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

一、模式名称:“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二、适用范围:适合小学各学段古诗教学。

三、模式的特点:

1、此模式最大的特点为开放式,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中均有体现。开放了学习古诗的内容、情感、视野。

2、交给学法。运用此模式教学,不出多久,学生就能读懂如

何自行学习,积累古诗,也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

拓展了古诗欣赏的领域。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每个环节均从学生的需要、基

础出发,教师只在旁边作诱导、疏导、指导、引导。

4、此模式以学生的“四读”贯穿始终,“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5、教学目标明确,以“四步训练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教

学目标展开,促使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6、教学过程中,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

流交织起来,组成网络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

四、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并明确指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传统的古诗教

学中,教师为应付考试,只停留在诗意的枯燥理解,情景的空洞讲说。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交给学法,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呢?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构建了“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五、模式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依据:

六:模式的具体操作:

(1)诱导初读,知诗人,解诗题。

兴趣是先导,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用以下方式: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2、猜谜引入;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

5、谈话、创设情景导入。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2)疏导细读,释字词译诗句。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其次是巧妙

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感知诗意。

1、从插图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从已有的知识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古诗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诗的感知。这时,不必提过高的要求。比如《夜宿山寺》,学生在朗读几遍后,就可以粗略地知诗的大意。

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1、再现形象。诗歌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头脑中的形象转化。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再现诗歌形象时,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得到。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通过联想当时的情景,可以理解古诗的内涵。

(3)指导品读,想意境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看到庐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