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局部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
•颌面部局部解剖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 合称。
鼻下点:为鼻小柱与上唇的 连接点 7.口裂:为上下唇之间的横行 裂隙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 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11.颏前点:为颏部最前点
•颌面部局部解剖
咬肌:咬肌后上部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前下部覆以咬肌筋膜, 该筋膜浅面自上而下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 管,面神经下颊支和面神经下颌缘支横过。
•颌面部局部解剖
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 重要的神经、血管主要位于:
①腮腺内; ②从腮腺边缘呈辐射状露出; ③腮腺深叶深面。
•颌面部局部解剖
主要的动力性皱纹线如下
v 1)额纹:抬头纹,位于眉和眉间与前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与额肌纤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v 2)眉间纹: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为该肌收缩 所致。
v 3)鼻根纹:鼻根部,横向排列,为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v 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 和横行两组:
v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 脉、颈外动脉;
v 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颌面部局部解剖
腮腺浅叶周缘神经血管的排列
(1)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 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 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颌面部局部解剖
12.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 突起,
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 检查下
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 约1cm可 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 合称。
鼻下点:为鼻小柱与上唇的 连接点 7.口裂:为上下唇之间的横行 裂隙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 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11.颏前点:为颏部最前点
•颌面部局部解剖
咬肌:咬肌后上部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前下部覆以咬肌筋膜, 该筋膜浅面自上而下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 管,面神经下颊支和面神经下颌缘支横过。
•颌面部局部解剖
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 重要的神经、血管主要位于:
①腮腺内; ②从腮腺边缘呈辐射状露出; ③腮腺深叶深面。
•颌面部局部解剖
主要的动力性皱纹线如下
v 1)额纹:抬头纹,位于眉和眉间与前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与额肌纤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v 2)眉间纹: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为该肌收缩 所致。
v 3)鼻根纹:鼻根部,横向排列,为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v 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 和横行两组:
v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 脉、颈外动脉;
v 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颌面部局部解剖
腮腺浅叶周缘神经血管的排列
(1)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 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 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颌面部局部解剖
12.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 突起,
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 检查下
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 约1cm可 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口腔颌面部解剖PPT
常见淋巴结有:腮腺淋巴结、颌上 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 和位于颈部的颈浅和颈深淋巴结
淋巴结对于炎症、肿瘤的诊断、肿 瘤的治疗、转移及预后具有极其重 要的临床意义
五、神经
口腔颌面部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facial nerve)
舌扁桃体:舌根部黏膜的圆形淋巴滤泡 突起
舌系带:过短影响发音和咀嚼
舌的肌肉 横纹肌 纵横、上下等方向 排列,活动灵活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 -舌前2/3为舌神经 ;后1/3为舌咽神经 及迷走神经;运动 神经-舌下神经; 味觉神经-面神经 的鼓索支
(三)腭(palate)
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 重要解剖结构和标志有: ✓ 切牙乳头(incisive papilla) ✓ 切牙孔(incisive foramen) ✓ 腭大孔(greater palatine foramen) ✓ 腭垂(又称悬雍垂) ✓ 腭腺
替牙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 逐渐脱落而为恒牙所代替,在此期口 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
(二) 恒牙
共28~32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7~8颗
名称:自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中切牙、 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前磨牙又 称双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前牙与后牙 萌出时间:6岁左右开始萌出
本章内容将分为3部分讲述:
口腔的应用解剖生理 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生理 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
第1节 口腔应用解剖生理
口腔(oral cavity) : 消化道的开端
➢ 包括:牙齿、颌骨及唇、颊、腭、 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
以牙列为界, 分为:
1. 口腔前庭 2. 固有口腔
淋巴结对于炎症、肿瘤的诊断、肿 瘤的治疗、转移及预后具有极其重 要的临床意义
五、神经
口腔颌面部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facial nerve)
舌扁桃体:舌根部黏膜的圆形淋巴滤泡 突起
舌系带:过短影响发音和咀嚼
舌的肌肉 横纹肌 纵横、上下等方向 排列,活动灵活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 -舌前2/3为舌神经 ;后1/3为舌咽神经 及迷走神经;运动 神经-舌下神经; 味觉神经-面神经 的鼓索支
(三)腭(palate)
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 重要解剖结构和标志有: ✓ 切牙乳头(incisive papilla) ✓ 切牙孔(incisive foramen) ✓ 腭大孔(greater palatine foramen) ✓ 腭垂(又称悬雍垂) ✓ 腭腺
替牙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 逐渐脱落而为恒牙所代替,在此期口 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
(二) 恒牙
共28~32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7~8颗
名称:自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中切牙、 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前磨牙又 称双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前牙与后牙 萌出时间:6岁左右开始萌出
本章内容将分为3部分讲述:
口腔的应用解剖生理 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生理 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
第1节 口腔应用解剖生理
口腔(oral cavity) : 消化道的开端
➢ 包括:牙齿、颌骨及唇、颊、腭、 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
以牙列为界, 分为:
1. 口腔前庭 2. 固有口腔
颌面部局部解剖PPT课件
(2)重力性皱纹线: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肌
肉松驰、骨萎缩和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所 致。上睑部皮肤下垂形成“肿眼泡”;下睑 因眶隔萎缩、眶内脂肪疝出,使皮肤臃肿下 垂,形成“眼袋”。
腮腺咬肌区
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 织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一)境界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 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内侧界:咽旁间隙; 外侧:皮肤。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一)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 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 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 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 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 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 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 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 缘为界。
层次及内容
由浅入深依次为: 1.皮肤。 2.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 腮腺区:耳前淋巴结、耳大神经; 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 导管。 3.腮腺咬肌筋膜 来自颈深 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 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 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 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表面 直达该肌前缘。
5)鱼尾纹:外眦附近,皱纹粗细不等, 放射状排列,为环形眼轮匝肌收缩所 致。 6)鼻唇沟纹:构成鼻唇沟外侧缘, 系上唇外上方呈放射状排列的表情肌 收缩所致。 7)颏纹:颏部,横向排列,是颏部 肌收缩所致。 8)唇纹:位于上、下唇皮肤表面, 唇中部者呈垂直状,两侧者上、下唇 皱纹分别向外上或外下斜行,在口角 附近呈放射状排列。 9)颊纹:颊部,鼻唇沟纹外侧,略 与鼻唇沟纹平行。
颌面部解剖 PPT
2.层次及内容
由浅入深依次为: (1).皮肤 (2).皮下组织 (3).腮腺咬肌筋膜 (4). 腮腺 (5). 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6). 咬肌
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 根据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
及其与腮腺的关系,可将面 神经分为三段:
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 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的一段。 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尚未进入腮腺
④眶下动脉→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面部:颊前部、上 唇根部、唇侧腭和腭扁桃体等; ⑥蝶腭动脉→蝶腭孔→鼻腔→鼻腔外侧壁、鼻窦及鼻中隔等。
上颌动脉有关的几个临床问题:
⑴ 作颞颌关节成形术或髁 突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髁突 颈部深面通行的上颌动脉;
张口困难或张口受限的原因分析
1.炎症感染 2.外伤:常见于外伤下颌骨骨折,如颧弓颧骨骨折、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均可造成张口困难,骨折后下颌 运动受限,肌肉挫伤,肿胀疼痛,张口也会受到影 响。骨折经过复位治疗后,张口受限的情况能够得 以治愈 3.颞下颌关节强直 4.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5.破伤风 6.恶性肿瘤
案例联系
眼睑闭合不全的病因
①最常见原因为面神经损伤、麻痹后,眼睑轮匝肌 麻痹,使下睑松弛下垂。
②其次为瘢痕性睑外翻。
③眼眶空寂与眼球大小的比例失调,如甲状腺相关 性眼病、先天性青光眼、角巩膜葡萄肿和眼眶肿瘤 引起的眼球突出。
④全身麻醉或重度昏迷时可发生暂时性功能性眼睑 闭合不全。少数正常人睡眠时,睑裂也有一缝隙, 但角膜不会暴露,称为生理性兔眼。
(1). 翼丛:
(2). 上颌动脉:
伴随下方的上颌 静脉,贴邻下颌骨髁 突颈部的深面向前走 行,越过翼外肌浅面 (少数在深面),经翼 外肌两头间进翼腭窝
①脑膜中动脉→棘孔→颅腔→硬脑膜; ②下牙槽动脉→下颌管→下颌骨、下颌牙、牙槽突、牙周膜及牙龈;
口腔颌面部解剖ppt课件
恒牙的临床牙位: 87654321│12345678 87654321│12345678
如右上颌第二前磨牙书写为-。
38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法(推荐使用)
恒牙编号: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5
本章内容将分为3部分讲述: 口腔的应用解剖生理 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生理 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
6
第1节 口腔应用解剖生理
7
口腔(oral cavity) : 消化道的开端 包括:牙齿、颌骨及唇、颊、腭、
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
8
以牙列为界, 分为: 1. 口腔前庭 2. 固有口腔
萌出时间:6~8个月开始萌出,2岁左 右乳牙全部萌出
替牙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
逐渐脱落而为恒牙所代替,在此期口
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
35
(二) 恒牙
共28~32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7~8颗
名称:自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中切牙、 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前磨牙又 称双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9
一、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 槽黏膜之间的蹄铁形潜在腔隙。
10
口腔前庭外表形态
口腔前庭沟 上下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 颊脂垫尖
11
系带(frenum)
包括有上、下唇系带和颊系带 制作义齿时,义齿边缘必须注意系
带的位置
口腔:颌面区域内, 由牙、颌骨、唇、 舌、颊、腭、口底、 唾液腺等组织构成 的功能器官
如右上颌第二前磨牙书写为-。
38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法(推荐使用)
恒牙编号: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5
本章内容将分为3部分讲述: 口腔的应用解剖生理 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生理 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
6
第1节 口腔应用解剖生理
7
口腔(oral cavity) : 消化道的开端 包括:牙齿、颌骨及唇、颊、腭、
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
8
以牙列为界, 分为: 1. 口腔前庭 2. 固有口腔
萌出时间:6~8个月开始萌出,2岁左 右乳牙全部萌出
替牙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
逐渐脱落而为恒牙所代替,在此期口
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
35
(二) 恒牙
共28~32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7~8颗
名称:自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中切牙、 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前磨牙又 称双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9
一、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 槽黏膜之间的蹄铁形潜在腔隙。
10
口腔前庭外表形态
口腔前庭沟 上下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 颊脂垫尖
11
系带(frenum)
包括有上、下唇系带和颊系带 制作义齿时,义齿边缘必须注意系
带的位置
口腔:颌面区域内, 由牙、颌骨、唇、 舌、颊、腭、口底、 唾液腺等组织构成 的功能器官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口腔(oral cavity)是指由牙齿、颌骨及 唇、颊、腭、舌、口底、涎腺等组织 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是指上起额部 发际,下至舌骨水平,左右达颞骨 乳突垂直线之间的区域。
口腔颌面部是口腔与颌面颈部的统称。
• 口腔的功能 上消化道的起端 1. 牙齿 咀嚼食物 2. 唇、舌 吮吸、运送、吞咽食物 3. 涎腺 分泌涎液 润滑口腔和食物 淀粉酶初步消化食物 4. 舌体 多种感觉感受器 5.唇、舌、齿、腭的协调作用 发音
混合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圆孔出颅
前股:颊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咀嚼肌) 后股:感觉神经,耳颞神经、下牙槽神经、舌神经 主要分支: 下牙槽神经 : 牙齿、牙槽骨、牙龈、下唇、颊粘膜、
皮肤
舌神经:舌前2/3、下颌舌侧牙龈、口底粘膜 颊神经:磨牙颊侧牙龈、颊部后侧粘膜、皮肤
(二) 面 神 经
乳中切牙
萌出时间(月)Biblioteka 6~8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 乳尖牙
8~10
12~16 16~20
第二乳磨牙
24~30
2. 乳牙的标识与书写
上 A B 左 左上乳尖牙 C D 下
右
Ⅲ ⅢB
Ⅴ Ⅳ Ⅲ ⅡⅠ ⅠⅡ Ⅲ ⅣⅤ
Ⅴ Ⅳ Ⅲ ⅡⅠ ⅠⅡ Ⅲ ⅣⅤ
(二) 恒牙(permanent teeth)
1. 恒牙 的数目、名称、萌出时间和次序
主要是运动神经、含有味觉和分泌神经纤维。
出茎乳孔后分为五支: 颞支:出腮腺上缘 …..额肌 颧支:出腮腺前上缘 ….. 上、下眼轮匝肌 颊支:出腮腺前缘 …..颊肌、上唇方肌、笑
肌、口轮匝肌
下颌缘支:出腮腺下缘 …..下唇诸肌 颈支:出腮腺下缘 …..颈阔肌
口腔(oral cavity)是指由牙齿、颌骨及 唇、颊、腭、舌、口底、涎腺等组织 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是指上起额部 发际,下至舌骨水平,左右达颞骨 乳突垂直线之间的区域。
口腔颌面部是口腔与颌面颈部的统称。
• 口腔的功能 上消化道的起端 1. 牙齿 咀嚼食物 2. 唇、舌 吮吸、运送、吞咽食物 3. 涎腺 分泌涎液 润滑口腔和食物 淀粉酶初步消化食物 4. 舌体 多种感觉感受器 5.唇、舌、齿、腭的协调作用 发音
混合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圆孔出颅
前股:颊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咀嚼肌) 后股:感觉神经,耳颞神经、下牙槽神经、舌神经 主要分支: 下牙槽神经 : 牙齿、牙槽骨、牙龈、下唇、颊粘膜、
皮肤
舌神经:舌前2/3、下颌舌侧牙龈、口底粘膜 颊神经:磨牙颊侧牙龈、颊部后侧粘膜、皮肤
(二) 面 神 经
乳中切牙
萌出时间(月)Biblioteka 6~8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 乳尖牙
8~10
12~16 16~20
第二乳磨牙
24~30
2. 乳牙的标识与书写
上 A B 左 左上乳尖牙 C D 下
右
Ⅲ ⅢB
Ⅴ Ⅳ Ⅲ ⅡⅠ ⅠⅡ Ⅲ ⅣⅤ
Ⅴ Ⅳ Ⅲ ⅡⅠ ⅠⅡ Ⅲ ⅣⅤ
(二) 恒牙(permanent teeth)
1. 恒牙 的数目、名称、萌出时间和次序
主要是运动神经、含有味觉和分泌神经纤维。
出茎乳孔后分为五支: 颞支:出腮腺上缘 …..额肌 颧支:出腮腺前上缘 ….. 上、下眼轮匝肌 颊支:出腮腺前缘 …..颊肌、上唇方肌、笑
肌、口轮匝肌
下颌缘支:出腮腺下缘 …..下唇诸肌 颈支:出腮腺下缘 …..颈阔肌
局部解剖学面侧区课件
•21
腮腺咬肌区
o 境界: 上界:颧弓、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o 主要结构:腮腺、咬肌;血管和神经。
•1
腮腺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
•2
腮腺分部
•3
腮腺管的毗邻及面神经的分支
T-temporal. Z-zygomatic. B-buccal. M-marginal. C-cervical.
•4
穿经腮腺的结构
•5
•6
•7
下颌后静脉
前支
后支
•8
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
颈内静脉
•9
颈外动脉
颞浅动脉
面横动脉
茎突舌骨肌
•10
耳颞神经
•11
腮腺床
•12
咬肌
咬肌
•13
面侧深区
o 境界:颞下窝 o 内容:
翼内、外肌 翼丛 上颌动脉 下颌神经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咀嚼肌
颞肌
咬肌
翼外肌 翼内肌
翼外肌
翼内肌
•15
颞下窝(第一层)
•16
颞下窝(第二层)
•17
上颌动脉
•18
•19
上颌动脉的变异
o C-多数位于翼外肌的 浅面
o D-少数位于翼外肌的 深面
o E、F、G-与颊神经、 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 的关系
•20
下颌神经
o 8-颊神经 o 17-耳颞神经 o 9-舌神经 o 10-下牙槽神经
腮腺咬肌区
o 境界: 上界:颧弓、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o 主要结构:腮腺、咬肌;血管和神经。
•1
腮腺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
•2
腮腺分部
•3
腮腺管的毗邻及面神经的分支
T-temporal. Z-zygomatic. B-buccal. M-marginal. C-cervical.
•4
穿经腮腺的结构
•5
•6
•7
下颌后静脉
前支
后支
•8
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
颈内静脉
•9
颈外动脉
颞浅动脉
面横动脉
茎突舌骨肌
•10
耳颞神经
•11
腮腺床
•12
咬肌
咬肌
•13
面侧深区
o 境界:颞下窝 o 内容:
翼内、外肌 翼丛 上颌动脉 下颌神经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咀嚼肌
颞肌
咬肌
翼外肌 翼内肌
翼外肌
翼内肌
•15
颞下窝(第一层)
•16
颞下窝(第二层)
•17
上颌动脉
•18
•19
上颌动脉的变异
o C-多数位于翼外肌的 浅面
o D-少数位于翼外肌的 深面
o E、F、G-与颊神经、 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 的关系
•20
下颌神经
o 8-颊神经 o 17-耳颞神经 o 9-舌神经 o 10-下牙槽神经
颌面部局解课件
通—
颞间隙
颞区---颧弓和颞下嵴---颞下间隙 颞浅间隙 颞深间隙
腮腺间隙
腮腺鞘内 内侧面---咽旁前间隙、翼颌间隙
翼腭间隙
翼腭窝——眶尖下方,颞下窝内侧 前--上颌骨体 后--蝶骨翼突 上--蝶骨大翼 内--腭骨垂直板
通连—前--眶下裂---眼眶 内--蝶腭孔---鼻腔 外--翼上颌裂---颞下间隙 下--翼腭管---口腔 后--圆孔---颅腔
翼颌间隙
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前--颞肌与颊肌 后--腮腺 上--翼外肌 下--翼内肌附丽于下颌支处
通连—上--颞下间隙、颞间隙 前--颊间隙 下--舌下、下颌下间隙 后--咽旁间隙 外--咬肌间隙
舌下间隙
舌下区 上--口底粘膜 下--下颌骨体内侧 后--舌根
通连—后--颌下间隙、颏舌肌间隙 后上--翼颌间隙 后内--咽旁间隙
重要关系2---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
面神经 下颌后静脉 颈外动脉
重要关系3---腮腺边缘的重要结构
浅叶上缘---颞浅V、耳颞N、颞浅A、 面N颞支及颧支
浅叶前缘---面N颧支、面横A、面N上颊支、 腮腺导管、面N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浅叶下端---下颌缘支及颈支、下颌后V
重要关系4----腮腺深叶的深面
内眦 外眦 耳轮
黄金分割
B1/B B3/B2 A1/A A2/A1 A3/A2
面部皮肤皱纹线
动力性皱纹线:
面部表情肌收缩牵拉皮肤,形成与 肌纤维长轴相垂直的皮肤皱纹线----
老化的征象
额纹 眉间纹
鼻根纹 眼睑纹 鱼尾纹 鼻唇沟纹 颏纹 唇纹 颊纹
重力性皱纹线:
名称 眶下间隙 颊间隙 咬肌间隙 翼颌间隙 颞下间隙 ……
颞间隙
颞区---颧弓和颞下嵴---颞下间隙 颞浅间隙 颞深间隙
腮腺间隙
腮腺鞘内 内侧面---咽旁前间隙、翼颌间隙
翼腭间隙
翼腭窝——眶尖下方,颞下窝内侧 前--上颌骨体 后--蝶骨翼突 上--蝶骨大翼 内--腭骨垂直板
通连—前--眶下裂---眼眶 内--蝶腭孔---鼻腔 外--翼上颌裂---颞下间隙 下--翼腭管---口腔 后--圆孔---颅腔
翼颌间隙
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前--颞肌与颊肌 后--腮腺 上--翼外肌 下--翼内肌附丽于下颌支处
通连—上--颞下间隙、颞间隙 前--颊间隙 下--舌下、下颌下间隙 后--咽旁间隙 外--咬肌间隙
舌下间隙
舌下区 上--口底粘膜 下--下颌骨体内侧 后--舌根
通连—后--颌下间隙、颏舌肌间隙 后上--翼颌间隙 后内--咽旁间隙
重要关系2---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
面神经 下颌后静脉 颈外动脉
重要关系3---腮腺边缘的重要结构
浅叶上缘---颞浅V、耳颞N、颞浅A、 面N颞支及颧支
浅叶前缘---面N颧支、面横A、面N上颊支、 腮腺导管、面N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浅叶下端---下颌缘支及颈支、下颌后V
重要关系4----腮腺深叶的深面
内眦 外眦 耳轮
黄金分割
B1/B B3/B2 A1/A A2/A1 A3/A2
面部皮肤皱纹线
动力性皱纹线:
面部表情肌收缩牵拉皮肤,形成与 肌纤维长轴相垂直的皮肤皱纹线----
老化的征象
额纹 眉间纹
鼻根纹 眼睑纹 鱼尾纹 鼻唇沟纹 颏纹 唇纹 颊纹
重力性皱纹线:
名称 眶下间隙 颊间隙 咬肌间隙 翼颌间隙 颞下间隙 ……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颈部局部解剖(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口腔解剖生理学》
目录
CONTENTS
1
颈部的境界和分区
2
下颌下三角
3
气管颈段
三基本颌位关系
01
颈部的境界和分区
颈部境界: 上界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 下界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颈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 将颈部分为前部(狭义的 颈部)、后部(项部);
02
下颌下三角
境界
两侧:二腹肌前、后腹 上界:下颌骨下缘 底:下颌舌骨肌、舌骨舌 肌和咽上缩肌等构成。
下颌下三角
皮肤 皮下组织 颈阔肌、面神经 下颌缘支、颈支、淋巴结 颈深筋膜浅层
内容物:
颌下腺 颌下淋巴结 颌外动脉 面前静脉
舌神经
颌下腺导管
舌下神经
均位于颌下腺 的深面,径下 颌舌骨肌深面 进入舌下区, 依次由上向下 排列。
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关系密切,从解剖关系上可作以下 鉴别:
1、联系:舌神经连于下颌下神经节,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 下腺。
2、位置: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导管的上方。
3、形态:舌神经比下颌下腺导管粗而略扁,且坚韧。
03
气管颈段
气管颈段的层次
气管颈段前方由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依次为:
(1)皮肤; (2)颈浅筋膜; (3)颈深筋膜浅层; (4)颈深筋膜中层及其包被的胸骨舌骨肌 和胸骨甲状肌。
颈筋膜 舌骨下肌群 颈白线 甲状腺 甲状腺奇静脉丛 甲状腺下静脉 头臂干 左头臂静脉 主动脉弓
临床行气管切开时注意事项:
(1)采取头正中后仰位,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并使气 管位置变浅。
(2)一般在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 (3)切开时注意深度,以免伤及气管后壁,甚至 伤及食管。 (4)勿切第一气管软骨环,以免术后发生喉部狭 窄。 (5)切开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引起无名 动脉等损伤。
目录
CONTENTS
1
颈部的境界和分区
2
下颌下三角
3
气管颈段
三基本颌位关系
01
颈部的境界和分区
颈部境界: 上界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 下界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颈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 将颈部分为前部(狭义的 颈部)、后部(项部);
02
下颌下三角
境界
两侧:二腹肌前、后腹 上界:下颌骨下缘 底:下颌舌骨肌、舌骨舌 肌和咽上缩肌等构成。
下颌下三角
皮肤 皮下组织 颈阔肌、面神经 下颌缘支、颈支、淋巴结 颈深筋膜浅层
内容物:
颌下腺 颌下淋巴结 颌外动脉 面前静脉
舌神经
颌下腺导管
舌下神经
均位于颌下腺 的深面,径下 颌舌骨肌深面 进入舌下区, 依次由上向下 排列。
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关系密切,从解剖关系上可作以下 鉴别:
1、联系:舌神经连于下颌下神经节,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 下腺。
2、位置: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导管的上方。
3、形态:舌神经比下颌下腺导管粗而略扁,且坚韧。
03
气管颈段
气管颈段的层次
气管颈段前方由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依次为:
(1)皮肤; (2)颈浅筋膜; (3)颈深筋膜浅层; (4)颈深筋膜中层及其包被的胸骨舌骨肌 和胸骨甲状肌。
颈筋膜 舌骨下肌群 颈白线 甲状腺 甲状腺奇静脉丛 甲状腺下静脉 头臂干 左头臂静脉 主动脉弓
临床行气管切开时注意事项:
(1)采取头正中后仰位,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并使气 管位置变浅。
(2)一般在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 (3)切开时注意深度,以免伤及气管后壁,甚至 伤及食管。 (4)勿切第一气管软骨环,以免术后发生喉部狭 窄。 (5)切开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引起无名 动脉等损伤。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课件
美貌人群眼、鼻、口裂等颜面主要结构具有高度对称 性,平均非对称率为5.37~1.61%。6个中线附近标志 点(鼻尖点,鼻下点,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颏前点) 与中线的左、右位置偏移均很小(在±0.5mm以内)。 水平断面非对称率均<10%,其中鼻根点水平最低,颏 前点水平最高。越靠近面下部,非对称率有增加趋势。 男性水平断面非对称率>女性。颜面主要结构具有高度 对称性,但非绝对对称。
硬腭中央部分,黏膜薄而缺乏 弹性
切牙乳头
腭大孔硬腭后缘前方的0.5cm
处
口底
Floor of the mouth
舌系带:舌腹部与舌下区 黏膜在中线形成的带状结 构
舌下肉阜:舌系带移行为 口底黏膜两侧的一对丘形 隆起。其顶部有颌下腺和 舌下腺导管的共同开口。
乳牙
乳中切牙 乳侧切牙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
表情肌
动脉
舌动脉 面动脉(颌外动脉) 面后静脉 深静脉网- 翼静脉丛
固有口腔: 由牙列、牙槽 骨、牙龈与其内侧的舌、腭、 口底构成
口腔前庭表面形态
前庭沟 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开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邹襞 颊脂垫尖
前庭沟:常用局部麻醉和手术切口部位
唇系带 颊系带
颊(cheek)
←腮腺导管口
颊脂垫尖 磨牙后区
固有口腔表面形态
颊面 点隙
舌面 点隙
(2)牙槽突、龈沟与龈乳头 牙槽突
(3)硬腭与软腭
Hard palate Soft palate
解剖标志
切牙乳头:切牙孔、 鼻腭神经血管
腭大孔:硬腭后缘 前方0.5cm处,上 颌第三磨牙腭侧, 深面为腭前神经、 腭大血管
硬腭中央部分,黏膜薄而缺乏 弹性
切牙乳头
腭大孔硬腭后缘前方的0.5cm
处
口底
Floor of the mouth
舌系带:舌腹部与舌下区 黏膜在中线形成的带状结 构
舌下肉阜:舌系带移行为 口底黏膜两侧的一对丘形 隆起。其顶部有颌下腺和 舌下腺导管的共同开口。
乳牙
乳中切牙 乳侧切牙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
表情肌
动脉
舌动脉 面动脉(颌外动脉) 面后静脉 深静脉网- 翼静脉丛
固有口腔: 由牙列、牙槽 骨、牙龈与其内侧的舌、腭、 口底构成
口腔前庭表面形态
前庭沟 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开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邹襞 颊脂垫尖
前庭沟:常用局部麻醉和手术切口部位
唇系带 颊系带
颊(cheek)
←腮腺导管口
颊脂垫尖 磨牙后区
固有口腔表面形态
颊面 点隙
舌面 点隙
(2)牙槽突、龈沟与龈乳头 牙槽突
(3)硬腭与软腭
Hard palate Soft palate
解剖标志
切牙乳头:切牙孔、 鼻腭神经血管
腭大孔:硬腭后缘 前方0.5cm处,上 颌第三磨牙腭侧, 深面为腭前神经、 腭大血管
颌面部局部解剖ppt课件
8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 合称。
鼻下点:为鼻小柱与上唇的 连接点 7.口裂:为上下唇之间的横行 裂隙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 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11.颏前点:为颏部最前点
11
主要的动力性皱纹线如下
❖ 1)额纹:抬头纹,位于眉和眉间与前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与额肌纤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 2)眉间纹: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为该肌收缩 所致。
❖ 3)鼻根Biblioteka :鼻根部,横向排列,为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 8)唇纹:位于上、下唇皮肤表面, 唇中部者呈垂直状,两侧者上、下唇 皱纹分别向外上或外下斜行,在口角 附近呈放射状排列。
❖ 9)颊纹:颊部,鼻唇沟纹外侧,略 与鼻唇沟纹平行。
13
(2)重力性皱纹线: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肌 肉松驰、骨萎缩和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所 致。上睑部皮肤下垂形成“肿眼泡”;下睑 因眶隔萎缩、眶内脂肪疝出,使皮肤臃肿下 垂,形成“眼袋”。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 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 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2
面部比例及其他关系
❖ 1.面部水平比例 指面部长度的比例,即三停, 又可分为:
❖ (1)大三停:沿眉间点、鼻下点作横线,可将 面部分成水平三等分。眼、鼻位于面中1/3,口 腔位于面下1/3。颅面畸形主要表现为面上1/3 及面中1/3比例失调;牙颌面畸形主要为面中 1/3及面下1/3比例异常。
口腔面颈部局部解剖学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 合称。
鼻下点:为鼻小柱与上唇的 连接点 7.口裂:为上下唇之间的横行 裂隙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 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11.颏前点:为颏部最前点
11
主要的动力性皱纹线如下
❖ 1)额纹:抬头纹,位于眉和眉间与前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与额肌纤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 2)眉间纹: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为该肌收缩 所致。
❖ 3)鼻根Biblioteka :鼻根部,横向排列,为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 8)唇纹:位于上、下唇皮肤表面, 唇中部者呈垂直状,两侧者上、下唇 皱纹分别向外上或外下斜行,在口角 附近呈放射状排列。
❖ 9)颊纹:颊部,鼻唇沟纹外侧,略 与鼻唇沟纹平行。
13
(2)重力性皱纹线: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肌 肉松驰、骨萎缩和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所 致。上睑部皮肤下垂形成“肿眼泡”;下睑 因眶隔萎缩、眶内脂肪疝出,使皮肤臃肿下 垂,形成“眼袋”。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 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 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2
面部比例及其他关系
❖ 1.面部水平比例 指面部长度的比例,即三停, 又可分为:
❖ (1)大三停:沿眉间点、鼻下点作横线,可将 面部分成水平三等分。眼、鼻位于面中1/3,口 腔位于面下1/3。颅面畸形主要表现为面上1/3 及面中1/3比例失调;牙颌面畸形主要为面中 1/3及面下1/3比例异常。
口腔面颈部局部解剖学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 肌后腹的前缘;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内侧界:咽旁间隙; 外侧:皮肤。
11
2.层次及内容
由浅入深依次为: (1).皮肤。
(2).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腮腺区:耳前淋巴 结、耳大神经;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导管。
(3).腮腺咬肌筋膜 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 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腺体 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 表面直达该肌前缘。
一、颌面部局部解剖
(一)颌面部的浅表结构 1.颌面部的分区 颜面部: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
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 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 和下1/3三等分。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 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 和颅部拓宽和加深。
14
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称为腮腺乳头。开口部位是 导管的最狭窄处,导管穿过颊肌的部分也较狭窄,故易 有结石潴留。腮腺乳头手术时可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 亚甲蓝溶液2ml,可使腮腺组织染成蓝色,以便腮腺组 织与面神经及其四周组织颜色相区别;亦可经腮腺导管 口导入塑料管,以便寻找腮腺导管。
15
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根 据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及其与腮 腺的关系,可将面神经分为三段:
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的一段。 位于乳突与外耳道软骨之间,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尚未 进入腮腺,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进行。
第二段(腮腺内段):面神经在腮腺内一再分支的一段。 第三段:面神经5组分支,从腮腺边缘走出,呈扇形 布于面部表情肌的一段。
2
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 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 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 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 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பைடு நூலகம்缘, 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 肌前缘,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1
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 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 唇沟与颏区分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 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7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常用以作为 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8
(11).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 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 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1cm可 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12).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 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16
3
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 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 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4
2.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
5
(1).鼻根、鼻尖和鼻背:
(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 有左、右卵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 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12
临床常以面神经主干 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 分为浅深两叶,浅叶位于 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浅面, 而深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 支的深面。
13
腮腺导管由腮腺浅叶前缘发出→颧 弓下约1.5cm处穿出腮腺鞘→腮腺咬肌 筋膜浅面前行→与颧弓平行,导管上方 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面 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导管常用来作 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导管横 过咬肌外侧后在咬肌前缘,几乎以直角 转向内,绕过颊脂垫,穿入颊肌,约成 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走 行一段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 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
(13).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 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 上方,距正中线约2~3cm
(14).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 点连线的中1/3段。
9
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
10
(二)、腮腺咬肌区
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织 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1.境界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 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 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沟常 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
6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7).口裂: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 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11
2.层次及内容
由浅入深依次为: (1).皮肤。
(2).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腮腺区:耳前淋巴 结、耳大神经;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导管。
(3).腮腺咬肌筋膜 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 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腺体 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 表面直达该肌前缘。
一、颌面部局部解剖
(一)颌面部的浅表结构 1.颌面部的分区 颜面部: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
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 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 和下1/3三等分。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 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 和颅部拓宽和加深。
14
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称为腮腺乳头。开口部位是 导管的最狭窄处,导管穿过颊肌的部分也较狭窄,故易 有结石潴留。腮腺乳头手术时可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 亚甲蓝溶液2ml,可使腮腺组织染成蓝色,以便腮腺组 织与面神经及其四周组织颜色相区别;亦可经腮腺导管 口导入塑料管,以便寻找腮腺导管。
15
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根 据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及其与腮 腺的关系,可将面神经分为三段:
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的一段。 位于乳突与外耳道软骨之间,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尚未 进入腮腺,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进行。
第二段(腮腺内段):面神经在腮腺内一再分支的一段。 第三段:面神经5组分支,从腮腺边缘走出,呈扇形 布于面部表情肌的一段。
2
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 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 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 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 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பைடு நூலகம்缘, 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 肌前缘,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1
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 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 唇沟与颏区分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 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7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常用以作为 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8
(11).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 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 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1cm可 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12).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 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16
3
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 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 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4
2.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
5
(1).鼻根、鼻尖和鼻背:
(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 有左、右卵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 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12
临床常以面神经主干 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 分为浅深两叶,浅叶位于 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浅面, 而深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 支的深面。
13
腮腺导管由腮腺浅叶前缘发出→颧 弓下约1.5cm处穿出腮腺鞘→腮腺咬肌 筋膜浅面前行→与颧弓平行,导管上方 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面 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导管常用来作 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导管横 过咬肌外侧后在咬肌前缘,几乎以直角 转向内,绕过颊脂垫,穿入颊肌,约成 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走 行一段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 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
(13).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 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 上方,距正中线约2~3cm
(14).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 点连线的中1/3段。
9
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
10
(二)、腮腺咬肌区
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织 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1.境界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 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 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沟常 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
6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7).口裂: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 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