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摩擦学的现状与前沿
摩擦学的现状与前沿——机自09-8班姚安 03091131摩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摩擦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掌握机械、材料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摩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由于摩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以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业界有大量的工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应用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模式开始从以分析摩擦学现象为主逐步向着分析与控制相结合,甚至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
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修和改造逐步进入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领域。
(4)交叉学科的发展。
摩擦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摩擦学发展的显著特点。
主要的交叉学科如下: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及微机械学等。
当今,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对摩擦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流体润滑理论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是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
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值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许多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目前薄膜润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将成为今后润滑研究的新领域。
1.2 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现代材料磨损研究的领域已从以金属材料为主体扩展到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研究。
表面处理技术或称表面改性是近20年来摩擦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它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材料表面层获得特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以适应综合性能的要求。
摩擦学12
第一节 摩擦学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近10多年来,摩擦学 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摩擦、磨损和润滑仍是当今摩擦学研究的主题,但更注重其工业应用
1.摩擦与磨损 近年来,已经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摩擦力显微镜(FFM)等先进的仪
艺技术和方法正在或已经渗透到摩擦学研究领域,形成交叉发展,相 互促进,甚至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表面工程。
应用表面涂层技术,尤其是应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 沉积(CVD)和离子注入技术都已获得明显的减摩和耐磨效果。极薄
的 Ti N ,Ti和AlN 等Ti涂BN层均已应用于金属切削工具和大型挖掘
1998,3:66~68 3 杨德华,薛群基,张绪寿.磨损图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摩擦学学报,
1995,lS(3):281~288 4 曹占义,张有,孙大仁,刘勇兵.磨损图研究的方法与进展.摩攘学学
报,1997,17(2):185~192 5 雒建武,温诗铸.薄膜润滑进展与问题.摩擦学进展,1999,4(3/4):9~20 6 聂时春,张酮伟,王洪波,高芒来.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摩擦学中应用的进展.
学处理和等离子喷涂技术。近年来,更重视复合表面技术的开发,如 复合陶瓷涂层—渗氮钢体系和复合DLC涂层氧扩散处理钛体系等新 技术。
此外,在涂层的摩擦、磨损和润滑机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 些进展,如模拟涂层中具有微观滑动的摩擦接触状态,用分子动力学 模拟方法研究沉积DLC涂层的摩擦学特性。
三、摩擦学新领域的研究呈上升势头
器设备,观测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原子间的作用力以研究摩擦的起因;研究了
在高真空( 107 P)条a件下,粘着和摩擦的化学效应;研究了磁流体、磁粉
绿色船舶的摩擦学研究现状与进展_严新平
DOI:10.16078/j.tribology.2012.04.016第32卷第4期摩擦学学报Vol32No4 2012年7月Tribology July,2012绿色船舶的摩擦学研究现状与进展严新平1,2*,袁成清1,2,白秀琴1,2,徐立1,2,孙玉伟1,2,孙星1,2(1.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3;2.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3)摘要:绿色船舶是船舶领域1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摩擦学理论及其技术在以新能源应用为特征的绿色船舶发展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导致绿色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功率损失和能耗增加的原因主要涉及到内摩擦和外摩擦两方面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船舶主机、辅机与轴系等机械装置内各摩擦副之间产生的摩擦,而后者主要存在于与空气和水接触部分,包括甲板上层建筑、船体壳板、螺旋桨、舵与艉轴外支架等。
本文在解析绿色船舶与摩擦学之间关联的基础上,以系统的观点从三方面就相关摩擦学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论述了风能和太阳能在船舶上应用的摩擦学问题、船舶减阻的摩擦学研究以及船舶能效提升涉及的摩擦学问题。
最后,结合绿色船舶摩擦学的现有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对摩擦学相关研究工作在船舶行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绿色船舶;摩擦学;清洁能源;船舶减阻;能效提升中图分类号:U6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595(2012)04-0410-11 Research Status and Advances of Tribology of Green ShipYAN Xin-ping1,2*,YUAN Cheng-qing1,2,BAI Xiu-qin1,2,XU Li1,2,SUN Yu-wei1,2,SUN Xing1,2(1.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stitute,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63,China2.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ower Engineering&Technology(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63,China)Abstract:Utilizing the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seeking for high energy efficiency,green ship i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for the shipping industry in the future,and the tribolog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is developing process.It is theproblems of internal friction and external friction that actually lead to the ship's power los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the former includes the fric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bbing pairs of main engine,auxiliary engine and shafting system,while the latter aims at the friction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hull and water,as well as that of hull and atmosphere.Analyz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hip and trib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two fields from three specific domains in the viewof systematical standpoint,which are tribology problems of new energy ship,tribological research for hull resistance reducingand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ing,and finally,the blueprint and entry points for relative study on tribology that takes theshipping industry as its application field are prospected by reviewing and dissect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trend.Key words:green ship,tribology,clean energy,ship drag reduction,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Received9March2012,revised19May2012,accepted2June2012,available online28July2012.*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xpyan@whut.edu.cn cn,Tel:+86-27-86549879.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of China(863)(2012AA1127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2012AA112701)资助.航运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2010海上运输回顾》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海上贸易总量约为78.4亿吨,全球货物流动80%的市场份额是通过海上运输进行的[1].就我国而言,根据交通运输部《2010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我国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7%和48.2%.与陆运和航空运输相比,船舶运输在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运输同样的货物,卡车的能源消耗为内河船舶的10倍,火车的能源消耗为内河船舶的2倍.然而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给全球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将船舶及航运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船舶减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统计数据显示船舶所排放的CO2、SO x、NO x和PM(固体颗粒)等污染气体总量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高涨的燃油成本、持续增长的燃油需求以及石化能源的可采资源量的问题,使得船舶界和航运业迫切希望寻找新的船舶营运型式.在这种背景之下,航运带来的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绿色船舶”的概念随之产生,以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为基础的绿色船舶正在积极地发展.在全球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境况下,针对绿色船舶的典型特点,如综合能源利用技术、低碳润滑技术、减摩耐磨涂层和摩擦学仿生材料等,如何利用摩擦学技术理论,进一步提高其节能效率并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对多学科交叉的摩擦学提出了新的挑战.1绿色船舶与摩擦学“绿色船舶”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系采用相对先进技术(绿色技术)在其生命周期内能经济地满足其预定功能和性能,同时实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并对操作和使用人员具有良好保护的船舶.为了更快地推进绿色船舶发展进程,IMO(国际海事组织)、欧盟以及各国船级社纷纷出台各种规范、标准,从制度上确保全球海洋环境或区域海洋环境尽可能地免受污染.2011年7月15日,在伦敦闭幕的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次会议,通过了“新船设计能效指数”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两项标准,强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各国陆续推出应对方案:DNV(挪威船级社)推出环境和能源效率等级方案;LR(英国劳氏船级社)颁发独立审核的绿色护照,负责新造船和营运船绿色护照的审核和认证工作;GL(德国船级社)推出环境服务体系,旨在满足客户对于相关环境需求的特别服务,“环境护照”是该服务的具体体现[2-3].中国船级社为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倡导绿色造船和绿色航运,推出了Green Ship(绿色船舶)附加标志作为对绿色船舶的特别标识.根据船舶各个绿色要素达到的水平,授予的绿色船舶附加标志分为3个级别.适用于所有申请绿色附加标志的船舶,贯穿于新船的设计与制造、营运和拆解的全过程.目前,绿色船舶的涉及面从基本的高效节能船型到低排放高效动力推进装置,到环保无污染涂料以及轻质材料,谓之面面俱到.人们正在通过利用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各个方面打造新型绿色船舶.可以断定,未来绿色船舶的发展方向将是综合了所有绿色因素的新概念船舶[3].摩擦学是研究物体相互运动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问题与实践的科学与技术,包括润滑、摩擦、磨损等,摩擦学普遍存在于生活生产实践当中,涉及范围广泛.随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摩擦学的作用更加突显出来,其研究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的控制摩擦,减小磨损,改善润滑发展到节能、节材、减排、减振、降噪和发展生物生态润滑以及改善生命质量[4-5].绿色船舶涉及到的摩擦可以分为外摩擦和内摩擦两部分,外摩擦主要是指与空气和水接触部分.其中,与空气的摩擦,包括船舶甲板上层设备;与水的摩擦,包括船体壳板、螺旋桨、舵与艉轴外支架.内摩擦主要指船舶主机、船舶辅机与船舶轴系等产生的摩擦.就绿色船舶而言,这两部分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及深入研究的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清洁能源船舶的摩擦学研究、船舶减阻的摩擦学研究以及船舶能效提升的摩擦学研究.2清洁能源船舶的摩擦学研究清洁能源的是指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体系,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态势而言,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燃料电池、潮汐能、氢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技术已在各型船舶上得以试验应用[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能源形式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在实际研发建造清洁能源船舶的过程中更需综合考虑船型、船舶结构、动力系统、电气系统、船员配置、航行区域和港口物流等各个要素,所以当前清114第4期严新平,等:绿色船舶的摩擦学研究现状与进展洁能源船舶的工程化情况并不具有通用性.清洁能源作为一次能源,并不能被船舶上电气设备或动力设备直接应用,需经能量转换装置成为电能或其他二次能源.以利用海洋波浪能为例,其能量转换装置中包括铰接、轴承和缸套活塞等摩擦组件以便将不规则波浪能转换为线性往复运动-回转运动带动发电机运转的机械能.上述摩擦组件的工作过程与陆上设备工作环境相比,在具有湿度高、温变快和腐蚀性等特点的海洋环境中,摩擦磨损的边界条件更为复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效应更难以处理.南安普敦大学Robert J K Wood 等[7-8]从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摩擦学设计约束条件这一点入手,以海上风机、潮汐和波浪发电装置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并分析众多相关因素,包含润滑、污染、轴承和齿轮箱故障、生物粘附、气蚀、磨蚀、状态监测、设计趋势和摩擦部件负荷状态等.Harish Hirani 等[9]对采用新型橡胶轴承的船用推进系统轴系中的水润滑(海水-淡水)径向轴承进行了混合润滑实船案例分析,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式估算了针对不同负载和转速情况下的润滑水膜厚度,同时根据特定表面粗糙度参数对具体润滑模式进行了预测.此外,针对提高运输工具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超硬低摩擦(摩擦系数小于0.05)纳米复合材料涂层和超低摩擦涂层技术也已见诸报道.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技术而言,能量转换系统的机械机构所含摩擦副及其摩擦学特性迥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归类,才能在解释其机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整个能源转换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实际上,通过对国内外学术领域近年来在清洁能源技术、绿色船舶和摩擦学(绿色摩擦学)等多个方向所发表文献进行的跟踪和分析,发现以解决绿色船舶摩擦学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极为有限.文献大都集中于解决某些系统的摩擦副的摩擦学问题,而对海洋环境因素和绿色船舶载体这两个典型特征未予考虑.本文所列述的部分研究成果仅对其中某些问题有所提及,在理论体系上并不完善.限于篇幅,本文以风帆助航船舶和太阳能船舶为典型进行论述.2.1风帆助航技术的摩擦学问题目前,世界上共有十余种不同形式和结构的船用风帆.尽管各型风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基本原理上彼此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6],如图1所示为各型风帆助航船实景图或设计图.按照工作原Fig.1The various types of sail -assistant ships图1各型风帆助航船214摩擦学学报第32卷理,风帆可分为:第一,翼型原理采用翼型原理或与翼型原理相仿的风帆称为帆翼,又称作翼型帆或者翼帆,主要有矩形帆翼、三角帆翼(简称三角帆)、Walker型风帆、Skysail(天帆);第二,利用马格努斯效应产生推进力的风帆,主要为转筒帆(又称转柱帆);第三,将机翼原理与马格努斯效应两者结合而产生的帆型,如转子-帆翼组合体;第四,采用控制边界层分离原理的抽气式涡轮帆等.2.1.1定航速模式航行下柴油机低负荷运行的摩擦学问题从运营安全和港口物流角度出发,一般要求船舶采用定航速航行模式.当风速和风向条件达到可利用需求时,就需要降低主机输出功率并使其维持在低负荷状态下工作.船用大型低速柴油机较长时间低负荷运行时,其燃烧效率降低、积炭明显增加,进而导致缸体内表面发生变化,使得活塞运动润滑不良、阻力增大,甚至划伤气缸壁,严重时还会导致爆缸.因此,重点研究柴油机低负荷运行时各运动部件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学特性,有助于提高整机工作效能,进而保证长期运转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2.1.2风载荷及风振作用于风翼机构的摩擦学问题第一,风帆船在航行的过程中,恶劣的海上环境会加剧风帆与骨架之间的接触摩擦,最终可能导致传动失效,因而在帆架结构的材料选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选择经济可靠的抗腐蚀材料,或在钢结构材料表面覆盖耐磨材料以增加其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整个帆面的使用寿命.第二,在不同类型折叠帆的钢架结构中,如图2和图3所示,帆面横向肋骨中的铰链机构会因在风载荷作用下进行收帆、张帆以及帆向角调整操作而发生摩擦磨损,而海上复杂气象环境的影响更将恶化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特性,对帆的使用寿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研究并采用合理的润滑模式以降低其摩擦系数,保证正常工作.(a)Furlingcondition(b)Stretch conditionFig.2Foldable rigid sails图2折叠式硬帆Fig.3Foldable lifting sails图3折叠式升降帆第三,海洋环境中极具不确定性的风载荷会通过帆面受力而直接作用于风翼桅杆上,使安装于其中的机械传动机构在交变载荷的冲击作用下发生振动冲击或微动磨损,最终可能导致零件的疲劳破坏,如传动系统中轴承的疲劳失效、齿轮齿面间磨损和胶合等现象.特别是具有腐蚀性的海洋环境,传动轴承将同时承受盐雾腐蚀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如选用滑动轴承,需着重研究包含腐蚀磨损、微动磨损、振动冲击和疲劳磨损等多种机理的摩擦学问题.2.2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摩擦学问题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基于半导体材料在光照射下产生空穴-电子对的原理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进行利用.对于陆上系统而言,为实时获得最大太阳辐射能,会采用机械驱动机构进行单轴或双轴太阳角度跟踪.对于太阳能船舶而言,由于需要考虑在船舶甲板区域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辐射能的同时,314第4期严新平,等:绿色船舶的摩擦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还需考虑到可调电池阵列在风载荷下对船舶稳性的影响问题,故在采用“太阳帆”的双体船上应用较多,而在小型船或大规模采用光伏系统的远洋船上主要采取直接平面铺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方式[10],如图4所示.2.2.1光伏逆变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微动磨损与腐蚀磨损耦合作用问题作为将太阳能电池板所输出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电气设备,光伏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将承受由船体内动力设备运转所产生的低频振动影响.此外,由于腐蚀性海洋环境和机舱内高温、高油气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逆变器内部电子元器件和开关器件的工作特性将受到何种影响,目前尚未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另外,从船舶入级规范的角度考虑,任何用于船舶上的设备均需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突显了针对大容量船载光伏逆变器在复杂环境中工作特性研Fig.4Various types of solar ships 图4各型太阳能船究的必要性.2.2.2海水蒸发后形成盐颗粒对太阳能电池表面玻璃的摩擦问题船用太阳能电池板所处的海洋环境极为苛刻,含有大量的盐份、水气及海风中夹杂的酸碱性物质,虽然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玻璃盖片耐环境性能(光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冷热稳定性)较好,但长期处于温差大、盐分大、湿度高的环境中极易发生污染、着色、腐蚀和磨损等系列问题,使得光伏电池对太阳光的利用率下降,进而导致整个系统转换效率下降[11-14].图5所示为在实验室环境模拟海洋环境的不同浓度盐水浸没试验中的玻璃表面形貌.在试验过程中,随着水份的不断蒸发,在玻璃表面会不断的析出盐粒,导致玻璃表面出现大量的盐斑,从而使得通过玻璃的太阳光透过率降低、反射率增高,也就影响了玻璃盖片的光谱透过率[15].另外,苛刻的海洋环境更会严重影响到船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可靠性,在水浸、盐蚀、振动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太阳能电池板的密封开裂,内部出现裂纹等诸多情况,影响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可靠性.3船舶减阻中的摩擦学研究流体中运动物体受到的基本阻力由摩擦阻力、黏压阻力和兴波阻力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减少流体阻力的有效方法,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6-17]:414摩擦学学报第32卷Fig.5Salt -water experiments of battery glass covers under the simulated marine environment图5模拟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电池玻璃盖片盐水试验第一,探索物体的流线型,包括由于形体改变对保持层流边界层的影响.希望通过型线的选择,能“自动”保持边界层层流流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通过吸气、增压或其他方法“强制”保持,关于这种方法,在各种行业的应用已很普遍.第二,随着流体力学和高分子化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众多学者提出使用高分子稀溶液以实现黏性减阻,即将高分子稀溶液注入物体壁面附近(注入到流核区无效)形成类似于鱼鳞表面的黏性液体.就内流而言,最高时可使阻力系数减少40% 50%.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也部分证实了其有效性,但这种减阻的方法在某些领域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情况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针对船舶采用黏性减阻的方式就直接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则,向水中加高分子稀溶液与STCW78/95公约中针对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相关条款相悖离;二则,成本不可控.第三,根据仿生学的启示,人们发现弹性材料护面可实现黏性减阻.实验表明:游泳运动员游泳时穿紧身的弹性尼龙衣,比不穿游泳衣时所受的阻力要小[17].减阻的主要原因是此弹性边界为柔顺边界,最理想的情况下,边界的波动能自动与附面层的波动合拍,即所谓的“同步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流动阻力大大降低,可实现最大程度的减阻.当然,同步程度的不同,传递的能量在边界区域直接散失的能量也有所差别.通过选择合适的船型参数,利用球鼻首等造成有利的波系干扰,以及采用压浪条(板)、船艉附体等技术措施,均能改善艉部流场,可有效减少常规单体舰船的兴波阻力;采用双体船、水翼艇、潜水船、小水线面船等特殊船型,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兴波阻力;鲨鱼是海洋中游得最快的动物之一.其皮肤布满微小的肋条状鳞片结构,这种带肋条的表面能有效地降低鲨鱼肌体在水流冲击中的振动,从而大幅降低游动阻力.人们已经通过对鲨鱼微鳞片进行抽象、放大和简化仿形加工出了仿生鲨鱼皮[18],实现了7%左右的减阻率.尺度与形状是决定低阻动物表皮发挥减阻机能的关键因素[19],制造出与生物原型表皮形貌相逼近的仿生减阻表面、实现减阻率7%的突破仍是尚待解决的难题[20].生物加工技术可以直接将复杂生物形体引入功能形体制造,能够突破现有加工手段在工艺和效能上的瓶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德远等[21]借助生物复制成形工艺对鲨鱼皮外端形貌进行大面积微复制,并进行减阻试验,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减阻率高达24.6%.针对船舶而言,在摩擦阻力、黏压阻力和兴波阻力3种成份中,通常摩擦阻力是主要的.从航运企业的角度,降低船舶摩擦阻力对节约燃料、提高船舶营运利润的价值是十分显著的.船舶在真实流体中运动过程中,由于流体的黏性,在船体湿表面周围形成厚度随着船长而增长的边界层.边界层中的能量由船舶供给,由此对船舶产生了摩擦阻力,其大小与船体湿面积的大小、船体表面粗糙度、船壳涂料、污底、船壳表面流体速度以及流体密度等因素均有密切关系.一般低、中速船舶的摩擦阻力占总阻力的70 80%[22].现有降低船舶摩擦阻力的技术,主要包括:船舶主要尺度和线型优化(在设计船体时尽可能考虑减小其湿表面积),气膜减阻和仿生船体表面减阻.其中,在仿生减阻领域的研究值得高度关注.在降低船舶兴波阻力方面,目514第4期严新平,等:绿色船舶的摩擦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前有2个主要解决途径:一则,采用双体船、水翼艇、潜水船、小水线面船等特殊船型;二则,基于对流体动力学和船体摩擦阻力的认识,通过选择合适的船型参数,利用球鼻首等造成有利的波系干扰,以及采用压浪条(板)、船艉附体等技术措施,通过改善艉部流场以有效减少常规单体舰船的兴波阻力.3.1优化船舶的主要尺度和线型有统计资料表明,对中低速船舶,特别是肥大型的中低速船舶,形状阻力约占总阻力的10% 30%.随着国际远洋运输的主力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向着大型化、快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此类船型的形状阻力进行减阻研究将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首先,应用CFD优化船体线型,尽量推迟层流转变和湍流分离.因为边界层内流动若能持续维持层流状态,可使其表面摩擦阻力比处于湍流状态下要小1个量级.实际上,控制其完全处于层流状态是不可能的,延缓湍流分离过程作为折中手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阻目的.其二,球鼻艏技术.球鼻艏结构外形复杂,但是其对船体减阻节能特性和声纳导流罩水声性能却具有显著且复杂的影响.国内外已有不同型号的大型驱逐舰采用了作为声纳导流罩的球鼻艏,但是基于其特殊技术要求,这类球鼻艏并不具有减阻节能功能.已有数据显示,应用该型球鼻艏可能导致使船体阻力增加约3%,故通常仅称之为声纳首[23-24].在高速水面舰船加装新型减阻节能球鼻艏,则是近年来国内外前沿研究课题.这类球鼻艏具有近水面、大前伸的外形特征,称之为减阻节能球鼻艏.据初步分析,采用减阻节能球鼻艏有望取得优良的减阻节能效果(节能15%以上),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三,前缘引流减阻技术,源于流体力学研究中的钝体绕流技术,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体中的柱体开孔和钝体分离流控制等方面.其中,对圆柱体绕流的研究为其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圆柱绕流源于边界层在柱体去流段发生分离而产生的漩涡,由此形成的柱体前后压力差是柱体阻力的主要原因.在研究中通过采取在柱体前后开缝、开孔引流等措施改变表面边界层分布,推迟边界层的分离,从而改善柱体周围流场分布,实现减阻目的.国内外众多试验研究均验证了钝体前缘开孔引流对其周围流场特别是尾部流场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减阻效果亦很可观.3.2气膜减阻气膜减阻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水与空气的密度、黏度的差别,在船底通入空气,形成1层薄的气液两相混合流,通过混合流密度、黏度以及流动模式的改变,减少船体的摩擦阻力.大量试验表明:在适当喷气流量和水流速度下,平板及回转体的表面摩擦阻力可减少50% 80%[25].19世纪末,W Froude首先提出在船舶与水之间注入空气层来减小船体表面摩擦阻力的设想并进行了一些试验尝试.但限于当时的理论研究水平滞后且试验条件和设备不足,试验结果并不理想,未能取得成功.但这却为后来者的减阻研究提供了1种全新的思路,推动了这一减阻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微气泡减阻已经成为船舶减阻研究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各国政府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求在微气泡减阻领域取得突破.1984年,美国学者Madavan等[26]在试验水池中对回转体的微气泡减阻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前苏联Migirenk等的研究结论,其试验研究中得到摩擦阻力可减少50% 80%的结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速度下,喷气量越大,摩擦阻力减小越多,达到一定临界值后,继续增大喷气量,摩擦阻力变化不大;而相同喷气量下,航速越高,减阻效果越差;同时,喷气口上游区域受气泡影响很小,对混合介质的速度分布基本无影响.国内学者对微气泡减阻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研究进展很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海军工程大学董文才等对平板和滑行艇进行了微气泡减阻的试验研究[27],主要探讨了来流速度、喷气量、喷气方式、喷缝尺寸等因素对减阻效果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结论.气膜减阻技术耗能较少且能够有效大幅减阻,研究发展该项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及军事优势,因而被普遍认为是船舶减阻领域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目前,微气泡减阻作为该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已受到国内外船舶工程、水动力学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3.3仿生船体表面减阻船舶使用一段时间后,船壳由于被腐蚀等,其粗糙度就会增加.同时,海生物对船壳的污底与附着也日益严重.一般污底可影响1 1.5节航速,严重污底会降低航速2节以上.国内外有关新型防污涂料的文献专利报道非常可观,涉及到无锡自抛光、可控溶解型、生物防污、化614摩擦学学报第32卷。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一、本文概述摩擦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间接触表面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摩擦、磨损和润滑现象的学科,自其诞生以来就在工业、交通、能源、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摩擦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新的理论、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摩擦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回顾摩擦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经典摩擦理论到现代的纳米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等新兴分支。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摩擦学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最新应用,如高性能涂层材料、纳米摩擦调控技术、智能润滑系统等。
我们还将讨论摩擦学在能源转换与存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在展望未来部分,我们将分析摩擦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如跨学科融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
我们还将探讨摩擦学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摩擦学的基础理论摩擦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表面间相互作用和摩擦现象的科学,其基础理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力学等。
这些基础理论为摩擦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接触力学理论:接触力学是摩擦学的基础,主要研究物体表面的接触行为和接触应力分布。
该理论通过研究接触表面的形貌、材料属性和载荷等因素,揭示了接触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为摩擦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弹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该理论为摩擦学提供了关于材料表面在摩擦过程中变形和损伤机制的重要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摩擦现象的本质。
摩擦热学: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体表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摩擦热学主要研究摩擦过程中的热量产生、传递和消散等问题。
摩擦学(01)
摩 擦 学授课教师:邱 明1本课程的安排课程内容:1、摩擦理论 2、磨损机理 3、润滑设计课程安排:1、学习以讲授为主、讨论自学为辅 2、授课时间周一下午5-6节 周三上午3-4节课程考核:1、上课出勤情况 2、实验 3、考试本课程目标:1、掌握摩擦学的基本理论 2、了解摩擦学研究的动态 3、熟悉摩擦磨损研究的基本手段2卫 星3火车制动盘4铁路弓网系统5轮轨系统6动物皮肤7Sandskink 沙鱼表皮8水轮机9荷叶10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摩擦学Tribology这个名词的出现,至 今40多年,它的使用要从著名的“Jost 报告”说起。
11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所谓“Jost报告”,指的是1966年2月英国教 育科研部所发表的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 报告。
1964年12月22日,当时的英国教育 科研国务大臣Bowden勋爵邀请了H.Peter Jost先生和其他著名的润滑工程专家及有关 团体的代表来磋商,一起来查明在英国有 关润滑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现状,并且就 工业在这方面的需要提出意见。
12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13随即成立了一个润滑工程(教育和研究)工作组。
工作组由15名专家组成,由H.Peter Jost担任主 席。
工作组进行了大量、多方面的调查工作,共 计调查了385所技术学校、40所大学和工学院等 润滑教育单位。
所调查的润滑研究单位有33所大 学的系、10所工学院、10所工专、53个研究协会、 16个政府非军事部门、21个公营企业和112个私 营工业公司,此外,还调查了军事部门的研究工 作,联系了国内外与工业、教育和研究有关的团 体和个人。
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工作组举行了多次全会和专家鉴定会,参 加者还有有关活动领域的领导人。
11 个月 后,在 1965 年 11 月 23 日工作组的报告交给 了国务大臣 Bowden。
英国教育科研部考虑 到这个报告有可能引起各界广泛的兴趣, 与1966年2月公开发表了报告全文,这就是 著名的“Jost报告”。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摩擦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了摩擦、磨损以及表面物理化学等基本问题。
目前,摩擦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列车、医疗器械、机械化农业、工厂等领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摩擦学的基本概念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等现象的力学学科,在力学、材料学、化学、表面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中深入探讨了摩擦学原理、机理和应用。
摩擦是指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的阻力,它是产生于两个表面之间的接触力。
磨损是物体表面由于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和质量损失。
磨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之间的微观接触,导致这些表面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发生结合和断裂。
润滑是在两个表面相对运动的情况下,通过在表面之间引入润滑剂,使两个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的现象。
摩擦学的分支学科有干摩擦学、润滑摩擦学以及磨损学等。
二、摩擦学的研究意义摩擦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摩擦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思路和设计指导方案,达到规避机械性能下降、磨损加剧、寿命缩短等弊端的结果。
2. 进行润滑设计。
润滑剂、润滑油脂等润滑剂厂家可以进行润滑设计,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3. 开拓新材料需求领域。
目前,涂层、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成为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这些新型材料可以增加润滑能力、降低磨损程度,从而提高机械设备寿命。
三、摩擦学的应用现状摩擦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1. 汽车工业。
摩擦学理论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现代汽车工业是材料和摩擦学领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
摩擦学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发动机、变速器和轮胎到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都需要基于摩擦学原理的设计和研究。
2. 航空制造业。
航空材料的研究和使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摩擦学技术也在航空工业中应用。
涂层材料、传感器、及精密丝锥这些领域都获得了摩擦学的应用,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增加了安全和舒适性。
摩擦学与润滑研究
摩擦学与润滑研究摩擦学和润滑研究是物理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中的两个核心领域。
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面包车等工程学科中,摩擦和润滑是关键性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摩擦学和润滑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摩擦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摩擦学是研究固体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沿接触面运动时所发生的摩擦现象的科学。
自然界中的摩擦,使得许多生物和机械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但在许多情况下,摩擦是一件不希望的事情,它导致不必要的热量和能量损失,使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甚至还会导致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基于解决这些问题,摩擦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领域:1. 摩擦学基本原理和理论摩擦学理论是摩擦学的基础,它涉及摩擦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计算模型等问题。
目前,摩擦学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摩擦学、摩擦表面物理学、统计摩擦学、纳米摩擦学、分子动力学摩擦学等研究分支。
这些理论为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维修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摩擦学实验技术摩擦学实验技术是确定摩擦学性质的关键,它包括表征摩擦学性能的试验方法、测试设备、测试标准等。
目前,快速发展的纳米技术为摩擦实验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例如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
3. 摩擦学应用摩擦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摩擦学材料、润滑油液、轴承技术、微机电系统、电子设备热管理等。
摩擦学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军事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二、润滑研究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润滑是减少摩擦及其相关损害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在两个物体的接触界面处插入一个润滑介质(例如油、脂、液态金属等)来降低摩擦系数并减少磨损。
润滑学是研究液体、气体和固体之间的摩擦和润滑现象的学科。
润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 液态和固态润滑介质液态润滑介质是液体,通常包含油和脂。
液体作润滑剂时具有较好的黏滞性和流动性。
固态润滑介质主要是基于润滑层的存在而减小摩擦力,例如润滑薄膜的形成和固体润滑剂的使用。
2. 润滑机理润滑机理包括分子间吸附、润滑膜形成、固体润滑剂作用等。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摩擦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摩擦、磨损、润滑和表面工程等为核心,涉及工程、材料、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门前沿性、实用性和交叉性的学科。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摩擦学的发展及应用摩擦学被定义为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等三个方面的科学。
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发生的阻力,磨损是指夹在两个物体之间的杂质或异物引起的表面磨损,润滑是指通过介质在两个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润滑膜,降低摩擦和磨损。
现代工业的发展,摩擦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定量化和测量摩擦系数,而是涉及各种传动和运动系统的设计、磨损的控制和润滑的改进,对于保障工业生产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摩擦磨损是机械加工和设备运转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如何减少摩擦、抗磨损和提高润滑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问题也成为了近年来摩擦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前,在摩擦学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极广,例如汽车行业中的摩擦材料、气体透平的润滑与密封、高速列车的降噪与减振等。
同时,很多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也得益于起源于摩擦学研究的专业技术。
比如飞机工程中的超短起飞和垂直起降技术,机器人设计中的优化系统运动控制和精度改进,以及医疗器械的精细化设计等都需要靠摩擦学。
二、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表面工程技术可以被定义为对于材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改变或增强的处理过程。
表面工程技术通过对于材料表面的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分子交互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提高其整体性能,实现对于材料结构和性质等的调控。
表面工程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航空、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传统的表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表面喷涂、气相沉积、表面改性、表面镀膜和激光表面处理等。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表面工程技术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的力学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机械结构中的摩擦学则是将其应用在机械系统中,以提高运动性能与寿命。
而表面工程技术则是为了改善材料表面的性能而进行的一系列工艺技术和处理方法。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在现代工程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摩擦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1.1 摩擦力与摩擦系数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摩擦系数则是描述物体之间摩擦力大小的参量。
摩擦力对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寿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减小摩擦力是提高机械系统效率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减小摩擦力,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并通过表面工程技术对材料进行改良。
1.2 润滑与磨损润滑是减小摩擦力的常用方法,通过在物体之间形成润滑膜,可以减少摩擦力和磨损。
在机械结构中,常用的润滑方式包括干摩擦、润滑油膜、固体润滑材料等。
此外,针对高温和高速运动的机械系统,还可以采用液体金属润滑等先进的润滑方式。
1.3 动摩擦学与静摩擦学动摩擦学和静摩擦学是摩擦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动摩擦学研究物体在相对运动时的摩擦现象和规律,而静摩擦学研究物体在静止时的摩擦现象和规律。
了解动摩擦学和静摩擦学的原理与特点,对于优化机械结构和提高机械性能非常重要。
二、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1 表面硬化技术表面硬化技术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使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磨损性能。
常用的表面硬化技术包括淬火、渗碳、涂层等。
表面硬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还可以延长材料的寿命。
2.2 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一种通过将特定材料涂覆在基材表面,以改善材料性能的方法。
常见的表面涂层技术包括电镀、喷涂、镀层等。
通过表面涂层技术,可以增强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从而提高机械结构的寿命和性能。
2.3 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处理技术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形貌和结构,以提高其摩擦学性能的方法。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_雒建斌
201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润滑与密封LUBR I CAT I ON ENG I NEER I NGD ec .2010V ol 135No 112DO I :1013969/j 1i ss n 10254-0150120101121001*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21004).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雒建斌(1961)),男,博士,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 FT o MM 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国际摩擦学学会副主席;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973计划先进制造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国家发明三等奖(1996)、省部级科技奖5项.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级表面改性和加工研究,润滑理论研究.E -m ai:l l uoj b @tsi nghua 1edu 1cn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雒建斌 李津津(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4)摘要:在过去的20年内,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摩擦学迅速发展,并随之产生了几个新的领域,比如纳米摩擦、生物摩擦、超滑、表面织构摩擦学、极端工况摩擦学、微动摩擦学等等。
在未来的10年,这些领域和其他新出现的概念,比如:绿色摩擦、纳米制造摩擦学、新型超滑材料和新能源领域摩擦学等等,将在摩擦学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纳米摩擦学包括纳米尺度下的薄膜润滑、纳米摩擦、纳米磨损、表面黏附等等。
绿色摩擦学包括环境友好润滑剂、摩擦噪声的减小、没有环境污染的磨损。
生物摩擦学包括人类器官中的摩擦学和仿生摩擦学。
超滑包含不同类型的润滑剂,比如类金刚石膜、水基润滑剂、一些生物润滑剂,其具有极低的摩擦因数(01001量级)。
纳米制造摩擦学包括纳米结构制造中的摩擦学、纳米精度制造中的摩擦学和跨尺度(微观、中观和宏观)制造中的摩擦学。
【精品推荐】-国内外磁场干摩擦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0年5月第35卷第5期润滑与密封LUBR I CATI O N ENGI N EER I N GMay 2010Vol 135No 15DO I :1013969/j 1issn 10254-01501201010510223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2007CB607603).收稿日期:2010-04-30作者简介:魏永辉(1979—),男,博士研究生1E 2mail:yang 2guangyingyu@1631com 1通讯作者:张永振(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干摩擦学研究1国内外磁场干摩擦学研究现状及展望3魏永辉1 张永振1,2 陈 跃2 王秀丽2(1.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陕西西安710072;21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471003)摘要:利用磁场控制摩擦、减小磨损是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耐磨性的一种新途径。
归纳国内外磁场干摩擦学的磨损理论,指出目前磁场干摩擦学的研究忽略了磁场环境下,材料物理特性以及材料磁学参数变化对磨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关注材料磁学基本参数对于磁场环境干摩擦学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居里温度;磁化率;磁场强度;磁化强度;磁致伸缩;超顺磁现象中图分类号:T H1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0150(2010)5-094-5Research Situa ti on and Prospect of Magneti c Fi eld Tr i bolog i ca li n Fore i gn and Do m esti cW e i Yo nghu i 1 Zha ng Yo ngzhe n1,2 C he n Yue 2 W a ng Xi u li2(11School of Mechatronic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 ’an Shaanxi 710072,China;21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Luoyang Henan 471003,China )Abstract:The use of magnetic field in contr olling fricti on and reducing wear has become a new way .The dry tribol ogicaltheories of magnetic field were summari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dry tribology studies of magnetic field neg 2lected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envir onment,materials physical p roperties and magnetic parameters changes on wear p r operties .The i mportance that the research of magnetic field tribol ogy should consider the effect of material magnetic pa 2rameters was discussed .Keywords:Curie temperature;suscep tibility;magnetic 2field 2intensity;magnetizati on intensity;magnet ostricti on;super 2magnetic phenomeno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磁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和电器元件中的摩擦副在电磁工况条件下服役,如磁化切削[1]、电动机电刷或励磁电机中的碳刷[2]、电磁制动或离合器[3]、高速铁路的接触导线与滑板[4]、大功率电力输送中的开关接触器[5]等。
参考文献——精选推荐
参考⽂献⽂献综述题⽬台式往复滑动磨损试验机设计学⽣姓名摩擦学及其研究1.前⾔磨损是由摩擦引起的,在⽇常⽣活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像冶⾦矿⼭、建材⼯业、电⼒⼯业、机械⼯业、农业机械、国防⼯业以及航空、航天等等,处处存在摩擦,处处都有磨损。
材料磨损是两个以上的物体摩擦表⾯在法向⼒的作⽤下,相对运动及有关介质、温度环境的作⽤使其发⽣形状、尺⼨、组织和性能变化的过程。
磨损是造成机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对机械零件的寿命、可靠性有极⼤的影响。
磨损是摩擦的结果,长期以来,⼈们对摩擦的研究较多,对摩擦的理解和理论研究也较透彻,⽽对磨损的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
磨损虽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种类繁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分复杂。
从磨损的特征与结果分析,任何⼀种磨损都发⽣在物体的⼯作表⾯上,但不仅物体表⾯宏观发⽣变化,⽽且物体微观组织结构及其性能也会发⽣变化,同时会产⽣⼀定数量的磨损产物,像机床的导轨、各种齿轮、拖拉机履带板、球磨机的磨球与衬板等等。
在运动中都产⽣磨损,造成材料损耗,浪费能源,导致机械零件失效,甚⾄造成重⼤事故和经济损失[1]。
2.摩擦学发展简史⼈类在史前时代就曾对摩擦的两个⽅⾯——摩擦和润滑产⽣兴趣、并得到成功应⽤。
其⼀是摩擦⽣热现象,即钻⽊取⽕的应⽤;其⼆是物体运输过程中通过润滑可以减⼩摩擦阻⼒[2]。
古埃及4000前建造的⾦字塔⼤都是由巨⽯堆砌⽽成的,在当时还没有理想的⼯程机械的情况下,完美地完成那样⼤型的⼯程,使⽣活在今天的⼈们都为之震惊。
在⼀幅保存完好的浮雕图上,描绘着⽤滚筒和滑板搬运巨⽯和塑像的情景:172名奴⾪正沿着⽊头轨道拖运⼀座质量约为6万kg 的巨型塑像,⼀个⼈站在滑板前端,正向滑板与滑道之间倾倒润滑剂以减少搬运的阻⼒。
这⽆疑是对润滑技术的最早应⽤范例。
我国古代著名诗集《诗经》⾥也有“载脂载辖,还车畜迈”的诗句。
意即“把油脂涂在车轴亡,就可使车轮快速⾏进”,证明我⾄少在2500年以前已经有了润滑的初步应⽤。
纳米摩擦学
尺度的磨粒将两表面隔开,实际接触面积仅占表观
接触面积很小的比例;
(b)无磨损的极光滑表面组成的摩擦副,两
表面密合而形成分子接触,他们称这类摩擦为界面
摩擦(interfacial frction)。界面摩擦对于电子计算机
硬件、空间装置和纳米科技的发展日益重要,也是
纳米摩擦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3
2.微观摩擦
28
目录
1.纳米摩擦学及其发展历史 2.微观摩擦 3.薄膜润滑
4.总结
5.参考文献 6.结束语
29
4.总结
纳米科学技术的出现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大 突破, 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新的学科, 纳米摩擦学便是其中 之一。纳米摩擦学的出现不但为现代超精密机械与微型 机械的设计、制造与运行提供技术基础, 也对宏观摩擦学 理论的深化有很大促进作用, 进而对机械工业水平的提高 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纳米摩擦学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 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人建立的考虑表面粘着能影响的弹性接触公式
➢ JKR公式计算。对于半径为r的半球体与平面接触,
➢ 接触面积A与载荷P的关系为:
2
A A0
1 2
1
y 2
1
y
1 2
3
(2-3)=-P/Ps
➢ Ps=3πrω
➢ 计算表明, 由JKR公式(2—3)计算的接触面积大于Hertz弹性接
18
2.微观摩擦
宏观摩擦系数和微观摩擦系数
下面是Bhushan和Koinkar做的相关实验。实验中采用 球-盘摩擦实验机和摩擦力显微镜FFM, 对材料的宏观 摩擦系数和微观摩擦系数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如下 表所示。
19
2.微观摩擦
高温摩擦
王耀华等采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从室温(25℃)至700℃ 下Fe-Al/TiC激光熔覆层与Si3N4球配副时的摩擦磨损特性,探讨了 涂层的高温摩擦磨损机理。其熔覆层的高温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 袁建辉等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方法,使用自制的含有WC-Co、 Cu和BaF2/CaF2共晶体的复合喷涂粉末,制备出WC-Co-CuBaF2/CaF2自润滑耐磨涂层。在200℃、400℃和600℃下进行 WC-Co-Cu-BaF2/CaF2涂层和WC-Co涂层的高温摩擦试验。其 摩擦产物层光滑致密,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都较小。
研究目的意义
Ⅰ: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Ⅱ:增加机械可靠性和缩短维修时间
Ⅲ:节省材料成本、减少能源浪费
Ⅳ: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温摩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 工程技术处理(PVD涂层、激光熔敷层、渗氮技 术等)、润滑材料及耐磨材料这三方面。
表面工程技术 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20CrMo的基体上,电刷镀合 金镀Ni-P层能有效降低试样在高温(450 ℃ )下的摩擦因数,减 少磨损量。其磨损原理为氧化磨损、犁沟切削和磨粒磨损。 张平等采用网格化激光淬火和低温离子渗硫技术对42MnCr52 钢进行复合表面处理,与未处理样品相比较,硬度提高20%左右, 摩擦因数降低约10%,磨损失重量减少50%以上,具有显著的抗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其渗硫层疏松多孔,具有储油功能,改善了 润滑条件。
Ⅱ:影响高温摩擦系数的因素: ①温度 ②试验速度 ③实验载荷 ④摩擦里程 ⑤摩擦系统介质
Ⅲ:高温摩擦磨损机制 ①磨粒磨损 对于硬度较大的材料,会发生微观切削、微观犁沟和 微观断裂。一般来说硬度越高,抗磨损性能越好。耐 磨材料由于其产生硬质点易造成磨粒磨损。 ②粘着磨损 对于硬度较小的材料和较低的试验速度下易发生粘着 磨损。粘着磨损分为涂抹、擦伤、撕脱和咬死。
车用摩擦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车用摩擦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车用摩擦材料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
摩擦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也对车用摩擦材料的开发和改进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对车用摩擦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摩擦学是研究物体相互接触并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和磨损的科学。
在汽车工业中,摩擦学的应用范围很广。
车用摩擦材料是指在把车轮转动转化为车辆加速、制动、悬挂系统等一系列制动动力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材料。
车用摩擦材料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具有高温稳定性、高摩擦系数、低磨损率等性能。
早期的车用摩擦材料主要是石棉、铜合金等材料。
然而,由于石棉是一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石棉已经逐步被禁止使用。
为了寻找更环保、更高效的摩擦材料,研究人员开始转向聚合物材料的研究。
如今,车用摩擦材料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型摩擦材料的研究: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各种新型摩擦材料,如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
这些新型材料不仅环保,而且具有高温稳定性、高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等优良性能。
2.摩擦学理论的研究:随着对摩擦现象和磨损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摩擦学理论的理解更加精确。
新的理论和模型不仅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摩擦学性能,而且可以用于指导新型材料的开发和改进。
3.表征方法的研究: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摩擦学性能数据,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的表征方法。
例如,使用纳米压痕技术可以在微观尺度上测量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等物理性质,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4.智能材料的研发:智能材料是一种能够对外界环境作出响应的材料。
在车用摩擦材料中,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智能材料以控制摩擦学性能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智能材料的温度或电场来控制材料的摩擦系数,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控制。
总之,车用摩擦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开发新型材料、完善摩擦学理论和表征方法、研发智能材料等方面,以满足汽车工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汽车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的现状与发展
2006年10月第10期(总第182期)润滑与密封LUBR I CATI O N ENGI N EER I N GOct 12006No 110(serial No 1182)3基金项目:长春市科技局小型巨人计划资助项目(032100J18)1收稿日期:2006-01-15作者简介:赵小楼,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 2m ail:jfjut@public 1cc 1jl 1cn 1汽车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的现状与发展3赵小楼 程光明 王铁山 邓石桥(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130117)摘要:汽车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
工况条件是影响摩擦磨损性能的重要因素。
摩擦磨损性能的试验结果将为摩擦材料的配方设计、制造工艺的调整提供依据。
因此试验工况的模拟性及测试评价方法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介绍了汽车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的类型、方法、使用范围及应用现状,对现有不同的试验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总结。
关键词: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试验中图分类号:T H11711;U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0150(2006)10-200-4The Actua lity and Develop ment of Fr i cti on and W ear Perfor manceTest of Auto mobile Fri cti on Ma teri a lZhao Xi ao l o u C he ng Gua ngm ing W a ng Ti e sha n D e ng S h i q iao(J 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 ilin 130117,China )Abstract:The friction and wear perfor mance of automobile friction material affects the security,comfort and durabilityof the automobile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is an i 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friction and wear perfor mance .The test result of the fricti on and wear perfor mance will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to i mp r ove the design of friction material for mula and to adjust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refore,the si mulation of test condition and the choice of test method are highly i m 2portant .The type,way,working range and using actuality of the friction and wear perfor mance test of the automobile fricti on material were intr oduced,these test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devel op ing trend was sumed up.Keywords:friction material;fricti on and wear;perfor mance test 汽车摩擦材料是一种高分子多元复合材料,用于车辆的制动和动力传递,其摩擦磨损性能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
摩擦学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摩擦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生长趋势李久盛(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甘肃兰州730060)摘要:对近年来摩擦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汇总和阐发,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摩擦学生长趋势的预测和阐发,摩擦化学研究的新要领、新理论和新仪器,界限润滑下差别类型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等。
在此底子上,结合油品生长趋势对摩擦学今后的存眷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要害词:摩擦学;界限润滑;极压抗磨剂;摩擦化学反响Status and Develop Trends of Tribology Research FieldLI Jiu-sheng(PetroChina Lanzhou Lubricating Oil R&D Institute, Lanzhou, 730060)Abstract:In this paper, many references concern about tribology research field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forecast and analysis of develop trends in tribology, new methods, theory and analyzer for tribochemical studies, and th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kinds of additives in boundary lubricating state. Base on the above, the develop trends of tribology field were summarized and previewed.Key Words: Tribology; Boundary lubrication; EP/A W Additive; Tribochemical Reaction 摩擦学((tribology)是一门研究相对运动的外貌及相关行为的技能科学,包罗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摩擦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一、引言摩擦学是一门与机械表面界面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它涉及传统机械加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化工、生物工程等诸多工业领域。
统计资料显示,摩擦消耗掉全世界约1/3的一次能源,磨损致使大约60%的机器零部件失效,而且50%以上的机械装备恶性事故都起源于润滑失效或过度磨损。
欧美发达国家每年因摩擦、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7%,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摩擦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可以节约的费用占GNP的1.0%~1.4%[1]。
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在生产与制造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日本的8倍,欧盟的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若按GDP的5%计算,2014年我国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达31800亿元,因此,开发和应用先进摩擦与润滑技术实现能源与资源节约的潜力巨大。
另外,机械产品中的摩擦界面除了起到传递运动和能量的作用,还可具备防腐、减阻、吸声等特殊功能,对机械系统的效率、精度、可靠性和寿命等性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摩擦学理论与技术可用于改善机械系统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事故发生,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人类很早就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摩擦与润滑技术,而对摩擦规律的科学探索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
早在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开始对摩擦学理论进行探索,1785年法国摩擦学及物理学家库仑提出干摩擦的机械啮合理论,英国的鲍登等人于1950年提出了黏着摩擦理论。
关于润滑,英国人雷诺于1886年根据前人观察到的流体动压现象,总结出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理论,其后相继发展出了边界润滑(1921年)、2014—2015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摩擦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1949年)和薄膜润滑(1990年)理论。
摩擦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28卷第3期江西理工大学学报v01.28,N。
.32o07年6月JOURNAL0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Jun。
2oo7文章编号:1007—1229(2007)03—0029一03摩擦学的研究与发展赵运才,蔡伟松,李伟(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综述了摩擦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着重分析了摩擦学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摩擦学发展的一些见解.关键词:摩擦学;流体润滑理论;纳米摩擦学;摩擦学设计;耐磨材料中图分类号:THll7,0313.3文献标识码:AStudyandDeVelopmentofTribologyZHAOYu卜cai,CAIWei—song,LIWei(FacultyofMechallicalandEkctr0IlicEn舀nee血g,JiaIl班Universi‘yofScience锄d7Ikhnolo盱,G锄zhou34looO,chiIla)Abstract:ThecurrentsituationarIdthetrendsoftlletribology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areintroducedinthisp印er,themaindevel叩ingwaysoftribolog)rareanalyzed,somecoume珈easures0ftribologydevelopmentinChinaarepresented.Keywords:订ibology;lubric丽on;nano—tribolog),;tribolo舒desi弘;wearresistaJlce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是这一摩擦行为对于机械及其系统的作用、接触表面及其润滑介质的变化、失效预测及其控制等理论与实践.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表面物理、表面化学等,并综合材料科学、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成果,以数值计算和表面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边缘学科,摩擦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物体表面的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机械及其系统的正确设计及使用,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进而达到提高机械装备的可靠性,以及提高其工作效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回顾与展望—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温诗铸院士摘要在回顾摩擦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摩擦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流体润滑、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纳米摩擦学等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分析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科交叉对摩擦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并介绍了摩擦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如摩擦化学、生物摩擦学、生态摩擦学和微机械学等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摩擦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18世纪的特点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经验研究模式。
19世纪末,开创了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研究模式。
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涉及力学、热处理、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等的边缘学科,从此开创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
1965年首次提出Tribology(摩擦学)一词,简要地定义为“关于摩擦过程的科学”。
此后,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摩擦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摩擦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1)在以往分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掌握机械、材料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利于对摩擦学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动了摩擦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由于摩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以及摩擦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当今工业界有大量的工程科技人员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促使摩擦学应用研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随着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摩擦学研究模式开始从以分析摩擦学现象为主逐步向着分析与控制相结合,甚至以控制性能为目标的研究模式发展。
此外,摩擦学研究工作从以往的主要面向设备维修和改造逐步进入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领域。
20世纪60年代后,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对摩擦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流体润滑理论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称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是润滑理论的重大发展。
现代计算机科学和数值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许多复杂的摩擦学现象都可能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例如,在流体润滑研究中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已经建立了分别考虑摩擦表面弹性形变、热效应、表面形貌、润滑膜流变性能以及非稳态工况等实际因素影响,甚至于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润滑理论,为机械零件的润滑设计提供了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基础。
今后的任务是将润滑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其中对于某些机械零件诸如齿轮蜗轮传动的实际接触情况复杂,工作中润滑参数又不断变化,它们的润滑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混合润滑是实际机械中存在的最为普遍而又最为复杂的状态,随着微观弹流润滑和粗糙表面润滑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使得建立完备的混合润滑理论并应用于工程设计成为可能。
混合润滑的特征之一是伴随磨损过程,即润滑与磨损的耦合。
今后,在进一步完善真实粗糙表面润滑行为的模拟计算的基础上,新的研究目标可能在于揭示摩擦过程中润滑机制与其他过程如热效应、接触形态及磨损现象的交叉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计算机数值模拟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现代机械的运行速度和载荷不断提高,使得润滑膜的剪切率和压力日益增大。
同时,为改善润滑油性能,通常要添加大量的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添加剂,以及其他类型润滑剂的应用,这都造成润滑膜强烈的非牛顿行为,并成为影响润滑设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此,人们根据试验测量提出了多种类型的润滑膜流变模型及其本构方程,同时还揭示出高压固化、剪切稀化、相变和极限切应力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特性及其对润滑行为的影响。
近年来,基于粘塑性和粘弹性流变模型的润滑理论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粘塑性润滑理论分析了极限切应力对于润滑膜的作用,得出在高剪切率下由于润滑膜屈服在润滑膜内部或界面上出现滑移进而丧失了承载能力。
在粘弹性流体润滑研究中,根据固体表面的变形情况,揭示出表面产生磨损的条件。
应当指出,流变润滑研究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试验研究。
首先,迄今所提出的流变模型大多是根据特定的润滑材料和工况得出的,因而适用范围局限,而本构方程中的流变参数还缺乏准确的实验数据。
现有的本构方程大都采用简单的代数式,近来有人试图用更复杂的微分式来表征润滑膜的流变行为。
此外,非牛顿流体润滑的数值分析也还不尽完备。
90年代初提出的薄膜润滑状态是润滑研究的新领域。
Dowson指出,由于润滑设计和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流体润滑膜的厚度日益减小。
他总结出润滑膜厚数量级的变化趋势为:在20世纪初,普通滑动轴承的最小膜厚通常在10~100微米范围;到了50年代,稳态滑动轴承的膜厚为10微米;而80年代内燃机滑动轴承的最小膜厚减小到1~10微米,对于齿轮、滚动轴承等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膜的厚度更小,为0 1~1 0微米;发展到90年代,低弹性模量表面或磁记录装置润滑以及塑性流体动力润滑的膜厚则介于0 01~0 10微米甚至0 001微米(即1纳米)数量级,这种润滑状态通常被称为薄膜润滑。
Spikes等以及作者领导的研究组采用不同的光干涉技术对点接触副的纳米量级润滑薄膜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研究指出,以纳米膜厚为特征的薄膜润滑是介于弹流润滑与边界润滑之间的状态。
通常认为,弹流润滑以粘性流体膜为特征,它服从连续介质力学的规律,而边界润滑以润滑剂分子有序排列的吸附膜为特征,以表面物理化学为研究基础。
显然,作为中间状态的薄膜润滑兼有流体膜和吸附膜的特点,因而润滑机理复杂。
目前薄膜润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将成为今后润滑研究的新领域。
有关薄膜润滑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包括在表面能作用下润滑膜分子有序化及其影响、膜厚与润滑剂物理性能的相关性以及润滑状态转换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试验研究进一步考察。
在数值模拟方面,还需要建立符合纳米润滑膜结构特点的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以适应工程应用中薄膜润滑设计的需要。
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假设是材料具有连续分布的密度,所有的守恒定律对于材料内部任一部分均成立,而任一点的状态仅与该点无限小的邻域有关,因此在材料的本构关系中不出现特征长度,即不考虑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
如果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尺寸远大于材料内部结构的特征尺寸,经典连续介质力学将是有效的。
然而,在薄膜润滑状态下,润滑膜极薄仅包含十几个或几十个润滑剂分子尺寸,而且分子排列有序。
显然,对于薄膜润滑状态,当今流体润滑理论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分析方法不尽适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考虑润滑膜内部微结构及其流变特性的理论。
1.2 材料磨损与表面处理技术由于磨损是机械设备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根据我国80年代不完全统计,在冶金矿山、农业机械、煤炭、电力和建筑材料五个工业部门每年仅用于磨料磨损而需要补充的备件达100万吨钢材。
又如,约40%的农业机具备件是由于磨料磨损造成的,约30%的锅炉钢管因腐蚀磨损而失效。
因此,关于材料磨损机理及提高耐磨性的研究受到摩擦学界的广泛重视。
材料的耐磨性不像物理、化学性能那样属于材料的固有特性,而是制约于摩擦学系统诸多因素如接触条件、环境介质和工况等的综合影响,构成一个特定的系统特性;同时,磨损又是发生在材料表面层的微观动态过程。
因而磨损现象十分复杂而且很难实时观察。
无论在材料科学或摩擦学中,它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不够完善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磨损研究大都限于性能试验。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子显微镜及各种表面微观分析仪器商品化和广泛应用,为磨损表面层分析提供了研究磨损机理的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许多新型材料以及一系列表面处理技术的兴起,对磨损研究向宽度和深度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现代材料磨损研究的领域已从以金属材料为主体扩展到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研究。
陶瓷作为新兴的耐磨材料还只有20多年的历史。
1983年的国际材料磨损会议上提出了许多关于陶瓷材料磨损的研究报告,其中不少涉及到实际应用,此后陶瓷耐磨材料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陶瓷材料具有特殊优良的性能,包括高耐磨和耐腐蚀能力、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及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硬度,它对于在高温和腐蚀介质中工作的摩擦副,其摩擦学性能远比其他金属材料优异,因而在高效动力机械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聚合物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具有某些其他材料不能达到的摩擦磨损性能,例如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有的聚合物还有抑制振动的能力,因而聚合物可望成为优良的减摩耐磨材料。
通常均一单质的材料不能满足多种性能要求,近年来各种人造复合材料又相继产生,包括以金属和非金属为基的具有各种填充物的复合材料。
例如,在聚合物中加入石墨、二硫化钼或聚四氟乙烯等固体润滑剂,可以降低摩擦因数;为了改善聚合物的热传导性能而加入青铜、铝或石墨粉末填充物的复合材料。
发展至今用作减摩耐磨材料的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种类繁多,已有不少专著介绍它们的性能和应用,今后的研究目标仍然是开发更高性能的品种和扩大应用范围。
表面处理技术或称表面改性是近20年来摩擦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它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材料表面层获得特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以适应综合性能的要求。
就学科发展趋势而言,复合性材料的研究是材料科学的重点方向,而表面改性技术实质上就是研制表里具有不同材质的复合性材料,因而受到摩擦学者广泛的重视。
迄今已经开发出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表面处理技术,可归纳为: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电镀和电沉积、堆焊和热喷涂、高能密度处理和气相沉积等类别。
近年来又发展了将多种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复合型表面处理技术以及表面层的组织和性能按规律变化的梯度材料,都将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材料摩擦磨损的物理模型和定量计算公式,以便预测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和失效寿命,是一项长期困扰摩擦学研究人员而又未能完全达到的研究目标。
然而随着现代各类材料表面微观分析仪器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对于磨损机理的深入探索。
根据统计,在以往40年的文献中共发表了300多个各种形式的磨损公式,这些公式都是许多作者根据不同的观点和不同条件的试验提出的。
它们中间即使是最完备的公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由于材料磨损是发生在表面层涉及材料科学、力学、热物理及化学等的复杂过程。
影响摩擦磨损的因素很多,至今人们提出的与磨损有关的变量有600余个,而最基本的也有100多个。
显然,对于磨损这样复杂而多变的过程要建立统一的预测公式是十分困难的。
为此,磨损机理及其量化研究仍将是摩擦学工作者今后的繁重任务。
首先是有针对性地深入考察典型磨损形式的机理及其变化规律,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就特定工况条件下的磨损建立定量计算公式,再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1.3 纳米摩擦学纳米科学技术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新科技,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新学科,纳米摩擦学或称微观摩擦学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