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利乌斯与荀子人性观比较

合集下载

荀子的性别观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比较

荀子的性别观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比较

荀子的性别观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比较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着重分析了荀子的性别观,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进行了比较。

首先,荀子的性别观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

他认为男性具有天赋的优势,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弱势和次要的存在。

在《荀子·性恶》一文中,荀子提到:“男女之别,其性固然也。

”他认为男性天生具备了理智和道德的优势,而女性则缺乏这些天赋。

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深深扎根,导致了男女在社会地位、教育机会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不平等。

然而,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相比,荀子的性别观显然是有限和片面的。

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认为性别不应成为衡量个体能力和价值的标准。

性别平等观念认为,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潜力。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得到了保障。

尽管荀子的性别观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存在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性恶》中提到的男女性别差异并不仅仅是一种歧视,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他认为男性具备的理智和道德优势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升的。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每个人都可以克服自身的缺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从荀子的思想中得到启示。

尽管他的性别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对于教育和修养的强调提供了一种思考性别平等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弥补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平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无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力。

总之,荀子的性别观与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存在差异,但他对于教育和修养的强调为我们思考性别平等提供了一种途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弥补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平等。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对人性善恶观的独特阐述以及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学习了荀子的著作,并对其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荀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但人的本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取决于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塑造。

荀子强调,人性的善恶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的,而不是天生的。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的,而不是天生的。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人们能够追求善、避免恶。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良观存在一定的区别,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荀子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和后天的培养。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对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以及教育的引导。

荀子强调,人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他提倡君主应该通过德治来统治,而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化民,通过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和引导人民的行为。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社会治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儒家学派的治国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不仅关注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也关注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德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荀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教育和道德的重视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总之,荀子的人性善恶观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后天的培养,主张通过教育和德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和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荀学,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人性观上,并以强调人性恶、重视教化和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

下面将对荀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最本质的特点是邪恶的,人的本性是贪欲无止境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明确教化的方法才能约束和引导人性,使人们追求公正的道德行为。

尽管荀子的人性观点相对悲观,但这一观念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孟子强调人性善的观点提供了对立的对比,促进了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其次,荀子强调“性与教”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得以改变和提升。

荀子提出了“性恶可教”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但是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使人性中的善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倡国家应该实行全面的教育制度,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荀子关于政治的思考和治国理念也非常重要。

他强调政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认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荀子主张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来约束人性的恶,同时通过明君的治理和德政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提倡君主应当以身作则,做一个以德治国的君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塑造和引导人民的品德。

荀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荀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并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争议。

他的思想过于悲观地判断了人性的本质,并且对教育的重视过于强调威严和权力。

一些学者认为,在荀子的思想中缺乏关于个体的尊重和自由的考虑。

然而,荀子的思想以其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多地被视为儒家传统中重视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的代表。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与霍布斯(十七世纪的英国)为例发表时间:2018-07-30T11:23:52.3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刘璐莹[导读] “人性”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古代先贤学者们大多对此有自己的判断。

其中荀子作为中国坚持“性恶论”的代表,几千年来饱受赞扬或者非议。

(陕西省委党校,710000)摘要:“人性”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古代先贤学者们大多对此有自己的判断。

其中荀子作为中国坚持“性恶论”的代表,几千年来饱受赞扬或者非议。

这一点上西方学者霍布斯与中国的荀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些许不同。

任何一种思想都根植于产生它的学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中,研究荀子和霍布斯人性论的产生背景的同与异可以帮助我们发掘他们关于人性的假说异同的原因,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社会历史背景研究政治思想。

关键词:人性恶;霍布斯;荀子;产生背景一、荀子和他的时代(一)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1、各国诸侯混战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优秀思想家,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之一。

在短短的几百年之间,它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古代社会。

这个时代有一个鲜明标志,频繁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各个国家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各个诸侯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以便于吞并其他国家,展开各种变法、变革。

其中最为出名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2、诸子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由于传统的学术机构和社会体制逐渐土崩瓦解,为当时的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门派,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

各个统治者为了谋求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大,会听取各个学派的思想,或者聚集一大批各个门派的学者让他们互相辩论,然后从中找的一种自己想要的学说付诸实施。

当时,最为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3、政治行政变革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因为频繁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来往,使得各个诸侯国开始寻求效率的方法。

霍布斯与荀子人性观比较探析

霍布斯与荀子人性观比较探析

文 化背 景 、 社 会 发展 时期 迥异 , 因而在 逻辑 推演 和理 论构造 、 研究 方法 与基本特 征、 矫 治和克 服 “ 性 恶
论” 的路 径 方 面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 因 而 形 成 了不 同的解读 。


霍布斯 、 荀 子 人 性 观 的基 本 内 容
前 的动力 是对 生 的渴望 , 每个 人 为 了生 存 , 为 了确 保 个 人 的安 全他们 无 所不 为 。 2 _ 】 粥
民穷 , 人 民生活 在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从 残 酷 的 现 实 主
性论 , 认 为人 的 自然 生物 本 性 都 是 自私 的 、 利 己的 ,
人原 本就 怀 有一 颗 自私 自利之 心 。人 的一生 都 在追
求名 利 、 财 富和享 受 , 都要 经 历 一 个 追 名 逐 利 、 贪 图 享乐 的过 程 , 人生 有 限 而 欲望 无 穷 , “ 幸福 就 是 欲 望 从 一 个 目标 到另 一个 目标 不 断 发 展 , 达 到 前 一 个 不
文 化 比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

】 2】 ・
之 年没有 实现 这 一 愿 望 , 但 他 的“ 礼法并用 ” “ 隆礼 重法” 的思想 主张 却成 为奠 定 日后 中 国长达 两 千 多 年 封建 体制 “ 阳儒 内法 ” “ 霸王 道 而 杂 之 ” 的 理论 基 础 和基本 原则 , 也 是 当今 中 国“ 以德 治 国 ” 和“ 依 法 治 国” 的传统 文化 底 蕴 。与 代表 古 代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自古 以来 , 人性 观 的善恶 、 罪 罚 问题一 直是 中西
过是 为后 一 个 目标 铺 平 道 路 。所 以如 此 的 原 因在 于, 人 类 欲望 的 目的不是 在一 顷 间享受 一 次完 了 , 而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思想虽然影响很大,但由于其在人性论方面性恶的提法,因与孟子一系判然有别,从而引起后世学者的种种议论。

从韩愈的《原道》开始,荀子就被排斥在儒家道统序列之外,直到有清一代儒者才重新注解和重视《荀子》。

鉴于荀子在中国思想学说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学界对荀子的研究又掀起新热潮。

学界关于荀子的人性论主要提出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除了传统的性恶论以外,还有性趋恶论、性危说、性朴论和性恶心善说。

本文将对这五种观点加以考量,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朴欲趋恶论。

一、荀子人性论五说述要将荀子人性论定位为性恶论是固已有之的论断,自王充于《论衡·本性》中认定荀子主张性恶以来,后经宋代理学家程朱等人的论说,几成定论。

近世以来,注重挖掘思孟一系心性哲学之价值的港台新儒家,对于荀子的人性思想亦多以性恶论视之。

将其人性论判为性恶论,无疑与《荀子》中的《性恶》篇密切相关。

《荀子》集中论述人性论思想且具有鲜明立场的篇章,无疑首推《性恶》篇。

概因为此,后世学者一谈到荀子的人性论莫不首先想到《性恶》篇,运思也无不受此影响。

不过,仅凭《性恶》篇便将其人性论判为性恶论是有问题的,即便荀子谓“性恶”,此“性恶”是否指涉人的本质因素,是否是全称判断也很成问题。

由于深受性恶论的影响,有学者对荀子人性论分别作出性趋恶论和性危说的判定。

这两种观点尽管用语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性恶观点基础上的延伸。

陈光连的性趋恶论认为,荀子从其天之规定的自然义出发,以“本始材朴”来规定人性,这是自然之性而无所谓善恶,而恶是性在社会生活中有趋恶的冲动。

荀子的性恶论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对恶作规定的,其价值判断的关键在于“顺是”,从其效果的显现以反观性恶。

但性并不固着于恶,若用性外的力量加以化导,亦可更易其趋向。

荀子只主张性本趋向于恶,并不否认其有改变趋向于善的可能。

在此基础上,陈光连将性分为三个层面:性朴是人性的本然状态,而趋恶则是人性的实然状态,向善是人性的价值确证。

2021霍布斯与荀子“自然状态”理念的认知对比范文2

2021霍布斯与荀子“自然状态”理念的认知对比范文2

2021霍布斯与荀子“自然状态”理念的认知对比范文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极大,不仅是霍布斯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的重要前提,而且也奠定了整个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

荀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然状态”这一概念,但其整个思想也是以人类刚出生且未进入社会之前的状态开始的,亦是其建立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亦可称之为荀子的“自然状态”.霍布斯与荀子在政治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注意到这一点,“霍布士之学,颇与荀子相类。

其所言哲学,即荀子性恶之旨也。

其所言政术,即荀子尊君之义也……此其论由争斗之人群,进为和平之邦国,其形态级序,与霍氏之说,如出一辙”[1]500.后来侯外庐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2]237,但都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

近年来,这个问题也逐渐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本文拟对两者的“自然状态”进行详细比较研究,以期突显由此所引发的中西道德及政治哲学的差异。

一、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在《法律要义》《论公民》和《利维坦》三部着作中都对自然状态进行了阐述,然而其论述并不尽一致,Tricaud[3]107-123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澄清了这一事实。

从三部着作的相关论述来看,《论公民》最为详尽地阐释了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理论。

霍布斯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适合社会的,如婴儿和精神病患者以及未受教育者根本不知道社会为何物,所以人并不是通过自然而是通过教育才进入社会的。

当然,所有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并追求彼此的相聚和交流,“但社会并不仅仅是人的相聚,而且是一些联盟( alliance) ,这些联盟必须要求对达成联盟有足够的信心和认同”[4]11.可见,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联盟以及对联盟的信心和认同,也就是霍布斯在后面所说的人们为了追求和平而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以此缔结契约来建立国家。

这是霍布斯在论述自然状态时的出发点,即自然平等,而且三部着作在阐述自然状态时都是从自然平等开始的。

中西方性恶论之比较——以荀子和霍布斯为例

中西方性恶论之比较——以荀子和霍布斯为例

收 稿 日期 :2017—11—23 作者简介 :常笑 (1985一 ),河南郑州人 ,讲师 、博士 ,主要从 事国际关系研究 。
42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18年
子》。以下凡引《苟子》之文 ,均 只列篇名 )。其 中, 他 的性恶 观 在东方 政 治 哲 学 思 想 史 中 独树 一 帜 ,丰 富 和发展 了人 性观 的理 论 内涵 ,主张人 性 本恶 ,否认 天赋 的道 德 观念 ,强调 后天 环境 和教 育对 人 的影 响 , 并 以此为基 础 ,提 出 了 “隆 礼 ”“重 法 ”的政 治 观 点 , 形 成 了独具 特 色 的苟 学 思 想 ,成 为 先 秦 时期 百 家 思 想 的集 大成 者 。
为典型的代表 。二者的性 恶论从人性的表现 、人性的来源、人性和情欲 的关 系、人性对人为的作 用
四方 面来 看存在 相似 之 处 ,但 二者 的不 同在 于 荀子 从 “隆礼 重 法 ”出发 提 出对 社 会 管理 、政 治制 度
的主 张 ,而霍 布 斯从 “利 维坦 ”即 强 大的 国 家机 器 出发 ,通过 注 重社 会 契 约 的有 效 性 和 国家机 器 的
(二 )阶级 斗 争的英 国 霍 布斯 所处 的 17世 纪 ,是 英 国历史 上新 INN 度 交 替 的一个 特殊 时期 。随着 资本 主义在 历史 进程 中 的演进 ,包 括英 国在 内 的欧 洲 国家 的 资产 阶级 开 始 追求 平 等 、自由的权 力 ,与封建 贵族 展开 了激 烈 的 阶 级 斗争 。英 国的社会 阶级 通过 圈地 运动 的原 始资 本 积 累 ,出现 了分化 ,代 表专 制王 权 的封建 贵族 为 了维 护 自身统 治 ,对外 联合 其他 封建 势力 ,对 内进 一步 剥 削新 兴 资产 阶级 和 广 大群 众 ,推行 相 关 政 策 阻 碍 资 本 主义发 展 ,导致 了教 权 与皇权 的激 烈对 抗 ,加剧 了 资产 阶级 与 封建 阶级 的尖 锐矛 盾 。此 时 的社会 一 片 混乱 ,各种 暴 力 冲突 、武力侵 害 的现象 广 泛存在 。霍 布斯从 中看 到 了人 与人 之 间对 于利益 的掠夺 和权 势 的斗争 ,也 认识 到 了贪 婪 私 欲 、自私 自利 、残暴 无情 的人性 是 与生 俱来 的 ,人们 之 间没有 团结 互助 可言 , 保 护 自己才是 各 自的 171标 。 “霍 布斯 的人 性 观 和据 以 所 描 述 的 自然 状 态 , 尽 管他 自认 为 说 的是 野 蛮 人 和 原 始 时代 ,但 实 际上 写 的是 近 代人 ,而且 恰 恰 就 是 英 国资 本 主 义原 始 积 累时期 资 产 阶级疯 狂掠 夺农 民 的 ‘羊 吃人 ’的时 代 , 以及 当时 资产 阶级 之 间相互 争夺 、损人 利 己 、贪 得无 厌 的丑 恶行 径 ,从 而霍 布 斯 把 资 产 阶 级 的 阶级 性 当 作 了普遍 的人性 。”Il Jl。霍 布 斯认 为 ,人性 是 恶 的 ,为 了避免人们落入相互为战的状态 ,只有形成强有力 的国家 机器 利维 坦 ,才能 实现 和平 与安 全 。 可见 ,苟子 和霍 布斯所 处 的地域 、时代虽 然相 差 甚远 ,但 二 者所处 的历 史 背 景 都 在社 会 制 度 的交 替 之 中 :前 者处 在奴 隶 制度 向封 建制度 的过渡期 ,后 者 处在 封建 制 度 向资本 主义 制度 的过 渡期 。历史 的变 迁证 明 ,战乱 是社 会 制 度 转 型过 程 中难 以避 免 的现 象 ,苟子 和霍 布斯 在 时代 和社会 的转 型过 程 中 ,提 出 了相 似 的人性 论 ,并思 考 了治世 之方 。 二 、中西 方性 恶论 的相 似 之处 苟 子 是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个 提 出性 恶 论 的思 想 家 ,人 性 观是 苟子 政治 哲学 的起 点 ,并 对人 性怀 有 消 极 态 度 ,他 对政 治 、社会 等 的判 断皆依 照性 恶论 来作 评 价 。苟 子在 《性 恶 》中第 一 段 便 开 门见 山地 表 明 其 观点 :“人 之 性 恶 ,其 善 者 伪 也 。”认 为 人 性 本 恶 ,

荀子充满智慧的人性论

荀子充满智慧的人性论

荀子充满智慧的人性论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人性论思想而闻名于世。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强调人性可以受到良好教育与引导,达到道德的高尚境界。

在荀子的人性论中,呈现出了他对人性理解的独特见解。

荀子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贪求利益,追求享乐的本能。

荀子以“性恶论”区别于当时的儒家经典《论语》的“性善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

他认为,人性的阴暗面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导致了社会的混乱。

在他看来,恶性的人性表现为人们对于财富、地位和名誉的欲望,以及人们容易忽略他人利益、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恶劣就意味着无可救药。

他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即人性本质相近,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因环境、教育等原因而产生差异。

荀子认为,人性的本恶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改良和教化,使人们克服自身的贪欲和私心,追求道德的价值。

他引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成语,强调人们要通过教育与修养来调整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纯粹的人性境界。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荀子强调了君子治理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的人,在位于社会顶端的君主具有良好的德行和智慧,将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安定、发展与和谐。

荀子强调君主责任重大,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全社会的榜样。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性本恶利”的思想,认为人们的行为出发点是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他在《荀子·劝学》中指出:“性利者也。

”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在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错误的,他主张个人的利益应该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以实现整个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

荀子的智慧人性论不仅在古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观点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人性的阴暗面,并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提升人性的境界。

从“契约论”到“性本恶”——论人性论中霍布斯与荀子的异同

从“契约论”到“性本恶”——论人性论中霍布斯与荀子的异同
之后 , 霍 布斯 又 宣布 效 忠 国王 。常 年 的流 亡 和 被迫
都要 去行 使 主体 应 当 享 有 的 自然 权 利 , 于 是就 发 生
了人 与人 之 间 的争 斗 , “ 人 对 人 之 间就 像 狼 一 样 ” 就
害 的生 活使 他看 到 了贪婪 、 自私 、 残暴 是 人性不 可 遏 制 的一 面 。因此 , 他认 为人 的本 性是 恶 的 , 当时英 国 国 内残 酷 的政 治宗教 斗争 都是 由于人们 对权 力和 利 益 的争 夺 。只有 人 们 相互 之 间交 出权 力 , 共 同缔 造 强大 的“ 利 维坦 ” , 才 能使 和 平 和人 们 的生命 得 到 保
众” 。在 混乱 、 动荡 的现 实 条 件 下 , 人 趋利 避 害 的本
准则 和律 法规 则 , 来终 止混 乱 的社会 现状 , 稳 定并 统

社 会政 治结 构 。
性 被 充分激 发 了 出来 , 伦 理 道 德 水 平 和个 体 之 间 的
亲善 关 系逐渐 沦落 。荀 子 以 “ 性恶 论 ” 为 出发 点 , 在 政治 上 主张 “ 隆礼 ” “ 重法 ”, 希望通 过 教 化和 法律 的 强制 规 范作用 , 调 节疏 导约束 人 的物质 欲 望 , 在 根本
霍 布斯 生活在 1 7世 纪 的英 国 , 那 是一个 政 治 与 宗教 剧烈 冲 突 的特 殊 时 代 。在 经 历 过 1 6 4 0年 的 内 战 之后 , 他结 束 了长 达数 十年颠 沛流 离 的流浪 生 活 , 重 回克伦 威 尔统 治下 的英 国 ; 在 斯 图亚 特 王 朝 复辟
,、 ・ 夺 . ・ 々 ・ . ・ ・ ・ … } ・ + ・ ・ ・ 夺 ・ t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牛 ・ 夺 ・ 夺 ・ 夺 ・ 夺 ・ 卡 ・ + ・ 夺 ・ ÷ . ÷ ・ ÷ . 夺 ・ }- + 一} …- 4. ≮ . … 一 . . { , . t… … }.

荀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

荀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

荀子的人性观与道德观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人性观和道德观的独特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下是我的研究心得。

首先,荀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凶恶的,人们天生就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痛苦和困难。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人们会沉溺于欲望,无法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社会秩序将无法维持。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造人性,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

其次,荀子的道德观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修养品德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即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也具备了善的潜质。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来发掘和发展自己内在的善性,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

荀子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才能使道德观念成为行为准则。

此外,荀子的道德观还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这些关系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荀子提出了“君臣同道”、“父子同恶”、“夫妻同好”、“朋友同利”的观点,强调了道德在这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爱,共同追求道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最后,荀子的人性观和道德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儒家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子的人性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后世的人性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荀子的人性观和道德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人性中的根本恶”与荀子“人性恶”之比较

康德“人性中的根本恶”与荀子“人性恶”之比较

康德“人性中的根本恶”与荀子“人性恶”之比较
徐瑾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康德认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既有“善的秉赋”也有“恶的倾向”,恶源自于质料及经验性杂多对理性的干扰,改恶迁善应当进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将基于理性的道德法则置于基于质料的自爱或幸福法则之上,并以道德(宗教)信仰保证德福一致及道德律的践行.与康德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不同,荀子认为“生而好利”的基于欲望的自然天性决定了人性本恶,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着重于以圣人、师长为主导的礼义教化.康德偏重先验分析的自由意志与苟子着重经验教化的方式都有助于人的道德自律的形成.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徐瑾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9
【相关文献】
1."利维坦"与"圣人"政治——比较霍布斯与荀子针对人性恶的两种方案 [J], 程政博
2.荀子与西方“人性恶”理念的比较 [J], 刘伟
3.荀子与霍布斯对“人性恶”的认识及其矫治策略比较 [J], 达恒(Gbur Adam)
4.奥古斯丁视域中的康德人性根本恶理论 [J], 李秋零
5.康德论人性中的"根本恶" [J], 王晓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子性恶论与奥古斯丁原罪论之比较及其启示

荀子性恶论与奥古斯丁原罪论之比较及其启示

862021.07一、人性哲学的建立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自古以来都饱受批评,但是其整体的思想框架能够自洽。

而奥古斯丁源自基督神学的原罪思想,是既有继承也包含着创新。

1.荀子思想的根基1.1儒与法的交织“礼”,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作为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纵然有别于纯粹的孔子思想,但是“礼”的地位并未被削弱,反而是处于荀子思想体系中的中心位置。

关于“礼”,虽然《论语》当中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依据文本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如下几个基本内涵,即:社会规范、道德原则、教化手段三个方面。

所谓社会规范,意味着礼在宏观层面能够左右国家的仪式和规章制度,于微观层面能影响嫁娶丧葬等社会习俗。

而作为道德原则,礼体现在上下尊卑,井然有序,男女有别,尊师重道等等。

作为教化手段,则表示君王统治者等也要尊礼行事,塑造以礼为尊的道德典范,提倡礼带来的秩序性。

由此,荀子遵循儒家之礼,再扩充到治国理政,开始推崇“礼治”的理论。

《荀子·王霸》中论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国家之治,依托德治和礼法方才能使民智开化,进而井然有序,各司其职。

同样于此句之上,荀子也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此等做法为法家所提倡的法治天下,然而作为儒家的传承者,荀子却不认同。

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荀子也没有完全否认刑罚的作用。

礼居于更高的价值之上,但是法也并不与之矛盾。

在荀子那里,后者是对前者的组成和补充,法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为礼服务和实践。

荀子的思维方式含有稷下学派的特点,他将天、地、君子三才并列讨论,将社会运行的规则机制与天地万物洪荒宇宙的法则相勾连,从中找出真正符合人类社会运行的路径。

荀子认为天地为君,而人为臣,类比君主为上而民为臣。

君民的关系应当如同天地万物一般,和谐一致。

正如“天有常道”而“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是他心中最真实的表达。

礼,成了人与国家,与天地之间关系的必然规律。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杨英法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杨英法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河北邯郸056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 [J], 蔡雯雯
2.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及影响 [J], 田天
3.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 [J], 肖婷
4.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 [J], 肖婷
5.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研究
——以孟子、荀子和韩非子为中心 [J], 黎千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精选】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

【最新精选】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侯庆双摘要:与孔孟儒学不同,被斥为异端的荀子性恶论却在西方流行。

荀子在“人之性恶”的立论上,将“礼之教人”和“法之治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西方哲学对人性的根本判断建立在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原罪说之上,其制度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

比较而言,由于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诸方面差异,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皆有所见亦有所蔽。

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扬弃荀子性恶论中的礼义和法治精神与基督教原罪说所衍生的法治精神,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性恶论基督教原罪说比较正视人性弱点,尊重人性,提升人性,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性”一词,可理解为人的本性、本质、天性等。

若按善恶标准来划分人性,大致可有三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兼有善恶。

中西方都概莫能外。

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

儒释道主张人性是善的,除少数人(如荀子)、个别宗派(如佛教天台宗“独家法门”)认为人类的邪恶来自本性中的恶以外,大多数人都认为邪恶是后天所习得。

因此,传统中国的政治游戏规则崇尚教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西方文化中的性恶论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出现,可以溯源至基督教。

代表人物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等。

可以说,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真正起到普遍而深远影响的是基督教教义。

藉此,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

中西在此泾渭分明。

正如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专制国家把病人当罪人,民主国家把罪人当病人。

有感于此,本文试对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作比较分析。

一、荀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战国后期,无数高贵与卑微的生命在粼粼战车声、凛凛金戈声中黯然倒下。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代大儒荀子屡遭排挤而四处游说,为大道不显而困惑,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愤懑,为维系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却痴心不改。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作者:姚梅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2期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以“性恶说”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化性起伪”的美;波德莱尔同样提倡人性本恶,提出了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实践。

两人跨越时空,在“美丑”、“自然”、“音乐”等美学概念上,碰撞出火花,显示了传统儒家美学与现代审丑美学的差异。

关键词:荀子波德莱尔化性起伪为恶为美人性论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哲学的基本论题,如果以善恶为标准进行划分,有性善说、性恶说、善恶兼有等观点。

荀子开创性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恶说”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无独有偶,夏尔·波德莱尔提倡人性本恶,颠覆西方传统的性恶说,提出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等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战国时中国的荀子和19世纪法国的夏尔·波德莱尔超越时空,以“人性恶”为基点阐述了特点分明的美学思想,本文尝试以“美丑”、“音乐”、“自然”等美学概念为切入点,对他们的美学观进行比较。

一、化性起伪与为恶为美荀子的美学理论源于“性恶说”,其重要原则是“性伪之分”,其核心思想是“化性起伪”的美①。

荀子十分强调人性本恶,在《性恶》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表明主张人性本恶的立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②。

人性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③,并进一步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④。

从自然本性说,人性是不美的,人性天生不美,但并不意味着人因此拒绝美。

因为人性本恶,人本能地希望摆脱这种“恶”的生存处境,追求向善向美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过程就是“化性起伪”。

荀子最早提出“化性起伪”这一命题,并运用于美学思想的阐述中。

波德莱尔信奉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恶,“恶不劳而成,是前定的;善则是某种艺术的产物”。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

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
姚梅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2(000)032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以“性恶说”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化性起伪”的美;波德莱尔同样提倡人性本恶,提出了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
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实践.两人跨越时空,在“美丑”、“自然”、“音乐”等美学概
念上,碰撞出火花,显示了传统儒家美学与现代审丑美学的差异.
【总页数】3页(P3-5)
【作者】姚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波德莱尔的"恶"之美学观——以《七个老头子》、《小老太婆》、《天鹅》为例
2.离经叛道独树一帜 --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
3.
超越时空的美丑碰撞——波德莱尔与老子的美学观之比较4.孟子与荀子的音乐美
学观之比较5.从《恶之花》看波德莱尔的美学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布利乌斯与荀子人性观比较【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与美国联邦共和制下全面的人性观,分析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动态关系。

前者是专制制度下单一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礼治”政治设想,后者作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在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进行了共和制度设计。

通过比较,一则能明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思想家或制度制定者在设计或制定制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二则能理解制度对于人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某种制度如果付诸实施势必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存在,并对生活其中的社会主体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

【关键词】人性制度专制民主一、辩证地理解人性与制度人类基于某些目标追求来设计制度,制度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

我们不能抹去制度中的人为性,更不能简单解释制度与人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人性”是关于人自身最深层次的问题,是人意识到自己与其他生命体特别是动物的不同时,而做出的区别解释。

(一)人性及人性观哲学是其它众多学科的始祖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从人性出发去探寻问题成为其他学科采用的一种传统或者说是方法,从人性的视角审视制度也就成为必然之势。

“人性”是人对自身追问中的一个始源性和本然性的问题,其在哲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许多问题的解释和推演都绕不开它。

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有多种认识,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制度设想。

人性善说产生人治、仁政,或者称“以德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制度。

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确定无疑,进而他提出了“四端”说。

基于这样的前提,孔孟的德治思想就有了理论的依托,于是就有了人性与国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形成。

人性恶观点影响到法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思想在中西方表现都非常明显,中国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典型代表,西方以基督教的“原罪说”为典型。

荀子全力论证人性是“恶”的思想,而且以人性为“恶”建构了自己的全部学说。

尽管荀子的出发点与孔孟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寻求“善”的境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荀子提出了“尽伦尽制”和“隆礼重法”的圣人治理国家的模式。

综合来看,人性是“人在现实生活和活动中所具有的属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全部类特性,它包含着人的本质,是人的各种特性、本性和属性的总和”,较为准确令人信服。

(二)制度及制度设计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制定的,用于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准则。

制度与人性关系密切正如休谟所说,任何学科不管它看起来与人性离得多远,终究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性上来,一切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人性有关。

在探寻制度起源和形成原因时,人性成为许多思想家分析的切入口,截取人性中不同的层面:本能倾向、理性、利己或贪欲等。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决定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是人性,“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们的性格。

你不要以为政治制度是从木头里或石头里产生出来的,不是的,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

”这里“习惯的倾向”指的是人性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谁占主导地位。

在他看来理性作为一种判断力能够支配、控制和协调人类行为,为我们提供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由完善人性,即理性占支配地位的哲学家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

二、制度设计中的人性基石政治思想家和制度设计者受个人人性观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对人性的把握和认识作为论述政治态度、构建自己理想社会制度的基础,在他们的思想里反映了人性与制度的某种关联。

(一)人性恶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认为,专制制度反映了人性恶。

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历史现实来看,荀子人性恶最能解释史实。

1.兽性与恶性“恶性”体现出人与禽兽无异的“人之兽性”。

在孟子看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弃之,君子存之”(《荀子·离娄下》)。

人与禽兽相差甚少,但人是理智的,君子与庶民最大的区别在于君子有“仁义礼智信”的修为境界。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也曾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

人的兽性或人本动物的论断,指明人这种为了生存的原始本能。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是人生来如此的特性,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天性。

人的生理欲求部分地与动物相同,感官欲求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荀子肯定它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强调“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

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之恶。

2.专制凸显恶性专制制度反映了人性之恶,而兽性是人恶性的最直接体现,简单说来就在于人类欲望的三种存在形式:个人生命危机感以求活下来的生存欲;与动物无异繁衍后代的生理情欲;爱财贪物渴望掌控所有权力的支配欲。

中国古代君王至高无上,制度都围绕君王个人的利益需求来设计。

在生存欲方面,君王的生存是他人、整个社会存亡的先决条件。

君王情欲无与伦比,毫不遮掩地表现原始本能。

专门服务君王的三宫六院制,扭曲人性的太监无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此性垄断在制度框架内为君王提供贪色纵欲的专享空间。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王对物对人的支配是绝对和不可超越的,专制下的君王举天下而私之,亦称“家天下”。

荀子直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设想通过礼治的化性起伪的内修以达到天下治之的理想目标,实际上主要还是通过对君王以外的其他人进行人性改造,以适宜君王专制的需求,专制下的君王兽性欲望压倒了理性和德性,权力本身又不受限制从而为君王提供了释放欲望的空间。

(二)全面人性观与美国现代民主制度《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们(包括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和约翰·杰伊,合称“普布利乌斯”)为独立后的美国设计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美好蓝图,既论及人类理性和正义感的伟大又深入披露人类情感冲动的劣根性,引导人们正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1.正视人性我们不能无视人类理性和正义感的存在,所以一定程度上自由政府才有实现的依据。

同样,人类的利己行为和短视目光需要自由政府来节制和劝道。

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普布利乌斯的人性解读体现在对人性阴暗和理性两个部分的洞察。

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是理性自私的,但实际如此,还是“应该如此”,政治学有不同的判断,普布利乌斯的意见是,人自私不假,却未必理性;人在本质上是激情与情欲的动物。

人只有在受到环境的压力和制度的约束下才会变得理性起来。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人的利益必然是与当地的法定权利相联系。

用这种种方法来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耻辱。

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在汉密尔顿看来,民众统治也是不可信赖的,但人民群众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他们自己有时候是会犯错误的。

2.民主与全面人性美国宪法所设计的政府结构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它既要防范人性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以避免人类政治社会经常发生的强人专政的危险,又要限制某种压倒优势的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操纵,以避免多数暴政对个人自由的摧残。

汉密尔顿指出:“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普布利乌斯认为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因为人类要追求幸福,所以政府要明确其善的目标。

为了与其任务相称,人民必须授予政府以必要的权力,同时又要在授权的同时对其权力加以适当的控制和约束,政府应当是有限的,有限政府既符合要对人性中非理性加以的限制,又充分体现了制度必须能为人性中善良的追求保驾护航。

三、制度的“人性”评价我们对制度进行价值评价时,不能脱离人性的考虑。

要在合理的范围和度上对人性与制度之间的联系进行正确的梳理,那么这些分析具有科学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新颖视角。

托马斯·阿奎那在论证私有财产制度的合理性时,认为“私有财产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要比对许多人或所有人拥有的东西,照看得好得多;是因为人们为自己干活要比为别人干活卖劲得多;是因为如果财产划分清楚,就不会为如何使用公共财物而争吵,就会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道出了一个极为智慧的观点,那就是制度只有是顺乎人性的产物,它才是合理的。

政治制度设计的主线思想就人性观方面来说,正从为符合一个人、一个家族或少数人的人性要求,而剥夺和牺牲社会其他大多数人的自我需求,逐步发展到为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民的人性释放新的转变。

各阶段的政治制度设计不仅脱离不了当时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水准,制度本身也从现实的基础上保障、维系和印证了这些人性观点,一定的制度从理论设计走向实际操作层面后,也就把人们对于人性的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渐渐拉近。

参考文献:[1]夏超男.浅析荀子之人性论[j].咸宁学院学报,2010(9).[2]梁啓雄.荀子简释[m].中华书局,1983.[3]邵龙宝.中西人性观:历史的嬗变与比较[j].思想战线,2010(5).[4]赵荷花.人性论的反思与重构——五性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