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加减变化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麻桂汤标准配方
麻桂汤标准配方麻桂汤,作为中医传统名方之一,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外感风寒、内伤寒湿等证的治疗。
其疗效确切,深受历代医家推崇。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麻桂汤的标准配方,包括其组成、用法用量、功效主治以及使用注意,以期对中医药学爱好者和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一、麻桂汤的组成麻桂汤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物组成。
其中,麻黄为君药,辛温发散,能宣通肺气,散寒解表;桂枝为臣药,辛甘温通,能助麻黄发散表邪,同时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杏仁为佐药,苦泄降气,能止咳平喘,协助麻黄宣降肺气;甘草为使药,甘平和中,既能调和诸药,又能缓急止痛。
四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二、麻桂汤的用法用量麻桂汤的常规用量为:麻黄XX克,桂枝XX克,杏仁XX克,甘草XX克。
上药加水适量,浸泡XX分钟后,武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煎XX分钟,取汁约XX 毫升,分XX次温服。
若病情较重或体质较强者,可适当增加药量;病情较轻或体质较弱者,则应减少药量。
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麻桂汤的功效主治麻桂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身痛等症。
此外,对于内伤寒湿所致的关节痹痛、肌肉酸痛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麻桂汤通过发散表邪、宣通肺气的作用,能有效缓解上述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四、麻桂汤的加减变化麻桂汤作为基本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变化。
如恶寒重者,可加生姜、大枣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咳嗽痰多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关节疼痛明显者,可加羌活、独活以祛风除湿止痛。
这些加减变化旨在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五、麻桂汤的使用注意虽然麻桂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麻桂汤为辛温发汗之剂,故凡属风热感冒、温热病以及阴虚火旺者禁用;其次,因麻黄含有麻黄碱成分,具有兴奋心脏和升高血压的作用,故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应慎用;再次,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时也需遵医嘱;最后,麻桂汤不宜与西药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中兽医学中草药及方剂常识Ⅱ
方中起调和作用的或将药物引达病所的药 物。如牛膝、桑枝、甘草。
精选ppt
24
三、方剂的加减变化
1.药味的加减 主证未变时,随兼证的多少而
加减药味。
2.药物配伍的变化 方剂中主药不变而与之
配伍的其他药物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也可
造成方剂主治功能的改变。如:
黄连 + 吴茱萸—左金丸 肝炎前期
五味中,辛、甘(淡)味属阳,酸(涩)、
苦、咸味属阴。
精选ppt
3
2.五味的作用
(1)辛味 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表邪、行气活 血之功效,适合于表证及气滞血瘀之证;
(2)甘味 能补能缓又能和,具有缓急、补益、 和中之功效,适合于虚寒证及拘急、疼痛之 证;
(3)酸味 能收能涩,具有止汗、止咳、止泻、
固精缩尿之功,可用于体虚多汗、泄泻不止、
精选ppt
9
三、归经
1.归经的概念
一定的药物对一定的脏腑、经络疾病有
特殊的医疗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的疾
病则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药物的这种作用
特性称为药物的归经。本概念可以理解为药
物作用的选择性。
精选ppt
10
药物的归经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以 临床实践为根据而提出来的。在判断药物 的归经时,药物的颜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一般说来
为45~60g;而毒性或烈性药物的用量要小。
如朱砂一般不超过10g,甘草作使药时用量为
6 ~10g,细辛用量一般不超过5g。此外,幼
畜、老年畜、弱畜和孕畜的药量也要酌减。
精选ppt
34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配伍、七
情、禁忌、方剂及配伍原则。 2.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各有何作用? 3.方剂中的配伍原则怎样?常见的剂型有哪
中医加减汤头歌诀
中医加减汤头歌诀加减汤头歌诀来自网络,选编常用方剂25首,医宗仲景,编辑;通过加减变换,所涉及方剂达280余首,有经方有时方;此外,还有随证用药诀、引经药等;四君子汤加减变换歌参术苓草四君汤,补中益气基本方;气滞陈皮异功是,体虚自汗黄芪当;脾胃虚甚芪山药,虚热呕酸加贝姜;益以夏陈六君子,和胃健脾莫如此;胃寒呕吐丁藿和,香砂六君更消食;十味人参源六君,柴胡葛根芩芍施;倦瘦无力遗与滑,龙牡莲须黄柏加;带下脾虚湿盛致,芡实樗皮鸡冠花;痞满胸闷正气微,陈皮木香当归砂;脾虚厌食肢无力,升阳益胃用无疑;六君合入柴风泻,二活芍连与黄芪;内热芩连与花粉,脚弱木瓜黄防己;中虚久疟宜四兽,乌梅草果六君与;健忘芪远木香菖,龙眼当归枣仁居;肥人眩晕六君主,当芎芪桔麻芷需;惊悸怔忡远茯神,萸药枣菖麦味依;补气运脾六君由,萋芪砂仁九味求;归脾则由四君化,远枣芪归香圆肉;健脾陈皮三仙用,香连砂药肉蔻成;参苓白术虚湿并,豆药莲砂苡桔同;七味白术藿木葛,芪豆相逢六神名;补中益气缘异功,芪麻柴归减茯苓;柴麻易作桂五味,拯阳补脾益肾精;四君四物名八珍,气血双补培元根;安胎饮中无甘草,芪附艾榆蛎断芩;泰山磐石去茯苓,芪断芩砂糯米新;胎元饮亦宗八珍,只把苓芎易杜陈;毓麟珠疗不妊娠,杜菟鹿椒调冲任;八珍桂芪称十全,虚劳姜枣一并煎;养荣可由十全化,无芎反增陈味远;十全除去芪地草,胃风汤中粟米兼;十四建中遵十全,苁蓉麦夏附子添;肺劳咯血用保珍,二冬知柏地骨寻;合入养荣去远桂,柴胡朴枣与莲心;四君变化无穷妙,临证随机运如神;六味地黄丸加减变换歌六味地黄益肝肾,地萸药苓丹泽全; 阴虚火旺着知柏,虚甚鳖甲地骨添; 养阴明目合杞菊,麦味可疗肺肾虚; 血虚归芍一并加,下焦湿热柏蔛滑; 肾阳亦虚巴淫入,阴虚少液麦玄斛; 肾不纳气泄泻苦,纳气沉砂一同煮; 疏肝益肾柴芍先,芎丹归栀是清肝; 滋水清肝加归芍,栀子柴胡一并煎; 肝阳上亢黄芩胆,腹胀胁痛枳陈兼;气虚人参黄芪见,遗滑金樱芡牡莲; 都气五味止劳嗽,再入磁菖左慈丸; 无比山药少丹皮,石脂菟蓉巴戟天;牛膝杜仲同锅煮,遗滑脚软与头眩; 还少丹亦宗山药,枸菖远茴楮味着;除却泽脂与菟丝,脾肾虚寒疗效高; 附桂六味曰肾气,济生还加车牛膝; 或加茸味成十补,面晦足冷肾阳虚; 或增砂益补骨脂,老人虚喘与遗溺; 左归饮补真阴剂,只把丹泽易草杞; 右归益火从左归,去苓酌加杜附桂; 巴戟苁蓉艾茅共,下元虚冷肾阳微; 三补三泻六味丸,出神入化任指挥;秦艽扶赢汤加减变换歌秦艽扶赢疗虚劳,鳖骨柴参甘草着;夏归紫菀一并入,骨蒸潮热自汗消; 气虚黄芪热胡连,肺火黄芩知母添; 盗汗牡梅浮小麦,颧红热甚银胡煎; 柴珠茜根疗吐红,少液阴虚沙麦元; 虚阳上越牡珠母,咽干金灯与射干; 劳热久嗽胶贝沙,或用固金或紫菀; 阴阳气血皆虚弱,黄芪鳖甲投之痊;知苓桂地桑芍桔,天冬一入当归减; 秦艽鳖甲蒿知乌,参草夏菀皆可删; 青高鳖甲五味成,生地知母与牡丹; 清骨蒿知银胡草,秦鳖地骨共胡连;麻黄汤加减变换歌麻黄汤用桂杏草,表实恶寒服此好; 桑苏陈苓易桂枝,痰阻气滞华盖讨; 顺满三拗无桂枝,有湿白术不可少;发热头痛表虚证,桂枝芍药草姜枣; 风寒湿痹威黄辛,头项强痛葛根巧; 阳虚肢冷附子用,咳喘厚朴杏仁炒; 桑菊银翘荆防作,原方独用已不多; 杏桔翘草芦根薄,桑菊宣肺散风热; 痰稠不爽加蒌贝,热盛而喘芩膏策; 麻疹未透蝉衣葛,咽肿玄牛与马勃; 渴甚知母天花粉,头痛蔓荆细辛合; 银翘荆桔竹叶豉,牛蒡芦根草薄荷; 胸闷藿郁渴花粉,疮疡二丁大青叶; 痰盛杏贝蒌芩好,津伤花粉斛玄妥; 虽为辛凉可变通,风寒脉紧麻桂着; 荆防解表法辛温,杏苏曲芷葱苓陈; 葱豉桔梗辛凉用,翘草薄栀竹叶斟; 脾虚参芪胸闷苏,阴虚生地热酒芩; 挟湿香薷佩兰使,腹胀陈砂厚朴寻;复有麻杏石甘汤,郁热致喘是主方; 黄痰蛤粉鱼腥草,肺火芩蒌射干嚐; 桂枝姜枣大青龙,表寒里热一剂康; 灵活处方熟生巧,随证深思莫慌张;防风通圣散加减变换歌防风通圣表里疗,硝黄栀草芩薄翘;归芍芎术滑桔梗,麻黄荆芥与石膏; 表轻除去麻防荆,体实内热归术芍; 风热重者牛桑用,里热轻者膏芩削; 疮痈宜增银芪地,惊狂钩羚效果高; 心烦呕恶竹茹叶,大便通软去黄硝; 祛风至宝疗中风,人参熟地柏连着; 羌活独活天麻配,细辛全蝎共一糟;小柴胡汤加减变换歌小柴半夏参芩草,少阳经病合姜枣;寒热往来口苦烦,呕而胁痛服之好; 或用前胡代柴胡,或加陈皮与芍药; 目痛咽干不得眠,葛根知芍黄连炒; 里实潮热芒硝入,除疟常果鳖青蒿; 热入血室阴血伤,生地丹皮皆可着; 瘀血互结少腹痛,归桃延胡去参草;兼寒酌把肉桂加,气滞枳香不可少; 湿痰厚朴并苍术,腹中拘急芩易芍; 胸脘痞满不欲食,三仙枳壳一处调; 心悸溲秘芩易苓,咳加五味参枣停; 心下支结柴桂汤,桂枝合入除烦痛; 痰阻气滞枳桔汤,茶叶陈皮共响应; 经期发热合四物,失眠遗滑加牡龙; 渴而不呕头汗出,柴桂干姜亦有名; 胁下痞满热犹盛,牡蛎枳桔石膏增;烦渴泻利热不减,小柴原方配四苓; 若是身黄小便赤,连栀黄柏茵陈行; 腑实参草不再用,军枳芍入大柴成; 辰焦口燥烦渴甚,合入白虎有奇功; 柴胡饮子无半夏,更有归芍与川军; 温疫或为风邪盛,柴胡羌活加防风; 表里和解小柴胡,万变不离肝胆经;白虎汤加减变换歌阳明白虎属气分,热渴汗洪四证真;石膏知母粳米草,素体虚弱加人参; 合入麦夏去知母,竹叶石膏养胃津; 津枯液少沙石斛,呕吐连翘竹茹存; 风湿热痹加桂枝,关节肿痛苍薏仁; 热盛风动钩龙羚,神昏菖蒲和郁金; 发斑谵语人不识,化斑玄犀效如神;胃热发斑着青黛,再入参栀连地柴; 若兼表证加荆薄,热甚芩栀青叶来; 气血两燔犀羚用,清瘟犀地白虎寻;更入连芩栀翘桔,玄参竹叶可救阴; 毒蔓脏腑实热极,十全苦寒白虎意;并入大承减甘草,三黄犀角莫迟疑; 痈疡银翘与双丁,热毒炽盛合清营; 白虎中坚膏知母,随证加减效无穷;香薷散加减变换歌三物香薷厚朴扁,四味香薷有黄连;黄连香薷无扁豆,新加银连豆花全; 五物香薷合苓草,六味再把木瓜添; 参芪术陈成十味,津伤清暑益气痊;表邪重者加青蒿,鼻塞流涕葱豉兼; 腹胀巧把薄荷使,干呕乌梅紫苏堪;泻利苍陈与葛根,湿浊藿香共佩兰; 中暑兼有中风证,羌防芪芍可同煎; 二香五味合香苏,藿薷正气并三物; 香葛三物共葛根,经验良方勿轻忽;理中汤加减变换歌理中汤疗阴寒盛,中虚呕利腹内痛;人参干姜与术草,寒甚还需附子并; 四味回阳术易附,急救回阳附桃红; 脾湿藿佩苍厚朴,失运薏仁与药苓; 脐下冷痛澄茄胡,肝逆青皮香附行; 腹痛白芍延胡索,腹胀厚朴神曲同; 胃寒吴萸与良姜,气滞枳实合木香; 久泄余粮会诃子,呕逆陈藿与生姜; 虫痛安蛔椒乌用,或把乌梅配槟榔; 寒痛牵睾橘核茴,宫寒需把桂艾尝;丁蔻理中止吐泻,住血艾胶地榆强; 桂附理中专祛寒,理中化痰夏苓藏; 二方再合陈味麝,寒中三阴可回阳; 枳实理中茯苓入,或加黄连连理汤; 桂枝人参兼表证,或入姜枣与苏防; 治中汤疗冷食积,青陈二皮益胃肠; 脾虚气郁用温胃,归芍陈朴椒姜良; 黄芪汤亦治脾虚,藿香白芍陈皮当; 中寒理中是根本,临证变通宜审详;二陈汤加减变换歌二陈橘夏与草苓,水饮痰湿此方宗;姜梅为引增疗效,临证枳桔常伴行; 热痰须把芩连增,寒痰砂枳味辛同; 胸闷白前与苏子,脾虚参术可成功; 外感凉燥合杏苏,姜枣枳胡与桔梗;归地合入早金水,肺肾阴虚嗽可宁; 湿邪外感一并作,紫苏桑皮前胡烹; 上实下虚痰涎盛,苏胡归朴肉桂从; 火郁在胸老痰成,瓜蒌枳桔与元明; 肋间有痰白芥子,积热停痰膏藿星; 水停心下枳二苓,胀饱吞酸萸连增; 痰在四肢与经络,竹沥姜汁可疏通; 痰热上扰与胆虚,温胆枳竹枣定惊; 火烦口苦痰热重,黄连温胆服之清; 中风痰证涤痰汤,或加人参胆星菖; 十味温胆治惊遗,参远枣仁熟地黄; 痰厥卒然不识人,枳星合入导痰方; 顺气导痰乌附木,风痰眩晕麻术镶; 加味二陈苍枳姜,痰攻眼肿酒家伤; 二陈消痰虽有验,临证还需细端详;逍遥散加减变换歌逍遥组方类八珍,柴薄姜易地芎参; 肝火上炎连龙胆,肝郁胀痛郁芎青; 胸脘痞闷加夏陈,湿热柏茵栀子烹; 气滞血瘀丹延红,肝在棱莪鳖蛎行; 添加丹栀更清热,合入地黄疗漏崩; 清肝达郁菊橘入,丹栀除却白术成; 加味逍遥疗癫疾,苏木远志与桃红; 古方逍遥加陈皮,养血舒肝郁可清; 乳腺胀痛经验方,姜薄甘草皆不用;不留血藤丹附加,或入枯蛎与路通;柴胡疏肝散加减变换歌柴胡疏肝陈枳草,香附川芎与白芍; 合入青皮效亦同,胁痛郁金延胡着; 四逆除却香芎陈,理脾疏肝郁热消;脾虚砂参与白术,化食三仙不可少; 水停中焦猪苓腹,气郁化火黄芩炒; 经痛归延与坤草,泄痢头翁地榆妙; 兼瘀桃红不可忘,腑实硝黄走下焦; 实火湿热龙胆栀,芩车通泽泻肝好; 黄疸湿热茵栀军,酌入金钱效更高; 胆道蛔虫痛难当,乌梅苦楝与川椒;平胃散加减变换歌平胃陈苍朴草成,湿阻中焦此调停; 饮食无度脾胃伤,砂附枳壳木香行; 或入青皮槟榔片,木香顺气更宽胸; 食积麦芽神曲妙,肉积山楂内金同; 酒伤连葛乌梅入,呕吐丁夏藿香宁; 气滞佛手沉木香,肝郁柴枳郁金盟; 热积停滞便难通,顺气另加川军攻;冷积姜桂莪术用,湿热交蒸茵连并; 泥砂结石茵栀随,郁金金钱效如应; 和解藁桔与姜枣,自汗咳嗽与头疼; 嘈杂吞酸螵蛸芍,呃逆柿蒂赭石丁; 枳术平胃疗停水,砂苓曲茹名四正; 泄泻胃苓含五苓,霍乱转筋木瓜能; 腹痛木香白芍配,痞满萝枳青皮成; 身重肤肿桑皮好,对金饮子利水灵; 外感风寒内湿停,藿香正气有奇功;平胃无苍合二陈,苏桔芷腹可因循; 单加藿夏亦成方,外感腹胀不换金; 太无神术加菖藿,邪正交争在阳明; 气郁痰多胸中烦,平胃原方配二陈; 五枳平陈枳壳桔,麻桂姜芍芷归芎; 平胃小柴曰柴平,湿疟脘闷手足沉; 以上加减皆大略,临证处方更认真;越鞠丸加减变换歌越鞠丸用苍香芎,曲栀合入六郁通;气血火湿痰与食,随证加减各不同; 气郁偏重香附主,另入木香枳壳烹; 血重川芎桃红入,食重神曲麦楂灵; 火以栀君芩连黛,痰加夏陈瓜蒌星; 挟寒姜萸可酌添,湿盛白芷与茯苓; 女人痛经胁苦闷,白芍薄荷有奇功;佛手郁金亦可用,肝郁得疏经可行;四物汤加减变换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补血调经此方宗; 芎归联诀为核心,方中之方另有名; 肾虚肝郁经无定,定经汤中无川芎;芥穗柴胡菟丝子,茯苓山药八味成;过期饮用桃红附,通莪甘草肉桂入; 后期若为虚寒属,艾萸参橘与菖蒲; 暖宫丸疗宫虚寒,芪桂艾萸断香附; 经因寒热似疟发,四物合并小柴胡; 经血紫黑及先期,黄芩黄连与丹皮; 四物二连及三黄,临证加减勿迟疑; 阳虚有寒经血少,寒六合汤姜附趋; 气滞血热经来迟,连附六合总相宜; 经来过多无证寻,温六合汤入术芩; 血虚有热经妄行,热六合汤栀连跟; 瘦人经闭桃仁入,肥人痰多共二陈; 愈带能疗赤白带,良姜黄柏与樗根; 惊梦难眠心血少,并入参苏号补心; 参芪四物曰圣愈,气血双补代八珍; 人参滋血云苓药,血虚心悸与眩晕; 血瘀硝黄或桃红,阴虚盗汗知柏存;劳热骨蒸柴芪鳖,知母骨皮效果真; 桃红还治胸瘀血,青皮胡附与丹参; 肝血不足目昏花,补肝麦草枣木瓜; 痈疽溃后营血乏,圣愈胶桂白术加; 胎元淡固加参术,或益芩术地黄除; 胶艾四物疗胎漏,胎痛砂仁并紫苏; 有孕伤寒用何方海藏妊娠六合汤;表虚六合地骨桂,表实细辛配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好,阳明石膏知母良; 膀胱腑病苓泽泻,虚烦不眠芩栀强; 风湿防风与苍术,温毒发斑麻翘镶; 胎漏胶艾前文述,虚痞补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宜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黄; 子肿可服鲤鱼羹,术苓姜橘减地芎; 子悬苏参腹橘草,地黄不用见奇功; 子烦腹草栀柏好,腹胀枳壳砂苏并;产后血晕清魂用,芎归参泽草与荆; 血虚生风头眩晕,风六合汤羌艽同; 产后发热芪防参,姜炭一味不可轻; 当归地黄产后风,藁防白芷与细辛; 产后气滞乳汁停,下乳涌泉不留行;柴芷青皮漏通草,甲桔花粉与木通; 三合散疗产后虚,四物四君小柴烹; 四物变化实难测,女科良方任纵横;生化汤加减变换歌产后宜服生化汤,芎归桃草与炮姜; 恶露已行去桃仁,腹块疼痛胡灵黄; 血寒腹冷加肉桂,血虚发热丹芍尝; 血块未消参芪莫,气虚血脱参无妨; 胞衣不下坤丹艾,或合艾胶四物汤; 恶心呕吐山楂好,产后便秘枳苁镶;血虚津枯便艰难,养正通幽亦良方; 生化原方为根本,临证知变才称良;血府逐瘀汤加减变换歌血瘀为患何方用血府逐瘀可调停;四物牛膝桔梗柴,枳壳甘草与桃红; 膈下地牛桔柴去,更加丹乌延附灵; 丹参桂枝通心脉,肺热茅根和公英; 偏郁偏热心胃痛,檀香砂仁丹参宁; 血瘀化热酱银翘,肝瘀青皮郁茵苓; 头面瘀血用通窍,桃红姜芍麝枣芎; 眩晕胆草共夏枯,头风藁蒺与蔓荆; 少腹症结少腹用,失笑桂姜没茴行;归芎赤芍与延胡,活血调经疗漏崩; 膀胱有热砂石韦,下焦蓄血改桃承; 经多枸杞杜仲入,便难硝黄酌以攻;痹证有瘀肢身痛,羌秦苍柏没膝龙; 香附归芎与甘草,桃红芪脂一般同; 祛瘀耗阴不无虑,酌予扶正不可轻;补阳还五汤加减变换歌补阳还五用桃红,归芍芎芪与地龙;气虚血瘀中经络,此方化裁有奇功; 瘀甚山甲与丹参,虚甚酌把党参增; 痰多半夏天竺黄,肢麻桂枝与蜈蚣; 口眼歪斜僵蝎附,下肢瘫痪膝杜仲; 神暗菖蒲远志郁,虚风内动齿钩藤; 偏寒稍加附子桂,血虚燥热知母行; 阴伤沙参麦冬蕤,肝盛胆草栀子清; 脾虚术苓补中土,语蹇远志菖蒲能; 小儿麻痹后遗症,淫羊藿与桑寄生; 桃红饮去芪龙芍,更加麝威痹瘀通;趁痛归桃龙花在,乳没羌膝草香灵; 活血散瘀军苏积,蒌槟归芍与桃芎; 三方治证虽各异,活血祛瘀一般同;镇肝熄风汤加减变换歌镇肝熄风重潜阳,龙牡代赭龟板藏;玄参牛膝茵陈草,冬楝白芍麦芽镶; 痰多胆星川贝母,头眩枯钩菊花良; 热甚黄芩石膏入,经前艾坤与木香; 肾虚热地山萸肉,津歇阿胶石斛当; 便溏龟板赭石减,拘挛钩决与白僵; 肝阳上亢脑中痛,张氏另立建瓴汤;龟玄茵草皆不用,地芍柏药铁锈尝;二仙汤加减变换歌二仙汤可调冲任,知柏当归巴戟进;血虚合入四物汤,气虚体倦增四君; 气郁陈朴与香附,或合逍遥一并饮; 肝阳偏亢胆栀芩,脾虚纳少术内金; 经痛延胡白芍药,血瘀桃红并丹参; 潮热银柴白薇好,心烦心悸麦枣仁; 虚汗秦艽地骨皮,头痛菊花共葛根; 更年经少不须问,寒热往来小柴斟; 二仙虽主女子病,男子更年亦可品;或加杞子与麦味,或合龙牡及远陈;安神定志丸加减变换歌安神定志可宁神,神菖远齿与苓参; 辰砂合入各远志,定志有草去苓齿; 阴虚龟板加柏知,血虚阿胶丹参是; 心火过旺灯莲心,心烦珠母栀与豉; 心肾不交龟板桂,肝火旺时着胆栀;不眠柏仁枣仁乡,桔味参冬仿天王; 养心汤疗心怔忡,本方除却齿神菖;更入归味芪芎夏,肉桂甘草柏枣藏;八正散加减变换歌八正散中车瞿灯,滑蓄栀子黄草通; 尿血茎痛茅根蓟,热盛柏银与地丁; 砂淋石淋金砂琥,石韦五淋效亦同; 心经蕴热瞿麦汤,冬芩茅葵竹叶成;除却军栀车扁草,或加萱根更通淋; 血瘀桃红穿山甲,膏淋萆蔛龙胆清; 肾阳偏虚巴戟桂,阴虚内热蒿鳖烹; 兼寒姜附加少许,乌药川楝治腰疼; 表证桑枝桂枝好,半表半里柴胡盟; 脾不运湿溲不利,原方不用改五苓;蠲痹汤、薏苡仁汤加减变换歌风寒湿痹用何方蠲痹薏苡随证量;羌独归芎桂草共,蠲痹秦香乳海桑;着痹痛着选薏苡,川乌麻黄与苍防; 行痹防风独桂归,秦葛芩苓草杏黄; 三方临证变化奇,肝肾不足寄杜膝;血虚或将八珍入,独活寄生寓此意; 气虚可用三痹汤,除却寄生加芪续; 寒胜草乌细辛用,湿多蚕蔛和防己; 痰瘀互结桃红芥,肾阳不足鹿仙与; 中虚芪术不可少,通络地龙丝瓜需; 热痹秦桂不相宜,柏翘桑枝与丹皮;芍药汤加减变换歌下痢脓血芍药汤,三黄槟归桂草香; 腹胀枳壳滑石入,寒痛乌药与干姜;湿重苓泽可利水,泄利不减加大黄; 秦艽皂角祛肠风,瘀血桃红丹参强; 血虚阿胶侧柏炭,气虚参芪白术藏; 后重升葛军槟弃,呕哕竹茹姜汁尝; 导滞加枳除桂草,或入蔻楂效亦良; 更有香连可疗痢,翁连秦柏亦成方;大黄牡丹汤加减变换歌大黄牡丹硝桃瓜,腹痛拒按肠痈发;银花公英可酌入,香芍铃草亦可加; 气滞肠鸣槟枳着,瘀甚乳没与红花; 腹块归芍地丁用,阴伤生地玄参杂; 恶心佩藿夏陈予,热盛花粉知母恰; 神昏犀地与黄连,亡阳参附归芪佳;随证用药诀头痛常须用川芎,偏寒吴萸不可轻; 热痛桑叶菊花好,顽固头痛僵附行; 脑后疼痛羌麻用,前额白芷与葛根; 巅顶藁膝不用芎,两侧芍蒺共蔓荆; 眼痛黄连不宜少,羌活善治肢节疼; 胃痛寒因姜乌萸,热痛黄连川楝需; 气痛沉砂枳香附,虚痛参术与黄芪; 食痛三仙皆用炒,瘀痛灵延会三七; 腹痛宜把白芍着,心下痞硬连枳可; 膨胀厚朴姜半夏,腑实硝黄去糟粕; 脾胃湿困用白术,下焦湿火已柏母; 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茵陈煮; 水泻芍药白术苓,血滞桃仁与苏木; 气滞必然用木香,痢疾连芍白头属; 风寒咳嗽麻苏杏,风热桑菊与桔梗; 湿痰半夏朴陈皮,阴虚百合贝麦冬;虚嗽五味可敛肺,虚喘阿胶效可应; 痰饮姜辛五味子,肺痈芦桔与鱼腥; 虚热有汗秦骨知,无汗丹皮青蒿施; 口渴干葛白茯苓,胸中烦热竹茹栀; 五心烦热栀鳖梅,潮热骨蒸柴连薇; 五脏用药宜认真,从头慢慢说与君;益心气用茯草参,安神琥枣与柏仁; 附桂干姜益心阳,归芍丹麦补心阴; 心经有热连莲翘,开窍菖远和郁金; 补肝血用归杞首,滋肝阴用贞萸肉; 理气香皮蒺藜楝,清热决菊与胆枯; 温肝橘核小茴桂,潜阳姜砂益智取; 理气陈皮木香朴,化湿藿佩苍朴依; 升举中气麻柴葛,生津斛麦花粉济; 补肺气用芪参草,养阴冬竹沙与胶; 清热芩桑鱼腥银,温肺辛麻款菀饶;滋肾阴用地萸贞,首乌龟板亦可斟; 温肾附茸仙巴戟,杜断牛膝可益筋; 利水二苓合泽泻,车前防己皆可寻;十二经引经药歌手太阴肺经,桔梗麻芷葱;后足阳明地,葛芷麻膏去;脾经足太阴,苍麻芍葛根;心经手少阴,黄连与细辛;手太阳小肠,藁本黄柏羌;足太阳膀胱,上羌下柏黄;足少阴肾主,独桂辛知母;厥阴心包属,丹皮共柴胡;三焦手少阳,柴翘青地乡;少阳厥阴经,下青上柴芎;十二引经药,一一要记清;。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方剂讲解》
光明中医函授⼤学教材《⽅剂讲解》《⽅剂学讲解》是为光明中医函授⼤学教学需要⽽写。
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先要求突出中医特⾊,运⽤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的术语,以及药物的性味功能能阐述每个⽅剂的主治、功能。
其次要求以中医病机作为统⼀⽅剂临床应⽤,权变化裁的准则。
上篇总论:第⼀章⽅剂与临床应⽤⼀、⽅剂与理、法、药的关系⼆、治疗⼤法(⼀)⼋法(⼆)⼗剂第⼆章⽅剂的配伍组合⼀、组合原则⼆、加减变化(⼀)药味增减的变化(⼆)剂量增减的变化(三)剂型的更换变化第三章剂型的种类(⼀)汤剂(⼆)散剂(三)丸剂(四)膏剂(五)丹剂(六)酒剂(七)茶剂(⼋)药露(九)锭剂、饼剂(⼗)条剂(⼗⼀)线剂(⼗三)糖浆剂(⼗四)⽚剂(⼗五)冲服剂(⼗六)针剂第四章⽅剂的⽤法⼀、煎法⼆、服法下篇各论第⼀章解表剂桂枝汤、⿇黄汤、⼩青龙汤、荆防败毒散、消暑益⽓汤、银翘散、桑菊饮、升降散第⼆章和解剂⼩柴胡汤、逍遥丸、藿⾹正⽓散第三章攻⾥剂⼤承⽓汤、⼤陷胸汤第四章清热剂⽩虎汤、清营汤、犀⾓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散、泻⽩散、清胃散、⽟⼥煎、龙胆泻肝汤、芍药汤、滋肾通关丸、青蒿鳖甲汤、秦艽⾹薷饮、六⼀散第五章温阳剂理中丸、⼤建中汤、四逆汤第六章消导剂保和丸、⽊⾹槟榔丸第七章补益剂补中益⽓汤、四君⼦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贯煎、补肺阿胶汤、沙参麦冬汤、⽣脉散、⾦贵肾⽓丸、天王补⼼丹、⽟屏风散第⼋章理⽓剂越鞠丸、四磨汤、天台乌药散、橘核丸第九章理⾎剂⾎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亢活⾎汤、活络效灵丹、⼩蓟饮⼦、黄⼟汤平胃散、菌陈蒿汤、三仁汤、⽢露消毒丸、⼋正散、五苓散、猪苓汤、茯苓桂枝⽩术⽢草汤、实脾散、草薢分清饮、猪活寄⽣汤第⼗⼀章润燥剂清燥救肺汤、杏苏散、养阴清肺汤、百合固⾦汤、麦门冬汤第⼗⼆章除痰剂⼆陈汤、⽌嗽散、三⼦养亲汤、定喘汤、礞⽯滚痰丸第⼗三章固涩剂真⼈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第⼗四章杀⾍剂乌梅丸、肥⼉丸第⼗五章涌吐剂⽠蒂散第⼗六章治风剂⼤秦艽汤、⽟真散、⼩活络丹、羚⽺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钩藤饮、⼤定风珠、地黄饮⼦、⼩续命汤第⼗七章疮疡剂仙⽅活命饮、阳和汤、犀黄丸、苇茎汤、⼤黄牡丹⽪汤第⼗⼋章经产剂温经汤、固经丸、完带汤、泰⼭盘⽯饮、⽣化汤第⼗九章开窍剂安宫⽜黄丸、⾄宝丹、苏合⾹丸。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24.逍遥散:薄荷的意义:疏散肝经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遏之热——疏肝散热。
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5)1.2.功效:春温。
发热头痛,口渴,右脉浮数过左。
(5)1.3.来源:《镐京直指》卷二。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70%:加减银翘散 (5)2.1.组成:连翘3钱,粘子3钱,蝉蜕1钱5分,荆芥2钱,防风1钱5分,前胡1钱5分,薄荷1钱5分,象贝2钱,桔梗1钱,广郁金2钱。
(5)2.2.原方对照: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5)2.3.加:防风、前胡、象贝 (5)2.4.减:银花、生甘草、淡豆豉 (5)2.5.功效:冬温、春温、风温、麻瘄,初时恶寒发热,咳嗽胁痛。
(5)2.6.来源:《镐京直指》。
(5)3.相似度55%:银翘辛夷汤 (5)3.1.组成:银花9g,连翘12g,辛夷3g,山栀3g,黄芩3g,桑叶3g,荆芥6g,薄荷3g,桔梗6g,生甘草3g,丝瓜藤10g。
(5)3.2.原方对照: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5)3.3.加:辛夷、山栀、黄芩、桑叶、丝瓜藤 (5)3.4.减:粘子、蝉蜕、广郁金、淡豆豉 (6)3.5.功效:鼻窦炎。
(6)3.6.来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冷柏枝方。
(6)4.相似度55%:祛湿清宫汤 (6)4.1.组成:连翘3钱(连心),蝉蜕1钱5分,粘子3钱,薄荷1钱5分,秦艽1钱5分,银花3钱,广郁金3钱,石菖蒲1钱5分,僵蚕3钱,钩藤3钱(后下),至宝丹1颗(或用紫雪丹、牛黄丸)。
(6)4.2.原方对照: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一)处方的组成意义中药处方是在运用单味药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组合而成的。
处方不是药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结构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学知识的积累,治疗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懂得了两味药或多味药配合成处方的优势,并研究出了一套优化组合药物的处方方法,这是药物治疗的重大发展与提高。
临床处方多为中医师为患者“量体裁衣”的复方,其处方组成具有以下意义。
1.增强疗效数味药有选择的配伍组方,可以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疗效。
这种药物疗效的增进,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仅是单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另一种则由于协同作用而大大地超过单味药的量与质的总和。
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余在临床需要凉血止血,治疗便血、痔血和脓血便时,常将地榆炭与槐花同用;在治疗气虚病症时,常将炙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同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疗效。
2.减低烈性和毒性大多数中药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药有一定的毒性,单味大剂量运用时尤为明显,余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痹痛喜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经验方中川乌、草乌、细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虽经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热燥烈、伤阴动火之弊病,余与当归、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药配伍运用后,既不影响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伤人。
此经验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总结成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上。
3.减少弊病和不良反应部分中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一些弊病,处方时可通过合理的配伍得到纠正,如滋阴补血时,余喜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效果颇佳,但熟地黄味甘质腻,单味运用有碍胃助湿之弊,对“虚不受补”者更是如此。
余在处方时,必定要配以砂仁、陈皮之类健脾益胃药物,发现不仅增加了熟地黄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应。
4.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味药虽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病情变化。
神效八珍散_诚书卷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神效八珍散_诚书卷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神效八珍散_诚书卷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2)1.1.组成:牛黄、珍珠(乳炙)、象牙(烧灰)、血竭、儿茶、冰片、人中白、红绒(烧灰)、枯矾、马蹄(烧灰)各等分。
(2)1.2.功效:诸口疳。
(2)1.3.来源:《诚书》卷六。
(2)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2.相似度50%:真珠牛黄丸 (2)2.1.组成:珍珠8分,硼砂4分,辰砂6分,人中白8分,青黛4分,冰片1分,儿茶4分,琥珀8分,牛黄2分。
(3)2.2.原方对照:牛黄、珍珠(乳炙)、象牙(烧灰)、血竭、儿茶、冰片、人中白、红绒(烧灰)、枯矾、马蹄(烧灰)各等分。
(3)2.3.加:硼砂、辰砂、青黛、琥珀 (3)2.4.减:象牙、血竭、红绒、枯矾、马蹄 (3)2.5.功效:咽喉臭烂不收口 (3)2.6.来源:《痧喉汇言》。
(3)3.相似度50%:五黄青白散 (3)3.1.组成:牛黄1g,黄柏15g,大黄15g,儿茶15g,川连9g,雄黄9g,青黛9g,枯矾9g,人中白15g,冰片1g。
(3)3.2.原方对照:牛黄、珍珠(乳炙)、象牙(烧灰)、血竭、儿茶、冰片、人中白、红绒(烧灰)、枯矾、马蹄(烧灰)各等分。
(3)3.3.加:黄柏、大黄、川连、雄黄、青黛 (3)3.4.减:珍珠、象牙、血竭、红绒、马蹄 (3)3.5.功效:脓疱疮。
(3)3.6.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4.相似度50%:牛黄生肌散 (3)4.1.组成:牛黄5分,珍珠1钱,琥珀1钱,人中白1钱,胡黄连1钱,乳香1钱,没药1钱,儿茶2钱,硼砂各5分,冰片3分。
(3)4.2.原方对照:牛黄、珍珠(乳炙)、象牙(烧灰)、血竭、儿茶、冰片、人中白、红绒(烧灰)、枯矾、马蹄(烧灰)各等分。
(4)4.3.加:琥珀、胡黄连、乳香、没药、硼砂 (4)4.4.减:象牙、血竭、红绒、枯矾、马蹄 (4)4.5.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
中药方配方增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治疗需求的变化:随着病情的变化,有时候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
减,以更好地满足治疗需求。
比如,病情恶化时,可能需要增加某些药味或药量,而病情改善时,可能需要减少某些药味或药量。
2.药物的可用性和获取:某些药物可能因为稀缺、价格昂贵或难以获取而难
以使用,这时就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替换这些难以获取的药物。
3.扩大治疗范围:通过改变方剂中的药物种类和用量,可以扩大治疗范围。
例如,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增加药量或增加某些药味,以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或者扩大治疗的适应症范围。
4.科学研究和知识的进步:随着科学研究和医学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
会发现某些药物的效果更好或者更安全,这时也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
5.患者需求和偏好:有时候,患者对某些药物可能有过敏反应或者不喜欢其
味道等,这时医生可能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和偏好。
6.医生的治疗经验: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认为某些药物的搭配可
能更有效或者更安全,这时也可能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增减。
总之,中药方配方的增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中药方剂加减诀窍
中药方剂加减诀窍中药方剂加减诀窍中药方剂是中医的核心,而其中的加减法,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精髓。
所谓加减法,就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增减用药或调换某些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中药方剂的加减诀窍。
加减法的基本原则加减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之一,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加减药方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而定,不能搞“一剂适用于众人”的治疗方式。
2.重视病因,辨证施治。
加减药方要慎重考虑病因、病位和病势的不同而定,不能一刀切。
3.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加减药方需要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年龄等要素而定。
4.照顾脾胃,防止不良反应。
加减药方修正时要着重考虑脾胃功能,尽量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的加减法1.加药法:将能够调节病情的药物加入原方剂中。
举个例子,对于病人出现便溏的症状,可以在方剂中加入补益脾胃、收敛肠道的药物,如砂仁、山药、芩连等。
这种加减法,可以增强原有方剂的功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减药法:将原方剂中一些不需要的或有害的药物去掉,以降低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举个例子,使用方剂中含有生地黄的方剂,如果患者有阴虚火旺的情况,那么需要减少或去掉生地黄,以避免火气更加旺盛。
3.代用法:将原有方剂中的某些药物替换为具有同样功效的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对于咳嗽病症,如果原方剂中仅含有燕窝和鱼腥草,而这些草药在当时难以获取,可以使用苦杏仁等替代草药取得相同的功效。
4.增减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减药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举个例子,对于痰中带血的患者,可以在方剂中加入当归等补血药材,调整方剂的配方。
总结中药方剂加减法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也是中医的独特魅力之一,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特点而灵活运用。
加减药方需要遵循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而运用不同的加减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方剂基础知识
肝肾阴虚,肝阳化风
思考镇与训练肝熄风汤
【功用(治法)】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解
镇肝熄风汤
思考与训练
君—怀牛膝(重用):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镇肝阳
代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 治标 臣 龙骨、牡蛎 重镇潜阳,镇肝熄风
龟板、白芍
补肝肾
佐 玄参、天冬 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治本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
咸寒共投,通因通用。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 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 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大承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应用】
兼气虚者+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兼阴津不足者+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思考大与训承练 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虚阴亏、燥结不 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 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三、方剂剂型
(四)膏剂
思考与训练
膏剂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
,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外用膏剂古
称“薄贴”,是将药物放入麻油、菜油等植物油内煎熬,去渣后加入
黄丹、白蜡等收膏制成,常用作痹痛或跌打损伤外贴之用,有软膏药
和硬膏药两种。
(五)丹剂
是将某些矿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升华而制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多为 外用。
大承气汤
思考与训练
【组成】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病因病机】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
【主治】 思考与训练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
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
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
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
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
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
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
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
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
消风散_眼科临症笔记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消风散_眼科临症笔记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消风散_眼科临症笔记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
1.原方 (2)
1.1.组成:蛇床子3钱,苦参2钱,枯矾1钱,艾叶7个,川椒5分,荆芥1钱半,薄荷1钱。
(2)
1.2.功效:目痒如虫行症。
(2)
1.3.来源:《眼科临症笔记》。
(2)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
2.相似度57%:苦参洗剂 (2)
2.1.组成:苦参31g,蛇床子31g,苏叶31g,薄荷15g,苍耳草31g,枯矾
15g。
2
2.2.原方对照:蛇床子3钱,苦参2钱,枯矾1钱,艾叶7个,川椒5分,荆芥1钱半,薄荷1钱。
(2)
2.3.加:苏叶、苍耳草 (2)
2.4.减:艾叶、川椒、荆芥 (3)
2.5.功效:赤肿性皮肤病。
(3)
2.6.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
1.原方
1.1.组成:蛇床子3钱,苦参2钱,枯矾1钱,艾叶7个,川椒5分,荆芥1钱半,薄荷1钱。
1.2.功效:目痒如虫行症。
1.3.来源:《眼科临症笔记》。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57%:苦参洗剂
2.1.组成:苦参31g,蛇床子31g,苏叶31g,薄荷15g,苍耳草31g,枯矾
15g。
2.2.原方对照:蛇床子3钱,苦参2钱,枯矾1钱,艾叶7个,川椒5分,荆芥1钱半,薄荷1钱。
2.3.加:苏叶、苍耳草
2.4.减:艾叶、川椒、荆芥
2.5.功效:赤肿性皮肤病。
2.6.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药量加减的变化
药量加减的变化
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之说,所用方剂的药物虽然相同,但由于药量的加减变化,治疗的病症却大不相同,方名也因而改变。
例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同样由大黄、枳实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小承气汤用大黄12克为君药,枳实9克为臣药,厚朴6克为佐使药。
主治阳明腑实之大便秘结、潮热、谵语。
厚朴三物汤用厚朴12克为君药,枳实9克为臣药,大黄6克为佐使药。
主治腹部胀满,大便秘结。
厚朴三物汤以厚朴12克为君药,大黄6克为陈药,枳实4克为佐使药。
主治支饮胸满症。
小承气汤的病机是阳明腑实,治疗的目的在于除满,故用厚朴为君药,厚朴大黄汤。
症的病机是胸有支饮,治疗的目的是开胸泻饮,故用厚朴为君药,大黄为臣药。
可见,在确定辨证选方用药之后,合理用量是疗效的关键所在。
苇茎排脓汤_医方新解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苇茎排脓汤_医方新解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苇茎排脓汤_医方新解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2)1.1.组成:苇茎30g,桃仁12g,冬瓜仁24g,桔梗12g,甘草9g,鱼腥草60g,柴胡24g,银花18g。
(2)1.2.功效:肺脓疡、化脓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等病。
肺痈。
咳嗽吐痰,发热,胸痛或闷,舌苔黄,脉弦数或虚数,及天行赤眼,金疡玉粒,白珠俱青,花翳白陷等。
(2)1.3.来源:《医方新解》。
(2)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2.相似度70%:鱼腥苇茎汤 (2)2.1.组成:鱼腥草30g,苇茎30g,冬瓜仁30g,苡仁30g,桃仁9g,银花30g,桔梗9g,黄芩12g,红藤15g,甘草6g。
(2)2.2.原方对照:苇茎30g,桃仁12g,冬瓜仁24g,桔梗12g,甘草9g,鱼腥草60g,柴胡24g,银花18g。
(2)2.3.加:苡仁、黄芩、红藤 (2)2.4.减:柴胡 (3)2.5.功效:肺痈(热毒壅肺,血瘀成痈型)。
(3)2.6.来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3)3.相似度56%:银苇合剂 (3)3.1.组成:银花5钱,连翘5钱,桔梗3钱,杏仁2-4钱,红藤1两,鱼腥草1-2两,冬瓜仁3钱,桃仁3钱,鲜芦根2尺(去节)。
(3)3.2.原方对照:苇茎30g,桃仁12g,冬瓜仁24g,桔梗12g,甘草9g,鱼腥草60g,柴胡24g,银花18g。
(3)3.3.加:连翘、杏仁、红藤、鲜芦根 (3)3.4.减:苇茎、甘草、柴胡 (3)3.5.功效:肺脓疡成脓期。
(3)3.6.来源:《方剂学》。
(3)1.原方1.1.组成:苇茎30g,桃仁12g,冬瓜仁24g,桔梗12g,甘草9g,鱼腥草60g,柴胡24g,银花18g。
1.2.功效:肺脓疡、化脓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等病。
牛黄承气汤_温病条辨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牛黄承气汤_温病条辨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牛黄承气汤_温病条辨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安宫牛黄丸2丸,生大黄(末)3钱。
(4)1.2.功效:阳明温病,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
(4)1.3.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0%:消毒散 (4)2.1.组成:生大黄、白及各等分。
(4)2.2.原方对照:安宫牛黄丸2丸,生大黄(末)3钱。
(4)2.3.加:白及 (4)2.4.减:安宫牛黄丸 (4)2.5.功效:无名肿毒,黄水白皮疮。
(4)2.6.来源:《良朋汇集》卷五引颜守乾方。
(4)3.相似度50%:人参大黄汤 (4)3.1.组成:生大黄3钱至5钱或8钱,人参1钱至钱半或3钱。
(4)3.2.原方对照:安宫牛黄丸2丸,生大黄(末)3钱。
(4)3.3.加:人参 (4)3.4.减:安宫牛黄丸 (4)3.5.功效:伏邪温疫,日久失下,阴液枯涸,神志沉迷,溲赤而浑,大便不解,不思米饮,手足掉摇,形消脉夺。
(4)3.6.来源:《医略十三篇》。
(5)4.相似度50%:蛲虫散 (5)4.1.组成:使君子粉7份,生大黄1份。
(5)4.2.原方对照:安宫牛黄丸2丸,生大黄(末)3钱。
(5)4.3.加:使君子粉 (5)4.4.减:安宫牛黄丸 (5)4.5.功效:蛲虫证。
(5)4.6.来源:《简明中医儿科学》。
(5)5.相似度50%:快肌膏 (5)5.1.组成:生大黄(晒燥,为末)1两,败草散5钱。
(5)5.2.原方对照:安宫牛黄丸2丸,生大黄(末)3钱。
(5)5.3.加:败草散 (5)5.4.减:安宫牛黄丸 (5)5.5.功效:痘值炎天,脓浆燥实,遍体如霞,烦热如火,身无安放者。
(5)5.6.来源:《救偏琐言》卷十。
(5)6.相似度50%:将军蛋 (5)6.1.组成:生大黄3分,生鸡子1个。
蛇床百部酊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蛇床百部酊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蛇床百部酊_中医皮肤病学简编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7)1.1.组成:蛇床子200g,百部200g。
(7)1.2.功效:皮肤搔痒症,神经性皮炎。
(7)1.3.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7)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7)2.相似度50%:如圣丹 (7)2.1.组成:枯矾4两,蛇床子2两。
(7)2.2.原方对照:蛇床子200g,百部200g。
(7)2.3.加:枯矾 (7)2.4.减:百部 (7)2.5.功效: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
(7)2.6.来源:《袖珍》卷四引《圣惠》。
(7)3.相似度50%:百部酒 (7)3.1.组成:百部6两,75%酒精12两。
(7)3.2.原方对照:蛇床子200g,百部200g。
(7)3.3.加:酒精 (7)3.4.减:蛇床子 (7)3.5.功效:荨麻疹,疥癣,虱病,神经性皮炎(干癣)等瘙痒性皮肤病。
(7)3.6.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7)4.相似度50%:百部丸 (8)4.1.组成:百部8两(为细末),生地黄5斤(取汁,熬成膏)。
(8)4.2.原方对照:蛇床子200g,百部200g。
(8)4.3.加:生地黄 (8)4.4.减:蛇床子 (8)4.5.功效:咳嗽,恶热,脉疾,目赤,头眩。
(8)4.6.来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8)5.相似度50%:地肤子煎剂 (8)5.1.组成:地肤子15g,蛇床子15g。
(8)5.2.原方对照:蛇床子200g,百部200g。
(8)5.3.加:地肤子 (8)5.4.减:百部 (8)5.5.功效:毛囊炎。
(8)5.6.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8)6.相似度50%:二妙散 (8)6.1.组成:蛇床子1两,轻粉3钱。
(8)6.2.原方对照:蛇床子200g,百部200g。
(8)6.3.加:轻粉 (8)6.5.功效:鼻疳久不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加减变化一.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1.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2. 麻杏苡甘汤=麻黄汤-桂枝+薏苡仁3. 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桂枝+石膏(1)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生姜、大枣(2)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生姜、大枣4. 三拗汤=麻黄汤-桂枝(1)华盖散=三拗汤+陈皮、桑皮、苏子、茯苓(2)冷哮丸=三拗汤+南星、细辛、白矾、猪牙皂、生姜、半夏、乌头、款冬花、紫苑、川椒(3)定喘汤=三拗汤+桑皮、半夏、款冬花、苏子、黄苓、白果二、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1.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2. 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黄3. 黄芪桂校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4. 小青龙汤=桂枝汤-生姜、大枣+干姜、细辛、麻黄、半夏、五味子5. 再造散=桂枝汤+人参、黄芪、附子、川芎、细辛、防风、羌活6.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大枣+知母、防风、白术、附子7.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生姜、吴茱萸8. 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1)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三、葱豉汤(葱白、香豉)1. 辛温解表法=葱豉汤+防风、桔梗、杏仁、陈皮2. 葱豉桔梗汤=葱豉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甘草」3加减葳蕤汤=葱豉汤+葳蕤、白薇、甘草、葱白、香豉、薄荷、桔梗、大枣四、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1.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葱豉汤2. 加味香苏散=香苏散+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川芎、生姜3. 天香正气散=香苏散-甘草+干姜、乌药五、败毒散(前胡、羌活、独活、柴胡、枳壳、人参、桔梗、川芎、生姜、薄荷、甘草、茯苓《小儿药证直诀》)1. 活人败毒散=败毒散-薄荷2. 仓廪汤=败毒散+陈仓米3.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人参、生姜、薄荷+荆芥、防风。
(1)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
(2)硝黄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芒硝、大黄六、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黄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2. 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当归、甘草3.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芒硝(1)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重用厚朴(2)厚朴七物汤=小承气汤+桂枝汤-芍药(3)麻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芍药、白蜜(4)承气养营汤=小承气汤+四物汤-川芎+知母4.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甘草(1)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黄芩(2)增液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甘草(3)新加黄龙汤=调胃承气汤+人参、当归、姜汁、海参(4)玉烛散=调胃承气汤+四物汤(5)导赤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黄连、黄柏、生地黄、赤芍七、小柴胡汤(柴胡、黄苓、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1. 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2.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黄、枳实、芍药3. 柴胡枳桔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枳壳、桔梗4. 清脾饮:小柴胡汤-人参、大枣+草果仁、厚朴、青皮、白术、茯苓5. 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八、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 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1)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一方无陈皮)(2)柴胡疏肝饮=柴胡疏肝散+青皮2.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1)黑逍遥散:逍遥散+熟地黄(2)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牡丹皮、栀子九、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人参、生姜、黄芩、黄连、大枣)1.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2.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一方无人参)3.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桂枝十、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甘草)1.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2.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3. 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苍术4. 化斑汤=白虎汤+玄参、犀角5.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知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十一、香薷散(三物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1. 新加香薷饮=香薷散+金银花、连翘2. 黄连香薷饮:香薷散-扁豆(一方有扁豆、甘草)+黄连3. 四味香薷饮=香薷散+黄连4. 五物香薷饮=香薷散+获苓、甘草5.六味香薷饮=五物香薷饮+木瓜6.十味香薷饮=六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十二、六一散(滑石、甘草)1. 益元散=六一散+辰砂2. 碧玉散=六一散+青黛3. 鸡苏散=六一散+薄荷4. 玉泉散=六一散+寒水石十三、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 四君子汤=理中汤-干姜+茯苓2. 枳实消痞丸=理中汤+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麦芽3.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4. 砂半理中汤=理中汤+砂仁、半夏5. 丁萸理中汤=理中汤+丁香、吴茱萸6. 附子理中汤=理中汤+附子7. 桂附理中汤=理中汤+附子、桂枝8. 连理汤=理中汤+黄连9. 理苓汤=理中汤+五苓散十四、四逆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2. 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3.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1)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2)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黄、白术(3)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黄(一方为四逆加人参4. 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5.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6. 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7.《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黄、桂心8. 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十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1. 六神散=四君子汤+黄芪、扁豆(或黄芪、枳实)2. 异功散=四君子汤+陈皮3. 参苓白术散=异功散+薏苡仁、山药、莲米、扁豆、砂仁、桔梗4. 归脾汤=四君子汤+黄芪、当归、桂圆肉、远志、酸枣仁、木香5.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1)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白芍(2)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木香、砂仁(3)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山楂、神曲、麦芽、山药、肉豆蔻、黄连6. 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六、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1. 圣愈汤=四物汤+黄芪、人参2. 胶艾汤=四物汤+阿胶、艾叶3. 地骨皮饮=四物汤+地骨皮、牡丹皮4. 芩连四物汤=四物汤+黄芩、黄连5. 玉烛散=四物汤+调胃承气汤6.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1)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熟地黄+地龙、黄芪(2)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3)膈下逐瘀汤=挑红四物汤-熟地黄+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枳壳、香附、甘草、乌药7. 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十七、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1. 八珍益母丸=八珍汤+益母草2. 薯蓣丸=八珍汤+桂枝汤-生姜+干姜、豆卷、神曲、阿胶、麦冬、柴胡、防风、白薇、杏仁、桔梗3. 独活寄生汤=八珍汤-白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杜仲、牛膝、桂心4. 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桑寄生+黄芪、续断5. 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黄芪、肉桂(1)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五味子、远志(2)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肉桂+续断、砂仁、糯米、黄芩十八、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炙甘草、麻仁、大枣、生姜、桂枝、生地黄、人参、阿胶、麦冬、白酒)1.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人参、大枣、生姜、桂枝、白酒+白芍2. 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牡蛎、鳖甲、龟板、鸡子黄、五味子3. 一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麻仁+牡蛎4. 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鳖甲5. 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龟板十九、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1.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2.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枸杞、菊花3. 归芍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当归、白芍4. 参麦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人参、麦冬5.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味子6. 八仙长寿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麦冬7. 左归丸=六昧地黄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牛膝、鹿胶、龟胶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泽泻、牡丹皮+枸杞、甘草8.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肉桂、附子(1)济生肾气丸=肾气丸+车前子、牛膝(2)右归丸=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鹿胶、杜仲、当归(3)右归饮=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杜仲、甘草(4)十味地黄丸=肾气丸+白芍、玄参(5)十补丸=肾气丸+鹿茸、五味子二十、四磨饮(人参、槟榔、沉香、乌药)1. 五磨饮子=四磨饮-人参+木香、枳壳2. 六磨饮=四磨饮+木香、枳实3. 六磨汤=五磨饮子+大黄二十一、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1. 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2. 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3. 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4. 平陈汤=平胃散+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5. 藿香正气散=平陈汤-苍术+白术、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二十二、二妙散(苍术、黄柏)1. 三妙散(丸)=二妙散+牛膝四妙丸=三妙散(丸)+薏苡仁2. 加味二妙丸(散)=三妙散(丸)+当归尾、防己、卑薢、龟板二十三、五苓散(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1. 四苓散=五苓散-桂枝2. 春泽汤=五苓散+人参3.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茵陈4. 茵陈四苓散=五苓散-桂枝+茵陈5.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6. 理苓汤=五苓散+理中汤二十四、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1.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天麻2. 二术二陈汤=二陈汤+白术、苍术3. 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当归、熟地黄4. 保和丸=二陈汤-甘草+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5. 六君子汤=二陈汤+四君子汤6. 平陈汤=二陈汤+平胃散7. 导痰汤=二陈汤+枳实、天南星8. 清气化痰汤=导痰汤-甘草+黄芩、瓜蒌、杏仁、大枣、姜汁9. 枳桔二陈汤=二陈汤+枳壳、桔梗(1)杏苏散=枳桔二陈汤+杏仁、紫苏、前胡、生姜、大枣(2)参苏散=杏苏散-杏仁+干葛、木香、人参10. 温胞汤=二陈汤+竹茹、枳实(1)蒿芩清胆汤=温胆汤+青蒿、黄芩、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2)黄连温胆汤=温胆汤+黄连(3)十味温胆汤=温胆汤-竹茹+人参、熟地黄、五味子、枣仁、远志(4)竹茹汤=温胆汤-茯苓、枳实+栀子、枇杷叶、生姜、大枣(5)高枕无忧散=温胆汤+石膏、麦冬、人参、龙眼肉11. 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人参、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