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合集下载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 基因突变
二、细菌变异的类型
抗性变异
是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抗性的变异。例 如培养枯草杆菌或蜡样芽孢杆菌于含少量青霉素G的 培养基中时,可诱导这些细菌产生青霉素酶以破坏 青霉素。
营养型变异
1. 主要引起营养缺陷变异,即细菌丧失合成一 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 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如变异株丧失对某种糖类、 维生素、氨基酸或其他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在补 充这些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方面 二、实践方面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用人工方法将所需要的 某一供体生物的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 体的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切割,把它与 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 一起导入某一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 让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 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的产物。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质粒
转座因子
可移动的DNA片段称为转座因子。细菌的转座因子有 三种类型:插入序列、转座子以及某些特殊的噬菌体。
毒力岛
PAI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与功能有 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因此称之为“岛”。 PAI虽然是染色体的DNA片段,但两端往往具有重复序列与插入 元件,其G+Cmol%及密码使用与细菌染色体有明显差异,分子 量较大,多为30到40kb,也有达100kb者。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 基因突变
三、诱发细菌变异的方法
物理方法
包括温度及各种射线。温度诱发基因突变的机制 似乎是专一对GC碱基对的作用。辐射的诱变作用一般 认为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温和噬菌体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 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四 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transposzble element)又称跳跃基因 (jumping gene):
是指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一段特异 的具有转移特性的核苷酸序列它在基因组不必借助 同源序列就可以移动,可以直接从基因组的一个位 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的(供体和受体)。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 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物种得以保存。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 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 差异。
江苏大学 医学院 申红星
基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遗传生物学功能 单位. 基因组:是指某一生物种类的遗传信息总和. 基因型:一种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构成该生 物的基因型. 表性:由基因表达产物决定,生物所表现的生 物学性状。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2kb,除了和转座功能相关的基因外,
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IS两端有反向重 复序列。
2.转座子(transposon,Tn)
>2kb,除携带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耐药性基
因、抗金属基因、毒素基因及其他结构基因。
可能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IS
Resistance Gene(s)
噬菌体的抗原性
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该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细菌, 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不起作用, 噬菌体仍能复制增殖。
噬菌体的抵抗力
噬菌体对理化因素与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 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 能抵抗乙醚、氯仿和乙醇,一般经75℃ 30min或更久才能被灭活。噬菌体能耐受低 温和冰冻, 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一般经紫外线照射 10~15min即失去活性。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内容总结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1)致育质粒〔F质粒 〕与有性生殖功能关联。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 。3)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4)细菌素质粒 编码细菌产生细 菌素。回复突变 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野 生型的性状
➢ DNA的损伤修复:当细菌DNA受到损伤时,细胞会用有效的
DNA修复系统进行细致的修复,使损伤降为最小。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彷徨试验(fluctuation test)
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影印试验(replica plating)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二.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遗传(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菌种
得以保存。
2.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 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3. 细菌的变异分为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 4.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
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2. 接合(conjugation)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 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 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从供体菌转移给 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 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 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 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 为非接合性质粒。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内容总结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1)致育质粒〔F质粒 〕与有性生殖功能关联。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 。3)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4)细菌素质粒 编码细菌产生细 菌素。回复突变 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野 生型的性状
➢ DNA的损伤修复:当细菌DNA受到损伤时,细胞会用有效的
DNA修复系统进行细致的修复,使损伤降为最小。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彷徨试验(fluctuation test)
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影印试验(replica plating)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二.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遗传(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菌种
得以保存。
2.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 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3. 细菌的变异分为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 4.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
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2. 接合(conjugation)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 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 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从供体菌转移给 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 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 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 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 为非接合性质粒。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 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 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 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牛分枝杆菌
卡介苗
13年(230代)
.
7
耐药性变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有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 称为耐药性变异。
金黄色葡萄球菌 1946年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14%,目前超过80%
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 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依链株
长期培养
.
8
菌落变异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突变与选择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外界环境 不能决定突变,只能对突变进行选择。
以耐药突变体为例
实验:影印试验
说明: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现,药物的作 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
结论:细菌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与抗生素的使用 无关
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发生回复突变
.
36
突变与选择证明实验
影印培养 replica plating (Lederberg 1952)
IS Resistance Gene(s) IS
Tn 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
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
.
32
转座子的特征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 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 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 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牛分枝杆菌
卡介苗
13年(230代)
.
7
耐药性变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有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 称为耐药性变异。
金黄色葡萄球菌 1946年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14%,目前超过80%
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 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依链株
长期培养
.
8
菌落变异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突变与选择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外界环境 不能决定突变,只能对突变进行选择。
以耐药突变体为例
实验:影印试验
说明: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现,药物的作 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
结论:细菌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与抗生素的使用 无关
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发生回复突变
.
36
突变与选择证明实验
影印培养 replica plating (Lederberg 1952)
IS Resistance Gene(s) IS
Tn 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
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
.
32
转座子的特征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菌可获得F质粒而成为F+菌。
F+菌
F-菌
F+菌 F-菌
F+菌
F+菌
F质粒的接合
F+
F-
F+
F+
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 Hfr菌):整合后的细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 的基因
Hfr
F-
Hfr
F-
Hfr
F-
Hfr
F-
F+ 菌 (性菌毛)
F’菌 F+ 菌
F 质粒 雄性菌: Hfr菌
(5)大多编码顺序则不重叠 (6)结构基因是单拷贝,rRNA是多拷贝 (7)具有各种功能的识别区域 功能(function): – 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 决定细菌的基因型 – 为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
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 PAI)
毒力岛:指病原菌的某个或菌体
前噬菌体
噬菌体的基本特性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噬菌体
细菌细胞
噬菌体的特点:
1、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器;
2、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 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 成; 3、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
有荚膜的肺炎球菌
无荚膜的肺炎球菌
2、毒力变异
细菌的毒力变异包括其毒力的增强与减弱,如
白喉毒素的产生及卡介苗的获得均为细菌毒力变异 的结果。 3、耐药性变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称耐 药性变异,这种变异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 成为当今医学上的重要问题。
4、菌落变异 细菌的菌落由S型变异为R型多见,且常伴随细菌理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质粒
1、结构 2、特征 3、类型
质粒的结构
环状双链DNA 大质粒:含几百个基因 小质粒:含几十个基因
质粒的特征
自主性 表现性 非必须性 转移性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质粒的类型
致育质粒(fertility plasmid,F质粒) 耐药质粒(resistance plasmid,R质粒) 毒力质粒(virulence plasmid,Vi质粒) 细菌素质粒 代谢相关质粒
吸附 成熟、释放
穿入 生物合成
毒性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
前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
转位因子
1、插入序列 2、转座子 3、转座噬菌体
转座子的种类与特征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 AP(氨苄青霉素)
基因的重组
转移后基因在新位置上与原有 DNA整合的过程
本章小结
1、细菌变异的概念与类型 2、细菌变异的遗传学基础 3、噬菌体的结构与类型 4、细菌基因变异的机制 5、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R-决定子
R质粒的构成
噬菌体
1、形态与结构 2、增殖过程 3、类型
噬菌体 (电镜图)
噬菌体 (模式图)
头部
尾领 尾鞘 尾板
尾部
尾刺 尾丝 尾髓
噬菌体结构示意图
成熟 释放
吸附
生物 合成
穿入
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噬菌体的类型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溶菌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溶原性噬菌体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医学微生物学

05 未来展望
深入理解细菌遗传与变异机制
深入研究细菌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将更深入地了解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 能,揭示细菌遗传与变异的内在机制。
探索细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研究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包括转录、翻译和蛋白质修饰等过程,有助于 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疫苗
人卫生习惯的改善。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监管
02
制定更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和管理制度,遏制抗菌药物的
滥用,降低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细菌抗药性的全球挑战,分享
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在医学 中的意义
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细菌抗药性
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药 性的现象。
产生机制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基因 的方式,产生抗药性酶或改变药物 作用靶点,从而对药物产生抵抗力。
传播方式
抗药性细菌可通过直接接触、共同 生活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也可通 过食物、水等媒介传播。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医学微生物学
目 录
• 细菌的遗传物质 • 细菌的变异 • 细菌的进化 •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中的意义 • 未来展望
01 细菌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与功能
DNA双螺旋结构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酸链组 成,碱基通过氢键配对,形成稳定的 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
储存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合成,影 响细胞功能和形态。
病原菌的进化与变异
进化机制
病原菌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方式, 不断进化出新的毒力基因和致病
0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有的有多重耐药药性,如结核分枝杆菌。
有的甚 至变成对抗生依赖株,如痢疾志贺菌链霉素 依赖株,离开链霉素不能生长。
(四)
抗原变异
肠道杆菌细胞壁多糖重复单位,为O抗原,具有属的特异性 鞭毛的主要抗原为蛋白质,为H抗原,具有种的特异性 由于O或H抗原的改变,其种属的特异性也就相应发生改变
(五)
菌落变异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 2 )接合:是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供体菌
的遗传物质(质粒)转移给受体菌
质粒有接合性质粒和非接合性质粒两种,接合性质粒 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
* F质粒的接合:
有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F+ 菌),无F质粒为雌性菌 (F-菌)。接合时F+菌的性菌毛末端与F-菌表面受体结合, F+菌的F质粒中的一条DNA进入F-菌体内,两菌内的单股DNA 链进行复制合成互补股,各自形成完整的F质粒,于是原来
如大肠埃希菌质粒编码的耐热性肠毒素(ST)和不耐热
性肠毒素(LT) 细菌素质粒 编码各种细菌素,如大肠埃希菌Col质粒
编码的大肠菌素 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各种相关的代谢酶,如沙门菌发酵
乳糖的能力是质粒编码
(三)转位因子
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 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是细
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
转位因子主要有插入序列、转座子和转座噬菌体
⑴ 插入序列 (IS)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2000kb,不带有使细菌表现任 何性状的基因,只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要的转座酶,往 往与插入点基因共同起作用,可能是原细胞代谢的调节 开关之一
⑵ 转座子 (Tn) 2000-25000kb,不仅携带转位基因还携带耐药基因、 毒素基因、抗金属基因等其他结构基因,当其插入到某 一基因时,可引起两种结果,一方面可引起插入基因灭 活产生基因突变,另一方面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获 得耐药性。转座子可与细菌多重耐药有关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tRNA和rRNA转录后需加工;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 菌 的 r R N A 加 工 过 程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二)质粒(plasmid) 细菌中除主染色体之外,能进 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可随细胞 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质粒的性质
1、自我复制; 2、能编码某些特性; 3、可自行丢失或消除; 4、质粒移动性,可转移的质粒具有与转移 有关的基因; 5、质粒的不相容性;
成熟与释放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噬菌现象: 液体培养基:混浊 澄清 固体培养基:出现噬斑(plaque) 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数目(pfu)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的类型
(2)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基 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与细菌 DNA一起复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 至子代细菌,细菌并不裂解。 该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
(1)二个分离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 ITR) (2)一个转座酶(transposase)编码基因
IR Transposase Gene IR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2、复合转座子—— Ⅰ类转座子 ——由IS类转座组件构成的复合体。 组成:两端为IS 中间编码抗生素物质
各种生物细胞都可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70年代后发展的一种育种新技术
二、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原生质体融合的优点:
1、可以提高重组率; 2、双亲可以少带标记或不带标记; 3、可进行多亲本融合; 4、有利于不同种间、属间微生物的 杂交; 5、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提高产量;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三、细菌的基因突变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5
• 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E ) A.转换 B.转化 C.转导 D.溶原性状态 E.接合
36
• 编码不细菌致病性有关的质粒是( D ) A.F质粒 B.R质粒 C.Col质粒
D.Vi质粒E.F′质粒
下列哪种丌是细菌基因转移不重组的方式: ( A ) A.整合B.接合C.溶原性转换D.转化E.转导
10
转座子Tn (transposon)
– >2kb,除携带不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
耐药性基因、抗金属基因、毒素基因及其他结
构基因。 – 可能不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11
4.整合子
位于染色体和质粒戒转座子上,自身丌
能移动,但能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 基本结构:两端的保守末端和中间的 可变区,可变区含有基因盒。
12
第二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转移: 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
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 转移的外源性遗传物质不受体菌DNA 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核苷酸排列顺 序的过程。
13
转化 接合 转导
溶原性转换
原生质体融合
14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转化试验
33
• BCG是有毒牛型分枝杆菌经何种变异而来的( A) A.失去毒力的变异 B.失去荚膜的变异 C.失去鞭毛的变异 D.失去芽胞的变异 E.失去细胞壁的变异
34
•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是(
E )
A.染色体、核糖体、质粒、整合子 B.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转座子 C.染色体、中介体、转座子、整合子 D.染色体、核糖体、中介体、转座子 E.染色体、质粒、整合子、转座因子
筛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质粒的分类 质粒的分类
1)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转移 ) 接合性质粒 非接合性质粒 2)质粒在宿主菌内拷贝数的多少 ) 严紧型质粒 松弛型质粒 3)质粒的相容与不相容性 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共存于一个 两种结构相似、 宿主菌; 结构相差较大、 宿主菌 ; 结构相差较大 、 互不相干的质粒可以共存于 同一个菌体。 同一个菌体。 4)质粒的来源不同 ) 天然质粒 人工构建质粒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主要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二、基因突变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三、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变异 细菌变异的分类 细菌变异的分类
第一节
一、基因组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氨基酸数目的 增加或减少
AAA C
ATG CAC CTT CTT ATA AAA ACC GAA TAA 甲硫 组 甲硫 组 亮 亮 亮 亮 异亮 赖 赖 组 苏 赖 谷 天冬 精 异亮
移码突变
异常蛋白质
ATG CAC CTC CTT AAA CAT AAA AAC CGA ATA A
3)碱基的互变异构 ) 四种碱基均可发生互变异构,引起互补碱基的改变。 四种碱基均可发生互变异构,引起互补碱基的改变。 T(酮基型)——A 酮基型) 酮基型 T(烯醇型)——G 烯醇型) 烯醇型
一、细菌变异类型
1.形态变异 形态变异 (1)自然形成或诱导产生的细菌 型。 )自然形成或诱导产生的细菌L型 (2)病原菌在特定的动物组织器官中,可发生形态结 )病原菌在特定的动物组织器官中, 构变异 2.结构和抗原性变异。 结构和抗原性变异。 结构和抗原性变异 鞭毛变异。 (1)荚膜变异。(2)芽孢变异。(3)鞭毛变异。 )荚膜变异。 )芽孢变异。 鞭毛变异 H-O变异 : 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丧失鞭毛形成能力的 变异: 变异 变异称 3.培养性状的变异 S-R变异;R-S 变异 变异; 培养性状的变异 变异 4.毒力变异 毒力变异 5.生化性状变异 生化性状变异 (1)营养缺陷型变异(2)诱导酶产生。(3)终末产 )营养缺陷型变异( )诱导酶产生。 ) 物阻遏。6.耐药性变异 物阻遏。 耐药性变异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长度不超过2kb,不携
带任何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往往是 插入后与插入点附近的序列共同起作用,引 起插入突变。
ABCDEFG
IS Transposase IS
GFEDCBA
2.转座子(transposon,Tn)
特殊用途的载体
除具有克隆载体的一般特性以外 ,还具有一套表达元件: 启动子、SD序列、终止子
表达载体
4、质粒作为载体
EcoRI 酶切
AA T T C TT A A G
G AA T T C T T AA
转化
PCR
1、高温变性 、 2、低温复性 、 3、一定温度延伸 、
三、转座因子
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 可作为独立单位在 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 , 染色体上自由移动的DNA片断。 转座因子有三 片断。 染色体上自由移动的 片断 种类型:插入序列(IS)、 转座子(Tn)、 及 种类型: 插入序列( ) 转座子( ) 特殊噬菌体。 特殊噬菌体。
不 死 亡
白鼠
混合
死亡
白鼠
死亡
分离活的有毒III 型肺炎链球菌
过程: ② 过程:
a.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 ) 转化因子( 转化因子 : b.感受态(competence) 感受态( 感受态 c.机理
转化的机理
1、一段长的双链DNA分子借助于DNA结合蛋白结合到细胞表面 ,并被核酸内切酶切开。 2、一条链被核酸酶降解 3、未降解的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 4、单链DNA进入细胞,并且在宿主DNA的同源区段整合进宿主 染色体中
几种重要的天然质粒
致育因子( factor) 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 F质粒 与有性生殖有关 带有F质粒的为雄性菌,能长出性菌毛;无F质粒的 为雌性菌,无性菌毛。 能够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质粒为附加体。 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e recombination, Hfr): 有F质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菌株。 F’因子:Hfr菌株上的F因子通过重组恢复成自由状 态时,有时可将其相邻的染色体基因一起切割下来, 成为携带某一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将携带不同基因 的F因子统称为F’。
耐药性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毒力质粒(Vi质粒 毒力质粒(Vi质粒)(virulence plasmid) 质粒) plasmid)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细菌素质粒 编码各种细菌产生的细菌素。 编码各种细菌产生的细菌素 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人工构建的质粒 1.人工构建质粒的目的: 人工构建的质粒主要用于基因工程技 术,在该技术中质粒主要被用作载体。 基因工程的程序: (1)获取所需要的基因 获取所需要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导入到受体细胞, (3)将重组 )将重组DNA导入到受体细胞,外源基 导入到受体细胞 得到表达。 因得到表达。
细菌染色体的结构与特点
1、 细菌是一条染色体 , 呈环状双螺旋 、 细菌是一条染色体, 呈环状双螺旋DNA结构 , 按 结构, 结构 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卷曲而成的松散的网状结构。 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卷曲而成的松散的网状结构。 2、 细菌染色体是核蛋白与细菌的 、 细菌染色体是核蛋白与细菌的DNA相结合 。 该蛋 相结合。 相结合 白与基因的活化、 的复制有关。 白与基因的活化、DNA的复制有关。 的复制有关 3、不同细菌染色体 、不同细菌染色体DNA的G+C mol%不同。约有 % 的 %不同。约有1% 的碱基被甲基化,其中腺嘌呤被甲基化的数量最多; 的碱基被甲基化 , 其中腺嘌呤被甲基化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胞嘧啶。 其次为胞嘧啶。
A
C 或T G
碱基颠换
无义突变
无意义蛋白质
2)插入或缺失突变(deletion or insertion mutation)
AAA CCC
ATG CAC CTT CTT ATA AAA ACC GAA TAA 甲硫 组 甲硫 组 亮 亮 亮 亮 异亮 赖 赖 苏 谷 赖 异亮 谷 ATG CAC CTC CTT AAA CCC ATA AAA ATC GAA TAA 脯 异亮
形态结构变异
3-6%食盐 鼠疫杆菌────→多形态性(衰残型)。 琼脂培养基
形态结构变异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 (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正常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L型
毒力变异
β棒状噬菌体 白喉棒状杆菌────→ 获得白喉毒素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
1. 突变
(1)碱基置换。 )碱基置换。 (2)碱基的减少、增加与倒置。 )碱基的减少、增加与倒置。 (3)碱基的互变异构。 )碱基的互变异构。
4、细菌基因组中,不编码的 、细菌基因组中,不编码的DNA序列很少,只有 序列很少, 序列很少 少数基因具有重复序列, 少数基因具有重复序列 , 功能相关的基因高度集 组合成操纵子。 中,组合成操纵子。 5、细菌具有连续的基因结构,无内含子 、细菌具有连续的基因结构,
乳糖操纵子
内含子
二、质粒
C
CTT CTC CTA CTG 亮 TAA TAG TGA终止密码
ATG 甲硫 ATG 甲硫 ATG 甲硫 ATG 甲硫 CAC 组 CAC 组 CAC 组 CAC 组 CTT CTT ATA AAA ACC GAA TAA 亮 亮 异亮 赖 苏 谷 CTT CTT CTA AAA ACC GAA TAA 亮 亮 亮 赖 苏 谷 CTT CTT ATA AAA ACC GAA TAA 亮 亮 异亮 赖 苏 谷 CTT CTT ATA TAA ACC GAA TAA 亮 亮 亮
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转化 ) 定义: ① 定义: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 体菌游离的DNA片段 , 整合于自身 片段, 体菌游离的 片段 的基因组中, 的基因组中,而获得了该供体菌的部 分遗传特性。 分遗传特性。
活有毒III型 (有荚膜)
活无毒II型 (无荚膜)
杀死的有毒III型 (有荚膜)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 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 转座噬菌体从细菌染色体脱离,可 能连带有细菌的DNA片段,在遗传物质 转移过程中起载体作用。
四、毒力岛(PAI) 毒力岛( ) 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 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分子结构 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的病原菌的 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 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 第二节 基因突变
– 长度一般超过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
因外,还携带耐药性基因、抗金属基因、毒 素基因及其他结构基因等。
– Tn
基因=
基因失活 细菌获得耐药性
IS IS
Resistance Gene(s) Resistance Gene(s)
IS IS
转座子的特征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 AP(氨苄青霉素) AP、SM(链霉素)、Su(磺胺) Km(卡那霉素) Km TMP(甲氧苄氨嘧啶)、SM Cm(氯霉素) Tc(四环素) Em(红霉素)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突变的机理
a.自发突变 自发突变 细菌在分裂繁殖时,由于DNA复制过程中, 所出现的碱基错配,引起的突变。 特点:具有偶然性,突变是随机不定向的,外界 因素不能决定细菌的性状如何改变。突变率一般 在10-6—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