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互动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互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执笔人:李昱蓉
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评价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否则不仅耗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实践证明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应具有导向功能(即可指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诊断功能(即通过测评,可以鉴别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强化功能(即在测评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能引起被测评者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增进良好的品德,抑制不良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实效,落实新课标的精神。
一、传统德育评价机制的局限性
1、评价的单一性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过份看中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大有“一俊遮百丑”的味道,有失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的很好,却永远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也得不到同学的认同,时间一长就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定位在“差生”的行列,自信心不足。
2、评价的内容不够客观、全面。班主任老师的评语往往是站在班主任老师个人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这与老师的个性喜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一个班几十名同学,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给每一位同学画一个像,是否真的画的象,画得准是值得商榷的。
3、评价的周期过长,评价的效度降低,评价一般都定在每一学期的结尾,一学期评价一次,强调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未成年人在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波动性和反复性,运用传统评价机制,往往很难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变化的轨迹。其中原因有二:一是评价内容上有些项目过于笼统和抽象,不具体;二是评价的时间间隔太大。这大大降低了德育评价的效度。
4、传统评价体系对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虽然在每学期结束的“评优评先”会上班主任老师多数是发挥学生的民主进行选举。被选出的这些同学确实在各方面均表现很好,但可能是在他控比如老师监督下完成的,客观上影响了德育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及自我教育的效果的凸现。
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变静态的评价结果为动态的评价过程,加强评价中主体的多元性、过程的互动性以达到“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的作用。
二、“互动”评价的内涵
德育“互动”评价体系其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德育,二是互动,三是评价。
德育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
体自身建构的。现代德育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学校的德育互动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一种交流,这种互动的沟通、交流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发现;互动应该发挥德育的积极的影响,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不留痕迹的帮助、影响过程;互动是一种互换,一种分享,把个人的情感、价值、道德观在交流中得到了分享;互动是一种呼唤,一种生成,在互动中呼唤最终生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德育互动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现,实现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的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评价是评估任何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效果的过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德育活动及其主体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并加以引导、寻求改进的一种活动。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不同的评价主体因其自身的需要和观念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和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其结果也反映了评价者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定性的方法,也可以是定量的方法。评价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德育活动的本身,也包括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生、学校,还包括德育活动的结果,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三、“互动”评价模式的具体实施
首先要建立科学、可行的互动评价体系,使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达到具体化、操作化、行为化,并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因此我们重点构建了以激励作用为目的的“三好生”、“表扬生”评价机制,以诊断、导向作用为目的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一)以激励为目的的“三好生”、“表扬生”评价机制
三好生评比在我国已经沿用40多年,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没有不熟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生的标准的。很多人在三好评选中找到过年少成功的喜悦,也有人由此有了人生初次的挫折感。过去三好生评选的过程非常简单,老师根据学生成绩提名,学生投票,几乎是所有学校几十年一贯的方法。这样评选的结果,其实并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因为能评上三好学生毕竟是少数,一般在10-20%之间。这样,实际上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希望。所有参与评选的学生都不过是一种陪衬。大多数学习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会因为反正自己没份儿而对评比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就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会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受到奖励,而因此对先进冷漠起来,不再努力赶超,这样就失去了评价的教育与激励功能。我校推出“互动”评价模式的改革首先从“三好生”的评选入手。步骤如下:
⑴个人申报。学生对照《南京一中三好评选标准》,申报本学期参评内容。
⑵学生自评,每位学生根据《南京一中三好评选标准》,可对自己一个阶段进行一个总体评价。主要评价自己的优点或长处、弱点或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精神。
⑶同学互评。各班以4-8人为互评小组。首先,学生在小组中个人交流,然后小组同学互评并作好评价记录,每位学生有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表现突出的方面或不足的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宽于待人、关注他人的情感及责任心。⑷家长及任课教师评价。利用“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参与“三好”评价的意义,以及对孩子评价的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的要求。向家长发放“三好生评价反馈表”,要求家长对照《南京一中三好评选标准》评价要求,对自己的子女实事求是地评价,家长写好反馈表,交给班主任老师。同时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该同学的了解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
⑸班主任评议。各班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班主任老师根据小组评价记录,结合个人、小组、家长评价,征求任课教师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后,将总评结果在全班学生公布。
⑹评价反馈。各班将评价“新三好学生”结果向学生公示一周,没有异议,班主任将学生的评选结果上报学校。
“三好学生”是针对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较为全面的学生的一种激励性评价,但这类学生毕竟不是大多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才能也是多多方面的,评价内容的单一性会束缚学生的全面发展,“表扬生”是对在某一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学生的一种肯定。如“百花奖”是针对在体育、艺术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设置的;“勤学奖”这是针对学习踏实勤奋,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设置的,此外还有针对经过潜心努力,学习成绩与以往相比有巨大进步的同学设置的“腾飞奖”;针对热心公益、关爱他人的学生设置的“雷锋奖”等。这样一个班级中约有50%的学生将会因为自己的努力付出和多方面的才能而得到肯定和鼓励。其评选的程序如上。
〔案例一〕:
“什么是青春?
是否是年龄的界限?是否是容貌的美丽?
也许,青春是我们的内心,我们那颗敢拼的心。
青春需要证明,那么就让我们用奋斗去证明;
青春需要记录,那么就让我们面带微笑,在未来的竞争中,让时间记录最美最有活力的我们!”
这是我校高二某班的一堂关于“三好生、表扬生评选”的主题班会课的结束语。这次评选首先由学生对照条件主动申报,否则条件再好也视为放弃;然后再经过班会课上的竞选演讲,而这演讲也绝非空洞的泛泛而谈,必须列举自己所做的具体事例让同学、老师评价;最后经过同学小组评议、课任老师及班主任的评价产生人选。在课堂上演讲的同学热情、积极,勇于展示自己;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给出的意见中肯、负责,同时又在评价意见背后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对于老师的评价更是反映热烈,不亚于上文化课,这些事实证明了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所有的参选学生都必须“自荐”,通过这种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自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的过程。这种自省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对学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