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162f1e59eef8c75fbfb372.png)
文献综述举例1:题目: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其实我国古代更早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孔子的乐学说就涉及了人的兴趣与情感。
到了现代,非智力因素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深入广泛研究了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数学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了共识。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从狭义上来讲,则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意义、作用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动机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它对数学学习有如下的功能:第一是激活启发功能;第二是指向和选择功能;第三是维持增加或弱化学习的反馈强化功能。
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激发培养动机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反馈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动机对学业影响的研究经历了由情绪反应型到动机向价值取向型动机的转变。
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动机的认知成分。
90年代以来,动机的实证研究逐步加深。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无力感方面,在成就需要、失败焦虑、控制和归因倾向的个体差异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而且越来越重视动机与环境间的关系。
3、广泛研究了数学学习兴趣许多学者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范先友在《数学学习情感和情感教育初探》一文中认为美育因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与成绩的关联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9d4598ca300a6c30d229f49.png)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①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②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③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④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c8c825aaea998fcc220e1e.png)
[文献综述范例]从“处于危险”模式向“处于希望”模式转变:第40页对适应力这一构念以及它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的考察S.L.考保(Sandra Kappa)未发表硕士论文(2002),俄勒冈大学(俄勒冈,尤金)◆研究者的说明桑德拉•考保(Sandra Kappa)我写作这个有关适应力的文献综述是为了完成俄勒冈大学硕士学位及初级管理者证书所规定的最后研究课题。
我在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发生前两个月开始进行文献查阅,大约一年后结束查阅工作。
面对美国国内日益增长的不安全感和我们集体生活方式中的深刻变革,我观察到的适应力使这个时间背景显示了对我所研究项目的意义。
在对我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集思广益之后,我初次拜见了我的课题指导老师乔•高尔(J o y G a l l)。
乔很快确定了我最关注的领域“处于危险的学生”。
她与我同样注意到人们越来越强调早期干预,把它当成改变一个“处于危险”的学生的生活方向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这促使我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审视“处于危险”的学生,以帮助我从文献查阅中得出能够适应于任何年龄段学生的更普遍的结论。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学校管理者,我明白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想通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保证学校持续改善和改革,来促进学生的成长(Henderson & Milstein,2003)。
我觉得深入了解如何帮助“处于危险”的学生会为我提供一条途径,去协助教师应对教育工作中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当我埋头文献中时,我渐渐意识到,我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能帮助学生形成适应力的环境,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还能够帮助教师形成适应力。
我想从文献中寻求答案的最初的问题来自于我童年时期那些关于虐待、贫穷和忽视的经历。
尽管在孩童时我需要面对困苦和不幸,但作为一个孩子,我在学校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拥有了丰富而幸福的个人生活。
遗憾的是,我的在同样的困苦中长大的弟弟没有在挫折后恢复信心。
我记得有文献用“不会受到伤害的”(invulnerable)这个词来描写那些尽管身处逆境但依然生机勃勃的孩子。
[调研报告]文献综述范例
![[调研报告]文献综述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3ec35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66.png)
文献综述范例《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研究》已有研究回顾(一)国内研究通过以“教师”、“幼儿教师”、“教师幸福”为关键词查询中国期刊网,发现近四年,教师研究重点在于教师培养和教师管理方面;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和专业成长是近2年教师研究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关注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文章非常有限,大约有10篇左右,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关注教师幸福的文章有两篇:一是檀传宝的“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02、2期),刘次林的“教师的幸福”(《教育研究》00、4期。
檀传宝从教师幸福的内涵、特点、幸福能力及其培育三个方面论述教师幸福,指出教师幸福具有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和无限性四个特点。
教师幸福能力及其培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幸福的实现问题。
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一是狭义幸福能力的培育,即主体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品位人生的价值性条件;二是广义幸福能力的培育,即主体具体的实践幸福的能力。
刘次林“教师幸福”研究主要内容:从教师交往对象的特殊性——人,这一角度,提出教师幸福的可能性。
教师要获得幸福的条件是首先要转变职业意识,把教育从崇高的职业看成是幸福的职业;其次,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具体体现为在与教材、学生的活动中,在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中获得职业幸福。
从94-2002年,以“幼儿教师”为关键词,查出的文章共18篇,其中真正研究幼儿教师的文章有13篇,集中于探讨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培养问题;而关注幼儿教师生存状况的文章有3篇:“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幼儿教师情绪管理初探”,没有人关注幼儿教师职业幸福问题。
(二)国外研究以“Teachers happy ”和“Teachers satisfaction”为关键词,在EBSO网上查询,结果有5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影响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教师难以控制的社会因素,如对教师的期望;学校的管理风格;经济支持;班级规模;工作条件;人口学特征;教师能否参与学校决策;教育过程中的成就感;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的班级教育实践和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2、学校越来越成为影响教师幸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职业幸福的获得和保持起着重大的作用;3、教师职业幸福和满意感取决于教师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4、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跟工龄的长短成反比;5、女教师往往比男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
2024年文献综述范文范例
![2024年文献综述范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aa47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9.png)
2024年文献综述在2024年,随着全球数字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文献综述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文献综述是一种通过收集、搜集、筛选、分析和综合以往研究成果来评价、总结和探讨特定领域研究进展和前沿的方法。
它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大数据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综述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其研究内容和方法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
一、数字化数字化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对于文献综述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意味着文献采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从传统的纸质形式转向数字形式,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范围和可靠性。
数字化文献库、文献数据库、文献搜索引擎、文献管理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大大方便了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二、智能化智能化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它增强了文献综述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智能化文献检索、文献分类、文献排名、文献分析等工具,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领域和研究问题,提高信息质量和效率。
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扩大文献综述的范围和深度,挖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和见解。
三、综合化综合化是指文献综述不再是单一学科或单一领域的内容,而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内容。
综合化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扩大研究视野和深度,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趋势。
同时,综合化文献综述还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有利于推进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社会进步。
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大趋势下,文献综述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全面和人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文献综述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0a3793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8.png)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文献综述学生姓名XXX学号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专业题目指导教师2017年6月一、前言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
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
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
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
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XXX(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
[1] XXX(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XXX”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XXX(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995084c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a.png)
文献综述范例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文献综述[1]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d60e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00.png)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就是针对自己论文选题,全面搜集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选择的课题原来有哪些人做过哪些研究,研究的进展程度及结果如何等。
二、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写作文献综述,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掌握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2.查找文献资料”写好文献综述是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也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其毕业论文一般均为综述性的形式。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写作文献综述的步骤写作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最后成文。
1.收集和阅读资料。
论文题目确定后,就要围绕题目搜集有关的文献资料。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
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
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55c133faf705cc1755270910.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各种字体格式严格按照范例的)论文题目:论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一、文献综述1、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定义(1)在朱汉国,郑林所主编的《新编历史教学论》中提到:比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对照,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比较是讲解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龙焱霞的《比较法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中说到: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中最好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3)在陆红梅的《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说到:比较法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对照,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从而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4)在胡常斌的《浅谈历史比较法教学》中提到:历史比较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进而发现其本质、探索其规律的一中思维方法。
运用历史比较法是人的史学思辨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史料驾驭能力和历史理想能力的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5)在牛会星的《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中说到:历史教学的比较法,就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共性中寻找规律性,从不同点中寻找特殊性,避免混淆,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
我们在认识事物中往往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就要进行比较,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
(6)在翟清香的《以<近代改革>为例浅谈比较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说到:比较法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中基本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从而认清本质、解释规律的思维方法。
文献综述报告范例
![文献综述报告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206d97daef5ef7ba0d3cd2.png)
课题调研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个课题的大量的有关资料、情况、数据等进行搜集、归纳、整理、分析、加工综合而成的。
它能够帮助作者了解国内外某专业或者学科或者某课题的研究起源、研究水平、发展趋势、主要研究者、主要的派别和观点、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
文献综述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发现科研主攻方向、有助于把握论文选题的方向和重点。
文献综述不同于原始论文,因为它不是某一科研课题成果的报告,也不是一种论文摘要的汇编和索引,更不是简单地罗列一批文献,而是将许多有关联的文献分析对比,加以评论。
文献综述要反映所写专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和最新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课题综述包括综述论文和综述报告两种类型。
综述报告必须符合一般的学术论文的格式,对文献的介绍更强调综合与分类,对已有所有的分析或对某领域研究的未来预测是综述论文必备的内容。
综述报告则要求详细给出数据库选择、检索词的确定、检索式的编制过程,对比较重要的文献进行逐篇介绍;课题综述报告的综述部分的概括性更强,综述报告强调形式的格式化和完成综述报告的步骤。
课题综述的特点和内容1、课题综述的特点(1)内容方面:综述论文是对大量文献的综合描述和广泛综述时空范围内发展和情况。
●语言的概括。
对原始文献中的各类理论、观点、方法的叙述不是简单地照抄或摘录,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
●信息的浓缩。
综述集中反映一定时期一批文献的内容,浓缩大量的信息。
一篇综述报告可以反映几十到上百篇的原始文献。
●评述的客观。
叙述和列举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及数据时客观、如实反映原文作者的内容;分析、比较、评论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时基于客观进行分析、评价,而非出于个人的喜好、倾向、感情;预测时,以事实、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的推导方法为手段,力求客观,而非凭空想象,出于主观愿望盲目提出。
(2)形式方面。
标题醒目。
综述论文一般直接反映其综述类型,如包含综述、概况、评述、进展、动态、现状等字样。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2978f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a.png)
文献综述范例本文献综述拟对面向过程设计的研究进行综述。
程设计研究背景向过程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从宏观经济视角,通过分析和管理组织非结构化流程,以满足某些目标的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概念是以某种视角把有关组织分解成多个关联的子过程,然后在协调这些子过程的同时,引入新的变量和设计要素。
过程设计研究亦可以说是许多企业管理研究的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过程,以实现企业预期的业绩提升。
程设计研究主要内容程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和管理组织流程上,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重构:针对某个特定的组织进行分析,囊括设计流程,组织架构,运行开销,业务测量,战略规划和优化,以全面改善组织流程。
2、流程分析:对已有的组织流程进行分析,包括其有效性,正确性,有效率和持续性评估,以及改善的潜力。
3、实践运用:将流程设计的概念应用到实践中,根据特定的组织需求,改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评估流程的变化情况,并制定正确的优化方案。
程设计研究作者前,学术界对面向过程设计研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包括著名的面向过程设计学者马克芬蒂尔(Mark Fendt)、马克希尔(Mark Hill)、雷贝克(Rex Beck)、阿尔文埃文斯(Alvin Evans)、安德鲁卡普尔(Andrew Capel)、克里斯多夫威尔克斯(Christopher Wilcox)等,他们都在传播、探索和发展面向过程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于过程设计研究的总结程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极大地改善了组织的业务流程和效率。
过程设计研究可以根据组织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流程,如此便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业绩提升。
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著名学者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让我们更好地深入理解流程设计的内涵,并发挥其在企业实践中的能力。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bf590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b.png)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文献综述是一篇学术论文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先前研究和现有知识进行了综合和批评,以支持和解释研究问题。
下面是文献综述的一般规范和一个范例:文献综述规范:1. 选择合适的文献: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先前的研究、实证研究、理论文章和评论等。
2. 组织结构:按照逻辑顺序将文献分组,并形成一个连贯的结构。
可以按照主题、理论、方法等进行组织。
3. 批判性分析:对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包括评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评价研究论点的重要性和贡献等。
4. 阐述本研究的位置:在综述中,说明本研究在相关领域中的位置,阐述与其他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5. 引用文献:确保在综述中正确引用所使用的所有文献,使用适当的引用格式(如APA、MLA等)。
文献综述范例:题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言:介绍塑料污染问题和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性。
综述主题1:塑料垃圾的分布和来源介绍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的分布模式,以及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陆地污染、船舶垃圾和塑料废料处理。
综述主题2:海洋生物对塑料的响应探讨不同海洋生物如鱼类、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对塑料垃圾的响应和影响,包括误食、缠绕和化学污染等。
综述主题3:塑料污染的生态影响讨论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损失、食物链的中毒效应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等。
综述主题4:减轻塑料污染的方法介绍当前减轻塑料污染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回收和再利用塑料、减少塑料使用和加强塑料垃圾管理。
结论:总结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呼吁更广泛的行动来减轻该问题。
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所使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并按照引用格式进行格式化。
以上为一篇文献综述的规范和范例,具体的综述内容和组织方式可能因研究领域和论文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对所选择的文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评估。
同时,确保引用和引用格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献述评总结报告范文(3篇)
![文献述评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a8fc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f.png)
第1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某领域内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总结与展望和结论。
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引言某领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该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三、文献综述1. 研究现状近年来,某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不断丰富。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某领域进行了理论探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研究者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调查、案例研究等,对某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3)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教育、经济、管理、心理等。
2. 主要成果(1)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某领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2)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某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3)应用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3. 存在问题(1)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
部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落地,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2)研究方法单一。
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过于依赖单一的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
(3)研究团队分散。
研究团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研究资源浪费和重复研究。
4. 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某领域的理论基础。
(2)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研究者们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3)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e69c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6.png)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特定主题或问题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总结和评价,以发掘现有研究的主要结果和观点,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文献综述可以有不同的格式,如按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方法论角度等。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文献综述格式,并附上一个范例,供参考。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选取该主题的依据,并提出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文献收集在这一部分,要详细描述如何进行文献和筛选。
可以包括数据库的选择、检索关键词和限定条件、选择文献的标准等。
三、文献综述方法在这一部分,要详细介绍文献综述的方法论,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四、主要结果与综述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将文献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综合和总结。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其他逻辑关系进行组织。
五、讨论和结论这一部分是对综述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可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下面是一个文献综述的范例,以探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例:引言: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作为一个数字原生代,更是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
因此,了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收集:为了全面了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采用了系统文献检索的方法进行文献收集。
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CNKI等数据库中,以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和“心理健康”为检索词,限定时间范围为2024年至2024年。
文献综述方法:本文采用了时间顺序的方式进行文献综述,先从2024年开始,逐年回顾相关研究的主要结果和观点。
主要结果与综述:2024年以来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其中一些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过长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增加相关。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滥用可能导致社交孤立感和自尊心的下降。
文献综述怎么写范例
![文献综述怎么写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764c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0.png)
文献综述怎么写范例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
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
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文献综述apa格式范例
![文献综述apa格式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1517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1.png)
文献综述apa格式范例以下是一个文献综述的APA格式范例:Title: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A Literature ReviewAuthor: John SmithInstitution: University of ABCAbstract:This literature review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The review focuses on research studies conducted between 2010 and 2020, and analyzes the findings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self-esteem, body imag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review identifi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use,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ea.Keywords: social media, adolescents,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self-esteem, body image, social relationshipsIntroduction:Social media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adolescents' lives, with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well-being.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By analyzing and synthesizing previous studies, this review seeks to identify the key finding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Methods:A systematic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electronic databases, including PubMed, PsycINFO, and Web of Science, using keywords such as "social media," "adolescents," and "well-being."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2010 and 2020 we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 A total of 30 relevant studies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Results:The findings of the reviewed studies suggest that social media useamong adolescents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ir well-being. On the positive side, social media can enhance social connections, provide emotional support, and promote self-expression. However,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cyberbullying,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nd social comparison can lea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low self-esteem,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Discussion:The results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highligh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While social media offers opportunities for positive interactions and self-expression, it also presents risks and challenges to ment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and factors that mediate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adolescent well-being.Conclusion:This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It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use and calls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use of social media among adolescents.References:Smith, J. (2021).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Adolescent Well-being: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20(3), 123-145. doi:10.xxxx/jys.2021.0123请注意,这只是一个APA格式范例,实际的文献综述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期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78d98057cd184254b3535a3.png)
1.2 文献综述通过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有关蛤类产业结构和特征这一主题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当以“蛤蜊”为检索词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为554篇;当以“蛤蜊产业”为检索词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分别为1篇(模糊)和0篇(精确);当以“蛤蜊产业链”或“蛤蜊价值链”为检索词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都为0篇;当以“水产品产业结构”、“水产品价值链”、“水产品产业链”、“水产品供应链”、“水产品养殖模式”、“水产品经济效益”为检索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分别为“0,0”、“1,1”、“6,2”、“16,10”、“11,2”、“1,1”1;当以“渔业产业结构”、“渔业价值链”、“渔业产业链”、“渔业供应链”、“渔业养殖模式”、“渔业经济效益”为检索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分别为“72,50”、“3,0”、“12,7”、“1,1”、“37,2”、“47,38”2。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于蛤类产业结构及特征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对于渔业产业结构、渔业(或水产品)价值链和渔业产业链方面也少有研究。
关于渔业产业结构的文献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全国或区域角度探讨调整和优化我国渔业产业结构。
(1)有关全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或优化的研究。
3余匡军(2001)认为,通过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调整海洋捕捞结构,拓展远洋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调整渔业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而推进整个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王淼、刘敬孝(2002)从市场导向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资源优势原则、科技先导原则、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化经营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区域优势原则八个方面确定了我国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5吴隆杰、杨林(2005)从制度视角分析了中国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为政府必须提供制度支持,从制度视角提出渔业结构调整的政府支持性政策。
6邓云锋、宋立清(2005)分析了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王剑、韩兴勇(2007)认为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渔业产业政策来加速渔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以此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5篇】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fae3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f.png)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参考文献类型少篇一文献资料是多类型的,包括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
当前,很多毕业生写论文参考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学位论文,对国家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研究会论文等关注不够,因此参考的文献类型较少,出现比较片面、或研究不典型的情况。
从学术研究上来说,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专题来说,研究后者可能更有价值。
比如国家政策不仅包含过去的研究成果,也包含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文献。
所以,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参考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做到全面有力。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篇二I 什么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参考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后,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整理融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融会贯通,进而分析评价,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存在明显的差别。
I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性论文不同,格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的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文献综述与研究性论文相比,更多地介绍地是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进展、展望及评价。
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研究性的论文相比,更为多样化,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这四个部分的要求和规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进而根据提纲进行相关的写作任务。
前言,前言就是要用相关的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写作目的和写作的必要性进行叙述,并概括相关的概念性内容,提及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阐述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对于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讨论也要进行概括。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f5127df76a20029bd642dd8.png)
3理论分析及假设企业现金流入总量由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所实现的现金流入组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现金流入的影响将分别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指标更能即时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包括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
不用的现金流受汇率波动的影响不同,以下将逐类进行分析。
3.1汇率波动对经营活动现金流方面的影响3.1.1汇率波动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长期性和持续性决定了汇率波动影响的长期存在,外向型企业出口销售为主的经营模式决定其不断实现的现金流入持续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波及到外币也波及到本币计价的未来现金流入,且只要企业不断实现出口销售,这一影响将持续存在,不会自行消失。
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现金流入的影响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久远的特征。
企业应密切关注汇率波动的影响,准确评测现金流入对汇率波动的敏感度。
企业出口销售现金流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取决于产品货款的计价和结算方式。
产品出口销售选择以外币计价结算,当人民币对该外币升值时,出口销售实现的外币收入兑换成人民币的金额将会减少,反之则增加。
人民币对该外币升值也会对出口企业产生间接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出口企业为维持换汇收入(人民币收入),以保持与人民币升值前相同的利润率,将可能向进口方报出较高的售价,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降低,从而对进口需求及其出口收入带来不利影响。
若产品出口销售选择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在进口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人民币销售收入不会受到人民币对进口国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但在人民币对进口国货币汇率上升的条件下,会导致进口成本的增加并使进口需求下降,由此带来人民币销售收入的减少,反之则增加。
此外,在我国市场销售以人民币标价的产品,其实现的人民币销售收入会受到我国市场中外国产品竞争的不利影响,这一竞争源自人民币对该外国产品标价货币升值使得外国产品具有价格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村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需要资金支持,这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农村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微型金融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不足及据此提出的发展我国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做一综述。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反贫困;发展中国家1微型金融概述1.1微型金融定义谭险峰(2010)认为微型金融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微型金融针对的目标群体是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其次,微型金融提供的贷款额度较小;最后,微型金融提供的服务包含了小额信贷、保险等内涵丰富的业务。
[1]李波(2009)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所谓微型金融是指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其核心是微型信贷,即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借款者提供无抵押贷款。
[2]1.2微型金融主要类型陈明(2009)指出,由于我国的农村微型金融的性质主要侧重于公益性,突出扶贫和惠农,所以这里主要介绍我国公益性的农村微型金融类型的运作情况。
从资金的运作方式上来说,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主要包括小额信贷、社区发展基金、贫困地区村级互助资金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形成的互助资金等等。
[3]范弘雨(2009)指出,微型金融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基本的金融服务。
其基本含义是: 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服务,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微型保险等。
[4]2微型金融的发展2.1微型金融发展历史顾建强(2009)指出,微型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它以不同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为那些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企业、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储蓄、保险、汇款等业务。
微型金融早期发展的雏形是小额信贷。
微型金融起源于1976年孟加拉国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敏乡村银行(Grameen Bank)项目。
MFIs在国际上经过了大约30年的实践,其中不少MFIs ,如孟加拉乡村银行(GB)、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BRIUD)、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乌干达国际社会资助基金会的村银行(Village Banks)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消灭贫困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引起了金融学界和各国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
[5]段飞(2010)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发布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七个一号文件。
这充分说明了“三农”问题确实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2010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新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左右。
即使考虑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其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金融机构提供,一号文件指出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政府的投入尽管在总量和比例上都有增加,但毕竟是有限的,还需要加大市场的投入。
市场投入中重要的方面来自金融的投入,金融投入占整个农村投入的70%到80%。
因此,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农村的金融投入,为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和小企业提供微型金融服务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6]2.2微型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王丽、冯云晓(2010)指出,改革开放32年来,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等问题逐渐突显。
农业已经处于由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如果没有太多资金与金融机构进入农业, 农村经济要保持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长就不可能实现。
现实的情况是, 由于工农业 剪刀差的存在, 金融机构还在不断从农村抽走资金。
尽管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已经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小额贷款, 但是, 农村金融失血的现象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7] 李波(2009)指出,概括来讲,我国的微型金融服务可主要归纳为二种形式:一是由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扶贫基金等组织所提供的小额信贷产品,二是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
[2]2.3微型金融在国外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首先,刘雅祺、张非、王清漪(2009)指出,在发展微型金融服务的问题上,印尼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印尼人民银行和印尼金融银行。
印尼人民银行最初作为一家国有银行,1983年以前一直发放指令性粮农补贴贷款,其经营业绩以亏损为主,需要国家补贴支持。
1984年印尼人民银行在其内部建立独立盈利性中心农村银行开始向大量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之后农村银行在印尼先后建立了3986个村级营业网点,其借贷客户达到260 多万户,市场占有率达到14%。
[8]李志辉,国娇(2007)指出,近些年来非洲国家微型金融经历了相当大的发展,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业务量与客户量稳步提高。
首先,微型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
其次,微型金融机构客户数量稳定增长。
第三,存款与信贷的快速增长。
[9]姚莉(2007)指出,国外微型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有如下启示:第一,政府和金融界应充分认识到微型金融是为穷人服务,减少贫困的有效方法。
第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重新定位,其他商业银行也应重新调整布局。
第三,’应成立民营的金融机构,专门从事微型金融服务。
[10]3我国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3.1我国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姚新刚(2010)指出,2005年以来, 我国微型金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政府高度重视, 积极引导和支持, 但是微型金融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宏观上的立法和监管问题, 也有微观上的贷款技术设计问题, 还有微型金融机构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难题。
主要问题第一是立法和监管问题,第二是微型金融的贷款制度设计问题。
[11] 陈军(2005)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问题日益成为困扰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难题。
无论是“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政府补贴信贷,还是自七十年代中后期农村金融组织的商业化转型,农村金融始终难以实现制度上的有效性。
因此,如何将金融资源渗透到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中的低收入阶层和贫穷者,始终是个难题。
[12]3.2促进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谢升峰,路万忠(2010)指出,发展我国微型金融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微型金融监管体系,第二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第三要努力实现微型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第四要努力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第五要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微型金融服务产品。
[13] 陈鸿祥(2010)指出,微型金融组织设立应适应我国农村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适用于金融服务真空地区,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适用于资金供应稀少而需求旺盛地区,村镇银行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较好而竞争不充分地区。
从而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市场。
[14]4微型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展望刘庆娜(2008)指出,目前,中国已有的微型金融模式较多,但相对贫困群体广泛的需求而言,其供给总量明显不足,这意味着在中国发展微型金融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
这一市场受到了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的认同,引发了中国微型金融的新进展。
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国际先进模式的主动入驻,第二是国内先进模式的创新实践,第三是新型模式的蓬勃发展。
然而,尽管中国的微型金融进展蓬勃、势头良好,中国现有微型金融模式,包括非政府组织、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与其他机构联盟、商业化民营微型金融机构等不同模式的实践进展仍然有待加速,且迫切需要形成一个“有主导有支持”的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自模式的比较优势。
同时,应积极量化和反馈不同模式的反贫困绩效并予以完善,在发展和健全中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同时,实现中国反贫困实践的新突破。
[15]参考文献[1]谭险峰. 中国微型金融模式及其反贫困绩效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70-76.[2]李波. 对微型金融的认识及发展建议[J].农村金融,2009,3:47-48.[3]陈明.对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认识与思考[J].农村金融,2009,6:70-74.[4]范弘雨.宁夏农村金融扶贫的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服务[J].宁夏党校学报,2009.9:67-69.[5]顾建强.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模式的探讨[J].农村金融,2009,8:59-61.[6]段飞.发展微型金融服务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J].银企信用,2010.06:47-48.[7]王丽,冯云晓.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 2010,7:61-64.[8]刘雅祺,张非,王清漪. 微型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特色模式[J].金融市场,2009,6:52-56.[9]李志辉,国娇.非洲国家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华北金融,2007,8:13-16.[10]姚莉.发展中国家开展微型金融的不同模式[J].比较与借鉴,2007,11:53-56.[11]姚新刚.论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前景[J].财税金融,2009,1:55-57.[12]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路万忠.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微型金融[J].三农问题,2010.1:60-61.[14]陈鸿祥.微型金融组织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建议措施[J].金融发展研究,2010,9:78-82.[15]刘庆娜.农户小额信贷绩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2008.,07:12-14[16]薛利强,张雪峰.浅议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J].华北金融,2002,08:55-57[17]郭晓鸣,唐新.村镇银行:探索中的创新与创新中的选择—基于全国首家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09,02:12-19[18]张亮.国际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J],经济导刊,2007,12:46-49[19]杨彬彬,李剑阁.应大力发展农村微型金融[J].财经,2008,06:22-27[20]Morduch . The Micro-finance Schism [ Z] . HarvardUn i 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es , Draft . 1997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