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成勤于积累、多思善问的好习惯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积累、多思善问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叶老这段话说明了语文学习过程中好习惯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光要按照大纲、课标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是多方面的:如阅读的习惯、练笔的习惯、记笔记积累的习惯、观察的习惯、提问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等等。有些习惯则是学习语文的敌人,实在要不得。比如:爱写错别字、写作不加标点、不分断层、书写草率、读书粗枝大叶、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等等。中学生当然应该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笔者近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的培养。好习惯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其一二,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阅读、练笔、观察等习惯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积累、提问、善思这些习惯是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由教师引导、诱使、驱迫而逐渐形成。下面就积累习惯和多思善问的习惯谈点具体做法。

一、积累以广识

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文中的知识对一个高中生而言其语汇

量是很有限的。学以致用、厚积才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一种以点带面的积累方法。接手一个班的课程后,首先要求每个同学有一个积累知识的笔记本,每天在课前预习时写好一句话,或名言警句、或对联趣语、或民谚俗语、或学生自认为修辞上有创意、抒情上有特点的句子,都先写在自己的笔记上。其次每节语文课前按学号轮流,轮到的同学将自己的语段写在黑板上。再要求全班同学都在笔记本上转录这位同学的精彩语段。这样全班同学每天至少有两句精彩语段的收获。有人说过:一个快乐一人独享只是一个快乐,而数人分享,则成数个快乐。其实精句、名言这些知识也有同样的道理。一学期结束再叫同学们归纳整理。这样从高一到高三,三年时间里,积累的好习惯自然养成了。其实用不了三年时间,高一实行两个学期,许多同学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些学生不光每天写一条,而是数条甚至一大段,这样积累就发展成练笔。当然对黑板上展示的语段,上课时教师加以评点,也很有必要。如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前几日街道上的树还大红大紫的,可一场小雪过后都瘦成了甲骨文。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一展示出来就打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总之、积累的好习惯,养成不易,但只要引导得法,也不是难事。

二、多思而善问

语文学习,许多学生认为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实际上语文学习的过程能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情操,激发探求潜能,也是

主动学习的过程。古人云:“学则需疑”,由疑而问是很自然的。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疑来自学生,学生是发问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则重传道而轻释惑,以致惑不解、道不明、业难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要使学生能发问质疑,首先要开启学生的思想之门,也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在学习中全神心的投入思考之中去。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以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讨论课、研究课、问答法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课型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权仍然教师手中。学生仍围绕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调动不起来。因此要开启智门就应让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少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同时也缺乏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有些问题是很尖锐的,但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欠缺的。因此设置一个勾通的渠道,架设一道师生互动的心桥,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是一位师者应有的涵养。为此自己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了一种学生课前提问的方式,驱迫学生发问。每天课前额定一名同学要搜集全班同学有关以前所学知识及其它涉及语文知识方面的话题提出问题,开列成单,课前置讲桌上。上课后教师用短时间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提问开始是简单的,发展下去就会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时甚至是很深刻的,教师也不能一下做出解答。那么教师就一定要把问题带出课堂去研究解决。而作为教师在研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

做到了“教学相长”。

叶老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笔者所言仅为学语文的诸多好习惯中的两方面,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这俩种好习惯,也是十分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也会如叶老所言是“一辈子受用”的。

(发表于2006 年9期《教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