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_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_张春柏 (1)

合集下载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下翻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影视字幕翻译》课程实践为例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下翻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影视字幕翻译》课程实践为例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下翻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影视字
幕翻译》课程实践为例
张淑红;张晓辉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3()3
【摘要】在国家推进和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活动是中国向世界发声的重要途径和媒介,翻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北传媒学
院翻译硕士课程体系以《影视字幕翻译》等核心课程为重点,从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完善课程资源、开拓实践渠道、改进课程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不断加强课程思政
体系建设,语言训练和文化意识并重,构建了融传媒专业知识和翻译能力培养为一体
的课程体系。

【总页数】3页(P0196-0198)
【作者】张淑红;张晓辉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翻译硕士字幕翻译课程体系建设
2.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凝聚课程育人合力——菏
泽医学专科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3.创新转化"五常"美德,构建课程思政
育人体系
——以汽车顾问式销售课程思政建设为例4.思政为魂、思辨为方--中国话语体系下英国文学课程思政育人的话语表达5.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原则探讨与体系构建——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译英_张春柏_教学大纲

汉译英_张春柏_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 Syllabus0 导论 (introduction)a.汉英语言对比概述与汉译英b.汉英文化对比概述与汉译英上篇:汉英语言对比与汉译英实践1.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与汉译英2.汉英词语的不同语义关系与汉译英3.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语序与汉译英4.汉语与英语不同的话语组织法(省略、替代、重复、平行等)与汉译英5.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与汉译英(形合与意合在汉译英中的表现)6.汉语与英语的语段结构差异与翻译(理论见刘宓庆244)7.汉语与英语不同的篇章结构与汉译英8.文体与汉译英下篇:翻译研究与汉译英实践1.汉语中独特的文化价值内容与汉译英2.可译性与汉译英3.翻译的目的与汉译英4.翻译策略与汉译英篇目教学周教学内容1 汉译英导论2 黔之驴(狮子和老鼠)(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3 端午节(汉英词语的不同语义关系)4 教育家孔子(哀互生)(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语序)5 从花蜜到蜂蜜 /秦岭血雉(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话语组织法 1)6 古代的长安(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话语组织法 2)7 我唯一的资本是勤奋(汉语与英语不同的思维方式 1)8 1988年5月邓颖超致宋美龄的信(汉语与英语不同的思维方式 2)9 落花生(汉语与英语不同的语段结构 1 )10 豫园(汉语与英语不同的语段结构 2)篇目教学周教学内容11 我读何海霞(汉语与英语不同的篇章结构)12 台湾居民来祖国大陆定居须知(文体与翻译1:应用文体)13 我和商务印书馆(文体与翻译 2:叙述文体)14 背影(文体与翻译3:散文的翻译)15 书法之美(汉语中独特的文化价值内容的翻译)16 老来乐(可译性与汉译英)17 七宝古镇——寻找上海的传说(翻译的目的)18 汉语热和英语热的不同文化心态(翻译的策略)。

“道”与“技”——被忽略的中国翻译教学问题

“道”与“技”——被忽略的中国翻译教学问题

“道”与“技”——被忽略的中国翻译教学问题
杨柳;张柏然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翻译》
【年(卷),期】2003(16)1
【摘要】“道”与“技”的关系是中国翻译教学界普遍忽略的一个问题。

作者从翻译教学的弊端入手 ,阐明技能化教学以及“道”与“技”的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 ,用美学教育观说明了重“道”的意义和翻译教学中平衡“道”与“技”之关系的社会价值。

【总页数】3页(P21-22)
【关键词】中国;翻译教学;理论;技能化教学;美学;道德问题;质量问题
【作者】杨柳;张柏然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技"与"道"——从《庖丁解牛》的"技"与"道"谈起 [J], 肖爱招
2.技进乎道道进乎技——基于“技”“道”视角下对于教学模式学习与运用的反思 [J], 夏玉桥;
3.技进乎道道进乎技——基于“技”“道”视角下对于教学模式学习与运用的反思[J], 夏玉桥;
4.技道合一,让解决问题不成问题——由“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谈起 [J], 金妤茜;
5.仿文授技,关注习作教学忽略处 [J], 杨建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春柏翻译课笔记

张春柏翻译课笔记

翻译可以指1)翻译领域2)翻译产品3)翻译过程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Jacobsen翻译从传统走向科学的分水岭,翻译分类:Intralinguistic Translation: 语种内部的翻译,如古文到现代文,不同方言间(同一语言)的翻译Interinguistic Translation: 不同语种间的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翻译/transmutation: 如从音乐、电影、绘画等verbal 翻译到non-verbal sign language. 翻译学Translation Theory:与翻译的出现相伴而生,即“comments and discussions”of practice文学翻译:Cicero, 106-43BC 罗马哲学翻译sense-for-senseHorace, 65-8bc宗教翻译:希腊本的The Greek Septuagint (inspired by God?)St. Jerome, 347-420: 圣经翻译上用word-for-word 翻译了The Vulgate 拉丁本通俗圣经译本,官方本。

至10世纪改变,因为拉丁语没落,民族语兴起文学上主张sense-for-senseSt. Augustine, 354-430: 翻译的风格(朴素、典雅、庄严)取决于读者的要求(语言学派的鼻祖?)启蒙读本:朴素颂扬上帝:典雅;规劝文本:庄严他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说(翻译的基本单位-词:翻译应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之间的关系)PS: 中国历史上的“文质之争”字译与意译的分歧佛经翻译:1安世高支谦2支娄迦谶鸠摩罗什3道安玄奘Hol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研究1970s后的发展1)linguistic-oriented approach 60s年代雅各布森、奈达、Newmark2)Text-type-oriented theories (Reiss, ets)3)Skopos theory4)Discourse analysis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5)Descriptive approa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Russian Formalism)20世纪前的理论意对意和字对字的理论源头Cicero公元前1世纪: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usage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Horace:producing a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nd creative text in TL.St. Jerome: Now I not only admit but freely announce that in translating from the Greek –except of course in the case of the Holy Scripture, where even the syntax contains a mystery - I render not word-for-word, but sense for sense. 除了圣经,都是意对意。

第五章张春柏汉译英翻译词汇的技巧(下)

第五章张春柏汉译英翻译词汇的技巧(下)

第五章张春柏汉译英翻译词汇的技巧(下)第五章词汇翻译的技巧(下)5.1 词类转换法词类转换是指翻译时在保持原文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类,以求译文通顺自然,合乎译入语表达习惯。

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词类转换法都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我们知道,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之间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

汉语单词没有词形变化,而英语单词却有,同一个词根加上不同的词缀,可以变成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

翻译时有时候就必须进行词性的转换。

其次,汉语句子多用动词,而英语句子则多用其他词性的词,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词组等。

这也意味着,翻译时英语句子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词组要译成汉语的动词,反之亦然。

另外,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某个意思在英语中通常用某种词性的词表达的,在汉语中很可能用别的词性的词表达。

这也要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词类转换的技巧。

最后,还有语体风格的因素,有时候也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进行词类的转换。

如英语中在正式的语体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而汉语因为没有词形变化,往往用其他手段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所以有时候也需要进行词类的转换。

所有这些都要求译者熟练掌握词类转换的技巧,以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习惯。

现将英汉互译时常见的词类转换现象介绍如下:5.1.1 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换由于英语句子动词用得比较少,一句句子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却用得比较多。

与此相反,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除了动宾结构外,还普遍使用连动式和兼语式等结构。

因此,英译汉时常常需要把名词转换成汉语动词,并对其他句子成分作相应的调整。

反之,汉译英时则常常需要把动词转换成名词。

例如:1)His acceptance of bribes led to his arrest.他因受贿而被捕。

2)Exhaust gases from boilers, vehicles, etc.,cause airpollution in cities.锅炉和车辆等排出的废气,污染了城市空气。

还原翻译练习_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_张春柏

还原翻译练习_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_张春柏

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第3期(总第68期) 还原翻译练习: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张春柏 纽马克在其专著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 mark,1988)中曾提到过一种叫“还原翻译”(back translation)的方法。

他认为这种方法常常可以用来测试直译的有效性。

笔者在近几年的汉译英教学中曾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谨选一例,将笔者的做法作一简单介绍。

还原翻译练习通常做法是先将外语译成译者的母语,然后再倒译回去。

笔者的做法是选一篇已经由专家从英语译成汉语的文章或片断,要求学生直接译成英语。

学生事先并不知道英语的原文。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他们在做练习的时候无法回忆原文是什么样子的。

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做还原翻译练习,因而译出来的句子完全体现了他们的水平。

在选择练习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1.原文最好是描写性或记叙性的文章或段落,行文平实,或尽可能少些抽象的词句;2.提供给学生的译文应该主要是直译而不是意译出来的。

否则,这种练习就失去了意义。

下面是我曾经让学生翻译过的一篇短文①:西双版纳之行一架从昆明起飞的小飞机载着我们飞越群山,把我们送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

自治州占地25,000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五十是山林。

在其62,000的人口中,百分之三十是傣族。

那里还有其它的少数民族,他们大都分散住在山区里。

我们到达时正好赶上参加他们的泼水节。

所有的少数民族和在那里的汉族人都庆祝这个节日。

节日延续三天,标志着傣年的新年。

我们去了一个傣族人民公社的村庄生产队。

大家聚结在一个露天广场上,手中拿着小面盆。

随后跳舞开始了,有6个男青年,头上系着浅紫色丝带在脑后打个结。

他们绕着圈在人群中穿行,一边舞姿优美地跳着,一边打着他们的鼓。

所有的人都参加了进来,汉族和外国游客也一样。

村民们向干部和当地驻军战士泼水,他们也笑着泼了回敬。

水从四面八方欢快地飞来,不一会儿,我们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_吕亮球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_吕亮球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4No.4[收稿日期]2014-04-07[作者简介]吕亮球,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法。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吕亮球(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摘要]本文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运用于英语专业翻译课堂的依据进行分析,并陈述了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作为翻译课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协作性及互动性,而且注重学生的实践性、翻译材料的真实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4)04-0048-04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口笔译要求不断提高。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

而目前完成《大纲》要求的培养方式则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基本的翻译技巧,选择相关练习,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翻译水平。

授课的程序多为:教师课堂上讲授翻译技巧;布置一个或多个与翻译技巧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让学生翻译;教师批改上交的作业,并在第二节课上给出答案并对翻译错误较多的地方进行讲评。

这种“一言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多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外语专业人才。

一、翻译工作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美国的大学制度中翻译不列为一门学科。

1964年,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 )在爱荷华大学首创翻译工作坊(即翻译研讨班),并给文学翻译以学分。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案例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翻译工作,我意识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在一次翻译项目中,我需要将一篇英文演讲翻译成中文,以便中国观众能够理解并感受到演讲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准确地翻译语言,还要确保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情感传达都能够与中文听众产生共鸣。

通过深入了解演讲者的文化背景和目标受众,我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翻译任务,并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案例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也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者,我们应该遵守版权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擅自使用或传播他人的作品。

在一次翻译项目中,我需要将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

文章内容涉及到一项新的发明专利,为了确保知识产权的保护,我特别注意了原文中的专利号和相关信息,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会产生侵权行为。

通过我的努力,我成功地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并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为读者传递了重要的科技信息。

案例三:促进友好交流和合作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也到了促进友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翻译者,我们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桥梁。

在一次中英文商务会议的翻译中,我发现两个团队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和意见分歧。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文化解读,我成功地化解了矛盾,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合作协议。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翻译者,我们应该努力促进各方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为跨国合作搭建沟通的桥梁。

通过以上案例,我深刻认识到了英语翻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在翻译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语言技能,更要注重跨文化交流、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友好合作等方面的素养。

这些思政能力在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九章 张春柏 汉译英 文化与翻译

第九章  张春柏 汉译英  文化与翻译

第九章文化与翻译第九章文化与翻译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英语文化也是历史悠久,想要在课本中穷尽浩瀚如大海的中英文化翻译,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只能是列举一些较常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提供一些方法,并从不同角度对各种译法加以分析,主要是希望通过讨论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许多问题还需要读者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探究和体会。

毫无疑问,习语是文化的集中反映,讨论文化与翻译不能不谈习语的翻译,但是由于习语的翻译比较复杂,拟在第十一章单独讨论,这里只讨论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9.1 文化的含义英语的 culture 一词译成汉语为“文化”,其原意为“耕种”、“栽培”,引申为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欧洲人经历了多次文化运动以及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之后,发现人类文化因人种、地域、生态环境等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由此刺激产生了文化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文化的学科,各学派纷纷为文化下定义,主要包括古典进化论者、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文化形态史观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符号-文化学派,等等,文化的定义多达一二百种。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文化学家 E · B ·泰勒在其 1871 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下的定义,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的定义成为经典,至今还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实汉语“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认识天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教化天下人走上正途。

但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尚未构成“文化”二字的直接搭配。

西汉以后,“文化”正式搭配成固定词组,如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第一章 张春柏 汉译英 绪论

第一章  张春柏 汉译英  绪论

第一章绪论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

可以说,在人类语言产生的同时,就有了翻译活动。

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操不同方言或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少不了翻译这个媒介。

在我国,有文献可查的翻译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于是便有了翻译佛经的需要。

从东汉到唐宋,是佛经翻译的高潮时期,也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在这时间,涌现了大量的翻译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家。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天竺(即印度)人,在东晋符秦时代应道安之邀来华,译经三百余卷,基中有《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

他的译作颇具“天然西域之趣”,为世人所称道。

现在人们公认,他的这些译作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真谛(公元499-569年)亦为印度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经、论四十九部,其中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摄大剩论》。

玄奘(公元600-664年)曾赴天竺求经,历经十七载,回国后译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其笔法谨严,世称“新译”。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的对外交流不甚频繁,翻译事业也因此渐趋衰微。

到了明朝万历年至清朝的“新学”时期,我国又出现了一股翻译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学著作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徐光启、严复和林纾(林琴南)等。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

严复则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学著作,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史密的《原富》等。

严复还参照汉晋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与别人合作翻译了一百六十多部西方文学作品。

虽然他的译作与原作相去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学方面仍功不可没。

1949年以后,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开至六十年代初,我国的翻译事业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如傅雷、草樱、杨宪益等。

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汉译英课程建设案例之一

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汉译英课程建设案例之一

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汉译英课程建设案例之一
张春柏;吴波
【期刊名称】《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讨论了汉英翻译教学中如何把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语言学结合起来的问题.指出,既然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那么汉英翻译教学必然牵涉到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通过教学案例说明,在汉英翻译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不是共同点上.
【总页数】6页(P137-142)
【作者】张春柏;吴波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汉英对比理论的引入探究 [J], 黄瑞
2.汉英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J], 颜源
3.汉英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J], 颜源;
4.浅析英语翻译教学中汉英对比分析的应用 [J], 刘帅
5.汉英构句对比在大学英语汉译英段落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J], 杨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旅游翻译教学的启示

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旅游翻译教学的启示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9月第37期Sep.2014NO.37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旅游翻译教学的启示纪俊超(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翻译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

本文通过对我国翻译教学现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概述和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追溯和特点分析及对比,揭示了旅游翻译教学引进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模式;旅游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9-03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翻译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翻译教学附属外语教学,所以翻译教学的自身特点一直被忽略。

直到2006年我国才出现了翻译本科专业的试点高校,虽如此,如今翻译教学的地位并没有多少改变。

这是因为人们仍认为:翻译不是一门专业,只是外语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只要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优秀就一定是翻译的专业人才。

要想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偏见及观念,准确定位翻译教学,以适合翻译教学的方法来完成翻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而旅游翻译则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既涉及翻译专业的内容又涉及旅游专业的内容,所以,更应在教学中引入适合于该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来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以达到该学科的教学目的。

一、目前旅游翻译的教学模式及现存问题翻译教学目前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并没有相应的地位,这与我国翻译教学大环境有关。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依存于大学英语教学,它一般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多部由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不谈翻译理论和技巧,也不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李忠华,2007)。

自1985—2004年,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三大纲一要求。

1999年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能力。

第十章 张春柏 汉译英 习语翻译

第十章  张春柏 汉译英  习语翻译

第十章习语的翻译在第九章中我们从宏观上讨论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本章讨论文化翻译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习语的翻译,因为习语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因素处理得当,习语才能翻译得好。

英汉两种语言都富于生动形象的习语,英汉习语因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特色,但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与思维有着巨大的“共核”(common core) ,所以英汉习语有时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的习语固然可以让译者惊喜,而独具文化特色的习语往往又使译者发出蜀道之叹。

10.1汉英习语的异同英语的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英语习语指的是那种字面意义不同于实际意义的词组或句子,譬如 I'm all ears,这句话不能照字面理解为“我浑身是耳朵”,其真正含义大致相当于“我洗耳恭听”。

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短语或固定词组、谚语、成语、俚语、俗语、警句、格言、各种惯用法等等。

汉语习语也很难划定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上述英语习语的范围,还可加上歇后语、双关语等。

对于习语我们在此不作过细或十分精确的分类和界定,因为各种习语本无绝对分界,并且有的在英语里看来是谚语的译成汉语倒成了成语,或者汉语的四字成语译成英语后看上去可能倒像谚语或格言或普通词组,所以我们所指习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我们不将习语具体分类讨论,而是按照翻译原则和方法分节讨论。

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最为精彩的一章。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大自然、动植物、历史、典故等等,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结晶,这些特点可以说是英汉习语的共同特征。

英汉习语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词语搭配。

普通词组的搭配是灵活多样的,而习语的搭配却是比较固定的,单词的意义也决定于这种相互搭配,所以习语是搭配上的极端,基本上没有灵活性。

我们通常不能随意改变习语的词序或用其它词来替换,比如在英语中只能说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而不能说 pearls are cast before swine,或者 cast pearls before pigs。

工作坊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博鳌力量》汉译英为例

工作坊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博鳌力量》汉译英为例

艺术教育 |工作坊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博鳌力量》汉译英为例□艾欣/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日益增加,翻译市场对职业译员的需求与日俱增,对职业译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累计报名人数达135万人次,累计通过考试人数达18.2万人次。

由此可见,国内的翻译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其中可胜任纪实类文学文本外译语篇的译员更是稀缺。

传统的翻译原则强调的“忠实”“对等”“等值”等概念,在实用文体翻译仍然发挥着指导作用,而在文学翻译中却很难完全做到,因为文学翻译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不可为”和“必须为”之间讨生活[1],文学翻译更加关注文本蕴含的“味”和“情”,这要求译者深入钻研文本背后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和历史文化等内容,以求能够准确地传递作品的内涵,发扬作品的价值[2]。

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借鉴以学生为中心的美国翻译工作坊模式,鼓励采用合作建构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探讨工作坊对纪实类文学文本翻译的影响。

1 翻译工作坊“工作坊”一词源于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后用以指代不同立场、不同种群的人们通过参与和创新,彼此碰撞交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对策的一种方式[3]。

自196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率先开设工作坊用于文学翻译并取得成效后,其他高校相继效仿。

1.1 翻译工作坊的定义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近年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3]。

根茨勒将其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

”笔者认为,翻译工作坊旨在为翻译领域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以推动翻译工作者和翻译行业的发展。

1.2 翻译工作坊的特点翻译工作坊具有鲜明的实操性。

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播翻译知识,缺乏课堂互动和意见交流,而且翻译标准单一化。

第七章 张春柏 汉译英 英汉句子对译中的词序

第七章  张春柏 汉译英  英汉句子对译中的词序

第七章英汉句子互译中的词序英语和汉语词序差别很大。

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两种语言在词序排列上各自的特点,然后再针对这些特点讨论一下英汉互译中词序的处理方法。

7.1 英汉句子词序的差异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这便决定了两者在词序安排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语组词造句时,词序主要由语义的搭配决定,即语义团块的先后次序是由人的思维逻辑来决定的。

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其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时间上,英语句子的词序主要是根据语境的需要安排,而汉语通常按事情发生或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例如:1 He went to bed after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他做完作业后便上床睡觉了。

2)They started as soon as he came .他一到他们就开始干了起来。

3)Calmly Mother looked around before she turned back fearlessly, closing the door behind her and dashed to the window.母亲镇定地环顾四周,然后毫不畏惧地转身回到屋子里,顺手关上门,一个箭步奔到门口。

4)A loud applause exploded from the audience when the actress went on the stage.当女演员登上舞台时,观众中爆发出一阵掌声。

5)The invaders will not surrender until they come to the end of their tether.侵略者不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不会投降的。

6)He was given a chair and asked to wait a little as darkness came on, then suddenly the whole bridge was outlined in lights.天快黑了,人家给了他一把椅子,请他坐下来等一会儿。

电影名翻译开题报告范文

电影名翻译开题报告范文

电影名翻译开题报告范文电影名翻译开题报告范文目的: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外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对影视翻译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人物。

他的研究涉及范围既深又广,对于不同影视翻译的模式的如何分类,影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影视翻译的受众等等的研究都颇有造诣。

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在影视作品众如何翻译习语,还在字幕翻译的教学方面颇有见地。

他的研究还包括在配音和字幕的英文电影的流行下,丹麦本国语言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总体来说,欧洲近年来影视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理论研究开展的较为广泛和深入,在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质量控制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规范。

3、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张春柏教授长期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翻译的影视剧近三百部、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①研究的过程。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

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

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报告研究研究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们科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大中小学教研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我们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你就要阐述清楚你的问卷是自制的呢?还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们在研究用,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炼一两种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就可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时 的 5 英 语 900 句6) 、听 说 法 ( visua-l audio approach) 、基于转换生成语法的/ 语言习得0和句 型转换练习( sentence transformation drills) 、基于 功能语言学的意念法 ( notional syllabus) 、情景法 ( sit uational approach ) 和 交 际 法 ( communicat ive approach) 以及 语 篇分 析 ( discourse analysis) 等。 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则催生 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提倡启发式教学和 个性化学 习, 鼓励学 生自己 主动学 习( 胡 壮麟, 2005) 。
# 70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 LT P) 2011 年第 2 期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
) ) ) 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 张春柏 吴 波
提 要: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精品课程的 建设为例, 从教 学理念、教学 模式和 教学方法 的角度 讨 论翻译课程建设问题, 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学生 为中心、采 用注重过 程的教学模 式。本课程教 学改革努力 把 传统的课堂转变为翻译工作坊, 在教学内容上则 以汉英对比为经、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为纬, 让学生在讨论 与互动中提高翻译能力和英语水平。
一大批西方学者的研究在全世界的翻译研究和教 些流于宽泛, 只规定了量化的目标, 操作性比较
# 72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 LT P) 2011 年第 2 期
差。事实上, 翻译课的目标应该是双重的, 除了翻 译能力以外, 还有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毋 庸置疑, 翻译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互相促 进的作用。换言之, 我们认为高年级翻译课具有 双重任务, 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 提高他 们的翻译水平, 又要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语言的 认识, 提高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
绕翻译技巧( 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分句、合句 等) 的传授与操练展开, 教学素材的组合以词、句、 段的翻译练习为主, 篇章练习较少。教学素材来
是关于汉英翻译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我们最终 认定汉英翻译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汉英思维转换的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本内容。
源较单调, 多取自文学作品, 而较少其它来源。课 因此, 我们逐渐确立了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
始了对翻译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本世纪初开始进 的部分, 与学生共同探讨不同译文产生得华 过程, 增强学生对影响翻译结果的多种因素的了
东师范大学的教改立项, 于 2008 年被评为上海市 精品课程, 2009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 4) 第四阶段( 2004 年 ) 2009 年) : 通过对一直
译课的培养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我们从
2005 年本课程教改立项后, 我们对课程重新
关注词、句的转换转向以篇章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进行了定位, 并实施了从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的教
研究不同文体在翻译 转换中如何最 终实现其功 改实验, 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能。素材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 而是包 1. 课程定位
容了文化介绍、科普文章、时文等多种题材, 通过
根据教育部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 高等学校
教学, 使学生与翻译相关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
3) 第三阶段( 2001 年 ) 2003 年) : 本世纪最初 力的要求是: / 能利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 将英美
的几年, 翻译研究完成了文化转向。关于社会文 报刊上的文章及文学名著译成汉语, 或将我国报
参与翻译活动的 译者内部因素
历史性 视域 偏见 理性因素 价值观 译者意图 知识结构 翻译能力
灵感
非理性 因素
直觉 潜意识
对翻译活动的 社会 制约因素
时代背景 翻译目的 意识形态 职业规范 社会文化需求 文本特点与翻译功能 译者、赞助人、译文使用者 之间的合作与制约关系 翻译情境的变化和译者对 此的感知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整体大目标: 提高学 生翻译 能力 具体目 标: 翻译 能力与资源的掌握( 重运用与评价)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模式 翻译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表 1 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以过程 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比较
式的区别, 就是/ 授人以鱼0和/ 授人以渔0的区别。 学领域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课程组成员通过
如上所述, 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一个重要共识 就是: 所有课程、包括翻译课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具体而言, 就是以/ 过程为 取向的翻译教学0模式( 朱玉彬、许钧, 2010) 。朱 玉彬和许钧( 2010) 清晰地比较了以译品为取向的 翻译教学模式和以过 程为取向的翻 译教学模式 ( 见表 1) , 结论是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一言以蔽之, 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 学模式和我们提倡的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 LT P) 2011 年第 2 期
# 71 #
比较类别 学习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操作程序 操作策略
以译品为取向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整体大目标: 提高学 生翻译 能力 具体目 标: 语言 与翻译知识的传授( 重识记和理解) 教师讲解输入模式 翻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任何教学模式, 都应该以后者为取向。
研读这些翻译理论, 并通过自己的案例研究, 认识
三、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精品课程建设
到了社会文化语境对培养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重
华东师范大学的翻译教学团队较早意识到了 要性。在课程组织方面在坚持原先篇章翻译练习
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 和讨论基础的同时, 又加入了不同译本分析比较
在上述教学思想和理念发展的指引下, 我们 确定了翻译能力的各种要素。我们认为, 翻译能 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 以分 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 并包括译 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 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 本的质量。翻译能力就是译者的职业能力, 是翻 译教 学的 目 标( 吴 波, 2008) , 这 和 马会 娟 等人 ( 2010) 所说的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 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查询资料的能力基本相同。
本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以来教学效果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 我们发现汉
1) 第一阶段( 1992 年 ) 1997 年) : 当时外语学 界普遍把翻译教学看 作语言教学的 一个组成部
英翻译教学的根本还是应该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 在语言和思维层面的差异来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分, 认为翻译能力即语言能力。翻译教学主要围 同时兼顾翻译情境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这
程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上述这些翻译教学思想和实践的变革成果渗
2) 第二阶段( 1997 年 ) 2000 年) : 随着翻译活 动日益频繁, 西方翻译理论大量涌入我国, 人们对
透在我们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 并且有系统地在 我们编著的教材5英汉汉英翻译教程6( 高等教育
翻译的认识不断深化, 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翻译 研究视角。这时我们认识到翻译课不是语言课, 也不仅仅是技能课, 而是一门具有独立的教学目
表 2 译者的/ 工 作机制0
2. 课堂教学的实施: 把课堂变成翻译工作坊 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认识到, 要培养学生的综
合能力, 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和英语
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缺陷, 以教师为 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翻译活动缺乏兴趣, 往往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因此, 必须改变教学模 式, 把课堂变成翻译工作坊, 用讨论式和互动式的 教学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译品为取向的 教学模式。正如李明和仲伟合( 2010) 所说的, / 作 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 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 翻译. 、-在合作中学习翻译. 、-在讨 论中学习翻 译. 的方式,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并通 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 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 译的真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 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0
但是, 以上所说的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实验 大多用在起点比较低的中小学英语和大学英语课 堂里, 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 且主要发生 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精读课等课程上。在高年 级阶段, 特别是翻译教学领域, 我们的改革显得 有些步履维艰。这一点从近三十年出版的翻译教 材即可窥其一斑( 张美芳, 2001) 。据笔者观察, 相 当多翻译课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 结果对比0教 学模式, 即学生做练习 ) 教师用/ 标准译文0进行 对比、点评的教学模式。教师仍然占据中心位置, 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的点评、接受教师的/ 标 准译文0。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 以译品为取向的 翻译教学0( 朱玉彬、许钧, 2010) 。
与此同时, 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经历了 相应的变化、创新。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基 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直接教学法( t he direct met hod) 、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句型教学法( patt ern and drill) 和替换练习( substitution drills) ( 如风靡
出版社, 2003 年) 和课程组成员的相关教学论文 中体现出来。本教材以汉英对比为经, 以不同类 型的文本为纬, 同时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
标和教学模式的课程。这一阶段, 我们将学生的 讨论了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较好地解决
双语言和双文化能力与翻译转换技能共同列为翻 了课堂教学以什么内容为主线的问题。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应用 型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 翻译活动日益呈 现出功能化和职业化的特征, 表现为一种实实在 在的创造生产价值的社会活动。为了研究译者在 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我们试图进一步描述译者的 / 工作机制0( 吴波, 2010) , 以求更清楚地反映翻译 活动的功能性和社会性。表 2 是译者工作机制的 一个平面展现, 它罗列了宏观的翻译过程所涉及 的诸多因素, 展示了译者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网络中斡旋, 在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社会 制约因素相互渗透和作用下进行翻译, 以实现译 文的功能和翻译活动的作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