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鹤声、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以古籍为主;现代以多语种文献为主(2)研究容:前者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主,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动态的揭示,主要是文献搜集、组织、传播、检索的理论和方法(3)专家群体:分别形成“古典”、“现代”的两支队伍相同:(1)研究对象:文献——知识载体(2)研究文献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规律可循(3)根本任务: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4)研究工作中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3.古典文献学的源流,容,优点,缺点源流:古典文献学是校雠学的继承与发展容: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优点:对校雠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期文献学的发展。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引言:
概述:
本文将围绕文献学的主要章节展开,包括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史前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

每个章节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考点和要点,并提供丰富的示例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学的知识。

正文内容: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1.文献学的定义和范围
2.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文献学的分类和发展史
4.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史前文学
1.史前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史前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史前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
4.史前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5.史前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4.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古代文学的流派和传统
四、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中世纪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5.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五、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近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潮影响
4.近代文学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
5.近代文学的主题和文化价值
总结:。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 年 ) 。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 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 世纪 60 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 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 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第一部分、概述一、文献的概念和范畴:1、“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指文字记载,“献”指有学识的贤人。

今天的“文献”指用各种载体记录的所有资料,如文字记载、图像、录音、录像等,但不包括实物本身。

2、研究范围:第一,从时代上来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第二,从学科上说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第三,从文献组群看,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二、学习文献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1、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2、鉴定版本,全面认识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供后人研究使用。

四、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况:现存古籍的数量大约有七、八万种。

五、文献检索的方法:1、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一是形序法。

包括部首法(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笔画法、号码法(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二是音序法: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三是义序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就是义序法。

2、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分为网络检索和磁盘检索。

网络检索的应有:搜索引擎的使用: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

第二部分、分述一、丛书:1、定义: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撰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把整部书都完整的收入。

2、比较严整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

3、一般认为丛书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成于南宋嘉泰二年。

其次是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张元济),《四部备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不收文学作品。

《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之比较:《四部丛刊》的特点是:将难见的珍本以原貌的形式公诸于世,共收录书477种,共3134册,全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等三个部分;《四部备要》收的书多以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在选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比《四部丛刊》强,但是在版本价值不能跟《四部备要》比,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流传、整理、鉴定、编辑及其学术意义。

其学科门类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篆刻、书法、纸张、墨水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就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阐述。

一、古代文献传承1.《尚书》的出土和价值《尚书》是传统的六部之一,大约在周朝形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

这部书最早记载于汉代《汉书·艺文志》中,然而,却很难找到其传本,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

直到清末民初,陈寅恪等学者的努力,才在殷商时代的荀子家庙中出土了木简式《尚书》。

其价值在于,它是对已有《尚书》与公元前330年作为太庙押藏之文书的衔接,从而也是对六国文献的补充和衔接。

对于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2.《三礼》的传承《三礼》是关于礼仪的总称,有《礼记》和《周礼》两部分。

《周礼》是古代礼制典籍,涉及礼制法纪、军制、官制、地方行政等内容。

《礼记》是一部笔记体的书,记录了古代各种活动的礼仪规范,由于《礼记》多以论说、传奇等形式予以记述,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礼》中的文字传承主要有古代的记述、竹简、石刻、之后的纸书文本和刊本等。

其中,《周礼》和《礼记》都曾失传,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据据西晋文学家王弼手抄本书写刻板上,得到了《周礼》和《礼记》三十卷的残本。

可见传承和保存的重要性。

二、重要古籍的编辑1.《周易》的汇编《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周易》的文本出现在西周前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汉朝以后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唐代太宗贞观年间,司马昭调集众多学者编辑成九卷。

焦元壹、邵雍在宋代对其进行了注释,并写成百篇。

2.《书经》的修订《书经》是一部最早的汉字字源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书经》的原本是由大量的骨胳、卜辞和鬼谷子的文字零散组成而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物的流失,许多文字被遗失。

唐朝时,隶书书法家欧阳询、经学家李善注等人,依照魏晋时期残本辑录成十三篇版本,并给其加以注释。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占卜记事,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金石金指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称为金文;石主要指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石刻。

金石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简牍竹简和木牍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用笔墨书写。

其使用时间跨度长,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缣帛缣帛是丝织品,质地柔软,便于书写和携带,但成本较高,未能广泛使用。

纸张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

二、古典文献的形制1、卷轴装将纸张粘连成长幅,以木棒等为轴,从尾向前卷起存放。

这种装帧形式在唐代以前较为常见。

2、经折装将长幅纸张折叠成册,形如折扇。

这种形式便于翻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3、旋风装将书页按照一定顺序粘贴在一张底纸上,翻阅时书页如旋风般展开。

4、蝴蝶装将书页对折,以中缝为准,将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用糨糊粘连书脊,最后以硬纸包裹作封面。

这种装帧形式使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

5、包背装与蝴蝶装类似,但书页的文字面向外对折,装订时将书背用糨糊粘连,再用硬纸包裹书背。

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用线将书页装订成册,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善本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

通常包括年代较早、刻印精美、内容完整准确、传承有序等特点的版本。

2、稿本作者的原稿,分为初稿、修改稿等。

3、抄本以手写方式复制的版本。

4、刻本通过雕刻木板印刷而成的版本,又分为官刻、家刻、坊刻等。

5、活字本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版本,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

6、影印本通过照相技术复制的版本。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复习大纲1、文献的定义及其演变如何?答: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演变:(1)结绳记事: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3)树皮画、帛、金、竹简等作为载体记录文献。

⑷纸质文献,活字印刷术产生⑸非纸制文献,如光盘等2、文献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功能如何?答:一般特性:信息性:也称情报性、知识性,就是把知识外化了,是文献的立命之本。

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记录知识,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文献;另外为了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阅读各种文献,增长知识和才干。

文献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知识性,有了这一性质,它才能具有保存和传递的价值,也才能发挥文献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载体性:文献要外化就需要载体,物质的形态,它是奠定其它性质的物质基础符号性/记录性:通过这个性质将内容和载体连接起来(客观实在性)文化性:所有人类文化活动都是文明的活动可交流性:有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智力资源性:因为文献可反复利用价值模糊性:表现在其内容,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时效性:时效性越强,就越有价值,要强调适用性总而言之: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形势复杂、文中多样,内容日趋分散于交叉重复,时效性增强,新陈代谢频繁。

社会功能:文献的记录——存储——积累功能;文献的交流传递功能;文献生产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文献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简述国内外文献定义的流派。

答:国内:早期:《论语、八俏》: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郑玄和朱熹的释义:文,典籍;献,贤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点:广义,图书,典籍,书籍交互使用;狭义,经文的史料现代:⑴载体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叫文献,这是文献的一般性定义⑵知识论:文献即知识,一切知识即文献,一切记录的内容都是文献。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重点

名词解释(20分,4个)
相关:版本、校勘、论脱倒衍、文献家(章学诚→黔学派)、郑桥、纪晓岚什么叫文献?书目?传注?善本?艺文志?辑佚?方策?
文献标点(20分)
《四库全书总目》、荀子《劝学》
校勘练习
《战国策》:左思《触龙说赵太后》
《史记》
判断对错及原因
朱熹《朱子》
论述
1、《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
目录学在文献学中的意义,如何用电子文献检阅材料
△2、繁简字的转换识别及翻译
3、简述:
传统文献错误类型及原因
校勘的任务及依据
古代文献注释术语有什么?各自含义?e.g.兼、注、传
古代书目的内容
书目的类部和部类
假借和转注的区别
古代文献散亡的原因
5、论述:学习文献学的现实意义。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传播、保存及其文化价值的学科。

以下是文献学的重点整理:
一、文献的概念和特征
文献是指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物,包括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纪录片、音频等。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知识、记录历史等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文献的分类
文献可以按照内容、形式、载体、语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学术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等;按照形式可分为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碑刻等;按照载体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语种可分为中文文献、外文文献等。

三、文献的阅读方法
文献的阅读方法包括预读、略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

预读是指先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思路,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略读是指在预读的基础上,加快
阅读速度,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词;精读是指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思路;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文献的引用和著录
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引用文献时,需要注明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地点、页码等相关信息,在著录时,需要按照不同的文献类型采用不同的著录规则,如MLA、APA、Chicago等。

五、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
目前,获取文献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图书馆、数据库、互联网等。

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图书馆目录、馆藏书目、在线检索等方式获取文献;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检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检索和下载;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开放获取资源等方式获取文献。

以上是文献学的概要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文献的分类:中药文献可以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大类。

古代文献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现代文献包括《中
国草药大辞典》、《中国中药材药理学》等。

2. 中药文献的特点:中药文献通常具有医学、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
特点,它既是研究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又具有保护中药资源和传承
中药文化的作用。

3. 中药文献的翻译与解读:中药文献通常采用文献之间相互对照、考证、注释等方式进行翻译与解读,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文
本分析、历史考证、实证研究等,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
中药的起源、演变和作用机理等关键问题。

5. 中药文献的学术价值:中药文献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为中药
研究、中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
中医药文化。

6. 中药文献的应用前景:中药文献的研究可以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药品质的控制与评价、中药临床应用的指导等方面提供有益支持,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一、什么是文献学文献学,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利用及管理等问题。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还深入研究文献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二、文献分类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形式,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指由一位或多位作者合著或编写的书籍,通常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

2.学术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以其权威性、及时性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3.会议论文集:指由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者出版发行的文集,收录与会者的研究成果。

4.报刊文章: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短文或长文,涉及各类社会问题。

5.学位论文: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6.工业文献:指反映特定行业或领域研究和发展动态的技术报告、标准规范、专利文献等。

7.官方出版物:指政府机关、各级行政部门及事业机构出版的各类文件、公报、年鉴等。

8.电子文献:指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各类文献资源,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等。

三、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根据自身信息需求,在各种信息资源中查找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信息资源,满足信息需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学术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四、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著录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同时也要对引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著录。

常用的引用标注方式有美国心理学会(APA)、现代语言协会(MLA)、芝加哥手册(CMS)等,不同学科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引用要求,需要根据指定的引用规范进行书写。

五、文献评价文献评价,是指对文献的质量、可信度、权威性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文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文献学笔记-整理

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

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

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

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

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

►重要研究著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

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

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

1、语言文字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

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

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

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

2、殷商史研究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

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

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

如毛公鼎有497字。

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汇集、考释的著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

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

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

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

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

清代乾隆欶撰。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

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

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

3、古史资料。

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

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

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

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

2、银雀山汉简。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

3、江陵秦简。

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

4、江陵汉墓简牍。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

5、敦煌汉简。

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

6、曾侯乙墓竹简。

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

►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

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

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

3、历史资料宝库。

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4、文字学资料。

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5、书籍制度史实物。

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

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

★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

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

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

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

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

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

►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

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

2、文学价值。

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

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

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

4、经学和宗教史料。

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

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也叫“作”、“造”、“著作”。

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

《说文》:“述,循也。

”即遵循之义。

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

(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

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

辑佚也属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译:就是翻译。

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

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

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

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

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

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

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