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发展会展业的优劣势分析

澳门发展会展业的优劣势分析
澳门发展会展业的优劣势分析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会展业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经贸活动的加强、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成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国际会展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各会展城市的激烈竞争,使成都会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成都发展会展业有其城市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第一,会展业带来的聚焦效益、名片效益和宣传效应,对成都在完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软环境、创建国内最佳旅游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成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业,2005年分别为49.8%和28.1%,会展活动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改变成都的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成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经济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会展业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得会展业成为成都首选扶持产业之一。 目前,成都已成功举办过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500多场会议,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知名会展企业: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经进入成都。中欧

历史上规模最大、欧洲企业参会企业数量最多的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于11月9日在成都开幕,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2005年,成都举办展会近200个,其中7个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办会单位的场馆收入8亿元以上,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20亿元,占当年GDP的5.06%,会展规模和会展经济均居中西部首位、全国前列。糖酒会等大型专业展会的规模年递增幅度超过25%,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第六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的展位数从首届的400多个增加到2200多个,参展企业近400家。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力度、三产发达程度、会展硬件设施水平、地理位置、交通和通讯条件、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就整体而言,成都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 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是进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必要条件。成都经济基础条件好,产业结构合理,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3.6、0.9个百分

改革开放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07年11月22日,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宣布设立“励展中国奖学金“,据了解,这是国际展览主办机构首次在华设立会展类奖学金。 同时,全国上下关于会展教育的研讨会也逐渐增多,第一届全国会展教育年会于2006年3月10日-12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有来自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的代表及展览机构的代表,参加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刘宝荣副会长介绍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专业委员会的情况,并宣布了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名单,《中国展会》编辑部参加了本次大会并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2006年在澳门展贸协会和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发展和合作。2007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长三角会展教育联盟,会议期间,成立了长三角会展教育合作机构,并达成了长期的合作机制。 会展资格认证培训教育体系开始起步,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率先在行业内启动了对会展人才的认证工作。由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和上海世博人才认证中心合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是改革开放为中国会展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在短短30年中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会展业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会展业已经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各类为展会服务的运输、搭建、广告等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喜人局面。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展馆建设日臻完善,同时由于具备在经济、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些城市的会展功能开始凸显,展览业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占据了我国会展业的半壁江山。在这些城市的带动和示范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开始从沿海走向内地,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历史回顾 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中国目前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区域中心,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北京25%、上海18%、广州占了8%。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相竞争的局面。总体而言,我国会展业从解放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9年)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会展业迎来了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蓬勃发展阶段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1982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外交部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双双出台。标志着我国会展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开端。1984年,中国国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9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览,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在贸易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发展状况 1。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状况 欧洲是世界会展产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会展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已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强国。从世界上举办大型展览最多的25个国家的市场分布来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和行业级展览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他们的展览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商比例、观众数量、贸易效应和相关服务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被称为“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包括9个1000多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德国拥有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中的四个。目前,德国的总展览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在世界主要会展业国家中,德国举办的专业国际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大。目前,德国每年举办400多场国际展览。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国际贸

易展览会中,近三分之二(超过130个)在德国举行。德国展览机构在全球有386个办事处,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专业展览都是在城市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国际印刷和包装展以及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 法国也是世界上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优势是举办综合性展览。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场展览,其中约180场为国内和国际展览,约12场以上为国际专业贸易展览。法国展览馆占地160万平方米,分布在全国80个城市。 英国会展业近年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举办了约900场展览,在1XXXX吸引了700多场展览,成为欧洲展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主要国际展览主要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举行。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展览场馆,展览面积37万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今天,在美国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和展览业的直接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的报告,在美国和加拿大XXXX举办的1318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为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843场展览,展览面积为9290平方米或以上,展览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包括90亿美元)

关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建议

关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建议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都很强的综合经济,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的直接带动效应可达1:9甚至1:12。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展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硬性指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会展业的开发,使其迅速成长为服务业中一个比重很大的产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的会展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会展业也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朝阳产业。其中,我国西南片区的会展业的发展依托城市——成都市,是我国会展业发展最快、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从会展项目、内容、地域分布等方面看,成都市会展业具有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展览集聚等特点。虽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是在自己慢慢探索的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品牌会展,比如成都的西部博览会,糖酒会等著名会展。其中,为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西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世界的目光关注到中国蓬勃发展的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由此可见,会展业对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望2015年,成都市会展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展会、论坛、节庆赛事活动的数量增长基本保持在5%的同时,会展业直接收入及综合收入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0.5%和11.3%。在成都市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稳增长”的重要摆位,在稳增长中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大背景下,会展经济表现令人惊喜: 3月26日-28日,第9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26次在成都举行,国际

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共有来自法国、德国等3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参展。本届糖酒会累计入场人次超过30万,成交总额为226.67亿元,比去年春交会增长8.8%,拉动成都服务业增收约19.5亿元。 6月3日-6日,全球3D打印行业规模最大的会议和展览——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第二届世界3D打印博览会在蓉举办,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代表围绕“迎接3D打印3.0时代”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6月中旬,2015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亚太)首次移师西部选址成都,吸引了来自40余家国内外机场高管、30余家国内外航空公司高管在内的全球逾600位参会嘉宾。 7月15日,成都市本土规模最大的自办展——成都国际家具展圆满收官,两期展出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100余家,共接待观众26.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21.1万人次,大众消费者5.5万人次。展会两期现场成交总额136亿元,现场零售9000万元,拉动服务业增收达10.2亿元,创历届新高..... 由此可见,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的会展业依托城市,确实是发挥着属于她的“西部龙头”作用,在成都市欣欣向荣的会展经济和会展业的带动下,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增长。

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

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 发展会展业有利于带动我省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更大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有效社会购买力。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服务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我省2006-2015年会展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称的会展业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以投资和贸易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展览、展销和经贸洽谈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配套的研讨会、论坛等。 一、我省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全省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为34.2万㎡,建筑总投资17.6亿元,可供展览面积23.1万㎡,其中:福州市可供展览面积和会议厅面积7.5万㎡、厦门市可供展览面积10.3万㎡、泉州市两个大型会展场馆可供展览面积3.7 万㎡、漳

州市现有展室可供展览面积2.0万㎡,全省展览场馆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辽宁、江苏等省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邮电通讯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人均电话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交通运输、广告信息、包装印刷、酒店宾馆、娱乐购物、金融服务、旅游观光等会展配套业软硬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到目前为止,全省约有会展专业企业100家,为会展提供策划、宣传、组织、装饰、布展、接待、翻译等服务的企业有450家左右。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日臻完善,使我省具备了举办多种形式的大型展览和国际、国内会议的能力。 2、树立了若干会展知名品牌,举办和参加了较高级别的会展活动。已树立的主要会展品牌有“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5.18”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中国南安建材经贸洽谈会、全国(晋江)陶瓷博览会等。这些会展每届展出的摊位均在1000-2000个,在国内和国际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2004年的数据统计,我省举办的会展中,国际性、全国性、省内区域性会展,分别占41.7%、15.6%和42.7%,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会展已占较大比重,其中展销本地产品的约占36.5%;2004年,我省共组织参加了43个著名的国际性展(博)览会,展位总数达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 析和前景预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上海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别从发展背景、会展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角度来解说,通过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最后根据世博会和APEC会在上海的召开预测出上海会展业的前景。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国际展览;现状;前景

目录

绪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展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业余到专业,在我国,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龙头,上海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此研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让我们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上海会展业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业发展背景 1.地理环境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2.发展过程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 (2)90年代 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 (3)21世纪以来 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行业基本情况

成都会展发展情况分析

一、成都发展会展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越,交通通信便利。 成都位于川西平原腹地,是国务院提出的“三中心、两枢纽”,有宝成、成渝、成昆等铁路干线交汇,铁路客货 运输量居西南首位。高速公路方面,绕城高速公路与成渝、成绵、成南、成乐、成雅、成灌、成温邛、成彭、机场等九条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了“环形+放射”高速公路网;川陕路、川滇路、川藏路、川鄂路等10余条国道在境内纵贯经过,使成都地区的公路密度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航空方面,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西部地区设施设备最完善的机场,拥有245条国内航线和10条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四位。在通讯方面,成都是全国6大通信交换中心、西南地区计算机互联网心全国9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为成都发展会展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经济发展快速,对外合作交流频繁。 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的市场。人均GDP位居西部主要城市第一。成都市是西南地区最大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目前形成了我国西部最大的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和电子市场。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已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众多国有及外资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资金结算和转移快捷方便。此外,成都还先后与美国菲尼克斯市、日本甲府市、法国蒙彼利埃市等国外10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国内1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已有美国、德国、法国、泰国、韩国等在成都设立了领事馆。

3、会展场馆、配套接待设施建设完备,产业基础雄厚。 会展场馆设施环境是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基础硬件,目前成都以世纪城新会展中心、沙湾国际会展中心、市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5家专业会展场馆拥有可供会展使用的实际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位列全国前五位。而且场馆结构趋于合理,能承接各类不同规模、类型的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产业基础方面,成都会展业发展亮点频现,不但承接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这样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全面提升了成都创交会、美博会、西部口腔展等当地自办展的国际化水平,并在国际合作、目的地营销方向不断取得突破,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地位,在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再创佳绩。2016,成都市举办重大展会活动超过530个,其中国际性展会活动115个,同比增长8.2%;展览面积超过3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会展业总收入约792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直接收入约83亿元,同比增长11.2%,综合收入约709亿元,同比增长11.9%;参展(会、节)人数逾9800万人次;带动临时就业岗位4600个。 (二)劣势: 1、社会分工细化有待加强 由于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目前成都会展产业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细致的社会专业分工,定位不明确。会展与旅游、通讯、航空、交通、保险、银行等相关行业缺乏有机的协调。没有完全形成整体的合力和综合优势。 2、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成都会展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配套设施、展馆服务、专业服务、会展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成为发展中的瓶颈。在会展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早已有开设会展经济的相关本科专业或培养方向,有的大学已经向

_澳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推进路径

2012年4月 第26卷第2期 旅游科学Tourism Science Apr.,2012Vol.26,No.2 中图分类号F 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2)-02-0077-08澳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推进路径 梁明珠1钟金凤1廖奇辉2 (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510632;2.澳门中国旅行社) 摘要: 会展旅游在国外已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国 内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会展旅游的一些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通过分析澳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条件,提出了澳门会展旅游发展的 粤澳合作“前展后厂”模式、“政府扶持+旅游博彩业带动”模式以及适合澳门会展旅游发展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会展旅游;发展模式;澳门收稿日期:2011-08-04;修订日期:2012-03-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激励约束机制研究》(09YJA630049)资助。 作者简介:梁明珠(1954-),女,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 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会展与旅游管理、世界遗产管理。钟金凤(1987-),女,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廖奇辉(1971-)男,澳门中国旅行社旅游部经理。 1引言 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 (Meeting ,Incentive travel ,Conferences ,Exhibitions ),意指 包括各类专业会议、 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等在内的综合性会展旅游形式(周春发, 2001)。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推进当地会展业发展,力争将澳门发展成为区域内与众不同的高质量休闲娱乐和会展旅游目的地。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澳门短期内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典型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及对澳门会展旅游发展概况和条件的分析,尝试为澳门构建最为适合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并探索其推进路径。 1.1文献回顾 会展旅游因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被誉为“旅游皇冠上的宝石” 。国外的会展旅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几年来,会展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 发展模式是指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系统所做出的简练描述,其最终表现

会展业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地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旅游管理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地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地世纪,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关键时期.会展行业是我国地新兴行业,具有强大地经济和产业带动作用,其对城市地发展及建设有着重要地影响,在第三产业地价值和地位也日益提高.随着我国会展市场地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各省市地经济增长所占地比重也日益突出.因此,会展业成为众多城市竭力发展地重要产业类型之一.本文主要以成都市为例,通过2013年举行地《财富》全球论坛对成都市发展地影响来阐释会展业对城市发展地影响. 引言: 会展业作为我国地朝阳产业,被誉为“城市发展地催化剂”.随着我国经济地发展,近十年来,会展业以年均20-30%地速度超常成长.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地会展业就在全球会展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地会展业市场.从展览地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来看,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地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地现代化会展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地会展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地名牌展览会.会展业所具有地强大地经济聚集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地作用.因此,研究会展业对城市发展地影响具有重要地意义. 一、会展定义研究综述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地发展,国内对于会展定义地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狭义地角度定义会展,将会展称为CE(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或ME(meeting and exhibition)即会议和展览.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会展地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会展被定义为MICE.M代表公司会议(meeting),I代表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C代表协会和社团组织地会议(convention),E代表展览(exhibition).谢雨萍等(2002)认为,会展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地综合性旅游形式即MICE,其基本含义就是借举办各种类型地会议,以招徕各方客人洽谈业务、交流沟通和旅游参观访问,刺激他们消费,从而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是随着节事活动在会展活动中地重要性日益凸显,学者们在MICE基础上加上了节事活动(Event),MICE逐步演变为MICEE.马勇、肖轶楠(2004)在《会展概论》中从广义角度将会展定义为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会(如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发布会、专业与专题会、颁奖会、研讨会等)、奖励旅游和各种事件活动,如庆典活动、节庆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刘大可(2004)在《会展经济学》中从活动地全新角度理解会展,认为会展包括五个层面活动,一是展览;二是大型活动;三是会议;四是节庆活动;五是其他特殊活动.这五类活动统称为会展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存在四个共性,一是这些活动都是长期筹备,短期举办地点状活动,不同于行政组织日常管理地现状活动;二是活动都涉及到人员地迁徙和移动;三是这些活动都能调动人地情绪,引起媒体地关注;四是组织和管理都以项目方式进行. 二、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都作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最快地地区之一,从会展项目、地域分布、内容等方面来看,其会展业具有专业展览集聚、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自20世纪末期开始,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浙江会展业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会展数量增加,品类增多,规模扩大,覆盖面提高,直接收入大幅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150个国际标准摊位以上的会展,由1998年不到100场次增加到2001年的180多场次,会展直接收入由1998年的2500多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亿元。国内会展业自1997年以来以20%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国性协会参与的会展超过1300次,其中国际展和国内展各占一半;2001年突破2000次,会展收入约40亿元。另据国际展览联盟统计,2000年全球大型国际会展4000多次,会展收入2800亿美元。 会展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恰如做菜用的“味精”,产业带动效应较强,间接收益大大超过直接收益。通过会展所达成的招商引资协议额、贸易成交额,由会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等相当可观。从目前来看,会展业对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位条件、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发展等,逐渐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和基本现状 浙江会展业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变迁紧密相关。 (一)会展活动出现较早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向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明清以来,杭嘉湖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达,对于推动形成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以丝绸、纺织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茶叶、丝绸和工艺品为大宗的出口贸易也相当可观。宁波、温州、杭州相继成为对外开放口岸,外国机构和商人陆续进驻,城市建设和功能得到新的扩展,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集聚、信息汇聚、商品交易和商业服务等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零星的会展活动开始在中心城市出现。而严格意义上的会展活动,当属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这个由当时国民党省政府主办的西湖博览会,自6月6日至10月10日,历时128天,共设8馆2所,授奖3000余个,参观人数突破2000万。西湖博览会属国内首创,与巴拿马和巴黎博览会一起,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三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以“振兴国货”为宗旨,在提高国货特别是浙、杭产品声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西湖与浙江的知名度。于1934年在杭州建立的绸业市场,则具有展示丝绸精品、便利绸商交易的功能,日成交丝绸1000—1500匹。杭州是建国前国内会展业出现最早的几个城市之一,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但从30年代末期至解放前夕,由于战乱、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等原因,浙江会展业几乎陷于沉寂的境地。 (二)会展成为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 自1949年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兴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市区人口不断增加,市区范围逐渐扩大,杭州成为浙江会展活动的中心。为了满足一些大型活动的要求,省和杭州市兴建了大型活动场所和旅游设施,如省人民大会堂、杭州饭店、省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前,会展业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发展现状 1.欧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从世界上25个举办大型展会最多的国家市场分配情况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绝大多数世界性大型和行业顶级展览会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其展出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比例、观众人数、贸易效果及相关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号称“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O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9个。在全球前5位的展览中心中,德国就有4个。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现在,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几乎2/3(130多个)都是在德国举办的。德国展览机构在全世界的办事机构达386个,已形成了全球化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鲜明特点是:许多专业性展览会都是依托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工业重镇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等。 法国也是全球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优势是在办综合性展览会方面。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个展览会,其中全国性国内展和国际展约为180个,具有国际性的专业贸易展有12o+左右。法国展览场馆面积160万平方米,展馆分布于全国80个城市。 英国展览业近年来进人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共举办了约900场展览活动,吸引了1200万人。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国内举办的展会规模不大,多以中、小项目为主,而且目前国内展馆规模也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万平方米,因此英国会展业的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但英国却培育了如励展集团、蒙哥马利展览公司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展览公司,在英国本土之外举行大规模的著名展览会。 意大利有40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地主要集中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四个主要展览城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展场,展览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洲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今美国举办会展的数量和会展业直接收入均居世界首位。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和加拿大举办的13185个展览的展出面积共达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展出面积在929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843个,会展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其中美国90亿美元)。 3.亚洲会展业发展状况

澳门基本情况汇编(会展篇)

会议展览业 2009年xx会展业概述 会展数量级项目统计分析 据澳门政府统计局资料所得,就2008及2009年的会展及奖励旅游活动的总体数字比较,数目上升了19.8%(2008年为1240项,2009年为1485项),但展览类别由2008年高层次的专业贸易展,转至较普及化的消费展,着重激活人流、刺激内需。 2009年的新增展览会(19项)大多为消费性质,以本地组织展览会居多,类型较普及化,内容多样,一些本土展已渐趋成熟,以婚纱展为例,虽然每年已定期举办数次,2009年仍保持上升趋势(达8个)。电讯展亦由过往每年一次(11月份的资讯科技周),新增了一项(澳门通讯展暨信息通信技术嘉年华),并计划以年度方式举办,2008年特别公众欢迎的动漫展(吸引参观人次达11万),2009年突增至3个同类型的展览会。电影展乃澳门今年新增的展览类型,如过往两年的亚洲电影博览会曾移师澳门举行,享誉全球的国际印度电影节更于 2009年6月首次在澳举办,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业界以及名人红星来澳参展参会。顿时成为世界传媒焦点,本地公司亦于 2009年12月底主办一个集电影、电视及动漫于一身的创意展销会,倘若这些电影展能够与澳门未来的影视娱乐产业结婚,继而发展成澳门品牌展览,定能提升澳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吸引高端客商来澳消费。 规模及人次分析 就展览规模方面,面积较大(以1万平方米以上计)的展览会共举办了5个,分别是2009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环保展2009),第十四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MIF),2009年澳门珠宝钟表展览会,亚洲国际博彩展览会2009(G2E 2009)以及2009年新增的“澳门威尼斯人车天车地博览会”,“大型展览数目与上年同期相若”,但除了两个由政府主导的展览会(环保

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研究

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研究-旅游管理 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研究 叶娅丽陈学春余宜娴 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但是它们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天然的融合性。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之后可以产生一种新型的会展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四个措施:即政府高度重视、统一管理,引导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旅游业主动融入到会展活动的各阶段;重视旅游业各个要素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人才优先,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成都会展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的行业地位。2014年成都全年举办重大展会活动530个,其中,国际性会议论坛113个,国际性展览49个,直接收入69.5亿元,综合收入583.8亿元。2014年,成都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63.37亿元,在2014年中国旅游城市总收入排行榜位居第9位。举办会展对当地的饭店、餐饮、交通、购物、旅游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会展业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促使会展接待更加专业化。 一、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 (一)成都会展业的发展可以拉动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1、成都会展业能够为成都旅游业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 每举办一次大型的会展活动都为会展举办地带来巨大的人流量,这些人流量中有一部分可能成为旅行社的客源。参加会展活动的人员包括参会者、参会者的陪

同人员、参会者的家属、会议附属活动的参与者等。每举办一次大型的会展活动就会给旅游业带来大量的客源,如成都举办的2015全国春季糖酒会共接待外地客商超过30万人次,举办的2015成都国际汽车展共接待外地客商超过17万人次。 2、成都会展业的发展可以拓宽成都旅游业的业务范围 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之后可以产生新型的会展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已成为人们商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展活动本身是会展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物,是会展旅游产生的前提条件。会展旅游的产生就需要交通、酒店、餐饮、娱乐、景区等多部门提供服务,从而也拓宽了旅游业的业务,增加了旅游收入。如成都举办的2015全国春季糖酒会拉动服务业增收19.5亿元,其中会展业5.7亿元,商贸零售业2.8亿元,住宿业2.7亿元,交通运输业2.3亿元,广告业1.9亿元,餐饮业1.0亿元,娱乐业0.9亿元,其他服务业2.1亿元。 3、成都会展业的发展可以协调成都旅游业的淡旺季差距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数量剧减,各种旅游设施设备使用率低。而会展业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办展。会展客人的逗留时间长,季节性弱,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旅游淡旺季的差距.弥补了传统旅游的淡季消费,提高了对基础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每年的12月-次年3月,属于旅游淡季,客源相对较少。如成都2015年11月举办了第十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2015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秋)、第十六届成都(冬季)婚庆博览会、第三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15中国(成都)现代工业技术博览会、12月举办了2015成都国际旅游展、2015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等,这些会展的举办,弥补了淡季客源不足问题。

德国因何成为全球会展业头号强国

德国因何成为全球会展业“头号强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郇公弟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却是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2/3的知名展览会都在这里举行。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是如何打造“德国制造”这个会展服务品牌的?德国是怎样成为全球会展中心的? 规模化产业化运作 在德国,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的蛋糕”,是一个渗透着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经济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是德国会展业的主要特点。在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有6家。目前,德国共拥有室内展出面积24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展览总面积的20%,全球5大展览中心中有4家在德国。全世界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120多个是德国举办的,称其为世界展览王国名副其实。 从本质上说,最终推动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是专业会展对全球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所具备的卓越营销功能。会展业已成为德国乃至全球工业经济运转的重要一环,为各个行业上游制造商与下游采购商和消费者搭建了一个最直接的交流平台。 德国每年举办140多个专业展览会,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产品领域和服务行业。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德国众多主题展览会是最有效的介绍新产品、新技术的媒介物。每年的意见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决策者都评价德国展览会是他们作出购买决定的最重要依据。 展会主题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转变,这正是德国会展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例如,二战后德国展览会以机械、汽车、消费品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IT产业的兴起,汉诺威信息技术展成为德国展会的头号品牌;近年来随着IT高潮的逝去,德国一批新兴的房地产、生物、新能源等会展品牌逐渐崛起。 行业和地区分工结合 德国会展业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组织模式、产业结构的成功。德国会展业在长期发展中构建了以行业分工为主、地区分工为辅、面向全球的强大会展网络。 德国展会设立的首要原则就是行业细分市场必须明确。尽管德国每年有上百个展览会,但在德国展览委员会等权威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下,各展会的目标非常明确。即使同样在电子行业,汉诺威信息技术展和柏林消费电子展的观众群也有明显区分,前者以采购商等专业客户为主,后者则以终端消费者为主要对象。 在行业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各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德国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主要有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莱比锡、柏林、杜塞尔多夫、汉堡、纽伦堡和斯图加特等,其中上百年的会展品牌不在少数。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作者:————————————————————————————————日期: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旅游管理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展行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和产业带动作用,其对城市的发展及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第三产业的价值和地位也日益提高。随着我国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所占的比重也日益突出。因此,会展业成为众多城市竭力发展的重要产业类型之一。本文主要以成都市为例,通过2013年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对成都市发展的影响来阐释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引言: 会展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被誉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十年来,会展业以年均20-30%的速度超常成长。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会展业就在全球会展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会展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来看,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会展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的名牌展览会。会展业所具有的强大的经济聚集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展定义研究综述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国内对于会展定义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狭义的角度定义会展,将会展称为CE(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25 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张 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53) 摘要:德国会展业以其在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国际化运作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享誉世界。中国会展业可以学习德国会展业的经验,在品牌建设、管理体制、硬件设施建设、人才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关键词:会展业;借鉴分析;创新;会展人才 一、德国会展业的特点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览会基地。德国的会展业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规模大、质量高。德国会展行业积极向海外开拓,主要在海外培育展览项目,开始建设展览场馆。1992年,德国展览公司在海外展览项目仅20个,到2003年,海外展览项目已达200个。德国会展业有以下显著特点: 1.德国会展业经营模式独特 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 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如位于汉诺威的德最大的展览公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德国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 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由于德各级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大力支持,德国绝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德国会展业人才优势明显德国西门子媒体学院院长、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0的贝恩斯(2002)几年前就说过,/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0他领导的西门子媒体学院是欧盟会展培训行业内知名度很高的职业教育企业,该学院的毕业生早已活跃在世界各国的会展行业中,担任各种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的现场组织工作。德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会展经理人市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设置了专门的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和德国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是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德国会展业发达的优势在于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 3.德国会展中心规模大、知名度高 目前,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米。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 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 )、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 4.德国会展业国际性和专业性强 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20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德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德国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二是德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会展业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差距 近几年来,中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7%左右,但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年产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的0.3%。这说明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会展业是中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就国际会展业而言,中国大陆被认为是会展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有专家提出国际会展业重心/东移0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0的观点,即从西方发达地区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亚洲会展业的中心正从东南亚的新加坡向中国大陆转移。今后,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还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来分析,中国会展业都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在会展业定位、展览场馆和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会展业体系、会展人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我国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有以下问题: 1.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中国很多城市的会展业缺乏明确定位,没有形成自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