的趋 势 ;② 全 球 进 面
力地质 作 用引 起 的地 质 灾 害 增 多 ;③ 人 口增 多 , 城
注: 本文为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项 目 ( 编号 4 82 8 ) 0 0 0 5 和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质 灾 害监 测 预 警 与 风 险评 估 技 术 研 究 ” 编 号 地 (
2 1 B 1 B 2 的成 果 。 0 2 AK 0 0 )
1 )国土 资源 部新 构造 运 动与地 质灾 害重 点 实验 室 , 京 ,0 0 1 北 10 8 ;
2 )中国地质 科学 院地 质力 学研 究所 , 京 ,0 0 1 北 10 8
内容提 要 : 了探索极端气候事件 引发重大地质灾害 的综合减 灾防灾 战略 , 高主动减 灾防灾 的科 技能 力与管 为 提 理水平 , 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条件下 中国地质 灾害防治 面临 的挑 战 , 文在 “ 球灾变 事件与 重大地 质灾 害减灾 战略 本 全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7269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8.png)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方案背景介绍嘿,宝子们!咱们都知道地质灾害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像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啥的,一旦发生那可就是大灾难。
咱现在制定这个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呢,就是因为咱看到之前地质灾害造成的那些可怕后果呀。
好多地方的小伙伴因为地质灾害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亲人呢,这多让人心疼呀。
所以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把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目标与需求说明咱的目标那就是要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要把损失给控制住。
这就需要咱们对那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好好排查,像山区那些土质疏松的地方,还有靠近河边容易被水淹的地方。
我们需要提前知道哪里可能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采取措施呀。
另外呢,咱们还得让大家都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毕竟这事儿大家都得参与进来。
三、解决方案概述首先呢,监测工作得做好。
咱得安排专人或者用一些高科技设备去监测那些危险区域。
比如说山体,要是有一点点的移动或者裂缝变大了,咱就得赶紧采取措施。
还有啊,对于那些住在危险区域的居民,咱们得想办法让他们搬离。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给人家找好新的住处,还要给点补偿啥的。
然后呢,植树造林也很重要。
树的根可以把土固定住,这样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四、实施步骤计划1. 年初的时候,先把各个地方的地质情况摸清楚。
让专业的地质人员去考察,看看哪些地方是高危区域,把这些地方都标记出来。
2. 接着呢,开始安排监测人员或者安装监测设备。
这期间得做好培训工作,让监测人员知道怎么看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危险的。
3. 到了年中,如果发现有危险的迹象,就赶紧行动起来。
要是需要居民搬迁,就尽快落实搬迁工作。
同时呢,开始植树造林的工作,先把树苗种下去。
4. 快到年底的时候,再检查一遍所有的措施有没有落实到位,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关键资源分配钱肯定是很关键的资源啦。
一部分钱要用来买监测设备,一部分要给搬迁的居民做补偿,还有一部分要用来买树苗和请人植树。
地质灾害防灾和灭灾措施可行性报告
![地质灾害防灾和灭灾措施可行性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d3bc9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9.png)
地质灾害防灾和灭灾措施可行性报告地质灾害防灾与灭灾措施可行性报告一、研究背景地质灾害是在地质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在地壳表层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本报告致力于研究和评估地质灾害防灾和灭灾措施的可行性。
二、灾害防灾和灭灾措施分析1. 灾害防灾措施灾害防灾措施是指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事前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损失。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及时获取灾害发生前兆,提前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土地利用管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灾害发生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或建设,减少灾害风险。
(3)工程控制措施:包括护坡、固坡、加固房屋和桥梁等。
通过加固和改造工程,增强地质体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4)教育宣传与培训:普及地质灾害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2. 灾害灭灾措施灾害灭灾措施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为了尽快减轻损失和恢复正常生活,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紧急救援措施:如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投入到灾区,进行生命救援和紧急物资运输,确保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2)灾后恢复与重建: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与重建方案,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促进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
(3)灾后心理疏导和重建: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组织心理援助和疏导,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可行性评估在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和灭灾措施之前,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估,以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技术可行性评估措施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例如,灾害监测系统是否具备高精度和高时效性,工程控制措施是否经过科学验证。
2. 经济可行性评估措施的经济投入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需要综合考虑投入资金、维护成本和灾害损失减少的效果,确保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浅谈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的研究
![浅谈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c8416faef8941ea66e0561.png)
浅谈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的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从发生的结果来分,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在这里先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一、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二、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三、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四、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越来越多。
近几年来,地质灾害带来人民群众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甚至在有些重大地质灾害中,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非常大。
所以,无论是对地质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还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防御,都需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为后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供较多较完善的对策。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结构复杂,加之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也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地形复杂,所以在我国各地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灾难发生。
所以面对这样的复杂的地形,我国也要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理。
一、采用开科学的方法对灾难进行治理。
首先要对工程治理方案进行论证,从而选择出最为合理的方案,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f5fd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3.png)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和表层结构变化所造成的损害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严重,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地质灾害现状在我国,地质灾害多发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已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地震是中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其次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灾害。
1、地震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震频繁,灾害严重。
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大的。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警和应急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各地也在加强地震监测、震源机制研究、建筑抗震设防等工作,但在地震预警、避震建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2、泥石流泥石流灾害多发于我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其特点是突发性和危害性。
泥石流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针对此类灾害,我国各地加强了监测、防护、应急等措施,但仍存在防治手段不足、过度开发山区等问题。
3、滑坡和崩塌滑坡和崩塌灾害常发生于山区和丘陵地区,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都非常严重。
预防和减轻滑坡和崩塌灾害,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同时应注重防灾减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1、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科学调查和研究,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并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
因此,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和监测,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的水平,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国家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自我保护能力。
3、推行生态工程、合理开发与利用山区资源生态工程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生物防护等手段,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山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治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治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f826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b.png)
地质灾害治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的一类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治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意义地质灾害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及经济损失的过程。
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涉及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地质灾害的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地壳运动频繁的地区,因此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
二、防灾减灾技术的现状和挑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来预测、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
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地震的预测、火山的监测和地质滑坡的预警系统等。
然而,要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非常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另一方面,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和复杂,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地质灾害治理与技术创新面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技术创新是关键。
科学家们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监控能力,为灾害预测和预警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理方法,如地震防护结构、岩土工程对策、土壤改良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
四、未来地质灾害治理的发展方向未来地质灾害治理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地球内部运动和地质灾害的关系,提高地灾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治理方法,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科研成果和治理经验,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震预测和灾害减轻策略研究
![地震预测和灾害减轻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c1bd0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c.png)
地震预测和灾害减轻策略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地震的预测和灾害减轻策略。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目前地震预测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灾害减轻策略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科学家利用地震仪等设备监测地壳运动、地震波传播等数据,以寻找地震可能发生的迹象。
然而,地震预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目前,尚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在不懈努力地寻找可行的方法。
地震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
科学家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震源特征等信息,来推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他们根据过去地震发生的历史记录和现有数据,使用统计模型进行预测。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变得非常困难。
另一种地震预测方法是基于地下应力和应变的变化。
地震前的地下应力和应变在地震发生前会发生显著变化。
科学家通过监测地下的应力和应变变化,来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希望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
然而,这种方法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以提高其可行性和置信度。
除了地震预测,灾害减轻策略也是关键的研究方向。
灾害减轻策略的目标是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发生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减轻地震造成的影响。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灾害减轻的重要方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抗震设计原则。
抗震建筑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人们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其次,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灾害减轻的关键措施。
当地震发生前,早期警报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
这个时间窗口可以给人们足够的时间做出应对措施,比如避开危险区域和寻找避难所。
因此,发展更先进和可靠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此外,地震救援的及时响应和灾后恢复也是灾害减轻策略的一部分。
中国煤矿工程地质灾害与减灾对策研究
![中国煤矿工程地质灾害与减灾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5e9a31240c844768eaee1b.png)
中国煤矿工程地质灾害与减灾对策研究通过对煤矿工程地质灾害及灾害概念和结构的系统论述,全面分析了煤矿开发中工程地质的灾害问题及致灾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标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1 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链分析煤矿的开发具有建设周期长、规模大、人群集中、配套工程繁杂等特点。
随着煤矿建设不断扩大,矿区工程遍及山野,煤矿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亦日趋严重。
其中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导致的工程地质灾害更为严重。
煤矿区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发育程度与灾害度等,均与矿区所处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有明显的内在关系。
天然地震与活动性断裂等(内力型)对矿区安全威胁最大,矿区地表塌陷与环境污染灾害是矿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直接产物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则多是矿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诱发产生的,人类工程作用与自然地质作用兼而有之,从而构成了煤矿区工程地质灾害链,导致矿区开发环境进一步恶化与破坏,甚至对井下工作环境造成危害。
煤矿工程地质灾害,指发生在煤矿区或规划区,由于工程地质作用或工程地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致使矿区开发建设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各类地质灾害事件。
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链,指发生在煤矿区或规划区,由于开采或工程设施的设立等工程地质作用或工程地质作用与自然地质作用复台引起的,危及矿区人类生存环境和开发建设环境,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潜在威胁的,在时间、空间上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工程地质灾害事件的总和。
致灾则显示出重叠性、穿插性、一致性及滞后性。
它们互为因果,相互控制或在两种作用叠加下扩大灾情,最终导致工程地质环境的破坏。
借助于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链,我们可以预测煤矿工程作用引起的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形式及破坏程度;研究并预测矿区工程稳定性和边坡重力灾害以及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等灾害事件的关联度及灾害度;研究矿区纯自然地质作用与工程地质作用的关系。
2 煤矿工程地质灾害分析2.1 地震及活动断裂地震是一种潜在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则与地震有关活动断裂带是现代地壳的不稳定区,对工程建筑、居民村落、甚至对井下开采都有极大影响,是一种严重的致灾因素。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123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8.png)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背景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常见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造成了较大威胁。
目前,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频发和严重程度呈现增加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针对这一趋势,在2024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治策略,提高应对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防治能力和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任务:(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
通过全面排查,发现和评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隐患。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结合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加强抗灾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地质灾害抵抗能力和应对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响应速度,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三、策略与措施1. 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现对不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全面监测。
(2)加强科研力量投入,研发新型监测技术和装备,提高监测手段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现多因素综合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
(1)加强对矿山、施工工地等潜在隐患区域的排查,发现并及时处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2)加强对既有建筑物、基础设施等的检测和评估,及时修复和加固存在问题的地质灾害隐患。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整治工作,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环境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善,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1)依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抗灾工程规划。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2487a36137ee06eff91894.png)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5)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
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本世纪初的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初步建议。
作者对我国地灾减灾目标提出了五点建议:1.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
2.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
3.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4.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的力度。
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
5.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以上减少到50亿以下。
关键词:地质灾害,国际减灾战略,滑坡,地面沉降一、五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回顾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76dd5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0.png)
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与地质因素相关的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危害或破坏的现象。
各种地质灾害在我国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严重,为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地质局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方案背景和目标1. 方案背景地质灾害是我国山区和其他地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性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及发展,也就越来越重要。
2. 方案目标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2)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二、方案主要内容1. 技术创新和建设在技术的创新和建设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
例如,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需要使用各种传感器和测量仪器,利用雷达、卫星图像等技术手段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早监测、及早预警。
(2)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实现防治灾害的目的。
这包括对地质灾害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保护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例如,建立到达地灾害现场的通讯和应急救援系统等。
2. 社会防治体系的建设在社会防治体系的建设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的制定,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
(2)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推动地质灾害防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和组织。
3. 风险评估和灾害应急响应在风险评估和灾害应急响应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利用地质、地貌等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2)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及时掌握灾情、组织救援、开展救援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5)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
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本世纪初的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初步建议。
作者对我国地灾减灾目标提出了五点建议:1.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
2.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
3.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4.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的力度。
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
5.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以上减少到50亿以下。
关键词:地质灾害,国际减灾战略,滑坡,地面沉降一、五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回顾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
(一)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自199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了以地质灾害为主1/50万分省环境调查,到2003年,将全部完成全国范围的1/50万调查任务,为编制省为基础的全国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已广泛服务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估和东部沿海重要经济区和西部大开发国土整治中。
为了全面查清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情况,1999年开始对全国700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目前已完成545个县市的调查工作。
被调查县市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约5万4千处,建立了群测群防的隐患点4万多处,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
这些成果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布局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系统的建立,使我国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大大提高,2002年成功地预报了703次地质灾害,避免了1万9千多人的伤亡,例如,新疆伊利州2002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低温和连续降雨,诱发了区域性大规模地质灾害,特别是新源、巩留两县多处突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但由于部署了群测群防监测,预报成功率达70%以上,避让、搬迁及时,使新源县避免1114人伤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071万元,巩留县避免人员伤亡318人,减少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03年成功预报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了确保三峡库区120万移民的安全和三峡工程顺利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在1999年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作为首批地质调查项目加以实施,对三峡库区19个县(区)开展了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共完成调查面积5万5千km2,,发现灾害点6200余处。
这项工作为国家投入的40亿元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编制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和重点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目标是2003年6月135米水位蓄水前,对有重大影响的崩滑体隐患,以及达到175米设计蓄水水位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能再治理的崩滑体进行有效防治。
中期目标是2003年7月至2009年9月到175米水位蓄水前,使已查明蓄水至156米和175米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影响治理的崩滑体隐患和移民安置区的崩滑体隐患得到有效防治。
远期目标是2009年9月蓄水至175米后,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测、监测和预警预报,使新生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五项主要内容,一是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和塌岸防护调查评价规划。
2003年以前重点完成崩滑体调查评价484处,库岸184公里,高切坡1428处;二是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3年6月135米蓄水前完成规划近期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的崩滑体429处;三是塌岸地质灾害防护规划。
2003年6月以前完成防护塌岸79公里;四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
在三峡工程大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影响范围内,增加监测预警崩滑体152处;五是高边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
防治重点是移民迁建城镇和重要交通等复建设施所形成的高边坡和深基础。
其中高切坡防护1428处,深基础防护处理以奉节、巫山、巴东等新城区为主。
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在重庆巫山、奉节、巴东等县初步建立了以专业队伍为主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报示范站,为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开展地质灾害科学监测和预报提供了范例,同时,推广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滑坡和高边坡整治工法,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范例。
(三)东部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为了确保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城市为重点开展了北京、天津、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查清了这些地区地面沉降状况,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针对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提出了该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初步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估了上海市六十年代以来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获得了近年来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群的建设加剧地面沉降的数据,初步查明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范围和地裂缝分布特征。
并结合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编制了全区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方案,同时,在苏锡常地区进行了浅层水合理开发利用试验,为下一阶段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和地质环境的合理保护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开展了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初步调查,为下一步开展监测网的建设和灾害控制提供了基础。
(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整治为了查清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以省为单元开展了黑龙江等12个省份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并结合西部大开发,开展了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晋陕蒙能源基地(陕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获取了与矿业活动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环境变化、地面变形、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以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等地质资料。
对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对西北地区矿业开发的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战略建议。
(五)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推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分级评估制度,有效地减轻了人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目前已经完成了“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地灾评估。
“西气东输”工程的管道,由西向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干线经由9 个省市、自治区,全长4200多公里,是我国跨流域、跨地貌单元的重大基础工程建设项目,沿线各流域、各地貌单元,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跨流域、跨地貌单元的重要地段,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工程建设和长远运行将产生重大影响。
开展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从根本上加大了防患于未然的力度,但是,目前的工作并未扩展到设计、施工阶段,不少风险评估为地灾高发区的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发生了多起本可避免的灾害。
(六)地质减灾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等在“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组织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预报的科技攻关,系统地解决了我国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技术难题,以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龙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高新技术体系已经形成,灾害防治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地质工程理论和方法的防治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现IDNDR提出的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0%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对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我国目前研究并采取减灾措施的滑坡实际上大多为已经发生过滑动,并且滑坡的滑带、前缘剪出口、后缘边界等滑坡要素较为清楚。
这些滑坡实际上是滑坡堆积体,其能产生严重灾害的“位能”大都消除。
由于通过数十年的调查和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区,老滑坡的分布及性状基本了解,许多滑坡均已注册登记,并制定了防灾预案,或采取了工程治理,由老滑坡的复活成灾损失相对较小,我国目前成灾最严重的大多为新生的滑坡。
因此,应该加强对滑动前的“滑坡”进行研究,但是,如何加快潜在灾害体的辩识,难度非常大。
可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开展潜在灾害体的识辨:1.区域研究:提高调查精度,在灾害易发区开展大比例尺的调查;2.灾害评估:结合工程建设,对“动土”的地方开展精细的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有针对性地作出地灾危险性评估;3.新方法技术研究:建立3S-based滑坡标识体系(indicators),与暴雨、地震和工程活动相结合,作出风险区划。
(二)西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目前,兴建西部铁路、公路的规划正在进行,许多线路通过地段地质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由于大规模的开挖将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而随意弃土石将引发泥石流灾害。
同时,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强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地质灾害。
我国西南、西北不少县城,甚至城市位于灾害易发区,如四川凉山、甘孜、阿坝三个自治州,数十座县城坐落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堆积体上,随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地质环境容量过载,出现了很多地质灾害问题。
加大对西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防治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的水土污染,泥石流,山体崩塌、地面塌陷等是非常紧迫的重任。
例如,2003年5月11日,贵州省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号墩附近发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的灾难。
滑坡诱发原因:1.在坡体前缘两次切坡,导致稳定性大大降低。
其中,3#桥墩“三通一平”切坡,形成以残破积土和碎石土为主的高16m的边坡,坡度达45度;顶部形成两级平台,致使边坡稳定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