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合集下载

民间风俗

民间风俗

民间风俗篇一:民间葬礼习俗民间葬礼习俗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

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

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

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

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

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

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

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

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

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

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

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

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在环县农村,老人去世后,祭奠的仪式十分浓厚,以表达子孙对逝者的无限缅怀之情。

老人临逝前,子女要为他洗脸净身,穿好“老衣”。

快咽气时,要把老人抱着坐到炕下的木凳上,若死在炕上就是背了“炕基”,到阴曹地府也一直背在身上。

给口中含一枚古币(锁口钱),用线拴在脖子或钮扣上。

含锁口钱的用意一说是让逝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钱花,一说是防逝者到阴曹地府信口开河。

咽气后,家里的人将逝前的铺盖放到大门外,在大门口焚烧事先扎好的纸马,叫“上路马”;在地上铺垫与逝者岁数相同的若干根谷草,称“岁数草”,再将逝者头向门口停放上面,用白纸置面(代表被子)。

在手腕上拴一荞面饼,称“打狗饼”;双脚用麻绳子绞绊,称“绊脚绳”,以防惊尸;灵旁拴一只公鸡,称“倒头鸡”或“守灵鸡”;大门外焚烧“倒头纸”。

遂挂纸条一束,表示有丧。

随即,在停放逝者的两旁铺上麦草。

白天,孝子们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跪在麦草上,叫“跪草”;夜里睡在上面,叫“守灵”。

一旦离开灵堂,手里必须拿着丧棒。

凡来祭灵的儿孙及亲属均要戴孝。

亲生儿女、儿媳戴长7尺、宽7寸,从头顶顺脊背而下拖至地面,用细麻绳系腰的拉孝;其他孝子均戴白布孝帽。

出葬前,孝子不能吃荤、喝酒,不能唱歌、说笑,不能训人、骂人。

老人去世第二天,同族的人要通知四邻,称“报丧”。

报丧的人在路途中或院子里遇见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叩头”,且不能进人家的屋里。

随即,请逝者外家、娘家来人祭奠;请阴阳为逝者念经超度,卜定葬埋日时;请纸匠为逝者做纸活。

纸活用茜芨或芦苇扎制,彩纸、剪花表糊而成,有五供养、四合头、小七星件、大七星件、十供养、十全等。

“五供养”为上平房、左右侧房、门房、小花架5件;“四合头”为两层上房、左右侧房、过亭共4件;“七星件”是在四全头的基础上增加“灵堂”、接应幡、“人”(伺候逝者的金童、玉女)和“马”(逝者的乘骑)三件;“十供养”是在“七星件”的基础上增加“轿车”、“鹿”、“鹤”、“靠山”、转灯等;“十全”是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纸活,除“十供养”外,另加守门狮子、硬灯照等。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亲友去世后所遵循的一系列礼仪和风俗。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哀思、缅怀逝者,同时也是人类对死亡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下面是一篇关于丧葬习俗和流程的范文。

丧葬是人生中最为庄重的仪式之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在世俗社会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丧葬习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程。

接下来是停灵。

停灵是指在去世后,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丧室或者家中供人们吊唁和瞻仰。

家人会将逝者的遗体装入棺木,并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家人和亲友们会在此期间到丧室或家中祭祀、烧香,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随后是告别仪式。

通常在停灵的第几天,会举行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有奠仪、挽联、追悼会等环节。

奠仪是指在家中或丧室内摆放供祭祀的饭菜,表示对逝者的供养和祈福。

挽联是指家人、亲友撰写的表达哀思和对逝者追思的文字,通常悬挂在丧室门口或棺木上。

追悼会是亲友们集体缅怀逝者的场所,他们会献花、奏乐、唱挽歌等,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就是出殡和丧葬的环节。

在一些地区,遗体会由家人抬着送入灵车,然后由亲友和亲属跟随灵车,载着遗体前往墓地或火化场所。

丧葬现场通常会有牧师、僧人或宗教领袖主持仪式,进行祈福、诵经、祭拜等。

在墓地或火化场所,家人和亲友会再次献花、缅怀逝者,并进行最后的告别。

丧葬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些后续的仪式和行动。

一些地区会在丧葬后的一定时间进行回祭,家人和亲友再次聚集在一起,祭祀逝者的灵魂,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祷。

同时,也有一些地区会举行忌日祭祀和祭祖活动,持续缅怀逝者,并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丧葬习俗和流程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丧葬习俗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在进行丧葬习俗时,我们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和家属的要求,遵循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以尊重逝者和安抚亲友的情感。

丧葬习俗的存在,除了是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外,更是社会和家族纽带的延续和凝聚力的体现。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在咱湖南的乡里头,丧葬风俗那可是讲究得很,一环扣一环,既庄重又带着浓浓的乡土情。

要说起来,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今儿个咱就挑些个主要的,用咱地道的湖南话,好好说道说道。

湖南农村啊,老人一旦归了西,家里人那是忙得团团转。

头一件事,就是得赶紧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一是告诉邻里乡亲们,家里有人过世了;二是想让老人走得热热闹闹的,不孤单。

这鞭炮一响,村里头的人就知道,得赶紧过来帮忙了。

接着呢,就得给老人净身穿寿衣。

这寿衣啊,那可得挑好的,寓意着老人到了那边也能过得好。

穿上寿衣后,得把老人平平稳稳地放在门板上,这叫“停尸”。

这时候,家里人得守在旁边,哭丧的哭丧,烧纸的烧纸,整个屋子里头都是悲悲切切的。

到了夜里头,村里头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来“守夜”。

他们坐在老人旁边,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往事,偶尔还会哼几句小曲儿,给老人送行。

这时候,家里人可不能闲着,得准备第二天的丧事了。

第二天早上,那就是正式的大忙了。

得请道士来做法事,什么开路啊、烧纸钱啊,都得来一套。

道士们穿着道袍,手里拿着法器,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真是既神秘又庄重。

村里头的人也都来了,帮忙的帮忙,吊唁的吊唁,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

到了出殡的那天,那可真是热闹。

棺材得用八抬大轿抬着,前面还有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墓地走去。

这时候,村里头的小孩都会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则会叮嘱他们不要乱说话,要尊重逝者。

到了墓地,那又是一番忙碌。

棺材得稳稳地放进墓穴里,然后填土、立碑。

这时候,家里人得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这一别,可就是永别了。

村里头的人也会过来安慰,说些“老人走得好”“在那边享福”之类的话。

丧事办完后,家里人还得“谢孝”。

就是得请村里头的人来家里吃饭,感谢他们帮忙。

这时候,村里头的人也会带着礼物来,表示慰问。

这一来二去的,也算是给老人送行了。

要说湖南农村的丧葬风俗啊,那真是既传统又讲究。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杞县民族成分以汉族居多,约占总人口的99.24%,长期以来,汉族群众以土葬为唯一安葬形式,公职人员和农村党员干部大都实行火葬。

在入殓、祭奠、殡葬等环节俗礼颇多,并常伴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有的乡镇,即使是同村,东头、西头、前街、后街,其礼节也不尽相同。

一般都要请执事,具体负责操办、协调丧葬期间的大小事情,事后主人设宴相请,以表谢意。

丧事操办主要程序如下:搬铺。

在亲人临终之时,由卧房移至正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为搬铺。

男移正庭右侧,女移左侧。

俗礼认为,正庭是家中最好的地方,死者在此能死得安定。

家有长辈,则不移正庭而移侧屋。

烧倒头纸。

亲人死亡后,首先为之穿戴寿衣,口中放一枚铜钱(俗称噙口钱),脚边供脚尾饭。

两只脚要用麻绳绑在一起(俗称绊脚索),以防游尸。

并置长明灯,点燃香烛,以照其行路。

之后家人、亲友开始放鞭炮烧纸,哀悼痛哭,俗称烧倒头纸。

死者晚辈将白布缝在鞋上.并穿戴用白布制成的孝衣、孝帽、头巾(有的是戴孝章)。

死者儿子、儿媳用麻绳系腰,叫作破孝,无论见了长辈或晚辈均要磕头(俗称谢孝)。

同时组织人员向亲友报丧,搭设灵棚(内置死者像片、祭典台等)。

晚辈中男子跪于灵棚两侧,向来宾行跪拜礼,谓之孝子。

入殓。

分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戴寿衣,多是趁死者弥留之际将寿衣穿好。

民俗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

寿衣布料大多足棉布,忌用缎子(与"断子"谐音);寿鞋为布鞋,最好有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以成正果。

大殓是指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木。

大殓时,死者的至亲均要守在棺旁。

生死诀别的意义十分明显。

妇女去世后还须有娘家人在场验棺,以免发生礼仪纠纷。

大殓还有开光、挽发等仪俗,即死者长子为其拭面,全体孝子瞻仰遗容,作最后诀别。

入硷后,将"打鸣鸡"(一种用白布缝制的枕头,形似公鸡,两端缝上红布作鸡冠、鸡尾,内装棉絮、麦糠等填充物,俗称打呜鸡)枕在死者头下,为其啼晓;将打狗饼(一种用面掺人头发做成的小饼,俗称打狗饼)用毛巾包好后塞在死者手里,以防去冥府的路上行至恶狗村时被恶狗追咬。

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

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

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

未成年人夭折,不移。

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

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

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

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

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

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

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

“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

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

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

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

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

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

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

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

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

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

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

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

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

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丧葬习俗——精选推荐

丧葬习俗——精选推荐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丧葬习俗流传⾄今,已经有⼏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变化,并且流传⾄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化,也是中华民族,⼏千年⽂化⽂明史中的⼀部分,它含慨啦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派的思想理念。

就⽬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不多,但是,做⽩事司仪⾏当的⼈却不少。

有些司仪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不规范的地⽅,如果问上⼀两个为什么?就说不通啦。

因此需要规范,就是问上⼏个为什么?都能说出道理和根据来,⽽且⼤部分⼈都能接受,以提⾼丧葬⽂化的内涵。

1.停⼫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死后的第⼀种仪式了,它⽤发信号的⽅式把有⼈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他的家⼈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他才能够循着声⾳归来。

4.做‘七’仪式:⼈们认为,⼈死后七天才知道⾃⼰已经死了,所以要举⾏"做七",每逢七天⼀祭,"七七"四⼗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被,并在上⾯⽤别针挂上⽤⽑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6.⼊敛仪式:⼊殓有"⼤敛"和"⼩敛"之分。

⼩敛是指为死者穿⾐服,"⼤殓"是指收⼫⼈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被⼈们引申成为亡⼈"免罪"。

8.出丧择⽇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在刚⽇死,应选在柔⽇下葬;柔⽇死,应选在刚⽇下葬,刚⽇、柔⽇要配合好才⾏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特⾊。

农村丧葬

农村丧葬
【点纸】人亡即烧纸钱,送亡灵上路。发丧时,所有来宾亦要主动至死者灵前烧化自己带来的纸钱,并行跪拜礼。“孝子”跪在灵侧陪祭,如祭者是长辈或异姓亲属,孝子要叩头致谢。 =5y`(0 I`U ?
【入服】即入殓。亲人去世当天,亲属请年长者将死者放入棺材,停放于堂屋或上房。
【开眼光】尸体入棺之前,孝子用清水擦拭死者额头及眼皮,称为“开眼光”。
【念经】出殡前夜,亲属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对年轻死者,一般只念三卷经,以消除怨气;对年长者,要念隔夜经,有数十卷经文。
【撒灯】出殡前一天黄昏,长孙执“引魂幡”导引,孝子端死者生前衣物或遗像率孝眷随后,亲朋乡邻点火把一路扰耍至坟茔,为亡灵“明路”。
【神主子】死者牌位,俗称“神主子”或“灵主子”。
【倒头饭】人去世后,灵前放夹生黄米饭一碗,其上竖插筷子一双,俗称“倒头饭”。
【长明灯】入殓后,在灵前点一盏油灯,昼夜不熄,为亡灵照明,俗称“长明灯”。
【指路】人死后,由“孝子”(家中长子)出屋门到西房烟囱下,边哭边喊三声“向西南方光明大路行”,俗称“指路”。
【银庙】旧时,城镇乡村一般都有土地庙,死者子孙于亲人死亡当天到庙上焚香烧纸痛哭,称为“银庙”。
【孝帽子】“孝子”、亲属或邻舍戴的用白布缝制的帽子。死者埋葬后,除“孝子”、“孝女”之外,其余人在坟前脱去孝帽,拆开带回。至亲晚辈的孝帽仍要保留。
【长孝】“孝女”、“媳妇”戴的孝服,戴搭头布,腰系孝带。
【扶山】也称“圆坟”。下葬后第三天,家人要到墓地请外姓人为新坟添土,俗称“扶山”。之后,“孝子”、“孝女”等拆开孝帽、孝服带回。“孝子”把“丧杖”插于坟头。
【弇棺】死者一般要停放七天,期间棺材不封盖,一是等外地亲属赶回瞻仰死者遗容,二是防止死者假死复活。第七日,请木匠用特制木楔钉严棺盖,不得用金属钉子。钉棺盖时,众人齐哭,并喊“某某(死者称谓)躲钉”。

农村丧事礼仪礼节.doc

农村丧事礼仪礼节.doc

农村丧事礼仪礼节丧事礼义礼节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两种礼,怎么行?还有八仙过海,郭子仪带子上朝。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地方风俗,今天因参加一亲戚的葬礼,发现很多同龄人都不知道跪拜礼仪。

有感而发,向大家分享我知道的,探讨我所不知道的。

白事也就是农村所说的死人所办的丧事。

具体规矩太过繁杂,这里就不说了,现在主要说一下我所知道的所有关于白事所行礼的礼节及注意。

注意1:在行礼时都需要上奠,就是在供桌前行礼,先行一揖礼,跪下,转接上奠所转物品。

第一个为香:意为香火传递,禁断香。

第二个为箸,意为衣食传承。

第三个为三杯酒,意为长久,第三杯酒一定要洒与供桌前,祭天。

之后对着灵牌叩一头,起身再行一揖礼。

注意2:行跪礼的最后一个头叩过之后并不能起身,要伏地大哭,自有旁边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

串灵,就是由灵棚左边进屋绕棺逆时针一圈,由右边出,出后着孝衣后再一揖,礼毕,主家谢礼。

注意3:农村遵循死者为大的思想,是以平辈大多也行跪礼。

注意4:行跪礼一般都先行揖礼后方跪,起身都要再一揖礼,行礼用的芦席称为奠席,除上奠外,其他行礼都在其上农村白事礼节如下:(缺少可以提出,以后补充)三鞠躬:发生在关系不太好或者平辈份的人之间。

一礼四叩:属于实在不会行礼者可选择,跪拜乃对死者的尊重表现。

具体:行一礼,叩四个头,哭,串灵,破孝(孝带、孝帽)之后起身再行一礼。

三跪九叩:也属于最简单的礼节之一,关系一般或不会行礼者可选。

具体:行一礼,叩四个头,起身,再行一礼,上奠。

转完物品完成上奠,回归下面原位,再行一礼,再叩四个头,伏地哭,旁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

三奠九叩:礼意同三跪九叩,一般亲朋。

具体:要上三次奠,叩首九次(原地一礼,直接上奠,回后叩一,再上奠,回后叩二,再上奠,回后叩三,哭,起,串灵,破孝,谢礼)勤九拜:礼义一般,一般多用于姑父,姨夫,亲朋具体:一礼,上奠,下,一礼,两叩,一礼三上奠,回后一礼叩俩头,哭,起,串灵,破孝,谢礼懒九拜:礼义同勤九百,姑父姨夫多选具体:一礼,三叩,一礼,上奠,叩首三次(上奠叩仨头),下,一礼,三叩,哭,起,串灵,破孝,谢礼十三太保:一般礼节,亲人,非至亲选择此礼较多。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尽力为逝去的亲人提供最好的安葬方式,并且严肃尊重死者的遗体和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丧葬风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它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一、丧葬仪式中的礼节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丧葬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警醒。

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要穿着适合的服装,不能言语轻浮,不能吃辣味食物等。

二、丧葬风俗的起源与背景汉族丧葬风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古代先民对死亡和生命的一种共同认知和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敬畏和崇敬之心。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通过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纪念逝者,祭奠祖先,并祈求祖灵的庇护和保佑。

三、丧葬风俗中的禁忌和习俗在汉族丧葬风俗中,有许多禁忌和习俗。

在葬礼中人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谈笑风生,更不能哭泣过度,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和规定,比如不能在葬礼上带有洁癖的行为,不能带有丧家相冲的物件等。

汉族丧葬风俗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祖灵,保佑子孙后代。

人们在丧葬仪式中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祖先、祭奠逝者等。

祭祀仪式通常会在葬礼的最后举行,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

五、丧葬风俗的演变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族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今天,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调整,但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看法和态度也被重新审视和认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亲情的表达。

丧事 行礼(2500字)

丧事 行礼(2500字)

丧事行礼(2500字)丧事类祖饯礼内外肃静,举行祖饯礼,执事宾客司其事。

陈设、布序、设香案、设衾案,设盥洗。

设清香,设束帛,设肴馔,设炙肝,设炙膰,设烹鲜,设樽,设羹饭,设香茗,设茅刷,设鼓乐,设读椀,设费灯,设已毕,布序、司鼓者,击鼓三通,司金者,击金三砸,鼓严,金扣,大乐吹,小乐奏。

声炮,发大通,金鼓齐鸣,奏大乐,大乐止。

引赞宾出位,上揖,引赞宾,引孝子,扶杖出丧次,侧立西街《引宾:西街侧立》执燃烛,引赞宾,引孝子升堂,启(椟)(没题主不启椟也可)复位,引赞宾,引孝子各绕堂省视(略)省视毕,仍侧立(引宾:西阶侧立)服出位,功服出位,期服出位,内外五服人等皆出位,引赞宾,引孝子诣思诚,就位,乐止,视思诚:(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起乐,引赞宾,引孝子诣盥洗所就位执及授巾,涤面,濯手,试巾盥毕,乐止。

祝盥洗:取彼明水,以请其形,载浣载濯,交于亲灵,起乐,复位。

引赞宾,引孝子诣请香所,就位跪,执及下烛,授香焚香,返烛,捧香,乐止,祝请香:黄云如盖,青烟若丝,芬芳馥郁,灵其受之)起乐,返香,上香三(引宾上香,进香)四首,扶杖起立,引赞宾,引孝子诣酒樽所,就位跪执事授瓶,捧瓶,乐止,祝五金:取彼五金,求亲于阴。

地以降,来格来歆。

题主礼内外肃静,举行题主礼。

执及者各司其,设公案,设西序,设东序,设朱盘,设墨砚,设签筒,设笔案,设朱笔,设墨笔,设花针,设熏炉,设旗坛,设盥洗,设灯烛,设蒲席,设鼓乐,设毕思鼓者击鼓三通鼓初捻司金者击金三通,金初扣奏大乐,大乐初吹演小乐小乐初奏初申炮,初发大通鼓捻金扣大乐吹小乐奏申炮发大通金鼓齐鸣,发炮,奏大乐,大乐止,金鼓止,演小乐引赞宾出位,上揖,引赞宾至表次引孝子出表次,俯伏西阶,执及燃烛,燃旗坛,引赞宾诣灵口前请主请帛归题主所,鼓乐前导,大乐止,金鼓止,更小乐引赞宾引孝子捧主捧帛西序(西序喊)举行告主礼,陈设,设香案,设清香,设酒樽,设灯烛,设果品,设鼓乐,设主位,设魂魄,设毕,击鼓,鸣金,发炮,奏大乐,大乐止,更小乐,孝子就位炮,上香(三次)酌授爵,捋地,还樽,叩首,扶杖起立(公案喊)引赞宾,引奉祀男诣更服所,以凶服更吉服,复位,引赞宾引奉祀男诣盥洗,执及授巾,濯手,涤面,试巾,洗毕。

民间丧事流程范文

民间丧事流程范文

民间丧事流程范文一、开丧仪式开丧仪式是宣告逝者去世的仪式。

在这一天,家属和朋友们聚集在逝者家中,由家属或传道师主持,进行开丧宣告。

宣告完毕后,开始守灵,亲友们守夜,并为逝者点燃蜡烛和香炉。

二、奠仪仪式奠仪仪式通常在逝者离世后的第三天举行。

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再次聚集在逝者家中,家属会准备供品,包括祭奠用的食物和纸钱。

仪式开始时,家属和亲友排队,按次序行拜之礼,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

接着是焚烧纸钱和供品,以供奉逝者的亡灵,祈求其在来世中得到保佑和超度。

三、守灵在开丧仪式和奠仪仪式之间,家属和亲友会持续守灵,即在逝者灵堂的旁边守夜。

这段时间通常用来进行祈福仪式、念经诵经以及烧香祈祷。

守灵期间,家属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比如对逝者进行告别仪式、设立临时神台、拜扫和做清理工作。

四、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在逝者的出殡前举行的最后一次仪式。

家属会请来传道师或宗教人士主持,进行各种祈祷、祭祀和超度仪式,以帮助逝者亡灵在来世中得到安宁和超度。

在告别仪式结束后,逝者的灵柩会被运往墓地或火化场。

五、出殡出殡是将逝者的遗体运送到安葬地点的仪式。

家属会租用专业的殡仪馆或请来专业的殡葬服务人员来进行。

在逝者的灵柩被放入殡车之前,家属和亲友们会围绕灵柩进行一次告别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最后敬意。

然后,殡车会启程前往墓地或火化场。

六、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最后一次送别逝者的仪式。

根据家属的意愿,逝者可能会被安葬在坟地中,或进行火化。

家属和亲友们会到达墓地或火化场,进行最后一次祭拜和告别仪式。

仪式结束后,逝者的遗体会被下葬或送入火化炉中。

七、祭拜和纪念安葬结束后,家属会设立逝者的灵位或神龛,用来供奉逝者的亡灵。

以后逢年过节或逝者的生辰忌日,家属会举行祭拜仪式,供奉食物和纸钱,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民间丧事流程是一个传统的仪式,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习俗和个人意愿来安排丧事流程。

无论如何,丧事仪式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旨在向逝者表达对其的尊敬和关怀,并帮助其在来世中得到安宁和超度。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国地域⼴阔,风俗习惯存在很⼤差异,此所谓百⾥不同俗,⼗⾥改规矩。

⼩编是鲁西南⼈,我们这个地⽅,⽼⼈去世,按⽼传统整个葬礼流程是这样的。

萊垍頭條现在新丧⼤多以三天为期,下⾯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頭條萊垍第⼀节:第⼀天頭條萊垍⼀、穿寿⾐垍頭條萊⼈病危时,绝⽓之前,先穿寿⾐。

夫妇先亡⼀⽅的,穿寿⾐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萊垍頭條⼆、烧背褡條萊垍頭先⼈在灵床上咽下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背褡搭在门槛上(背褡内装纸钱元宝),点⽕烧之。

同时念叨:⾦童⽟⼥,前来背褡,西去路上,好⽣伺候。

并呼唤亡⼈(爹、娘)看好钱褡,该⽤就⽤,该花就花,千万不要委屈⾃⼰。

⼀路⾛好,仙界去安家。

待烧完背褡后⽅可举哀痛哭。

萊垍頭條三、丢噙⼝钱萊垍頭條噙⼝钱是⼀枚青铜钱,由长⼦丢⼊死者⼝内,为“⼝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萊垍頭條四、放饼⼦和麸⼦萊垍頭條亡⼈已逝,包⼀包麸⼦和⼀包⼩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中,同时念歌:“⾛到蚂蚁⼭,麸⼦撒两边。

⾛到恶狗⼭,饼⼦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路平安。

萊垍頭條五、系绊脚绳萊垍頭條⼈死后停⼫在屋当门灵床上,⽤⼀条⿇绳捆住两脚,以防炸⼫。

到辞灵或⼊殓时,再解开去掉。

萊垍頭條六、盖蒙脸纸頭條萊垍⽤⼀张⽩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难看,以免亲⼈伤⼼或害怕。

頭條萊垍七、放隐⾝草萊垍頭條隐⾝草就是⼀把⾕草,呈三⾓形放在灵床前⾯。

萊垍頭條⼋、烧倒头纸條萊垍頭意为给死者送钱,亲⼈痛哭⼀场。

萊垍頭條九、做倒头⾯萊垍頭條做⼀碗⾯条,放在棺头前⾯,叫倒头⾯,斜插⼀双筷⼦,备死者⾷⽤。

萊垍頭條⼗、点长明灯萊垍頭條在棺材前⾯放⼀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直到油尽⾃灭,不能添油。

萊垍頭條⼗⼀、挂⾐服萊垍頭條在堂屋北墙⽴⼀把扫帚,把死者⽣前穿的⼀件⾐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垍頭條萊⼗⼆、放粮⾷頭條萊垍棺后放⼀袋粮⾷,敞开袋⼝,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

民间丧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习俗和仪式。

其中,出殡作为整个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社会意义。

一、出殡的历史文化内涵出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送别”的一种方式,表示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古代的葬礼习俗中,出殡是葬礼中最具有仪式感和庄重氛围的环节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变,出殡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意义和内涵却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二、出殡的现实社会意义出殡在现代社会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它是向死者致敬和告别的方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其次,出殡也是向社会传递信息的方式,它传达了逝者的重要性、影响力和贡献,也传达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

此外,出殡也是一个社交活动,通过它人们有机会聚在一起,互相慰藉、交流和分享情感。

三、出殡的习俗和仪式1、丧家准备:出殡前,丧家要准备好各种物品,如纸钱、祭品、鲜花等,以及一些摆放在灵柩旁的遗像、遗物等。

此外,还需要设立“问道桥”,通往灵堂或祠堂前,意味着逝者可以离开阳间前往阴间。

2、车队组织:出殡时需要组织车队,以便将逝者的遗体运往灵堂或祠堂,然后再运往火葬场或陵园。

车队通常由灵车、追悼车等组成,车身上贴有善后处理者的姓名,以示出殡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3、梓棺入殓:出殡时需要先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梓棺内,然后进行入殓处理。

在入殓时,需要以麻绳将梓棺封上,并在棺盖上放置道教所称的“束冠”、“束帛”等物品,这些物品意味着逝者能在阴间过上幸福生活。

4、安放灵柩:进入祠堂后,需要将灵柩安放在灵位上,然后开始进行拜祭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亲属、朋友、同事等都可以站在灵柩旁,发表悼词、献花圈,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

5、送别仪式:送别仪式是整个出殡仪式的高潮。

在送别仪式中,需要进行几个环节,如点香、上香、燃放鞭炮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此外,在送别仪式中还可以进行一些传统习俗,如将灵柩推出门外然后再返回,意味着逝者已经回归阴间。

农村殡葬文书格式范文

农村殡葬文书格式范文

农村殡葬文书格式范文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咱们今天聚在这儿,心里都沉甸甸的,因为[逝者姓名]老人(大哥/大姐等,根据与逝者关系称呼)走了。

一、丧葬安排。

1. 停灵时间和地点。

老人于[具体日期]在[去世地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现在灵堂设在[具体地址],从今天开始停灵[X]天,这几天大家伙儿都能来见老人最后一面,送送他(她)。

2. 葬礼流程。

出殡:追悼会结束后,就是出殡了。

出殡队伍会从灵堂出发,沿着[出殡路线],一直到[下葬地点或者骨灰安置处]。

下葬(或骨灰安置):到了地方后,就把老人入土为安(或者把骨灰安置好),让老人好好地安息。

二、丧葬习俗相关。

1. 守灵。

这守灵啊,也是咱们农村的老传统了。

老人的子女和近亲会轮流守在灵前,一是表达对老人的思念和敬意,二也是送老人最后一程。

如果有亲朋好友想陪着一起守灵,那也是非常欢迎的,这都是一份心意嘛。

2. 祭品。

按照咱们这儿的习俗,大家来吊唁的时候,可以带点香烛、纸钱这些祭品。

当然了,现在也提倡文明祭祀,要是带点鲜花,放在灵前,那也是特别好看,老人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的。

三、帮忙和答谢。

1. 帮忙人员安排。

这么大的事儿,多亏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婶子大娘们帮忙。

咱把帮忙的事儿也简单说说,[列举帮忙的类别和大致人员安排,如做饭的是村里几位擅长厨艺的大妈,负责接待的是年轻一点的小伙子们等]。

大家各司其职,把这事儿办得妥妥当当的。

2. 答谢。

咱们都知道,大家来帮忙都是出于情义,这情分咱们记在心里。

在葬礼结束后,我们会准备一顿答谢宴,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

虽然这只是一点心意,但也是我们对大家深深的感激。

[逝者姓名]老人(大哥/大姐等)走了,但他(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咱们就好好地送他(她)这最后一程,愿他(她)在天堂安息。

[家属姓名][日期]。

实用殡葬礼仪及哀祭文书

实用殡葬礼仪及哀祭文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实用殡葬礼仪及哀祭文书篇一:殡葬礼仪明朝初年,韩、贾、孙三姓合居在一起,以三个姓氏定名村庄,称“韩贾孙”,此后演变成韩家村,简称韩村。

韩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礼习俗:停灵、入殓、送灵、填库、送盘缠、拉棺等,以此举行殡礼,祈愿逝者一路走好,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对生者的宽慰。

13日,雪花飘落,记者来到临沭县青云镇韩村。

年逾七旬的李封臣、杨玉臣,40多岁的王元银、王学胜、杨化朋,5位村民曾接掌着一个村庄的殡礼。

口述中,对于殡礼的由来及其中讲究,大伙定义为:祖传的,照办!雪中,瞭过5张翘动的嘴角,阅读一个村庄记忆中的殡礼习俗。

地道!第一天:悲情,儿女忙碌着筹备殡礼村里,谁家有人快到病危时,儿女不会让其在光线昏暗的内屋躺着。

儿女们会在明亮的堂屋放一张床,南北摆放,奄奄一息的长辈躺在床上,头朝南,脚朝北,等待断下最后这口气。

去世时间以凌晨零时为界,零时前去世算前一天,零时后去世算后一天。

如果是男性去世,儿子给洗脸、穿衣服,女儿给洗脚。

如果是女性去世,女儿给梳头穿衣服,儿媳妇给洗脚。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给逝者脸上蒙上一张蒙脸纸,打上绊脚丝,写好逝者牌位。

此时,儿子要剃光头、赤脚,女儿也要赤脚,儿媳妇赤脚也行,穿袜子穿鞋子也可以,没有硬性要求。

村里没有土地庙,于是,丧主就会用一张席子和一把椅子搭建临时土地庙,写上:“土地神之位”的牌位放在椅子上,以此替代土地庙。

这些工作准备完后,丧主便会在村里找一位总管,总管会根据丧主操办殡礼的预算,核算要不要请“鼓手”,请几个,送哪几门亲戚的信。

同时,总管还会找一个管账的人,负责管理殡礼各种开支。

登吊薄的一人,负责收礼金、写幛子,幛子角贴上白胶布,写明是谁送的幛子。

同时,登吊薄的人还要写明来客是哪里人、几位,以此安排孝房根据亲戚的远近好破孝。

厨师要雇三四个人,支锅、烧茶、刷碗、提菜等都要固定到人。

破孝,挂幛子、搭棚、接纸、喊礼等也要安排到具体的负责人,以免殡礼时忙事的人手忙脚乱,乱了方寸。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

农村丧葬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去向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丧葬仪式尤其重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寓意。

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应该离开身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安顿在适当的地方。

在中国农村社会,丧葬的规范无可避免地与宗教有关。

在一些传统的区域,丧葬规范往往是由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推动的。

在有些地方,农民家庭会在家里设立包括高位祭祀、食品供应和神灵饮品等仪式。

还有一些地方,丧葬活动会在偏居集中的墓园里举行。

墓园的设置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往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示着当地人的宗故和信仰。

乡村墓园往往更善于保存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制品,在周边和旁边设有供神台和跳舞空地等。

这些墓园也是乡村居民重要的社交场所,不同乡村之间也会刈彩纳贡、给家乡神学习新技能。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死者举哟仪式并为其添设祖先墓园。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会离开躯体,转生到另一个世界。

因此,在农村地区,丧葬仪式的过程和方式要保持神圣和隆重。

这往往需要大量的花费和时间,但这也让社区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丧葬地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居民一般会选择靠近自己家乡的墓地,在这里,也会为祖先设立石碑或祠堂,昭示着对先人的敬意和纪念。

一些祖先墓园还盛行一定的风俗与祭祀仪式,这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的,比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另外,乡村土葬和岩洞墓也是农村丧葬范文大全中的重要内容。

乡村土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静的安眠之所。

坚硬的土地给了逝者更好的安放机会,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人生如梦,千万不要放弃钟爱和真心。

岩洞墓则是另一种比较古老的丧葬方式。

它通常是由千年以前的原始部落Brnaxova人设立的。

农村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都是完整的生命循环过程的缩影。

它展示了人生的起点、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对现世和来世的交流和互动的重要表达。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的民间特色和文化传承需要得到重视,通过保护和推广这种传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归我们的本源,实现生命的完整闭合。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出殡,指把棺材放进墓穴,永远的再也见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坟墓了。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

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

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

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

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

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

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

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

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

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

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 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

即“墓葬”。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

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 十”字,名为“ 开土”或“ 破土”。

“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

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

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

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新地另建新坟。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

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使“ 王”字成为“主”字。

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

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

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

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

然后就是报丧。

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

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

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

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

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

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

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

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
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过着白纸的“哭丧棒”。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一项礼仪——“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或者关系特别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女而不得不让别人摔,摔盆者就会与死者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送葬队伍随行。

送葬路程中设茶桌和路架棚,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

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

另外一路上还要路祭,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祀和答谢,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依次进行三叩九拜,祭奠完继续前行。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显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扫去脚印,然后把棺木放下,由丧主铲土掩棺,堆土成坟。

丧礼完成。

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其家人必须在生活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这就是“居丧守孝”。

古时候孝子一般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而且半月之内不能吃肉,五七之内不得理发等,礼仪繁多,要求严格。

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仍有人居丧,只不过比古时候时间短得多,也简单得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