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合集下载

兰考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2015年2020年

兰考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2015年2020年

录H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产业选择与布局 (3)第三章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6)第四章总体用地规划 (9)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1)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4)第七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5)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7)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30)第十章四区五线控制与工业工程开发强度控制 (35)第十一章开发时序 (4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3)第十三章附则 (44)附表45第一章总则规戈I」目土也第一条本规划是为兰考县产业集聚区地开发建设制定宏观战略U标,确定空间拓展方向,促进产业集聚区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编制地.本规划是集聚区范圉内发展建设地指导性文件,凡是在集聚区内地土地利用和一切建设活动都要遵守本规划.规划依据第二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建设部第146号令发布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13年版(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11月1日建设部第112号令发布施行)(7)《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年2月1日建设部第119号令发布施行)(8)《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年3月1日建设部第145号令发布施行)号令发布施144日建设部第1月3年2006)《城市黄线管理办法》(9 (.行)(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1)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12)《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地若干意见》豫政(2012)34号(13)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地通知(豫建(2009) 69号)(14)《关于推进兰考改革发展和加强党地建设综合实验示范县建设地意见》豫办[2015] 23 号(15)《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五规合一试点工作指南》豫集聚区办(2015) 8号(16)兰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7)《兰考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18)《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19)《兰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3-2020)》(20)《兰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调整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21)国家及河南省其它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划期限第三条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年2020—2018年;远期为2017—2015其中,近期为规划范围第四条本次规划范围为:东至规划兰封路,西到规划凤仪路,南至航海路,北到陇海路,总面积20.02平方公里.强制性内容规定第五条文中使用黑体并且加下划线地文字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地基本依据,必须依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原贝IJ第六条(1)整体效益优先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以人为本地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5)协调性原则(6)基础先行原则第二章产业选择与布局主导产业选择第七条规划确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第八条1、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发展1)发展思路积极承接东部木业企业转移,努力实现木业产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地优化升级•通过投资主体多样化、产业规模扩大化、产业聚集高度化,初步实现3个战略性转变:山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匸林为主地转变;山扩大生产规模地单一发展模式向扩大规模与节约使用并举地复合发展模式地转变;山利用一个市场、一种资源向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地转变.2)发展目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地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加强产业配套,加大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条,促进整个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争取到规划期末高档家具及木业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以上,实现1-3个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3-5个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保持兰考第一大产业地优势地位,从而推动兰考工业发展.2、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1)发展思路抓好优质安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集约发展4个关键环节,促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逐步做大做强面粉及面制品加工、油料加工、食用菌培育及加工、速冻食品加工.传统特色食品加工等食品产业,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竞争优势明显地产业格局•推动集聚区经济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食品行业乂好又快发展,有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2)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到2020年,集聚区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白强重点支柱企业1年,争取有2020企业发展:至IJ.创新能力: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检测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争取与河南工大、农大、牧专等省内高校建成食品重点实验室在集聚区落户.食品安全:到2017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全部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成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6%•到2020年,形成全覆盖地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节能降耗:2020年前,食品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2-3%,水耗年均下降3-5%,行业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力争达到开封市食品工业领先水平.其它产业发展第九条1、高新科技业发展1)发展方向电子与信息方向:主要发展微电子、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人工智能设备等. 先进制造方向:主要发展光电子元器件及其产品、机电基础件等•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主要发展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地新型建筑材料.2)发展措施利用引进大型企业地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承接郑州航空港区部分配套产业.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2、装备制造业发展1)发展思路和H标按照贯穿发展主线、突出龙头、培育重点、外引内育.配套集成拉长链条,技术创新、服务增值,人才为本地总体要求,着力增强先进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地装备.工业发展新局面.规划期末,集聚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50%左右, 规模以上企业山成倍增长•具体实施U标是:“突出一条主线”即打造吊装特色产业「扶持本土龙头”即河南飞龙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培育兰考吊装制造基地S “壮大兰考吊装骨干群体,2020年末跻身全市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优势行列. 科技进步U标是,在现有地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科研机构数量地翻番.2)发展定位要依托市场优势,发展中、小吊装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产品•积极与河南科技大学,辽宇工业大学、省机械研究所、东风汽车等横向联合,提升规模效益, 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市场占有份额,着力培育出本产业地龙头骨干•一是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集群联锁,共同发展•二是培育本土产业龙头.产业空间布局第十条集聚区主要分为农副食品加工园区、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方向)、循环经济园区、装备制造业园区.农副食品加丄园区(西)为311.87公顷;农副食品加工园区(东)集聚区内为79.50公顷;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园区为505.01公顷;循环经济园区为407.84 公顷;高科技园区为263.18公顷;装备制造业园区为142.67公顷.第三章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总体定位第十一条)兰考县产城融合发展地增长极1 (.(2)开封市市域东部区域发展地动力源(3)河南省重要地农林产品深加工基地(4)国家先进城市矿产资源处理基地之一具体定位第十二条(1)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林产品加工)(2)桐木民族乐器生产研发基地(3)中小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4)优质面粉加工基地(5)小麦玉M种子培育基地(6)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先锋发展目标第十三条(1)经济总量目标2020年,兰考县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33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270家,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15亿元.(2)产业发展目标远期到2020年,主导产业占集聚区总产值地比重达到70%以上;设计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2・3个,累计申请各项专利40个以上,培育1・2个境内外上市公司.(3) 土地节约集约目标年兰考县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达到2020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至lj ・ 3000万元/公顷以上,土地综合容积率达到1.0以上,建筑密度超过30%・(4) 环境保护目标以生态立园,产业发展匸程和各项建设工程均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工作地需要,在 各期发展环境保护H 标中均强调“达标排放”和实现环境质量优良和H 标•整个 兰考县产业集聚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始终低于全省同类产业集聚区平均水平.(5) 规划指标汇总兰考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抬大中类标指标类 指标名称说明单位数值指标类型 代分类分代码类码引导型165GDP 亿元总量人均万元/GDP (常住人口引导型18.3经 计算)人GDP 济111服务业增加值 占GDP 指标指引导型%30 比亿单位工业用地增加控制13.0/KM人口规万引导人(常住人口2指就业人引导万1医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个、控制46指医生50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所控制及服务半教10002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控制9 高等教育毛入学控制5居2人均住房面控制M23指就2预期平均就业年引导3指公交控制2公交出行3指公各项人均公共服务设服2用地面积(文化、教21控制、医疗、体育、托老指.、老年活动中心)人均避难场所用地M2/人1.5控制型控制型3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0.2亿M万M3/水资控制型20万元GDP 耗水量 元31源指标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右分比控制型80 tw/万资单位1.5GDP 控制型源能耗水平元 结构及%15引导型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33控制型110 土地 标准化厂房用地占工业指标34%控制型30 生态41绿化覆盖率控制型40% 指标污水集中处理率控制型%100污水 环42指标资源化利用率50%控制型境 4指无害化处理率控制型100%垃圾 43标指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00控制 型%大气SO2、CO2排放削减指448控制型指第四章总体用地规划规划规模 第十四条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面积20.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9万人, 总就业人口 12万人.水量之间地比值)3能源GDP 指32指标标能源 (规划区总人口计算)M/人资源 用地比例空间结构第十五条”.一心、两轴、三区“产业集聚区地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心:即产业集聚区地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即沿黄河路、迎宾大道连接陇海铁路以北中心城区和南部高铁组团地产业融合发展带、沿华梁街东西向地产业发展轴.三区:东部和西部地产业片区以及中间地生活配套服务区.土地利用规划第十六条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2002.13公顷,其中水域12.86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989.27 公顷,各类建设用地配比及布局如下:(1)居住用地规划二类居住用地总面积约为171.7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地8.64%.,主要位于迎宾大道西侧.(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为33.6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地1.69%.规划保留现有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3处,中小学共建位于中州路黃河路东北,科研用地为飞龙研发中心,位于华梁街和迎宾大道东南,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位于科技路黄河路西南;医疗卫生用地1处,为县中医院,规划床位600个, 占地4.14公顷,位于中州路惠民路东南.(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以商业用地为主,总面积约为42.5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地2.14%.商业用地主要作为规划区地商业配套用地,形成规划重要地核心生产服务区,服务于整个规划区•在中部规划娱乐康体用地1处,位于中州路黃河路西南,占地面积2.38公顷•规划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2处,位于中州路黄河路西北地邮政服务用地和中州路东明大道东北地加油站,分别占地0.55公顷和0.65公顷.)工业用地4 (.工业用地是规划区用地地主体部分,包括一类工业用地及二类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呈组团式布局,主要分布在文兴路两侧和迎宾大道东侧,总用地面积约为1262.0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地63.44%.一类工业用地1116.19公顷,位于凤鸣湖北部,主要发展高新技术.(5)物流仓储用地仓储用地主要位于文兴路西侧、景文变电站西侧,总用地面积约11.4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地0.58%・(6)公用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供水、供电、供燃气用地及排水设施、消防设施用地,总面约为33.3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地1.68%.村民安置规划第十七条村庄安置居住用地取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0m2.安置社区建筑以小高层和高层住宅为主,容积率控制在2.535,绿地率不低于35%, 配套必要地服务设施•规划安置共需用地43.44公顷,山田庄社区、韩村社区、集聚区集中安置区、城区北部安置点共同解决.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第十八条规划区通过改线后地国道310以及国道106、连霍高速、陇海铁路、兰荷铁路、郑徐髙铁等城际交通实现与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荷泽市等交通联系. 产业集聚区对外联系道路主要有华梁街、科技路、文兴路、迎宾大道、阳. 明大道(改线后地国道310部分)、兰封路(改线后地国道106部分)等•长途客运站规划位于集聚区外地兰考南高铁站前广场对面,主要承担产业集聚区地对外客运交通及高铁站和县城及产业集聚区地交通连接和换乘•公共交通站负责与长途客运站及高铁站地交通换乘. 货运主通道沿科技路设置,原310国道货运车辆引导至沿科技路上•原310国道在集聚区内地部分改名为华梁街,原106国道在集聚区内地部分改名为迎宾大道, 这两条主干路主要承担客运及小型货运车辆•交通运输体系形成“货运走外圉,客运走核心”客货分流地布局.规划利用规划济阳大道向北与兰考县商务中心区联系,利用迎宾大道直通焦裕禄纪念园,利用规划学院路连接焦裕禄精神文化园,利用黃河路过兰商干渠到县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区内道路网格系统第十九条集聚区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主次干道路网密度为3.09公里/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规划形成“七纵两横”主干路骨架.主干路道路间距一般控制在800 —1000M之间,红线宽度控制在40-50M・次干路主要功能是连接主干路和支路,承担各功能区、各个组团之间地交通流,起“通”“达”兼顾地作用•次干路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M之间.支路主要承担各个组团内部产生地交通流,直接用于人流和车流地集散,并兼有划分地块地功能•支路可根据企业悄况进行地块地合并和拆分•支路红线宽度控制在18-32M.各级道路地人行道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以保证残疾人地安全通行.规划道路一览表级走长度红线宽道路断面名称断面形式(M向别)度..(M)东阳明6.0-4.5-3.0-10.5-2.0-115650 四块板10.5-3.0-4.5-6.0 大道西公路兰封南6.0-5.5-2.5-22.0-2.5-203750 三块板 5.5-6.0 路北华梁6.0-5.0-5.0-18.0-5.0-813150 三块板5.0-6.0 W 东西科技5.5-5.0-3.0-14.0-3.0-641641 三块板 5.0-5.5 路文兴6.0-5.5-2.5-22.0-2.5-154950 三块板5.5-6.0 路济阳6.0-5.5-2.5-22.0-2.5-主219150 三块板5.5-6.0 大道干黄河28125010.0-12.0-6.0-12.0-10.0二块板道路南北迎宾5.5-5.0-3.0-14.0-3.0-278641 三块板 5.0-5.5 大道学5.5-5.0-3.0-14.0-3.03114 三块5.0-5.东6.0-5.5-2.5-22.0-2.53485 三块5.5-6.大陇7016.0-20.0-6.3 一块中5.5-5.0-3.0-14.0-3.08154 三块5.0-5.航43645.5-12.0-6.0-12.0-5.二块惠5.5-5.0-3.0-14.0-3.02054 三块5.0-5.三30137.0-16.0-7.一块东3.5-5.0-3.0-17.0-3.03144 三块5.0-3.1126.0-20.0-6.3 —块凤南・.路北路凤林326.0-20.0-6.01935 一块板路凤鸣1977307.0-16.0-7.0 —块板路浚仪1596203.0-14.0-3.0 —块板路宝龙3121307.0-16.0-7.0 —块板路公共停车场规划第二十条在中州路和黄河路交义口东北侧布置一处停车场,用地面积为0.43公顷,以满足产业集聚区及其周边停车需要.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笫二十一条集聚区规划了五条公交线路和县城相联系. 按照800-1000m地距离设置公共汽车停靠站,在中心区站距为450-500之间为宜. 同向换乘距离应不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该大于100m.在道路平面交义口和立体交义口上设置地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应大于200m 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给水工程规划第二十二条(1)用水量预测m3/d ・万6.9年最高日用水量为2020本区规划.(2)水源、水厂规划根据上位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内现状中州路黄河路东北侧水厂扩建,供水能力增至3万吨/日,为保护地下水,其水源改用引黄水,供应生产用水;在集聚区外惠民路科技路西南侧处新增加一处供水规模为3万吨/日地水厂,水源采用引黃水,供应生产用水•产业集聚区内地生活用水釆用陇海铁路北以地下水为水源地水厂供水.另外,中水回用量规划为6万吨/日,其中产业集聚区与北部城区分别为4万吨/ 日和2万吨/日,中水水源来自新建中水厂•回用对象主要是能满足要求地部分工业企业用水、绿地浇灌、道路浇洒、冲洗车辆等.(3)管网规划1)给水水质和水压水质:水厂或给水泵站内应设净水及除氟设备,以保证生活用水水质应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水水质标准按照《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控制.水压:管网供水压力最不利点满足六层楼房地用水要求,一般不小于0.28MP” 最高时与事故时,最不利点自曲水头为28M,对于超过六层地建筑采用自行加压地供水措施•对于个别高层建筑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对于局部地势较高地地区水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置局部加压系统•根据中水水压不应高于城市给水压力地要求,为保证给水系统地供水安全,确定中水管网工作压力不高于0.2MPa.2)管网布置水源至水厂地输水管应采用管道或暗渠.配水管网应留有余地,宜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乘1・2〜1.4地弹性系数计•算,并按消防时及事故时等工况进行校核.配水管网设置成环状提高供水地可黑性.管道应按远•给水管网系统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期用水量规划设计.给水管道要合理选择管材,减少对水质地影响•生活给水管道严禁釆用镀锌钢管. 市政道路上给水管管径不小于200毫M.管径大于等于1400毫M时,另增设配水管•主干管管径为DN600—DN1200,次干道布设供水次干管,管径为DN300 —DN500.水管道设置在道路东侧、北侧地人行道或绿化带下,道路宽度大于等于40M时,采用双侧布管.局部地区供水水压不足需设二次供水设施时,应釆取有效措施,减少对供水水质地影响.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沿配水管每间隔120m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给水管道管材选择及附件:管道建议采用给水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接口釆用弹性密封圈接口.给水管道覆土厚度:主要道路上给水管道覆土厚度不小于0.8M.排水工程规划第二十三条)排水体制(1集聚区采用雨污分流地排水体制.(2)污水量预测产业集聚区平均日产生污水量为4.3万吨/日.(3)污水管网布置集聚区污水管线地布线原则是:1)尽可能利用有利地形,使污水管道坡降与地面坡度一致,以减少管道埋. 深,尽可能不设或少设中途提升泵站.2)污水主次干管一般沿主次干道布置,通常设置在污水量较大、地下管线较少一侧地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3)尽可能避免穿越河道、地下建筑物或其他障碍物,尽量减少与其他地下管线交叉. 规划尽量利用原有污水收集管网,新建地主干道布置污水主干管,管径为DN600 一一1200:次干道规划次干管,管径为DN400—一DN500.当污水管渠受地形、地质条件等影响,无法重力流或不经济时,可采用圧力流,应当设置泵站.(4)污水处理厂规划将华梁街宝龙路西南现状污水处理厂扩建至日处理10万吨,与再生水厂合建,占地15.07公顷.在华梁街济阳大道东南侧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2.5万吨, 占地4.06公顷.(5)雨水工程规划1)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开封市暴雨强度公式,5075 (l?0.61LgP) ?q o^)?19(t其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t—降雨历时(min)P —设计重现期(a)2)管渠设计流量公式雨水流量公式:(2=巾• q • F)L/s —雨水设计流量(Q.血一径流系数q—设计暴雨强度(L/s ・ha)F —汇水面积(ha)3)集水时间地确定t=tl+mt2,式中:t—集水时间(分钟)tl—地面集水时间(分钟)t2—管渠雨水流行时间(分钟)m—折减系数暗管m=2明渠m=l・24)设计重现期P地确定结合规划区地地形及排水条件,确定规划区设计重现期为P=l・(重大丄程及重要基础设施重现期应提高)5)地面径流系数地确定结合规划区地理特点,确定大面积绿化地区径流系数取0.15,其他地区径流系数见下表.径流系数表.序地面情径流系0.9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0.602大块石铺砌路面、沥青表面处理地碎石路面0.453级配碎石路面0.404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0.305非铺砌土地面0.156绿地和草地)管网布置6.以西干渠、杜庄河西支、杜庄西路沟、陈孙庄东路沟、杜庄河东支为主要排水渠道. 规划排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埋地暗敷,于管道交汇、转弯、管道尺寸变化处布设检查井.雨水管地最小坡度为1%0,最小覆土深度为0.7M.电力工程规划第二十四条)负荷预测(1变电容量为43.51万k\4.(2)变电站规划根据负荷测结果、总体规划以及电力规划,在陇海铁路南除义寨牵引站外规划110KV 变电站7座.规划变电站列表(除义寨牵引站外)排名主变容1240+2180MV220K 景文363MV110K 南郊363MV 科技110K363MV110K 华梁63+63MV 枣林11OK35OMV五里铺110K350MV李楼110KV规划110KV变电站地双回110KV电源来自220KV景文变电站、220KV姜楼变电站.(3)线路网规划1)高压线路网规划对现有高压线路进行部分改线,详见电力工程规划图,高压走廊按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预留相应地防护距离.2)中低压线路规划中压配电网应依据变电站地位置及用地性质进行布置,线路网采用环枝结合方式, 不得交错重叠.电网采用变电站直接供电地方式为本规划区供电,即配电线路以变电站为中心,呈散射分布;以10KV电压作为配电电压,主干线沿较大地道路布置,分支线路在分支道路位置上布置•按照200-250m地半径设置10KV开闭所,开闭所按照20-50ni2进行设计•,规划用地时应为其预留位置・10KV开闭所地最大转供容量,一般不宜大于15000KVA/座•每个开闭所其明确地供电范围,一般以街道划定界线•当负荷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宜增设新地变压器,适当调整供电范围. 新建高层建筑、大型公建和居住小区应预留10kV变配电设施用房(一般设在建筑设备房),井应满足有关技术指标要求,建筑面积控制为50平方M.规划10kV线路沿电缆沟敷设,至10kV开关站、配电房或道路专用箱变附近,改为穿套管埋地引入.已建成区改造中应同步改造现状变配电设施,逐步取消台架变压器,将架空线路逐步改造下地,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通信工程规划第二十五条)规划LI标(1集聚区信息基础设施应形成一个以宽带为主,能够实现双向多媒体信息互动传播,覆盖整个区域地城域网•逐步实现三网合一,即电话网(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网、数据通信网地一体化.集聚区规划移动电话达到饱和程度•互联网、电脑入网率达到100%・邮政局所建设和邮政业务应满足规划区需求,方便用户用邮.)电话量预测2 (•规划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50线/百人.结合规划区人口,预测固定电话容量4.5万线左右,移动电话容量13.5万线左右.(3)电信管网规划规划电信线路全部采用地下管道方式敷设,电信管线釆用光纤,光纤尽量接近用户,各种通信线路及有线电视线路应统一规划建设•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电信主干线路为24-36孔管道,电信次干线路为12-18孔管道.电信管道敷设在道路地西侧与南侧. (4)其它通信业务中远期逐步建立综合业务数字网和互联网.(5)有线电视网规划集聚区具备同时传输电视、广播、数据、语音等能力•实现有线电视网机顶盒地多功能应用,实现互联网接入、网上办公、网上游戏、网上电视、网上银行等. 集聚区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建成有线电视光纤环网•所有电视光缆、电缆全部入地、入墙,有线电视器件全部入箱,集中分配.全面进行光纤化改造,每个有线电视光节点覆盖200-500用户.。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指南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指南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指南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 (4)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4)1.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第2章文化产业战略规划 (4)2.1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4)2.2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4)2.3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第3章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4)3.1 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4)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4)3.3 政策制定与实施流程 (4)第4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4)4.1 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4)4.2 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4)4.3 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运营 (4)第5章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 (4)5.1 文化企业类型与特点 (4)5.2 文化企业培育政策与措施 (4)5.3 文化企业创新发展 (4)第6章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 (4)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趋势 (4)6.2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4)6.3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4)第7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5)7.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现状 (5)7.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7.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5)第8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5)8.1 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与价值 (5)8.2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与推广 (5)8.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与管理 (5)第9章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5)9.1 文化产业市场现状与趋势 (5)9.2 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与规范 (5)9.3 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政策 (5)第10章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5)10.1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现状与趋势 (5)10.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 (5)10.3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 (5)第11章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 (5)11.1 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现状 (5)11.3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5)第12章文化产业监管与评估 (5)12.1 文化产业监管体系与机制 (5)12.2 文化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 (5)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5)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 (5)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5)1.1.1 文化产业的内涵 (6)1.1.2 文化产业的外延 (6)1.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6)第2章文化产业战略规划 (7)2.1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7)2.2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7)2.3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8)第3章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8)3.1 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8)3.1.1 政策背景 (8)3.1.2 政策现状 (8)3.1.3 政策成效与不足 (9)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9)3.2.1 政策目标 (9)3.2.2 政策原则 (9)3.2.3 政策措施 (9)3.3 政策制定与实施流程 (9)3.3.1 政策制定 (9)3.3.2 政策实施 (10)第4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10)4.1 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10)4.1.1 创意与创新功能 (10)4.1.2 产业集聚功能 (10)4.1.3 文化展示与传播功能 (10)4.1.4 文化旅游功能 (10)4.1.5 社会教育功能 (10)4.2 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10)4.2.1 总体规划 (10)4.2.2 空间布局 (10)4.2.3 设施建设 (11)4.2.4 生态环境保护 (11)4.3 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运营 (11)4.3.1 管理体制 (11)4.3.2 政策支持 (11)4.3.3 运营模式 (11)4.3.4 服务平台 (11)4.3.6 文化交流与合作 (11)第5章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 (11)5.1 文化企业类型与特点 (11)5.2 文化企业培育政策与措施 (12)5.3 文化企业创新发展 (12)第6章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 (12)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趋势 (13)6.2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13)6.3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13)第7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3)7.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现状 (13)7.1.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 (13)7.1.2 文化产业人才现状 (14)7.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4)7.2.1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14)7.2.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4)7.2.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7.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 (15)7.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5)7.3.2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5)7.3.3 加强人才激励机制 (15)第8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15)8.1 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与价值 (15)8.2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与推广 (16)8.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与管理 (16)第9章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16)9.1 文化产业市场现状与趋势 (17)9.2 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与规范 (17)9.3 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政策 (17)第10章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18)10.1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现状与趋势 (18)10.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 (19)10.3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 (19)第11章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 (19)11.1 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现状 (19)11.2 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与引导 (20)11.3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20)第12章文化产业监管与评估 (20)12.1 文化产业监管体系与机制 (20)12.1.1 监管体系 (21)12.1.2 监管机制 (21)12.2 文化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 (21)12.2.1 政策评估 (21)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12.3.1 坚持创新发展 (21)12.3.2 加强人才培养 (21)12.3.3 深化产业融合 (21)12.3.4 强化品牌建设 (21)12.3.5 完善产业链条 (21)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1.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2章文化产业战略规划2.1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2.2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3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3章文化产业政策体系3.1 文化产业政策现状分析3.2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3.3 政策制定与实施流程第4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4.1 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4.2 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4.3 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运营第5章文化企业培育与发展5.1 文化企业类型与特点5.2 文化企业培育政策与措施5.3 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第6章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趋势6.2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6.3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第7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7.1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现状7.2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7.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第8章文化产业品牌建设8.1 文化产业品牌内涵与价值8.2 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与推广8.3 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与管理第9章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9.1 文化产业市场现状与趋势9.2 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与规范9.3 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政策第10章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10.1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现状与趋势10.2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10.3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第11章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11.1 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现状11.2 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与引导11.3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第12章文化产业监管与评估12.1 文化产业监管体系与机制12.2 文化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12.3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1章文化产业概述1.1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的元素。

卢龙县燕河营镇总体规划(2015-2030)

卢龙县燕河营镇总体规划(2015-2030)
(2)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将得到大幅改善,城镇在岗职工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都将保持高比例增长。
(1)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契机,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走集约化、可持续发 展之路。预计燕河营镇的国民经济在 2016-2020 年 5 年间,年均增长率保持 7.2%,达到 8.7 亿 元;2021-2030 年 10 年间,年均增长率保持 7%,达到 17.0 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5:42: 33。
第2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为黑体加下划线且加粗,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如需变更规 划的强制性内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组织论证,其中直接涉及公众权益的, 应当进行公示。调整后的规划必须依法重新审批后方可执行。
第3条 规划原则
(1)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 (2)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原则 (3)设施配套、共享共建原则 (4)突出产业、突出特色原则
(1)国家关于总体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2005] 146 号令); 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6)《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GB50925-2013); 7)《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建规[2002]218 号); 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2002); 9)《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规范》(GB 50220—95);
卢龙县燕河营镇总体规划 (2015-2030)
文本
2016 年 5 月
文本 目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1 第二章 城镇性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 第三章 镇域产业一体化规划..............................................................................................................................2 第四章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2 第五章 城镇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2 第六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3 第七章 镇域设施一体化规划..............................................................................................................................3 第八章 镇域旅游规划..........................................................................................................................................4 第九章 镇域环境保护与综合防灾规划..............................................................................................................4 第九章 镇区范围与发展规模..............................................................................................................................5 第十章 镇区用地布局规划..................................................................................................................................5 第十一章 镇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6 第十二章 镇区综合交通规划..............................................................................................................................6 第十三章 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7 第十四章 镇区基础设施规划..............................................................................................................................7 第十五章 镇区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8 第十六章 镇区“五线”保护与控制规划..........................................................................................................9 第十七章 镇区综合防灾规划............................................................................................................................10 第十八章 近期建设规划....................................................................................................................................11 第十九章 附则....................................................................................................................................................11 附表 .......................................................................................................................................................................12

区域经济学-(六)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ppt

区域经济学-(六)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ppt
用)某一资源的投入会因不同的地域配置 而产生不同的效率。 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占有生产资料的 公平或地域空间的公平。
2021/4/6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9
二、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分类
➢ 因素中的有形和无形属性都在发生作用,如劳动力中的工 资、福利和雇佣成本与劳动力技能、工作意愿、性别结构 和道德水平。
• 农产品按人均占有产量产出商品率高,商品量大。
2021/4/6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2
采矿业规划布局
• 区域矿产资源的储量 • 质量 • 开采条件 • 区内外市场
2021/4/6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3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 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 • 加工制造(组装)业 • 高新技术工业
2021/4/6
产业空间布局
• 一、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 二、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三、三次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 经济管理学院
1
• 产业布局:产业的地区性分配与布置。
• 关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产业 活动所采用的空间安排方式对绩效的不同 影响,区域经济问题的深化。
3
(一)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深化
• 资源的稀缺性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不平衡,区域经济面
临着如何有效配置资源。
➢要素的非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产生的重 要原因。很多要素无法流动,还有些要素 流动需要成本,并且地方保护主义等政策 会加剧成本。
2021/4/6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产要素和企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相对 集中,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合理的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为地区经济 的数量增长提供有效的结构效益基础,保 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第1章:总论 (4)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4)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4)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4)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4)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4)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4)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4)3.1 产业优势分析 (4)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4)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4)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5)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5)4.2 产业布局优化 (5)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5)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5)5.1 优先发展领域 (5)5.2 支撑产业领域 (5)5.3 潜在新兴领域 (5)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5)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5)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5)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5)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5)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5)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5)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5)8.1 政策体系构建 (5)8.2 政策支持措施 (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5)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5)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5)9.3 人才队伍建设 (5)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5)10.1 国际市场分析 (5)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5)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5)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5)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6)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6)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6)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6)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6)第1章:总论 (6)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6)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6)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6)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7)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7)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7)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8)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8)3.1 产业优势分析 (8)3.1.1 资源优势 (8)3.1.2 政策优势 (9)3.1.3 市场优势 (9)3.1.4 技术优势 (9)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9)3.2.1 技术创新能力 (9)3.2.2 管理能力 (9)3.2.3 品牌建设 (9)3.2.4 人力资源 (9)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9)3.3.1 加强产学研合作 (10)3.3.2 完善创新体系 (10)3.3.3 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10)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10)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10)4.2 产业布局优化 (10)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11)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1)5.1 优先发展领域 (11)5.2 支撑产业领域 (11)5.3 潜在新兴领域 (12)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12)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12)6.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12)6.1.2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 (12)6.1.3 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 (12)6.1.4 中介服务机构培育 (12)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3)6.2.1 确定攻关方向 (13)6.2.2 组织协同攻关 (13)6.2.3 强化人才支撑 (13)6.2.4 优化创新环境 (13)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3)6.3.1 完善转化机制 (13)6.3.2 建立专业化平台 (13)6.3.3 加强推广应用 (14)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4)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14)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14)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14)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15)8.1 政策体系构建 (15)8.2 政策支持措施 (1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16)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6)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6)9.1.1 培养目标与定位 (16)9.1.2 培养内容与方法 (16)9.1.3 培养渠道与平台 (16)9.1.4 质量保障与评价 (17)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17)9.2.1 人才引进策略 (17)9.2.2 激励机制设计 (17)9.2.3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 (17)9.2.4 国际化人才竞争与合作 (17)9.3 人才队伍建设 (17)9.3.1 人才培养与使用 (17)9.3.2 人才结构调整 (17)9.3.3 人才储备与选拔 (17)9.3.4 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 (17)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18)10.1 国际市场分析 (18)10.1.1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18)10.1.2 市场竞争格局 (18)10.1.3 市场壁垒与政策环境 (18)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0.2.1 间合作 (18)10.2.2 企业间合作 (18)10.2.3 产学研合作 (18)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19)10.3.2 产品与服务创新 (19)10.3.3 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推广 (19)10.3.4 人才培养与引进 (19)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19)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 (19)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19)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20)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20)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0)12.1.1 组织保障 (20)12.1.2 政策保障 (20)12.1.3 技术保障 (20)12.1.4 监督保障 (21)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21)12.2.1 监测指标体系 (21)12.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21)12.2.3 评估机制 (21)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21)12.3.1 调整原则 (21)12.3.2 调整内容 (21)12.3.3 优化方向 (21)以下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目录: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1.2 发展战略与目标1.3 发展规划与布局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3.1 产业优势分析3.2 核心竞争力构建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4.2 产业布局优化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5.1 优先发展领域5.2 支撑产业领域5.3 潜在新兴领域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7.1 产业链现状分析7.2 产业链构建策略7.3 产业链优化路径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8.1 政策体系构建8.2 政策支持措施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9.3 人才队伍建设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10.1 国际市场分析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先进技术为核心,具有较高的知识密度、风险和投入,以及较强的创新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十一章产业布局与集群本章首先讨论了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产业布局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产业布局的集群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在长期的产业布局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探索并形成了不少有关产业布局的理论,本节重点讨论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环境学、生态学理论。

一、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它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

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置的过程。

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与人类的无限需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选择,成为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对象。

从纵向方面考察,产业布局是同一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与关联;从横向方面考察,是集聚于同一地域空间的各产业的关联与组合。

从静态地考察,产业布局是指产业生产力在一定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从动态地考察,是产业生产力诸要素在空间上的安排部署和调整,是政府对产业在空间上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组织。

①产业布局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从经济资源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忽视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结果必然造成三大系统的运行失调。

其重要理论原因是江曼琪:《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对产业布局优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认为产业布局优化的根本评价标准就是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便是实现产业布局的最优。

作为产业布局对象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还包括自然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与人类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一方面提供给人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容纳、贮存和净化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20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能胜任经济类课程的教学,能胜任实际经济工作。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学科专业1、区域经济学2、数量经济学3、财政学(含税收学)4、产业经济学5、统计学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

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实践环节由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组成,科研实践必须参加校内外相关学科学术会议1次,撰写心得体会一份(计1学分);选听学科前沿系列讲座1次,至少6学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一份(计1学分)。

教学实践必须听课30学时,讲课30学时,提交教学大纲一份(计1学分)。

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均由导师负责考核。

五、培养方式研究生由导师及导师小组全面负责培养,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教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课程学习和研究并重;专业课的学习采取系统讲授、重点辅导、讨论讲座以及任课教师制定参考文献、书目,学习阅读后写综述和评论等多种形式。

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六、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毕业)论文的研撰,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选题必须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或能为解决当前、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保障平武县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汶川大地震后平武县发展建设的需要,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其职能作用的新要求,特制定《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事求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要求,充分考虑震后平武县实际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保护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各类恢复重建资金,发挥组合优势,加快恢复重建工作,重建一个充满活力与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平武。

1、恢复重建期规划原则民生为本,稳定为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恢复为主,有所提高尊重自然,传承文化2、发展提升期规划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科学布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突出特色城乡协调、统筹兼顾远近结合、有序推进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4、《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5、《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6、《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2775号)7、《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0)》8、《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规划(2008-2010)》9、《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4条规划年限本规划年限分为近期(恢复重建期) (2008—2010年)、远期(发展提升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5条规划范围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两个地域范围,即平武县域和平武县城。

1、平武县域平武县县域规划范围为:平武县行政管辖范围,辖9镇16乡,面积5974平方公里。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3. 产业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 业圈层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认为,在农业布局问题上,什么地方适 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 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化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 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韦伯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位论
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运费起决定作用;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 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聚集力是指企业规 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 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产 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规模。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人数(或j部门产值),Ent是全国就业总数或总产值。
作用
如果LQ大于1且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j产业专业化或集中化程 度越高;反之,若LQ小于1且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j产业部门 的专业化程度或集中化程度越低。
(2)专门化率
含义 与区位熵一样,也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素及规划的.doc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素及规划的.doc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素及规划的一、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的建构要素(一)文化产业布局中轴的选择1.轴的选择依据选择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开发与布局轴线,是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和空间布局结构的充分认识,也是从战略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安排与规划。

文化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文化经济空间存在的根本所在。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客观存在,而不流动性要素决定了流动性要素的流动趋向和集中程度[4]。

产业轴线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流通,不同层级的产业轴线促使了点点、区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交换,而其空间意义体现为生产要素的空间载体或者生产要素空间集聚带,在不同的轴带上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生产要素结构形态。

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布局轴线的界定应充分考虑各地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结构和流动性程度的差异。

2.轴的选择文化生产要素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地理区位有着密切联系。

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及现代区域经济有关研究,我国呈现出三大经济要素梯队,即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要素发展水平依次成递减规律。

三大地区生产要素结构不同。

如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水平最高地带集中了资本、技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对地区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很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资本、技术等要素较为欠缺,生产要素水平较低,但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厚,是其发展和竞争的的优势所在。

因此,从横向来看,三大经济梯队体现着不同的生产要素结构,可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横向划分的宏观纵轴。

再从纵向来看,我国有南北两大河流横贯我国东西地区,横跨我国主要经济大省和中心城市。

黄河流域和长江沿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已历史性地成为我国高密度经济走廊,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生产要素聚集地带,并且自西至东文化资源丰厚度依次递减,技术、资本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呈逆向分布。

因此,以黄河流域、长江沿岸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横轴。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第一节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第十四条工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发展壮大临海型和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近海油气开发、电力、木浆制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等八大支柱产业,建设沿海钢铁基地、全省重化工业基地、农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高级纸业基地和小家电制造业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整,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信息化程度高,结构高级化,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格局。

到2010年,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

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十五条湛江市区工业布局(一)临港工业园,位于霞山区西南沿海,重点发展石化、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运输配套和仓储物流业。

(二)官渡工业园,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布局经济型家用电器制造、化学工业、包装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

(三)麻章工业园,主要布局音像制品、水产品、食品、饲料加工和花卉种植加工等。

(四)东海岛省级经济试验区,结合深水港口的开发,规划大型沿海钢铁基地和配套的能源及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修造船业、港口物流业。

(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区,规划在东海岛开发试验区,主要接受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和布局新型较大型工业。

(六)太平一带,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基地项目。

(七)赤坎区大埠、调顺一带,发展农海产品加工、建材、机电产品、环保装饰材料等工业和中小型修造船业。

第十六条遂溪县工业发展与布局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海(水)产品加工业,主要以制糖和综合利用、特种酒精、高岭土、建材、化工等为主,重点布局在县城东北面的工业区。

第8-11章 主题定位

第8-11章 主题定位

第八章主题定位和规划布局1 主题定位1.1 主题定位思路本项目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三江水文化、体验奥林匹克精神、感受现代科技文明、发展旅游经济为指导思想。

本着“自然风景是基础,水文化是灵魂”的主题定位思路,通过对项目地的整体开发,整合优势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利用三江文化和山水风光,使本项目建设成为高档次运动、休闲、会议、度假、避暑的旅游目的地。

1.2 主题定位“主题”(Theme)是指在音乐中,被不断重复和不断扩张的那个旋律(《牛津字典》)。

在项目策划中,主题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主题是在旅游娱乐区的建设和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被不断地展示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念。

一般而言,项目策划主题的内涵要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即整体战略、基础功能结构和主题形象。

1.2.1 整体战略定位整体战略定位是主题定位的第一步。

在进行整体战略定位时,通常需研究对象的可达性、约束性、时效性及一致性等特征。

合川区水上娱乐运动项目从总体战略的角度建议分三步走:图8-1 三步走战略图第一步:重庆水上游乐及运动乐园第一品牌——重庆第一目前,重庆只有少量的水上游乐及运动旅游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在体量和档次上都未形成气候,品牌认知度不高,影响力有限。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基础薄弱,历史底蕴不强;其次,旅游区内相关配套设施档次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根据目前的形势推断,未来一段时间里,重庆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水上运动乐园优秀品牌。

本项目在规划设计上别出心裁,规划众多集趣味性、知识性、健康性于一体的能满足高、中、低档次人群的游乐运动设施,同时利用合川区区较好的配套设施条件,可以满足广大游客食、宿、购物、休闲、交通等多方面的需求,正好可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本项目可以发挥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成重庆水上运动娱乐乐园的第一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合川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合川旅游形象的整体提升。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8年修正)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8年修正)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9.30•【字号】•【施行日期】2018.09.30•【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年11月26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等九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符合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要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科学编制城乡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六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制定适合本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

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

深渡镇总规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满足深渡镇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镇规划标准》,参照安徽省有关城镇规划编制的有关规定,编制《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深渡镇城镇发展与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深渡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建设部《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7)《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8)《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9)《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1-2020年)》;(10)《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1)黄山市《2011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12)《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3)《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4)歙县、深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15)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条例。

第4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区域统筹发展原则、规划连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第6条规划层次与范围第一层次:深渡镇域,即,深渡镇行政辖区范围(99平方公里)。

重点在空间上落实深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完善镇村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的共享共建,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层次:规划区范围,包括规划建成区以及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区范围的用地面积45.25平方公里。

“五维”协同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五维”协同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五维”协同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者:张琼叶文忠颜丽芳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产业园区作为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担负着培育创新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等系列重要使命。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虽然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同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分工协作欠合理、技术支撑较薄弱、功能配套不齐全、产业生态待优化等共性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区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应从特色园区建设、产业链群锻造、技术协同创新、产业功能配套、产业生态培育“五维”联动发力,破除发展桎梏。

关键词: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4-0085-08产业园区作为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担负培育创新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使命[1]。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苏州工业园区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亦具有深远意义。

一、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要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协同发展、数智赋能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产业园区向纵深发展的核心要义。

深刻把握产业园区发展的内涵要义,有助于推进产业空间延伸、产业能级跃升,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蓄积强大势能。

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供应链安全保障和价值链提升的重要环节[2]。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关联链条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效推进了产业合理布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布局
四、区域农业总体规划
按照生产上的联系,做到农产品、副产品物尽其用 根据自然和土地资源的条件,做到地尽其利 合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 满足和照顾到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注重综合效益
库兹涅斯的研究结论:
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工业化过程四阶段: 第一阶段以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国家和区域,随着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第二阶段,重工业化,即第二产业由轻工业为主发展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深加工化; 第四阶段,技术集约化。
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规划
CLICK TO ADD TITLE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 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同第一产业(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和区域工业化水平而有差异; 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的。

《唐山市城乡规划条例》(征求意见稿)

《唐山市城乡规划条例》(征求意见稿)

《唐山市城乡规划条例》(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唐山市其他机关,唐山市其他机关,唐山市其他机关•【公布日期】2012.04.11•【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唐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唐山市城乡规划局通告唐政法办通[2012]1号《唐山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列入市人大2012年地方性法规制定计划的立法项目。

现将《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请社会各界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对《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或建议可以书面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唐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25日。

通讯地址:唐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唐山市西山道7号6号楼)邮政编码:0630008传真:5910031电子信箱:**************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一日唐山市城乡规划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修改城乡规划,监督检查规划实施,以及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五条城市、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

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各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业务受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指导与监督。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

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

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

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

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重,Pj为区域第2要素(如人口)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地理联系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降 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3)区域集中度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集中度也是反映经济现象在全国或地区集中程度的指标, 用全国或地区构成中比重居前3位或前5位的区域的比重之和来 表示 。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1)区位熵(产业地区集中度)
含义
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也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的地区 集中程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产业地区集中度。
公式
LQij
eij eit
Enj Ent
LQ是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作用
C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反之。此指标只能用于两个 地区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应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 当然,为了说明均衡度的变化,也必须计算区域布局前后的静 态不平衡差,如果C0<C1,说明均衡度降低;反之则反之。
(2)标准差及其变化
含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衡量区域布局的均衡度也可以用标准差指标,标准差可以较全 面反映区域绝对差异。
Sr为专门化率;m为某区域某产业的净产值;M为全国相应产 业的净产值;n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净产值;N为全国全部产 业的净产值。
作用
专门化率超大,说明产业的专门化程度也就超高。专门化率越 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度就越低。通过对比区域布局前后产业 专门化率的变化,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业布 局效果。
(1)静态不平衡差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之间的产出差距越大,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空间集 中度越高,不平衡度越高,平衡度越低;反之,则相反。不平 衡差就是衡量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指标。
公式
C (1 L ) 100 M
C为两个区域之间的静态不平衡差;L为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的 经济指标;M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的相应经济指标。
Business School of LC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产业空间布局
Wang Bing-yi 2010
第十一章 产业空间布局
一、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布局的机制与模式 三、产业布局效果评价
一、产业的理论基础
1. 产业布局的含义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3. 产业区位理论 4. 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布局理论
认为要素票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区域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产 生;贸易产生的结果是逐渐消除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差异, 进而使两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价格均等化趋势是贸 易使产业活动适应于生产要素地区供应情况的自然结果
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认为技术差距是产生比较优势和贸易 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国家总是可以靠技术创新和 控制技术外流而不是靠要素禀赋来获得特殊利益、保持其贸 易结构的。 它也是一种动态优势理论。
特点是: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交通通讯网络状况,把网络的 中心城市和主导城市作为高层次地区增长极,把网络主轴线 作为一级轴线,布局和发展区内高层次的产业。
首先让有条件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 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报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三、产业布局效果评价
1. 产业布局效果评价的含义 2. 集中度分析 3. 均衡度分析 4. 区域产业结构专门化分析 5.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模式分析
成本市场 学派
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派建 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 局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4. 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布局理论
增长极 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 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 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 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二、产业布局的机制与模式
1. 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 2. 产业布局的机制 3. 产业布局模式
1. 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社会因素
经济区位、人口、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等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及竞争状况、基础设施等
技术因素
技术存量及技术创新能力
2. 产业布局的机制
计划机制
1. 产业布局效果评价的含义
产业布局效果评价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预评价,二是后评价。 预评价是指在产业布局决策阶段,对布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论证,并进行各种效益预测,以提高决 策的科学性。 后评价是指在产业布局方案实施后,再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环境效益的评价论证,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集中度分析、均衡度分析、产业专门化分析和区域 产业结构变动模式分析等。
(2)地理联系率及其变化
含义
地理联系率是反映两个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的指 标。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一致,地理联系率高, 就意味着产业空间集中度低;反之,地理联系率低,就说明两 要素的地理分布差异大,意味着产业空间集中度高。
公式
G
100

1 2
n
|
i 1
Si
Pj
|
G为地理联系率,Si为区域第1要素(如总产出)占全国或全区
人数(或j部门产值),Ent是全国就业总数或总产值。
作用
如果LQ大于1且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j产业专业化或集中化程 度越高;反之,若LQ小于1且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j产业部门 的专业化程度或集中化程度越低。
(2)专门化率
含义 与区位熵一样,也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公式
Sr (m M ) (n N)
作用
一般说来:如果C≤50为相当分散;50<C ≤70为分布比较 平衡;70<C ≤90为相当集中; 90<C ≤100为高度集中。
利用这一指数来揭示区域产业集中程度,可分别计算区域布 局前的集中度指数C0和区域产业布局后的集中度指数C1,如 果C1<C0,则说明集中度降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1
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 动态优势
资源禀赋 理论
技术差距 理论
绝对优势论认为各国产业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 天有利的生产条件(主要是生产技术);相对优势论认为通过 合理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或区际)分工 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动态优势论认为产业优势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公式

(Yi Y)2 n
δ为标准差;Yi(i=1,2,3,…,n)某地区的经济指标;Y 为各地区相应经济指标的平均值;n为地区数。
作用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均衡度越高。
4. 区域产业结构专门化分析
(1) 区位熵 (2) 专门化率 (3) 区域结构专门化指数 (4) 区域结构相似系数
3. 产业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 业圈层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认为,在农业布局问题上,什么地方适 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 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化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 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韦伯工业 区位论
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运费起决定作用;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 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聚集力是指企业规 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 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产 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规模。
3. 产业布局的模式
增长极 模式
主要特点:首先确定一些区域,并根据其自然、人文和交通 等状况,选择主导产业;然后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增长极;最 后通过各增长极带动其他地区及其周围的经济发展。
点轴模式
网络模式
区域梯度 开发模式
特点:在增长极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极与极、点与点之 间的各种连接线路和流动管道,以形成连接增长极的轴线。 通过轴线的培育与发展,再带动其两侧地区的经济发展。
点轴理论
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 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再 进一步围绕交通线路形成经济带(轴)。
地理性二 元经济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 认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存在成本 和价格优势而吸引资源与要素集中;但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 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这样,不发达地区将通过发达地区 的外溢效应而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
公式
J X1 X2 X3
J为集中度;X1、X2、X3分别为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 居于第一、二、三位的地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区域集中度J。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 上升;反之,则说明集中度下降。
(4)分散度及其变化
含义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