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逆袭之路--从数三91分到数一147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本人就读于一所普通211,报考南方某985。由于资质驽钝,加上偷懒习惯,第一年惨败而回,总分只有340多,其中数三91分;第二年不甘就此束手,上马再战,却遭遇所报考的专业残暴的由考数三变为考数一。硬着头皮,咬牙坚持(不是苏神那种咬……),期间艰辛困难无数,终于修成正果,总分400出头,其中数一147分。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我第二年多得的分数几乎全由数学贡献(政治也多收了三五斗)。考研中也素有得数学者得天下之说。确实如此,数学好的可以轻松在总分上把数学差的打得满地找牙。比如我的一名二战战友,第一年数学考了120多,第二年改数一后降到了100出头,最后与过线失之交臂。
在从数学学渣到勉强可以称为数学赢家的两年过程当中,我对数学这门课的复习有不少心得与体会,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有言在先,我一贯是个较为驽钝的人,资质一般,有些方法可能看起来太笨,不入高手的眼,只是如实表述而已,还请拍砖者手下留情。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习惯、性格与时间分配不同,不存在可以照搬使用的复习方法。经验分享的意义,在于给后来者以些许启发,些许借鉴,避开不必要的弯路与陷阱,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小小心愿。
因为所考专业第二年由数三改数一,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全程参与了两种类别的人,在这里先谈谈数一和数三的区别。很多人觉得数一就是难一点,考的多一点;而数三就是考的简单一点,少一点,这么理解也对也不对。数一虽多了物理应用,三重及线面积分,线代的向量空间与维度,概率的矩估计等等看似较难的内容,但这些较难的内容每年在考试中考察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固定,善加练习总结并不难对付;而数三貌似考的少,计算量也小于数一,但近年来难度有上升趋势,尤其是题目的灵活度和计算量不可小视,所以也不要简单的把数三看做简单弱化版的数一,在复习中一遇疑难便以“不会这么难”自欺欺人,也要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
接着说考研数学究竟考什么。在第一年,我还是个懵懂儿郎,曾经和大家一起吐槽数学,巴望着出现奇迹,考研可以取消数学。在那时,我只觉得数学考的是无数繁琐的题型与计算,且大多是一堆考完此生就再也用不上的东西。而第二年,随着数学水平的提升,我终于理解到为什么从小到大各级考试中数学的地位始终那么高了。数学表面看来考解题,实际考察的是人的思维能力,比如分析,推理,判断等等,一个题拿到手,你如何判断类型,找出解决的办法,并具体的做出来,这就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例如无穷级数中由已知判别法去求不熟悉的级数敛散性,其中用到的就是推理能力;而线性代数中向量组的相关无关性衍生出的一系列命题考察,其实是在考察逻辑分析能力;至于概率论当中需要用到的反向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数学面前一目了然。当然这不绝对,钱钟书和钱学森,一个文史奇才数学白痴,一个物理泰斗,同为顶级学人。只对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有助于训练一个人的各种思维能力,从而适应未来无论是学术还是职业生涯中的需要。
说上面这大段话的目的在于明确数学的考察目标:人的思维能力,从而复习就有了大方向。
首先,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当然是最重要的,如果连基本的概念定理定义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有哪些条件,逆命题是否成立这些都搞不懂,又谈什么掌握题型呢;而计算能力不好,经常会处于明白怎么做,就是做不对的窘境。所以,复习的一开始,着眼点就是这两样了。有许多同学觉得看教材是浪
费时间,我觉得不看教材才是浪费时间(基础确实很好的可以不看),从我用过的复习资料来看,没有一本是可以替代教材对基础知识的引入与阐释的,毕竟教辅都有一定的浓缩。基础一般的同学,不仅应当仔细搞懂教材上要考的每一个概念定理的细节,还应该把教材始终放在手边,复习中有任何疑惑,都翻开来做“溯源”。第二年复习到考前一个月,那时我已经有满分的自信,还是把课本拿出来,结合自己的笔记和心得回顾了一遍,仍然觉得有一些新的收获。后期做题增多,经常会有茫茫题海无边无际之感,这时那些基础的知识就是一座座海上灯塔。须知再难的题也是由基础知识点的融合,改造和巧妙设计得来的。计算不必多说,一定要练到无死角。例如有的同学积分计算不熟练,那不仅在高数部分寸步难行,在概率论随机变量大题中恐怕也难以前行。在第一年我的计算不熟练,经常出现有的题目用了正确的方法却算不出来,进而滑向错误方法瞎写胡蒙。所以计算不熟练的,一定要有长期坚持练计算的觉悟,最好是像背单词般每天练一些。在第一轮中,教材用大家公认的同济和浙大系列即可,如果大学时学校有自编教材,那也可以用的,总之是教材而不是教辅;而计算可以做课后的练习题,也可以做一些市面的习题集,我个人是用张宇1000题和课后题混搭选做的(全做时间不够,只是挑着做了一些)。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强烈推荐基础过关660题,这本书第一年我上手不久就丢弃了,因为觉得太难太费时加上同考的小伙伴说这书不实用;第二年再做此书,才知道之前是多么天真。这本练习集确实不是真题的风格,但对于基础概念的巩固和计算能力的训练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做透660,概念理解和计算都不会有问题,客观题几乎不会丢分了。
另外,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东西来辅助我们的学习。在第一年复习的时候,我一度沦为收集控,弄了一大堆“独家”“强烈推荐”的东西,后来多半没有用上。不知你们有没有同样的经历呢?而第二年,我还是比较克制自己的收集欲的,不过有几个东西值得与大家分享一二。
第一个推荐是各类公开课。现在mooc和公开课程渐成潮流,可以足不出户听到国内外顶级高校名师的课堂实录。这些课程当然不是直接针对考研的,但对于基础一般的人,辅助教材理解好处多多,相当于重上了一遍大学数学课。比较推荐的是国立台湾大学开放课程(直接百度搜国立台湾大学官网—开放式课程,找不到的可私信),其中朱桦教授的微积分讲的很细,且有不少习题,可以挑自己薄弱的章节听一听,还有网易公开课吉尔伯特斯特朗的微积分重点,这个是一位清华师兄强推的,很牛掰的把微积分的思想通过10几个讲座串成了整体,另外比较推荐的是可汗学院的微积分、线代、概率系列(网易公开课上有),这一系列比较浅易,适合数学学渣入门。当然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好课,大家可以自己去发掘。不过大家不要学我第一年,只是一味收集而不去使用,那是很呆的。大家精力有限,选一些章节适当听听巩固自己基础就可以了。
第二个推荐是比较小众的狮子数学,一个类似考研vip网络小班的课程,课时较多,暗火于考部分名校的小圈子里,类似于当年政治风中劲草刚开始流行时。他家是一帮985在校研究生搞起来,请了一位实业界大牛主讲数学,重思维与切入,风格幽默犀利,容易懂。之所以推荐是因为对数学思维的逐步增强益处较大,可以形成灵活解题思维,且有一些特别的模块,比如数学思维,真题和660题、400题的讲解,合工大模拟题讲解,概念辨析等,涵盖复习各个阶段,颇值得一听,官方店在某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