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https://img.taocdn.com/s3/m/ad5a29e0647d27284a73519c.png)
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指导
诸葛亮
千 古 良 相
你知道他有哪些故事吗?
读读准准字字音音
夫(fú) 淡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读准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关系:以静求学,以志成学,以学广才,三 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成学的前提 和基础,而志的培养又依赖修养道德,修身是 成才的关键。
问题探究
3.诸葛亮在临终前写这封家书,意图是 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 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相关资料
诸葛亮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 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 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子孙,“善 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 瞻多才多艺,17岁即被后主刘禅召为 驸马,37岁便和儿子诸葛尚战死沙场, 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
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警句? 谈一点你理解或获得的启发。
示例: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我明白了在学习上不能心 浮气躁,要“坐得住,静得下”。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1.慢源自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
2.险 古:轻薄 今:危险
3.治
古:修养 今:治理
4.穷
古:破旧、简陋 今:不富裕
问题探究
1.本文是一封家书,作者是从哪几 个方面对儿子进行教诲和劝慰的?
修身、治学和惜时
问题探究
2. 全文阐述“志、学、才”关系 的是哪两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553c07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1.png)
第16页
16 诫子书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 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 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第17页
16 诫子书
3.第四句话阐明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从反面论述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
第19页
16 诫子书
(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 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第20页
疑难突破
16 诫子书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那么“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第29页
处,实际上在说明“静”的重要性。 4.第五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 讲述了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从反面论述珍惜时间的重要
性,告诫儿子珍惜时间,勤学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18页
16 诫子书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治学(须“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新课导入
16 诫子书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
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
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
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第1页
16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6 诫子书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 语和文言知识。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08976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06.png)
D. 夫君子之行
•
下车引之
•
可以为师矣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逝者如斯夫
•
【点拨】 A 项,助词,的/ 代词,代指陈元方;B项,连词,
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介词,凭借;C 项,连词,就/ 连词,就;D 项,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语 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返回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君__子__的__行__为__操__守__,__(他__们__)_以__宁__静__专__一__来__修__养__身__心__,__ _以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品_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年__纪__随__同__时__光__而__疾__速__逝__去__,__意__志__随__同__岁__月__而__丧__失__。_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不__内__心__恬__淡__就__无__法__明__确__志__向__,__不__排__除__外__来__干__扰__就___ _无__法__达__到__远__大__目__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返回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
A.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的一封家信,表现了他对儿子
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望。
B. 诸葛亮,字孔明,南北朝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
C. 《诫子书》中的“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
葛瞻;“书”即书信。
D. “令尊”“垂问”“奉陪”属于敬辞,“家父” “愚
10. [2024 宝鸡第二次阶段练习] 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多 参加一些兴趣班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让孩 子赢在起跑线上。某班级就这一现象展开了辩论,请 你结合《诫子书》中的相关内容支持反方“让孩子参 加各种兴趣班,弊大于利”的观点。
2024年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
![2024年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https://img.taocdn.com/s3/m/6659451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e.png)
3.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夫君子之.行/学而时习之. B. 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 C. 险躁则.不能治性/思而不学则.殆 D. 意与.日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点拨:A项,助词,的/代词,指学过的知识;B项,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点拨:“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诸葛亮告诫儿子 要意志坚定、勤奋学习,否则,等到年老时住在陋室 里,那时悔恨也来不及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甲】文中诸葛亮从正面阐述“俭以养德”,【乙】文 中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提到世家子弟“奢”“傲”的原 因,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 “俭”的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甲】文中,“俭”可以培养美德,【乙】文 中,做不到“俭”,就容易陷入“奢”“躁”。并不一 定“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 “舆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 “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 俭,不过度消费。
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凭借;C项,都是连
词,就;D项,动词,随同/连词,和。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 俭以.养德 以.德报怨 学以.致用 自以.为是 B. 意.与日去 出其不意. 词不达意. 意.气风发 C. 淡泊明志. 志.大才疏 志.同道合 志.在四方 D. 年与时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纵横驰.骋 点拨:A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连词,表示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3e71dd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f.png)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 ǎn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 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xi ǎn 躁z ào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上 默写篇目)一、文常(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二、注释(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9)广:增长。
(10)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3)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6)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ǎn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静心专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培养才干必须通过学习。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abe3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6.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287518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5.png)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
3.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静” 的含义及其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修身养性的名篇——《诫子书》。
2.提问:谁知道“诫子书” 是什么意思?明确:“诫” 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子” 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 即书信。
《诫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智慧和品德深受后人敬仰。
2.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检查字音。
夫(fú)淫(yín)慢淡泊(dàn bó)险躁(zào)穷庐(lú)遂(suì)4.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0)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0)](https://img.taocdn.com/s3/m/5c4c5ce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f.png)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 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①才,非志②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 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慢 今义:速度低。
精读课文
2.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以:表目的的介词,用。
以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 成:成就。
成 遂成枯落 成:成为。 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习。
学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
精读课文 3.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动用,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4.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5.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
精读课文 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 “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 到“接世”的远大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 “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 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 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828ca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b.png)
夫 君 子 之 行, 静 以 修 身, 俭 以 养 德。
形-动,屏除 杂念和干扰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来修养身心,用 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 形-动, 集中精神 达到 明确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没办法 志向
形-名,远 大的目标
不能够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 够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自己远大的目标。
必须
才干
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
形-动,增长 名-动, 成就学业 立下志向
非 学 无 以 广 才 ,非 志 无 以 成 学。
学习必须要屏除杂念,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 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没办法成 就学业。
放纵
振奋 轻薄
修养
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冶 性。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 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惜时学习修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 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 3.推敲关键词,理解文章思想精髓。
名人小档案
名: 诸葛亮 字孔明 时: 籍: 三国
评: 琅琊阳都人 作:
政治家 军事家
号卧龙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诫子书》《隆中对》
题目解析
劝勉,告诫
书信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1)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1)](https://img.taocdn.com/s3/m/8a7074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4.png)
深入探究
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
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
该如何理解?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 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 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 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 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 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拓展探究
②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拓展探究
③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 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 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字词积累
夫 淫慢 淡泊 险躁 穷庐 遂
(fú) (yín) (dàn bó) (zào) (lú) (suì)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深入探究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深入探究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d60d8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2.png)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d76914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f.png)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一词多义
学
非学无以广才(动,学习)
成
非志无以成学(动,完成、实现)
非志无以成学(名,学业) 遂成枯落 (动,成为、变为)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 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强调了 学习的重要性。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 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 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屏除杂念和干扰,节俭。 宁静专一。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 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增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拓展延伸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7bf0f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f.png)
诫子书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
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
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 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 子: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 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字,对 比鲜明。
论述了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 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 最好的例证。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 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治学: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 “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 修养上狠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
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我来设计板书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 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 方向?
第16课《诫子书》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6课《诫子书》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ca1ed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2.png)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 歇后语、诗句、对联: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拓展探究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朗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哪一句?)
2、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个条件是什么?请找出原 句,分析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 、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哪一句?)
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速纪逝随去同 。驰时:光疾而行疾,意志随同岁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
指迅速逝去。
月而丧失。 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于是, 就。
大多对社会没 有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 之人住的 陋室。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 译 是就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坐 文 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助 句 发词 端首,。,夫用表君于示子品之行行操,守静连 是以词前修,者表的身示目,后的俭者。以养德。非内不慕心淡名恬泊利淡无。,以明明 坚确 定。、
助词,的。 摒除杂念和干 节俭。 扰,宁静专一。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办法。
致:达到。 远:远大目标。
译 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 文 品德。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就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3cec9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2.png)
疾行,指 迅速逝去。
成枯 落,多不 接 世,
凋落, 衰残。
对社会 有贡献。
意志。
岁月。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非 宁古义:操守、品德 时 静今义:行为,行动
曲gōng而枕之 肱 博学而dǔ志 立 笃
学/ 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
学/ 而不思则罔。
去 学静
4 沟 泊
行
志
诫子书
非渗泊无 月志 非夫学 须静 才须学可
景 水
验躁则不能治
守穷庐
年 5时
厉励
景 水非渗泊 月志 非夫 学沉静也 才演学 志无 成 学 慢 则不躁则不 治性意 白 悲守 穷 庐 特复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
渗泊 志
夫 志无
年与时驰
金躁则不 治性
成 学 慢
学 须
才
静
白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用歌以咏志 介词,用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意与日去 消 失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去 以
一词多义
非海泊无 月志
夫静
学须 《 才
第一课时
1.读准字音,了解作者和背景;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重点)
学习日标 凳领 泊
夫君子
作者名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 卧龙,琅蚜阳都(今山东沂 南南)人,三 国时期蜀国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 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诫子书》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 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 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 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 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特别是 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 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9e40e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a.png)
何及!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 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文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 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 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要静心专一,而 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 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 年老志衰,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 陋室,此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险,轻薄。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 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 人住的陋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1)以
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介词,可以拿来)
(2)行
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走路)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3)学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4)成 遂成枯落
(成了,变成)
活动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suì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4d7d8a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3.png)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诸葛瞻
。
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不要放纵懈怠,不要轻薄浮躁。
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能言善辩
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呢?
静
俭
静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险躁则不能治性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安定清净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 ,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志向 致:达到
不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志向。
疏通文意
专心致志
刻苦学习
不刻苦学习
不明确志向
夫学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学 无以 广才,非志 无以 成学。
增长才干
三国·诸葛亮
语文统编版(2024) 7年级上册第16课
走近作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顾茅庐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草船借箭
白帝城托孤
神机妙算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 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
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疏通文意
品德高尚的人
助词 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操行、行为
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 安静专一
连词,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品德高尚之人的行为,以安静专一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