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1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3 篇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1 篇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调查意义: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科学合理的发挥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36.9 亿元,入库税收 1.8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7.8%和 5.1%,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展。

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有各类产业企业
50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
2 技术及应用项目、圣达铜业的合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

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

到 2015 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其中,超 50 亿元以上企业 1 至2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8 至10 家。

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

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

近年来,我市在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区、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和《实施开放
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3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

近年来,产业逐渐在我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企业,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

对于企业而言,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

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业,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

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外,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市县财政可以与银 4 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

对于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

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企业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帮扶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内容,它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优化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少行政审批流程、加强资金运营监管等,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我市的经济发展。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2 篇
为加快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已经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

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5
一、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支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带动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目前,全市拥有软件服务业企业 1000 余家,5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2009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 864 亿元,增长 18%。

其中,软件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 435 亿元(占全省的 67%),同比增长 24%;软件出口 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

浪潮服务器连续 14 年蝉联国产品牌销量、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三项第一。

但电子信息产业较其他副省级城市在产业规模、龙头企业、人才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新能源产业。

我市已形成国内唯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骨干企业,以及一批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带动能力。

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009 年,我市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 1 千千瓦,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电池组件封装年产100MW,
6 电池片产能达 50 MW。

但该产业存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更新慢,产业结构不尽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国家级环保科技产业园产业聚集度不高,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

半导体照明产业。

我市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化发展基础,拥有在国内外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技术。

科研方面,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是国家首批建设的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产业化方面,从材料研发、外延生长、管芯制作、器件封装到应用产品制造,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半导体照明研发体系和产业链,形成了以浪潮华光为龙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

2009 年 11 月 6 日,总投资达 40 亿元的山东省最大光电子项目――浪潮(济南)光电子产业园正式奠基开工,建成后的园区将成为国内唯一拥有碳化硅衬底材料、外延片、管芯、封装器件和
应用产品完整产业链国内一流光电子园区,年销售收入将实现 90 亿元,利税达到 20.8 亿元。

但是,相对于先进城市,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应用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仍较薄弱,上下游配套能力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与医药产业在我市发展迅猛。

目前,济南市从事生物制药研究的企业约 300 家。

其中,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达 60 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7 认证 52 家,占总数的 86.7%。

拥有国家药品批准生产文号800 多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 350 多个品种。

拥有济南国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入驻生物医药企业62 家,其中研发机构 28 家,生产企业 34 家。

2009 年,由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山东大学、省药科院、省医科院等 6 家单位建成的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正式落户我市。

从总体上看,我市生物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地位和作用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集成电路产业。

我市是国内第八家拥有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城市,集成电路设计已形成一定基础,浪潮、山大、华辰泰尔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设计能力。

2009 年,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德国奇梦达公司西安研发中心的核心研发团队,组建华芯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其 12 英寸集成电路项目位列央
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发改委公布的高新技术项目之首,获得投资 20 亿元。

另外,山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主流 EDA 软件的采购和部署,大大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建设。

但我市集成电路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还处于空白;缺乏高层次人才;有利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

8
综合来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发展速度不快。

随着国家及周边地区相继制定了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大了扶持力度,在发展速度上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规模偏小。

尤其在生物医药、半导体等标志性领域产业上尤为突出,企业在行业中缺少知名度。

三是技术支撑薄弱。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多、研发装备落后、技术人才不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特别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更为稀缺,企业科技开发基本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二、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尽快抑制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实现产业的良性
发展,而且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突出重点,倾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围绕以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以超前的规划和超常规的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建议加快制定我市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扶持措施,并加快新兴产业规划区域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新兴产业关联企业到规划区域内集
9 中,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快实现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总量扩张的基础。

对我市刚起步的环保节能、风电设备制造、特高压输配电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配套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等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使其尽快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在现有良好条件和基础上,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扶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投资新兴产
业,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抓好和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术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优势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打造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全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气候,产生效益,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0
(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

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着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

同时与高校联合,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

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

(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新兴产业项目给予切块扶持,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借力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用好上市募集资金,加强资本运作和再融资能力, 11 实现低成本扩张和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第 3 篇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厦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必要性
厦门由于特殊的区位和资源禀赋,长期以来,资源匮乏是我们发展中的短板。

因此,建立在资源和要素大量供给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绝非厦门未来发展的优势。

新兴产业由于其更多地依赖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较好地弥补了资源短缺所带来的不足。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同样,国内各个地区在产业发展上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

十二
五时期,厦门经济特区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就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厦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是政策优势,特区政策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机
12 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是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商务环境与创新环境都排在全国前十。

2011 年 11 月发布的《2011 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厦门位列 2011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排名第一。

2010年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053 亿元,工业总产值 3781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 1315 亿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特别是随着三维招商的推进,国内一批科研院所和研究型企业落户厦门,先进、新兴技术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福建省正在推进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
展战略,客观上要求厦漳泉三市加强产业分工和协调,厦门有必要、有条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先行一步,更好地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厦门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厦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进展情况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工作。

2011 年 3 月 8 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经发局、科技局、信息化局、海洋渔业局、环保局、文产办、火炬高新区组成的厦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
13 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工作机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负责领导小组具体日常工作。

目前,已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

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以专题工作会议、下达任务分解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工作。

在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市发改委编制的《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由市政府批复并向社会公布。

各有关部门正依据规划着手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研究部署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及六大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统计指标界定范围等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

由于国家和福建省尚未出台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为全面掌握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状况和内部结构,市统计局依照国务院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福建省已出台的现代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完成了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想。

该构想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点、六大产业的统计范围、指标选择原则、指标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尽可能准确统计和评价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预测各产业未来发展走势。

(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电子、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其中,电子行业作为厦门传统三大支柱之一,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产业的规模聚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含移动通信、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服务、网络增值等信息服务、高端软件、文化创意等行业。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制造业进行数据汇总测算,2010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制造企业有 52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938.85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951.78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44.15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4.99 万人;软件和信
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超过 259.36 亿元,规模以上软件企业582 家,行业从业人员累计达到 5.2 万人。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厦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厦门重点培育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之一,近年来以海沧投资区为重要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的生物医药产业,医疗设备和医用材料,生物育种产业和生物农业,海洋生物技术及其他生物产品。

2010 年厦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相关企业有 29 家, 15 实现工业总产值 55.28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4.22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10.45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0.77 万人,工业产值上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共 16 家,行业龙头地位显著。

生物制药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代表企业有 16 家,其中医疗器械企业 6 家,生物制药企业 9 家,生物农业企业1 家。

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迅猛增长,企业科研人才储备充分,与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加大,行业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生物工程制药企业
与中药企业,在全行业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增速迅猛,医疗器械传统优势行业稳步发展,行业总产值逐步提升。

3、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范围较广,所涉及到行业较多,界定范围存在较大争议。

一般来说,新材料产业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其他如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导体照明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纳米材料及产品等。

按以上标准统计,2010 年厦门新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有 31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2.85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144.4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52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1.86 万人。

该产业由冶金、化工、化纤等传统产业企业在技术升级中孕育而生,产品应用范围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6
4、节能环保产业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是厦门市十三条产业链之一,也是厦门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重点。

节能环保产业包括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旧商品回收、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

2010 年厦门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有 40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0.9 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67.99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09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2.31 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