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_汤因比文化反射率的视角
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文学与科学作为两个不同领域,却常常产生着意想不到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文学通过描绘科学的发展与成就,激发了科学家们的灵感和创造力;科学则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进一步揭示二者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文学对科学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等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并间接地影响着科学的发展。
首先,文学作品能够激发科学家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许多科学家在读完某些文学作品后,受到了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的启发,从而找到了研究科学问题的新思路。
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受到了狄更斯小说中复杂的时间线索的启发,从而提出了相对论的时间概念。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将科学的发展与成就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加了广大读者对科学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文学作品,科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常常被转化为具体形象和生动情节。
这样的转化使得科学的知识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为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通过引入多维空间和宇宙文明等概念,让读者对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科学对文学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新的素材和写作题材,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例如,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科学概念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科幻色彩。
科学的进步还促进了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
以科学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和文学技巧,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科学的发展和冲击力。
例如,以时间旅行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常常使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穿越不同的时空,展现出科学的探索和思考。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动文学与科学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关系。
人文学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研究
人文学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研究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创新不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本身,人文学科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文学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并提出相关的案例。
首先,人文学科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观念,而人文学科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思想空间。
例如,人文学科中的哲学和伦理学帮助科技从业者思考科技创新的道德和社会影响,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科技创新价值观。
同时,文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感和创作动力。
众多科技创新的灵感都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科幻想象,受到艺术作品的触动。
因此,人文学科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和灵感的源泉。
其次,人文学科为科技创新注入了人性的关怀。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还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人文学科研究人类的行为、思维和社会关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性化的思考。
例如,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科技创新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开发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又如,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为科技创新者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参考,使科技创新更加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因此,人文学科为科技创新注入了人性的关怀,推动科技走向更加人本主义的方向。
另外,人文学科与科技创新的交叉引领也催生了新的学科领域。
科技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人文学科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种交叉引领催生了许多新兴的学科领域,如数字人文学、科技人文学等。
数字人文学将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科技手段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挖掘出更深入的人文学科研究成果。
科技人文学则将科技创新与人文学科的研究相结合,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人文学科所面临的问题。
这种交叉引领不仅拓宽了学科研究的领域,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人文学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广泛。
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面向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因此,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
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摘编自洪晓楠、蔡后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材料二几年前(注:本文作于1985年)不少作者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大量引进。
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
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
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作者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
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
这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
他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经衰落,而古老沉睡着的东方文明,可能在外来文明的“挑战”之下,隐退后而得“复出”,光照整个地球。
我们暂时不必追究汤氏的话是真知还是臆测,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学者都抱有类似的观念。
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古代是指远古时期至中世纪前期的时段,这个时间跨度十分漫长,从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伸到公元15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中,科学技术起着轰轰烈烈的作用。
它们可以使古代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古代人类文明的支柱。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探讨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在人类社会中,农业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
古代人类开始将放逐的猎人采集者转化成定居农民。
因此,农业是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得到了长期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大量的耕作工具和种植工具。
这些工具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有效地耕作和种植,同时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在古代埃及,古人们发明了灌溉技术。
灌溉让干旱的土地也可以耕作,增加了作物的收获量。
而在古代印度,种植稻米就是它的王牌部分,古人还发明了运输和储存稻米的技术。
这也使得农业领域的发展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二、科学技术对古代医学的促进古代医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对于推动人类健康和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古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古代希腊,医学是十分发达的。
希腊医生们发明了许多令人拍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当时许多希腊医生认为治疗疾病是一种科学,同时性格方面也十分重要。
其中,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代表着古希腊医科的最高水平,在描绘病人症状和制定治疗方案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
在中国,古代医学也是一门十分发达的学科。
古代医学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草药和针灸治疗。
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部医学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学技术推动着古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_1
例如,通过高速铁路和 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 有效地缓解交通压力, 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从 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此外,人工智能等新技 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 高公共安全、环境保护 等方面的管理效率,进 一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激发创新精神Leabharlann 激发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激发了人们 的创新精神。在中国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的科研人员 和技术工人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培养,对 于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 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例如,中国的天眼(FAST)等天文设施的 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提供 了更多的观测数据,也为公众提供了更 多的科普资源,从而促进了科学文化的
普及和交流
2
改善生活质量
改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 量
例如,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 治疗;环保技术的发展,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信息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增强国家竞争力
增强国家竞争力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上领先,往往就能在国家竞争中 占据优势
2
3
中国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如高铁、飞机、天眼等,不仅展示了中 国的科技实力,也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时空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自由解放意义论文
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时空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自由解放意义论文1.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形式。
由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语)。
因而,在社会领域,任何社会现象也都有其特殊的时空规定性。
其中,社会时间是指社会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社会空间则指社会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从总体上看,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社会时间无非就是人的活动的时间,社会空间就是人的活动的不断扩展。
社会时空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社会运动在社会时空中的拓展过程,是人的进化和发展的历史。
而社会自由时间的增加量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拓展量,则标志着现实的人自由解放的实现程度。
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社会时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时空观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
按照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对对象、现实、感性”,应当“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对于社会时空的合理理解,也毫不例外。
在社会时空问题上,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不被自然时空所完全束缚,而是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时空,并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时空。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社会时空,则在于“人的感性活动”所特有的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里所谓的“环境的改变”当然包含对自然时空的改变,人正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才创造出并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时空。
由于每一代人的活动的需要、目的、方式、意志等的不同,社会时空总是也只能从不同时代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其规定性。
另一方面,人们创造自己的社会时空并不是随心所欲、无中生有的。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永远也不能摆脱自然时空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而社会时空结构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晶,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人的活动。
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时空状态,直接影响着主体认识、改造、利用客体的速度、规模、范围、层次和水平。
从根本上看,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与自然时空有着原则的区别,但它们并非外在于、脱离于自然时间和自然空间,而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而赋予自然时间和自然空间以社会属性,特别是赋予其以价值、意义,从而使其抽象的形态在人的活动中获得了社会历史的现实性,使时间和空间获得了“真正生命”,并成为人的生命的尺度。
人文教育对科技创新的培养作用
人文教育对科技创新的培养作用在今天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普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
然而,科技创新绝非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人文教育的培养和支撑。
本文将探讨人文教育对科技创新的培养作用。
首先,人文教育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科技创新并不仅仅是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创造和发现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宽思维的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思辨基础。
其次,人文教育提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文素养。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约束。
如果科技创新只追求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人文的考量,可能导致道德失范和伦理问题。
人文教育强调对人的尊重、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对科技的正确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人文素养对于科技创新的道德规范制定和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人文教育提供了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科技创新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人文教育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背景。
这些知识背景为学生从事科技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使得科技创新不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工作,而变得更加综合和包容。
最后,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团队的合作。
人文教育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与不同背景的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只有在紧密合作的环境中,不同学科的专家才能相互补充,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对科技创新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培养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知识背景,以及促进了科技创新中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只有在人文教育的培养下,科技创新才能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文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作用
人文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作用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然而,在充斥着技术与数据的世界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
然而,事实上,人文教育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文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作用。
首先,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为科技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视野。
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它们涉及到人类的利益、伦理道德等方面。
光注重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无法全面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人文教育,通过研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能够为科技从业者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面对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科技挑战。
其次,人文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科技创新需要不断地进行跨界融合,寻找新的连接点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而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这些能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科技从业者提供更多的思维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创新的产生。
此外,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素养和情感智慧。
科技创新虽然依赖于理性思考和专业知识,但人的情感和情绪也不可忽视。
人文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这对于科技从业者而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增强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此外,人文教育还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科技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如果科技从业者缺乏道德意识,将技术应用于错误的方向,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人文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也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将技术与道德结合起来,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作用。
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的关系研究
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的关系备受关注。
人文教育强调对人类文化、价值和人类精神追求的培养,而科学技术伦理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本文将讨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平衡。
一、互补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人文教育通过教授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它强调人类的价值观、伦理道德以及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科学技术伦理则关注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道德问题,强调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的道德责任,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科学技术伦理需要通过人文教育的力量来强调其在科研和技术应用中的道德负担。
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需要经过人文教育的培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承担自己研究工作所带来的伦理责任。
相反,人文教育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科技进步。
人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培养他们在科技发展和应用中保持伦理观念的能力。
二、建立平衡要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之间的平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内容平衡:学校应该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科学和技术知识,还需要培养人文素养和伦理意识。
通过开设人文教育相关课程和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伦理挑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科学技术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并提出合理的伦理观点。
学生应该学会反思科技发展是否符合人文精神,对于可能导致伦理问题的技术应用,应该有能力提出质疑和改进的方案。
3. 探索科学技术的伦理原则:科学技术伦理需要建立在一些伦理原则之上,如尊重人的尊严、保护环境、社会公正等。
教育界、科学界和技术界需要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伦理准则和法规,以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性和可持续性。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辩论辩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辩论辩题正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强调对人类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艺术的理解和尊重。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加完善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首先,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其次,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人文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文学是人类的最好的朋友,它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品格。
”反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教育,它强调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思维方式。
其次,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科学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人类的最好的朋友,它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结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各自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加完善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平衡发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使学生在人文和科学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
“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作者:张明国发布时间:2004-3-25 15:06:30 点击数:3103[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课题。
迄今为止,人们不断地研究它并形成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以下论证,试图对该论题进行新的阐释。
1 已有的研究综述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尤其是18世纪,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就把技术看作是人类文化领域之一对其展开研究,并且自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讲演之后,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倍受人们关注,美国技术史学会还出版了《技术与文化》刊物,以此倡导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然而,从严格的意义来说,该论题大多是在技术哲学领域中展开的。
其中,不管是以德索尔(F·Dessauer,1881—1963)为代表的研究学派,还是以埃吕尔(J·Ellul,1912—)为代表的研究学派,他们大都围绕技术与哲学、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政治、技术与伦理等若干专题进行了研究。
在我国,无论是春秋时代的《考工记》、道家文化的技术人类学思想,还是明代的《天工开物》等,都阐述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在日本,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思想,大都在他们的“技术论”(亦即技术哲学)中体现出来。
其中,相川春喜的《现代技术论》、三木清的《技术哲学》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总之,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论者颇多,论著亦颇丰。
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认为技术与文化是相互对立的。
这种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当时的文化论者和技术工匠互相轻视,互不通婚。
〔1〕。
这种对立态势到了近代日趋加剧。
例如,技术哲学家阿诺德·格伦就认为,“技术基本上是一种生物和本能的现象,而不是理论的或文化的成就”〔2〕,技术与文化是没有关系的。
这种观点在西方近代工业化时代很盛行,它对技术实践的影响后果是:在促进技术、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因忽视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宏观控制而致使技术极端化发展,以带来环境污染和危机为表征,给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科学对孩子学业帮助有哪些
科学对孩子学业帮助有哪些科学在孩子学业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和影响如下:1、认知发展: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孩子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2、培养好奇心:科学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孩子在科学实验中发现未知的现象,能够激发他们深入研究和了解更多信息的愿望。
3、实践技能:科学实验需要孩子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实验方法。
这些技能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所用处。
4、跨学科学习:科学涉及数学、语言、技术等多个学科,通过科学学习,孩子可以跨学科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5、解释世界:科学帮助孩子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
他们能够通过科学原理解释许多日常现象,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6、实验精神:科学教育鼓励孩子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实验精神、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启发创新:科学不仅教授现有知识,还鼓励孩子思考未知问题,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8、团队合作:一些科学实验需要团队合作,通过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孩子可以学会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9、实际应用:科学知识在很多职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有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
让孩子爱上科学的方法1、一起收看科学节目观看科技节目也是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意味着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就算完成任务了。
一起看科技节目也是有技巧的,家长需要陪着孩子一起看节目,更重要的是,在结束之后,还需要跟孩子聊节目内容。
2、一起探讨科技话题讨论是一个增进彼此互相了解的过程。
也许你会觉得孩子的某些想法十分稚嫩,没有关系,你可以让孩子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
3、一起学习科技课程随着家长对科技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报班学习科技课程。
但只有家长耳濡目染才能让孩子沉浸在热爱科技的气氛中。
论现代科技发展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论现代科技发展对文化的推动作用[摘要]科学技术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塑造现代文化的重要驱动力。
现代的信息、数字和网络技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变,开拓了文化实践和交流的空间,改变传统文化的样式和存在方式,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科学技术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对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科技发展;文化;推动作用文化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生成发展和传播,科技的发展对文化的创新也产生一种推动,相互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
现代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因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携同步,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社会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相反科技的发展速度越快,社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在不断涌进人类生活,改变了近现代世界文化,丰富了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拓宽了人类文化的视野。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然科学在社会变迁中的巨大作用,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必然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则也势必对人类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领域里的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产生强大的驱策作用。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谈到十七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文化与哲学发展状况时这样指出:“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
一、现代科技的发展驱动着文化的创新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又开始了一场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同工业化社会有质的区别的新社会,形成了由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连接起来的全球网络系统。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对人类的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动了各个层面的迅速发展,包括对基础教育事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一《浅谈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作用》【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动了各个层面的迅速发展,包括对基础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基础教育普及化、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学生部分能力的下降、学生日益成为应试的机器,缺乏个性、一些优良传统丧失。
【关键词】科学技术;基础教育;能力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火车头技术。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它的每一次突进,都能使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科学技术,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人们有便利的交通、快捷的网络平台、寓教于乐的多媒体,让人类实现了遨游太空、游弋四洋的梦想……尤其是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科技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
二、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将事物一分为二,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来说,同样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他们也存在着对立的矛盾之处。
(一)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积极作用1.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有经济能力投入到子女的基础教育当中,彻底改变了过去学在官府和贵族的局面,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国家更加注重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的措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用等,给那些远在西部落后、偏远的农村孩子和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在家的孩子带去了福音。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中的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中的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实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浪潮在全国迅速兴起,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对学校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业被应用于教学中去,即现代教育技术。
所谓现代教育是指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这里所说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技术;现在主要是指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教育技术在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基本理论。
教育技术以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又在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
我们在这里主要讲其中的学习理论,目前来看,比较主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那么,这些主流的学习理论对对当代教育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就让我们逐一论述。
首先,就行为主义来说。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做出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是所谓的学习。
这种学习理论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纳金斯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然后做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这种学习理论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早期的行为主义甚至完全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华生(学习的刺激–反应学说),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⑴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⑵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天使”,也是“魔鬼”,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拖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和技术又有所不同。
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
两者之间又者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
“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式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
但是,科学技术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弗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会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科学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育,例如开发教育软件、建立网络教育等。
以下分别从“虚拟实验室的应用”、“智能化教育系统的开发”、“网络课程的开发”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虚拟实验室的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实验设备成本高、易受环境影响、难以统一标准等。
当下,虚拟实验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虚拟实验室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真实实验的过程。
通过三维图像、声音等方式,让学生们可以在较小的开销下获得更为真实、全面的实验体验。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虚拟实验室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传统实验的难点,例如很难复现、很难保证实验结果等。
二、智能化教育系统的开发智能化教育系统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更智能、更便捷、更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除了虚拟实验室,智能化教育系统也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领域。
例如,数学教育领域,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通过老师的授课来获得更好的理解。
而智能化教育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性格特征,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方向。
三、网络课程的开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和传统的面对面授课不同,网络课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便携性,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地理限制。
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上课、交作业、参与讨论。
同时,网络学习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全面的交流和教学平台,不仅可以获得学生的直接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
结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科学技术将继续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突破和成果,成为推动学生、学校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价值观就无法传入中国的价值领域,西方的科学技术并 着西方文明外衣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这些科目压抑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领导科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2009年9月下 第24期(总第177期)
教学园地
曹乐:我国高等院校生师比的实证分析
77
10.3969/j.issn.1671-489X.2009.24.077
生师比只是衡量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指标,并 不是绝对标准。生师比过低或者过高都将影响高校人力资源 的利用效率。教育部2004年发出通知,其中规定综合大学生师 比达到18则符合合格的标准,达到16则为优秀。因此,各高校 为了顺利通过教学评估,在整理数据的时候不免会做一些技 术处理,而以上我国高校生师比的数据又来源于各高校教学 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所以,这样得到的数据并不能真实、 准确地反映各高校生师比的真实情况。实际上,目前许多学校 的生师比远远超过统计数据,达到20甚至30之多,这完全是一 种不正常的状态。因此,可以说,现阶段我国高校生师比与世 界一流大学的生师比有显著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并非是我国高 校生师比太低,而是因为我国高校生师比过高造成的。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李福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个性与创造性,强调记忆与应试模式的方法,不过是中国传 统文化载体的另一种形式,实质并未改变。 3.3 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几乎百分百地传入 中国,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汽车
如果说较高的生师比意味着较高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那么,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生师比较高的学校。而事实恰恰相 反,在美国,只有那些层次和规格相对较低的大学和学院中才 存在较高的生师比。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学院的生师 比之所以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大学和学院,其主要原因是:第 一,这些大学和学院往往是研究型大学,学生数本来就不多, 其特点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人数要远远高于本科生; 第二,这些研究型大学里,出于科研的需要,大多数教授都致 力于科学研究,并且有一部分专职于科研的人员,在统计生师 比时,这些人员是归并于教师数中,而并非归属与行政人员之 中;第三,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学院通常是美国最富裕 的学校,在财力和师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而可以承担 较小的生师比所花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成本。
下面是几所不同类型高校近几年生师比的状况。武汉大 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 设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拥有较高的科学研究 水平和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 著,可归属于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2004年至2006年的生师比 分别为17.04、16.86、16.59,平均值为16.83;华中科技大学三 年间的生师比分别为17.9、17.4、16.6,平均值为17.3。两所学 校近几年的生师比相对稳定,在17上下浮动,基本符合教育部 的要求,处于正常状态。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1)目 前,我国各类型高校的生师比都较2000年之前有了明显的提 高,增长幅度接近50%,这主要是由高校扩招政策所引起的, 教师数量的增加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数量的骤增;2)各不同 类型高校的生师比不存在显著差别,教学型大学生师比略高 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教学研究型大学生师比又略高于研究 型大学,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定位不同,师资力量有明显差 距。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亦不同。
代的话,那么,生活表层在技术方面的变化的作用,将不会仅 对家长、学生甚至其他教育者时,将会遇到西方社会法治精
仅局限于这一表面,它会逐渐达到更深的程度,甚至使全部文 神、社会多元主义、个人主义、人人平等等价值观念与中国 化的地基都被动摇。”[1]从文化主体的纵向角度来说,其是一个 传统社会强调权威、等级秩序和为集体牺牲自我等价值观念
穿透力通常与这一成分的文化价值成反比。在被冲击的社会机 体中,不重要的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所引起的阻 力,因为不重要的成分没有对被冲击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造成
最终将会逐步出现中西方价值观冲突、融合的局面。
3 汤因比文化反射率视角下的教育与教育技术
3.1 教育价值观冲突与整合的时代 上文已经论述到,由于
主体在价值领域强调自由、平等、人权,在制度领域政治上实 革为市场经济,“中国南方的经济增长,正产生出日益增大 行民主、共和、宪政,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在其原始资本积累 财富、具有活力的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之外的经济力量的积
的过程中依靠船坚炮利在全世界扩展其势力范围,由于文明的 累以及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所有这一切都在为中国走向政 异质性,最终将导致两个文化体的接触与碰撞。从文化主体向 治多元化提供社会基础。”[2]而教育制度正是处在经济制度
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其中一个 的冲突。这种冲突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在东南沿海地
部分是从原来的框架中被分离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孤立的文化 区,科学技术引进得更早、传播得更广,市场经济发展程度
裂片就会表现出这样一种趋势,把它原来所在的、它从其中被 更高,西方的价值观等也随之传入得更多。教育上也将面临
述,得出本文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突。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基本没
文化主体(英美)
文化授体(中国)
有得到传播,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念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所以 教育也很少面临中西文化观冲突。但是总趋势来说,随着中
价值领域 制度领域
价值领域 制度领域
国接受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西方的市场经 济制度,西方的价值观念等将越来越多地传入,中国传统社 会违背人性的腐朽价值观将被得到颠覆,符合人性的价值观
强行剥离下来的那个系统中的其他文化成分拖在后面,一并带 更多的中西文化价值观冲突。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北方地区,
进它(科学技术)已定居的那个外国社会中。”[1]
西方的科技与文化传播不如南方的广泛,传统价值观念占统
以上就是汤因比的文化反射率,加上汤因比其他的表 治地位,所以教育将会面临较小程度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冲
那么猛烈或那么痛苦的动乱的征兆。这种对辐射性文化的最小 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西方的价值观将会呈现冲突、融
成分作最广泛传播的自动选择,显然是文化交流运动一条不幸 合的局面。教育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必然 的规律。”[1]“如果人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技术而用外来技术来取 也将受到中西方价值观冲突与整合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在面
76
马志刚: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汤因比文化反射率的视角
教学园地
10.3969/j.issn.1671-489X.2009.24.076
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汤因比文化反射率的视角
马志刚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州 510631
1 理论分析框架──汤因比的文化反射率及其补充 非中国社会产生的,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它将会“把它原来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生师比近几年一直呈 上升状态,且增幅较大。那么,可以认为目前高校生师比合理,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 前,来看一下美国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大学和院校的生师比:普
林斯顿大学6:1;哈佛大学6:1;麻省理工大学7:1;耶鲁大学7:1; 加州理工大学3:1;芝加哥大学4:1;斯坦福大学7:1;哥伦比亚 大学7:1;宾州大学7:1;达特茅斯大学9:1;杜克大学9:1。由此 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11所著名大学中,生师比均维持在10:1以 下。据资料,美国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院校的平均生师 比为6.73:1,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和学院的平均生师比为 13.4:1,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综合院校平均生师比为13.45:1。
2009年9月下 第24期(总第177期)
政治上实行宗法专制制度,经济上实行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教育制度也不过是社会大制度中的一
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这样的技术,但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个小制度。总的来说,中国的制度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
科学技术中国的教育制度也不例外,中国的经济制度已经变
科学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将在冲突中得到保留。价值观等属于信仰领域,无所谓正确 与错误,教育者应对这种趋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笔者的
图1
2 科学技术在文化和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看法是:淡化冲突,强调东西方价值观的整合,使其更好地 为教育服务。
中国传统社会在价值领域强调三纲五常六亲,在制度领域 3.2 教育制度亟须变革的时代 教育系统只不过是社会大系
文化授体传播的过程中,从横向角度来说,科学技术传播得最 与政治制度夹缝中,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处在一个亟须
快、穿透力最强,制度领域传播力与穿透力次之,最重要最具 变革的时代。比如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是重中之重, 有决定性的价值领域几乎没有传播力与穿透力。但是并不是说 高考实乃现今之八股文,考的虽不是四书五经,但无非是借
“当一根运动着的文化射线被它所碰撞的外在机体的阻 所在的其他文化成分拖在后面,一并带进它已定居的那个外国 力衍射成科技、宗教、政治、艺术等学科成分时,其科技成分 社会中。”[1]所以通过科学技术,再加上由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源
比宗教成分易于穿透得较快和较远。文化辐射中各种成分的 源不断地传进来,将会源源不断地带来西方的制度与价值观,
等无一例外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教育中也采用了如电视、 电影、投影器、PPT、网络、电话、计算机和其他硬件、软 件等技术,教育管理中也运用了教务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等 技术。我国的教育技术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64,276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