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 背景。
- 北宋建国以后,对辽和西夏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银、绢等财物。
苏洵此文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二、字词梳理。
1. 通假字。
-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古今异义。
- 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 一词多义。
- 兵。
- 非兵不利(兵器)-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 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的)- 得。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亡。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为。
- 以荆卿为计(作为)- 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一个“为”,治理;第二个“为”,被)4.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名词作动词。
-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使动用法。
-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三、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次侵扰。
北宋朝廷一味求和,输币、纳绢以求苟安。
苏洵针对这种情况,写下《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亡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
二、字音字形1、赂(lù)秦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7、荆(jīng)棘8、草芥(jiè)9、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10、洎(jì)牧以谗诛11、革灭殆(dài)尽12、当(tǎng)与秦相较三、重点实词1、兵:兵器2、赂:贿赂3、或:有的人4、互:交互,相继5、率:都,全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7、厥:其,他们的8、祖父:祖辈和父辈9、暴:暴露10、举:拿11、予:给12、劫:胁迫,挟持13、厌:满足14、弥、愈:更加15、判:决定16、至于:到……结局17、向使:假使18、数、理:天数,命运19、当:同“倘”,如果四、重点虚词1、而(1)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因而)(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3)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4)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但是)2、之(1)破灭之道也(结构助词,的)(2)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诸侯之所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5)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3、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2)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3)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4)举以予人(介词,把)(5)以地事秦(介词,用)4、为(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介词,被)(1)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指赵国)(3)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国)五、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动词的使动用法)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5、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6、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六、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六国论》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苏洵: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被称为“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论:“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辟。
“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本文即史论。
二、重要词语释义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
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迁移)灭,何哉?与(结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知识归纳

六国论知识归纳
一. 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2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6故不战胜弱强负已判矣
7此言得之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0始速祸焉
11洎牧以谗诛
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重点虚词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以地事秦
2盖盖失强援
3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至丹以荆卿为计/
5苟苟以天下之大
6或或曰……/或未易量
三.古今异义词(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其实
2至于
3祖父
4不行
5智力
6然后
7故事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并且翻译句子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理固宜然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并力西向
7日削月割
五。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句式,并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赵尝五战于秦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
5举以予人。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二、字音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繁í与嬴yíng洎jì谗言chǎn胜负之数shù三、通假字暴霜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四、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致,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五、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义不赂秦以地事秦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一词多义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向并力西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然后得一夕安寝诚不得以非非兵不利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势有如此之势其势弱于秦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七、文言虚词而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之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连词,相当于“而”可翻译为“才”以有尺寸之地介词,把举以予人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为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国者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则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与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八、重点词语始速祸焉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九、文言句式判断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省略句举以予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至丹以荆卿为计倒装句其势弱于秦赵尝五战于秦苟以天下之大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洎牧以谗诛十、重要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就要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发展到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翻译: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刺客不去,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如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翻译: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咽喉去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同“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二、一词多义1.兵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名词,兵器、武器)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③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①以地事秦(动词,侍奉)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①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①始有远略(名词,起初)②始速祸焉(副词,才)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副词,像)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动词,往,到)(《赤壁赋》)③洛阳亲友如相问(连词,假如,如果)(《芙蓉楼送辛渐》)6.得①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②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获得)7.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③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表结果)④举以予人(介词,把)⑤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8.为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②为国者(动词,治理)③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被)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作为)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10.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定指代词,有的人)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或许)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偶尔,有时)(《马说》)11.而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连词,表顺承,然后)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连词,表因果)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但是)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但是)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连词,表转折,却)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却)⑧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却)⑨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⑩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连词,表承接)12.之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代词,它,代土地)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助词,的)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的标志)三、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六国论》苏洵《六国论》知识点: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 4.后秦击赵者再古:智慧力量今:智商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六国论》知识点: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六国论》知识点: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六国论》知识点: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六国论》知识点: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人皆得以隶使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义不赂秦(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六国论》知识点: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字词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实词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重点虚词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古今异义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特殊句式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庖丁解.牛:剖开、分割足之所履.:踩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因.其固然..: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二、通假字砉然向.然通“响”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然后得一夕安寝(8)刺客不行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礼天下之奇才(礼遇)(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4.重要实词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3、始速祸焉(招致)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2.之(1) 取独。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3.以(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4) 连词,来。
举以予人(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予人(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状语后置(1)其势弱于秦(2)赵尝五战于秦4.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5.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2) 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2.古今异义(1)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不能独完.(保全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 暴 暴.霜露 (动词,曝露 )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 事 以地事.秦(动词,事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4) 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整理:刘涛 校对:陆亚兵 古义:先例,旧事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今义:又,又一次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 惜其用武 (5)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1)兵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名词,兵器、武器)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形容词作动词。
(3) (4)形容词作名词。
(5) 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 (副词,才 )(6) 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文言虚词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燕虽小国 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赂秦而.力亏(1) 结构助词,的。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
理.doc
《六国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讨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
这篇文章涉及到实词虚词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词:
(1)名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等。
如:秦国、六国、长城、车轮。
(2)动词:表示行动、变化等。
如:灭、杀、攻、掠、取。
(3)形容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的特点。
如:美丽、强大、聪明、愚蠢。
(4)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忽然、立刻、渐渐、始终。
2.虚词:
(1)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我、你、他、她、它、他们。
(3)疑问词:表示询问。
如:谁、这、那。
(4)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政论文,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以下是对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二、重点字词1、赂秦:贿赂秦国。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
3、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丧,灭亡。
4、率赂秦耶:率,都,全。
5、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6、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7、暴霜露:暴,暴露,冒着。
8、斩荆棘:斩,砍断。
9、以有尺寸之地:以,才,凭借。
10、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举,拿。
予,给。
12、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地睡觉。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4、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15、奉之弥繁:弥,更加。
16、侵之愈急:愈,更加。
17、至于颠覆:至于,到……结局。
颠覆,灭亡。
18、理固宜然:理,道理。
固,本来。
宜,应该。
然,这样。
19、以地事秦:事,侍奉。
20、犹抱薪救火:犹,如同。
薪,柴草。
21、薪不尽,火不灭:尽,完,竭尽。
22、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23、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
迁,改变。
2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嬴政的姓,这里指秦国。
25、始速祸焉:速,招致。
26、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牧,指李牧,赵国良将。
谗,谗言。
诛,被杀。
2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殆尽,几乎将要。
28、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
孤危,孤立危急。
29、诚不得已:诚,实在。
3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
31、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
32、存亡之理:理,理数,指存亡的命运。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2.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4.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4.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6.背盟败约:背,违背。
盟、约,誓约。
败,败坏。
指撕毁。
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7.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8.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9.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10.前车之鉴:前车之鉴指前边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引以为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做其后的教训。
11.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
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12.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的意思。
13.深谋远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13.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跟坏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
14.丧失殆尽:是指完全丧失了的意思。
15.消磨殆尽:随着时间等的流逝原本存在的也消失没有了。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3.有关苏洵对联: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苏洵是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三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边防空虚,军队战斗力低下。
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大量银绢,以求苟安。
在这种形势下,苏洵写了《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灭亡,来讽谏北宋统治者。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3)亡诸侯之所亡动词,丧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3、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古义:到……结局。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守大义(4)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三、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六国论》文言知识清单

《六国论》文言知识清单一、重点实词①率赂秦耶率:都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③暴霜露(pù)暴:暴露、冒着④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依附、亲近⑥始速祸焉速:招致⑦洎牧以谗诛洎(jì):到、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倘若、如果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运数。
理,理数。
皆指命运⑩或未易量量:判断1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胁迫,挟持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自取下策兵:1、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二、虚词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果,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10、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六国破灭,非兵侖战不善,弊在普。
呼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兵器缺点贿赂园曰:六国占医占阶耶?曰:不赂者以赂坯,盖失强□ 援,不能独屯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困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君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本来冒着子孙视之不甚惜,举収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请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即然这样,那么g,奉之巒,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曲匚I 颠覆,理固宜然。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亠、亠丄平应该忌样古人云:“迪事罔犹抱薪救阴,薪不尽,火不灭。
”此用侍奉柴正确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常扁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结交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氧是故燕虽小国坚守道义而后亡,炯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尝五战于秦,二这是招致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西牧连却之吋牧邂诛郸为郡,惜其用两次使……退等到因为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二战败而亡,诚不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假使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命运呜呼!以赂秦之地,圭寸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口之奇才,并礼待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积久的威势之所劫]日削而,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威胁天天月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如果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知识点】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 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 因为,介词] 谗诛,邯郸为郡,6、以[ 介词,把]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介词,用] 事[ 侍奉]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 因而,连词] 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 转折连词,但是] 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 转折连词,但是] 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 转折连词,却] 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 转折连词,可是] 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 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承接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 土。
2、惜其[ 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 地。
4、其[ 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 代词,它,代土地] 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 势。
4、苟以天下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 或许,副词] 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 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 介词,,跟,和] 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2、良将犹(副词,还)在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2、始(才,副词)速祸焉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寓意/主旨】《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写作特点】1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
如“赂者”与“不赂者” 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土地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以至于落得全部覆亡,从情理上讲本应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圭寸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