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
![对比和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f0ce6f1c81c758f5f71f6714.png)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比衬托
![对比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81a483c5360cba1aa811dae3.png)
什么叫衬托?什么叫对比?
• 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 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 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 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 的一种表现手法。
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1、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突出一方的是衬托, 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 3、注意双方隐现、类属: 对比:双方出现,类属相同。 衬托:主体可以不出现,双方类属可以不同。 (如以景衬情)
07年 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 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 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 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 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 场景,衬托出雄劲勇猛 的猎鹰形象 。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写白梅?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白梅。首句中 “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 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第二句用“混 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的高洁性情; 三四句写梅的报春,体现其奉献精神。诗人 通过衬托,塑造白梅这一形象,表现了自己 坚持理想操守,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 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图片来源——唐伯虎点秋香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细区分 ——对比与衬托
学习目标: • 理解对比与衬托的概念及 区别 • 掌握区分对比与衬托的方 法 • 了解正衬、反衬常见类型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f34497c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8.png)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dce3bf6856a561253d36f0c.png)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对比与衬托》课件
![《对比与衬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8b914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a.png)
在PPT中,可以通过颜色、字体、大小、 位置等元素的差异来形成对比。
衬托的定义
衬托
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以突出其重要性或优势
。
衬托的作用
使主要内容更加突出、醒 目,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衬托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降低次 要内容的亮度、大小、颜 色等方式来衬托主要内容
。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02
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突出差异,深化主题
详细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常被用来突出不同人物、情节或场景之间的差异,以强 调主题或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用对比来展示主人公和 其他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情节来强调故事的主题。
对比在艺术中的运用
总结词
05
对比与衬托的效果分析
对比的效果分析
01
02
03
突出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两个 或多个元素之间的差异, 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它 们之间的不同点。
强调重点
对比可以用来强调某个元 素或观点的重要性,使其 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引导注意力
对比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 力,使他们在比较中更加 关注某个特定的方面。
衬托在艺术中的运用
9字
在艺术创作中,衬托手法也 经常被运用。
9字
在雕塑中,雕塑家可能会通 过不同的材质、形态等手法 来衬托主体形象的特点和意 义。
9字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能 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 法来衬托画面的主体部分, 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9字
衬托手法可以使艺术作品更 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 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 艺术魅力。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ef6b92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e.png)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衬托和对比
![衬托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41f06681eb91a37f1115c64.png)
题型之二: 题型之二:内容分析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 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的? 面来写的?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两者区别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都是为被陪衬事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衬事物; 衬事物;对比重在表明对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基本题型之一: 基本题型之一:词语理解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诗眼” 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自” 诗眼”分别是“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而着一“ 而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和 寂寞。 寂寞。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 由此而生发的, 由此而生发的,我们才能体验到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 的情怀。) 的情怀。)
衬托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aeb82418227916888486d766.png)
修辞手法:对比与衬托区别与联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
如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①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
例②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
衬托则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他事物的表现手法。
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被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但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另外,有些试题似乎并没有有意分辨这两个概念,有的试题甚至将这两个概念并提,这更加模糊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认识。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7f86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c.png)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它们都能通过对比或衬托来突出某一特点或情感,但它们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对比是一种直接的对立关系,通过比较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景象或情感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把善良和邪恶、忠诚和背叛、贫穷和富裕等相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以突显主题和人物性格。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暖色调和冷色调进行对比,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简单举例,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通过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强调了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的影响。
少年闰土形象健康、活泼,充满生机;而中年闰土则形象萎靡、呆滞,生活状况明显较差。
这种对比突显了当时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思想。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法来衬托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简单举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用音乐的美妙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伤情感。
在听到美妙的琵琶声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愉悦和感慨;而在琵琶声停止后,诗人又感到孤独和悲伤。
这种衬托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对比是通过比较对立的概念或景象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而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3bfe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7.png)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衬托”和“对比”这两个词。
说实话,这俩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用起来特别简单,像是你跟朋友一起聊天时的调侃。
要说清楚这两个概念,咱们就先来看看它们的本质。
2. 衬托的概念2.1 衬托的定义衬托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没它不行!想象一下,白米饭旁边放了一盘红烧肉,那肉的色泽和香味瞬间就提升了,米饭也显得更加美味可口。
这就是衬托的魅力,给主角添彩,让它更加出众。
2.2 衬托的作用通过衬托,咱们可以让重点更加突出。
比如说,在一幅画里,背景的颜色如果是淡淡的蓝色,那么前面的花朵就显得格外鲜艳。
生活中也是如此,朋友间的关系通过衬托彼此的优点,会让彼此的友谊更加牢固。
3. 对比的概念3.1 对比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对比。
对比就是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像是阴天和晴天,水煮菜和烤肉,一下子就能凸显出它们的不同。
用对比,咱们就能一目了然,知道哪样好,哪样更有吸引力。
3.2 对比的作用对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作者提到“春天的花开得特别美”,紧接着又说“而秋天的落叶则显得有些凄凉”,那么这对比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萧条,情感也随着这种对比而变得丰富。
4.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4.1 概念上的差异所以说,衬托和对比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
衬托是为了衬托出一个东西的优点,让它显得更加优秀,而对比则是为了强调两个事物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明白它们的特点。
就好比在一个游戏中,衬托就像是那个辅助角色,永远在后台支持,而对比就像是两个主角在争夺“最佳角色”的奖项,直接对抗,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4.2 实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衬托常常被用来增加情感的层次感,而对比则可以用来提升故事的张力。
比如说,古诗中常见的“月照山河”与“江水悠悠”,前者通过衬托让月亮显得更加清亮,后者通过对比江水与河流的不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5. 生活中的应用5.1 生活中的衬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衬托的影子。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148cbf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f.png)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一般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指的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6e3db8b10a6f524ccbf8598.png)
• 烘托体来是指国画的一种技法,就是通过渲 染背景等,使要表现的事物或画面的主色调 明显突出。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 等。简言之,就是陪衬。这种方法后来运用 到文学创作中,成了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 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 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 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 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 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且更 具有艺术魅力。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 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 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 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 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 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 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 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 衬托也是修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 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 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 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 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 衬主要人物。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 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 住悲凉起来。”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 者悲凉的心情。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 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简言之就是“以乐景 衬哀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典型例句。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 法写出的句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反衬。如南朝梁 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者用蝉 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 境表现出来了。
衬托与对比 区别 PPT
![衬托与对比 区别 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d0cb54360cba1aa911da26.png)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 「更好的」。 •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 衬托「好的」。 • 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例子: •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
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1、衬"景"托"景"
•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 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日潭"与"月潭 ",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 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 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 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 衬托。 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 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4、衬"景"托"情" •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 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 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苦柚》) 5、衬"声"托"静" •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雪花飘落 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 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 6、衬"喜"托"悲" • 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 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水面上露出个 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 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 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 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 雨来》)
语文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语文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abce13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0.png)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籍 反衬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正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练习
1、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反衬 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漫游黄山仙境》徐霞客 正衬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对比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正衬
6
感谢观看
5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 【答案】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用去年此时此地美丽的姑娘和桃花相互映衬的场景,反衬今 年只有桃花的物是人非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在的感慨。
【总结】 ①运用了正衬/反衬的修辞手法; ②用……衬托……; 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比和衬托
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出来,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表现某种意境
或情感。 A和B对比,重点是C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而用其他相近或相反的人或事物作陪衬。其中用相近的事
物衬托,叫做正面衬托,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叫做反面衬托。A衬托B,重点是B
4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句。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富贵人家泥土都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房子中,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控诉和讽刺了社 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发人深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
……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
事实也确实如此。
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稀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
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
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
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
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
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
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
例④ 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
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
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
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