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扩散与渗流特性
煤层气概述
煤层气的开采方式
3.即是现有的垂直井,也存在井斜严重、全角 变化率大的情况,也需要无杆泵排采。 综合上述原因,利用目前常规的抽油机设备越 来越受到限制,有时考虑到一次性投资少,勉 强使用,会加大维修成本。螺杆泵有一定的长 处,比抽油机贵很多,也存在加大维修成本的 问题。每年作业2-4次,作业费用10万左右,不 断更换磨损的油管和抽油杆,一年维护正常生 产费用应是10-20万元。一是造成排采经济效益 低,二是在排采过程频繁的停抽、修井,最易 造成储层伤害。
煤层气特征及用途
井下抽采的煤层气(瓦斯)目前一般将甲 烷(CH4)含量调整到40.8%后利用,此时 瓦斯的热值为:(在0℃, 101.325kPa下) 低热值:14.63MJ/m3(约3494 kcal/ Nm3) 高热值:16.24 MJ/m3(约3878 kcal/ Nm3)
煤层气特征及用途
煤层气储量
煤层气是煤层本身自生自储式的非常规天 然气,世界上有74个国家蕴藏着煤层气资 源,全球埋深浅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 约为24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探明 储量的两倍多,中国煤层气资源量达36.8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中国煤层气可采资源量约10万亿立 方米,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23亿 立方米,可采储量约470亿立方米。
(5)根据个井出煤粉和砂的情况,定期和不定期进行 不间断的稀释工作。 (6)液晶显示屏显示主页面:电压、电流、频率、井 下液面、井下温度、井口温度、液体排量、总排液量、 产气量、管线阀门开度、平衡阀门开度。 (7) 根据用户要求,配置无线数据远程传输及监控系统。 煤层气井智能排采设备是一种全自动的电潜泵排采系统, 隶属无杆泵,可实现一年以上不检泵、不修井。是丛式 井和井身质量差的垂直井排采的最佳设备。特别是针对 水平分支井,采用该设备可直接利用目前的工程井进行 排采,无需施工生产井。
沁水盆地含水煤层气藏的气体渗流特征
and water always co-exist
rate
at
the third low.The
stage
saturation still maintains
porous
can
higher level though the water production
is
very
presence
of formation water usually makes
比,其初始含水饱和度往往较高。在开发过程中气水两相始终同时存在,即使是在开发的第3阶段,产水量很小,但水相饱和度还
是较高。地层水的存在使得多孔介质通道狭窄,造成低渗含水气藏毛管压力普遍很高,严重影响气体的渗透率。通过对沁水盆地 部分煤岩样品渗流特征的研究,将排采曲线归纳为上凸型、下凹型和复合型3种代表类型。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饱和度越大,启动 压力梯度越大。这些认识对于正确制订排呆工作制度、提高排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层气;渗流特征;扩散;临界压力 中图分类号:TBll2.33 文献标识码:A
万方数据
1.2实验结果
式中:172。为干岩样质量,g;m,为岩样饱和模拟地层 水后的质量,g;优:为气驱后岩样的质量,g;S。为岩样 含水饱和度。 与单相气体渗流实验相似,实验过程中,测定在 压力变化过程中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岩心流量与压 力之间的关系,用达西定律计算岩样的气体渗透率。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整理,实验结果如 图1一图3所示。
Key
words:Qinshui Basin;combed methane;seepage characteristics;diffusion;critical
pressure
第六章 煤储层的渗透性特征
第六章 煤储层的渗透性特征煤储层渗透率是进行煤层气渗流分析的主要参数,在煤层气资源已查明的前提条件下,煤储层渗透率又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外理论和实践表明,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随着水和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排出,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气体滑脱效应使煤储层渗透率呈现动态变化。
第一节 渗透性的基本概念渗透性即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表征渗透性的量为渗透率。
与渗透率有关的概 念有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等。
一、绝对渗透率若孔隙中只存在一相流体,且流体与介质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则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称为绝对渗透率。
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与所通过的流体无关,只与介质的孔隙结构有关。
煤对甲烷、水等流体存在较强的吸附性。
因此,甲烷、水等流体通过煤储层时,测得的渗透率不能称之为绝对渗透率,只有不与煤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的流体才能测得绝对渗透率,如氦气等惰性气体。
但气体通过煤储层时,会引起Klinkenberg 效应(气体滑脱效应)即在多孔介质中,由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与流体通道在一个数量级上,气体分子就与与流动路径上的壁面相互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通道壁表面滑移。
这种由气体分子和固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滑移现象,增加了气体的流速。
因此,气体分子测得的渗透率需要经过滑脱效应校正才可得到绝对渗透率(克氏渗透率),即:⎪⎪⎭⎫ ⎝⎛+=m g p b K K 10 (6-1)式中,K 0—克氏渗透率;p m —平均压力(实验煤样进口压力与出口压力的平均值);K g —每一个测点的气测渗透率;b —与气体性质、孔隙结构有关的常数。
对于气体在一根毛管内的流动来说,b 可由下式得出:rp c b λ4= (6-2)md ρπλ221= (6-3) 式中,λ—对应于平均压力p m 时的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r —毛管半径(相当于煤孔隙半径);c —近似于1的比例常数;d —分子直径;m ρ—分子密度,与平均压力p m 有关。
煤层气达西、非达西渗流理论和扩散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
第51卷第6期
煤炭工程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是成煤母质在煤化过程中 形成并储集在煤层中,以 CH4 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 其中甲烷含量一般大于 80%,甚至可达到 98%[1]。 同时煤层气也是一种有害气体,不仅对煤矿生产安 全造成了威胁,还具备严重污染环境的能力。因此, 研究煤层气各个阶段的流态特征对减少瓦斯爆炸存 在的安全隐患、改变能源供给以及保护环境都有重 要意义。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s and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flow regimes of Darcy and non-Darcy seepage and diffusion in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theory of coalbed methane Darcy and non-Darcy and diffusion theory are reviewed, which include Darcy’s seepage theory,non-Darcy’s seepage theory,linear diffusion theory,infiltration and diffusion theory, nonlinear diffusion theory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and analysis of the authentic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se theories, poin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Darcy flow; non-Darcy flow; diffusion
煤层气扩散理论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煤层气扩散理论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李茂林
【期刊名称】《山东煤炭科技》
【年(卷),期】2024(42)3
【摘要】煤层气扩散特征研究对提高煤层气产量和减少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国内外学者在煤层气扩散领域取得的成果,从煤层气扩散模型、扩散实验和扩散控制因素等3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基于Fick定律的单孔扩散模型不能描述吸附/解吸扩散全过程,双孔扩散模型、多孔扩散模型和基于时间变化的动态扩散模型能更好解释扩散特征;测压法和质量法用来获取吸附扩散系数,体积法用来获取解吸扩散系数,选择合适的扩散模型拟合实验数据是获取扩散系数的关键;煤层气扩散特征主要受控于煤阶、孔隙结构、煤岩水分、温度、压力和粒径。
探寻扩散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定量不同孔径扩散模型,明确扩散渗流联合机制,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李茂林
【作者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马兰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煤层气扩散燃烧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煤层气达西、非达西渗流理论和扩散理论的\r研究进展综述
3.扩散控制台阶长大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4.煤层气渗流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5.基于“解吸-扩散-渗流”理论的煤层气产能因素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
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摘要】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保存条件影响着煤层气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本文首先介绍了煤层气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煤层气生成的条件、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富集机制、气体运移方式以及煤层气的吸附特性。
结论部分讨论了煤层气藏保存条件的综合影响、煤层气开发的前景以及煤层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全面了解煤层气的保存条件,可以更好地实现煤层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煤层气藏、保存条件、生成条件、主要控制因素、富集机制、气体运移方式、吸附特性、综合影响、开发前景、可持续利用。
1. 引言1.1 煤层气藏的定义煤层气是指在煤层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同时还含有少量的乙烷、丙烷等烃类气体。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对于缓解能源危机、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气是在地质年代沉积而成的煤层中富集的天然气,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煤层气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地球化学和物力学条件。
煤层气的形成与煤层的地层特征密切相关,煤层气藏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共存的复合相态体系。
煤层气在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形成的气态烃类,在煤层中的密集程度大于地表的任何矿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孔隙介质吸气能力。
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是推动中国煤层气资源科学开发和普遍利用的必然要求。
1.2 煤层气藏的重要性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资源,是煤炭中固定的天然气,在过去被视为煤炭开采的附属资源,而现在煤层气已经成为独立的能源资源。
煤层气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也是一种可以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资源。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煤层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煤层气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因为燃烧煤层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烧煤炭要少很多。
煤层气开发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降低能源供给的不稳定性,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在经济方面,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曹成润;牛伟;张遂安;霍永忠;陈秀艳;孙英男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2004(023)003
【摘要】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是指从煤基质孔隙表面上解吸的煤层气运移到割理系统的主要过程.发生扩散的前提条件是气体浓度差的出现,衡量扩散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是扩散系数.前者为由解吸速度、解吸气量和煤层气产量、井孔压力降等因素控制的动态参数,而后者为主要受扩散物质性质、扩散介质特征、扩散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孔隙结构形态等因素影响的静态参数.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量与煤层气浓度差和扩散系数呈正比关系.
【总页数】4页(P266-269)
【作者】曹成润;牛伟;张遂安;霍永忠;陈秀艳;孙英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韩城矿区中高阶煤储层煤层气可解吸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伊伟
2.煤层气在储层中的流态分布特征 [J], 王庆伟;王佟;杨春霞;魏庆喜
3.煤层气在煤中的扩散模式研究 [J], 朱艺文;王宏图;阳兴洋;秦小艳
4.煤储层中煤层气采出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J], 孟蒙
5.煤层气在低渗透储层中传输非线性规律研究 [J], 王惠芸;刘勇;梁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扩散与渗流特性
第四章煤层是多孔介质,煤层气穿过煤层孔隙介质的流动机制可以描述为三个过程,即:由于压力降低使气体从煤基质孔隙的内表面上发生解吸;穿过基质和微孔扩散到裂隙中,扩散作用是由于在基质与裂隙间存在的浓度差引起的;在压力差作用下以达西流的方式在裂隙中渗流。
这三种作用是一个互为前提并且连续进行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进行。
第一节主要内容:一、煤层气扩散特征:气体穿过煤基质和微孔的扩散流动时由于体积扩散(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克努森扩散(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和表面扩散(吸附的类液体状甲烷薄膜沿微孔隙壁的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孔隙直径大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运动路程时,以体积扩散为主;当孔隙相对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运动路程较小时,以克努森扩散为主。
各种类型的扩散流动都是气体随机运动的结果。
二、煤层扩散性影响因素从气体的流动特征来考察煤层扩散性的影响因素。
煤是一种双孔隙介质,气体在裂隙(割理)系统中为达西流,在煤基质块中为扩散流。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其值受温度、压力、混合物中组分浓度的影响,同一组分在不同的混合物中其扩散系数也不一样。
扩散系数的值越大,扩散性越好。
扩散系数和形状因子的测定是相当困难的,从实用的角度,一般可用吸附时间来近似的表示扩散作用进行的快慢。
吸附时间是一个特征时间。
其确切的物理意义为:总吸附气量(包括残留气)的63.2%被解吸出来所需的时间。
吸附时间是表征气体从煤基质中解吸出来快慢的定量指标,可作为表征气体从储层中扩散出来快慢的近似指标。
第二节主要内容:一、煤层气渗流特征:一般认为,在中孔(直径大于100nm)以上的孔隙和裂隙中,气体的流动为渗流,并且可能存在两种方式,即层流和紊流。
二、煤层渗透性影响因素煤层是一种典型的双重孔隙介质,包括基质孔隙和割理两个系统。
由于基质孔隙平均直径通常很小,渗透率很低,为10-9~10-12m2,可视为零;而割理的渗透率一般在0.1×10-3~50×10-3m2之间。
构造煤中煤层气扩散_渗流特征及其机理
第17卷第1期2010年1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 cien ce Frontiers (Ch 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7No.1Jan.2010收稿日期:2009 03 11;修回日期:2009 06 2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2009CB219601,2006C B202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35,40642013,40172058);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5039 003)作者简介:陈富勇(1962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与勘探研究。
E mail:cfy2008yx@*通讯作者简介:琚宜文(1963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
E mail:juyw 03@构造煤中煤层气扩散 渗流特征及其机理陈富勇1,!琚宜文2,*,!李小诗2,!范俊佳2,!梁!英31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处,安徽淮北23500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3 河北煤田地质局煤田物测队,河北邢台054000Chen Fuyo ng 1,!Ju Yiw en 2,*,!Li Xiao shi 2,!Fan Junjia 2,!Liang Ying 31 G eolog ical S urv e y Depar tme nt of Anh ui H uaibei M ining Group C omp any ,H uaibei 235000,China2 College of E arth Sc ienc e,Gr adu ate Univ ersity of Chinese A cad emy of Sc ienc es,Be ij ing 100049,China3 G eoph ysic al and G eolog ical Div ision ,H ebei Bu reau of Coa l Geolog y ,X ing tai 054000,ChinaC hen Fuyong,Ju Yiw en,Li Xiaoshi,et al.Diffusion osmosis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in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s and their mechanism.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0,17(1):195 201Abstract:T her e a re t hr ee stag es fo r the pro ductio n of coalbed methane:deso rptio n,diffusio n and osmo sis.T he diffusio n pr ocess of methane and multi co mpo nent g ases in the deformed coals is not co nsistent w ith that in primar y coals.T he chang e of ex ter nal pr essure is only an exter na l fact or in the w hole pro cess of adsor ption desor ption in tectonically defor med coals;the essential factor s o f the pro cess ar e the defo rmation,the change of str ucture and the adsor pt ion potential.T hose facto rs ar e the r oo t causes w hich induce the ir rever sible process o f deso rptio n.W hen the ba lance of co al and multi g as like CH 4has been destro yed,the tectonically de formed coals that deformed stro ng er show s a phenomenon of hyster esis o f desor ption after the pr essure r e duced,and the g as in w eakly deformed co al will deso rb quickly.T he pr ocess of deso rption has two phases:one is the g as desor p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pr ocess of free g as fro m micro po res diffusing to the bigg er pores;the latt er one deter mines the gas diffusion rate.T he g as diffusion mechanism o f tectonically defor med co als was deter mined by por e shape,size,co nnectiv ity and the pro pert ies and condition of multi g as.Ductile defor mation coal has many micr o por es and its diffusio n mo de is the K nudsen diffusion.Brittle defor mation coa l has many bigg er po res and the co nnectiv ity o f po res is much better,so the diffusio n mode is t he Fick diffusion.T he dif fusio n mo de of br ittle ductile defor mation coal is the transitional diffusion.T he well test osmosis of brittle de format ion coal is hig her t han that of ductile defor mation co al and the well test osmo sis of primar y structure coa l is the lo west.T her e are many mesopo res in brittle defor matio n co al,and t he others ar e micr opores;sub mi cr opor es and ultra micropor es cannot be detected.T he br ittle defor matio n also can increase t he connectivity of po res.Ductile defo rmation co al has a small amount o f meso po res,and the amo unts of micr opores and sub mi cr opor es increase fast;the pr ocess of diffusion and o smo sis happened in meso po res and micr opor es,so the w ell test osmosis of duct ile defor mation coal was low er than t hat o f britt le defo rmation co al.Key words:tect onically defor med coals;coalbed met hane;desor ption &diffusion;o smo sis摘!要:煤层气产出一般要经过解吸、扩散和渗流三个阶段,而煤层气在变形较强的构造煤中的扩散过程不同于在原生结构煤或变形较弱的煤体中的扩散。
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地质学
《煤层气地质学》第1章煤层气成因1. 煤层气成因:(一)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煤层气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泥炭、煤等)部分转化为煤层气的过程。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二)热成因气: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同时,也生成大量的气态和液态物质。
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烃类以甲烷为主。
1. 原生热成因气2.次生热成因气。
(三)混合成因气:(1)原地混合,即原地形成的热成因气和原地形成的次生生物气相混合,不发生运移,一般出现在浅部。
(2)异地混合气,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发生了运移,在地下水滞留区聚集、混合。
(四)无机成因气2. 煤层气成因判别:(一)有机成因气的判别-Whiticar 图示法。
二)无机成因气的判别:有烃类气体的成分、烷烃碳同位素系列、与烃类气体伴生的非烃类气体、稀有气体的含量与同位素,以及地质背景综合分析3.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分布,镜质组反射率。
第2章煤层气储层孔、裂隙特征1. 煤中孔隙的研究方法:(1) 形貌观测: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TEM和SEM)和原子力显微镜下。
2)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是测定部分中孔和大孔孔径分布的方法。
(3)低温氮吸附法:氮吸附法就是将定量的煤样置于液氮温度下的氮气流中,待煤样吸附的氮气达到平衡后,测定其吸附量,计算出煤样的比表面积。
2. 割理(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的区别割理的力学性质以张性为主外生裂隙可以是张性、剪性及张剪性等。
外生裂隙不受煤岩类型的限制。
割理在纵向上或横向上都不穿过不同的煤岩类型或界线,一般发育在镜煤和亮煤条带中,遇暗煤条带或丝质终止。
割理面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层理面。
外生裂隙面可以与层理面以任何角度相交。
割理面上无擦痕,一般比较平整。
裂隙面上有擦痕、阶步、反阶步。
割理中充填方解石、褐铁矿及粘土,极少有碎煤粒。
外生裂隙中除了方解石、褐铁矿、粘土外,还有碎煤粒。
割理外生裂隙3.割理的成因:割理一般呈相互垂直的两组出现,且与煤层层面垂直或高角度相交。
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响试验研究
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响试验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煤层气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其中,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影响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介绍了煤层气开发的重要性和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响的背景。
接着,详细阐述了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深入了解有效应力与煤层气解吸渗流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应力条件下煤层气的运移规律,以及为优化煤层气开发工艺提供理论依据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先进的试验装置和精密的测量技术,通过模拟不同应力条件下的煤层气解吸渗流过程,收集了大量实验数据。
在数据分析方面,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影响,揭示其内在机理和规律,为煤层气的高效、安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影响一直是煤层气开采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效应力与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有效应力的改变不仅影响煤层的物理结构,还会改变煤层的吸附性能和渗透率。
许多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影响机制。
这些模型包括Langmuir吸附模型、Darcy渗流模型等,它们为理解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验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通过设计不同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案,对有效应力与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实验包括三轴压缩实验、渗透率测试实验、解吸实验等,它们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高煤阶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及初期排采强度数值模拟
高煤阶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及初期排采强度数值模拟李国庆;孟召平;王宝玉【摘要】为了分析排采控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为例,应用分子动力学、岩石力学理论,分析了高阶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应用Simed软件,分别采用不变渗透率、应力敏感以及考虑割理压缩率变化的S-D渗透率模型,进行了不同煤体结构高阶煤层气井初期排水强度数值研究.研究表明:解吸、扩散、天然裂缝渗流以及压裂裂缝导流等环节需协调作用,才有利于产气;随着排采的进行,扩散系数会逐渐增大,而压裂裂缝导流系数会因有效应力作用、煤粉堵塞等因素而降低;渗透率是影响研究区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渗透率高的产气效果好;构造煤对于初期降液速率较敏感,对较高的导流系数不敏感;原生、碎裂煤对初期降液速率不敏感,但对导流系数较敏感;低渗煤层气井宜采用较低的初期降液速率;高渗煤层气井可以采用较高的初期排采强度持续排出水和煤粉.【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4(039)009【总页数】8页(P1919-1926)【关键词】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排水强度;高煤阶【作者】李国庆;孟召平;王宝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抽采煤层气(瓦斯)具有3种效益:提供天然气资源、降低煤矿瓦斯灾害风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已完成钻进煤层气井12 500余口,煤层气产能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
但总体而言,已有生产井的排采效果不佳,单井日均产气量不足500 m3,大量的井产气量很低或者不产气。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排采已成为目前煤层气工业发展的瓶颈,不合理的排采制度导致气产量衰减过快、煤粉堵塞近井带、煤粉损坏排采设备等不良后果。
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の研究
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的研究摘要I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现状和国内外对煤层气运移机理的研究现状。
进而论述了煤体孔隙和裂隙结构特征、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以及孔隙瓦斯对煤体结构特性的影响。
接着用容量法实验测试了块煤煤样吸附和解吸扩散动力过程,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
得出块煤瓦斯吸附过程也是一个扩散一渗流过程,对比分析了块煤与煤粒解吸扩散过程的不同之处。
然后以扩散和渗流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煤层气在孔隙和裂隙二重介质中的扩散一渗流规律,建立了煤层气扩散一渗流物理数学模型。
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扩散系统及渗流系统与吸附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系统之间的质交换关系。
并对煤层气扩散一渗流偏微分方程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
对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扩散系统的扩散方程推导出了其解析解;渗流系统的渗流方程通过建立差分格式,借助计算机解算出方程的数值解,并对方程进行因次分析无量纲化,得出具有普遍意义一维瓦斯平行流动有限流场准数曲线。
最后,对扩散一渗流偏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应用。
关键词煤层气渗流扩散数值模拟2TheResearchofDiffnsion&ndPel翟e8tion誓毒cllani锄ofCD81bed越9tA8neAbstract:Firstly,thepapersu衄arizedtheactaulityofexDlortationandutilizationofCoalbedMethaneandthefluxionmechanismofCoalbedMethane,inChinaandoutChina。
Secondly,itstatedthetypicalityoftheporeandfissureofcoal,thefeatureofabsorptionanddesorptionofCoalbedMethaneandtheaffectofcoalstructuredonebyCoalbedMethane。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第2章煤的物质组成及其最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本章主要内容为煤的物质组成,煤化作用及煤层气的形成,煤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基于测井曲线的煤质参数预测煤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它由有机质、混入的无机矿物质及孔隙—裂隙中的水和气体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多项的孔隙—裂隙系统,通常称为煤的三相体系。
1.煤的物质组成煤储层固态物质包括两个部分,以固态有机质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矿物质,它们共同构成了煤的固体骨架。
对于煤储层的固态物质成分。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宏观煤岩组成是根据肉眼所观察到的煤的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形态等特征区分的煤岩成分及其组合类型。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基本有机成分,称为有机显微组分;无机显微组分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煤中矿物质。
煤中水存在于煤孔隙—裂隙中,其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其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个大类。
煤中的气主要组分为甲烷、二氧化碳、氮气、重烃气等,其中甲烷在煤储层中的赋存方式有游离态、吸附态和水溶态。
2.煤化作用及煤层气的形成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分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包括成岩作用阶段和变质作用阶段)。
煤的物理化学煤化作用,表现为煤级和煤的成熟度的变化,是低程度变质作用在有机岩石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煤化程度指标呈煤化指标,又称煤级指标。
煤化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对于一定煤化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煤化指标,如水分、发热量、氢含量、碳含量、挥发分、镜质反射率、壳质组的荧光性和X射线衍射曲线等。
煤层气的生成包括三个阶段:原生生物成气;热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包括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
热成因气是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煤有机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煤中大量富含氢和氧的挥发分物质主要以CH4、CO2和H2O的形式释放出来。
3.煤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煤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容重(ρg)、比重(与水密度的比值)、孔隙度、含水率、松软性(松软系数等于饱水煤与干燥煤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煤的化学组成大致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技术第五章ppt课件
• 二、数值模拟步骤与方法 • 1、参数准备 • 2、建立地质模型 • 3、产能预测 • 三、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 • 1、煤层气含气性对产能的影响 • 2、煤层物性对产能的影响 • 3、流体动力条件对差能的影响
• 任一距离处任一时刻储层压力的传播与分 布见146页。
• 二、煤储层渗透率排采诱导变化效应
• 1、有效应力负效应
• 见147页
• 2、煤基质收缩正效应
• 煤体在吸附时可引起自身膨胀,在解吸气 体时则导致自身收缩。称为煤基块弹性自 调节作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层气发 生解吸,煤基质收缩,收缩量通过吸附膨 胀实验计算。公式见147—148.
• 2、非稳态法
• 非稳态法过程中从未达到气—水饱和度平 衡,原因是先将煤样用水饱和,然后采用 气体对水进行置换。根据压差和流量数据, 采用数学模型求得煤样的相对渗透率,该 模型是样品出口端水饱和度的函数。
• P.Puri et al提出,使用X射线扫描技术来测 定束缚水的饱和度,主要步骤见142页。
• 相对渗透率是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 比值。煤储层相对渗透率采用单相有效渗 透率同气相(甲烷或氮气)克氏或绝对渗 透率之比值。公式见141页。
• 二、测试方法
• 目前,相对渗透率还无可靠的理论计算方 法,主要依靠实验室测定。
• 1、稳态法
• 采用稳态法测定煤的相对渗透率时,一般 采用恒速法,即气和水按一定流量同事流 过样品,知道样品两端的压差达到平衡(稳 定值)。此时,采用X射线扫描法测定样品的 含水饱和度,根据稳定压力和注入流量, 按照达西凌律分别求出气和水的有效渗透 率,进而得到相对渗透率。
第五章 煤层气的产出过程
• 问题: • 1、 • 2、
煤层气的综合渗流模型
煤层气的综合渗流模型
煤层气井揭露煤层后,在排水降压作用下,煤储层原有的压力平衡被破坏,形成了煤层气流动场,当煤层气井垂直于面割理时,流场近于椭圆形。
流场内煤层气来源于煤储层本身的解吸,流场中任何一点的流速和压力将随时间而变化。
气井附近割理内的游离甲烷首先被涌出,随后煤基质显微孔隙的气相甲烷通过显微裂隙向割理内扩散,其压力逐渐降低,化学势减小,变得低于吸附相的化学势,破坏了原有的吸附平衡状态,煤基质显微孔隙、显微裂隙中的吸附相甲烷将解吸成气相甲烷,并发生吸热效应,使气相甲烷和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理论上煤基质显微孔隙及显微裂隙内的吸附相甲烷化学势始终高于其气相甲烷,而显微裂隙内的气相甲烷又始终高于割理内的气相甲烷,即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以保持不断解吸出甲烷并经割理流向煤层气井,当然整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煤层气井开发过程中,由于甲烷排放进行的十分缓慢,气相甲烷、吸附相甲烷与周围煤体的热交换过程可近似地看作定温过程,即热平衡状态。
煤基质内显微孔隙和显微裂隙的吸附相甲烷与割理内游离甲烷压差很小,
可近似地看作机械平衡状态。
显微孔隙和显微裂隙可看作是割理内气相甲烷连续分布的气源,甲烷的解吸符合朗格缪尔方程,扩散遵循费克定律,在割理内流动可当作线性渗流,即遵循达西定律。
实验测试也表明:裂隙缝宽在0.1~10um 内甲烷呈缓慢的层流,在1.0~100um 内呈剧烈的层流,在大于100um 的裂隙中才出现紊流,围限压力下煤储层的裂隙宽度最大不超过数十微米,甲烷很少进入大
雷诺数下的非线性渗流状态。
多场耦合作用下煤层气的渗流特性与数值模拟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epage of coal samp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ach single factor,the axial stress,confining pressure,gas pressure,and temperature by experiments.It uses Ansys12.0to numerical- ly simulate the law of coalbed methane seepage,coal deformation,pore pressure,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fiel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ach single field and multi-field couple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 seepage law in the coal under each single field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The curve of gas seepage and average effective stres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ulti-field coupled is negative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Stress influence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peci- men is greater than the seepage field.The axial stress 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pecimen is greater than confining presses The influence on the flow field by confining pressure is greater than axial stress,the in- fluence of axial stress on the pore pressure is greater than confining pressure,pore-pressure under the ac- tion of multi-field is bigger than pro-pressure under each single field.To study the seepage law of coalbed methane,it should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gas-solid-hea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coalbed methane;stress field;temperature field;seepage field;numerical simul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煤层气扩散与渗流特性
煤层是多孔介质,煤层气穿过煤层孔隙介质的流动机制可以描述为三个过程,即:由于压力降低使气体从煤基质孔隙的内表面上发生解吸;穿过基质和微孔扩散到裂隙中,扩散作用是由于在基质与裂隙间存在的浓度差引起的;在压力差作用下以达西流的方式在裂隙中渗流。
这三种作用是一个互为前提并且连续进行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进行。
第一节主要内容:
一、煤层气扩散特征:
气体穿过煤基质和微孔的扩散流动时由于体积扩散(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克努森扩散(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和表面扩散(吸附的类液体状甲烷薄膜沿微孔隙壁的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孔隙直径大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运动路程时,以体积扩散为主;当孔隙相对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运动路程较小时,以克努森扩散为主。
各种类型的扩散流动都是气体随机运动的结果。
二、煤层扩散性影响因素
从气体的流动特征来考察煤层扩散性的影响因素。
煤是一种双孔隙介质,气体在裂隙(割理)系统中为达西流,在煤基质块中为扩散流。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其值受温度、压力、混合物中组分浓度的影响,同一组分在不同的混合物中其扩散系数也不一样。
扩散系数的值越大,扩散性越好。
扩散系数和形状因子的测定是相当困难的,从实用的角度,一般可用吸附时间来近似的表示扩散作用进行的快慢。
吸附时间是一个特征时间。
其确切的物理意义为:总吸附气量(包括残留气)的63.2%被解吸出来所需的时间。
吸附时间是表征气体从煤基质中解吸出来快慢的定量指标,可作为表征气体从储层中扩散出来快慢的近似指标。
第二节主要内容:
一、煤层气渗流特征:
一般认为,在中孔(直径大于100nm)以上的孔隙和裂隙中,气体的流动为渗流,并且可能存在两种方式,即层流和紊流。
二、煤层渗透性影响因素
煤层是一种典型的双重孔隙介质,包括基质孔隙和割理两个系统。
由于基质孔隙平均直径通常很小,渗透率很低,为10-9~10-12m2,可视为零;而割理的渗透率一般在0.1×10-3~50×10-3m2之间。
因此煤层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割理系统的渗透性。
所以,研究煤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实质上就是分析割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包括数量和规模)、连通性及开启程度。
1、煤体结构
煤体结构是指煤层经过地质构造变动后煤的结构和构造的保留程度。
在煤田地质界对煤的结构和构造的定义为:煤的结构是指煤的组成成分的各种特征—包括形态、大小、厚度、植物组织残骸以及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变化等,煤的构造是组成成分之间的空间排列和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是煤的
重要原生特征。
根据煤层所受构造破坏程度的不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煤体结构可依次划分为原生结构、破碎结构、碎粒结构和糜棱结构四种类型。
原生结构煤,煤层基本上未遭受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煤的原生层理和结构形态保留完整,有少量裂隙存在;糜棱结构煤,煤层的原生层理和结构形态被完全破坏,煤层中构造镜面很发育,煤呈粉末状或鳞片状,用手搓捻即成煤粉;破碎结构煤和碎粒结构煤的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煤体结构对煤层的渗透性有直接影响,通过对煤体结构的分析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定性地预测煤储层的渗透性。
地质构造对煤体结构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褶皱构造的影响作用大于断裂构造的影响作用
②断层规模及性质的影响
③挠折构造对煤体结构的局部影响
④层滑构造的影响
⑤煤质特征不同,煤体结构也不相同
2、割理系统的发育程度
按成因,一般可将割理划分为内生割理和外生割理两类。
内生割理的形成主要是由煤化作用过程中挥发分、水分逸散产生的收缩内应力所决定,它在煤层中的分布十分普遍且有相对的均一性;外生割理是由区域构造应力和局部应力形成的,分布也具有普遍性,虽然其数量与内生割理相比要少得多,但外生割理的延伸长度、切穿的地层厚度通常都很大,因此它对煤储层渗透性具有重要影响。
割理发育程度主要是指割理的密度(或间距)、长度、高度、裂口宽度等,它们的值愈大,煤层的渗透性愈好。
割理系统的发育程度受煤变质程度、煤岩成分、煤质、构造应力等因素的控制。
煤中天然裂隙(割理)系统的孔隙度很低。
通过测量真比重和视比重计算得出的煤样孔隙度值,是煤的总孔隙度,包括煤基质孔隙度和裂隙(割理)孔隙度(亦称为缝隙度)两部分。
割理孔隙对煤贮气能力的贡献很小,但对煤的渗透能力的贡献很大,是煤中流体渗滤的主要通道。
3、原地应力
煤层是对地应力十分敏感的天然气储集层。
地质作用力在地层(包括煤层)中产生地应力。
通常,地应力场被分解为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是由上覆岩层的重量引起的。
第三节主要内容:
一、煤储层压力:
煤储层压力是指煤层孔隙中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水)压力。
煤储层压力对煤层气含量、气体赋存状态起着重要作用。
当降低煤储层压力,煤孔隙中吸附的气体开始解吸,向裂隙中扩散,在压力差作用下从裂隙向井筒流动。
煤层气开采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排水降低储层压力而采气的。
储层开发前,一般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储层中部流体所承受的压力称为原始储层压力。
原始储层压力是指储层中部压力。
原始储层压力通常在储层生产早期由试井确定。
一般用压力梯度来评价储层压力变化的大小。
所谓压力梯度,是指单位深度增加所引起的储层压力的增大,即kPa/m。
二、煤层瓦斯压力
煤层瓦斯压力是指在煤矿开采条件下,在井下测得的煤层孔隙中游离瓦斯的气体压力。
煤层瓦斯压力是决定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煤的吸附能力一定时,瓦斯压力越高,煤层的瓦斯含量也越高;另外,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瓦斯压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
煤储层压力(包括煤层瓦斯压力)与成煤时代、煤变质程度没有直接原因,而煤层埋藏深度、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应力等对煤储层压力具有重要影响。
在煤层赋存条件和地质造条件相近时,同一深度各煤层具有大致相同的瓦斯压力。
从单一钻孔中不同埋深不同煤层试井所获得的储层压力数据发现,随着煤储层埋深增加,煤储层压力增大。
第四节主要内容:
一、中国煤储层渗透率测值的分布情况
为了正确分析并检验控制煤储层高渗透区的地质因素,必须客观确定对煤层渗透性进行评判的标准。
从测试数据来看,我国煤层渗透率值变化于
0.002×10-3m2~450×10-3m2,变化范围很大,两极值相差5个数量级。
二、控制煤层高渗透区的地质因素
控制割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包括数量和规模)、连通性及其开启程度的地质因素就是控制煤层高渗透区的地质因素。
控制煤层高渗透区的地质因素包括煤的变质程度及变质作用、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现代地应力场等四个方面。
1、煤的变质程度及变质作用
从割理发育程度来看,中等变质程度的煤(肥煤、焦煤、瘦煤),割理的数量多、延伸长,割理最为发育。
因此,中等变质程度煤的分布区域是煤层高渗透区。
低变质程度的煤(长焰煤、气煤)、特别是未变质的褐煤,虽然割理不发育,但由于煤层所遭受的压实作用比较轻微,环境温度较低,因而煤中的碎屑粒间空隙、植物胞腔空隙、气孔等原始结构得以大量保存,致使褐煤、长焰煤、气煤具有很好的渗透性。
高变质程度的煤(贫煤、无烟煤3号、无烟煤2号),一般情况下割理不发育,煤层渗透性差。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煤储层原始渗透率显著受控于不同构造样式
②煤储层构造主曲率以中等为好
③如果天然裂隙优势发育方向和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从而形成了高渗透率的重要地质基础。
④不同构造环境对煤的渗透率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3、煤层埋藏深度
煤层的渗透率对应力状态十分敏感。
随着煤层埋藏深度加深,由于上覆地层重量增大而使有效应力相应变大,煤层渗透性降低。
4、现代地应力场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应力场形成各种活动构造,并影响着已有各种裂隙(割理)的“开启”及“闭合”程度,因而对煤层的渗透性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
拉张应力使裂隙张开,提高煤层的渗透性;而挤压压力则使裂隙闭合,降低煤层的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