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五时八教的理解
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因时间、地点和讲法对象的不同,其内容也就不同。佛陀涅盘之后,弟子将佛陀讲法的内容整理成佛教经典。
佛经典籍浩如烟海,常人穷一生之力不能尽观。佛经不仅数量多,其内容纷杂,高深奥妙,如何很好的总结整理这些佛经呢?就有判教这一说法。就譬如儒家把书分为“经、史、子、集”这四部。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就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教的方法。用五时来判定佛陀讲法的时间次序;用八教则说明佛陀说法的法门和说法的仪式,可以说是按内容形式来分的。五时,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盘时。从五时里面又判出八教来,“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是“化法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仪四教”。
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又有“五时、五味”的比喻,这五时是“日出时、明照时、正照时、斜照时、反照时”,五味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这五时、五味的比喻,也说明了佛陀讲法是日渐淳熟。
第一时华严时,佛陀讲的是《华严经》,这部经是说给菩萨们听的。佛陀讲《华严经》的时候,那些阿罗汉、比丘,达不到菩萨境界的,是看不到也听不到。用日出来比喻,也就是太阳首先是照到高山上;太阳刚出来,还不能普照众生。
第二时阿含时,佛陀讲《阿含经》,讲“经、律、论”三藏,讲“因缘、四谛”法,阿含时就属于“三藏教”,又叫“藏教”。“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给菩萨们讲了,照到高山了,又照到幽谷里去了,也就是这部经是最愚笨的人,也能明白。
第三时方等时,方指四方,等指平等,综合起来也就是四方平等,众生平等。所以方等时佛陀讲法的经典,属于方等部。方等时就属于通教,这个通的意思是“通前通后,通大通小”,方等时正好在五时的中间呐,前通小乘的藏教,后通大乘的别教;前通阿含,后通般若。所以通教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乘的是小乘,启的是大乘。太阳出来照了高山,照了幽谷,现在照的是大地了。
第四时般若时,属于别教。别教呢,“别前别后,别大别小”,也就是说别教跟前面的华严、阿含、方等不同,跟后面的法华涅盘不同;跟前面的藏教、通教不同,跟后面的圆教也不同。
第五是法华涅盘,佛陀讲《法华经》讲了八年,讲涅盘经讲了一天一夜,法华涅盘共八年。佛陀前面讲了那么多经典,讲了那么长时间,都是为这个法华经铺路的,是在做准备工作的。这个时候讲的经属圆教,圆是圆满的意思。
有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华严时属顿教,立地成佛的那种;阿含、方等、般若属渐教,寻次渐进,由小到大的;秘密教呢,就是佛陀开小灶,只给某个人讲,其他人不知道;不定教就是佛陀讲一样的东西,大家同坐一席,但个人的感触收获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知,初学佛法,当先从阿含入门,然后到方等,再到般若,再华严,最后法华涅盘。
对盂兰盆节的理解
盂兰两字,原意是解倒悬,即解救倒悬之苦。盂兰盆节的来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的一个典故。
佛陀有一弟子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呀。有一天目犍连尊者运用天眼通,发
现自己的母亲居然在饿鬼道中受苦受难,饥渴交加,骨瘦嶙峋。目犍连尊者不忍心母亲受此苦难,又运用神通变了一碗米饭送给自己在饿鬼道中的母亲。其母见了急忙扑过去将米饭往口里塞,刚入口,其母口中吐出火焰,米饭居然变成了烧焦的碳,吃不下口。
目犍连尊者心中悲痛万分,向佛陀述说此事。佛陀慈悲,告诉他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母亲从饿鬼道中解救出来,那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饭食五果、床敷卧具等等,供养十方僧众,十方僧众一齐为目犍连尊者的母亲诵经祈福,以此解救其母。
佛陀因此机缘就说了《盂兰盆经》。《盂兰盆经》就告诉佛弟子该如何报答自己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七月十五办盂兰盆节有“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的功德在里面。这不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能够长命百岁,追溯到前七世的父母都能从恶鬼道中超脱,转投天人道。
这样盂兰盆节就和孝道联系起来了。
农历七月十五日,不仅佛家办盂兰盆节,道家也有中元节。中元节民间习俗的烧纸钱、点蜡烛给自己的过亡的亲属。
盂兰盆节之所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中的孝道思想,我国古代一直的统治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百善孝为先。为自己的父母祈福,是中国老百姓普遍的报恩思想。不仅老百姓这么想,皇帝也希望自己治下的子民懂孝道伦理,官员也有劝孝的义务。我国第一个盂兰盆会,是梁武帝肖衍以帝王之尊在大同四年提倡盂兰盆节,这样才为民间所遵守,成为一种风气。
《释氏六帖》里说: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朝的代宗、德宗皇帝,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