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八上

初中物理八上

初中物理八上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运动和静止
1.2 位移和路程
1.3 速度
1.4 加速度
第二章力和运动
2.1 力的概念
2.2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3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2.4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2.5 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三章力的应用
3.1 重力
3.2 摩擦力
3.3 浮力
3.4 张力
第四章机械能
4.1 机械能的概念
4.2 动能
4.3 重力势能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简单机械
5.1 杠杆
5.2 滑轮
5.3 斜面
5.4 螺旋
第六章热现象
6.1 温度和温度计
6.2 热胀冷缩
6.3 热量
6.4 热平衡和热机
以上是初中物理八上常见的几个主要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小节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具体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物理是初中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物质世界更加直观、理性地认识。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八班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一起来看看吧。

八班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电路一、电路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

(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

(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二、电流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八班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光的电磁1.光的电磁说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跟光波的一些相似性(都是横波,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指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后经赫兹实验证实;而且还从实验上证实电磁波也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其规律都跟光波的相同。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书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书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书人教版简介《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书人教版》是为初中八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物理教材。

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索的能力。

目录1.引言2.单位与测量3.运动及其描述4.力及其运动5.声与光的传播6.电与磁7.液压和气压8.物质的三态9.热与温度10.周期性现象及其应用详细内容1. 引言•物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2. 单位与测量•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计算与测量中的常见问题3. 运动及其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运动图像的绘制和分析4. 力及其运动•力的概念和分类•物体的平衡和运动状态5. 声与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产生、传播和反射6. 电与磁•电荷和静电现象•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7. 液压和气压•液体的压强和压力传递•气体的特性和压力8.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熔化、凝固和汽化的条件和特点9. 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和温度的测量•物体的内能和热能转换10. 周期性现象及其应用•波的特性和分类•周期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提示•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本章的重点和学习目的。

•每个章节的结尾都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实践探索能力。

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书人教版》通过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物理基础。

本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核心概念,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奠定良好基础。

注意:此为摘要内容,正文需补充完整。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上册物理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首个科目,通过学习物理,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复习这些知识。

一、运动的描述和测量1. 位移和距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并且具有方向;而距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离开起点的总路程,是一个标量量。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该时间的比值;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位移与该时刻的比值。

3. 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初速度是指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速度;末速度是指物体结束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4. 运动图象: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出位置-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具有大小和方向,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弹力是指物体在弹簧或弹性介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力;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因摩擦而产生的力。

3.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的分别的交点上。

三、浮力和密度1. 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它的大小等于被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阿基米德定律表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是学习者前往更高阶学科不可或缺的基础。

下面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

一、物理基础知识
1.物理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国际单位制
3.测量中的误差和精度
4.数据的处理
二、机械运动
1.速度、加速度和运动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等加速度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3.牛顿运动定律和相互作用
4.摩擦、将要倾覆和固定轴的情况下,物体如何保持平衡
5.简单机械、机械效率和功
三、热学知识
1.温度和热量的测量
2.相变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描述理想气体变化的知识
四、光学知识
1.光、光的传播和光的速度
2.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3.光的成像
4.色散和光的干涉
5.单一光源的衍射和多个光源干涉的现象
五、电学知识
1.带电物质、电场和电场力
2.环路定律和欧姆定律
3.电功和电功率
4.串联和并联回路
5.简易电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这
些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些知识承载着以后的物理学习。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始终保持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篇xxx、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xxx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xxx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xxx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2篇xxx、本节学习指导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

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

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xxx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力学、光学、电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

下面将对每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第一课:量的概念和测量本课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国际单位制及测量误差。

学习目标:掌握物理量的定义和单位、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准确测量物理量,理解和分析测量误差。

二、第二课:速度和加速度本课主要学习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即有关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应用。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解释和描述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掌握直线运动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第三课:牛顿第一定律本课主要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应用,即物体的惯性原理。

学习目标:理解和熟练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应用,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状态。

四、第四课:牛顿第二定律本课主要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应用,即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理解和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应用,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数学关系。

五、第五课:牛顿第三定律本课主要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即相互作用力与作用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学习目标:理解和熟练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和应用,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相互作用力的本质以及相互作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六、第六课:重力本课主要介绍重力的概念和应用,包括万有引力定律、重力的性质和计算公式等。

学习目标:理解重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和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及其他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计算方法。

七、第七课:摩擦力本课主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学习目标: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不同状态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八、第八课:力、功和能量本课主要介绍力、功和能量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目标:理解力、功和能量的概念及其数学公式,掌握力、功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初中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总结:一、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米(mm).微米(um).纳米(nm)。

●换算关系: 1km= 000m,1m=10dm,1dm= 10cm,1cm= 10mm,1mm= 1000um. 1um= 1000nm。

●测量方法:使用刻度尺时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能避免但能尽量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形的描写可能不同。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速度公式为v=S/t,其中v是速度,S是路程,堤时间。

速度的单位有国际单位m/s 和常用单位km/h, 1m/s=3.6km/h.4.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三、现象1.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C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 运动与力1.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与时间的图线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图线•合速度和合加速度1.2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和单位•力的计算方法•加力和减力•力的合成和分解1.3 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平衡条件和不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2. 压强和浮力2.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的定义和单位•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的影响因素2.2 浮力与浮力计算•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浮力公式和浮力计算方法•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应用2.3 密度和比重•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密度对物体的影响•比重的概念和计算3. 声音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速度和传播路径3.2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响度和音量•声音的色彩和品质3.3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的反射和回声产生的条件•声音的反射定律•声音的回声时间和距离计算公式4. 光与光的传播4.1 光的概念和产生•光的定义和光的产生方式•光的传播方式和介质4.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应用4.3 光的色散和成像•光的色散现象和色散光谱•光的成像方式和成像规律•光的成像公式和应用5. 电与磁5.1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和计算•电路的组成和分类•串联和并联电路5.2 电阻与电阻率•电阻的概念和计算•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率的定义和计算5.3 磁场与磁力•磁场的概念和磁力线•磁场的产生和性质•磁力的大小和方向6. 动能与功率6.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动能的应用6.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功率的单位和量纲•功率与能量转换6.3 机械效率和摩擦•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摩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的计算以上是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知识点总结,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提高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一、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 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 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

如对于汽车刹车人前倾的现象,可能猜想是因为人具有惯性。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比如探究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要选择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钩码等器材,设计测量不同质量钩码重力的步骤。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如在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实验中,准确记录不同质量钩码对应的重力数值。

-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实验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 评估: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思考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例如实验中测量是否准确,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等。

-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老师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问题。

2. 长度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例如,一把刻度尺的量程是0 - 10cm,分度值是1mm。

- 测量方法:正确放置刻度尺,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例如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物体一端对齐刻度0,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3.5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时间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 = 60s。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

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

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三、时间的测量 秒 ,符号是 S 1.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 2.单位换算:1 h= 60 min= 3600 s. 3.测量工具 (1)常用:机械表、电子表、 石英表. (2)实验室和操场常用停表测 量时间.

返回
(3)停表的读数 停表通常有大、小两个表盘,大表盘的时间单位为秒(s), 小表盘的时间单位为分(min).不同规格的停表指针运动一周 所表示的时间不同,由图知大表盘1整圈是30 s,每大格等分 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1 s,小表盘1整圈是15 min,每 大格是1min,每大格等分为2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5 min。 由图观察发现: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 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因此图中秒 表读数应为 4分41.9秒 。
(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 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0.1 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 度为 0.12 m/s.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 是 速度越来越快 .
返回
[帮你归纳]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累积法: 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经、纸张厚度.2.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测出圆形或球体 的直径.3.化曲为直法: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 铁路长度、圆的周长.4.滚动法:用滚动法可以测量 操场的跑道长度.
[易错警示]①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度 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切莫忘记实 际长度为最后读数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②刻度尺 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5.[教材拓展题](1)如图,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此刻 度尺的分度值 1 mm ,铅笔的长度是 3.54 cm . (2)秒表读数为 156 s.
第 5 题图
返回
6.[教材拓展题]小红在跑200 m比赛时,前100 m 用时12 s,后100 m用时14 s.小红前、后100 m及全 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解: (1)前100 (2)后100
返回
实验强化过关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命题角度: 1.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及小车). 2.停表及刻度尺的读数. 3.实验原理(v=s/t). 4.速度公式的应用. 5.实验方法(间接测量). [2015原创]为了“探究小车 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 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 的测量工具有 刻度尺 和 停表 . 例题图 (2)实验依据的原理 是 v=s/t . 返回
★典例3
速度的相关计算
例3 [2014株洲,19]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 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 速度为 30 m/s.当 t1=50 s 时,甲、乙两车相距 450 m.
例3图
返回
s甲 1500 m 车行驶的路程 s 甲=1500 m,v 甲= = ; 由图得出 t 50 s =30 m/s
四、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易错警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是针对由于测量的 人导致的误差而言,且最后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 量过程量应保持一致. 返回
★常考点二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 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必须选择另一个 参照物 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 (1)参照物是事先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性原则;二是方 便性原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球、地面 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易错警示]①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研究的物体本 身当作参照物,因为这一选择的结果是这一物体永远是静止 的.②我们平常说地球公转,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而地球 自转所选的参照物是地轴. 返回
第 2 题图
返回
3.[教材拓展题]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 的是( A)
4.[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运动员四百米赛跑时的情景,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 B.运动员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的 时间越长 C.以其中一名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 运动员是静止的 第 4 题图 D.裁判员是利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 法比较运动员运动快慢的 返回
●第一讲 机械运动 ●第二讲 声现象 ●第三讲 物态变化 ●第四讲 光现象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第一讲 机械运动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常考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常考点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返回
第一讲 机械运动
★ 常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解析: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 t=50 时,甲 s
行驶20 s时甲车追上乙车,再经过30 s,甲车行驶
了 1500 m-600 m=900 m,乙车行驶了 1050 m-600 m=450 m,
两车相距Δ s=900 m-450 m=450 m.
【方法点拨】会识图、能从x-t图像得出相关信息是解本题 的关键.由题知,两辆汽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辆车同时、 同向、异地出发,出发时相距300 m;由图得出甲车在某一时 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由图得出甲车追上 乙车的时间(20 s),再行驶30 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距 离。 返回
学生随堂巩固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A.课桌高度约为80 cm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 g D.初中生跑50 m所需时间约为3 s 2.[教材拓展题]如图所示,是人们乘坐扶梯时的情景.以下 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人们是静止的(B ) A.地面 B.扶梯 C.墙壁上的画 D.指示牌
s1 100 m v = m的平均速度 1 t1= 12 s ≈8.3 m/s. s 100 m m的平均速度v2=t22= 14 s ≈7.1 m/s.
(3)百米全程用时 t=t1+t2=12 s+14 s=26 s,
s=s1+s2=100 m+100 m=200 m.
s 200 m 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v=t= 26 s ≈7.7 m/s.
★典例2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例2 [2014嘉兴,5]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 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 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D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解析: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 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时, 甲车是静止的,乙车是运动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 选D.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 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 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 静止的. 返回
看图回答: 1、此时汽车的速 度是多少?
2、汽车的行驶总 里程是多少?
3、此次汽车的行 驶里程是多少?
返回
★典例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1 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5 s.
例1图 返回
解析:这把刻度尺零刻度已经磨损,它把刻度线1当作0, 则物体右边所对的3.50要减去当成0刻度线的1 cm即2.50 cm.秒表读数时先看小圈,它每一大格表示1分钟,大圈每 一大格表示1秒,每一小格表示0.1秒,从小圈可以看出分 针超过5分钟且在后0.5分内,而没有到达6分钟,则应该 读成5分37.5秒,即为337.5 s.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刻度尺的读数规则 和秒表大、小表盘的意义.第一问有两个地方容易出错: 一是起始刻度不是0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该为两端所 对的刻度值之差;二是在进行精确测量时,一定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第二问在读秒表的示数时,首先要清楚 小表盘表示分,大表盘表示秒.接着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 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返回
3.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 不变 的运动,叫 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 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 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不相等 ,这种 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 来粗略 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 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s v = [易错警示]①平均速度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是 t 计算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且要注意运动路程和 运动时间应一一对应.②平均速度不能理解为速度的平均值, v1+v2+v3+v4 如果认为平均速度 v= ,那就大错特错了,必须根据具体 4 的运动路程和对应的运动时间,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运算. 返回
[帮你归纳] 1.寿光日出至日落时间约8 h.2.橡皮从课桌掉 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3.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 50 s.4.普通中学生跑完1000 m 用时3~4 min.5.成年人1 min脉搏跳动约70次. [易错警示]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而不是小时;光年是长 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它是指光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返回
一、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 ,常用的国际单位及其符号 是:千米(km)、分米( dm )、厘米(cm)、毫米 ( mm ) 、微米(um)、纳米( nm ) . 2.单位换算:1 m=103 mm= um=109 nm.
[帮你归纳]1.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 m.2.手掌的宽度约 为1 dm.3.指甲的宽度约为1 cm.4.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 cm、铅笔芯的直径约为2 mm.5.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6.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宽度约为18 cm、纸张的厚度约为0.1 mm.7.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 约是1.5 m.8.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