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导案(用)
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复习与提问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4.农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
从此有了农耕。
(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思考比较;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1快速阅读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粟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课时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
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A.河姆渡居民B.半坡居民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时小结:1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3.拓展想象,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初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导学案附答案一、明确任务1、教学目标: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2、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3、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距今左右,我国出现了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洲的选民开始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____________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村;位于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__________水井;3、生活状况:(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种植;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半坡遗址:(三)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生活地点:;位于流域。
2、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2)种植;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生活用具是________,还制造骨器、角器等;(3)建造_________房子。
(4)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四、展示交流成果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2、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不同?五、巩固拓展1、对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说法不对的是()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C.用陶器装食物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古代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农耕文化的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生活的特点,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掌握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了解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
2.难点: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历史人物、事件和图片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农耕工具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耕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包括农耕工具、生活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农耕生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学习古代农耕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习古代农耕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古代农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历史上,农耕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而在当代,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脱离了大自然,我们的接触和了解农业生产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有必要重新学习古代农耕知识,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份我们学习农耕技术的工具——《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课程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是一份介绍古代农耕技术的教材,共分为7个模块,包括采摘与种植、耕作、灌溉、收获与储存、养殖、农具制作和农业文明的传播和演绎。
每个模块详细地介绍了古代农耕技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技术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也包括了一些文学、诗歌、图像等文化作品。
整个教案以知识丰富、操作简单为特色,适合各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学习。
二、教学方法《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通过“学习—操作—体验—分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1. 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技术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应用范围,提供与周边环境链接的资源,展示古代农耕生产的形式和特点。
2. 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种植和耕作等操作过程,了解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
3. 体验:带领学生前往实地采摘、观察、体验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和感受。
4. 分享:学生在学完每个模块之后,可以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目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旨在帮助学生:1. 了解古代农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掌握古代农耕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技术原理;3. 培养对种植、耕作、灌溉、养殖等生产方式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四、教学效果《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是一份基于实践和体验的教育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
2. 学生能够理解农耕文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难点: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
2. 准备一些模拟工具,如木棒、石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始农耕生活的乐趣。
3. 提前收集一些有关原始农耕文化的有趣故事或传说,以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引出原始农耕生活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1)展示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考古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2. 讲授半坡原始农耕(1)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半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文物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半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3. 讲授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影响(1)通过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的不同点,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讨论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等。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或猎人,你会如何生活?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珍爱生态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阶段和特点。
2. 掌握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具的变革。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发展的兴趣,激发其探究历史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难点在于理解古代农业技术及工具的演变过程。
针对重难点,教学将采取以下策略:1. 重点突出农耕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及古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工具的进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古代农业工具的图片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以便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准备教学评估工具,如课堂测试、作业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教师以一段生动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段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传说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远古的农耕时代。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吃的粮食、蔬菜是怎来的吗?这与原始的农耕生活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为后续课程内容的讲解奠定基础。
二、知识呈现与探讨1. 原始农耕的起源教师通过PPT展示原始农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从采集到农耕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详细解释农耕的起源背景、主要地区及初步发展的技术手段。
2. 原始农耕的主要农作物与家畜教师详细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以及家畜如猪、牛等。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
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关于农耕,我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神农尝百草,教民耕种”,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
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
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材P8—10内容,提问:1、我国原始农业的代表作物是什么?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并找出河姆渡遗址及半坡遗址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2.使学生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原始农耕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2.学生对历史遗址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如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讲解新课(1)讲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展示河姆渡遗址图片,介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和农作物。
讲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
(2)讲解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展示半坡遗址图片,介绍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和农作物。
讲解半坡原始居民的居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
(3)对比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1)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稳定的生活来源、逐渐形成聚落、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等。
(2)讲解原始农耕生活对后世的影响,如:为后世农耕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社会进步等。
5.课后作业(2)让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互动和作业设计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课教案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年级:七年级主备教师:窦蓉副备教师:刘开豹、王琳学习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以及大汶口居民的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它们对于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学习,了解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我们知道他们只是食物的采集者,原始人类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关键是要解决固定的食物来源问题,开始一种农耕的新生活,那么我国原始农耕是怎样出现的呢?我国境内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学习目标投影——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以及大汶口居民的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它们对于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文,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概括表》2、观察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3、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四、点拨,检测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干栏式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的房屋不同的原因: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建造这样的房屋才能适应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干旱、风沙大,气候寒冷,这种房子既可以挡风遮雨,又可以保暖。
3 一是生产发展水平提高了,财富就比以前慢慢地增多了;二是一些氏族首领利用手中的特权,将财富占为己有,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就产生了;三是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你生活在母系氏族时期,你会如何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2)父系氏族时期的农耕生活与母系氏族时期有何不同?
4.例题讲解
讲解以下例题:
(1)列举母系氏族时期和父系氏族时期农耕生活的异同。
(2)分析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随堂练习
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3.通过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提高对人族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
难点:原始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解新课
(1)母系氏族时期的农耕生活
教师简要介绍母系氏族时期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父系氏族时期的农耕生活
教师详细讲解父系氏族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产生等。
(3)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家庭结构、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等。
2.例题讲解
(1)在例题讲解环节,重点关注例题的设计和解答过程。例题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说明:在解答“列举母系氏族时期和父系氏族时期农耕生活的异同”这个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加深学生对两个时期农耕生活特点的理解。
三、作业设计
1.课后作业
(1)在作业设计方面,重点关注作业题目的设置和答案的详细程度。作业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一)学情分析《原始农耕生活》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二课,本课内容以原始农耕社会为主线,介绍了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是部编版教材,教材本身已经精简了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度适当添加一些相关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由于本课是第二课,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掌握原始农耕社会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人类进化的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生活2. 教学方法:讲解+导读式提问+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导图(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如:“你知道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吗?”,“你认为人类为什么要从采集到农耕?”等,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学习新课(25分钟)(1)讲解: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点,如居住于山洞、以采集为主、居无定处等。
(2)导读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原始农耕生活与现代生活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3. 小组探究(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要从采集转变为农耕?”,“原始农耕生活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等。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引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原始农耕生活被认为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通过学习原始农耕生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建设。
本教案将从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农耕方法、生活物资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背景介绍原始农耕生活,又称史前农耕生活,是指人类早期迈向农耕文明之前的生活方式。
原始农耕生活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等因素有关。
在远古时期,人类开始放弃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稳定定居并形成聚落。
二、农耕方法1. 早期农耕方式早期的农耕方法主要是伐林耕地和刀耕火种,人们通过砍伐森林、用火烧草木并种植作物。
这种简单粗放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了更加高效的农耕技术。
2. 农耕工具的出现随着农耕生活的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些农耕工具,如石锄、石耒等,用来进行翻地、耕种和收割。
三、生活物资1. 农作物的种植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
人们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
2. 家畜的饲养与农作物种植相辅相成的是家畜的饲养,如牛、马、羊等。
家畜提供了人们工作力和交通工具,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四、社会结构1. 部落组织原始农耕生活的社会结构以部落为单位,人们按照亲属关系或部落活动进行组织。
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领袖,负责协调和决策。
2. 分工与交换在原始农耕生活中,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和技术。
同时,人们之间也进行物资的交换,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复杂化。
结语:通过学习原始农耕生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农耕生活为后世的农业社会打下了基础,农耕方法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6~9页,在课本上标出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活动二:阅读教材,探究农耕生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1)对比教材P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P9《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教材P10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教材P11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呢?)(3)教材P11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活动三:回顾教材,比较原始居民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检测反馈】()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古巴比伦()2.代表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3.右图最有可能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4.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5.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巩固提升〗()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2.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2)图II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3)造成左图和右图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劳动工具B.饮食习惯C. 劳动技术D. 自然环境()3.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都过定居生活 B.都使用磨制石器C.都会制造陶器 D.都以粟为主要农作物参考答案活动二(1)答:①河姆渡居民房屋是干栏式的,可以通风防潮;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的。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案设计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
进而熟悉其发展特点的不同,并熟悉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恢复图”“干栏式衡宇”“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恢复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衡宇恢复图”等图示,初步培育学生观察文物图,寻觅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育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功效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和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式及手腕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共计历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窗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路,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
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
我将给同窗2分钟准备时间。
同窗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
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耕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能力目标:1、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2、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德育目标:1、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2、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教学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幻灯片)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原始人类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幻灯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幻灯片)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地区:黄河流域(幻灯片)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幻灯片)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幻灯片)大家现在仔细观察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幻灯片)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干栏式房屋”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长江南方近海湿热或黄河北方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精品)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学生班级____姓名_____一、课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答案):1.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_,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_________和________。
目前,这些农作物栽培最早发现于中国。
这是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4.河姆渡人的房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5.河姆渡人主要种植作物是_____________。
农具以___________最为典型。
1.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6.半坡人的房屋是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能制作精美的__________石器。
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主要种植作物是_____________。
还用弓箭捕获动物。
7.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_____________。
半坡人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一)原始农业发展思维1:1、水稻、粟和黍分别起源于我国哪个流域?2、河姆渡人种植(),半坡人种植()。
农业有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成为用()耕地。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四维2:第2题请回答:问题1:仔细观察左边三幅图,你看到了哪些内容?问题2:仔细思考一下,半坡人的这种生活格局还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吗?为什么?思维3:“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思维4:请讨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比起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三、达标检测:(以下都为单选题)1.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课时)学案一. 课前预习作业(练习册)1.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2.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年。
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用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简单的和。
3.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间距今约年,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用石器和木制的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子里,能制造,已会纺线、和。
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着等动物,还用骨制、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半坡遗址中的出土文物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的国家。
4. 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出现在遗址的陶器上。
5. 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时间距今约年,其主要农具有、等,陶器有和。
6.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原因是什么?二. 小组活动任务1. 编一场情景剧,内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对话,要求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渗透进去。
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解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等三部分内容,主要讲解了祖国境内南北原始居民的不同生活、居住、生产情况,从时间上来讲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分别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时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学法指导】知识点比较分散,区域跨度比较大,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比较的方式可以让知识点归类比较集中,这样有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回忆提问:“北京人、山顶洞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北京人、山顶洞人获取食物主要依靠的是采集、渔猎等方式,这些方式是不稳定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采集和渔猎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了。
于是原始农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远古人类开始进入到原始农耕生活时期。
原始农业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已经很难了解其具体情况了。
但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却保存了与之相关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了起来,种在地里。
此后,神农氏又把种植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从这个传说中,你能推测出原始农业是如何产生的吗?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合理的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用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出现。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力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那么,原始农耕时期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前相比,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又都有哪些进步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一时期的几个典型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对当时的人类生活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讲解,主要问题如下:(1)河姆渡和半坡氏族在生产生活上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原始种植农业普遍;②磨制石器的使用;③制造陶器;④定居村落(2)分析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河姆渡和半坡氏族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从农作物和住房两个方面分析(3)分析半坡氏族比河姆渡氏族由于时间上的不同,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进步之处。
主要从生产工具中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4)农耕定居对于河姆渡和半坡氏族的生产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
对于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师在教学中简述其基本内容即可,注意点出其与以前相比进步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着重分析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原因。
在以上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课前预习小组活动任务2,让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此活动的难点在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教师课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在活动完成以后,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其中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来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记忆掌握教材相关知识即可,知道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学生自主完场图表中的知识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课堂小结:强调三个居民生活的时期、流域、突出贡献。
本节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文明的三个典型代表,它们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即将出现,这预示着我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知识网络】初一(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还没有初步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对历史课及历史课中所讲的内容还很茫然。
另外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还要不断地重复强调课本上的知识点让学生记下来或在课本上标出来。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比较差,在新课讲解结束时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时,学生总是无所事事,还需要老师适时提醒强调。
巩固案一、单选题1. 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2. 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3. 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 B. C. D.A B C D4. 下列有关半坡农耕遗址表述,不正确的是A .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B .能用麻纺线织布C .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D .内部有贵贱贫富之分5.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6.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A .水稻B .玉米C .粟D .占城稻7.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8. 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遗址。
在遗址中有稻谷、稲秆、稻叶堆积。
这处遗址是A. 北京人遗址B. 山顶洞人遗址C. 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 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9. 黄河和长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何,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农耕时代的文化遗址是A. 河姆渡遗址B. 半坡遗址C. 元谋人遗址D. 北京人遗址10. 以下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A. 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B.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C. 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D. 半坡人的生活状况11. 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A. 打制石器B. 磨制石器C. 青铜剑D. 铁斧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
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A .元谋人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13.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A. 北京人B. 河母渡原始居民C. 半坡原始居民D. 大汶口原始居民14. 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A.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 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C. 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 种植粟和蔬菜15.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学会建造房屋B. 自然环境的变化C. 原始农耕经济发展D. 掘井饮水方便 人面鱼纹陶盆圆形房屋16.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
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A. 粟的种植B. 水稻的种植C. 陶器的炼制D. 玉器的加工17.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半坡原始居民已开始种植A. 水稻B. 粟C. 黄瓜D. 葡萄18..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
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已经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经文纬武织布③炼制陶器④拥有成熟的文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④19.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 ① B. ② C. ②③ D. ③④20.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 饲养猪狗家畜B. 种植粟等农作物C. 住干栏式房屋D. 住半地穴式房屋21.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
其主要判断依据是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22.下列有关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B.都使用天然火C.都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都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23.我国古代用麻线织布始于A.山顶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文化中期 D.大汶口文化晚期24.“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25. 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A.定居生活 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 C.从事农牧业生产 D.出现贫富分化26.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 红陶27. 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时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28.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2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0. 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