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四篇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柳宗元的寓言故事柳宗元的寓言故事4篇柳宗元的寓言故事1【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小学生必读寓言故事通用12篇
小学生必读寓言故事通用12篇小学寓言故事篇一有一天,柳宗元得了重病,脾脏肿得很大,而且时常心脏悸闷。
他急忙请一医生治病。
医生察看病情后说:“依你现在的病情来诊断,服食茯苓应当最见疗效。
”第二天,柳宗元就叫人到集市上去买了一些茯苓来,自己煎着吃了。
结果服药之后,病不仅不见好转,相反地更加重了。
柳宗元非常生气,派人把医生找来,责怪他医术不精,开错了药方。
医生听了柳宗元的话十分奇怪,自己行医多年,这种病也见过一些,的确是对症下药的。
他便提出看看药渣子,是不是药买错了。
医生一看药渣,一阵惊呼:“唉呀,这全都是老山芋呀!是那个卖药的骗了你,你不辨真伪买下来。
你自己糊里糊涂不识货,现在却又来责怪我,你也太过分了。
”柳宗元吃惊地望着药渣十分惭愧,慢慢又愤恨起来。
从这件事推广开想,有不少事是与之类似的。
人世间,拿着老山芋去冒充茯苓出售,使得人家病情加重的事,其实多得很!又有多少人能够辨别其中的真伪呢?小学生寓言故事篇二鸡有翅膀,但它们飞得不高。
大头儿子说:“我要让它们像小鸟一样飞!”爷爷听了说:“行啊,可你要训练它们,它们就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大头儿子第一个星期是这样训练它们的:他把鸡抱起来往远处一扔,鸡便拍着双翅扑愣愣朝前飞几下,再落到地上;第二个星期大头儿子把鸡放到鸡窝顶上,把米撒在地上,引诱鸡飞下来吃。
开头两只鸡都怕,后来公鸡勇敢起来,一低头往下一飞,哈!它吃到了米。
胖母鸡也紧跟着飞了下来。
第三个星期,大头儿子抱着鸡,想爬到爷爷奶奶住的房子的屋顶上去练,结果被奶奶挡住了:“不行,鸡摔坏了可以杀了吃,要是你摔坏了怎么办?”大头儿子没办法,只好带着鸡到院子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上去练。
大头儿子搬来一条长木板,靠在老槐树的树干上,就张开双臂把鸡往木板上赶。
鸡不愿意,大头儿子只好把它们抱上去,然后抓出一大把米使劲往树窝里撒。
两只鸡终于明白了,嘀笃嘀笃从木板上走到树上,冲着树窝埋头吃起米来。
等它们吃完,大头儿子便在树下拍着手说:“飞!飞!快飞下来!”两只鸡便一前一后飞落到大头儿子身边,飞得可好啦,就像两只大鸟。
柳宗元及代表作
柳宗元及代表作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生平[编辑本段]家世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秩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
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
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文人的悲剧——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通用13篇)
文人的悲剧——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通用13篇)文人的悲剧——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篇1《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①。
然而,这种理解疑点颇多:柳宗元笔下的驴似乎不像高官显吏,也未“仗势欺人”,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其遭遇尤其值得同情。
一句话,这篇寓言的寓意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两篇分别是《临江之麋》和《咏某氏之鼠》。
这后两篇的故事大致相似:临江之麋,依仗主人宠爱,日与家犬游戏,结果忘己身份,见外犬而“欲与为戏”,被外犬“共杀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为主人宠爱,于仓廪府库中恣意为患,“饱食而无祸”,后换了新主人,仍“为态如故”,结果被群猫捕杀殆尽。
柳宗元在《三戒》序言中,是这样说明这组寓言的创作意图的:“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按序言中的对应关系,麋属于“依势以干非其类”之物,鼠属于“窃时以肆暴”之物,两者正是那种“仗势欺人”、“外强中干”而又“无才无德”的权贵或者爪牙,其下场属罪有应得。
而驴只是“出技以怒强”,显然不与麋、鼠同类:因为它并没有“依势”逞己威势,又没有“窃时”肆己暴虐,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而忘记自己是谁。
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结果。
那么,《黔之驴》到底写的是什么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又究竟如何?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我提出一个也许是“惊世骇俗”的看法:我认为,《黔之驴》写的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在于告诫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强”,而应锋芒内敛,谨慎处世,以求全身远祸。
这是柳宗元基于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经历而得出来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写过一篇《蝜蝂传》,说有一种小虫子名叫蝜蝂。
它有个习性,就是特别喜欢背东西,看到什么就背什么,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虽然疲惫不堪,但却不愿停止,最终蝜蝂被压得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拿掉背上的东西,可是它缓过来劲儿,还能继续爬行后,就又开始像原先那样接着抓取东西背上。
这种小虫还喜欢往高处攀爬,直至用尽力气,摔死在地上。
柳宗元对这些人是这样评论的:“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这些人的见识与小虫无异,实在可悲。
此外,柳宗元还写过一个《永某氏之鼠》的寓言,说永州有个人非常迷信,他因属鼠,便以为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
家中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打杀老鼠,仓库厨房也任凭老鼠横行而放任不管。
于是,老鼠们奔走相告,其他地方的老鼠蜂拥而至,大吃大喝也无灾祸。
就这样,他家再无一件完整的东西。
白天,老鼠与人在一起活动,晚上,老鼠响动让人无法入眠,即便到了这个地步,这人也不觉得讨厌。
柳宗元代表诗歌10篇
柳宗元代表诗歌10篇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
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柳州。
他首创“寓言”体,寓情山水而不忘国政,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他著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被后人收入《柳河东集》中。
819年,他因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宋高宗加封为文惠昭灵侯。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柳宗元代表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捕蛇者说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饥渴而顿踣一作:饿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黔之驴的原文赏析
黔之驴的原文赏析第1篇:黔之驴的原文及赏析原文黔之驴(1)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
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
蔽林间窥之(7)。
稍出近之(8),?\?\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
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
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
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
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来源选自《柳河东集》。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流域、重庆黔*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后来称贵州省为黔。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鉴赏《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
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
“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黔之驴的原文赏析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
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
蔽林间窥之(7)。
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
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
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
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
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柳宗元的小故事
柳宗元的小故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柳宗元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一、《江雪》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整天郁郁寡欢,终日闭门谢客,以饮酒吟诗打发时光。
闲时,就教小书童柳植写字作诗。
这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经柳宗元悉心教导,不但能吟诗作对,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能把主人的笔迹模仿的惟妙惟肖,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爱。
那年冬天,柳州居然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柳州成了一个银妆玉砌的世界。
知府邀请柳州的文人墨客在鱼峰山上的“望江亭”喝酒赏雪。
席间,知府大人要来客每人做一首赏雪诗助兴,并规定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个“雪”字。
那帮文人写的尽是些俗不可耐的吹捧之诗。
柳宗元内心感到非常腻烦。
他独自不动声色地大喝,轮到他写时,已酩酊大醉,内心极其厌烦,告诫自己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迷迷糊糊地走到桌前,信手写了“千山孤独”四个大字。
写完后,就摇摇晃晃爬在桌上。
知府大人见只写了这么四个字,心里十分不满,卷起宣纸,便打道回府。
小书童柳植见状,知道不妙,主人得罪了知府大人了,这四个字也许会成为整治主人的罪证。
他急忙追去,在半山腰拦住轿子道:“启禀老爷,我家主人酒醒了,深怀歉意,命小的来取那没写完的诗稿,让他继续写完。
”知府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我在这儿等他。
”柳植拿了只有“千万孤独”四个字的诗稿,回到望江亭,但主人还躺在石凳上,任凭柳植千呼万唤,又拖又拽,都没法把柳宗元弄醒。
柳植见知府还在半山腰等着,急得他望着茫茫白雪大哭起来。
这时,在柳江江边,恰有一叶小鱼船,停泊在浩渺的江天之中,一位老渔翁,披着蓑衣独自一人在那里垂钓。
柳植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忘我的拿起笔,勇敢地在“千万孤独”四个字下面,挥毫添上诗句,就成了一首咏雪诗,最后一个字正是个“雪”字,符合知府大人的要求。
柳宗元的动物寓言
结果弄得这个人的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衣架上 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喝的、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 西。
老鼠在白天成群结队地与人一道 行走,到了晚上就偷咬东西,打架吵 闹,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吵得人不 能入睡。可是这个人却始终不感到厌 烦。
几年后,这个人迁移到了别的地方。后来另有人搬到 这里居住,老鼠还是照样地胡作非为。新搬来的人说: “这是一些钻在阴暗角落里害人的东西,偷吃东西,捣乱 逞凶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会猖狂到这种程度呢?”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 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就完全顺 从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以后,忘记了自己是麋鹿,以为狗真 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再一起顶撞翻滚,越来越亲 近。狗因为害怕主人,只得与鹿周旋得很好,可是却不 时地舔着自己的嘴唇,露出想吃鹿的馋劲儿。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野狗在路 上,便跑过去想跟它们一同玩耍。这群野狗见鹿主动跑 过来,既高兴又恼火,一拥而上扑过去把鹿咬死吃掉了, 尸骨散乱地丢在路上。麋鹿到死也没有明白这是怎么一 回事。
老虎渐渐地逼近后,越来越轻侮驴,撞动挤靠、冲击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 说:“驴的技艺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 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去。
唉!驴的形体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 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 终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讽刺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认敌 为友,结果走向灭亡的人。
黔地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 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 大物,把它当作神灵,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渐渐小心地走 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柳宗元三戒中的寓言
柳宗元三戒中的寓言
柳宗元的《三戒》是寓言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
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作,通过麋、驴、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借题发挥,揭露了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得意小人的丑态,并预言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文章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
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有《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1.《临江之麋》:柳宗元借一只被主人溺宠的麋鹿,家里的狗因为惧怕主人而不敢动它,反而和它示好。
结果有一天,这只麋鹿跑到外面去玩,却被外面的狗吃掉,而它却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外面的狗吃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狐假虎威的小人,并告诫他们只要一旦失去了主人的庇护,他们的命运将是很惨的。
2.《黔之驴》:柳宗元借一只被人运到贵州却无可作用的驴子,在遭遇老虎时,终因技不如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最终难逃厄运。
3.《永某氏之鼠》:柳宗元借永某氏因生肖属鼠而喜欢鼠,任凭老鼠在家中胡作非为,结果房子换了主人后,老鼠全部被主人消灭的故事。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作恶多端的小人。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语文补充教材_柳宗元寓言选
柳宗元寓言选(一)蝜蝂传(二)临江之麋柳宗元学习重点寓言是含有教诲、劝谕或讽刺意义的故事,虽然篇幅短小,却饱含幽默与智慧,适合用来宣扬主张或针砭现实。
蝜蝂传、临江之麋是柳宗元的寓言名篇,从中可以看到柳宗元对于社会百态的冷静观察与讽谏。
本文学习重点如下:1.认识寓言文体的写作手法及流变发展。
2.认识柳宗元寓言作品的风格及其讽谕技巧。
3.学习运用寻常的物象写出深刻的寓言小品。
题解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为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之寓言。
寓言,就是在一个故事里,寄托某些哲理,用以劝谕或讽刺,通常是以动物或植物当作主角。
第一则蝜蝂传以物讽人,藉由蝜蝂善负、好上高、至死方休的特性,来讥讽世人贪得无厌、攀缘阿附,至死不悟的可悲。
第二则临江之麋,为柳宗元三戒其中一篇。
叙述一只受主人保护的幼麋,倚仗人势,得意忘形,最后大难临头,死得不明不白。
这两篇文章短小精悍,形象鲜明,寓意深长,堪称柳宗元寓言文章的代表作。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生于代宗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年四十七。
柳宗元自幼精敏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
后因参与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于宪宗即位后(公元八○五年)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改任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任内勤政爱民,故有柳柳州之称。
柳宗元文章以寓言及游记最为人称道。
其寓言擅用讽谕的笔法,剖析人情,反映时政,以表达忧国忧民之思。
其山水游记富有开创性,不仅描摹自然景物之美,进而把自身际遇和情感融入其间,凄清幽峭,新奇出色。
永州八记尤享盛名,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
柳宗元文章雄深雅健,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有柳河东集传世。
课文与注释(一)蝜蝂传(一)段旨:叙述蝜蝂善负、好上高、至死方休,因此往往自取其祸。
一蝜蝂○1者,善负小虫也。
柳宗元寓言故事精选
柳宗元寓言故事精选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翻译: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
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
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
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
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柳宗元的小故事精选
知府大人见只写了这么四个字,心里十分不满,卷起宣纸,便打道回府。小书童柳植见状,知道不妙,主人得罪了知府大人了,这四个字也许会成为整治主人的罪证。他急忙追去,在半山腰拦住轿子道:“启禀老爷,我家主人酒醒了,深怀歉意,命小的来取那没写完的诗稿,让他继续写完。”知府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我在这儿等他。”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多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3、黔之驴
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加口字旁),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黔中原没有驴子,喜欢揽事的人就用船把它运了进去。运到以后,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驴子那巨大的身躯,以为是神怪出现。就躲到树林间暗中偷看,一会儿又稍稍走近观察,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识不透驴子是什么东西。
柳宗元的小故事精选
一、《江雪》
柳宗元
被贬柳州后,整天郁郁寡欢,终日闭门谢客,以饮酒吟诗打发时光。闲时,就教小书童柳植写字作诗。这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经柳宗元悉心教导,不但能吟诗作对,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能把主人的笔迹模仿的惟妙惟肖,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爱。
柳宗元
第二联中,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 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 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 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 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 和不平。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 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讲课人:张梓桓
时代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 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 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 “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 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 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 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 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 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 时写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 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 作,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 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面对满目异 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 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三、思想理论:
根据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柳宗元提出了 “遂人之性”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 为政者不应干扰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让百姓 自由的发展,顺应百姓的性情和习俗,实行自然 而然的“养民”之术。基于“遂人之性”的思想, 柳宗元借鉴道家学说提出了“遂人之性”与“民 自利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原来儒家学说民本思想 的发展与创新。它突破了儒家强调教化与德行的 治人之术,强调顺应人民的天性,使人民不受外 界的束缚,自由的发展;它还将“民利”与“民 自利”区分开来,在传统的儒家所倡导的“仁政” 基础上提出了“民利民自利”的论题,从而为儒 家的治国思想开辟了另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柳宗元《三戒(并序)》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三戒(并序)》原文及翻译柳宗元《三戒(并序)》原文及翻译《三戒》含《临江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
《临江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三戒(并序) 〔唐〕柳宗元【题解】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
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
作者借、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炼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于祸〔6〕。
有客谈、驴、鼠三物〔7〕,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临江之人〔8〕,得〔9〕,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之〔10〕。
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稍大,忘己之也,以为犬良我友〔12〕,抵触偃仆〔13〕,益。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4〕,然时啖其舌〔15〕。
三年,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至死不悟。
黔之驴黔无驴〔17〕,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18〕。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荡倚冲冒〔19〕,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6�2〔20〕,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21〕,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22〕,畏日〔23〕,拘忌异甚。
柳氏寓言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
唐 柳宗元
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故人称柳河东。 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
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 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 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 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著名的《永州 八记》就写于这个时候。有《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以及 《小石潭记》等。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 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 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 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世人又称他为 柳柳州。
艺术手法:对比和类比
作用:突出论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寓言
寓言式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 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 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
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 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 蛇添足》
柳氏寓言
柳宗元以高度駕御文字的能力,鋪寫寓言式 散文,故事中的結構更緊湊、人物更鮮活、 說理更深刻,文章的語言在高度鍊達中透 顯 出藝術性。此類作品的代表作如《蝜蝂記》 《臨江之糜》《黔之驢》等。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 “韩柳”合称 • 骈文、古文和古文运动
骈文:骈偶四六,两两相对,一般为四六句,华而不实 古文:是韩愈提出,实为先秦散文,与骈文相对立的一种 散文,是不压韵的散文。 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代散文传统,因此 人称古文运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张“文以明道”
柳宗元名篇古文
柳宗元名篇古文一、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呀,他是唐代特别厉害的文学家呢。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仕途不顺,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的作品才特别有深度。
二、柳宗元名篇1. 永州八记注释:永州是他被贬的地方。
这八记呀,就是他在永州这个地方写下的八篇游记。
翻译:比如说小石潭记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过来就是从小土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就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赏析:这篇文章描写超级细腻呢。
他把小石潭周围的景色写得活灵活现的,从潭水到石头,再到周围的树木,就像一幅画一样在我们眼前展开。
而且呀,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还暗暗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被贬后的忧伤情绪。
2. 捕蛇者说注释:这里的“蛇”是一种很特别的蛇。
翻译: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就是说永州的野外产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碰到草木,草木都会死,咬了人,没有能抵挡的。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赋税繁重,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他用捕蛇者宁可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意交赋税的对比,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统治阶级。
3. 黔之驴注释:黔是地名啦。
翻译:“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就是说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运了进去。
赏析:这篇寓言故事可有趣了,把驴和老虎的形象刻画得特别生动。
开始老虎被驴的庞大身躯吓住了,后来慢慢发现驴其实没什么本事,就把驴给吃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的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蝜蝂(fùbǎn)传》原文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1]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
(它)爬行时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它们。
(背负的)物体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
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
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在地而死。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词语释义〔蝜蝂(fùbǎn)〕,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困剧〕非常困倦疲累。
困,疲乏。
剧,很,非常。
〔因〕因而。
〔辄持取〕就去抓取。
辄,就。
(涩)不光滑。
〔卒〕最后,最终。
〔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或〕有时。
〔去〕除去,拿掉。
〔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
〔苟〕尚且。
〔又持取如故〕故,原来。
〔好(hào)〕喜爱。
〔上高〕爬高。
(已)停止。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
嗜,贪,喜好。
〔货〕这里泛指财物。
〔厚〕动词,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松懈。
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
〔黜(chù)弃〕罢官。
下文“迁徙”是“流放”的意思。
〔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
〔病〕疲惫。
〔以〕通“已”,已经〔不艾(yì)〕不停止。
艾,止息,停息,悔改。
〔滋〕更加。
〔前之死亡〕前人因贪财而死的。
〔形〕形体。
〔魁然〕壮伟的样子。
〔名人〕被命名为人,意义为被称作是人。
〔辄〕立即,就〔或〕有时〔故〕原来一样寓意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
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
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临江之麋》原文临江之人,畋得麋(mí)麑(ní),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
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翻译临江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
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
小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头鹿了,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
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鹿的尸体七零八碎散落在地上,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注释畋(tián):打猎。
麋(mí)麑(ní):麋鹿。
麋,一种小型鹿类。
这里“麋”、“麑”同义。
畜(xù):饲养。
垂涎:流口水。
扬尾:摇尾巴。
皆:都。
怛(dá):惊吓,呵斥。
是:这。
日:天天、每天。
习示之:让狗看熟了。
之:代词,指群犬。
良:的确。
自是:从此。
自:从。
是:这。
就:接近。
习:熟悉抵触偃(yǎn)仆:碰撞翻滚。
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
偃(yǎn)仆:放倒。
稍:渐渐,逐渐。
善:友好,友善。
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
甚:很。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使:让。
如:依照,按照。
益:更加。
就:接近。
俯仰:周旋,应付。
积久:日子一久。
示:给…看。
众:多。
共:一起。
以为:把……当作。
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稍使与之戏:戏:游戏,玩耍。
之:代群犬。
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
时:经常,常常。
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麋鹿)。
啖:吃,这里的意思是"舔"。
其:自己的。
悟:领悟。
狼藉:散乱(这里指尸体散乱不整。
)喜而怒:既高兴又恼火。
寓意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1]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麑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
寓言分析寓言往往是先叙述寓言故事,然后加以评论,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借助动物、植物或人们相关的事例,来讽刺或揭露某些社会现象、做人之理,给人启示或教育。
柳宗元的这篇寓言小品则要你用心思考方能领会其含义。
请你加以概括。
寓言描写了麑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
影射了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奴才,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黔之驴》原文黔(qián)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3]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4]注释黔(qián)地名;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今湖南阮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后来称贵州省为黔。
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
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运到。
则:却。
之:代词,代驴。
庞然:庞大的样子。
然,......的样子。
以为:把……当做。
以:把。
为:当作。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观察。
稍出近之:(老虎)渐渐走出树林接近它(驴)。
稍:渐渐。
近,接近。
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
莫,不。
相:动作一方偏指另一方。
大骇:非常害怕。
大:非常。
骇,害怕。
远遁:远远地逃走了。
遁:逃走。
远:遥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要。
噬:咬。
以:认为。
己:自己。
然往来视之。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回回。
视:观察。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异:特殊的。
者:表示揣度的语气。
益习其声: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习:熟悉,习惯。
益:渐渐,更。
终不敢搏: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终:最终。
搏:扑、击。
稍:渐渐。
近:靠近。
益:更加。
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荡:碰撞。
倚:依靠。
冲:冲撞。
冒:冒犯。
驴不胜怒:驴不堪恼怒。
不胜:不能承担或承受。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因:因此。
计之:盘算着这件事。
计:盘算。
之: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技止此耳:(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耳:罢了。
因:于是。
跳踉(tiào liáng):跳跃。
㘎(hǎn):(虎)怒吼。
尽:吃光。
乃:才。
去:离开。
断:断裂,这里指咬断驴的脖子。
噬:咬。
译文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驴)进黔,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老虎)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渐渐地出来接近它,非常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一声长鸣,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驴子,(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算计这件事说:“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了。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寓意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驴子角度:不要依赖他人或外力,必须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
《永某氏之鼠》原文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1]翻译永州有一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特别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