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导论

合集下载

教育管理学的定义

教育管理学的定义

教育管理学的定义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教育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管理现象及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效率为研究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

它综合运用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与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

它涉及教育政策、教育规划、教育组织、教育领导、教育决策、教育监督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

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关注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又关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为教育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总之,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关注教育管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旨在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学导论(完整)

教育学导论(完整)
如果是四个字的话是———(1)尊师爱生(2)教学相长(3)民主平等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是一种必需。
值得指出的是,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继续教育。
(填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
3、教育目的的分类
按照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卢梭;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涂尔干。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不仅是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也是对现代人的根本诠释。
3、自从古代社会以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填空)
4、简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类考题重点背诵)
(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者保罗。朗格朗堪称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肇始者。(可出填空)
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它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理解。从纵的方面讲,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讲,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要求。
(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马工程《管理学》配套习题(PDF版:13章)01管理导论

马工程《管理学》配套习题(PDF版:13章)01管理导论

第一章管理导论一、判断题1.管理的本质就是领导。

()2.管理的科学性是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

()3.在组织中具体执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是管理的接受者,是管理客体,不是管理主体。

()4.当工作结果与目标要求存在偏差时,需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目标活动的影响程度。

()5.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管理者要尽量把简单的沟通关系演化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7.作为管理者,只依靠权力管理员工,效果就会微乎其微。

()8.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就会是持续的、普遍的,而且是高成本的。

()二、填空题1.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一系列工作。

2.管理的本质是_________。

3.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_________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根据管理的层次,管理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

5.全球化、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人性化是现代组织管理活动必须考虑的时代背景。

6.在组织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依循人本原理、_________、效益原理及_________等基本原理。

7.管理者在选择组织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通常以_________为基础,或者以_________为依据。

8.国际化经营的进人方式主要有:_________、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

三、单项选择题1.管理的载体是()A.管理职能B.管理活动C.管理对象D.组织2.管理人员与一股管理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C.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D.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贵3.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详细描述
在古代萌芽阶段,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家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如孔子、苏格拉底等。到了近代形成阶段, 一些经典的教育学著作开始出现,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在现代发展阶段, 教育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结词
教育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教育的本 质和价值,探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CHAPTER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教育工作 的方向和重点,指导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
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于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的 法律文件。它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有 序。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 方面。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旨在探究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普通教育学
研究一般教育原理和方法,涉 及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心理学基础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 知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 过程和个性差异等方面。它为教育教学提 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 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人类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对教 育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导论(第十一章定稿)
目录
CONTENTS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一章(PDF)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一章(PDF)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本章学习要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得以出现并快速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积极吸纳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有关知识,发展成为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教育学二级学科。

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的标志性界定,推动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AECT2005年又进一步提出新的教育技术定义,通过对AECT’05定义与’94定义所做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出了能较真实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的、相对比较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即“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主要分析并阐述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理论基础,以后各章将根据本章所尝试构建的教育技术学课程内容体系展开论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初步了解教育技术学课程内容的概貌。

【本章内容结构】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AECT的05定义和94定义的比较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出版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

该书是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B.seels)和丽塔·里奇(Rita C.Richey)总结成文。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个别化教学2、任务分析3、系统化设计教学4、教育技术(AECT94’)5、教学系统设计6、讯息设计7、教学策略8、学习需要分析9、学习者特征分析10、学习风格分析11、教学媒体12、教学资源13、教学媒体材料14、视听媒体阶段15、现代远程教育阶段16、视频会议系统二、填空题1、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他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2、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________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教育技术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概念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4、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形成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1954年,_________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并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6、美国教育家________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7、________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构成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全书的本框架。

8、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过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即依靠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_的教学方式。

9、高教电化教育的开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10、20世纪80年代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表述和本质,有一点是一致的,即_____________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点.11、从教育的含义可以看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导论

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导论

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导论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的导论一、引言教育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在大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探索其在大学二年级教育中的角色与重要性。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习评估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教育学可以提供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指导方案。

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育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教育社会学可以洞察教育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科,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而教育社会学将教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研究。

教育学的研究结果为教育社会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则揭示了教育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教育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大学二年级教育中的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应用大学二年级教育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提高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觉察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大学二年级的教育中,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结论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在大学二年级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学原理相关的书籍有哪些

教育学原理相关的书籍有哪些

教育学原理相关的书籍有哪些教育学原理是探讨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学科领域,涉及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心理学、教育的社会学、教育的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教育学原理相关的书籍,供您参考:1.《教育学导论》(介志华著):这本书是教育学入门的经典教材,全面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教育方法学》(孙祖耀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学方法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全面讲述了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王伟忠、陈美芳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学习的认知过程、教育的动机和兴趣等内容,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有深入的研究。

4.《教育社会学导论》(陈宝俊、龙小如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和教育的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5.《教育哲学导论》(杨东平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人生观等内容,对于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6.《教育学史》(张培基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介绍了教育学的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可以对现代教育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7.《教育管理学》(范佳熙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管理的目标、原则、机制以及教育管理者的职责等内容,对教育管理人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8.《小学教育学》(谢水平、王保强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小学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内容,对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9.《中学教育学》(李顺德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学教育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包括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0.《高等教育学》(江双喜、刘建明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高等教育的结构、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对高等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教育管理学说课稿范文

教育管理学说课稿范文

教育管理学说课稿范文(中英文实用版)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Sample Lesson Plan教育管理:示范教案Lesson Objectives教学目标In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将能够:1.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modern education.3.Learn the main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4.Analyze case studi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2.认识到教育管理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3.学习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和责任。

4.分析与教育管理相关的案例研究。

Introduction导入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 a crucial aspect of modern education that deals with the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of educationalinstitutions.In this lesson, we will explore the basic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ts importance, and the main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We will also analyze case studi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world scenarios.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涉及教育机构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导论课程是管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在《管理学导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任务。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 课程目标设定通过《管理学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传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管理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4. 教学资源准备为了保证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收集管理学的经典案例、企业实践报告、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或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1. 学生参与度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管理学与实践结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与实际问题的接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

3. 思政教育与评估结合在课程评估中,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可以通过写作、讨论、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专业导论的心得7篇

专业导论的心得7篇

专业导论的心得7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指引我们规划未来的道路,相信心得体会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心得体会的内容越深刻说明你的学习就越认真,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专业导论的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专业导论的心得篇1几天来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导论的学习,感受颇深,其实教育教学研究对于现在的教师来讲并不陌生。

甚至几乎人人有课题。

但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研究”的真正含义呢?从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有的人甚至连什么是教育教学研究都还没搞清楚,更多的人却是在为研究而研究。

在我们周围不能说比比皆是,但至少为数不少。

有的人甚至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去主持一个课题。

有些部门也把它作为评选各类荣誉的一项条件。

使教育教学研究走了样,变了味。

其实教育教学研究归根结底,就是“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而所谓更有价值,就是要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核心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我们的研究一旦偏离了这一宗旨,那么,无疑就会做歪。

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如何教好书,简单说,得先备好课。

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说到底,离不开“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用心的研究了,是否在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日常工作了。

教师要做的是什么,教师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使用教材去实践课标,需要用心去研究的。

我觉得,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处处有研究。

我们就是要“把我们听到的做出来,把我们看到的做出来,把我们想到的说出来,把我们做到的写出来。

”而我们还要做的一点就是把我们的研究加以反思,提炼,把我们的思想转化为理论,这就是教育教学研究。

老师讲的另外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坚持。

教育教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那样是做不好研究的。

《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引言《管理学导论》课程是大学管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的管理者。

本文将就《管理学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二、思政教学在《管理学导论》课程中的意义1. 培养正确的管理观念管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而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关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通过思政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管理工作的本质,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责任,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视人的价值和社会效益。

2. 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品质。

思政教育能够在《管理学导论》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教育他们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诚信经营,追求卓越,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诚信和责任。

3. 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思政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力,引导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管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 设定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抓住关键问题。

2. 教材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由于《管理学导论》课程内容广泛,思政教育的融入需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例如,在介绍组织行为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领导者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在讲解决策理论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决策背后的伦理问题。

3. 项目案例的选择与设计项目案例是《管理学导论》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项目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管理问题的伦理和道德层面。

教资备考书目

教资备考书目

教资备考书目教资考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它是中国教育部门对于招聘和选拔教师的一种方式。

这项考试的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划和策略。

而一本好的备考书目则是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教资备考的书目,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1. 《教育学导论》该书是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2. 《教育心理学》该书是教育心理学的经典教材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戈德斯坦所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也非常有帮助。

3. 《教育学原理》该书是教育学的经典教材之一,由美国教育学家詹姆斯·A·比尔所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也非常有帮助。

二、教育法律1. 《中小学教育法规》该书是一本介绍中小学教育法规的教材,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2. 《教育法律制度》该书是一本介绍教育法律制度的教材,内容涉及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等方面,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3. 《教育法律实务》该书是一本介绍教育法律实务的教材,内容涉及教育法律实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三、教育技术1. 《教育技术学》该书是教育技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美国教育技术学家莫瑞所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2. 《现代教育技术》该书是一本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教材,内容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3. 《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该书是一本介绍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教材,内容涉及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对于教资考试的备考非常有帮助。

有关目的论的参考文献

有关目的论的参考文献

有关目的论的参考文献目的论是研究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的学科,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分析和解释个体或群体的行为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目的论相关的参考文献,探讨目的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目的论的理论基础1.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为学纲要》:这本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提出了“行为的理性化”和“理性行为的目的性”等概念,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导论》:这本著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对目的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阿尔伯特·班达拉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导论》:这本书介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对目的论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为目的论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二、目的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艾伦·巴迪奥特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包括了关于目的论的研究内容,如行为动机、目标设定和目的实现等。

2. 约翰·杜伊的《教育心理学导论》:这本书探讨了教育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如何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3. 约翰·亚当斯的《组织行为学导论》:这本书研究了组织内部的行为目的和动机,分析了员工的工作动机如何影响其工作绩效和组织发展。

三、目的论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收集个体或群体的行为目的和动机信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数据,揭示行为目的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 深度访谈:通过与个体或群体的深入交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探索行为目的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观察行为变化,研究不同行为目的和动机对行为结果的影响,从而验证和推测目的论的假设。

四、目的论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动机,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

教育技术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教育技术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教育技术学导论》答案一、填空(2分×15=30分)1、视觉运动;2、直线式程序设计模式,分支式程序设计模式;3、传播,教学,系统科学;4、视觉,视听,计算机,整合;5、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6、函授式教育阶段,视听媒体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二、名词解释(5分×4=20分)1、系统化设计教学: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亦称作教学系统方法(3分)。

它的发展形成了整体设计思想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模式(或称为系统方法的思想和设计模式)(2分);2、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2分)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分);3、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2分),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1分),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2分);4、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

(3分)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专门的教学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允许学习者在通过一个教学序列时设定他们自己的学习步子;根据个人特点为每位学习者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并允许选择每位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

(2分);三、简答(6×6=36分)1、三种教学方法实践:(1)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2分)(2)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2分)(3)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思想和方法;(2分)2、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3分)实践方法: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1分)六个步骤: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改与推广(或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2分);3、概念的演化过程:首先,是与视听教学运动有关,教育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技术;(2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定义扩展到包括与硬件技术相适配的携带教学信息的软件的制作及开发、利用;(2分)再次,随着教育软件、硬件的开发、利用的深入,另一个问题逐渐突出即这些软件和硬件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才能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从而开始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考虑教育技术问题;(2分)4、语言实验室的类型:听音型(AP)语言实验室,视听型(APV)语言实验室,听说型(AA)语言实验室,视听说型(AAV)语言实验室,听书对比型(AAC)语言实验室,视听说对比型(AACV)对比型语言实验室;(1分×6)5、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每框1分)6、(参考答案)从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派学习理论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他强调对人们学习的内部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2分),其代表性的理论有:(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外部刺激与原有的知识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分)(2)维果斯基的认知学习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历史观”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其社会历史观认为:人的意识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的;其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某一任务;(1分)(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他认为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学习是由内部驱动力(动机)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1分);(4)奥苏贝尔的认知机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分)。

教育技术学导论答案1

教育技术学导论答案1

《教育技术导论》作业答案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参考答案:1.C2.B3.D4.C5.D6.B7.C8. C9. C 10.D11. D 12. D 13.A 14. C 15. B主观题部分: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1、阐释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的含义答案要点:(1)设计包括过程的设计和资源的设计。

(2)开发范畴的基础是教学媒体的开发。

开发就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

开发范畴包括设计、制作和发送的功能。

这个范畴可以根据媒体的制作技术分为四大类: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

(3)利用就是使用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

(4)管理范畴是教学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许多教学技术人员应尽的职责。

这个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项目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

这里的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技术。

它的子范畴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发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评价就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

(5)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阐释教育系统设计的基本含义答案要点:教育系统设计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1、结合学习体会,谈谈你对个别化学习的优缺点的认识。

答案要点:优点:(1)在大多数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中,获得学习资料要比在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系统中的情况容易得多。

(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3)在大多数个别化的学习单元中,可以很容易地把各种不同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因而能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是单纯地去读、去听、或看。

(4)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科导论课心得7篇

学科导论课心得7篇

学科导论课心得7篇无论是什么场合下的学习和工作,我们都要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每次挑战和失败都是深刻的心得体会的源泉,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学科导论课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科导论课心得篇1在进行了半学期公共管理整体学科学习后,学校和学院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公共管理专业进一步的认知,以及对其一级学科下设的其他三个二级学科的了解。

今天学院开展了关于公共管理学科导论的教学,在经过三个老师的精心而又详细的介绍下,我逐步加深了对公共管理专业大类的认识与理解,每个二级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三个专业没有孰优孰劣,有的只是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发展方向是否契合,这些观点会见诸于我的论文之中,我认为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等三个基本问题,我认为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我们应该树立嘴巴子、笔杆子、人样子等三个基本素养,当我们真正的培养好这三个素养并且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时,我们应当可以说我们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认知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

学海无涯苦作舟,唯有不断努力的追求上进,我们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与晋升空间,学校才能有向上的动力,民族才有奋进的精神,国家才有振兴的可能,我们个人应当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把个人前途与民族振兴紧密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努力学好专业课,扎牢基本功不断夯实基础,为国家发展强基固本,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学科导论课心得篇2学习《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后,我获益匪浅,尤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适应素质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

此外,我更坚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围绕教育管理学中的一些最为基础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关联、研究的方法论、研究的典型方式、理论进展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讨论。

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论述系统,力图将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置于全球化这个背景中予以讨论,旨在借鉴国外教育管理学探索的既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我国教育管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我在他的一个学术视频上看到过本章,他谈的标题: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

书上的第一章和视频上的内容大体吻合。

本章旨在阐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社会科学。

1.1教育管理特殊矛盾性说及其矛盾,一,对毛泽东的《矛盾论》的深入分析,进行再认识;二,教育管理学不能仅仅以效率、效益为追求,指出特殊矛盾性的片面性。

1.2教育管理问题说及其问题,问题有三:(1)研究如何界定和理解“教育管理问题”;(2)似乎存在将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过度泛化的缺陷;(3)教育管理问题说具有无法克服的“技术性”倾向。

1.3教育管理现象规律说及其争论,对于争论,有这样几点:(1)这是一种由演绎语意界说派生而出的定义;(2)存在某些逻辑学与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其定义项“属”的选择不当,外延过宽;(3)将现象与本质并列作为研究对象不合适;(4)教育管理现象纷繁复杂,教育管理学无法研究所有的教育管理现象,只能研究部分教育管理现象。

教育管理规律说的主要表现:(1)都宣称揭示规律;(2)都用二元的视角来透析教育管理现象,即把现象区分为表象和本质;(3)在预设了“事实与价值”分立的基础上,强调研究事实,用事实反价值,用事实研究反价值规范研究;(4)对教育管理现象采取一种简化和纯粹理想化的思维方式;(5)都异口同声地标榜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1.4教育管理现象的属性分析,黄兆龙先生认为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孙绵涛教授主张共性和个性;陈孝彬教授和吴志宏教授分别对特殊性进行了概括。

张新平教授认为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既不能满足于过于抽象的哲学分析,也不能停滞于过于具体的特征列举。

探究教育管理现象,至关重要的是要确立一种“中观”的视野以及整体的联系的态度。

1.5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及其关系,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分物质实在性和精神实在性。

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之所以不同于我们所说的纯粹客观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教育管理现象的人为性。

与自然现象的实在性相比,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也许还表现在更容易为人们直观感知等方面。

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包括:(1)由于教育管理现象实在性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而相应地可有侧重其一般性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侧重其特殊性的人类学实地研究。

(2)在教育管理现象一般性问题上,由于存在重客观分析和重精神建构、演绎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因而可相应地开展侧重其客观方面的实证研究和侧重其精神方面的思辨研究。

张新平教授在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实在性时所倡导的科学研究,与在逻辑实证主义等思想限定下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回事。

研究教育管理实在性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涵盖了原有科学研究的大科学研究,这种科学研究不仅重视普遍性问题,也重视个别性问题;不仅重视探讨有形的物质问题,也探讨无形的精神问题。

这些研究由于都是基于实在性的研究,因而都是科学研究。

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个体基于其个人整体性的社会背景、社会经验、社会阅历、人生信念、生存期望、发展需要等而生成的看待教育管理现象的个体主动性。

教育管理现象只有在与个体产生关联后才有意义,也只有在与个体发生关系后才存在。

关系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领导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问题。

从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层面看,教育管理学不仅要从管理的角度来探究教育管理问题,而且甚至更多地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管理问题。

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批判性严格地说是指教育管理现象的可批判性。

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是由教育管理现象的否定性决定的。

否定性是教育管理现象本身所固有的而非外力添加的一个特性。

误解:(1)将批判完全等同于摧毁;(2)将批判完全等同于情绪化的抵制和拒斥。

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不仅赋予了人们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向人们的创新意识、批判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践性、理解性、批判性是教育管理现象的三种属性,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现象布雷岑卡的“三型说”,实际上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事实与价值、规范并不是分离的,也不是能用分离的眼光认识的了的。

1.6教育管理学的新构想:大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要从根本上防止这种“片面性深刻”,而教育管理现象的“三性”观大致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探究的立足点和分析框架。

“大教育管理学”不同于传统教育管理学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所秉持的“科学观”较之以往任何时候的教育管理学都更加综合,更具包容性。

这种新型的教育管理学能够也更善于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营养,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从未有的崭新综合水平。

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大教育管理学”在科学观上较之以往的教育管理学,势必出现5种变化。

“大教育管理学”在批判反思传统教育管理学的过程中,不再视描述、解释为根本任务,也不视预测、控制为教育管理学的核心追求,而是以一种整合的视野来重新理解和定位自己的使命。

这种使命表现在研究任务和实践活动上。

第二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2.1关于教育管理学性质的不同认识及其简要评论观点之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不同看法:(1)研究的视野要进一步拓宽,论证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2)要弄清教育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系统深入地研究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办学治校实践,由此入手来认识、思考和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来组建教育管理学。

(3)将教育管理学划归教育学科之列,并未真正指明其性质。

观点之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一方面,确实具有较充分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正如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教育学科存在缺陷一样,主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的观点并未从跟不上回答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为何这一问题。

观点之三: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的说法虽然能帮助研究者暂时摆脱在某个确定的学科领域做出明确选择的烦恼,甚至有可能推动人们从科际整合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但是,它也可能导致研究者停留于这些不同学科的表面而不愿深入下去,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从根本上忘却追问学科性质这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

观点之四: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

黄崴、安文铸、孙绵涛、萨乔万尼等都有理由反对。

观点之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一方面,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管理学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教育管理学就不能简单地被置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中。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教育管理学的综合性并不是其根本属性,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特性。

2.2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由有两点:一是基于历史的根据,二是源于现实的需要。

先从国内外的历史谈教育管理学与社会学的渊源,然后谈社会学的发展。

再从社会学的角度,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1951年至1975年前后,教育管理学开始大踏步地迈向以逻辑实证论、逻辑经验论为理论基石的社会科学阶段。

(2)1976年至1990年前后,教育管理学在观点纷呈的社会科学研究背景下开始走向范式多元阶段。

(3)自1991年前后开始到现在,教育管理学在走向开放、温和、综合的社会科学的影响下,进入了一个创建新型的“大教育管理学”阶段。

考察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中的出了五个结论。

2.3教育管理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整理,我国大陆研究者经常提及的学科有25门,我国台湾学者论及的学科有9门,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学家所讨论的相关学科有13门。

我国教育管理学及其研究还相当封闭:一是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者至今仍然主要来自教育学领域,具有其他学科训练背景的高学历人员进入教育管理学领域的渠道尚不畅通;二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学学术年会很少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参与,教育管理研究似乎还是在重复着“往日的故事”。

第三章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3.1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内涵和根本问题,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并列,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教育管理学方法论。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与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论事实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相通和联系的一面,又表现出差异和不同。

3.2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研究的现状与缺陷,我国理论界对方法论的关注和讨论,对陈孝彬教授、黄云龙教授、安文铸教授、史根东、张新平教授、李保强教授、贺乐凡教授、孙绵涛教授的观点进行呈现和分析。

叶澜教授指出:人们简单化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直接构成教育研究方法论,而且是唯一的。

这一观念,使当时我国的研究人员不可能产生有关‘方法论’的问题意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陈大超教授将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把主观信仰当成客观真理;二是把辩证法作为思维定势的简单理解和刻板应用;三是简单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用以解释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教育管理研究要突破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毫无疑问,方法论的创新已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3.3学校组织观及其隐喻,逐个分析了“学校是工厂”、“学校是家庭”、“学校是戏院”、“学校是官僚机构”、“学校是政治斗争的场所”、“学校是社会-生态系统”、“学校是松散连接的体系”、“学校是人类的发明”。

3.4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伦理取向,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界定:只能是指那些在大学、学院或者教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的专业人员。

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立场上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1)在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上;(2)在价值伦理取向上。

不过,教育管理研究并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纯粹偶发的随机性行为,相反,它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则的受多种力量综合影响的多向度的社会建构过程。

第四章教育管理研究的典型方式 4.1教育管理研究的思辨研究方式,思辨研究是哲学认识的一种基本方式。

进而论述“思辨”,然后论述思辨研究,它是一种充分体现思辨特性的研究类型。

从历史的角度看,思辨研究不仅比教育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出现得更早,而且甚至可以说,正是思辨研究催发了教育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了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思辨研究之所以能在教育管理学中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思辨研究方式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