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子课题—“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第一阶段论文
中学生作文现状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子课题主研教师,陈强,中文本科,中学二级教师。
实验班级:高二OO八级12班,学生74人,中考语文平均成绩68分(满分120分);
对比班级:高二OO八级10班,学生67人,中考语文平均成绩74分(满分120分)。
二、问卷开展情况:
我于2005年10月18日对实验班级74名同学和对比班的67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表是学校课题组精心设计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验意义)。随后,我对收回的问卷表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这里只采录了实验班的问卷情况,对比班的情况与此大致相同。
三、问卷情况统计:
1、关于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和兴趣,学生认为写作“很重要”的有74人,占100%。学生认为写作兴趣是“考试要求”的有27人,占36.5%;是“老师要求”的有28人,占37.8%;“希望发表出名”的有12人,占16.2%;只有7人是出于自己的“写作欲望”,占9.5%;没有人选填“无兴趣可言”。
2、关于学生写作时最喜欢的文体,最喜欢“抒情散文”的有33人,占44.6%;喜欢“记叙文”的有22人,占29.7%;喜欢“诗歌”的有10人,占13.5%;喜欢“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分别有6人和3人,各占6.8%和4.1%。
3、关于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认为“没什么可写的”有38人,占51.4%;认为“不知从何写起”的有17人,占23.0%;认为“缺乏想像”的有10人,占13.5%;认为“语言平淡,立意不新”的有8人,占10.8%;认为“没什么困难”的仅有1人,占1.4%。
4、关于学生写作理论知识,以前“学过一些写作理论知识”的有52人,占70.3%;“自己看过一些”的有22人,占29.7%;没有人“系统学习过写作理论知识”,也没有人“这知道写作理论知识”。
5、关于学生在考试中作文得分情况,一般情况下,满分60分,“得42-45分”的有48人,占64.9%;“得46-50分”的有14人,占18.9%;“得50分以上”的有1人,占1.4%;“得36-41分”的有8人,占10.8%;“得36分以下”的有3人,占4.1%。
6、关于学生在作文时教师的指导,认为“老师帮助审题”的有38人,占51.4%;选填老师“让同学们自己讨论”的有20人,占27.0%;选填“老师阅读同类作文开导”的有11人,占14.9%;认为老师“只提要求,不作指导”的有5人,占6.8%。
7、关于学生对教师批改作文的要求,希望“老师精批细改”的有45人,占60.8%;“师生共同讨论修改”的有18人,占24.3%;“学生互评自改”的有11人,占14.9%。
8、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的态度,“看成绩、看评语再修改”的有62人,占83.8%;“看别人的习作,对照自己的修改”的有8人,占10.8%。“什么都不看”的有4人,占5.4%。
9、在“你认为应该怎样提高写作水平”的调查中,认为“广泛地阅读积累信息”的有15人,占20.3%;认为“养成勤写作的习惯”的有18人,占24.3%;同时选取这两项的有68人,占91.9%。
10、学生在谈到“对写作的看法”时,主要有以下观点:
⑴、写好了文章,考试时作文可得高分;
⑵、文章被发表,可以扬名,甚至以此谋生;
⑶、可以宣泄情感;
⑷、可以训练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⑸、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⑹、可以积累知识;
⑺、没什么用处,有时简直就是烦恼;
⑻、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⑼、是一种负担,能不写最好;
⑽、文章写好了,别人会认为你有文墨。
四、问卷情况分析:
根据以上的问卷情况统计,笔者作以下简要分析。
1、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但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和片面的。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为了发表扬名,很少或极少是把写作看成表情达意、沟通思想的需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难免有失偏颇;二是缺乏对写作这种书面表达方式的本质认识,不懂得写作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写作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任务,更是学生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三是学生受目前世俗价值观、利益观、金钱观和利己主义的影响,目光短浅,认识狭隘。
2、作文兴趣是学生从事作文活动的积极态度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写作的极少,被动和消极的较多。作文成绩与作文的态度倾向成正相关。由于学生在写作中遇到了极大困难,产生了畏难心理。由开始的想写好却写不好到后来写作时的敷衍应付甚至干脆抄袭或不写,逐渐就失去了写作兴趣。那么,写作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无话可说”、“无从说起”和“说得无味”。
一是“无话可说”。其实,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学生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缺少了对生活的敏锐而细致的观察,缺少了对写作素材的原始积累,下笔时,就会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二是“无从说起”。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写思维,即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到“意在笔先”、“凝神结想”、“惨淡经营”、“心营意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闲情偶寄》)就是指运思—构思成熟之后才能顺畅地执笔行文。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认为:“当我们致力于写作构思时,思考的问题最多也最严密,而当我们认识我们思考的基本模式时,我们的写作最流畅也最熟练。”我们将把写作和思考看作互相联系、彼此作用和促进大脑活动的过程。这二者互相紧密地缠结是人类特有的重要活动。学生往往只注重了对生活素材的收集,却缺少对材料的处理驾驭能力,对作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