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措施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 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 和治疗。
合理使用药剂
选择针对性强、高效、低 毒、安全的药剂,避免使 用广谱性杀菌剂,以免产 生耐药性。
科学施药
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和病 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合理施 药,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 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接种拮抗微生物,如细菌 、真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因及传播 途径
病因分析
黄瓜品种抗性
不同黄瓜品种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有差异 ,某些品种可能本身就易感病。
土壤带菌
如果土壤中带有细菌,会通过灌溉、雨水等 途径传播到黄瓜植株上。
环境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和传播。
种子带菌
使用带菌的种子进行播种,也会导致病害的 发生。
在全球范围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都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气候湿润、多雨 的地区,发病率更高。
防治意义
有效地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对于提高黄瓜 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可以为农 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 益和品质。
和繁殖。
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 传播,如利用寄生蜂、瓢虫等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农药,如井冈 霉素、春雷霉素等,对黄瓜细菌性 角斑病进行防治。
05
CATALOGUE
结论
结论
农业防治
采取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如选择抗病品种、轮作、清除 病残体等,能够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及防治
防治2023-11-09contents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环境影响•防治方法与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目录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为害症状识别叶片症状01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角状油渍状,中间灰白色至淡黄色,后期病斑干枯易碎。
茎部症状02呈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燥时龟裂。
果实症状03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稍凹陷的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实龟裂。
分布范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为害程度该病在黄瓜生长期间可一直发生,造成叶片早枯,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分布与为害程度为害特点与原因分析为害特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造成叶片早枯、果实龟裂,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原因分析病原菌通过伤口、气孔等途径侵入植株,高温高湿、叶面结露、植株衰弱等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
此外,连作、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加重。
02病原菌与传播途径细菌形态特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细菌呈短棒状,有荚膜,无芽孢,具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该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如蔗糖、甘油、果糖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硝酸钠、尿素等含氮化合物,产酸、产气、不产生荧光色素。
致病性该细菌侵染黄瓜后,主要引起叶部病害,如角斑病、缘枯病等,也可侵染果实和茎部,引起溃疡和腐烂。
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24-28℃)、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和流行;连作地块、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容易发生流行。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防治
无公害防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无公害防治方法通常较 为依赖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等,防治
效果相对较为不稳定。
成本投入可能增加:部分无公害防治方法需要增加人 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可能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
局限
技术要求高:无公害防治方法对农民的技术要求 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合理灌溉,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肥料管理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
病虫害防治
及时发现并防治黄瓜上的其他病虫害 ,避免病害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交叉感 染。
田园清洁
在生长季节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残 枝败叶,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降 低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1 2
病害发生率
通过定期调查和统计黄瓜植株上的细菌性角斑病 发生情况,计算病害发生率,以评估防治效果。
病害严重程度
对发病植株的病害症状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估病 害的严重程度,反映防治措施的效果。
3
产量和品质
通过比较防治前后的黄瓜产量和品质指标,如单 果重、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等,客观评价防 治效果。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 防治
汇报人: 2023-11-17
目录
• 病害概述 • 病害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 生物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方法 • 化学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
01 病害概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定义
• 定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黄瓜上的一种常 见病害。
病害的症状及识别
抗生素类杀菌剂
抗生素类杀菌剂对细菌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 ,且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性。例如农用链霉
素、中生菌素等。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防治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残株,减少 细菌源;保持田间通风良好,控制 湿度,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
化学防治
01
02
03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 药剂进行防治,如农用硫 酸链霉素、新植霉素等。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注意用药浓度使用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 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症状识别 •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 防治案例
01
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初期症状
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周围有晕圈,质地柔软,容易破裂或穿透叶片表面 。
发展后症状
病斑扩大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常常融合为大斑块,病斑内部呈黄褐色至灰白 色,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常有黄色菌脓。在湿度较高时,病部产生乳白 色细菌溢脓。干燥条件下,病斑容易穿孔。
可以将不同药剂混合使用 ,以提高防治效果,但需 注意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菌
通过接种拮抗菌如木霉菌 、芽孢杆菌等,减少土壤 中的病原菌数量,达到生 物防治的目的。
使用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 、春雷霉素等,对细菌角 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增强植物免疫力
通过喷施植物免疫诱抗剂 如海藻酸、壳聚糖等,提 高黄瓜植株的免疫力,增 强抗病能力。
04
防治案例
某地区黄瓜细菌角斑病的防治实践
症状识别
识别黄瓜细菌角斑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 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有黄 色晕圈,内部呈灰白色。
防治方法
采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定期喷洒化学药剂等综合防 治措施。
某农户黄瓜细菌角斑病的防治经验分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黄瓜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然而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细菌性角斑病,这是会导致黄瓜出现叶片和果实上的黑点,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的病害。
本文将会介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帮助您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避免这种病害的出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一种名为“细菌性角斑病菌”的病原体引起的。
其在黄瓜的叶片、叶柄和果实上留下了突出的黑色病斑。
病斑边缘为黄色或绿色,呈边缘锯齿状。
感染时,还会出现叶片枯萎、萎缩、变形、弯曲等症状。
果实上的病斑会扩散至整个果实,致使其腐烂而变得不可食用。
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鉴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对黄瓜产生的危害,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它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性状强的品种首先,选择抗病性状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是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根本措施。
根据黄瓜品种的特性和不同生活区域的细菌性角斑病病害区分,选择相应品种进行种植是关键。
建议在选择品种时,要向当地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
他们会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特点等多种因素,帮助您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2. 种植前认真消毒在黄瓜种植前,必须认真进行土壤、器具以及种子的消毒工作,这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预防的首要任务。
对于土壤的消毒,可使用钙氰化物,它能清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以及其他的细菌病害,同时也保持土壤的肥力。
此外,对于移栽用的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悬在器具表面的病菌。
使用健康的播种种子同样也是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黄瓜的管理黄瓜的管理对于预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也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黄瓜植株出现黄叶、枯黄或干萎的情况,必须及时将其从种植区域移除并烧毁。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来保持黄瓜健康的生长。
4. 注意灌溉灌溉水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引起水渍病,而过少的灌溉又容易导致黄瓜生长不良。
在灌溉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水滞留在黄瓜植株旁边,这样可以降低病害感染的概率。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防治
黄瓜细菌角斑病主要症状与防治为害作物:除黄瓜外,还为害南瓜、丝瓜和甜瓜、西瓜、西葫芦、葫芦等。
为害症状:幼苗期子9十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病斑稍凹陷,后变褐色于枯。
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液,即菌脓,于后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
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
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细菌性角斑病常与霜霉病相混淆,识别时可注意区分:①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燥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这与霜霉病叶背病斑上长出的紫黑色霉层不同;②叶部病斑后期穿孑L,与霜霉病后期不穿孔不同;③为害瓜条,腐烂有臭味,霜霉病不为害瓜条。
细菌性角斑病也容易与黑星病混淆,其主要区别是:①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后期病斑脱落穿孔,黑星病病斑初圆形至椭圆形,不受叶脉限制,叶脉也可受害,后期病斑星状开裂;②细菌性角斑病为害后黄瓜病部溢出乳白色菌脓,黑星病病部生出琥珀色胶状物;③细菌性角斑病病瓜病部湿腐,有白色菌脓,黑星病病瓜病部凹陷,龟裂,不湿腐,潮湿时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极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
病菌生长温度4-39℃,最适24-28C,48~50℃经10分钟致死。
分类属性:丁香假单胞杆菌分布区域:南北都有发生发病特点: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
病菌靠种子远距离传播病害。
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在田间传播蔓延。
病菌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
发病的适宜温度18一26℃,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种植过密的地块,病害均较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 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对环境的 污染。
研究发展建议
建议一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 段,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建议二
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生产单位 合作,共同研发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技术和产品。
生物肥料
使用生物肥料,如酵素菌、EM菌等,改善 土壤生态环境,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04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病斑面积减少率
01
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的病斑面积,计算出病斑面积减少的比例,
是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
病情指数降低率
02
通过比较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计算出病情指数降低的比例,
反映防治效果的好坏。
露水未干时,叶面结露可加重病害发生。
02
病原鉴定
病原菌
细菌鉴定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以通过伤 口或气孔侵入黄瓜植株。
症状表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柄、茎和果实。叶片受害时,初期呈水浸状淡绿色小斑点,随着病情 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淡褐色。叶柄和茎受害时,会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并逐渐扩大成条状斑。果实受害时 ,会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并伴有水浸状晕环。
传播途径
雨水传播
病原菌可以通过雨水的飞溅和冲洗传播到其他部 位。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如蚜虫、粉虱等可以携带病原菌并进行 传播。
接触传播
农事操作过程中,如摘心、绑蔓等,可以造成伤 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 抗性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
能性。
种子消毒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 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 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1小
时,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防止病害发生。合理 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
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病害未发生前,可喷洒一些保护性 杀菌剂进行预防,如波尔多液、农用 硫酸链霉素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喷洒治疗性杀 菌剂,如噻唑锌、喹啉铜等,以控制 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轮换用药
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 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注意安全
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安全使用 ,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防治时机的选择和防治次数的安排也会影 响防治效果。
05
结论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性
01
保护农业生产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防治该病对于保障农业生产、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02
维护生态平衡
植物病害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还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密切相关。
产量损失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 ,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 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绝收。
防治难度
由于细菌性角斑病的传播 途径广泛,防治难度较大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 防治。
02
发病规律
气候与土壤因素
湿度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细菌繁 殖和病害发生。雨后或浇 水后,土壤湿度增加,病 菌繁殖加快,病害易发。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防治一、症状识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子叶染病,初呈近圆形水浸状的淡褐色斑。
病斑受叶脉限制成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区别于霜霉病。
茎、叶柄、卷须染病,侵染点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白色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
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白色菌脓,受害瓜条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二、发病规律。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土壤中的细菌靠灌水时飞溅传播,新产生的细菌靠风雨、农事操作、昆虫等传播。
病菌从伤口、气孔、水孔侵入寄主,发生为害。
发病适温为24-28℃,适宜湿度70%以上,故温暖、多雨,低洼及连作地发病重。
大棚内低温高湿利于发病;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三、无公害防治l、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13号,新泰密刺等。
2、种子消毒。
用50℃的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捞出放在凉水中浸泡4-6小时,再催芽播种;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或40%次氯酸钠2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0.1%升汞溶液浸种5-1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后催芽播种。
3、无病土育苗及高畦覆膜。
苗床土壤应该肥沃、疏松、通气、光吸收好,无病菌、无虫卵和无杂草种子,以种过豆类、葱蒜类蔬菜的园土为最好,同时定植时以高畦覆盖地膜为好。
4、实行轮作。
应避免重茬,最好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以减少病原,减轻发病。
5、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400倍液,或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35%碱式硫酸铜胶悬剂500倍液,或50%DT(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栽培过程中一种让不少种植户朋友都感到头疼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幼瓜等,我国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
下面一起学习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栽培过程中一种让不少种植户朋友都感到头疼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幼瓜等,我国大部分产区均有发生。
下面一起学习一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有哪些?黄瓜角斑病叶片感病初期病斑受叶脉限制,叶正面有时呈小型多角形病,叶背为浅绿色水渍状斑,渐渐叶面变成浅褐色坏死病斑,这是易与霜霉病症状混淆的病害。
但是细菌性角斑病后期病斑逐渐变灰褐色,棚室温湿度大时,叶背面会有白色菌脓溢出,这是区别于霜霉病的主要特征。
干燥后病斑部位脆裂。
1、叶片染病针头大小水浸状小斑点到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再到灰白色,易穿孔破裂。
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处有白色菌脓。
2、瓜条染病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水浸状到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再到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3、茎、叶柄、卷须染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如何防治?1、选用对病品种,比如引用抗寒性强的杂交品种。
2、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
深耕土地,注意放风排湿,采用高垄栽培,严格控制阴天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
3、种子消毒。
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浸种1-2小时,洗净后播种。
4、发病前或者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以下药剂进行保护和治疗:2%春雷霉素液剂5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300-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倍液、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300倍液、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2.5%氟哌酸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黄瓜的角斑病
黄瓜的角斑病细菌性病害。
是黄瓜苗期至成株常发生的细菌病害之一,生产上经常与霜霉病等其他病害混合发生。
此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低温、高湿及重茬等。
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8℃,空气的相对湿度大于80%,降雨或浇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良,保护地内低温、多湿或结露时间过长易发此病。
棚室通风不良,重茬和磷、钾肥不足以及施用的有机肥未腐熟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
首先要避免从疫区引种或从病株上采种。
种子消毒方法,可用50%代森铵6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甲醛(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或用100万单位农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后催芽。
也可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搅动)后,再加凉水逐渐使水温降至25-30℃,继续浸泡种子4小时后,捞出催芽播种。
②轮作及田间管理。
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避免重茬,与非瓜类蔬菜2-3年轮作。
③加强栽培技术管理。
掌握轻浇水和及时防风排湿,控制和降低棚室内土壤和空气湿度。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下列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21%克菌克乳油400-500倍液,86.2%铜大师可湿性粉剂1000-1400倍液,50%DT杀菌剂800倍液,60%百菌通500倍液,20%万福乳油1000-2000倍液,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也可用1:2:200-300(石灰:硫酸铜:水)倍的波尔多液喷雾。
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常发细菌性病害还有黄瓜叶枯病、萎蔫病、圆斑病等,其防治方法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培育壮苗、种子处理等农业和物理措施以外,发病以后药剂防治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
预防性喷药
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定期喷洒 保护性杀菌剂,如铜制剂、波尔 多液等,以保护植株免受病原菌 侵染。
治疗性喷药
在病害发生后,选用内吸性杀菌 剂,如链霉素、春雷霉素等,进 行喷雾治疗,注意轮换用药,避 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剂,进行田间施用,有效减少病原菌数 量,控制病害发生。
健康种子处理
采用健康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如 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以杀死种子 表面的病原菌。
农业防治
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 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施肥管理
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力。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病叶、病果,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 所和传播来源。
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的存在:病原菌可在种子 、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初 次侵染源。
植株抗病性:不同品种的黄瓜对 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性存在一定 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 的有效措施之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以下 因素有关
环境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温度 适宜、湿度高的条件下,病原菌 繁殖迅速,病害易于流行。
了解这些特征、生存 条件以及传播途径,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 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
CHAPTER 03
防治策略
预防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黄瓜品种进行种植,以降低病
害发生的风险。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杀死种 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初侵 染源。
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增强黄瓜植株的 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 株,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场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措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技术措施汇报人:2023-12-2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概述•发病原因与环境条件•防治技术措施目录•田间管理与监测预警•总结与展望0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概述定义与症状定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果实和茎蔓。
症状叶片受害后,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多角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表面有白色细菌溢脓。
果实受害后,表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褐色病斑,表面有白色细菌溢脓。
茎蔓受害后,呈水渍状缢缩,造成植株枯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是细菌中的假单胞菌属的一种细菌。
病原菌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气孔、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病。
传播途径病原菌与传播途径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影响产量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会导致叶片枯死、果实腐烂,从而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影响品质受害果实表面出现褐色病斑和白色细菌溢脓,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品质。
影响生长病原菌的侵害还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甚至枯死。
02发病原因与环境条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病原菌繁殖迅速,病害容易发生。
温度的突然变化,如日夜温差大或季节性温度波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
气候与温度温度变化适宜温度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病害的发生。
湿度越大,病害越严重。
湿度条件连续阴雨天气或大雨过后,田间湿度增加,为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降雨影响湿度与降雨土壤与肥料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存活和繁殖,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肥料使用过量使用氮肥或肥料搭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植株抗病能力下降,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种植密度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植株间通风不畅,湿度增加,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病害的发展。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黄瓜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种植密度与品种抗性03防治技术措施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降低发病风险。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使用50%琥胶肥酸铜可 湿性粉剂或5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 粉剂进行拌种,以消灭种子表面的 细菌。
VS
也可使用温汤浸种法,将种子浸泡 在55度温水中20分钟,然后晾干播 种。
合理施肥和水管理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 力,促进黄瓜植株的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
在浇水时,要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土壤过湿, 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理病株残体
一旦发现有病株,要立即将其拔除,并集中处理。
清理病株残体后,要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细 菌的传播。
05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诊断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叶片出现水渍状小斑 点,逐渐扩大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多角形病 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叶背病斑呈灰白色 ,无晕圈。湿度大时,病部有乳白色菌脓 溢出。
显微镜检查
将病叶的透明薄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细菌的存在。这是确诊细菌性角斑病的关 键步骤。
实验室检测
通过采集病叶样本进行实验室培养和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种类 。
症状识别
01
初期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直径
在0.5-1mm之间,斑点无明显边缘,此时病菌尚未侵入叶肉组织。
对植物的影响
影响生长发育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会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导致 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果实发育不良等。
降低产量
该病会导致黄瓜产量大幅下降,同时也会降低黄瓜的品质和 口感。
02
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
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细菌性角斑病在黄瓜叶片上表现为细小的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常产生乳白色黏液。观察病斑的形状、颜色和特征,是诊 断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依据。
黄瓜病害之细菌角斑病
果实受害
果实受害后,不仅会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因病菌 的侵入导致果实腐烂。
茎部受害
茎部受害后,会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严重时会导致植 株萎蔫。
对整体生长的影响
细菌角斑病的发生会对黄瓜的整个生长过程产生影响,严 重时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02
细菌角斑病诊断与识 别
03
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7-10天应停止喷药,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有效防治细菌角斑病。但生物农 药的起效较慢,需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其他防治方法
如采用高温闷棚技术、使用抗性品种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细菌角斑病的 危害。
黄瓜病害之细菌角 斑病
2023-11-08
目录
• 细菌角斑病简介 • 细菌角斑病诊断与识别 • 细菌角斑病防治方法 • 细菌角斑病预防与控制 • 黄瓜病害综合防治建议
01
细菌角斑病简介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细菌角斑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症状
该病害主要侵害黄瓜的叶片、果实和茎部。叶片受害后,会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为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 ,边缘有黄色晕圈;果实受害后,表面会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湿度 大时,病部有白色菌脓溢出。
03
细菌角斑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细菌角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津研系 列、津春系列等。
合理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的 细菌含量。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40%福尔马 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硫酸链霉素 200mg/kg溶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并催芽播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课件
下一步研究方向
抗病品种的选育 与利用
研究黄瓜抗细菌性角斑 病的抗病机制,通过基 因工程等手段选育抗病 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 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生防菌的筛选与 应用
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对黄 瓜细菌性角斑病具有生 防作用的微生物,研究 其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 效果,为生物防治提供 新的途径和方法。
病害流行与预测 预报
化学防治
01
02
03
药剂选择
可选用硫酸铜、氢氧化铜 、氧化亚铜等铜制剂和链 霉素、新植霉素等抗生素 类农药。
防治时期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每 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 喷2-3次。
注意事项
避免在高温时用药,以免 产生药害;同时注意农药 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 品安全。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对植物无害的微生物 (如芽孢杆菌、假单胞杆 菌等)或其代谢产物进行 防治。
生态控制
通过改善田间小气候,创 造不利于病原菌繁殖的条 件,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
生物防治优点
环保、安全、可持续,对 人畜无害,且不易产生抗 药性。
05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菜园的病害情况
地点:某市郊区的菜园
发病时间:春季
症状描述:黄瓜叶片出现细小的黄色斑点,随后 扩大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病斑周围 有黄色晕圈。茎和果实上也出现类似的病斑,导 致叶片枯萎、脱落,果实畸形、软化。
了解和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对于提高黄瓜生产效益具有重 要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黄瓜细菌性角斑 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 。
提高学员对农业病害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了解防治黄瓜细菌性 角斑病的措施和方法 。
0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无公害防治
合理轮作
总结词
合理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
详细描述
在种植黄瓜时,应避免连作,采取与非瓜类蔬菜轮作的措施。轮作时间一般为23年,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总结词
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黄瓜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详细描述
在施肥时,应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搭配。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适当补充化肥可以 满足黄瓜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同时,应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以免造成植 株徒长,降低抗病性。
针对病原菌选药
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选择具有较 强杀菌作用的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避免使用禁用农药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
掌握最佳防治时期
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发病前进行防治, 避免病害蔓延。
均匀喷雾
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在黄瓜叶片和果实 表面,以提高防治效果。
有益微生物的利用
有益微生物的筛选
从土壤和植物组织中筛选对黄瓜细菌性角斑 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
有益微生物的接种
将筛选得到的有益微生物接种到黄瓜植株上 ,通过改善土壤微生态和增强植物抗病性,
达到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目的。
06
化学防治措施
科学选择农药
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为确保无公害防治,应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以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影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会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减产甚至 绝收。此外,该病还会影响黄瓜的品质,使黄瓜变得软腐、有臭味,失去食用 价值。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怎样防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防病经验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采取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增施 腐熟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 力等措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每 7天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 。常用的农药有农用链霉素、 新植霉素、抗菌剂401等。注 意不同农药要轮换使用。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用 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 霉素等。
喷洒时还需注意不要将药液直接喷到花和幼果上,以免造成药害。
防治策略
01
03
预防为主,综合防 治
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应加强田 间管理,定期检查病情,及时 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0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 病的基础。选用抗病品种、实行 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助于 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化学防治
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如利用寄生蜂等天敌昆虫 防治病害。
提高黄瓜免疫力
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合理密植等措施,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04
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注意事项
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是指两次施药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确保农药残 留不会超过安全标准。对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农药 ,一般要求在最后一次施药后的一定时间内采收黄瓜,以 保证其安全性。
发病条件
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温度在24-28℃之间,湿度在70%以上时容易 发病。
此外,连作、种植密度过大、肥料不足、植株长势弱等情况下,也容易导致病害的 发生。
03
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与防治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
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小点,淡绿色,后变为淡黄色。
病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干枯形成穿孔。
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有白色黏液。
瓜条受害,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变淡灰色,病斑扩大后形成裂口或溃疡,潮湿时分泌白色细菌黏液。
果实上的病斑向内扩展,一直蔓延到种子。
幼苗被害,子叶初呈水渍状圆斑,稍凹陷,后变褐干枯,茎部染病可引起幼苗猝倒。
侵染途径本病由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
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通过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病菌一般从气孔、zkTL、皮孔等自然口和伤口侵入。
种子表面的病菌在种子萌发时即侵入子叶。
发病规律当温度在22℃~24℃,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日寸,病害易于发生和流行。
一般多在栽培密度大、土壤潮湿的地块先发病,在连阴雨后,天气闷热时病害容易滋生蔓延。
低洼地、排水不良及整枝绑蔓不及时的地块易发病。
另外,定植时护根措施不好,或地下害虫多,造成根系断裂,给病菌以可乘之机。
防治方法1.从无菌种株上采种带菌种子播前要用40%的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浸种2小时,洗净后浸种催芽。
2.轮作应与十字花科或茄科蔬菜轮作,避免重茬。
3.加强栽培管理用无病土育苗,采用纸桶、营养钵等护根。
定植时尽量少伤根系,要适时灌水,勤中耕,防止土壤龟裂,损伤根系。
同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4.药剂防治定植前苗床内喷一次(1:4:60)的铜皂液,或(1:2:300~40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发病初期可选择下列药剂进行防治:1)30%的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2)100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3)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喷雾。
(4)60%的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和治疗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合理施肥、浇水,提
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措施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 ,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
洒2-3次。
治疗措施
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洒药 物治疗,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 蔓延。
常用药物
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春雷 霉素等。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对植物有害的药物, 注意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
病原菌在寄主组织内繁殖 ,并通过风雨、昆虫和农 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完成 病害的循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03
的防治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 好抗性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
的可能性。
种子消毒
使用无菌种子或对种子进行消 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
轮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以 降低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2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该病害的 防治成为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症及防治 和治疗措施,对于提高黄瓜的产量和 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 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02
的病症
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 期扩大为灰白色,病斑呈多角形 或近圆形,边缘有黄色晕圈,病
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脓。
茎部症状
呈水渍状小点,后沿茎纵向扩展, 后期病斑呈多角形或棱形,有时病 部溢出白色菌脓。
果实症状
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扩大为 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呈灰白 色,边缘有黄色晕圈,有时病部溢 出白色菌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Cucumber Angular Leaf Spot
黄瓜角斑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
病叶率有时高达70%左右,是保护地黄瓜重要病害之一。
黄瓜受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商品价值。
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
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
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
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
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
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
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病斑溢出菌脓,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
病原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Dye & Wilkie。
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
菌体短杆状相互连接呈链状,端生1~5根鞭毛,大小0.7~0.9μm×1.4~2μm,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mm,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
该菌属好气性,不耐酸性环境。
生长适温24~28℃,范围4~39℃,48~50℃经10min 致死。
发病规律
病菌附在种子内部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率2%~3%,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气孔、水孔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部带
菌。
初侵染大都从近地面的叶片和瓜条开始,然后逐渐扩大蔓延。
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可致种子表面带菌。
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1年,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3~4个月。
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
之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
除病菌数量以外,温度和湿度是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温暖、多雨或潮湿条件发病较重。
发病温度10~30℃,适温18~26℃,适宜的相对湿度75%以上,棚室低温高湿利于发病。
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时间大于6h,叶片病斑大;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h,病斑小;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
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露地黄瓜在低温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
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下旬为角斑病发生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
保护地浇水后放风不及时,露地地势低洼积水,栽培密度过大,管理不严,多年连茬,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可诱发角斑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耐病品种中国、日本等国家对已有的品种进行人工接菌鉴定,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津研2号、津研6号,津早3号,黑油条,夏青,全青,鲁青,光明,鲁黄瓜四号和87-2等为抗性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植株或瓜条上留种,瓜种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h,或50~52℃温水浸种20min,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或转入冷水泡4h,再催芽播种;用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种1h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min,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h,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h,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新植霉素200μg/g浸种1h,用清水浸3h催芽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培育无病种苗,用无病土苗床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
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
在基肥和追肥中注意加施偏碱性肥料。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250μg/g,或新植霉素200μg/g。
也可喷30%或50%琥胶肥酸铜(DT)、50%代森锌、50%甲霜铜、50%代森铵、14%络氨铜、77%可杀得等,连防3~4次。
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每7d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兑水稀释成5000倍液也有效。
近年日本北兴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2%加收米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效。
与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可喷施70%甲霜铝铜,或50%瑞毒铜。
也可选择粉尘法:即喷撒10%乙滴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
目前,唐山市农科所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烟剂--疫霉净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