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肯德可克铁矿矿床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肯德可克铁矿的矿床成因

矿区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所辖范围的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山西段的喀雅克登塔格山的山前低山或浅山区,地形上为南陡北缓,矿区以南为为相对高差大于500m的中高山地貌,有终年积雪,矿区以北相对为较平缓的中低山地貌,矿区海拔标高为4000m左右。矿区以外北部6km的巴音郭勒河为常年性地表水,冬天封冻期为5个月。矿区处在多年冻土层,因此大气降水及其所形成的地表径流,一般不能补给冻土层以下水。矿区所属为中高山浅切割区,第四系覆盖广泛,主要为黄土。矿区年降水量为140mm左右,蒸发量1500mm以上,降水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气温-4.8℃,最高气温21.2℃,最低为-30.5℃。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风季,并伴有沙尘。

一、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

(一)、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

1、上元古界-震旦亚界

(1)、长城系金水口群:是本区出露最早的底层,位于本矿区南东,其内分布有M23号磁异常(已经地质工作验证为一铁锌矿区),变质程度较深,主要有片麻岩混合岩组和片岩组。

(2)震旦--青白口系狼牙山群:属浅海至滨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基本未受到变质或浅变质。2、下古生界(Pz1)

为本矿区大面积出露,亦是本矿主要赋存的底层,主要为巨厚的粗粒大理岩夹灰色结晶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硅质岩透镜体,以浅灰色硅质岩、结晶灰岩、大理岩、硅灰石大理岩及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组成,在本矿区下部3960、3975水平及相应矿体的围岩中均可见。

3、泥盆系上统(D3)

在本矿区南侧出露较多,为一套喷发火山岩系,主要为中酸性、中性到酸性火山岩系,以熔岩及角砾岩、碎屑岩产出。与肯德可克矿区所属的上述Pz1地层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并超覆不整合于上述长城系地层之上。亦表明火山岩甚发育。

4、石炭系(C)

石炭系上、中、下三统地层均出露与本区,分布范围广,主要为生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有时不整合于上述泥盆系和长城系地层之上。

5、二叠系(P):出露于本矿区以外区域南东,主要为含燧石灰岩及杂色灰岩。

6、三叠系(T):为中酸性流纹火山岩及石英砂岩,出露于区域南东矿区外围。

7、上第三系(N):出露于矿区远外围巴音郭勒河南侧,为砂砾岩、砖红色砂岩及粉砂岩。

(二)、火成岩体(喷发岩体已前述)

区内主要侵入岩体为华力西及印支——燕山期,其中主要以华里西期侵入体为主,以中酸性、酸性为主的侵入体,主要为中细粒花岗岩和黑云母闪长岩,其产状与大型构造的产状相一致,侵入于不同的构造中,与本区碳酸盐岩接触交代,是本区热液及矽卡岩铁及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和元素迁移热液动力。

3、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昆仑褶皱带西段北缘。主要构造类型有褶皱、断裂以走向

为290°—300°的北北西向断裂和褶皱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断裂。

区内主要山脉、地层及火成岩的分布亦呈北西西向展布。同时在不同部位也有所变化,局部呈反”S”形展布。

(三)主要构造特征

1、褶皱:本区位于喀雅克登塔格复式背斜的北翼,轴向为300°,本矿区位于此向斜的局部向斜构造中。

2、断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基本为四组:

第一组:走向290°—300°,多为逆冲断层,多倾向北,少数倾向南。

第二组:走向为10°—25°,为正断层,肯德可克沟为本断层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组:走向40°—50°,为平推断层,此组断层多错断了第一组断层。

第四组:走向330°—340°,为平推断层,断层平直,可见破碎带和糜棱岩分布。顺断层有脉岩侵入。

(四)构造与岩浆岩及矿产的关系

区内火成岩的侵入主要沿北北西向断层侵入分布,而后沿着次一级北北东向小断层灌入,本区矿床主要分布于岩体与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围岩的接触带上。肯德可克铁矿就赋存于上述次一级的控矿断层中。

二、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层:矿区主要分布有下古生界地层、上泥盆统、石炭系、第四系。石炭系在矿区范围内出露面积最大,其次为上泥盆统,分布于矿区西、南、东。

1、下古生界(Pz1):下古生界地层分布于上述两者之间,为矿区成矿构造的的基底。

(1)、下岩组:出现与矿区东北部,岩性为白色巨厚层状大理岩、结晶灰岩、硅质灰岩、条带状硅质岩等,大理岩为粗粒变晶结构,部分矽卡岩化,倾向290°—310 °,倾角40°—50°。

(2)、上岩组:呈东西向分布于贯穿整个矿区,向西延伸至肯德可克沟,主要为碳酸盐岩、硅灰石大理岩、含碳硅质千枚岩、石英砂岩及砂砾岩。总体倾向北,本区表现为单斜构造。

2、泥盆统岩组:出露于矿体南侧,主要为一套中性至酸性的火山岩,主要以流纹岩为主,流纹质

凝灰熔岩夹安山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及少量硅质岩。

3、石炭系(C):石炭系分布面积约占矿区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主要分布于肯德可克沟以东,F1 断层以南矿区,是一套碳酸盐岩沉积物,早中石炭沉积物主要为海陆交替过度的砂岩及砂砾岩和灰岩;至晚石炭世则主要为巨厚生物灰岩。

(二)、本矿地质构造:矿区主要构造褶皱轴向和断裂走向及地层展布均为东西向。

1、褶皱构造: 矿区唯一较大型褶皱为肯德可克向斜,核部主要由石炭系灰岩和白云岩组成。肯德可克向斜是受F1逆冲断层作用,在靠近轴部的两翼形成层间剥离虚脱于纵张裂隙,这些为导矿和控矿提供了空间,北矿带的磁铁矿及多金属矿受到上述褶皱核部剥离层的控制。

2、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分为三组:

(1)、东西向F1断裂,肯德可克沟以东的断层F1规模较大,深部宽约100米以上,已为矽卡岩及磁铁矿所填充。

(2)、东西向F10逆掩断裂,为一条近东西向隐伏断层,其为南矿带的主要控矿构造,它既是矿液运移的通道,又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同时其晚期活动贯通了向斜的层间构造和石炭系和下古生代不整合接触面,它控制了矿的形态和产状,在局部有膨大和分支符合现象。南矿带铅、锌矿体主要产于石炭纪地层的碳酸盐岩中,受次构造破碎带和裂隙控制,破碎带与裂隙多呈张性,它们为后期的含矿热液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与沉淀场所。因此,铅、锌矿体多沿裂隙充填、交代,呈细脉浸染状分布,脉的两侧呈星散浸染状。沿裂隙尚为方解石脉、绿泥石脉充填及黄铁矿浸染,并与铅、锌密切共生。

上述两组断裂为区内主要的导矿和控矿断裂,其余断裂基本为次一级较小型断裂,对矿体有不明显的破坏作用。

3、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出露很少,仅在矿区西部有少量分布,但对矿液运移依然可提供相应的

热源。

4、变质作用

(1)、在矿区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区域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大理岩化、含炭质千枚岩化。而矽卡岩化、硅灰石化、黄铁矿化、少量的绿泥石化作用明显,这些紧靠矿体或者穿插与矿体中的变质作用反映了矿体的形成是受热变质作用而在接触交代部位形成矿床。

(2)、沿断层、不整合面和裂隙由后期热液活动引起变质作用,主要有石榴石角岩、透辉石角岩、符山石角岩、硅灰石角岩,由砂泥质碎屑岩变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具绿泥石、碳酸盐化及铅锌矿化现象。

(3)、岩体、岩脉与与围岩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此类变质作用发育相应较少,主要为钙镁橄榄石矽卡岩化、透辉石矽卡岩化、硅化、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化,但笔者认为对外围热量甚至热液的提供亦有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