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PPT58页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58▪ Nhomakorabea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58▪ Nhomakorabea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证据法学ppt教学课件
第二节 我国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1、神判证据制度概念
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 直并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制度。又称为神 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等。主要存在于亚 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前期。
▪ 2、神判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借鉴国外与立足我国国情相结合 3、证据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普通思维和法律思维相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对证据立法的影
响
(三)证据法的渊源 (四)证据法的立法体例
1、统一证据法典体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专门证据法典体例,如英国 3、并入诉讼法或其他法典中,如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无单独立法,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司法机 关组织法、最高法院的相关文件和实体法中。
▪ 二、证据法学
(一)研究对象
1、现行证据法律规范 2、与证据有关的司法实践 3、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盛行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地区。
▪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 ▪ 完全证据
受审人的自白、书面证据、亲自的勘验、具有专门 知识的人的证明、与案件无关的人的证明等等
▪ 不完全证据(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
受审人之间的攀供、询问四邻得到的受审人情况、 表白自己的宣誓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2)关于证据的收集判断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1、神判证据制度概念
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 直并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制度。又称为神 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等。主要存在于亚 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前期。
▪ 2、神判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借鉴国外与立足我国国情相结合 3、证据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普通思维和法律思维相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对证据立法的影
响
(三)证据法的渊源 (四)证据法的立法体例
1、统一证据法典体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专门证据法典体例,如英国 3、并入诉讼法或其他法典中,如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无单独立法,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司法机 关组织法、最高法院的相关文件和实体法中。
▪ 二、证据法学
(一)研究对象
1、现行证据法律规范 2、与证据有关的司法实践 3、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盛行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地区。
▪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 ▪ 完全证据
受审人的自白、书面证据、亲自的勘验、具有专门 知识的人的证明、与案件无关的人的证明等等
▪ 不完全证据(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
受审人之间的攀供、询问四邻得到的受审人情况、 表白自己的宣誓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2)关于证据的收集判断
证据法学 ppt课件
证据能力问题与证据排除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 力。证据证明力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 官的认识活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 实行的是以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运用与判断为
主,以受法律预置规定约束为辅的证据制度。
(四)诉讼证据的作用
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 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 据能力,是作为证据的先决条件,当事人事实 材料只有具备证据能力,法院才能够将它作为 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能力,涉及的是有还是无的问题。
1.证据是公诉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利器 2.证据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 3.证据是法院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4.证据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手段 5.证据是使裁判具有公信力的基础
二、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内容 证据法,是指规定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活动的法律。 (二)证据法的立法模式 1.单独制定证据法。 2.未单独制定证据法,将证据问题规定在相应的诉讼
由于经营发生亏损,无法按合同履行退款和支 付利润的约定,并要求A公司承担300万元亏损 中的150万元的损失。针对B公司的答辩,A公司 提出,双方当初约定,经营中若发生亏损,由B 公司承担,双方的合同也是这样约定的。
问:在本案中,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
法律?
一、事实认定在诉讼中的作用
就大多数诉讼案件而言,当事人发生争执的主 要是事实问题,相对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而言, 决定如何适用法律一般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2.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能 力。证据证明力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 官的认识活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 实行的是以法官对证据的自由运用与判断为
主,以受法律预置规定约束为辅的证据制度。
(四)诉讼证据的作用
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 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具备证 据能力,是作为证据的先决条件,当事人事实 材料只有具备证据能力,法院才能够将它作为 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能力,涉及的是有还是无的问题。
1.证据是公诉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利器 2.证据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武器 3.证据是法院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4.证据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手段 5.证据是使裁判具有公信力的基础
二、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内容 证据法,是指规定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活动的法律。 (二)证据法的立法模式 1.单独制定证据法。 2.未单独制定证据法,将证据问题规定在相应的诉讼
由于经营发生亏损,无法按合同履行退款和支 付利润的约定,并要求A公司承担300万元亏损 中的150万元的损失。针对B公司的答辩,A公司 提出,双方当初约定,经营中若发生亏损,由B 公司承担,双方的合同也是这样约定的。
问:在本案中,法院应当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
法律?
一、事实认定在诉讼中的作用
就大多数诉讼案件而言,当事人发生争执的主 要是事实问题,相对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而言, 决定如何适用法律一般而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证据法ppt
evid ence
质证
司炜琳 申心儿
01 Part One 概 念 Concept
01 概念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 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广义质证通常指在诉讼或仲裁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另一方出示的证据的 合法性、与本案争议事实的关联性、真实性,是否有证明力,是否可以作为本案认定案件 事实的根据,进行的说明、评价、质疑、辩驳、对质、辩论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证据效力 的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仅指诉讼活动中,在证据交换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法 庭调查阶段,进行的前述活动。
(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 或原物一致的。
04 Part Four 质证的要求
04 质证的要求
第《 五民 十事 条诉
讼 法 》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 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05 Part Five 质证的程序
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第五十二条 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的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可以逐个出示证据进行质证。
第六十二条 法庭应当将当事人的质证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 章。
06 Part Six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06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
在《行政诉讼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一)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 (二)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质证
司炜琳 申心儿
01 Part One 概 念 Concept
01 概念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 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广义质证通常指在诉讼或仲裁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另一方出示的证据的 合法性、与本案争议事实的关联性、真实性,是否有证明力,是否可以作为本案认定案件 事实的根据,进行的说明、评价、质疑、辩驳、对质、辩论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证据效力 的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仅指诉讼活动中,在证据交换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法 庭调查阶段,进行的前述活动。
(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 或原物一致的。
04 Part Four 质证的要求
04 质证的要求
第《 五民 十事 条诉
讼 法 》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 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05 Part Five 质证的程序
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第五十二条 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的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可以逐个出示证据进行质证。
第六十二条 法庭应当将当事人的质证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 章。
06 Part Six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06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
在《行政诉讼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一)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 (二)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证据法ppt
撕破 D立刻或当日报告
二、法定证据的内容
法律已经分门别类规定了每种证据的证明 价值和证明规则,法官运用证据的基本职责 只是“加减证据”
证据分为“完全证据”和“不完全证 据”,有了完全证据,就可以做出判决。
(一)被告人口供,是最有价值和最完善、
最完整的证据。 有了被告人口供,法官可以直接定罪,无论 口供真假。
第二节 什么是证据法 一、概念: 广义的证据法,是指所有涉及证据及其运用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如诉讼证据、仲裁证据、行政执法证据
狭义的证据法,仅指诉讼证据法。即在诉讼活
动中,公安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运用证据证 明相关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时应遵循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
二、我国当前的证据法(法律渊源) (一)宪法
一、英国陪审团制度
(一)英国早期陪审团——知情陪审团
14世纪以前,陪审团由12名了解案情的当地
居民组成,他们既是证人又是裁判者,所以 不需要任何证据规则对其进行制
(二)知情陪审团向不知情陪审团转变,
陪审团负责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二、英国证据制度的发展
在不知情陪审团的情况下,为了使陪审团更
(二)证人证言 1、一个证人证言只构成1/2证明。 2、两个证人证言,其内容统一,构成一个完
全证据。
3、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个人信誉有瑕疵的
证人证言是1/4证明。 4、女子的证言是男子证言证明力的一半 5、一个1/2的证人证言, 再加上另外1/2的证明, 就足以作为判决的依据。
总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诉讼法和证据法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则
证据法课件 超完整版
• 第二,对某一证明对象而言证明主体只能是其中的负有证明责任的一 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所实施的阻碍证明责任的负担方证明活动的活 动,一般地也要依据证据进行,但其进行的这样的活动不能认定为证 明活动,disprove; rebute 不承担不利的风险;
• 这就使诉讼证明的主体结构表现为以证明主体为核心,但其不能脱离
• 区别:
• 1、证明的对象不同。诉讼证明的案件事实都发生在既往, 而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却是可以不断地重复的现象。
• 2、有无时间限制不同。诉讼证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而 一般认识活动没有时间限制
• 3、证明过程中是否包含法律价值判断不同。
• (1)诉讼证明的事实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 (2)诉讼证明过程中还包含许多重要的不能协调的社会 价值的取舍;
• (3)诉讼证明的对象虽然是特定的案件事实,但诉讼证 明的直接表现是关于某一事实的命题(主张)是否成立
• 4、证明的指向不同。诉讼证明更多表现为存在独立的被说服者,表 现为证明主体向中立的被说服者论证和说明的过程。而一般的认识活 动虽然也存在向其他同人的论证和说明活动,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自我 认识活动。
• (二)诉讼证明和历史证明
• 认识主体借助一定的方法、材料对过去历史中的特定事实 进行的证明。
• 相似性
• (1)证明的目的都在于检验某一命题的正确与否;
• (2)证明的对象都是历史性事实;
• (3)证明方式都一种回溯性证明,即由结果推导出原因。 英国历史学家沃尔什:要描述的事实乃是过去的事实,而 过去的事实是不能再接受直接检验的。总之,人们不能简 单地看它们是否符合已经独立地为人所知的现实,来检验 历史陈述的正确性。
• 2、证据事实能否成为证明对象 • (1)传统观点:证据事实应当成为证明对象 • 基本理由:证据在整个证据活动中居于中心位置,对诉讼来说,搜集证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课堂PPT)
➢ 法学教材编辑部《证据学》编写组编写的 《证据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
➢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 社, 1989年版。
31
3. 普及读物
➢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 础知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
5. 立法建议型著作
➢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 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 社, 1989年版。
31
3. 普及读物
➢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 础知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
5. 立法建议型著作
➢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 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证据法学课件》PPT课件
► (一)概念:
► 神示证据制度,是指司法人员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 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 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 制度。神示证据制度,其本质特征是以获取神的启示 作为断案的方法。
(二)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2.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缺乏战胜自然的力量,普遍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理解) ►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领会) ►证据法学的体系 (了解)
第一节 证据法的概念及其研究 对象
►一、证据法的概念:
►广义上的证据法,是指所有涉及证据及其 证据取得、运用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
► 包括诉讼证据法和非诉讼证据法
►狭义的证据法仅指诉讼证据法,也即是专 门订立的证据法典以及诉讼法中与证据有 关的各种具体规定 .
如何对法官滥用裁判权进行制约呢?
► 大陆法系采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国家,针对法 官的自由裁量权规定了相应的制约机制,根据时 间不同可以分为事前制约和事后制约。
► 事前制约通过法官的选任机制、培训机制等保证 法官的职业素质,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 事后制约体现在完善的诉讼程序上,如大陆法系 国家的上诉制度和再审制度。
► 神判法的适用一般是在案情严重或十分复杂的►1、神示证据制度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司 法证明制度。如:鳄鱼审
►2、神示证据制度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权威 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神示证据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 查明案件事实的作用。
► 如:面包奶酪审
(五)神示证据制度的消亡
►(二)概念
►法定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 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 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证据法课件PPT课件
• 二、证据的特征 • (一)广义证据的特征: • 1.它既包括刑诉证据,又包括民诉和行政诉讼证
据。其法律渊源包括刑诉法、民诉法、行政诉讼 法及与诉讼证据相关的司法解释。 • 2.有的进入了诉讼程序,有的则没有进入。 • 3.有的依法收集,有的非法收集。 • 4.有经过查证属实的和未经过查证属实的。 • 5.有的指证据事实本身,有的指证据材料本身。
• 2.实事求是原则:司法人员及其他诉讼参与者要从实际 出发,根据确实证据,准确地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要求 司法人员等既不能凭想当然、主观臆断,也不能先入为主、 偏听偏信。
• 3、证据为本原则:司法证明活动必须以证据为本源和基 石。此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重视证据。坚持证据为本原则 要求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证据出发 认定案件事实,要求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转变办案观念。 通过司法认知或推定认定案件事实的做法,属于证据为本 原则的必要补充。
• 第一节 证据种类概述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概念
• 证据的种类是根据证据的特点和形态划分出来的门类。
• 我国的证据种类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三部诉讼法对诉讼的证据种类 进行了规定,也可称为 法定的证据种类。此概念的涵义:
• ①法律的规定性和法律的强制性,即只有法律确立的证据形式,才有 证据能力;
• 概率论: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之事件之发生可能性大 小的比率。概率论可用于评判单一物证的证明力。(指纹60亿人,61 位位数长的世纪)概率论可用于评判一组证据的证明力。概率论可用 于评判全案证据的证明力。概率论可用于评判一方当事人是否有过失 的问题。
• 价值论
– 司法证明是一种价值权衡的活动 – 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 法是善与正义的艺术(不自证其罪) – 司法公平与经济效益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辩诉交易) – 司法正义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观念 –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 案件真相与解决纠纷 – 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
证据法学(PPT版)
入深水中,沉没无罪,浮出有罪
水审图
《汉穆拉比法典》第2条规定: “假若某人控他人行妖术, 而又不能证实此事,则被 控行妖术的人应走近河边, 投入河中。如果他被河水 制服,则揭发者可以取得 他的房屋;反之,如果河 水为他剖白,使之安然无 恙,则控他行妖术的人应 处死,而投河者取得揭发 者的房屋。”
第249条,“设若某人租用牡牛,而神击中它以致倒毙, 则租牛的人应凭神发誓并免除责任。”
水审:一般适用于盗窃或杀人等重大案件,分为冷水审和
热水审
A.冷水审:将被控告者投入河水中以判断其是否有罪的
方法
标准:a.沉没有罪,浮出无罪——《汉穆拉比法典》
b.沉没无罪,浮出有罪——古代日尔曼法
方法:将嫌疑人的手脚捆在一起,成弓背屈肢状,然后投
判例证据法
证据规则:
当事人之间的对抗
大陆法系 程序法、实体法混同
职权主义色彩
两大法系证据法模式的关联
n 两大法系证据法模式的差异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每一法 系内部的证据法模式是完全一致的,也不意味着两大法系 之间没有共性。其实,无论是英美法系的证据法,还是大 陆法系的证据法,都有一些亚模式存在
程序法的价值:公平、正义、理性、文明、民主、效果等
证据法的实体性内容:证据法中有关证据能力、证明力、 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对象等内容都具有实体规范性 质,具有实体法特性
证据法的程序性内容:关于收集证据、证据调查、质证、 认证等大量内容都属于程序范围
证据法具有实体与程序双重属性,具有实体与程序双重价 值
证据法学
第一章 证据法概述
❖ 证据法 ❖ 证据法属性 ❖ 证据立法的模式 ❖ 证据法渊源 ❖ 证据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证据法
证据法说课: PPT课件
本教材共分为十三章。其基本内容齐备,实训内容 较多。但作为本科教材,有一些理论深度和难度。
参考教材是廖中洪主编的《诉讼证据学》, 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二版)。
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一般讲课时以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 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方法,如比较法、图 表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6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明对 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据 的分类和种类。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1、合理安排课时 2、详讲细讲 3、巧妙运用案例 4、加强实践实训 5、提供指导书目
17
六、考试、考核方式设计
在考试方面,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考 试的方式,建立了多元评价制度,注重综合 评定,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实行平时成绩和 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
6
二、学情分析与教法指导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经过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 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 更缺乏对司法活动的了解,而且在语言表达 和动手操作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学时,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 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
7
三、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李浩主编的《证据法学》(第二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第二版 2017年 4月第7次印刷
11
应掌握的职业技能
1、熟悉法律及其有关司法解释对证据的相 关规定。
2、依法收集证据的技能; 3、运用证据学理论分析不同证据及其证明
力的技能; 4、审查和判断各种证据的技能;
12
教、学、练的效果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练习与实训活动
13
参考教材是廖中洪主编的《诉讼证据学》, 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二版)。
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一般讲课时以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 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方法,如比较法、图 表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6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明对 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据 的分类和种类。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1、合理安排课时 2、详讲细讲 3、巧妙运用案例 4、加强实践实训 5、提供指导书目
17
六、考试、考核方式设计
在考试方面,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考 试的方式,建立了多元评价制度,注重综合 评定,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实行平时成绩和 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
6
二、学情分析与教法指导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经过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 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 更缺乏对司法活动的了解,而且在语言表达 和动手操作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学时,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 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
7
三、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李浩主编的《证据法学》(第二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第二版 2017年 4月第7次印刷
11
应掌握的职业技能
1、熟悉法律及其有关司法解释对证据的相 关规定。
2、依法收集证据的技能; 3、运用证据学理论分析不同证据及其证明
力的技能; 4、审查和判断各种证据的技能;
12
教、学、练的效果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练习与实训活动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22
23
1. 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述:《民事证据论》,上 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2. 周荣:《证据法要义》,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24
1. 译著 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王
之相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证据理论的基本问
社,1988.5第1版; 周密编著:《论犯罪与证据》,北京,法律出版
社, 1988年第1版
30
张子培等著:《刑事证据理论 》,群众出版 社, 1982年版;
法学教材编辑部《证据学》编写组编写的《证据 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 1989 年版。
清华大学法学院 证据法学课程 2012年春季 法硕深圳
1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15
完全证据:能够单独认定可判处死刑之罪的证 据:两名以上目击证人、被告人自白——适用 于定罪的证明要求
半完全证据:一名目击证人;两名证人提供的 间接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使用刑讯;或者 施加除死刑以外的身体刑或罚金刑;
不完全证据:风闻;被告人的可疑表情;暧昧 态度;或一切嫌疑;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对被告 进行传讯或拘禁。
31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础知 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福建 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王昌学著:《证据与断案》,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2
1. 仍然延续了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的传统 2. 仍然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3. 证据法学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深处探求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的辩护 手段在自己的理性里发生了什么印象……法律只是向 他们提出一个能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的问题: ‘你们是真诚地确信吗’?”
19
关联性法则 品格证据规则 特免权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 传闻法则 验真法则 最佳证据规则
20
证据的收集、保全(取得、固定) 证据的运用 证据的采信、认定及审查判断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证明力、证据效力、证据价值 证据种类、分类
16
(1)起诉方承担证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任,提供的证据“必须像正 午的太阳一样清晰”。
(2)证明标准:两个可信的目击证人——来源于圣 经:“对于一项指控而言至少需要两个或三个证人”
(3)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被告人的供认也可以 起到证明的作用。
17
18
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42条: “……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
7
1. 事实是过去事情的陈述,是确定不变的 2. 事实是对过去事情的客观陈述,是硬邦邦的 3. 事实是用于论证,是片面的。
8
1. 事实可以是证据,但事实不一定是证据 2. 证据可以是事实,但证据不一定是事实;说证据
都是事实那不符合事实 3. 哲学上的证据是命题,但诉讼上的证据不一定是
3
第十一讲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分配(4月11) 第十二讲 证明标准、司法认知(4月11)
4
5
6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 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 录;(七)视听资料。
事诉讼证据”,1965年第3期; 吴磊:“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刑事诉讼证据问题”,
1965年第3期。
29
1. 专著 齐剑侯,童振华编著的《刑诉证据基本原理》,长
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王国庆著:《论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北京,群
众出版社, 1985; 宋世杰著:《诉讼证据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命题:思维需要转换成命题,但是证据本身却不是 命题。
9
1. 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什么属性? 2. 证据是否客观性? 3. 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10
11
12
1. 共誓涤罪 2. 考 验 3. 决 斗
13
14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郝双禄:“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几个问题”,《政
法研究》1963年第2期。
28
田静仁:“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和阶级性问 题”,《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
戴福康:“证据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同上; 孙兴起:“有无阶级性要区别看待”,同上; 高克祥、张树林:“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刑
题》,马绍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年版; 库雷辽夫:《苏维埃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5
陈光中、时伟超:“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据分类与间 接证据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1956年第2 期;
杜春生:“关于民事诉讼中证人范围问题的意见”, 1956年第4期;
刘木林、欧阳涛:“苏维埃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陈 述”。
26
受前苏联证据法学的影响 主要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法学研究体系
27
1. 论文 巫宇苏:“批判资产阶级‘无罪推定’原则”,
《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张子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心证’原则”,
22
23
1. 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述:《民事证据论》,上 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2. 周荣:《证据法要义》,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24
1. 译著 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王
之相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证据理论的基本问
社,1988.5第1版; 周密编著:《论犯罪与证据》,北京,法律出版
社, 1988年第1版
30
张子培等著:《刑事证据理论 》,群众出版 社, 1982年版;
法学教材编辑部《证据学》编写组编写的《证据 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 1989 年版。
清华大学法学院 证据法学课程 2012年春季 法硕深圳
1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15
完全证据:能够单独认定可判处死刑之罪的证 据:两名以上目击证人、被告人自白——适用 于定罪的证明要求
半完全证据:一名目击证人;两名证人提供的 间接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使用刑讯;或者 施加除死刑以外的身体刑或罚金刑;
不完全证据:风闻;被告人的可疑表情;暧昧 态度;或一切嫌疑;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对被告 进行传讯或拘禁。
31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础知 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福建 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王昌学著:《证据与断案》,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2
1. 仍然延续了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的传统 2. 仍然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3. 证据法学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深处探求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的辩护 手段在自己的理性里发生了什么印象……法律只是向 他们提出一个能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的问题: ‘你们是真诚地确信吗’?”
19
关联性法则 品格证据规则 特免权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 传闻法则 验真法则 最佳证据规则
20
证据的收集、保全(取得、固定) 证据的运用 证据的采信、认定及审查判断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证明力、证据效力、证据价值 证据种类、分类
16
(1)起诉方承担证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任,提供的证据“必须像正 午的太阳一样清晰”。
(2)证明标准:两个可信的目击证人——来源于圣 经:“对于一项指控而言至少需要两个或三个证人”
(3)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被告人的供认也可以 起到证明的作用。
17
18
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42条: “……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
7
1. 事实是过去事情的陈述,是确定不变的 2. 事实是对过去事情的客观陈述,是硬邦邦的 3. 事实是用于论证,是片面的。
8
1. 事实可以是证据,但事实不一定是证据 2. 证据可以是事实,但证据不一定是事实;说证据
都是事实那不符合事实 3. 哲学上的证据是命题,但诉讼上的证据不一定是
3
第十一讲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分配(4月11) 第十二讲 证明标准、司法认知(4月11)
4
5
6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 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 录;(七)视听资料。
事诉讼证据”,1965年第3期; 吴磊:“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刑事诉讼证据问题”,
1965年第3期。
29
1. 专著 齐剑侯,童振华编著的《刑诉证据基本原理》,长
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王国庆著:《论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北京,群
众出版社, 1985; 宋世杰著:《诉讼证据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命题:思维需要转换成命题,但是证据本身却不是 命题。
9
1. 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什么属性? 2. 证据是否客观性? 3. 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10
11
12
1. 共誓涤罪 2. 考 验 3. 决 斗
13
14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郝双禄:“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几个问题”,《政
法研究》1963年第2期。
28
田静仁:“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和阶级性问 题”,《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
戴福康:“证据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同上; 孙兴起:“有无阶级性要区别看待”,同上; 高克祥、张树林:“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刑
题》,马绍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年版; 库雷辽夫:《苏维埃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5
陈光中、时伟超:“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据分类与间 接证据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1956年第2 期;
杜春生:“关于民事诉讼中证人范围问题的意见”, 1956年第4期;
刘木林、欧阳涛:“苏维埃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陈 述”。
26
受前苏联证据法学的影响 主要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法学研究体系
27
1. 论文 巫宇苏:“批判资产阶级‘无罪推定’原则”,
《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张子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心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