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目录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三节区域开发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第一节自然条件第二节技术条件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第四节结语—评价产业布局条件的依据第四章第一产业布局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布局第二节农业土地利用第三节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区划第五章第二产业布局第一节工业布局特点与制约因素第二节工业部门结构与布局第三节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第四节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第六章第三产业布局第一节第三产业概述第二节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布局第三节商业布局第七章城市布局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职能与分类第三节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第四节城市体系第八章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第一节经济区划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第三节区域规划第九章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技术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代技术方法第十章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一节古代的经济地理第二节近代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现代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五节结语——启示与展望主要参考资料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从经济地理学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一个独立分支,并且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有着科学史上的血缘关系,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要制约甚至规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既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与地理学相比,它的特点不过是“同中之异”罢了。

为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探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前者由后者衍生而来,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经济地理学导论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二章一.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联合国制定的。

因而,这种分类法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及广泛的适用性,也是研究产业结构常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之一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共分十类。

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这十大类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性;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法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

标准分类法既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细化,例如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制药冶金工业;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二.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三.(1)区域间的平衡问题:无论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由于各地发展条件有差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总是不平衡的,在客观上形成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应有空间推移。

问题的实质都涉及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问题。

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采取梯度开发战略,首先加强沿海地区,经济效益最高,但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如果采取重点开发西地区,优点是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臣,但经济效益又太差;如果来取中间突破战略,把中部区作为投资重点,虽然地区的差距拉得不大,然而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布局。

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

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

第七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教学目标:了解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区位的内涵、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不同时代各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本章教学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学时);2.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2学时);3.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2学时);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学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和区位因子(一)区位1.概念Location :位置、布局、场所、分布…2.内涵自然的区位;物质的区位;社会的区位…“单一”因素区位--“综合”功能区位“点”区位--“关系”区位“静态”区位--“动态”区位(二)区位因子●概念Locational factors/forces--——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作用企业产业区(城市、区域)二、区位理论(一)基本理解(二)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进行空间移动的限制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土地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

(二)影响机制(三)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

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的重要性:ᢲ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实现的场所。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明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不同学者和学派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重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主。

时间安排:3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地理研究,2001,21(1):9-14.6.Nigel Thrift.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33: 291–298.7.“新经济地理学”在哪里?--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5-6月出版.8.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showarticle.php?id=500&class=69.顾朝林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showarticle.php?id=51&class=610.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2005,25(4):437-442.11.Caterina Marchionni.Geographical economics versus economic geography: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put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4, 36: 1737 -1753.12.《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3.Economic Geography.14.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 17世纪以前。

1经济地理学导论(2)

1经济地理学导论(2)
课程简介
科目英语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授课老师:王文宇
E-mail: wangwy99@
成绩评估方式
期中考及期末考試共占60% 研究报告与作业占20% 出席率及课堂提问(20%)
经济地理学概论
Fiat Factory, Italy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旅游地理学(Tourist geography)
专论的 经济地理学—(special economic geography) 又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 产业布局 演变规律
2.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 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 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 以及边界等内容。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政治又影响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产业布局的形成发展,影响地域的 产业布局特征。 研究生产的地域空间结构,必须研究政治的 地域空间结构,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密切关 系。
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Research Objects of Settlement Geography 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 地域分布规律。 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广大的农村居民点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而对于城市的形态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也 是聚落地理学的内容,是属于人文地理学的 分支。 但若把城市作为生产的中心,即加工工业和交 通运输的中心来看,它和经济地理学研究客 体——产业布局,也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式, 故又多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作为 经济地理学的特殊分支。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所创立。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

所谓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并对居民点体系研究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作出贡献。

四、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是探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层次的分布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

它是分析城市体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统计模式就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最基本模式,通常用的统计模式包括以下三种:1.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帕雷托分布模式;3.顺序,规模分布模式五.大城市经济圈(一)大城市经济圈的特征(二)大城市经济圈的扩散规律1.蔓延扩散规律2.轴向扩散规律3.点状融合规律第八章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第一节经济区划所谓经济区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经济区别是指对经济区的划分;广义的经济区划既包括对经济区的划分,也包括经济区划方法论问题。

一、经济区的性质及其形成与发展(一)经济类型区:我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二)部门经济区:分为综合部门经济区和单项部门经济区两大类(三)综合经济区:对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有经济协作区、经济行政区、城市经济区三种类型。

三、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4.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5.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一、发展战略的由来与发展二、发展战略类型和主要特征①联合国从60年代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国际发展战略”,着重于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促进经济发展。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学科专业代码名称笔试科目代码名称参考书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编者备注030304 民俗学民俗学《民俗学概论》《民俗学原理》《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钟敬文乌丙安钟敬文初试科目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本)《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岱年田兆元初试科目社会学《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敦福复试科目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阴法鲁加试科目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段宝林加试科目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初试科目现代汉语《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黄伯荣初试科目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何九盈复试科目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高名凯、石安石叶蜚声、徐通锵加试科目中国古代作品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加试科目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初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游国恩朱东润初试科目藏文文法《藏文文法》甘肃民族出版社才旦夏茸初试科目藏族文学史与文学文献《藏族文学史》(汉文)《藏族文学史》(藏文)《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四川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马学良扎布仁青多杰初试科目文献学概要《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2005年版吴枫复试科目藏族文化概论《藏族文化概论》(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桑本太复试科目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岱年加试科目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古文献与传统文化》辽宁大学出版社李修生加试科目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初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初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复试科目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童庆炳加试科目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96年张少康加试科目060105 专门史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朱绍侯复试科目史学概论《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庞卓恒加试科目世界通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上下《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朱寰刘宗绪王斯德加试科目060106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朱绍侯复试科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张晋藩、王超加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岱年加试科目010102 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张岂之初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秀林初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丁祯彦复试科目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赵敦华加试科目伦理学《新编伦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春秋加试科目020202 区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高鸿业初试科目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高洪深复试科目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张维达加试科目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修订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加试科目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民族理论政策概论》《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金炳镐彭英明主编初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秀林初试科目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图道多吉主编复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社政司组编加试科目民族学概论《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林耀华主编加试科目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社1999年版邱伟光初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秀林初试科目西方哲学史《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冒从虎复试科目伦理学《新编伦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春秋加试科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田克勤加试科目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王天一等复试科目教育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加试科目心理学《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志光加试科目大学物理基础《大学物理基础》第一版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赵德先复试科目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彭运石复试科目教育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加试科目心理学《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志光加试科目070101 基础数学高等代数《高等代数》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张禾瑞初试科目数学分析《数学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玉琏、傅沛仁初试科目近世代数《近世代数基础》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张禾瑞复试科目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北师大数学系加试科目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钟玉泉加试科目077403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数学《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研究所初试科目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C/C++语言程序设计》《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谭浩强萌军沈美明、温冬婵初试科目V-FOR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基础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永恒复试科目基础藏文《基础藏文》高中课本复试科目专业综合《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电路EDA》机械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钱晓捷潘松复试科目模拟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童诗白加试科目数字电路《数字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闫石加试科目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雷震甲加试科目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吴企渊加试科目070301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初试科目综合化学《有机化学》第二版《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曾昭琼傅献彩、沈文霞等初试科目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大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复试科目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编加试科目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傅献彩、沈文霞等加试科目070501 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博等初试科目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树荣伍光和初试科目全球变化《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兰生复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加试科目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润华加试科目070502 人文地理学高等数学《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研究所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王恩涌张文奎初试科目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苏文才复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加试科目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赵荣等加试科目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杏元等初试科目遥感概论《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望禄等初试科目地图学《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蔡孟裔等复试科目地理学思想简史《地理学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杨吾扬加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年邬伦加试科目071001 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翟中和初试科目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同初试科目植物学《植物学》(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陆时万、吴国芳复试科目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第五版《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潘瑞炽周云龙加试科目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杜荣骞加试科目071012 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翟中和初试科目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同初试科目生态学《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孙儒泳复试科目动物学《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刘凌云加试科目分子生物学《药学分子生物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史济平加试科目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毛振明初试科目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田麦元初试科目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祥复试科目体育概论《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包冠文加试科目解剖学《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组加试科目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色多藏文文法》《诗学明鉴》青海民族出版社2005年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年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仁青多杰色多·罗桑崔臣嘉措东嘎·洛桑赤烈初试科目专业综合《因明学入门》《宗教源流史》《西藏王统记》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年10月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10月毛尔盖·桑木旦图官洛桑却杰尼玛萨迦索南坚赞初试科目五明概要《五明概要》民族出版社2006年尊巴·崔称仁青加试科目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马学良加试科目。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2)ITNET中国热点:医疗制度、环境保护、社会保 障、腐败、食品安全、教育、社会治安、住房、道 德诚信、社会分配、能源资源、三农问题、下岗与 就业、城乡地区贫富差距等。
(3)“十一五”规划:新兴工业化道路、开放型经济、 区域整合和自我发展、特色城市化道路、就业与收 入分配政策、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 学)——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 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技术学)
经济地理学(1)
经济地理学(1)
(2)与经济学关系 ①经济学:研究经济效率、资源配置。 ②区域经济学:接近经济地理学。 ③政治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
经济地理学(1)
第一章 绪论
讲授内容
知识点:经济地理学说简史,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重点:研究对象、特征、学科属性、任务 难点:研究对象、特征、任务
经济地理学(1)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和方法,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发展简史、 社会经济作用,以及学习经济地理学应该注意的问 题。
经济地理学(1)
①微观:从单企业-多企业-跨国公司进行区位及空 间组织分析(第二章-第六章)
②中观:研究区域(内、间)经济活动结构组织(第 七章-第九章)
③宏观: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第十二章) ④经济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第十三章-第十四
章)
经济地理学(1)
经济活动微观分析 区位分析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1)
§5 经济地理学研究思路
1、指导思想 (1)以理论与研究方法为重点 (2)以可适用理论为主 (3)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 (4)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经济地理学 学习指南

经济地理学  学习指南

《经济地理学》学习指南《经济地理学》课程目前主要以李小建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结合国外学者编写的《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Analysis 》、《 Wirtschaftsgeographie 》、《 Human Geography 》等相关教材。

同时,教学组还编写了《经济地理学》讲义(初稿)。

自编讲义在基础理论方面突出了全球产业转移、区域间分工与合作、新产业区、跨国公司与现代服务部门区位选择等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地理前沿问题的讲授,在研究方法方面突出了遥感、 GIS 以及其他现代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根据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在继续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传统问题的同时,突出了对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析。

更重视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引入,重视以地理学基础理论为依托展开对经济现象空间结构的分析,重视研究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创新和 PRED 等现代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

课程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组提供给学生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经济地理杂志、网站等扩充性资料成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帮手。

此外,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1-3 份课程小论文,论文一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扩充性资料基础上完成。

因此,经济地理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中外文参考文献的过程。

学生不仅由此学习经典理论和文献,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和扩充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课程组编写了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和实习中重点注意事项要求,并提供了实习基地的相关网站链接,以保证学生在基本了解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参与实习。

本课程的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区、安亭新镇、大众汽车公司、上海 F1 国际赛车场、崇明岛等。

经济地理学实践教材

经济地理学实践教材

经济地理学实践教材
经济地理学实践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经济地理学实践教材的推荐:
1. 《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三版):由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系统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2. 《区域与城市经济地理实践教程》:由柴彦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实践为导向,涵盖了区域与城市经济地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区域发展、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空间规划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 《中国经济地理》(第六版):由杜朝伟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地理特征和发展历程,涵盖了农业、工业、交通、贸易、人口等方面的经济地理知识,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地图,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地理现状。

4. 《国际经济地理》(第二版):由陈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介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地理状况,包括各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和投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经济地理的规律和趋势。

这些教材各有特色,建议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同时,建议多参考相关学术论文和经济地理案例,以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科学,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其学科属性 经历了从社会科学到边缘科学的再认识,现主流认为 其属于人文地理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学科特征 (1)地域性:经济活动地域分异 (2)系统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空间综合、时间
综合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学科体系 (1)通论经济地理学
经济活动作为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 (2)区域经济地理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中国观点 (1)主流观点 ①吴传钧: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核心生产的地
域布局体系 ②曹廷藩: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 ③胡兆量、李振泉:生产力布局与地域生产综合体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本书观点: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产业观、企业观。 ②经济活动区位:区位选择、经济组合。 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区域结构、区域发展。 ④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间中观分析——区间发展分析——经济全球化分析; ②按研究企业组织:单体企业——区内多企业——间
跨国公司; ③按研究思维方法:规范分析——实证分析——行为
主义——结构主义。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1、学科属性 科学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
1、欧美观点: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或方面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环节 (2)空间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分布、空间组
织与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等 (3)空间尺度分为微观、中观、宏观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前苏联观点:生产配置及规律 (1)地理学派: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2)经济学派:生产配置及其规律 (3)综合学派:经济区与生产配置

大学课程教案模板课件.doc

大学课程教案模板课件.doc

教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授课教师何栋材授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2016级1、2班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编写教案及使用要求一、教师均须在认真备课后,编写规模教案或讲课提纲;二、教案按授课篇、章、节、题目、内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的顺序依次编写;三、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注重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四、教案或讲课提纲在授课前两周交教研室主任审批后生效。

主任阅示意见写在右下角;五、无教案或讲课提纲及使用未经修改的旧教案不准上课;六、完成教学任务后,写出本阶段教学总结,将教案交办公室存档。

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案(课时计划)课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授课时间2018 年3 月19 日、3 月20 日星期一5、6 节星期二5、6 节学时 4授课地点、班级7号教学楼303 教室、302 教室;授课班级:地理科学16 级1 班、2 班1.重点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 2.熟悉国内外区位理论发展简史和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三个层次)3.了解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最近研究进展。

1.重点: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理论教学重点、难点:2.难点: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教学方法、手段讲述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复习内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1.杨吾杨:《区位论原理》--产业、城市和区域的区位经济分析》自学内容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教材选取: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1、陆大道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2、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修订四版),1999。

教材选取3、陈秀山,张可云编著,《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参考资料及书目4、陆大道主编,《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9。

5、陈才主编,《区域经济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经济地理学导论》名词解释重要资料

《经济地理学导论》名词解释重要资料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科学性质:自然科学边缘性科学特性:地域性、综合性: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地理学, 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历史地理学,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3.生产结构分类法二、产业结构演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大学课程教案模板

大学课程教案模板

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授课教师何栋材
授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2016级1、2班
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编写教案及使用要求
一、教师均须在认真备课后,编写规模教案或讲课提纲;
二、教案按授课篇、章、节、题目、内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的顺序依次编写;
三、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注重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
四、教案或讲课提纲在授课前两周交教研室主任审批后生效。

主任阅示意见写在右下
角;
五、无教案或讲课提纲及使用未经修改的旧教案不准上课;
六、完成教学任务后,写出本阶段教学总结,将教案交办公室存档。

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教案(课时计划)
系主任审核签字: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科学性质:自然科学边缘性科学特性:地域性、综合性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地理学, 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历史地理学,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3.生产结构分类法二、产业结构演变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三、工业化过程与工业结构工业化:第一,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第二,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

第三,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一、产业布局模式1.增长极模式: 主要是说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在所有地点发生。

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2.点轴(线)开发模式: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3.网络开发模式:网络型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在这类地区,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包括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扩散,国家亦可来取分散化的政策措施,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开发新区。

二、产业布局演变及其运行机制从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是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一、区域间的平衡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济布局。

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

二、优化产业结构问题科学地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所在。

三、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在一些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缺乏足以带动全区发展的经济中心,利用增长极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型开发模式。

四、区域发展政策问题区域发展政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区域产业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和区域调控政策。

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区域组织政策亦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

区域调控政策是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第一节自然条件一、自然条件概述(一)自然条件的涵义:自然环境里对人类经济活动——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和动态性二、自然条件和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前提条件(二)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地区专业化生产)提供自然基础(三)成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四)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第二节技术条件一、技术的涵义: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

二、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一般影响:1.影响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2.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愈益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2.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4.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经营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迈进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一: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含义和特点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3.距离衰减原理及其在生产布局中的应用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人口数量及其变化2.人口素质与结构3.人口分布与迁移三.原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四.市场条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五.体制、政策、规划和法律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第四节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一、产业布局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变化(1)产业布局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2)产业发展目标的动态变化二.不同产业在布局中对条件因素的要求三.产业布局条件评价的原则(1)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2)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1,2,3,4,5,6)P52.(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1,2,3,4,5)P56第四章第一产业布局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矿业。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布局一、农业生产的涵义与特点(一)农业的涵义: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1.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一起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3.强烈的地域性二、农业布局的概念与内容(一)农业布局的概念:是指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各部门(农、林、牧、副、渔)及其各个生产门类、项目(农耕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薯类等;经济作物中的棉花、麻类、甘蔗、甜菜、油料等)的地域分布,以及农业各部门及其各门类、项目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组合。

(二)农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内容1.农业生产条件评价;2.农业部门布局;3.区域农业总体布局(三)生产布局的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2.实行区域化布局3.城镇、工矿区附近建立菜篮子工程4.合理开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业资源5.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一)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P63(二)技术条件1.农业技术装备拥有量与需求量;2.当地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宜性;3. 农业技术装备的利用效果和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4.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技术过程的作用(三)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条件;2.工业和城市条件;3.交通运输条件;4.经济地理位置5.原有农业基础6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作用四、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环境保护(一)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2.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3.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a.环境和物种结构b.空间c.时间d.营养结构(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投入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产物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1)对环境的干预;(2)对植物的干预;(3)对动物的干预;(4)对微生物的干预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是商品交换所造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流:价值流就是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中以潜在使用价值与实在使用价值的形式交替转化而成的)(三)应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1,2,3,4, P76(四)农业环境污染与保护1.面临的重大农业生态问题2.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农业布局,保护农业环境第二节农业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属性和特点概念: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特点:1.数量有限 2.位置固定 3.功能不可代替 4.肥力不可再生(属性:1.土地在数量上是固定的,且具有不可破坏性。

2.土地具有自然物的属性。

3.土地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土地具有位置的属性。

5.土地具有作为财产的属性;6.土地具有资本的属性。

)二、土地资源评价(一)土地类型的评价: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土壤—植被的集合体。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类型和土地结构 2.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和,,水平评价 3. 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三)土地资源质量评价1.与种植业有关的指标2.与林业3.牧业4.林业5.采集副业6.农业经营管理(四)土地潜力评价:1.土地光合生产潜力 2.光温 3.气候 4.经济P82规定的若干利用方式或指定的管理措施及其潜力(五)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类,级,亚级,单元)四指标(六)土地的经济评价:土地的经济评价,就是以土地经营投入产出为标准,评价土地利用及其适宜性。

三、土地资源利用1.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式类型,开发程序,原则)P842.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土地资源区位选择;土地资源的原则3.土地资源保护四、土地利用调查其核心内容是土地权属管理、地籍管理和利用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