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要素票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区域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产 生;贸易产生的结果是逐渐消除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差异, 进而使两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价格均等化趋势是贸 易使产业活动适应于生产要素地区供应情况的自然结果
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认为技术差距是产生比较优势和贸易 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国家总是可以靠技术创新和 控制技术外流而不是靠要素禀赋来获得特殊利益、保持其贸 易结构的。 它也是一种动态优势理论。
1. 产业布局的含义
就一个国家范围而言,产业布局是指各个产业及产业内的各部门在 整个国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就全球范围而言,产业布局则是指国 际间或国际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空间分布。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 首先,产业布局是各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其次,产业布局是产业的地域分工与协作关系,是各产业的地域组 合。 第三,产业布局是对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协调与组织。 第四,产业布局是对产业空间转移与产业区域集群的战略部署和规 划。
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在全国 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去其余 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公式
F Xj n Xj Xi X j n n Xi X j
F为分散度; Xi(i=1,2,3)是前3位区域的比重;Xj(j=1, 2,3,…,n)是其余区域的比重。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成本市场 学派
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派建 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 局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4. 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布局理论
增长极 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 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 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 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比重,Pj为区域第2要素(如人口)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地理联系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降 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3)区域集中度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集中度也是反映经济现象在全国或地区集中程度的指标, 用全国或地区构成中比重居前3位或前5位的区域的比重之和来 表示 。
Business School of LC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产业空间布局
Wang Bing-yi 2010
第十一章 产业空间布局
一、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布局的机制与模式 三、产业布局效果评价
一、产业的理论基础
1. 产业布局的含义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3. 产业区位理论 4. 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布局理论
(2)地理联系率及其变化
含义
地理联系率是反映两个经济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的指 标。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一致,地理联系率高, 就意味着产业空间集中度低;反之,地理联系率低,就说明两 要素的地理分布差异大,意味着产业空间集中度高。
公式
G
100

1 2
n
|
i 1
Si
Pj
|
G为地理联系率,Si为区域第1要素(如总产出)占全国或全区
3. 产业区位理论—现代区位论
成本学派
其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最优区位。 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 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市场学派
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 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 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代表人物有谢 费尔,费特尔,帕兰德,罗斯特朗,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等。
(1)静态不平衡差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之间的产出差距越大,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空间集 中度越高,不平衡度越高,平衡度越低;反之,则相反。不平 衡差就是衡量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指标。
公式
C (1 L ) 100 M
C为两个区域之间的静态不平衡差;L为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的 经济指标;M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的相应经济指标。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1
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 动态优势
资源禀赋 理论
技术差距 理论
绝对优势论认为各国产业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 天有利的生产条件(主要是生产技术);相对优势论认为通过 合理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或区际)分工 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动态优势论认为产业优势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点轴理论
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 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再 进一步围绕交通线路形成经济带(轴)。
地理性二 元经济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 认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存在成本 和价格优势而吸引资源与要素集中;但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 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这样,不发达地区将通过发达地区 的外溢效应而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
特点是: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交通通讯网络状况,把网络的 中心城市和主导城市作为高层次地区增长极,把网络主轴线 作为一级轴线,布局和发展区内高层次的产业。
首先让有条件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 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报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三、产业布局效果评价
1. 产业布局效果评价的含义 2. 集中度分析 3. 均衡度分析 4. 区域产业结构专门化分析 5.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模式分析
(1)区位熵(产业地区集中度)
含义
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也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的地区 集中程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产业地区集中度。
公式
LQij
eij eit
Enj Ent
LQ是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 利益;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市场机制
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 化;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两种机制 的比较
决策过程比较:市场决策权利分散,迅速,转换也比较快 区域经济稳定性比较:市场盲目性大, 区域分工效率比较:市场分工的效益比较低 利益驱动比较:市场的利益驱动作用大,激励性大 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可操作性比较:市场可操作性比较强
作用
一般说来:如果C≤50为相当分散;50<C ≤70为分布比较 平衡;70<C ≤90为相当集中; 90<C ≤100为高度集中。
利用这一指数来揭示区域产业集中程度,可分别计算区域布 局前的集中度指数C0和区域产业布局后的集中度指数C1,如 果C1<C0,则说明集中度降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2. 集中度分析
(1) 集中指数及其变化 (2) 地理联系率及其变化 (3) 区域集中度及其变化 (4) 分散度及其变化
(1)集中指数及其变化
含义 是表明某种经济活动在某区域内集中程度的指标。
公式
C (1 H ) 100 T
式中:C为集中程度指数.T为全国或全区总人口或总面积,H 为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人口或面积,集中度指数 在0~100之间波动。
作用
C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反之。此指标只能用于两个 地区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应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 当然,为了说明均衡度的变化,也必须计算区域布局前后的静 态不平衡差,如果C0<C1,说明均衡度降低;反之则反之。
(2)标准差及其变化
含义
衡量区域布局的均衡度也可以用标准差指标,标准差可以较全 面反映区域绝对差异。
3. 产业布局的模式
增长极 模式
主要特点:首先确定一些区域,并根据其自然、人文和交通 等状况,选择主导产业;然后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增长极;最 后通过各增长极带动其他地区及其周围的经济发展。
点轴模式
网络模式
区域梯度 开发模式
特点:在增长极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极与极、点与点之 间的各种连接线路和流动管道,以形成连接增长极的轴线。 通过轴线的培育与发展,再带动其两侧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产业布局的机制与模式
1. 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 2. 产业布局的机制 3. 产业布局模式
1. 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社会因素
经济区位、人口、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等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及竞争状况、基础设施等
技术因素
技术存量及技术创新能力
2. 产业布局的机制
计划机制
Sr为专门化率;m为某区域某产业的净产值;M为全国相应产 业的净产值;n为该区域全部产业的净产值;N为全国全部产 业的净产值。
作用
专门化率超大,说明产业的专门化程度也就超高。专门化率越 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度就越低。通过对比区域布局前后产业 专门化率的变化,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业布 局效果。
作用
F越趋于0,表明集中度越大;F越趋于l,表明分散度趋大。同 样,利用分散度来揭示区域经济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 区域布局前、后的分散度,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分散度 升高,集中度降低;反之,则说明分散度降低,集中度上升。
3. 均衡度分析
(1) 静态不平衡差及其变化 (2) 标准差及其变化 (3) 变异系数及其变化 (4) 基尼系数及其变化
3. 产业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 业圈层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认为,在农业布局问题上,什么地方适 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 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化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 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韦伯工业 区位论
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运费起决定作用;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 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聚集力是指企业规 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 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产 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规模。
人数(或j部门产值),Ent是全国就业总数或总产值。
作用
如果LQ大于1且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j产业专业化或集中化程 度越高;反之,若LQ小于1且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j产业部门 的专业化程度或集中化程度越低。
(2)专门化率
含义 与区位熵一样,也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公式
Sr (m M ) (n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式

(Yi Y)2 n
δ为标准差;Yi(i=1,2,3,…,n)某地区的经济指标;Y 为各地区相应经济指标的平均值;n为地区数。
作用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均衡度越高。
4. 区域产业结构专门化分析
(1) 区位熵 (2) 专门化率 (3) 区域结构专门化指数 (4) 区域结构相似系数
公式
J X1 X2 X3
J为集中度;X1、X2、X3分别为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 居于第一、二、三位的地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区域集中度J。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 上升;反之,则说明集中度下降。
(4)分散度及其变化
含义
1. 产业布局效果评价的含义
产业布局效果评价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预评价,二是后评价。 预评价是指在产业布局决策阶段,对布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论证,并进行各种效益预测,以提高决 策的科学性。 后评价是指在产业布局方案实施后,再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环境效益的评价论证,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集中度分析、均衡度分析、产业专门化分析和区域 产业结构变动模式分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