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导论(第3版) 张惟杰 教案

生命科学导论(第3版) 张惟杰 教案

生命科学导论(第3版)教案课程概述《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介绍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

本教案是针对第3版教材编写的,由张惟杰教授负责教授。

教学目标-了解生命科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本理论;-熟悉细胞结构与功能;-了解遗传学和基因调控的基本原理;-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演变。

教学内容第1章:生命科学导论-1.1生命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1.3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2章: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1生物分子的分类和特征-2.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3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4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结构和功能第3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3.1生命起源的理论和实验证据-3.2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3.3进化对生命多样性的影响第4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1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4.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4.3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4.4细胞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输第5章:遗传学和基因调控-5.1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5.3基因调控的机制和调控网络第6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6.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分类-6.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6.3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稳定性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实验:组织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生命科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期中考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笔试;-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第3版),XXX出版社,20XX年。

-相关研究文献和教育资源。

生命科学导论(来源网上。)

生命科学导论(来源网上。)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就是要重点介绍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同时,适应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个基本了解。

让学生加强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学习,提高学生们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

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克隆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经济类、人文类等专业课程中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分析,达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谐统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生物与生命科学第一节什么是生命1.生命的基本概念2. 生命的基本特征习题要点: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1.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克隆羊“多莉”2. 人类面临的挑战3.新世纪的大学生不能没有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习题要点: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课程并不十分感兴趣,请分析原因。

对如何学好大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提出你的建议。

第三节生命科学涵盖的主要内容1. 在不同的层面和深度来认识生命的特征2. 微观与宏观领域相互联系3.在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来认识生命4.跟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习题要点:什么是双盲设计?科学研究中的假象和误差是如何产生的?第四节如何学习生命科学1. 提出问题和设想2. 实验是开启生命王国大门的钥匙习题要点: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请用实验研究实例,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第五节创新性研究推动生命科学向前发展1. 生命科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如何进行创新科学研究3.科技论文与学术交流4.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习题要点:众所周知,北京的中关村是中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大本营,为什么在它的广场上没有计算机模型或电子模型,却树立了一个DNA双螺旋模型?本章重点:什么是生命,如何学习生命科学。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生命科学导论》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大一第一学期的新生开设,共56学时。

课程不仅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物种、类群等系统生物学层面来分析和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生物演进规律,还系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理论、主要类群及鉴别特征,内容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比较枯燥,把握不了重点,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效果比较差。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动的科学史实、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厚的科研素养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适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同时丰富了课程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

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与各生物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促进人类自然观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的高校学生,他们往往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期也正处于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若能在生命科学导论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这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生命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塑造三观,自觉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要求,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就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而言,根据其专业特征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其蕴含的思政元元素涵盖了八个维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本案例是关于第六章生物体的防御体系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目标(一)知识传授目标:生物体防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免疫对于维持个体健康、避免疾病有重要作用,而对免疫机制的研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

本章主要从系统的角度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机制。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免疫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的特性以及免疫的机制,了解免疫失调相关的疾病。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免疫基本原理的学习具备在实践过程中识别、表达、分析复杂的免疫学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进行免疫设计、检测的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全面考虑健康、安全、法律等因素;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免疫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并综合论证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生命科学导论》(文科)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文科)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文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514189课程负责人:谢志雄课程中文名称: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s (For Arts)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全校文科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面向非生物学类文科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使文科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引导学生从人文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多个视角,综合不同的思维模式,探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生物的多样性及与人类的关系、高等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人类遗传学、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讲授按每周3学时安排,全学时共36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生命和生命科学1.1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定义1.2 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生命科学的研究步骤1.3 了解生命、认识自己了解生命:尊重爱护生命认识自己:健康生活方式生物产业:发展生物技术1.4 学什么?如何学?教学内容与安排学习方法与要求重点:1生命的本质特征。

2了解生命、认识自己。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及细胞2.1 原子和分子——生命的化学基础2.1.1 生物体的主要元素2.1.2 生物体的主要分子2.1.3 生物有机分子2.2 细胞2.2.1 细胞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2.2.2 细胞的基本概念2.2.3 细胞的类别2.2.4 细胞的结构2.2.5 生物膜及其功能2.2.6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重点:1 各类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2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周期、分化与凋亡。

生命科学导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生命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toLifeSciences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第、第二学期
学分/周学时
1学分/2学时每周
课程类型
全校性非生物类本科生通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面向全校理、工科非生物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的通识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
2■教学方式、目的和任务: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既学生班级(教室)以及配备的研究生助教固定不动,而主讲教师在各个班级轮流转的方式。课后布置1~2个思考题让学生完成。
本课程在注重让学生掌握生命科学概况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了解该学科取得的最新成就及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已解决了哪些制约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充分了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坚强学识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由
2学时
第5讲
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
社会生物学和动物仃为学的基本概念;繁殖仃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简介一些动物的社会行为,重点了解动物社会的繁殖行为。
2学时
第6讲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的主要类型、遗传特征
2学时
遗传病与优生学
及常见遗传病的主要症状;遗传病的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优生的原理和主要措施。
基因的概念,基因学说的发展过程及基因工程的原理;人类基因组计划,现代基因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学时
第3讲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大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生物技术专业引导类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对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培育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素质,增强应用生命科学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本课程围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中前沿科学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基因组计划、性别控制、生物芯片、核酸检测等热点浅说,试图将最新的、有趣的生命科学知识介绍给大家。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2所示: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实践环节及要求无。

六、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七、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使用百分制评定,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比5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

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课程思政实践(占5%)、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等等。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八、教学资源九、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实验验收、演讲、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制药工程专业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制药工程专业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413103302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导论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教研室:生化与制药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以“生命”为主线,紧紧围绕生命现象的主要特征展开讨论,突出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突出生命科学与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帮助构建学生生命科学相关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应对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制药工程专业涉及药学、化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课程教学中要求突出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突出与制药工程之间知识的交叉应用,从宏观视野、微观认识、与制药工程结合等角度加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提供帮助。

成绩考核形式:期末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掌握模式生物、生物模型等基本概念,掌握观察法、实验法等生命科学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教学内容(1)生命的特征主要知识点:生长;繁殖和遗传;结构严整;新陈代谢;应激性等。

(2)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知识点:细胞学说;进化论;经典遗传学等。

(3)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知识点:观察和描述;生物学实验。

第二章组成生物体的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组成的生物体的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必需元素中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掌握组成生物体的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

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视频)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外作业、小论文。

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自身的专业思考能力,不要把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课程。

所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阅读除课本以外的相关书籍、杂志。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最终成绩将根据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按比例给出。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第一次课生命系统与生命科学1、生命的定义2、生命的起源3、生命科学的未解之迷4、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阅读材料:1、Lois N. Magner (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董纪龙校),A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加兰E. 艾伦(田洺译),Life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3、Joseph Needham(Colin Ronan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The Shorter Science andCivilization in China (中国科学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一版4、桂起权,傅静、任晓明,生物科学的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5、达尔文著(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94页6、Jonathan Wells著(钱琨/唐理明合译),进化论的圣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思考题:生命科学与人类社会文明第二次课细胞与细胞工程(1)1、细胞的概述2、细胞膜结构与功能3、细胞增殖与分化4、细胞的癌变阅读材料:MITOPENCOURSEWARE:1、Cell Biology2、Cancer Biology: From Basic Research to the Clinic思考题:细胞癌变的预防第三次课细胞与细胞工程(2)1、细胞融合与细胞培养2、细胞器移植与生物克隆3、干细胞工程4、生物克隆的伦理阅读材料:1、丁明孝等:《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金发:细胞与细胞工程(课程网站/学术报告)思考题:混合胚胎与类胚胎干细胞的伦理学第四次课基因与基因工程(1)1、基因的概念的发展2、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3、表观遗传4、多基因遗传5、基因组计划1、MITOPENCOURSEWARE: Genetics2、从基因到疾病(课程网站/学术报告)3、Manyuan Long:New Gene Origination: Copy Number Variation and Mechanism of Male Gene Traffics (课程网站/学术报告)4、Manyuan Long:Rates and Patterns of the New Gene Originations(课程网站/学术报告)思考题:从表观遗传看拉马克的进化论第五次课基因与基因工程(2)1、基因工程2、转基因生物与安全性3、合成生物学阅读材料:1、欧阳颀:合成生物学的设计、理论预测与试验研究(课程网站/学术报告)2、黄伟达:转基因技术与人类健康(课程网站/学术报告)3、楼土林:《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 2002年科学出版社思考题:合成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的未来第六次课基因与基因工程(3)1、生物信息学2、DNA芯片3、蛋白质芯片4、生物芯片的应用阅读材料:1、钟杨等:《生物信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David W.Mount:《Bioinformatics》,科学出版社,2002年3、Mark Schena:《Microarray Analysis》,科学出版社,2003年4、生物信息学概述(课程网站/学术报告)思考题: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第七次课生物信息与生物芯片1、天然生物材料2、医用生物材料3、仿生与工程材料4、智能生物材料阅读材料:崔福:《生物材料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思考题: 生物材料与材料科学第八次课生物材料与仿生学1、仿生学概述2、信息仿生3、控制仿生5、化学仿生阅读材料:另发思考题:仿生学与工程科学第九次课生命的由来1、地球的状况演化(宇宙中的地球)2、生命的起源(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源论、宇宙胚种论、化学演化说、无发生说)3、生命进化的假说及其发展(不变论、灾变论、渐变论、自然选择学说、综合进化、中性学说)阅读材料:⏹《生命的起源》(I S B N9787510016189),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6月1日⏹袁训来,神秘的生命起源,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lm/131/61/85929.html ⏹生命起源/group/topic/4187004/思考题:⏹生命最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出现生命?生命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生命出现是偶然还是一种设计?⏹生命同一性能否构成同一起源的论据?⏹生命为什么具有自我意识?能自我维持?⏹生物个体不可以永恒存在,‘生命知觉’却将与生命共存?⏹生命起源于宇宙?⏹如果生命全部灭绝,地球生命起源能否在地球上重现?第十次课生命的演化1、生命形式的界定(形态与结构的基本标准、代谢与遗传过程的产生)2、生命形态的歧异与复杂化(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组织到器官分化)3、生命过程的歧异与复杂化(从异养到自养,从独立生存到寄生和共生)阅读材料:/question/132297761.html达尔文(舒德干注释),物种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question/318251335.html思考题:⏹进化树和进化草坪?⏹生物进化论观点能引入人类社会吗?⏹未来的生物世界将会是什么做主导?第十一次课生命的分布型式1、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分布格局(气候带)及其特征2、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纬向规律3、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垂直规律4、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格局5、海洋生物普查计划6、生物群落演替规律阅读材料:⏹环境胁迫梯度假说思考题:⏹影响群落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还是可变的?⏹为什么生物之间的关系与环境胁迫强度有关?⏹Everything is everywhere?第十二次课生物的类群与特点1、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2、生物系统的构建原理与发展3、植物的类群与特点阅读材料:/jiaoyu/Class11/chuangzao/200601/5572.html思考题:⏹为什么是“一个人其实不是一个人”?⏹植物和动物的真实关系是什么?⏹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哪些例子?⏹植物和动物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植物和动物之间有鸿沟吗?⏹植物会说话吗?植物有情感吗?第十三次课生物的类群与特点(续)1、动物的类群与特点2、动物与植物的关系3、动物界的社会性阅读材料:郑也夫,阅读生物学札记,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版,2004年株式会社学研教育,《美国最新图解百科·生命科学系列:动物的行为》,吉林出版社,2011 思考题:⏹动物的本能是怎么回事?⏹人是不是最最进化的生物?⏹未来的文明世界的顶点在哪里?⏹人类的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协调和矛盾第十四次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关系类型(利用竞争-干扰竞争-化学竞争、广义和狭义捕食、寄生、共生)2、竞争的内涵与意义3、共生类型、机理、意义阅读材料:/view/4bffe1f8941ea76e58fa0403.html尚玉昌编著,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生态学教材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题:⏹如何理解生物关系类型中的捕食?⏹动物学中的领地行为在社会学中的表现⏹植物的化学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植物是如何坚忍不拔地生活的?第十五次课全球变化与生物的响应1、Gaia假说的由来与思想2、全权变化的主要方面(温暖化、二氧化碳增加、酸沉降、氮沉降等)3、生物对全球变化的相应的范例(顶级刊物上的文章)阅读材料:Gaia hypothesis: /wiki/Gaia_hypothesis盖亚假说,/wjgg/wjggDisplay.asp?Id=1911课堂上推荐的在Nature,Science,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的最新文献思考题:⏹试想火星的过去⏹地球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为什么火星或落得如此结局⏹人类登陆火星并实现成功定局的可能性第十六次课人类文明与生物圈1、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行为、繁殖、生存)2、人类对生物圈的正面影响3、人类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4、人类的责任与社会的可持续阅读材料:请搜索查阅网络资料思考题:⏹人类至高无上的吗?⏹限制人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人类的最后天敌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对手越来越小,乃至于变成我们人类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

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视频)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外作业、小论文。

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自身的专业思考能力,不要把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课程。

所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阅读除课本以外的相关书籍、杂志。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最终成绩将根据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按比例给出。

期末考试为闭卷,卷面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课程小论文。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指定教材是《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版)》,张惟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

本教材是在本课程开设多年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配合较密切,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的联接自然贴切。

参考书:
《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生命科学实验导论》曹阳、林志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另各章内容有相应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提供。

六、其它教学资源
本课程专用教学网站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