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大作业201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大作业
1.分析共享单车的业务流程,并绘制相应的流程图。(可参考课件第二章
所讲的方法)
2.设计与之匹配的关系数据库,说明包括哪些数据表,数据表之间的关系
(可参考课件第二章所讲的方法)
数据库由一组相互关联、集中协调控制的文件构成。在数据库方法中,数
据是由整个组织而不是由生成数据的部门来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
库和各种应用程序之间接口的软件程序。
参考下表说明各数据的关系:
信息1-客户注册登记表
客户注册号注册时间联系方式省份性别
信息表1是各数据的初始表格,对其他数据的汇总有直接的影响。
信息表2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影响GPS定位车辆的准确度。
信息表3因为有信息1,信息2的数据,再做订单汇总,直接影响销售数据
信息表4的统计得益于信息表1、2、3的数据,财务上利润的统计就事半功倍,对业务的结算提供了数据支持。
如果还想细化,可以有信息表5、6、7、8……这些数据以及各个程序模块汇成数据管理系统,有了数据库,各个数据交叉形成需要的程序系统,更加方便企业和客户的使用。
3.如何做好共享单车的销售和财务数据的统计,说明原理(要有相关的流程图)
原理:客户完成下单后发生两种款项,一种是押金一种是租金,押金和租金分别汇入银行收支账户,销售数据系统在客户结算后生成数据经过租金和押金系统处理后通过银行返还客户或者扣取款项。
从客户付款到收款,企业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性,期末终了,销售系统汇总当期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税金及附加等,进行结账,完成财务的数据处理。
以销售业务生成凭证为例:
销售数据管理系统将销售数据自动转为会计凭证的条件是:根据企业核算要求设置借方科目和贷方科目,借方科目为货币资金,贷方科目一般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系统可以提供几种科目设置方式,假设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按商品设定明细科目,无辅助核算,则销售数据转化为会计凭证时的贷方科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一笔销售业务发生后,录入并审核销售发票,在执行转账生成时,系统对销售发票的结算方式进行识别,进而搜索结算方式对应科目、商品为“出租共享单车”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应科目,然后进行将销售发票所记载数据传递给记账凭证。生成记账凭证的时间点可以由企业选择,既可实时执行转账生成记账凭证,也可批量处理,定时操作。
有了数据系统的支撑,实现销售和财务两个部门的资源共享,并可以双向转化,随时可以得到想要的报表。
共享单车业务流程分析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定位于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目前,摩拜单车已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投放了超过840万辆共享单车,覆盖超过200座城市;全球用户超过2亿,每天提供超过3000万次骑行,累计骑行里程超过182亿公里,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440万吨,被美国权威媒体《财富》杂志评为“2017改变世界的50家公司”之一。另外,《2017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智能共享单车已使小汽车出行比例明显下降,而自行车骑行占比翻番至11.6%,与公交、地铁并列成为城市公共出行的三大出行方式。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已沉淀为用户的出行习惯。 [1]
共享单车的前身
如果要追溯最早的共享单车,恐怕就是政府推出的有桩自行车。其推出目的无非就是缓解交通压力,以及减少环境污染。而当时受限于成本、技术以及大众人群的普遍素质,有桩自行车的解决方案是极其不方便的。想要租一辆有桩自行车,首先要凭身份证在相关单位办理IC卡,并缴纳押金和预存费用,然后租车和还车只能在定点位置进行。先不谈办理卡片有多麻烦,租车还车有多不方便,超时扣费有多惊人。
相比较于传统的有桩单车局限性,套上“互联网”的共享单车以其便捷的使用方式,以及其简单明了的业务操作流程,受到很多使用者的追捧,这也导致市面上的共享单车品牌在用户体验和使用上具有极大共通性的现象。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共享单车在业务流程也不是“天生完美”。哪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OFO、摩拜等行业内翘楚的品牌,它跟城市公共自行车一样,要面临停车、看管、等行业性的问题,而且还会带来“乱停乱放、占用道路”公共交通管理问题。
一、共享单车业务流程的缺点。
1.业务申请流程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共享单车必须使用智能手机作为载体,必须会使用和操作APP软件。虽然“共享单车”作为绿色出行的使者,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有效的解决了
从家到地铁,从地铁到公司的“最后一公里”,但是却不能使全民参与。共享单车最受男性欢迎,占54.2%;女性占45.8%;其中25-35岁的使用者最多,25岁以下的次之。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只智能手机或者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只能忘车兴叹了,如中学生和老年人。
2. 业务申请流程只认人,“不认账”。
从现有具有代表性品牌共享单车的业务流程来看,都没有用户评分项,导致车辆被恶意破坏损毁、车辆二维码被毁坏、车辆被丢水沟等现象屡见不鲜,折射出部分公民道德缺失。目前对于共享单车的监管还处于空白,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对于那些恶意破坏车辆的人难以进行进行追责。乱停放给城市“添堵”,特别是在地铁口、人行道上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出来,这需要企业、政府部门、用户三方的努力。
3.业务申请流程没有引入保全理念。
自共享单车面世以来,断断续续发生了多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比如: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通过扫码骑自行车,由于孩子辨别路况、交通信号的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较弱,骑共享单车发生了事故。但是发生交通事故该如何定责?这一问题并不明确,如果是因单车质量导致事故发生,受害人可要求企业赔偿,假如企业替每个用户投保人身意外险,企业是否免责?如果是因为其他因素导致的事故又该如何定责?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共享单车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如何分担责任。
二、如何解决共享单车面临的种种问题。
1.安装识别系统,建立认证识别数据库。使用者可以在事前用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注册,在使用时通过身份证感应系统直接申请,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全民都可参与。
2.共享单车使用中出现的乱停乱放问题、恶意破坏损毁问题,暴露出当前城市管理中在停放自行车时存在的问题,针对共享单车的此类行为,除了适用相关法律规定以外,还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信用评分制度,对其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发挥好共享单车所带来的经济性的特色。
3.对于共享单车的权责管理,立法必不可少。但对于共享单车而言,用户只要会骑自行车就可以使用,发生事故之后就不能再让平台承担责任了。政府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