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饮食文化

中国西北饮食文化
中国西北饮食文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土管102班姓名:杨洋

学号:2010014304

中国饮食文化之探索庆阳小吃

中国是文明古国,同时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发源地。庆阳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20万年前后,就有人类就在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栖息繁衍。我国出土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1920年在庆阳华池县的赵家岔挖掘出来的。由于旧石器的发现,庆阳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后来,在西峰的巨家塬、环县的刘家堡和楼房子以及镇原县的姜家湾和寺沟口等地都发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有价值的石器点。在庆阳各地出土的数千件石器中,有狩猎用的球形石,有刮削兽肉和兽皮的刮削器,有砍砸兽骨的砍砸器,有挖掘植物根块的尖状器,还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屑和兽骨。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礼记?礼运》郑注:“中古末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意思是说,当时虽然没有烧饭的锅和蒸馍的笼,但可以把食物放在石板上燃烧以后再吃。有了熟食,不仅可以去其腥秽,且利于消化和吸收,增强人们的体质。同时火可以御寒、自卫、防止野兽的袭击。可见,当时的庆阳先民已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他们用劳动和智慧,艰难的创造着生活。

陇原的远古祖先经过20万年的艰苦奋斗,到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时候,终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庆阳所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就有五、六百处之多。有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也有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齐家文化。独特的是庆阳的仰韶文化,都属于中原仰韶文化。从庆阳发现的大量遗址、遗迹和数以万计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来看,这时的庆阳先民已有了固定的聚落址,种植粮食已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兼以狩猎、捕渔、饲养家禽家畜。制作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大发现,其工艺越来越细,器型越来越齐,特别是器皿上的彩陶图案更具创造性。如此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熏陶了淳朴的庆阳人民,留下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更是各种美食的聚集地,是美食家们的天堂。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辽远的西北没有天子脚下的富裕,做不出满汉全席;也没有沿海地区的天时地利,不能集中西风味为一体。素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庆阳的饮食就以面食为主,味道上占了个咸和辣。

庆阳位于华北连接西北之处,草原文化连接农耕文化的特殊地带。周祖的农耕在这里发展较早,但五千年的中国这里长期为游牧者占据,游牧者在这里学会

了农耕,当然农人也懂得了畜牧生产。农牧业在这里的长期协调发展使得这里出现了以农产品为主料,畜牧产品为辅料的特色美食。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庆阳是哪里,更没有听说过这个西北小城有什么美食,但是美食无处不在,小城里的风味自然更为独特,保准百吃不厌。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样吧!

1.荞剁面

荞剁面是庆阳地区北部环县、华池、庆阳县等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吃,虽然没有白面的劲道,但是吃起来别有风味。近年来,随着荞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日渐缩减,荞面食品渐渐稀罕起来,但是在农村家庭里是不缺的。用荞面制成的传统名吃花样繁多,主要有荞面铬铬、荞面削面、荞面搅团、荞面煎饼、荞面凉粉等等,而荞剁面最为有名,也是我最爱吃的。做荞剁面,要先用温水将荞面和成面团,用擀杖擀成或薄或厚的面饼再将面饼放在置于锅沿的剁面案板上,然后用双手执起两头有柄的特制剁面刀,由前向后边剁边移动,不要小看这把剁面刀,要使用它还是得一定功夫的,在家里最喜欢看着妈妈剁面,在一阵阵有节奏的刀声中,将一根根长细均匀的荞面条抛进沸腾的煮锅里待面条煮熟后,或捞入肥美的羊肉、猪肉臊子汤碗里,或捞入特制的酸汤碗里,或用干面条调入油、盐、油炸辣面、臊子、葱花等调味品,不管你喜欢吃什么样的,都能够满足。

2.羊羔肉

羊羔肉是庆阳地区环县等地传统的地方风味名吃之一,肉嫩味鲜,不膻不腻,非常可口。羊羔肉做法较多,以清炖和蒸做较为普遍。清炖羊羔肉,色泽金红,细嫩溢香,味道美爽。制做时选择好期月龄肥羔,肉要切成小块;然后用烧沸的清油,把切成条状的干辣椒油炸后捞出,再将肉块下锅猛炒;随后放人生姜、花椒、胡椒粉、食盐等佐料,并适量加汤,量要把握适当,最好做到肉烂汤干;快炖熟时,再加葱花、味精,用温火再炖至熟;食用时,需再备一盘香菜、大蒜,吃的时候味道更鲜美。家里常做的是蒸羊羔肉,肉色金黄,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味道鲜美,让人停不了口。蒸做时,仍是将宰杀、洗净的羊羔肉切成小块,再加姜粉、花椒面和少许大香、葱花等佐料。蒸做前,羊羔肉需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时后才可入锅;蒸熟后,再加过油葱花,味精调拌,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每年立春至端阳节后前后,是食用羊羔肉的最好季节。没有吃西餐的条条框框的礼仪,一家人围着桌子,守着冒着热气的小锅,其乐融融。

3.搅团

原料为麦面,也可以用玉米面或者高粱面,但是口感不如麦面的好,所以家里常用麦面做,其工序是先将部分面和好倒入开水锅,待锅再次沸腾加入剩余的面用擀面杖在锅里来回搅动,搅时锅内的面成为一团所以叫搅团,家乡有七十二搅之说,当然搅动的次数越多越好,每逢家里吃搅团,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制作的过程,因为一个人搅确实太累了。做熟之后舀到碗里,用勺背压成窝状,在窝里放上醋、蒜、辣椒等调料,不过这种美味只有在农家才可以吃到,因为锅小得时候搅不开,只有在农家的大锅里才可以做搅团。有离家很久的亲戚回家,我们准备了很丰盛的晚餐招待,但是他却说最想吃的还是一碗家里的搅团,一连吃了三碗他才满足的放下碗,感慨到这才是家的味道。

4.灌肠

这是庆阳唯一一种动物内脏精加工的食品,并且是不常做的,只有在春节杀年猪后才会做。选新鲜猪肠和猪血,洗净猪肠,将加入荞面和葱花调料的猪血灌入猪肠,蒸熟就可以吃了,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的制作,比如炒一下,下着面或馒头吃,也可以煮在火锅里。灌肠的标准是:血要鲜、肠要肥,料要齐、火要稳。“鲜、嫩、香、烂”四大特点,吃起来美味可口,回味悠长。在整个正月里,灌肠是家家户户招待亲戚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正月里由于大家都吃的比较丰盛,所以炒的就略显油腻,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它煮在菜粥里。灌肠风干后可以保留较长的时间,在农村新鲜蔬菜尚不可采摘的三四月,灌肠就显得格外重要。

5.粘面

庆阳还有这样一种特色小吃,我们叫他它“染面”,但是根据特征,我觉得叫“粘面”更合适。之所以叫它粘(染)面,是因为吃起来很有粘性。至于这种小吃有没有比较官方的名字,我还没有考证过。这种小吃可能和南方的年糕有些相似之处,但从制作工艺到味道却是有差别的。

将糜子磨成面,用开水将糜子面和成团。放在瓷盆里温在锅里或者是放在炕上八九个小时,此时称为发染面。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糜子中的甜味己被充分发挥出来。放入锅中大火蒸一到两个小时,取出。待面团蒸熟之后,放面案板之上。由于蒸气的原因,面团己经很粘了。放在案板上等冷却下来时将面团搓成圆柱状,

也可以做成饼状。在油锅烫烙后,加白糖或蜂蜜食用,既粘又甜,是孩童时代我们最喜欢的甜点。没有从工厂里出来的糖精的味道,纯粹的大自然里谷物的甜味,现在想起来仍是觉得很可口。

没有美丽的传说,没有文艺的名字,唯有乡音叫出他们的名字才显得真实,记忆里温馨的厨房烹调出了小时候的美味,留下了现在的思念。然而家乡的美食远不止这些,还有糖角角、豆豉、活络面、洋芋布拉、面疙瘩、玉米黄儿等等。每一样都会最大限度的满足你的味蕾和好奇心,如果有机会来到这个大西北的小城,就毫不犹豫的走进一处农家吧,你会受到最热情的接待,品味一方的美食,更会体会到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与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胜饮食结构的基础。随后燧人氏教“砖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类稼穑。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 一。"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的确立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以“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初步建立。中国品食的首要标准为“至味”,同时兼及“色、香、形”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周代在饮食内容、使用餐具、座次、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台礼法,当事人可以拒绝用餐。同时夏商西周时期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儒家的饮食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等饮食观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茶淡饭一样美味。 4、秦汉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精品文档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风俗A.饮食礼仪B. 饮食习惯C.D.饮食传统. 精品文档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D.“品鲜”C.“尝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D. 《资治通鉴》C.《左传》) (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楚辞》A.《离骚》D.《大招》C.《诗经》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D.徐霞客C.于慎行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D.“食疗”C.“药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 精品文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 ) 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 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因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因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世界各国文明中,唯有中国,其文明不曾因异族的冲击而中断,并长时期保持大一统的历史传承。因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居于世界之最,中华文化的一统性和继承性极好。这种条件使得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能够大量沉积,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的内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历史,若以陶烹发明开始算起,迄今已经相当的遥远。法国的古典西餐是法国国王的意大利籍皇后把烹调秘诀带到法国宫廷,并从意大利北部烹调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天不过是400年的时间。至于真正的法国菜式,它形成于18世纪。法式技巧传播西方成为各国标准,那又是更迟的19世纪中晚期。 中国历史上长时间发达兴盛。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一直走在各国的最前列。这文明发达,其中包含着科技上的先进和发达。难怪乎我们概观中西烹饪饮食文化优缺点的时候,令人惊奇地发现,一切与古代技艺关联的部分我们发达,而西式烹饪饮食的优点部分则通常与现代科技相联系,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又者,华人为什么在饮食上更考究,更追求享受,智慧地把饮食这一日常活动变成乐趣,也可能与中国历史上的长时间兴盛发达有关。因为当我们考察社会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发达与追求享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互为因果的,相辅相成的。 中国过去许多时候食物并不充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过去黄河十年九灾,造成饥荒连年。中国历史上也是人口众多,到清朝的时候人口已占了世界的1/4,解决吃饭问题自然显得特别紧要。中国古训称“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见面问候,最关心的“吃饭了没有?”中国人所谓“弄碗饭吃”就是谋生的代名词。中国人很需要食物,因此推想神仙、鬼魂也很需要食物,食物便成为最好的供品和祭品。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首先要看吃的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例如:所谓“饥荒连年,盗贼蜂起”,前仆后继的农民起义多数导因于饥寒交迫。可能正是这一食物缺乏,才引来中国先民,无止境地探索食物材料的利用和粗陋食品可口的技法,我中华民族因祸得福。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视饮食的传统。饮食活动在华人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很高这一事实却是毋容置疑的。不但在中国的中国人这样,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也是这样。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华人的一切重要活动都包含有饮食这个内容。而西方人则不是这样,他们送礼是送鲜花。婚礼活动主要在教堂。饮食嘛就是饮食,不如精神拯救为高。正因为饮食活动极其重要,使得华人对治理饮食精益求精,颇费心力,于是才有辉煌文化的出现。也正因为业已形成相当稳固的因袭,才使得研究饮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久远的继承性,这是中华烹饪饮食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也是中西烹饪饮食文化的相对发达与不发达、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态势的原因所在。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最新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1穆斯林饮食禁忌习俗包括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禁食猪肉,禁食诵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禁止喝酒、禁止吸烟、吸毒 2.现代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主要措施? 2 (1)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2) 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3) 注重文化观念渐 变的特性(4) 完善餐饮企业制度 3.人生礼仪饮食风俗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3居住地和饮食习惯和言谈行动 4.佛教在饮食方面的戒律主要有哪些? 4 (1)素食(2) 不非时食(3) 食存五观(4)过午不食 5.目前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哪几大类?试各列举2个名品 5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大红袍龙井 6.淮扬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6 淮菜和扬菜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鸡腿扒乌参、开洋扒蒲菜、朱桥甲鱼、 生熏白鱼、风白鱼、清炒黄瓜鱼、白煮淮鲇、拆骨掌翅、炖家野、叉烤长鱼方、钦工肉圆、文楼汤饱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中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 2.试述广东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2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从温饱型转向质量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变化。过去,过年是穿新衣、吃饱饭。而现在年味淡了,过年的感觉正在逐渐消失。 材料二:广州环市路上,全国各地风味的菜馆一字排开,广州市民不出城便 尝遍全国风味。 材料三:超市的兴起为市民购买食品提供了方便,各种洗切好的净菜、熟食、冷冻食品、休闲食品备受上班族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 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2.案例: 奥运会期间,北京某五星级饭店接待一批来自泰国的运动员。泰国以佛教为国教。为接待好这批运动员,酒店管理方精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菜单与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2009年1月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9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面点习惯上分为三大流派:京式、广式和( D ) A.桂式 B.川式 C.鲁式 D.苏式 2.“鼎湖上素”作为一大菜系的代表菜之一,它出自于( D ) A.四川 B.淮扬 C.广东 D.山东 3.伊尹与商汤关于烹调方面的对话,就是饮食文化史上最早的文献( A ) A.《吕氏春秋·本味》 B.《礼记·内则》 C.《论语·乡党》 D.《尚书·酒诰》 4.最终与动物划清界限、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是( B ) A.用鼎熟食 B.用火熟食 C.以水煮食 D.以汽蒸食 5.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起源于( C ) A.女娲时代 B.伏羲时代 C.神农时代 D.黄帝时代 6.饮茶方法上的煮饮改为冲泡,通常被视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始于( D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为了节约粮食,控制酗酒现象,周初的统治者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 C ) A.《酒典》 B.《酒法》 C.《酒诰》 D.《酒制》 8.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的礼仪,后人称为( B ) A.觞政 B.燕射 C.投壶 D.射覆 9.《煎茶水记》一书叙述了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其作者张又新是( A ) A.唐代人 B.宋代人 C.元代人 D.明代人 10.体现菜品发源地的菜名是( B ) A.汽锅鸡 B.文昌鸡 C.贵妃鸡 D.叫花鸡

中国饮食文化考试题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三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历史。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 2、饮食文化的传统性 (1)饮食选料、用料上形成“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 (2)饮食以“味”为主,并辅以色、香、味、形、器等。 (3)饮食重视食疗。除饮食外,重视食疗、养生等,是现代功能食品的“源”。 3、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性 (1)中华民族的博食 中国现代饮食原料总数已达1万种以上。 (2)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 蒸、炒、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蒸法已有6000年,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3)风味流派众多 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鲁、苏、粤、浙、湘、闽、徽8大菜系。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4、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原料方面,18世纪英国人、美国人及欧洲人引进华南猪后并与当地猪杂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猪种都有中国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等,后来也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 (3)兼收并蓄的精神 中国饮食对外来的饮食是先接纳后融合。许多饮食原料、工艺、甚至食俗都演变成为中国饮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菠菜、马钤薯、玉米、甘薯等已成为很普遍的原料。饼的制法、茄汁制法、铁板烧等也借鉴了国外的制备法。 5 高度的稳定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工具系统、工艺系统、产品系统、产品消费方式、相关风士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这些系统和体系虽历经时代变迁,经济、文化、政治兴衰,但其结构却一直保持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饮食的高度稳定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论文题目: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学生姓名: 朴率智 学生学号: 5091419072 专业: 传播系 指导教师: 禹卫华 学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不仅仅指的是对食物的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也包括了在消费的过程中,怎样去吃,吃的礼仪,等等。中国人会用不同的食材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以用相同的食材加工出不一样的美食,美食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艺术。饮食文化不仅仅包含了味觉,视觉和嗅觉的满足,也包含了文化的精神。本研究侧重于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效果,本课题的文献述评部分侧重于这些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从留学生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留学生,跨文化传播

STUDY ON THE CHINESE FOO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 TAKING THE STUDENTS AS AN EXAMPLELE ABSTRACT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ietary culture not only means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but includes eating method and etiquette, etc. in consumption process. Chinese can make different food materials into various fine foods and make the same materials into different good foods. Cate is not only food, but also an art. Dietary culture contains not only gustatory, visual and olfactory satisfaction, but also cultural spiri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 part of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is a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help us make a deeper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cause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verseas student. Key words:Chinese dietary culture; overseas stud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