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胸腺类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胸腺类癌1例

胸腺类癌1例

胸腺类癌1例辛文龙; 郭顺林【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119-120)【作者】辛文龙; 郭顺林【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5患者,女,54岁,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间歇性胸痛,无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近一周自感胸闷气短加重就诊。

查体、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表现:外院CT平扫(图1)示前上纵隔右侧血管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与左无名静脉、升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局部关系密切,部分边界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约48HU,右肺中上叶局部受压膨胀不全。

我院CT增强示:早期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75HU,其内见纤细穿行血管影(图2),延迟期强化均匀,CT值约78HU,左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局部受侵(图3)。

诊断:右前上纵隔旁占位,考虑纵隔孤立性纤维瘤。

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前上纵隔,大小约12×9×7cm,质硬,呈灰黄色,包膜完整,局部侵及心包及左无名静脉,与肺组织分界清,右肺中上叶受压部分不张,遂行右上纵隔肿物切除、心包部分切除。

病理: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部分偏位,核染色质细颗粒状,胞浆少,嗜酸性。

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及小梁状生长(图4)。

免疫组化:CgA(+),Syn(++),CKP(核旁点状阳性+),CD79α(++),NSE(++),CD56(+++),Vimtin(核旁点状阳性 +),KI-67(<5%)。

病理胸腺类癌(Ⅰ级)。

类癌是一种少见肿瘤,常发生于消化道,发生于胸腺者罕见。

胸腺类癌1972年首次提出,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恶性度高,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发生早。

根据肿瘤细胞异型性等,可分为神经内分泌癌Ⅰ、Ⅱ、Ⅲ级,即对应不典型类癌、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癌,Ⅰ、Ⅱ级相对常见,分类级数和恶性程度成正比。

胸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胸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胸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胸腺癌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胸腺肿瘤比较集中的一些医疗中心,遇见的比较多。

胸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胸腺瘤很相似,除有纵隔结构转移症状较频繁,且进展较快的特点外,胸腔外转移或临床转移的证据也更有可能在诊断中出现。

重症肌无力、后天性红细胞再生不良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与胸腺癌的联系尚未见报道。

对该病的认识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早期对胸腺疾病的分类并不清楚,尤其侵袭胸腺瘤与胸腺癌并不清楚,所以早期的文献报道里对于瘤和癌比较模糊。

最近这两个概念分的比较清楚,胸腺瘤与侵袭胸腺瘤或者恶性胸腺瘤,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来讲,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疾病。

左图是胸腺的解剖结构,胸腺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它所比邻的关系,前面是胸骨,后面和下面是心脏、大血管,两侧是肺,两侧缘是两根重要的膈神经。

它的解剖特点和区域,决定了胸腺肿瘤的一些症状,如肿瘤的压迫症状。

一、胸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一)胸腺肿瘤的特点:1. 胸腺肿瘤种类比较多最多见的是胸腺瘤,畸胎瘤也多见,另外还有胸腺癌、胸腺类癌,一些胸腺的脂肪瘤或者脂肪肉瘤,以及胸腺的毛细血管瘤等。

2. 胸腺瘤分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原来也叫恶性胸腺瘤,因为恶性的胸腺瘤与胸腺癌不容易区别,现在一般认为是侵袭性的胸腺瘤。

侵袭胸腺瘤可以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恶性肿瘤,非侵袭性胸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

3. 合并瘤外综合征,有这些综合征的病人合并肿瘤的机会比较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肿瘤与综合征有明确的相关性,手术切掉有明显的改善。

有些没有明显相关性,只是这两个疾病同时发生或者伴随发生的比例比较高。

常见的瘤外综合征有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大概有 20% 到 30% 的人合并有肌无力。

另外,还合并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的贫血,低γ球蛋白血症,其他的一些疾病,如硬皮病、皮肌炎,甚至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血管癌都容易发生在有胸腺肿瘤疾病的病人身上。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胸腺本身的免疫器官的特征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瘤外综合征发生的原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所以手术的效果有时有效,有些病人无效。

胸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一)A型胸腺瘤1.定义:是一种由形态温和的梭形或卵圆形上皮性肿瘤细胞构成,缺乏或伴有少量未成熟T淋巴细胞的胸腺上皮性肿瘤。

是胸腺瘤中相对少见的类型。

以手术治疗为主,绝大数不要放化疗。

2.大体:一般有包膜,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质硬,实性,分叶状结构不明显,可伴有囊性变。

3.镜下:组织结构多样:肿瘤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片状、束状、席纹状、车辐状或血管外皮瘤样,局部可有微囊结构。

少数可见腺样分化、肾小球样结构、菊形团及脑膜瘤样结构。

血管周间隙少见,缺乏胸腺小体和髓样分化灶。

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形态温和,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见;淋巴细胞稀疏,未成熟T淋巴细胞缺乏或可计数。

脑膜瘤样结构局部腺样分化4.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弥漫表达p63、ck5/6、 CK、CK19等上皮标记,CD20可阳性,不表达CD5、cD117;TdT显示少量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

5.鉴别诊断:a.B3型胸腺瘤(梭形细胞亚型):如果存在大量的血管周间隙,强烈支持梭形细胞B3型胸腺瘤。

如果肿瘤细胞核形状大小一致,存在大量毛细血管,见有菊形团结构、微囊区和肿瘤细胞CD20阳性,则支持A型胸腺瘤。

b.AB型胸腺瘤:AB型胸腺瘤镜下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A型胸腺瘤成分;另一种是淋巴细胞丰富(B样)的成分伴有明显的不成熟T细胞。

当TDT阳性的淋巴细胞成分>10%时需要诊断为AB型胸腺瘤。

c.胸腺类癌/不典型类癌:少数A型胸腺瘤可见菊形团样、腺样结构需与胸腺发生的类癌/不典型类癌鉴别,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类癌/不典型类癌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A、NSE、CD56至少表达两种,而A型胸腺瘤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

d.胸腺肉瘤样癌:不典型A 型胸腺瘤有时需要与胸腺肉瘤样癌进行鉴别,胸腺肉瘤样癌具有明显的恶性特征,如果局部CD20阳性支持不典型A型胸腺瘤,如果保留了A型胸腺瘤的组织结构,局部出现了坏死和分裂增多的不典型性,也倾向是诊断不典型A型胸腺瘤。

胸腺瘤的CT影像诊断

胸腺瘤的CT影像诊断

Okumura M,Miyoshi S,Tacheichi Y,Y00n HE,Takeda SI,Fujii Y,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ymom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volved organs [J].J Thorac Cardiovasc

20岁 男
正常胸腺CT表现
• 30-40岁
– 胸腺组织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替代 – CT值明显下降
35岁 女
正常胸腺CT表现
• 40-60岁
– 胸腺组织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替代,故呈 脂肪密度
– 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为残留的胸腺组织
–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50岁 男
54岁 女
• 多为良性,有完整包膜。临床上常视为有 潜在恶性,易浸润邻近组织器官。
3
组织病理学及分期
• 2004年WHO的胸腺瘤病理学分型
A型:上皮细胞及核细胞为梭形或软圆形 B型:上皮细胞及核细胞为树突状或更为丰满
根据上皮细胞与不典型细胞的比例,再将其分为B1、 B2、B3型 AB型:二者的混合,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 C型:所有的胸腺癌 其中将A型及AB型定为非侵袭性胸腺瘤,将B型定为侵 袭性胸腺瘤,C型定为胸腺癌
正常胸腺CT表现
• 60岁以上
–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 – CT显示为脂肪密度 – 体积明显缩小
60岁 女
良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软组织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
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 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清晰 • 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 cm,可位

胸腺瘤该如何诊断

胸腺瘤该如何诊断

胸腺瘤该如何诊断胸腺瘤是指发生在胸腺中的肿瘤。

它是一种罕见的病症,通常以良性肿瘤为主,但偶尔也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诊断胸腺瘤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病史采集是诊断胸腺瘤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的持续时间和性质、家族病史等。

此外,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个人习惯、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胸腺瘤的可能性,并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诊断胸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会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胸部、颈部和腋下等部位来检查胸腺瘤的体征。

常见的体征包括胸骨后面的肿块,以及由于胸腺瘤压迫导致的气道受限、大血管受压或神经受损等症状。

医生还会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评估是否存在胸腺瘤相关的并发症。

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胸腺瘤的关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扫描和MRI。

X线胸片可以显示胸腺的位置和大小,但对肿瘤的组织学性质了解有限。

因此,CT扫描和MRI是更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的三维结构信息,对诊断胸腺瘤和评估其性质有较高的准确性。

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结构信息,对于胸腺瘤的定位和有无周围器官受侵犯等情况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同时,医生还可以考虑进行胸腔镜检查或穿刺活检等操作。

胸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胸腺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穿刺活检则可以通过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确诊胸腺瘤的良性或恶性性质。

此外,血液检查也可以作为诊断胸腺瘤的辅助手段。

血液中常常可以检测到胸腺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如胸腺细胞相关抗原(TA-90)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提供给医生参考,但单纯的血液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胸腺瘤。

总的来说,诊断胸腺瘤需要综合运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胸腺退化不全的ct诊断标准

胸腺退化不全的ct诊断标准

胸腺退化不全的ct诊断标准胸腺退化不全(thymic hypoplasia)是指胸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其体积过小或结构不完整。

胸腺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分化,对免疫功能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胸腺退化不全会导致免疫功能障碍,使患者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袭。

胸腺退化不全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胸腺体积的评估:通过测量胸腺的横断面积或体积来评估其大小是否正常。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胸腺体积约为4-6cm³。

如果胸腺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范围,且无其他明显原因可解释,则可考虑为胸腺退化不全。

2. 胸腺密度的评估:正常情况下,胸腺在CT图像上呈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

而在胸腺退化不全患者中,由于胸腺组织的减少或异常,CT图像上可出现胸腺密度降低的表现。

这种胸腺密度降低往往伴随着胸腺体积的缩小。

3. 胸腺结构的评估:正常情况下,胸腺呈现为两个对称的叶状结构,位于纵隔上部。

而在胸腺退化不全患者中,由于胸腺发育异常,其结构可能出现不完整或不对称的情况。

例如,胸腺可能仅有一侧发育正常,而另一侧则明显退化。

4. 胸腺周围淋巴结的评估:正常情况下,胸腺周围可能存在一些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在CT图像上呈现为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而在胸腺退化不全患者中,由于免疫功能的障碍,这些淋巴结往往会出现异常增大或缩小的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CT检查可以评估胸腺退化不全患者的胸腺体积、密度、结构以及周围淋巴结等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当患者出现免疫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并且CT检查显示胸腺退化不全的特征时,可以考虑为胸腺退化不全,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CT诊断仅作为辅助手段,最终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胸腺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胸腺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胸腺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像任何纵隔肿瘤一样,胸腺瘤的临床症状产生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合并综合征。

小的胸腺瘤多无临床主诉,也不易被发现。

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常有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

胸痛的性质无特征性,程度不等,部位也不具体,一般讲比较轻,常予对症处理,未做进一步检查。

症状迁延时久,部分病人行X 线检查,或某些病人在体查胸透或摄胸片时发现纵隔肿物阴影。

被忽略诊断的胸腺瘤此时常生长到相当大体积,压迫无各静脉或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表现。

剧烈胸痛,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严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引起心慌气短,周身关切骨骼疼痛,均提示恶性胸腺瘤或胸腺癌的可能。

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

虽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胸腺瘤,但绝大多数是在50~60岁,儿童胸腺瘤非常少见。

胸腺瘤的发生率男女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大约50%胸腺瘤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是在胸部X线体检时被查出肿瘤。

随着肿瘤增大或肿瘤的外侵,患者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全身反应及伴发疾病症状。

胸壁受累病人可陆续出现程度不等胸背钝痛、肩胛间区或胸骨后疼痛;气管受压出现咳嗽、气促、胸闷、心悸等呼吸困难症状;喉返神经受侵可出现声音嘶哑,膈神经受压可出现膈肌麻痹;上腔静脉梗阻表现为面部青紫、颈静脉怒张。

如出现乏力、盗汗、低热、消瘦、贫血、严重的胸痛以及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体征常提示为恶性病变或伴有局部转移。

胸腺伴随疾病据Rosenow和Hurley’s(1984)报道,40%胸腺瘤病人伴有胸腺从属全身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3,4)。

其中1/3有两种或更多胸腺伴随疾病。

这些伴发疾病的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紊乱引起,也可能有某些巧合。

1.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胸腺瘤患者最常伴随的疾病。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

胸腺瘤诊疗指南
胸腺瘤概述
胸腺瘤是一种发生在胸腺上的肿瘤,通常为良性。

胸腺是位于胸廓中部的负责
免疫功能的器官,胸腺瘤的发生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有时会导致胸腔器官受压、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

胸腺瘤的诊断
1.临床症状:胸腺瘤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CT或MRI能够显示胸腺瘤的位置、大小等
情况。

3.病理检查:通过活检获得组织标本,进一步确诊为胸腺瘤。

胸腺瘤的治疗
1.观察治疗:对于小体积、无症状的胸腺瘤,可选择定期观察,不积极
干预。

2.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快速生长或可能为恶性的胸腺瘤,需要进行
手术切除。

3.放疗或化疗:在胸腺瘤恶性程度较高时,可以考虑辅助放疗或化疗。

胸腺瘤的预后
大多数胸腺瘤是良性的,手术切除后患者往往能够完全康复。

但部分患者可能
会出现术后并发症或肿瘤复发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干预。

胸腺瘤的注意事项
1.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胸腺瘤的存在。

2.避免吸烟和其他有害因素,预防胸腺瘤的发生与恶化。

3.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
应治疗。

以上是关于胸腺瘤的诊疗指南,如有相关疾病疑问,请及时就医咨询。

胸腺类癌5例诊治分析

胸腺类癌5例诊治分析
( 染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 ) 实 类 癌 , 中典 型 类 癌 3例 , 银 证 其 不 典 型 类 癌 2例 。位 于 右 上 纵 隔 3例 , 上 纵 隔 2例 。 5 左 例均随访 , 20 年 1 至 09 2月 已有 1 广 泛 转 移 死 亡 , 例 1例 病 情 加 重 , 健 在 。5 患 者 具 体 情 况 见 表 1 3例 例 。
天 津 市 蓟 县 人 民 医 院 ( 0 9 0 赵 军 310)
天 津 医科 大 学 附属 肿 瘤 医院 胸 腺 类 癌是 发 生 在 纵 隔 部 位 比较 罕 见 的恶 性 肿 瘤 , 文 献 报 道 的病 例很 少 , 院结 合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肿 瘤 学诊 断
2 4 病 理 学 分 型 [ : 梭 形 细 胞 性 型 : 囊 的 纺 锤 形 细 胞 . 1 ① ] 呈 交 错 排 列 , 型 与 梭 形 细 胞 胸 腺 瘤 鉴 别 较难 , 此 电镜 有 助 于 鉴
在 x 线 、 T、 共 振 成 像 ( I、 电 子 发 射 断 层 扫 描 C 磁 MR ) 正
22 根据文献[3 本病分 为三级 : . z将 I级 : 胞 多 形 性 少 , 细 少 核 , 分 裂 少 , / 比例 中 等 ;I : 胞 多 形 性 低 一 中 核 核 质 1级 细
等 , 分 裂 中等 , / 比例 中 等 ;l : 胞 多 形 性 高 , 分 核 核 质 I级 细 l 核
粒 ( 经 内分 泌 颗 粒 )1。 神 [ 3
促 肾上 腺 皮 质 激 素 ( TH) 引 起 C sig综 合 征 , 外 AC 而 uhn 此
有胸痛 、 嗽、 痰 、 喘、 压迫感 、 力 、 热 、 汗 、 咳 咯 气 胸 乏 发 盗 气 促 、 吸 困难 、 律 不 齐 , 可 有 上 腔静 脉综 合 征 , 伴 有 低 呼 心 也 或 血 钾 。胸 腺 类 癌 恶 性 程 度 高 , o 就 诊 时 已 有 转 移 。孙 旭 5 东 复 习文 献 胸 腺 类 癌 特 点 : 无 论 是 否 典 型 类 癌 统 计 学 ① 意义差异不大 ; ②男 性 多 于 女 性 ; 术 前 难 确 定 ; 转 移 率 ③ ④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偏 侧或 双侧 性 生 长 ,纵 隔 大 血 管及 邻 近结 构 有 明显 的 包 绕 、侵 犯征 象 。CT、MR扫 描 示 病 灶 密 度 或 信 号 均 匀 或 稍 不 均 匀 ,坏 死 区
较 小 ,增 强 一 般 呈 轻 、中度 强 化 。2例 行 MR扫 描 患 者 ,病 灶 内可 见“星 芒 ”状 低 信 号 。5例 患 者 都 可 见纵 隔 淋 巴结 的肿 大 ,4例 见
ipsilaterally or bilaterally.mainly located in the antero—super ior mediastinum.T h e vessel or the structure adjacent to the mass
were wrapped a n d infiltrated.The density or intensity of the mass is homogeneous or non-homogeneous on CT/MR scan witll
【摘 要 】 目的 :提 高对 胸 腺 神 经 内分 泌 癌 (TNC)的影 像 学 表 现 的认 识 。 资 料 与 方 法 :回 顾 分 析 5例 经 病 理 证 实 的 TNC患 者
的 临床 影 像 资 料 ,其 中 CT检查 5例 ,MR检 查 2例 。 结 果 :5例 TNC患 者 表 现 为 占据 前 上 纵 隔 为 主 的 ,体 积 较 大 的 实 质性 肿块 ,
维普资讯
46 ·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 杂志 2007年第 18卷第 1 ̄l J Chin Clin Med Imagin¥,2007,Vo1.18,No.1


胸腺神 经 内分泌癌 的影像学表现 (附 5例报告 )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影像表现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影像表现

5个月女婴的正常胸腺
胸腺瘤-概述
• 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 胸腺组织
• 多见于40-60岁,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 见,无性别差异
• 病因不明,可能与胸腺皮髓分化成熟停滞 有关
• 主要症状多为胸痛、胸闷、咳嗽、气短 • 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以重症肌无力(MG)
较为常见,约3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MG; 少数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 白血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显强化 • 侵犯邻近胸膜、心包及血管,引起胸膜及心包增厚,产生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特点与侵袭性胸腺瘤非
常相似,而淋巴性及血源性转移几乎仅见于胸腺癌
62y,f
生殖细胞肿瘤
• 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 临床上常将其分类为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 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的 GCT
(卵黄囊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和畸胎瘤
高密度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及散在分布的肿瘤性上皮细胞
介于B1和B3之间 以片、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为主,上皮细胞轻~中度异型,混杂有少量非肿瘤 性未成熟T淋巴细胞 高度异型的上皮、明显的浸润性生长方式及缺乏TDT阳性T淋巴细胞
10年生存率:A、AB、B1型几乎为100%,B3型约为30%;A、B1型胸腺瘤术后复发率低,而B2型、B3型胸腺瘤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
28y,Graves病,淋巴组织性胸 腺增生,反相位信号减低
48y,f,重症肌无力,胸腺瘤, 反相位信号无减低
in-phase
opposed-phase
41y,f,左乳腺癌术后放疗后,真性 胸腺增生(胸腺反弹),反相位信号 减低
前纵隔常见占增生 3. 胸腺囊肿 4. 生殖细胞肿瘤
功能: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成为具有 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

胸腺瘤

胸腺瘤

IVA期 肿瘤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 IVB 期 肿瘤扩散到远处器官
七、治疗
1. 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是胸腺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适应症: ① Masaoka分期Ⅰ、Ⅱ期和部分Ⅲ期胸腺 瘤 部分Ⅲ、Ⅳ期胸腺瘤行放、化疗后,肿 瘤明显缩小者 ③ 胸膜或肺单个或多个较大转移结节者

七、治疗
手术方式: ① 单纯胸腺瘤切除术 ② 胸腺及胸腺瘤切除术
巴瘤、恶性生殖细胞瘤、转移性肺癌等, 患者不宜手术治疗或要进行术前放疗时, 才行活检明确诊断。 活检方式:经皮穿刺活检( 60% ),纵隔 镜、胸腔镜、前纵隔切开以及开胸活检。
四、诊断
3.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重症肌无力对诊断胸腺瘤有决定性 的意义。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判断肿瘤与呼吸道
的关系。(有文献报道经纤维支气管镜 活检确诊胸腺瘤) 对于年青的前纵隔肿瘤患者,应该检查 血清 AFP 和 β-HCG 以除外前纵隔的恶性生 殖细胞肿瘤。
胸腺瘤
的临床特点
大体解剖:
胸腺位于前上纵膈,胸骨后面,紧靠心脏,分左、右两叶。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细胞分布模式图):
胸腺的免疫学功能
作为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一、流行病学
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 发病率男女无差异。
儿童胸腺瘤罕见,但恶性度更高。
鉴别诊断:
• • • • 胸内甲状腺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ຫໍສະໝຸດ • 胸内甲状腺肿•
畸胎瘤
• A型和AB型为良性肿瘤,B1型为低度恶性,B2型为中度恶性,B3型与 胸腺癌均为高度恶性,侵袭性强。
不同组织类型发病情况
淋巴细胞 型

胸腺瘤报告单内容描述

胸腺瘤报告单内容描述

胸腺瘤报告单内容描述检查结果:根据您的检查结果,我们发现您有胸腺瘤的存在。

胸腺瘤是一种在胸腺中形成的肿瘤,它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

以下是我们对您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

1. 胸腺瘤位置与大小: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您的胸腺瘤位于胸腺的特定区域。

该肿瘤的大小为(X)厘米,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生长趋势。

2. 胸腺瘤形态与组织特征: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该胸腺瘤呈囊肿状或实质性肿块状,具体形态与组织特征需进一步分析和定位。

3. 胸腺瘤的良恶性鉴定:目前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认该胸腺瘤的良恶性。

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建议您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如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

4. 周围组织影响评估:胸腺瘤的位置和尺寸可能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

进一步的评估可以确定它是否对邻近器官和结构产生了压迫或侵犯。

5. 需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您的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我们建议您和您的医生进一步讨论您的检查结果。

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检查和治疗措施:- 组织活检:通过取得胸腺瘤的组织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以明确其良恶性。

- 影像学评估:进行胸部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帮助准确定位胸腺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影响情况。

- 临床评估:通过详细的身体检查、症状评估和实验室检查,了解病情的整体情况。

- 手术治疗:对于恶性或有症状的胸腺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请记住,以上只是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初步描述。

最终的治疗决策应由您与您的医生共同决定,并取决于您的具体状况和医疗需求。

建议您尽快与您的医生进行进一步咨询和讨论,以便制定适合您的个性化治疗计划。

《胸腺瘤影像表现》课件

《胸腺瘤影像表现》课件

CT表现
胸腺瘤在CT影像上呈现为囊性或 实性肿块,常伴有钙化和血管强 化。
MRI表现
胸腺瘤在MRI影像上呈现为低信 号或中等信号的肿块,T2加权影 像可显示肿块内部的囊性变化。
影像学诊断
分期
胸腺瘤根据影像学表现及肿瘤的侵犯程度可分为不同分期。
鉴别诊断
影像学可以帮助鉴别胸腺瘤与其他前纵隔肿瘤,如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治疗方案
手术
手术是治疗胸腺瘤的主要方 法,可通过胸腔镜手术或开 放手术切除肿瘤。
放疗
放疗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 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化疗
化疗在肿瘤进展或复发时可 以考虑,但对胸腺瘤的化疗 效果有限。
预后与随访
预后因素
预后与胸腺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有关。
随访检查
随访通过定期复查影像学及临床检查,排查复发和转移。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本 PPT课件将介绍胸腺瘤的概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案以及预后与随访。
胸腺瘤概述
定义
胸腺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分类
胸腺瘤根据组织学表现可以分为良性胸腺瘤、 肌上皮瘤和胸腺癌等。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胸腺瘤在X线片上呈现为前纵隔 肿块,边期发现及积极治疗是预防和控制该 疾病的重要措施。
学习参考
了解更多关于胸腺瘤的知识,请参考研究文献 及专业网站。

胸腺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胸腺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胸腺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胸腺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胸腺类癌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胸腺类癌如何诊断鉴别,胸腺类癌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胸腺类癌常见检查:常见检查:CT检查、巴氏或H-E染色检查、胸部CT检查、血常规*一、检查1、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前纵隔部位实质性块影,略呈小分叶状,偶尔在实质性块影中出现点状钙化影。

大部分无症状的胸腺类癌病人是通过胸部X线检查被发现的。

2、胸部CT扫描是诊断胸腺类癌的重要手段。

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本身形态,以及对邻近器官的浸润情况。

尤其增强CT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腔静脉被侵袭的状况,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当临床上出现异位ACTH综合征表现,但因病灶较小胸部X线检查又不能明确诊断时,CT扫描常常可以发现较小的胸腺类癌病灶,使诊断得以明确。

Brown(1982)报道4例临床诊断异位ACTH综合征而胸部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灶的病人中,2例经CT检查发现前纵隔肿瘤,最后经手术证实为胸腺类癌。

Jex(1985)报道,25例由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肿瘤引起的库欣综合征中,经胸部CT扫描发现2例为胸腺类癌,并经手术证实。

3、骨放射性核素扫描当诊断确定后(手术切除或活组织检查),应常规进行骨放射性核素扫描。

因为约近1/3胸腺类癌病例有可能出现骨转移。

*以上是对于胸腺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胸腺类癌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胸腺类癌易混淆疾病。

*胸腺类癌如何鉴别?:*一、鉴别胸腺类癌在病理学上还要与其他一些病种相鉴别。

1、上皮性胸腺瘤胸腺瘤的核内染色质不像胸腺类癌那样均质分布,而且常被内部的纤维条索分隔成小叶状。

胸腺类癌嗜铬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而胸腺瘤为阴性。

2、胸腺内甲状旁腺腺瘤此瘤患者临床常有高钙血症,这与内分泌性病理损害的特点正相反,但有些病例可无激素引起的症状,这样就易与胸腺类瘤相混淆。

光镜下二者有以下几点明显不同:大多数甲状旁腺腺瘤没有典型胸腺类癌所具有的坏死性呈脉管样生长及成菊形团等特点,而且PAS染色呈强阳性。

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

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

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x线表现:胸部X线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心脏底部与升主动脉交接部及肺动脉段区,向纵隔一侧突出,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实质性的良性胸腺瘤常有分叶状轮廓。

恶性胸腺瘤边缘常不规则,表面许多结节状突起,有时也可伴有分叶状形态。

胸腺囊肿阴影呈囊肿形态,有时因液体重力作用使上部较扁下部较宽。

胸腺脂肪瘤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影。

肿瘤于短期内明显增大时应考虑恶变可能,心腰部肿瘤合并双侧上纵隔阴影明显增宽、心包积液或合并胸膜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血性胸腔积液等均为侵袭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

胸部CT检查清楚显示胸腺瘤性质、囊变、钙化及与周围组织间隙,有助于判断胸腺瘤是侵袭性还是非侵袭性。

增强胸部CT常见前纵隔内包膜完整、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影,其内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针刺活检:可在超声、CT或透视指引下进行活检,检诊断本病的敏感性可以达到95%。

做细胞学及病理检查,有助于对胸腺瘤与纵隔淋巴瘤和其他恶性病变进行鉴别。

临床上为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多按临床分期标准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分类。

分期标准以胸腺肿瘤浸润范围不同依次分为下述四期:Ⅰ期:肿瘤包膜完整,无浸润。

Ⅱ期:肿瘤浸润包膜、纵隔或胸膜。

Ⅲ期:肿瘤浸润大血管、肺脏。

Ⅳ期:肿瘤转移至心包或胸膜。

鉴别方法:1、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生率在原发性纵隔肿瘤超过30%,大部分为良性,部分存在恶变倾向,术后容易复发,只有少部分是恶性肿瘤。

2、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纵隔是生殖系统以外生殖细胞肿瘤最多发的部位,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在成人纵隔肿瘤发生率中约占15%,多见于20~40岁年龄段,80%以上是良性病变,其中良性畸胎瘤较多见,在儿童纵隔肿瘤该病发生率约占20%,年龄越小肿瘤恶性可能性越大。

3、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多位于上前纵隔内胸骨后、气管前方,源于胚胎期遗留在纵隔的异位甲状腺组织或颈部甲状腺肿长大后下坠入胸骨后进入上纵隔前部,少数病例可在中、后纵隔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线索:
• 病理、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征两者均不相同。 • 胸腺瘤在组织学上可分为上皮细胞型和淋巴细胞
型,且常合并重症肌无力、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等。
• 胸腺类癌常呈局部浸润性生长,而非浸润性生长 少见。
• 胸腺类癌淋巴结转移较少,晚期可有血行转移, 至皮肤、腹腔淋巴结、骨、肺等。已有脏器转移 者仍可生存较长时间,故其病程较长。
病理组织学
• 光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索条状、彩带状或花簇状,细胞 团的中心可见坏死和钙化,常伴有淋巴管、血管增生。
• 电镜下可见突起的指突状细胞、孤立的基板,相互很少连 接,很少复合桥粒或张力原纤维。胞浆内可见神经分泌颗 粒,有时可见核周微丝团。
• 组化染色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 specific enolase,NS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ACTH)、细胞活素 (Cytokeratin)、嗜铬粒蛋白(Chromogranin)、胰高 血糖素(Glocagon)均为阳性。对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rostaticacid phosphatase, PAP)直肠类癌中阳性率为 27% - 82% 。
胸腺类癌的CT表现
• 前上纵隔 • 类圆形、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 肿块体积通常较大,2~≥10 cm • 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或侵犯; • 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囊变, • 少见钙化。 • 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150 40 200 40 350 40
150 40 200 40 350 40
巴瘤中融合的淋巴结。 • 肿瘤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层可消失或直接侵犯之。 • 在增强扫描时可轻度均匀强化。8%病例可见到坏
死后的囊变,而残存的实性肿瘤很少,可误认为 多房性胸腺囊肿。 • 钙化少见, • 偶可有纵隔淋巴结和骨的转移。
小结:
• 胸腺类癌主要与胸腺瘤作鉴别诊断, • 鉴别困难。
• 肿块内可见细丝状明显强化小血管影 • 低度恶性肿瘤 • 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G2
流行病学
• 胸腺类癌临床较为罕见。胸腺类癌约 占前纵隔肿瘤的2%--4%。该病可发生 于4--64岁的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2040岁,以中年人较多。男性较多,男 女之比约为3:1。在种族及地域方面 没有明显的差异。
生物学特征
• 胸腺类癌可分泌肽、胺、激肽和前列 腺素,其类癌综合征较少见,因其瘤 体内缺乏芳香氨基酸脱羧酶,5 - 羟色 氨酸不能转化为5 - 羟色胺(5 -HT)。
• 胸腺类癌当合并内分泌异常, 如Cushing 综合征者, 则常以内分泌异常症状为主诉就诊。血液检查发 现血中A CT H 增高, 体检寻找异常ACTH 的病灶 来源时, 有胸腺肿块应疑诊本病。
女性,57岁
读片
男,19岁
无力。 • 前上纵隔类圆形、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多可
见肿瘤囊变、坏死,钙化常见,包膜常完整。 • 与周围组织有清晰的脂肪间隙,部分患者可发生胸膜种植
转移。 • 合并胸水少见; • 侵袭性胸腺瘤包膜可不完整.与邻近结构间脂肪间隙可不
清楚。 • 可发生胸膜种植,但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胸腺癌
鉴别要点
• 仔细观察肿块内有无囊肿状低密度区很重 要,因为这在其他前纵隔肿瘤中不多见。
• 治疗后观察也有用,如为胸腺淋巴瘤则在 治疗后肿块将会缩小,形态重新恢复到胸 腺常见的三角形。
精原细胞瘤
• 不常见,约占恶性生殖细胞瘤中的40%, • 多见于30~40岁的男性, • 巨大的、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可误认为是淋
胸腺类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4-07-09随访读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孙辉红 sunhvhong@
起源
• 胸腺类癌是起源于胸腺中具有神经内 分泌功能的Kultschitzky细胞(K细胞)的 恶性肿瘤,属于前肠源类癌,1972年 Rosai和Higa将其与起源于上皮细胞的 胸腺瘤区分开来而单独命名。
• 淋巴结肿大,可见纵隔和(或)颈根部淋巴结 肿大,可能与胸腺类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 移及患者无症状均就诊较晚有关。
• 少见CT征象:胸腔积液、肿瘤相邻胸膜增 厚、心包增厚以及肺及胸廓外转移等。
鉴别诊断
• 胸腺瘤 • 胸腺癌 • 淋巴瘤 • 精原细胞瘤
胸腺瘤
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
• 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儿童及青少年少见. • 男女发病无差异;临床上约30%-50%的患者合并重症肌
临床表现及诊断
• 胸腺类癌大部分无临床症状而由体检发现。 • 有症状者多表现为胸背疼、咳痰、气喘、胸部压迫等症状。
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均少见。19% 可伴有 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MEN)。 • 若侵犯右上纵隔则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CT 和MRI 可 精确定位,B 超引导下穿刺活检阳性率占纵隔肿物的78% ~ 90% 。 • 胸腺类癌的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检查,包括光镜、电镜及 免疫组化染色。 • 对可疑类癌者进行尿中5 -羟吲哚醋酸(5 -Hydroxymdole Acetic Acid, 5 -HAA)测定有一定意义。正常人尿24 小时 的排出量为2 ~ 9ng,胸腺类癌患者可达40- 2000ng。 Clark. B 等认为超过90mmol / 24h 可认为阳性。
可能的特征性表现
• 多组病例肿块内可见细丝状明显强化 小血管影。
• 胸腺瘤(癌)的CT表现,并回顾以往报 道的其他前纵隔肿瘤的影像表现,均 未发现此征象。推测此征象可能在胸 腺类癌的诊断中有提示作用,但需要 以后更多前瞻性研究来支持。



表恶性征象
• 肿瘤边界不清晰,与周围组织问脂肪间隙 消失:这与胸腺类癌侵袭性的特点相符。 同时也进一步佐证了胸腺类癌预后较差。
• 好发于中年男性。 • 前纵隔体积较大、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
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常见坏死及囊变表 现。 • 可侵犯邻近大血管,易于发生淋巴结及肺 内外转移. • 不易于与胸腺类癌相鉴别,但胸腺癌内常 可见斑点状钙化,另外,往往在就诊时胸 腺癌患者即发生肺及肺外的血行转移。
↘ ↘
胸腺的淋巴瘤
• 三角形或双叶状的胸腺呈弥漫性增大(是淋巴瘤样浸润周 围纤维性反应增加的结果),外缘突出,使脏层胸膜移位,
• 呈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在增强扫描时呈低-中度强化, • 大的肿块则可有出血、坏死、囊变等混杂的低密度和液体
样区域, • 21%病例出现囊肿状改变,这在增强扫描时显示较好。此
种囊肿改变不同于坏死灶,其边缘清楚,而坏死灶则边缘 较模糊。 • 在放疗前很少有钙化,l%病例在放疗时或其后(多在放疗 后)出现钙化 • 胸腺同时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时,诊断还不困难; • 如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而仅表现为前纵隔肿块时,则和 其他前纵隔肿瘤或融合的肿大淋巴结鉴别有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