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故事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着蜗牛去散步
马者哨小学岳树民2018年4月27日,心情和天气一样骤变,气温30多度下降到10多度。没有轰隆隆的雷声,但天空却洒落着斜风和细雨。迷雾笼罩的校园,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依旧鲜艳无比。坐在办公室里,老师们又开始闲言碎语,倾吐学生众多意想不到的所做所为。
段老师说,学生近期“疯狂”过度。锁门不让音乐老师上课、偷写出门条私自回家、大声咳嗽向老师示威、理直气壮说不需要老师管、夜半三更起来开阳台灯打扑克.....老师们七嘴八舌,纷纷诉说着日常教育中学生给老师出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千言万语汇成一个主题—班班有本难念的经。
岂不是么?我们班两个星期不来学校的一个学生,语文老师和我多次上门登访,使出浑身招数,孩子编织的一个又一个关于不上学的谎言让老师自叹无能。至今,家长不接电话,也不回电话。作为孩子的老师,挽救孩子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尽管这个职责卑微到让老师失去尊严,没有台阶可上可下,但一个10多岁的孩子只有返回学校才是他正确的选择和归宿,老师宁愿相信他拒绝来学校只是他叛逆期的一种歪曲的想法,以此来幻想他会是一只知错能改的迷途羔羊。可是,孩子不来学校,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无法知情。老师担心在家是否会出什么意外;担心孩子一旦放任自由,心就收不回来;担心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可担心苍白无力得像一只断线的风筝,无法预知风筝是否能安然无恙的飞翔,是否受到风雨的阻挠,还是早已沦落到一片荒凉的废墟,成为不起眼,没有用的垃圾,等待焚烧和自灭。此刻,砰砰直跳的心,有些焦虑、烦躁、甚至恐惧,“灰飞烟灭,心灰意冷”是最真实的诠释。按捺不住,我又拨打了他家的号码,铃声响完,依然是您拨打的号码无人接听,请稍候再拨。奇怪,今天星期五,一个阴雨天,家长是带着孩子冒雨农作,还是让他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磕着瓜子,玩着游戏?如果猜测是事实,那么,老师和学校对孩子的劝学,无形中又筑建了一道深深的无法跨过的沟壑。因为,我4月19日下午5点30分放学到他家家访时,父亲是把孩子从床上叫起来的,孩子揉着眼睛,手机
握在手心中很紧,很紧。我问他不是要回家帮父母干活,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吗?你这样只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增加家庭的负担,越来越脱离成长中的正常轨迹,好逸恶劳才是你颓废的根基和根源,他低垂着头,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影子。他的父亲在一旁默默的吸烟,背靠的木门吱吱发响。我纳闷,事到如今,家长还没有想起来该教育孩子吗?都说教育孩子不能用养花草的方法,一贯纵容,迁就,舍不得孩子吃苦,放在手心怕冷着,放在嘴里怕化了,如此的庇护和宠爱,会让孩子表面上生活得很幸福,但骨子里无法体验成长中奋斗味道,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了,怎能经受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与考验,怎能成为家庭、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对一个男孩来说,不经历成长中各种挫折的沉淀与积累,今后,怎么能有作为,有担当,这跟社会流传的“男人活成女人的样子,女人扮成男人的粗蛮”有何区别?心理学家说过: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困惑、需要帮助的家长。难道仅仅因为,一个离异组建家庭,老来得子,喜上眉梢冲昏头脑,宁愿长辈受再多的累和苦,也不愿意孩子受针尖大点的委屈,于是“大洞不补,小洞不管”。还是真像父母说的,这个孩子管不得,说多了,会寻死寻活,自残自暴,要真是天生的牛脾气,父母拿他没办法,老师又敢从何下手?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中说:法官不是象牙塔里的圣人,作为老师,又哪有象牙塔里圣人超越凡俗的气度和才华呢?何况一个心理极端的孩子,老师是无能用一个心理医生专业的策略来治疗他,让他的身心变得阳光、健康,和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得与失。
这个中期说不想上学的孩子,能否重返校园,作为班主任,唯一能做的是不放弃,不嫌弃,坚持每个星期不厌其烦的做工作,引导他敢于正视和面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换回他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会理解别人一点点,学会内心装着感动、亲情和温度,学会明白现在多吃苦,是为了以后少吃苦的道理。心乱如麻,把头朝向窗外,飘飘落落的雨丝给予庄稼和农民无尽的希望,而作为一个一线的普通教育者,受张艺谋导演的《一个也不能少》的鞭笞,承受着不能让每一个孩子失学的巨大压力,我的视线里,对自己,对我选择的事业,有些许的失望和绝望。正如一场小雨和小寒,本来只是季节的一种现象和轮转,心却凉得彻底。无奈之余,想起“心若向阳,便是晴天”,勉强莞尔一笑,祈祷但愿如此。
办公室静下来了,老师们备课,批改作业,各自做着该做的工作。我打开文
档,浏览闲暇时收集的美文美篇和教育随笔故事。一篇《牵着蜗牛去散步》让我豁然开朗。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走得很快,蜗牛尽力的爬,还是跟不上我的步伐。我抱怨,为何每次总是前进那么一点点距离?于是,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生气了,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呀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察觉到一阵微风拂过,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不是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而是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样一想,我们就不会时刻为难自己,和自己较真。(故事内容纯属引用)
读完故事,我掂量,家长、孩子、老师不止是上帝安排被牵的一只蜗牛,而是三只彼此牵着的蜗牛。漫长的旅途中,彼此扯着,拉着,埋怨着,受伤着,无数次的挣扎和彷徨,尽管彼此心力交瘁,但依然不能放手,必须不离不弃,搀扶着走过彼此生命中的一程又一程。
盼星盼月,我再次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流淌指尖的文字时,时间间隔到2018年5月4日。碰巧的事情就是多,还是星期五的早晨,5月上旬的天气,像4月底一样阴雨绵绵。此情,此景,此境,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个孩子,终于回心转意,和其他孩子一样再续求学的路。
孩子的教育,真的就像牵着蜗牛在散步,漫长的过程,家长和老师,只有放宽心态,慢慢来,学会做鲁迅笔下的“阿Q”,才能闻到花香,听见鸟鸣,看满天亮丽的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