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c11b0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a.png)
另一方面也想让学生有意识 地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苏轼是大家, 《赤壁赋》 为奇文,具有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 苏轼复杂深刻的情感,而这些 情感又不是阅读单篇文章即能 深度理解的,因此反复朗读, 主动查阅资料研读显得尤为重 要。
谢谢!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体会景情理交融的表达方式
二 任务驱动
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研习任务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与情感变 化,把握景情理融合、主客问答的表达方式。 通过合作探究与表达练习,体悟作者的丰富思 想内涵,体会苏轼在困境中的救赎方式,理解 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与豁达情怀。
四 活动落实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学习活动一
入画——寻赤壁入扇图
学习活动二
题诗——选折扇题画诗
学习活动三
落款——落款印赠先贤
活动一:入画 —— 寻赤壁入扇图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课后作业
活
动
一
:
环节1:诵读赋文,探访赤壁,赏读画意
入
画
| |
如果让你选择《赤壁赋》中最主要的意象
寻
画面作为折扇的背景元素,你会选择什么?
课段
课时
课时主题
授课内容
阅读与鉴赏
(精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南北秋景美何异 ·味到深处见精神 天地大美虽无言 · 生命之惑景中明 水月三重存天地 ·赤壁一赋冠古今
《故都的秋》精读 《我与地坛》精读 《赤壁赋》精读
第四课时 赤壁已然成观止,地坛何以知死生 《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
梳理与探究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融情寓理生妙趣 ·精雕细琢绘我境
苏轼是大家, 《赤壁赋》 为奇文,具有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 苏轼复杂深刻的情感,而这些 情感又不是阅读单篇文章即能 深度理解的,因此反复朗读, 主动查阅资料研读显得尤为重 要。
谢谢!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体会景情理交融的表达方式
二 任务驱动
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研习任务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与情感变 化,把握景情理融合、主客问答的表达方式。 通过合作探究与表达练习,体悟作者的丰富思 想内涵,体会苏轼在困境中的救赎方式,理解 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与豁达情怀。
四 活动落实
水月三重存天地 平生一赋冠古今
学习活动一
入画——寻赤壁入扇图
学习活动二
题诗——选折扇题画诗
学习活动三
落款——落款印赠先贤
活动一:入画 —— 寻赤壁入扇图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课后作业
活
动
一
:
环节1:诵读赋文,探访赤壁,赏读画意
入
画
| |
如果让你选择《赤壁赋》中最主要的意象
寻
画面作为折扇的背景元素,你会选择什么?
课段
课时
课时主题
授课内容
阅读与鉴赏
(精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南北秋景美何异 ·味到深处见精神 天地大美虽无言 · 生命之惑景中明 水月三重存天地 ·赤壁一赋冠古今
《故都的秋》精读 《我与地坛》精读 《赤壁赋》精读
第四课时 赤壁已然成观止,地坛何以知死生 《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
梳理与探究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融情寓理生妙趣 ·精雕细琢绘我境
《赤壁赋》ppt课件35张
![《赤壁赋》ppt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2fa207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6.png)
之须臾,慕长江葫之芦无穷嘱,,劝挟酒飞仙寄以生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短暂,托遗响于悲风。”带着
屡次得到
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客人因何而悲?
解
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洲,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 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 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 十分形象、真切。
阅读第三段,解释重点词义,翻译语句意思。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
容颜改变
端坐
为何,宾语前置
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
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段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以水与月设喻意在表明: 万物既变又不变。
2、应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 看待自然与生命的永恒与短暂。
3、表现一个矛盾的苏轼:失意 悲观中又保持豁达乐观,随遇而 安的情怀。
流逝的江水
消失 圆缺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终于
假若
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羡慕什么
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赤壁赋》授课课件(34张PPT).ppt
![《赤壁赋》授课课件(34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ecc8c8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0.png)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背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湖州谢上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苏轼。
四、背诵落实: 第一段: 乐:美景之乐、 诗酒之乐、 漫游之乐。
第三课时
研读第二、三段
一、阅读圈画重点字词句式,并疏通文意。二、积累任务:1、字词: 第二段:美人 、不绝如缕、舞、泣、 第三段:愀然、危坐、西、东、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流而东、渔樵、侣、友、属
英雄霸业,终归虚无
四、归纳总结: 悲在何处? 政治坎坷,人生失意之悲 凭吊英雄,功业未就之悲 身似蜉蝣,生命渺小之悲 人生须臾,超脱难得之悲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背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湖州谢上表》: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苏轼。
四、背诵落实: 第一段: 乐:美景之乐、 诗酒之乐、 漫游之乐。
第三课时
研读第二、三段
一、阅读圈画重点字词句式,并疏通文意。二、积累任务:1、字词: 第二段:美人 、不绝如缕、舞、泣、 第三段:愀然、危坐、西、东、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流而东、渔樵、侣、友、属
英雄霸业,终归虚无
四、归纳总结: 悲在何处? 政治坎坷,人生失意之悲 凭吊英雄,功业未就之悲 身似蜉蝣,生命渺小之悲 人生须臾,超脱难得之悲
《赤壁赋》PPT课件29张
![《赤壁赋》PPT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b0d26d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d.png)
17. 狼籍( jí ) 18. 枕藉( jiè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农历每月十六日
状语后置句
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慢慢地
起
通“嘱”,劝请 名词活用作动 互文
词,歌唱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4.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文通过主客问答阐述 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 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课文总结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再说
主宰
如果
即使
取用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禁止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尽
大自然
宝藏
享有,享受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 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 了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也不会 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挖掘本文线索
感情线索: 乐——悲——喜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写景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赤
壁 抒情 乐 悲 喜
赋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赤壁赋》ppt课件72张
![《赤壁赋》ppt课件72张](https://img.taocdn.com/s3/m/0ec634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4.png)
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2.徐:慢慢、缓缓。 3.兴:起。 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用典。 5.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6.徘徊:来回走动,停滞不前。 7.横:弥漫,笼罩。 8.纵一苇之所如:所去往的地方。
•人物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一段
2.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⑴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
补充∙《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
① 皎:谓月光洁白明亮。佼(jiāo)人:即美人。
佼人僚兮,
佼,同“姣”,美好。
舒窈纠jiǎo兮,② 僚:同“嫽”,娇美。
劳心悄兮。
③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④ 窈纠:同“窈窕”,行步舒缓的样子。
⑤ 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干支纪年法 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主要的纪年有年号纪年、公元纪年等。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
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 法”。
十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b62de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1.png)
江水
明月
人生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圆缺 须臾而逝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无穷无尽
②物各有主,切莫贪求,让友人放弃“长终”的贪念。 ③人生固然短促,但可用有限的生命尽享无穷的自然万物。
2、对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学者吴小如说:“物无尽, 人们能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1)个体会逝去,但人类代代相传。(《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网页链接:洞箫演奏《锦瑟》
思考 1、客人所吹奏的洞箫曲是一首怎样的乐曲?作者是如何 描写箫声的?
凄婉悠长 催人泪下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比喻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想象 侧面描写
2.本是“饮酒乐甚”,因乐而歌,吹箫是倚歌和之,为其伴奏, 为什么它的基调却是截然相反的?
①客人乐极生悲,触景伤情,内心产生了某种忧思(为后文张本)。
• 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 舳舻千里:船头和船尾,指首尾相连的战船。 • 旌旗:泛指各种旗帜。 • 酾酒临江:酾酒,斟酒。 • 横槊赋诗:槊:长矛。赋:吟诵。 •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 而今安在哉:安,疑问代词,哪里。宾语前置,在安。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第二人称代词,你。 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状语后置,于江渚之上渔樵。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内心的两个层面: 1、客——失意的苏轼
仕途的挫败,境遇的突转使他抑郁失落,悲观消极, 他深感自身渺小,功业难成,产生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的感伤与悲哀。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 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苏轼《答李端叔书》)
《赤壁赋》ppt课件44张
![《赤壁赋》ppt课件44张](https://img.taocdn.com/s3/m/3af0607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d.png)
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虚化的人物,他作为苏轼思想的另一个侧面而 存在。
在这里,主与客的问答交锋更应该看作是苏轼内心中两个不同自我 相互争辩,一方是消极颓废的悲观苏轼,一方是积极旷达的乐观苏轼。
而且从艺术表现来看,客其实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来的议论对立面。 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在文势上形成波澜,使得议论更加充实有力且具有 针对性。
结合全文,应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
主和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两个方面: 1.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 消极、哀怨中自我解脱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 具有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
现代 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天色 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地支 纪时
午
未
申
现代 纪时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日出 卯 5-7点 日入 酉 17-19点
食时 辰 7-9点 黄昏 戌 19-21点
隅中 巳
9-11点 人定
亥 21-23点
五更报夜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 更”“五鼓”,或称“五夜”。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五鼓 一鼓 二鼓 三鼓 四鼓 五鼓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天色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明
现代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古代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词语: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 例如:“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少时,一狼径去”(《狼》);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在这里,主与客的问答交锋更应该看作是苏轼内心中两个不同自我 相互争辩,一方是消极颓废的悲观苏轼,一方是积极旷达的乐观苏轼。
而且从艺术表现来看,客其实是作者故意制造出来的议论对立面。 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在文势上形成波澜,使得议论更加充实有力且具有 针对性。
结合全文,应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
主和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两个方面: 1.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 消极、哀怨中自我解脱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 具有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
现代 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天色 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地支 纪时
午
未
申
现代 纪时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日出 卯 5-7点 日入 酉 17-19点
食时 辰 7-9点 黄昏 戌 19-21点
隅中 巳
9-11点 人定
亥 21-23点
五更报夜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 更”“五鼓”,或称“五夜”。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五鼓 一鼓 二鼓 三鼓 四鼓 五鼓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天色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明
现代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古代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词语: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 例如:“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少时,一狼径去”(《狼》);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16.1《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16.1《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1a8f84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b.png)
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志存 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样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 大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形象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是中国人的精神粮 食;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不必去理会它;可是精神上一生病,就非 去不可。
五、成有趣之人
经过了赏有趣之景,做有趣之事,修 有趣之心,悟有趣之理后的苏轼,给 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之人的形象。 于是,结尾处,苏轼与客人开心地重 新饮酒。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只是我们习惯了给快乐标上价格。 年轻时,我们都曾告诉自己:等以后月入多少,我一定会很开心;等我 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肯定会非常满足。 虽然口袋比年轻时鼓了不少,却也不曾寻见期待的那一份幸福。 其实,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只是缺少一颗能感知幸福的心。
四、合作探究
《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 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自己的 观点,将人、景、事、情、理 完美融合在一起。那么,你认 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问 答吗?主客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有什么不同?
鉴赏理趣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但如果从不变 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永恒。 既然天地与我们每个人都同在,那又何必去羡慕旁人呢?
武赤壁
全能苏
苏轼(1037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铁冠道人。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形象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是中国人的精神粮 食;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不必去理会它;可是精神上一生病,就非 去不可。
五、成有趣之人
经过了赏有趣之景,做有趣之事,修 有趣之心,悟有趣之理后的苏轼,给 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之人的形象。 于是,结尾处,苏轼与客人开心地重 新饮酒。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只是我们习惯了给快乐标上价格。 年轻时,我们都曾告诉自己:等以后月入多少,我一定会很开心;等我 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肯定会非常满足。 虽然口袋比年轻时鼓了不少,却也不曾寻见期待的那一份幸福。 其实,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只是缺少一颗能感知幸福的心。
四、合作探究
《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 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自己的 观点,将人、景、事、情、理 完美融合在一起。那么,你认 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问 答吗?主客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有什么不同?
鉴赏理趣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但如果从不变 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永恒。 既然天地与我们每个人都同在,那又何必去羡慕旁人呢?
武赤壁
全能苏
苏轼(1037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铁冠道人。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8812e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7.png)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
极情感;
月而长终。
时光易逝 总之月亮具有引起情感的
作用,月亮寄托了作者或
惟江上之清风,
喜或悲的情感。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享受风景
目遇之而成色, ,
(三)“不知东方之既白”丰富内涵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 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 天明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文本,赏析“月”之意象 (三)品味“不知东方之既白”丰富内涵
(一)复习导入
原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 乐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喜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
二、说学情
生活经验: 高中学生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一些挫折,这对于理解苏 轼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有一定帮助,但是高中生所 经历的挫折都是很小的,并没有经历过像苏轼一样的 人生重大变故,所以很难深入理解苏轼的旷达、超脱。 语文经验: 高一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有些学生仍把文言文看成枯燥 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 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
三、说教学目标
1.细读文本,找出有关“月”的句子,体会“月” 之意象的作用。 2.结合“月”之意象的作用,品味“不知东方之既 白”的丰富内涵。(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诵读法
五、说教学准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 习中学生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问题,梳理 了文章的情感变化并探讨了情感变化的原 因,在课前让同学们查找资料,梳理苏轼 重大人生经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赤壁赋》课件(共48张PPT)
![《赤壁赋》课件(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5559326f1aff00bfd51e35.png)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 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 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 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 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 常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 (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 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牵连苏轼三十九位 亲友,一百多首诗)。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 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 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 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是苏政治 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 闷的时期。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 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 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 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 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文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艺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全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才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 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207454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9.png)
1.请同学细读文本,品读写景的语句,为节目组拍摄自 然风物提供依据。
赤壁水月图 原文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景物特点:清新柔美,空阔朦胧
学习任务二:品诗中水月
2.文人眼中的山水胜景均已烙上了他们的心境和个人 的情感体验。“水月”不仅是自然风物,更在文中以诗歌 呈现。请同学们阅读文中与“水月”相关的诗句,分析作 者情感,为节目制作撰写文案。
敬酒,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 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 究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不能以一瞬;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假如、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只 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 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 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 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 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 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依,循)歌而和之(用萧随着歌声伴奏。和,同声相应, 唱和。)。
对人生意义理解的豁然开朗,进而引出作者对自我人 生选择的阐述,提出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在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 水秋月,由此转化为作者精神的寄托,与美好品格的象征, 成为其摆脱现实痛苦的良药。
赤壁水月图 原文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景物特点:清新柔美,空阔朦胧
学习任务二:品诗中水月
2.文人眼中的山水胜景均已烙上了他们的心境和个人 的情感体验。“水月”不仅是自然风物,更在文中以诗歌 呈现。请同学们阅读文中与“水月”相关的诗句,分析作 者情感,为节目制作撰写文案。
敬酒,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 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 究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不能以一瞬;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假如、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只 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 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 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 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 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 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依,循)歌而和之(用萧随着歌声伴奏。和,同声相应, 唱和。)。
对人生意义理解的豁然开朗,进而引出作者对自我人 生选择的阐述,提出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在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 水秋月,由此转化为作者精神的寄托,与美好品格的象征, 成为其摆脱现实痛苦的良药。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3c7e4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e.png)
面对客人的悲观,苏轼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①以江水、明月作比,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变化与永恒的 辩证关系。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不必 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物我无尽”,不必纠结人生的短暂。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 ——庄子
第三段
当 攻破
名作动, 攻占
名作动, 战船前 向东进发 后相接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本来 判断句
哪里 宾前
名作动,打渔砍柴。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 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表并列 名词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首 尾相接千里之远,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斟酒,横端着长矛吟诵诗 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 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赤壁赋》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元
8 .舳舻千里(zhúlú ) 17 .狼籍( jí )
9 .旌旗(jīng )
18 .枕藉( jiè )
品出“赋”的深意
整体感知 1.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苏子与客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苏轼与客游赤壁,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3d4de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e.png)
新课导入: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赤壁赋》ppt课件33张
![《赤壁赋》ppt课件33张](https://img.taocdn.com/s3/m/6e122e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b.png)
第 三 段 名作动,捕鱼砍柴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喻短暂生命
米
片刻,短暂
同“嘱”,劝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
一下子 箫声
偕同
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 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哀 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邀游,同明月一样永世长 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押韵
间天然仙
桨光方 慕诉缕妇
-an
-ang -u
用韵换韵情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i
-ang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i)ong -u
穷终风
-(u)ong/eng
往长瞬尽 主取月竭 色适
-ang -u -入声
-un/in -ue/ie
酌藉白
-入声
字词正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zhào )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6.愀然( qiǎo )
7.山川相缪( liáo )
8.舳舻千里( zhúlú) 9.旌旗( jīng )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 13.扁舟( piān ) 14.匏樽( páo ) 15.蜉蝣( fúyóu) 16.无尽藏( 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9f0d1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7.png)
补充文化常识
公元纪年法
一、纪年法
皇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 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用多个年号。
干支纪年法
干支组合可以纪年,可以纪日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版权声明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 和熊猫 办公以 及原创 作者的 利益, 请勿复 制、传 播、销 售,否 则将承 担法律 责任! 熊猫办 公将对 作 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 十倍的 索取赔 偿! 1.在熊猫办公出售的PPT 模板是免版 税类(R F:Ro yalty-Fr e e ) 正版受 《中国 人民共 和国著 作法》 和《世 界版权 公约》 的保护 ,作品 的所有权、版权和著作权归熊猫办公 所有, 您下载 的是PP T模板 素材的 使用权 。 2.不得将熊猫办公的PPT模板、PPT 素材, 本身用 于再出 售,或 者出租 、出借 、转让 、分销 、发布 或者作 为礼物 供他人 使用, 不得转 授权、 出卖、转让本协议或者本协议中的权 利。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整理。危:端正地。西:名作状,向西。东:向东。缪:同“缭”,围绕,盘绕。方: 当。破:夺取。下:攻占。东:名作动,东下。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渔樵:名作动,捕鱼砍柴。侣:意 动,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扁piān舟:小船。属:劝请,劝饮。寄:寄居,寄托。渺:渺小。挟:偕同。 抱:与,同。长终:长存。骤:一下子。遗响:余声,指箫声。
1、壬戌(rénxū) 10、酾酒( shī ) 2、桂棹( zhào) 11、横槊( 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fúyóu)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jiè )
《赤壁赋》ppt课件(46页)
![《赤壁赋》ppt课件(46页)](https://img.taocdn.com/s3/m/181c5d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0.png)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 生活,处境相当困难。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 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一时期,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 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关于赤壁
赤壁,山名。一指今湖北武昌西 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 曹操。一指今湖北黄冈赤鼻矶, 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 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 其实他并没有弄错。苏轼在《书 〈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分别以“传 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 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 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 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主和客实为一体,其实是苏轼人生的
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 璞
➢人活着要有长度、厚度、宽度和深度。长度是
•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 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特殊句式
• 何为其然也 • 而今安在哉 •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特殊句式
• 2、被动句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3、介词结构后置句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主谓倒装句 • 渺渺兮予怀
人的寿命,谁也无法决定长短;厚度是人的为
人,要敦厚老实;宽度是人的肚量,要有广阔
的胸怀;深度是人的能量,即社会活动能量和
关于赤壁
赤壁,山名。一指今湖北武昌西 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 曹操。一指今湖北黄冈赤鼻矶, 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 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 其实他并没有弄错。苏轼在《书 〈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分别以“传 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 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 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 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主和客实为一体,其实是苏轼人生的
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 璞
➢人活着要有长度、厚度、宽度和深度。长度是
•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 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特殊句式
• 何为其然也 • 而今安在哉 •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特殊句式
• 2、被动句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3、介词结构后置句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主谓倒装句 • 渺渺兮予怀
人的寿命,谁也无法决定长短;厚度是人的为
人,要敦厚老实;宽度是人的肚量,要有广阔
的胸怀;深度是人的能量,即社会活动能量和
《赤壁赋》PPT课件30张
![《赤壁赋》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06a2453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5.png)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 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摈弃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 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
5.讨论: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 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
【提示】观点一: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率真。他的屡遭贬 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 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青年时 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 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 贬越远。
【提示】举 属 诵 歌 纵 凌
③诗人的感觉如何: 【提示】“浩浩乎”“飘飘乎 ”与友人相聚、泛舟江 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内心舒畅飘逸、 超然物外、飘飘欲仙,心中十分喜悦。
2.①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由乐到悲
②它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箫声
③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提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以及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 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 象、真切。
伤时之情,甚为悲伤。明确客之
了文章的经典。
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
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
想现实矛盾生悲。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 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 历史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 在哉”的问句,揭示人生短促之 “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 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是抒情。
课堂归纳
赤壁赋
月夜泛舟 饮酒赋诗
凭吊古人 由乐转悲
苏子答客 感悟人生
《赤壁赋》ppt课件17张
![《赤壁赋》ppt课件17张](https://img.taocdn.com/s3/m/4c8b9d5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b.png)
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于屈原《离骚》 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① 箫声幽咽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 政治失意悲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文章第三节客为何而悲?
(一)叹英雄固难在: 感伤人生的无常。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对比自然的永恒哀伤生命的短暂渺小。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思考: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 议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① 箫声幽咽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 政治失意悲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文章第三节客为何而悲?
(一)叹英雄固难在: 感伤人生的无常。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对比自然的永恒哀伤生命的短暂渺小。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思考: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 议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
情
水
月乐
悲
理
乐 观
喜
作业布置,拓展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认真阅读上面这首诗,结合所学课
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心目中 的苏东坡,写出4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以上是我从六个方面介绍的我的教学 过程)
1. 写出通假字的本字;
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
•
2. 说一说加点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侣鱼虾而友麇鹿
•
•
3. 说一说下边两句是什么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倾听范读,梳理情感: 请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
内在线索。
乐 -----悲-----喜
文本研讨
1、为何而乐? 观景而乐
赤 宋壁 赋 苏
轼
·
一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 代山水游记散文。虽为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 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 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 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 结合的典范. 所以,学习本文,要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的基础上,注 重对文章语言进行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 理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要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的理念。
“望美人兮天一方”
“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
理想难以实现
的悲哀
3、 由悲而喜,苏轼有了哪些感 悟?
水月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人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悟?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旷达心态中得到启示:
应以宽容的心去消解一切的困 难和痛苦,要真正做到“一蓑烟雨 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的 情感变化。 3.品味文章融情、寓理于景的写法。
教 学 重 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的 情感变化。
教 学 难 点:
品味文章融情、寓理于景的写 法。
二、教法 与 学法
反复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 点拨法 自主预习法
• •
( 景
白
清
美 ) 清
露 横
风 徐
爽江 来
柔
(美,
情 乐 )
水 光
, 水 波
接不
天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平冯虚御风,
精神的自由, 羽化登仙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作者悲从何而来?
悲缘此而来: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政治的失意
教学程序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3、倾听范读,梳理情感 4、文本研讨,突破重点 5、梳理总结,再品文本 6、作业布置,拓展阅读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问:该诗里的刻画的形象 是谁? (s苏轼)
u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