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原理》教学大纲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全解PPT课件
释放出含碳化合物作为依然存活的细胞的食物;
.
5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4.油田微生物驱使用的微生物
原生物:单细胞动物; 藻类:大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 病毒:只能在别的活细胞中生存和繁殖; 真菌:丝状有机体,有时是单细胞 细菌:具有生长繁殖全部机能的最小有机体;
适合微生物驱油中使用,大多数细菌有特定的细胞形状,
地衣菌素
.
16
(2)生物聚合物
表7-7中列出了常用的一些生物聚合物及生产 这些生物聚合物的菌种。
表7-7
微生物菌种
甘兰黑腐病 黄单胞菌
假单胞菌属 棕色固氮菌 塔希提欧氏
植病杆菌 印度产粘固
氮菌
生物聚合物 微生物菌种
杂多糖黄胞 胶
多糠 藻肮酸
Zanflo PS-7
粘质甲基单 胞菌
肠膜状明串 珠菌
出芽短梗霉 菌
近岩石的污染细菌的形成和生长; • (2)通过一个溶菌原周期,再紧接着一个
裂解周期来抑制细菌采油作业时注入的 细菌在油藏的更深部位无目的地过分滋 长。
.
12
三、 微生物采油工艺 (一)微生物采油工艺 (二) 筛选条件 (三) 微生物采油的发展前景
.
13
(一)微生物采油工艺
1. 地面法
生物活性剂驱油法 生物聚合物驱油法
如球形、杆状、弹簧状螺旋和游丝状螺旋。细菌的平均
大小是0.5~1.0μm宽、1~5.μm长。
6
(二)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 微生物对油层的直接作用 2. 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
7
(二)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 微生物对油层的直接作用: (1) 在岩石表面的繁殖占据孔隙空间而驱出原油; (2) 通过降解原油而使原油的粘度降低。
石油工程概论 :第十二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其中:Βιβλιοθήκη EVVsw VED
So
Sor So
采收率是注入工作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一)波及系数
影响因素: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 对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⒈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流度: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 K
水油流度比:
M
驱动液流度 被驱动液流度
存在问题 碱耗;流度控制。
4、化学复合驱
化学复合驱是由聚合物、活性剂、碱以各种形式组合驱动。 包括:二元驱和三元驱。
降低界面张力: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份反应就地产生表面
活性剂,降低相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和度,添加的表面活
驱 性剂与聚合物间的协同效应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并扩大低界
面张力的碱浓度范围;
油 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聚合物可以使水相粘度增加,
渗透率降低,扩大驱替相的波及体积;
机 降低化学剂的吸附损失:碱的存在可降低注入的表面活
性剂、聚合物等的吸附,提高洗油效率;
理 另外:复合驱还具有碱驱所具有的乳化携带、捕集、聚并、
润湿反转等机理。
二、混相驱油法
混相驱:指向油藏中注入一种能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完全 或部分混相的流体驱替原油的开发方法。 包括:注液化石油气驱油法、富气驱油法、高压干气驱油 法和二氧化碳驱油法。 驱油机理:气体与原油之间建立混相带,消除界面张力, 提高驱油效率。
★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 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二) 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
主观因素
★油气藏开发层系划分; ★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的选择; ★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 ★完井方法; ★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 ★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ppt课件
目的与意义
提高采收率可以增加油田的最终可采 储量,延长油田的开采寿命,提高油 田的经济效益。
提高采收率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02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聚合物驱油
1 2 3
聚合物驱油
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油层中水 溶液的粘度,降低油水流度比,从而提高采收率。
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应注重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采收策略和管理的研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采收技术和设备的 创新,探索更高效、智能的采收方法和设 备,以提高采收率。
应加强对采收策略和管理的研究,优化采 收计划和组织,提高采收效率和可持续性 。
拓展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关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动提高采收率原理的研究和 应用。
较好的应用前景。
热力驱油
热力驱油
通过向油层中注入热能,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提高 采收率。
原理
热能能够降低原油粘度,使其更容易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 热能还能使原油中的轻质组分挥发,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洗油能力。
应用
热力驱油技术适用于稠油油田和重质原油油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03 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分析
提高采收率原理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 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分析 • 提高采收率的应用实例 • 提高采收率的挑战与展望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的重要 能源和化工原料,提高采收率对 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1提高采收率原理PPT课件
第一节 油层及性质
二、油层岩石的矿物学成分
(1)长石 K[(AlO2)(SiO2)3] :约占地壳中岩石物质的 60%以上,是钠、钾和钙的铝硅酸盐类 (xAl2O3·ySiO2)矿物。 (2)石英:在地壳岩石物质中的丰度位居第二; 成分是 SiO2 。 (3)方解石:方解石是唯一缺硅的造岩矿物,其 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1. 平行孔道模型 2. 急变孔道模型
平行孔道模型
亲水模型
平行孔道模型
亲油模型
急变孔道模型
pc1
r1 油滴
r2
pc2
两端若的油曲当滴率油从半滴急径变出未孔现进道差入流异过:急,p变c必1<孔须p发c道2 生时变p形c1,=油pc滴2 前后
只有外力大于pc2-pc1=2cos(1/r2-1/r1)时,
第一节 油层及性质
伊利石(一种富钾的硅酸盐云母类黏土矿物,因最早发现于 美国的伊利岛而得名)等,基本结构都是硅氧四面体 和铝氧八面体。
高岭石
蒙脱石
伊利石
三、黏土矿物的性质
1.带电性 :
(1)离子交换:当黏土矿物与水接触时,这些可交换阳 离子就从黏土颗粒表面解离下来,以扩散方式排列在黏 土颗粒周围,形成双电层,使黏土颗粒表面带上负电荷。
KV
K 0.5 K 0.84 K 0.5
四、油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2) Dykstra和Parsons (1950)经验公式法:
四、油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2) Dykstra和Parsons (1950)经验公式法:
式中,K0.84 、 K分0.5 别岩心频率为0.84和0.5时所对应的岩
心的绝对渗透率值。Kv值越小,表示油层越均质, 绝对均质地层的Kv值为零。 岩心频率:将岩心渗透率从大到小排序,某岩心的 序号与统计岩心总数之比。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讲义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石油是世界主要的能源之一,然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始终存在采收率低的问题。
因此,研究和开发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并拟给出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常见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1. 增加采油井数量增加采油井的数量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常见方法。
通过增加采油井数量和提高井产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高采油效率。
但在长期开发中,挖掘更多的采油井难免会减少油井的寿命,所以该方法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2. 水驱油技术水驱油技术是通过注入水到含油层,将油逼出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该技术采用了物理方法,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也能抑制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但是,该技术使用中需要注意注入水的质量和量,以及操作水平等因素,否则可能会对水质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3. 人工捞取技术人工捞取技术是通过使用工具和机器将含油层内的油挖掘出来。
该技术在开采较深的油井时比较常见,它可以更直接和有效地挖掘油井内的油。
但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方面的问题。
4. 酸化注入技术酸化注入技术是通过向含油层注入一些化学酸性物质,使松散的岩土变紧,新的裂隙和孔道就会被创造出来,以增加岩石和石油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
但使用该技术也可能会对地下水和环境构成一定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操作。
5. 气驱油技术气驱油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到含油层内,使油逐渐被推到井口并提升到地面,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该技术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对气体的类型、压力、温度等因素的控制,以及操作控制方案,以减少气体浪费、污染等问题。
二、底部泵抽油机原理解析底部泵抽油机是在采油井井筒底部安装一种借助动力驱动的泵机,以抽吸油井内含油层的油,并将油位于井口的反应器中。
该技术具有经济效益显著、方案适用性强等优点。
底部泵抽油机一般分为两大类,即节流运动方式和机器辅助运动方式。
其中,机器辅助运动方式最为常见。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103页PPT文档
2010年11月10日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5页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热力采油在EOR采油中的地位及潜力
几个主要国家稠油和沥青砂的储量:
加拿大:3820108t
委内瑞拉:2270108t
美国:300108t
中国:20108t 前苏联:242108t
第二节 蒸汽吞吐 一、蒸汽吞吐开采过程 二、蒸汽吞吐机理 三、影响蒸汽吞吐的因素 第三节 蒸汽驱 一、蒸汽驱采油机理 二、影响蒸汽驱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火烧油层 一、火烧油层的采油机理 二、火烧油层的采油方法
2010年11月10日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2页
第八章 热力采油
2010年11月10日
本章重点:
1、稠油 2、蒸汽吞吐 3、蒸汽驱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3页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热采发展史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以生产的需要为动力,生产的 需要是热力采油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由于发现的稠油 无法用天然能量和注水进行正常开发,人们开始了研 究新技术。早期的研究包括:
• 中 国:2019年初:EOR的产量:40万桶/d 注蒸汽产量占50%
2010年11月10日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8页
第一节 基本理论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一、基本概念
1、热力采油方法:是指利用热能加热油藏, 降低原油的粘 度, 将原油从地下采出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热采的总的目的:加热油层提高原油温度,使原油易于流动。
课程内容和授课教师简介
提高采收率技术培训(工程方向)课程安排表
提高采收率培训班教师介绍余刘应: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特种作业事业部、高级工程师,第四、第五、第六届石油行业试油测试分标委副主任;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井下作业专标委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特种作业井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中石化井下作业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组织、参与了塔河油田、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松辽盆地火山岩、川西致密碎屑岩、普光气田、元坝气田、焦石坝页岩气田的储层改造、试油气测试、完井等工作。
参与了中石化所有新区勘探开发的试油气测试和储层改造技术工作,熟悉井下作业各分支的管理、技术、现场、设备、物料。
钱卫明:
高级工程师,从事CO2三次采油研究,参与国家863“CO2驱油注采工程技术研究(2009AA063404)”项目,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参加中石化标准的制定1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曾在胜利、中原等油田做驱油学术交流。
杜建芬:
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提高采收率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提高采收率原理》教学大纲.
《提高采收率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Enhanced Oil Recovery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32,实验学时4。
4、学分:25、先修课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物理化学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海洋石油工程、油田化学7、大纲执笔:石油工程教研室王健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11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提高采收率原理》是石油工程专业(采油、油藏模块)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基础知识、基本驱油原理、复杂驱油理论、各EOR方法的适用条件、矿场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及技术研究发展方向等,为将来从事提高采收率方向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国油田普遍处于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速度快,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研究课题。
石油工程专业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将从事与提高采收率方向相关的具体工作。
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石油工程专业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选修者分别对以提高波及效率为主和以提高洗油效率为主的各种方法的原理、室内评价方法、适用条件等加以掌握,为此要求对油层物理学、高分子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传热学等基础学科有较深了解。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按层次结构列出知识点条目,知识点的简要说明,知识点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时数及其所用时间等。
绪论(1学时)要求:了解一、二、三次采油、EOR、IOR、ASR等有关原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了解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状况,大致知道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背景、适用条件。
1.一次采油(Primary Oil Recovery)2.二次采油(Secondary Recovery Process)●我国水驱油(二次采油)面临的挑战●水驱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3.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4.提高采收率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5.提高采收率EOR分类6.中国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潜力分析重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状况。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概要
长岩心驱替不同开方式 评价 固相沉积实验
不同注入方式、流体、储层条 件下驱油方式优化 气驱过程中有无固相沉积
长岩心驱替装置 PVT和岩心设备
注气对储层物性影响 多次接触混相实验
研究注入气对储层的影响 多次接触机理
短岩心驱替装置 PVT仪
原油—注入气扩散
油气间扩散系数
PVT和岩心设备
一维层状实验
平面模型评价实验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3.长岩心实验-注氮气长岩心驱替实验
15000 气油比 累积采收率 60 50 40 30 5000 20 10 0 0 0.2 0.4 注入体积(PV) 0.6 0 0.8
平均渗透率( 103 m2 )
深度(m) 温度(℃) 限制
6.不同注入气类型与适用条件
• 6.4 空气 空气来源广泛,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新工艺技术,新的应用领 域,它既可用于重油(稠油)油藏,也可用于轻中等密度油藏。
其中适用条件见下表。
原油和油藏主要参数 原油相对密度 原油粘度(mPas) 含油饱和度(%PV) 地层流动系数(mdm/( mPas)) 储层类型 净产层厚度(m)
6.不同注入气类型与适用条件
• 6.3 氮气 氮气驱适用条件见下表。
原油和油藏主要参数 原油相对密度 原油粘度(mPa.s) 原油组成 含油饱和度(%PV) 储层类型 有效厚度 建议值 <0.8498 <0.4 (C1~C7)含量等 >40 带少量裂缝或高渗透 带的砂岩、碳酸盐岩 相对较薄,除非为倾斜油藏 无临界值 >1827 无临界值 发展混相驱只能在轻质油、挥发油油藏和很高压力下达到,因此埋藏 要很深。 3045~5633 50~80 现行值 0.8348~0.7628 0.07~0.3
2 提高采收率基本原理
三、渗透率
渗透率的测定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油层的非均质性
1油层的微观非均质性 2油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五、流变学基础
• 流变学是现代化学工程的三大基础之一 • 在聚合物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分子量测定、聚合物加工
• 在胶体和表面化学中的应用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正电胶泥浆 • 在现代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管路阻力和泵的计算、对流热、质传递 • 在石油工业中应用
4)矿物颗粒形状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粒径中值条件下,颗粒间无接触的孔隙 尺度比点接触的大,其连通性也好;点接触的孔隙尺度比线接触的 大。
二、孔隙度
1定义 孔隙度是岩心中的孔隙体积与岩心的总体积之比。 2孔隙度的测量方法 1)岩心骨架体积测定方法
(1)氦孔隙法。 测试原理为波义耳定律。 (2)润湿法。 此方法适用于纯砂岩。
二者的共同特征:材料中的各点发生了一定的相对位移。
• (2) 三种基本形变模型(典型流场)
① 简单拉伸(或压缩)(拉伸流场)
例如:纤维纺丝
薄膜吹塑
• ② 简单剪切
材料中平行于力作用方向的相邻面发生相对滑移,材料 线的夹角改变,但尺寸不变。
十五863子课题验收
• ③ 体积压缩(或膨胀)
仅改变体积元的体积,材料线,面发生相似变 化,但线.夹角和长度比保持不变。
1)孔隙尺度及其分布 油层中孔隙大小具有随机分布特征,一般用孔隙半径中值(R50) 来表征油层孔隙尺度的统计平均特性。R50为毛管压力曲线(压 汞曲线)上水银饱和度50%所对应的孔隙半径 。
孔隙的尺度分布可用孔隙的分选性和孔隙分布歪度来表征。
2)孔喉比
孔喉比为孔隙与喉道的直径之比,可由岩样薄片统计求得。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第三章聚合物驱)
1.聚合物的溶解与增粘性
溶胀与溶解过程:溶剂分子(水)先渗入到大分子线团中 ,使大分子体积胀大,然后才完全溶解,需半小时以上。
实验室:在搅动的水旋涡中慢慢加入干粉,均匀分散。 现场上:从循环水上的漏斗中加入。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第三章聚合物驱)
第一节 聚合物驱的概念
聚合物驱是指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 性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增加水相粘, 同时降低水相渗透率,改善流度比,提高原 油采收率的方法。也称为改性水驱或聚合物 强化水驱、稠化水驱、增粘水驱。
注 水 井
采 油 井
4
4
2
3
2
1
1-剩余油;2-淡水;3-聚合物溶液;4-水
黄原胶的化学结构式
由黄 单胞 菌属 细菌 将碳 水化 合物 发酵 制得。
其主链为纤维素骨架,比HPAM有更多的支链结构。结构中掺 氧的环形碳键(吡喃糖环)不能充分旋转,因此黄胞胶靠分 子内相互阻绊作用,在溶液内形成较大的刚性结构,从而增 加水的粘度。
二、聚合物溶液性质
分子链较长,并且具有柔曲性(象弯曲的钢 丝一样 resembles a flexible coil)。
ONa y
(2)黄原胶(Xanthan Gum, XC) 耐盐,但易于生物降解,价格高,约5万元/
吨,应用较少。
(3)新型缔合聚合物(New associative polymers, NAPs):通过缔合作用,提高耐温耐盐性能。
注:一般所说的聚合物驱指使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驱油。
2Q e
AD p
式中
西南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原理》
1绪 论
水驱或非混相注气驱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最终采
收率通常为原始地质储量的20~40%。
非混相驱
油和水是互不相溶的。如果把油水倒入一个容器中并放
置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两个截然不同液相,而且具有明 显的分界面。因此可以说油水是不混相的。
同样,尽管天然气在原油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但原油
,当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大和/或水驱流度比较高时,聚合物 驱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
3 聚合物驱及其相关技术
聚合物驱发展历程
聚合物驱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于1964年进行了第一次聚
合物驱矿场试验,随后在1964~1969年间,进行了61个聚合物驱项目。从 70年代到1985年,共进行了183个聚合物驱项目,且一般都取得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
射频法采油(Radio Frequency Recovery) 超声波法采油(Ultra-Sonic Recovery) 振动采油(Vibrating Recovery) 磁法采油(Magnetic Recovery)
1绪 论
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 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油原始储量之比。在经济条件
提高采收率原理
施雷庭
西南石油学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内容
1 绪论 2 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原理概述 3 聚合物驱及其相关技术 4 表面活性剂驱油 5 碱水驱 6 复合驱(二元、三元驱、泡沫复合驱等) 7 气体混相驱 (天然气、二氧化碳、氮气、液化气驱等) 8 热力采油(热水、蒸汽驱、蒸汽吞吐、火烧油层) 9 微生物采油(微生物调剖、堵水、微生物驱油、降解原油) 10 其它提高采收率方法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高压注干气混相驱油过程
4.CO2驱油法
向油藏高压注入CO2,不断与原油接触萃取其中较 重烃组分而富化,CO2同时溶于原油中,它通过气 化、凝析过程,最终与原油形成混相的驱油法。
提高采收率机理:
(1)降低原油的粘度; (2)使原油膨胀;
(3)与原油产生低界面张力; 存在问题:气源
原油体积膨胀系数和 CO2溶解度的关系 原油粘度降低比值 μm/μo和压力的关系
M<1:有较规则的流动前缘, 见水波及系数可达70%左右;
M>2:出现明显的粘滞指进 现象,波及系数降低。
五点法注采单元流度比对波 及状况的影响
结论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 比的增大而减小。
降低M的措施: 增大μw;减小μo;
增大Ko;降低Kw。
②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主要为渗透率差异的影响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形成不规则驱动前缘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三、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是向油层注入热流体或使油层就地发生
燃烧后形成移动热流,主要依靠热能降低原油的
粘度,以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的采油方法。 热力采油法主要用于开采稠油,但也可以用于 开采稀油。 热力采油工艺可分为两类:
注热流体法 油层就地燃烧法
1、注热流体法
主要是蒸汽
注蒸汽采油是以水蒸气为介质,把地面产生的蒸 汽注入油层的一种热力采油方法。 分为:蒸汽吞吐和蒸汽驱。 (1)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在本井完成注 蒸汽、焖井、开井生产三 个连续过程。 从注蒸汽开始到油井不能 生产为止,即完成一个过 程称为一个周期。
2.驱油效率 ⑴定义
由天然的或人工注入的驱替剂从波及范围内驱替出的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采收率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Enhanced Oil Recovery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40,实验学时6。
4、学分:25、先修课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物理化学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海洋石油工程、油田化学7、大纲执笔:石油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所(王健)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8.10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提高采收率原理》是石油工程专业(采油、油藏模块)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基础知识、基本驱油原理、复杂驱油理论、各EOR方法的适用条件、矿场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及技术研究发展方向等,为将来从事提高采收率方向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国油田普遍处于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速度快,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研究课题。
石油工程专业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将从事与提高采收率方向相关的具体工作。
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石油工程专业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选修者分别对以提高波及效率为主和以提高洗油效率为主的各种方法的原理、室内评价方法、适用条件等加以掌握,为此要求对油层物理学、高分子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传热学等基础学科有较深了解。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按层次结构列出知识点条目,知识点的简要说明,知识点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时数及其所用时间等。
绪论(1学时)要求:了解一、二、三次采油、EOR、IOR、ASR等有关原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了解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状况,大致知道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背景、适用条件。
1.一次采油(Primary Oil Recovery)2.二次采油(Secondary Recovery Process)●我国水驱油(二次采油)面临的挑战●水驱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3.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4.提高采收率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5.提高采收率EOR分类6.中国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潜力分析重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状况。
难点: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程度。
第一章:水驱油采收率分析(4学时)要求:掌握油田进行注水开发的目的、水驱油时宏观剩余油、微观残余油的形成机理及分布;通过分析残余油滴在微观毛管中的受力,得出它的启动、运移条件,进而掌握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途径;通过分析粘性指进和舌进的形成机理,得出流度控制、稳定驱替前沿、提高体积波及效率的方法;综合分析掌握影响水驱采收率的因素。
1.油藏排驱过程中的力●毛管力●粘滞力2.微观水驱油机理Microscopic Displacement of Fluids in a Reservoir3.宏观水驱油机理Macroscopic Displacement of Fluids in a Reservoir4.水驱油采收率分析●波及效率Es(Sweep Efficiency)●驱油效率E D(Displacement Efficiency)5.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途径●影响水驱油采收率的因素●毛管数与残余油、采收率的关系●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途径重点:水驱剩余油、残余油的形成机理。
难点:剩余油、残余油的形成过程分析,毛管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第二章:聚合物驱(8学时)要求:掌握驱油用聚合物应具备的基本性质,能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规律,熟练掌握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聚合物溶液驱油时控制流度的机理、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特征(吸附、滞留和不可入孔隙体积)、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有效粘度的物理意义及测定原理,熟悉聚合物室内评价方法,知道聚合物驱的适用条件,了解聚合物驱的方案设计、工艺过程、监测手段、效果评价方法。
掌握化学调剖的原理、设计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
掌握聚合物弱凝胶调驱技术和聚合物本体凝胶的调剖堵水技术。
1.驱油用聚合物及其水溶液性质●驱油用聚合物(Polymer)●聚合物(HPAM)的分子结构与性能●聚合物溶液的配制●聚合物溶液性质2.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Rheological Properties)3.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性4.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特征●滞留(Retention)●不可入孔隙体积(IPV)●聚合物溶液的过滤性(filterability)●有效粘度m ef(effective viscosity)●残余阻力系数F RR(residual resistance factor)●阻力系数F R(resistance factor)●粘弹效应系数Rve(viscoelastic effect factor)5.聚合物驱油机理6.聚合物驱室内评价与设计7.交联聚合物驱与调剖堵水技术重点:驱油用聚合物应具有的基本性能,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特征,聚合物驱应用评价技术等。
难点: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特征。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驱(7学时)要求:掌握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应具备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原油之间的界面特性、微乳液的组成与性质、室内评价方法与手段、驱油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损失与拟制方法,活性水驱与微乳液驱的驱油机理,了解活性水驱与微乳液驱的设计思路与适用条件。
1.驱油用表面活性剂2.微乳液特性●微乳液基本组成及特性●微乳液的相态特性(Phase Behavior)3.微乳液驱油机理Mechanisms of Micro-emulsion Displacement●部分混相驱(Partial Miscible Flooding )●就地非混相排驱●就地混相排驱4.微乳液驱油采收率5.活性水驱重点:表面活性剂的室内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难点:用拟三元相图分析微乳液驱的驱油机理第四章:碱水驱(1学时)要求:掌握碱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了解驱油用碱剂应具备的基本性质及安全知识,熟练掌握碱性水溶液与原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特征、碱耗的评价方法、碱水驱的应用条件。
1.驱油用碱剂2.碱水驱机理3.碱与储层的相互作用重点:碱性水溶液与原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特性及碱耗机理难点:碱使岩石润湿性改变在提高驱油率中的作用第五章、复合驱(1学时)要求:掌握三元复合驱(碱、表活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中的协同机理,掌握碱、表活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及其在驱油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了解各自的适用条件。
1.复合驱概述2.复合驱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3.ASP三元复合驱室内评价技术重点:碱、表活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
难点: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协同效应表征方法。
第六章:互溶驱替理论(2学时)要求:了解化学驱过程中的吸附、化学反应和扩散弥散等物理化学作用的基本现象、产生原因、量化模型; 掌握互溶驱替的基本概念、理想互溶驱替渗流方程的推导、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能够用理想的弥散渗流理论分析化学驱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规律、求取扩散弥散系数; 掌握聚合物驱浓度剖面模型的分析计算方法。
1.理想互溶驱替理论2.考虑吸附和化学反应作用的互溶驱替理论3.考虑粘度差异的互溶驱替理论重点:弥散渗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难点:弥散渗流理论方程的建立。
第七章:气体混相驱(6学时)要求:掌握混相、非混相、一次接触混相、多级接触混相等基本概念,掌握汽化气驱、富气驱的混相机理与实现混相驱的条件,掌握MMP的意义及室内测定方法与预测方法,了解注气过程中固溶物的沉积条件与预防措施。
掌握气体混相驱的适用条件。
1.基本概念●用于混相驱的气体●混相驱的种类2.CO2/原油体系性质与相态●CO2/原油体系性质●CO2 /原油体系相态●CO2/原油体系与CH4/原油体系对比3.混相驱机理●一次接触混相驱机理●凝析式多次接触混相驱机理●蒸发式多次接触混相驱机理4.混相条件的确定方法●最低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压力的确定方法5.CO2驱的流度控制方法●CO2驱的流度比及平面波及●CO2的垂向波及效率●流度控制—水气交替注入(Water-alternating-gas, WAG)6.混相驱现场应用重点:汽化气驱、富气驱的混相机理,MMP的室内测定方法与预测方法。
难点:CO2对原油中烃类组分的抽提作用。
第八章:热力采油(4学时)要求:掌握稠油的粘温特性,加热油层的热载体应具备的性质。
掌握各种热采过程中的传热计算方法,热损失的计算方法等,了解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的驱油机理、实施工艺过程和各自的适用条件。
1.稠油特性●稠油的分类标准●我国稠油的主要特点●稠油的粘温曲线2.注热载体的选择●汽化潜热●过热蒸汽3.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地面热损失井筒热损失4.油层注蒸汽加热5.蒸汽吞吐(Puff and Huff, Steam Stimulation, Cyclic Steam Injection )6.蒸汽驱(Steamdrive, Steamflooding)7.火烧油层(In-situ combustion)重点:热采过程中的传热计算方法难点:各种传热模型的应用条件第九章:微生物采油(选修,不计学时)要求:掌握微生物采油机理及微生物在油层条件下的生存、繁殖、代谢及运移条件,掌握微生物采油的各种应用方式及其相应的微生物筛选方法。
1.油层微生物2.微生物采油机理与筛选3.微生物采油应用重点:微生物在油层中的作用机理难点:不同微生物在油藏中的适应性(二)实验教学(4学时)1、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本实验属《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所开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以提高波及效率为主的聚合物驱油体系和以提高洗油效率为主的微乳液驱油体系的室内配制方法、实验现象、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规律等。
加深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石油开采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聚合物和微乳液室内评价仪器、设备名称、流程、测试操作方法; 掌握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聚合物溶液驱油时控制流度的机理; 掌握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有效粘度的物理意义及测定原理、影响因素; 掌握微乳液的组成、室内配制方法、乳化过程、增溶效果、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及动态界面张力、驱油适用条件等。
2、实验内容和占用学时的具体分配(1)、聚合物驱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2学时综合型1)实验目的加深对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特征的理解,加深对聚合物溶液降低驱替相流度、稳定排驱前缘、降低高渗透孔隙渗透率、提高波及效率机理的理解。
熟悉驱油用聚合物溶液室内流动实验评价方法和测定原理。
掌握聚合物溶液配制方法,不用流速下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方法(3-5个流速);2)实验仪器设备阻力系数测定仪、Brookfield锥板黏度计(LVDV-III+CP1)、平流泵或柱塞泵(HLB-1040,流量范围1-1000mL/h)、氮气瓶及调压装置、岩芯夹持器、中间容器、精密压力表、微流量测定仪、旋转粘度计、电子天平、搅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