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情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奥秘和魅力,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实验规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原理,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3.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特性,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讨论交流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教学案例。首先,我会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物质,如盐、糖、面粉等,让他们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分散情况。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分散特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既陌生又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公开课教案】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养成善于与他人
个人二次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变为紫红色
水中化
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洗洁精能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溶液的用途:
:溶解时不断搅拌,因为外力作用使微粒运动速度加快;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学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大量实验表明,少量
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拓展视野】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
2.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提升
.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硝酸铵
质。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的特征,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特征。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善于观察、记录、分析的习惯,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本质区别,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了解乳化和溶解的本质区别。
三、教学准备蔗糖、高锰酸钾、食盐、泥土(或粉笔灰)、食用油、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洗洁精等。
四、教学过程以离子的形式均匀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验证一下吧。
【展示】播放PPT第10页动画。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观看氯化钠溶解的动画。
【讲述】氯化钠和高锰酸钾溶于水是物质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而蔗糖溶于水时是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讲述】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过渡】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溶液的概念,那下面关于溶液的两个问题你能回答吗?【提问】问题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那么,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问题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总结】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如高锰酸钾是紫红色的溶液,硫酸铜是蓝色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讲述】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细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放置较长时间后,原本分散于水中的物质和水会发生分离。
【提问】油既然不能溶于水,那洗碗的时候加入洗洁精为什么能清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呢?【过渡】我们通过实验来解答这个问题。
【布置任务】下面老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演示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 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2滴食用油,振荡后静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混浊的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清水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混浊的液体可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与我们平时喝的清水不同。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悬浮和乳化的现象。
(二)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溶于水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粉笔末、植物油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悬浮和乳化现象。
-家长参与监督,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小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及区分。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案例分析。
-对本节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初步了解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设计

3.知识讲解,突破难点: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重点解析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4.案例分析,应用拓展: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下列物质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类型。
2.计算题: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溶液的浓度。
3.应用题: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假设。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尤其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如盐水的制作、泥沙悬浮等,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实验现象,逐步认识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薄弱环节,设计相关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及其应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有限,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分散》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分散》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概念及特点。
2. 了解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掌握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概念。
2.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特点。
3.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的认知和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依次介绍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探究:进行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
实验可选择将一些固体物质(如盐、糖)加入水中,观察其分散程度。
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在水中分散的过程。
4. 实验总结:整理实验数据,总结物质在水中分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实验结果和归纳规律。
5. 拓展延伸: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质在空气中的分散现象。
通过比较与水中分散的异同,进一步深化对物质分散现象的理解。
6.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为什么我们在冲茶时,要先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加水冲泡?”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讲解、实验结果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的认知水平。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过程:以五种物质分散于水中→实验探究→三液的概念→溶液巩固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
2.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及难点:溶解,溶液定义,溶液的特征;【教学过程】【引入】影片“浩瀚的海洋,蓝色的宝库”为什么把海洋形容成蓝色的宝库呢?【引言】浩瀚的海洋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用途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实例很多,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配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成药液等等。
【提问】: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哪些可以看到,又有哪些不为我们所见呢? 【演示实验1】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利用这些药品根据书P2~3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并物质搅拌后实验现象静置后实验现象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提问】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学生交流回答】【演示动画】氯化钠溶于水,蔗糖溶于水的微观动画。
并解释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里。
蔗糖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里。
高锰酸钾以什么形式分散在水中呢?(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提问】同学们能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考,得出溶解的概念吗?【板书】溶解【过渡】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这些物质溶解后得到混合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思辨】1、食盐溶于水后所得液体的咸,淡是否各处相同,高锰酸钾溶于水后所得体系的颜色是否各处相同?2、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后,有固体和液体分离现象吗?3、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后所得体系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讲解】均一性是指液体各部分的性质如浓度、密度等都相同;而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保持原样。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案设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初步学习溶质、溶剂的方法;(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3)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过程和方法(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乳化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乳化二、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溶解和溶液合作攻关1、解释高锰酸钾在水中消失的原因;碘在酒精中消失的原因。
高锰酸钾碘2、溶解、观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动画图,总结溶解、溶质、溶剂定义物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以形式均匀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溶液溶剂、溶质溶液是指。
在日常生活中水溶液最常见,例如矿泉水是由形成的水溶液。
- 叫溶剂;叫溶质。
3、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及练习4、溶液的作用学习任务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自主探究1、发现问题(观看图片)①在日常生活中有,我们发现有些物质到了水中分散后会“消失”有些物质不会,请你将你知道的物质在水中分散的事例及应用填写到教材152页的表中。
②通过填表,你认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有几种情况?种。
2、进行实验完成教材153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一和实验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表中(重点观察搅拌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以及放置较长时间后分散的物质的情况)3、思考问题(教材153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2)4、写出结论:学习任务三乳化1、提出问题衣服上沾上油渍怎么办?2、表达分享各种方法。
3、进行实验完成教材154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对比实验。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学习难点:
(1)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
(2)水溶液的基本性质。
5.学习评价设计
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关心的事物联系起来,允许学生探索自己所想的,所关心的事情。
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用途、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示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的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2.学习者分析
学生熟悉不少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如泥土、食用油、粉笔灰、食盐、糖等),却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形态;学生熟悉洗洁精具有除油污的效果,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
可能遇到的困难:(1)如何理解少量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导致溶液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2)某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目标确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3】把3个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4】你认为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学生活动1
【学生回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交流后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和理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特征。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演示实验】
乳化现象
学生活动2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创设的各种情景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真正地做到了使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1.1 溶解的概念: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1.2 溶解过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1.3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1.2 物质在水中的悬浮1.2.1 悬浮的概念:微小颗粒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呈悬浮状态。
1.2.2 悬浮颗粒的稳定性:重力与浮力的平衡。
1.2.3 絮凝:悬浮颗粒的聚集过程。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浓度计算2.1 溶液的制备2.1.1 固体溶解:称量、溶解、冷却、储存。
2.1.2 液体稀释:计算、量取、混合。
2.2 溶液的浓度计算2.2.1 摩尔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2.2.2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2.3 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第三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1 溶液的稀释3.1.1 稀释原理:加入溶剂降低溶液浓度。
3.1.2 稀释方法:体积比例法、质量比例法。
3.1.3 稀释计算:C1V1=C2V2。
3.2 溶液的浓缩3.2.1 浓缩原理:蒸发溶剂提高溶液浓度。
3.2.2 浓缩方法:蒸发皿、热板、旋转蒸发仪。
3.2.3 浓缩计算:初始体积×初始浓度=最终体积×最终浓度。
第四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4.1 分散性4.1.1 分散系:分散相与连续相。
4.1.2 分散粒径:颗粒大小对分散体系的影响。
4.1.3 分散动力学:布朗运动与分散颗粒的运动。
4.2 稳定性4.2.1 稳定性的含义:分散体系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
4.2.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分散颗粒大小、表面电荷、溶液pH、分散剂。
4.2.3 稳定剂的选择与应用: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技能5.1 溶液的配制与转移5.1.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容量瓶、移液器。
5.1.2 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
5.1.3 注意事项:避免溶液污染、保持容器清洁。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掌握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等不同分散系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及分类。
2.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
3. 悬浮液的制备与性质。
4. 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5. 分散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2. 教学难点: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原理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2. 运用讲授法,讲解分散概念、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搅拌器等。
2. 实验试剂:食盐、蔗糖、植物油、乳化剂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问题指南。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溶解知识。
2. 引入新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20分钟)1.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溶液的制备实验,如食盐水、蔗糖水等。
(3)分析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2. 悬浮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悬浮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悬浮液的制备实验,如泥水、乳液等。
(3)分析悬浮液的性质,如浑浊度、沉降速度等。
3. 乳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乳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乳液的制备实验,如植物油与水的乳化。
(3)分析乳液的性质,如稳定性、破乳现象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发放小组讨论问题指南。
2. 引导学生围绕指南展开讨论,如:(1)溶液、悬浮液和乳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中的内容。
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核心知识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溶解、乳化等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等知识联系较多,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第七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知识中,许多物质间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 又为新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在日常生]群口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自己认知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通过溶解舆乳化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从宏微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课本上虽然有高镒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等五种物质分散在水中的实验,但似乎缺少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乐趣。
从中国美食镇江锅盖面中得到启示,锅盖面的调料在水中的分散更好地解释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演示实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再讨论吃完锅盖面后如何清洗碗上的油污,这样整节课就能很自然地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乳化、溶解串联起来,完整地融合在同一个情境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实录1 .课堂引入【视频】风味中国年-镇江锅盖面【教师】镇江人每天要从一碗锅盖面开始,锅盖面的特色是锅里煮,盖其中,面美味。
如何使面美味,重点看调味品,老师找到了锅盖面的独家秘方。
【学生】(很开心)鼓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新版)沪教版

4
D.都有可能
3. 一装有水的烧杯中 , 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 A)
A. 上浮
B. 下沉
C.不变
D. 无法判断
4. 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 一瓶是蒸馏水, 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 请用不同的
物理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答案 :(1) 根据味道不同,尝味道 : 有咸味的是食盐水,无味的是蒸馏水;
饮用 粉刷墙壁
3. 让学生根据经验和课本图片思考 : 为什么黄泥水、 油水混合能看到泥土或植物油且不稳定, 而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中食盐或者蔗糖看不到、且是稳定的?
【课堂探究】
探究一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问题 1-1: 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
静置,搅拌,观察现象。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会辨认溶质和溶剂;会辨识溶液。
二、教学内容
【情景导入】
1. 人体摄入的食物只有转化为溶液才能被吸收,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
?
2. 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 有什么应用?
实例
应用
洗衣粉分散在水中 乙醇分散在水中
洗涤衣服 消毒
糖分散在水中 氢氧化钙粉末分散在水中
不同点共同点举例分散颗粒现象分散特征溶液离子或分子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溶于水悬浊液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的不稳定的粉笔灰放到水里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层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汽油放到水里交流讨论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第 1 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 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特点。 3. 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在日常生活和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动手操作,在组内训练表达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分享观察的结果。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理解乳剂和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7.板书设计
一、悬浊液:小固体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小液滴不均一不稳定
二、溶液:分子或离子均一稳定
三、乳化作用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家庭小实验:圆珠笔油、水笔油、果汁如何清洗
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改编版的《小苹果》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广告视频引入,洗衣服的主题贯穿整节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从熟悉的物质、熟悉的现象入手,学习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通过微视频可以让学生明白,宏观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微观的变化,这种发现的过程和新奇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气球遇到桔子汁爆炸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对于溶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明白学习化学的真谛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最后通过一首流行歌曲《小苹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记忆。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的水溶性解释水溶性的概念,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最大溶解量。
探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物质的溶解过程解释溶解过程,即溶质从固态或液态转移到溶剂中的过程。
探讨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溶解热和熵的变化。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2.1 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探讨溶液的折射率和旋光性等物理性质。
解释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与纯溶剂的差异。
2.2 溶液的浓度介绍溶液的浓度概念,即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学习使用浓度公式和浓度计算方法。
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
第三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1 溶液的配制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固体溶解和液体稀释。
探讨溶液配制中的注意事项,如准确称量和避免溶液污染。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技巧和实验操作。
3.2 溶液的稀释解释溶液稀释的概念,即增加溶剂的量以降低溶液的浓度。
学习溶液稀释的方法和技巧,如逐滴加入溶剂。
探讨溶液稀释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搅拌和温度变化。
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纯化4.1 溶液的分离介绍溶液分离的方法,如过滤、离心和蒸馏。
探讨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验操作。
学习溶液分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溶液污染和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2 溶液的纯化解释溶液纯化的概念,即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学习溶液纯化的方法,如离子交换、吸附和结晶。
探讨溶液纯化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
第五章:溶液的应用5.1 溶液的配位化学介绍溶液中的配位化学,即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探讨配位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如催化剂和药物。
5.2 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解释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学习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三维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及乳化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3.初步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力量及情感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练习观看、记录、分析试验现象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1、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理解2、正确理解溶解与分散及乳化现象。
四、教学课型:试验探究、讲授型五、课时:1课时六、学情分析:同学在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已接触到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但同学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是生疏的,且第七章《酸碱盐》将重点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和用处,因此这章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教学预备:〔仪器〕略八、教学过程:一、溶解与乳化引课:[师提问]: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化学方程式〔湿法冶金〕同学板书:略[师提问]:你们知道硫酸铜溶液是如何配制的吗?在配制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硫酸铜的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师生互动]:填表61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师引导]:引导同学进行活动探究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与探究2〔乳化现象〕[师生互动]:师生试验探究过程〔略〕[师引导]:选择试验小组汇报探究1的现象,老师依据实际状况点评并展现同学的试验成果。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粉笔灰:浑浊固体小颗粒悬浮分层植物油:浑浊液体小液滴悬浮分层高锰酸钾:红色透亮液体稳定不分层[师生互动]:引导同学归纳出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是对溶液的概念及特征的解读。
1、假如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例:浑浊的黄河水;石灰浆及墙体涂料等。
2、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橡胶树的乳胶等。
3、假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匀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
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
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
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
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
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
今天,我们接着
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演示书上活动高锰酸钾和固体碘的溶解实验。
)
在表面皿上分别展示高锰酸钾、固体碘,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使固体碘更快的溶解,有哪些方法?
2、在实验中: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我们把它称为什么?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我们把它叫什么?
(通过投影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列出。
)
1.溶质:高锰酸钾、固体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问:我们把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物质叫什么呢?
答:溶液。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高锰酸钾溶液、碘酒溶液、食盐水、糖水)。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4、各种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它里面溶剂是什么?溶质有哪些?
通过对上面的4个思考,我们能了解到: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③溶液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④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教师拿出一瓶农夫果园,问:它属于溶液吗?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
答:不是。
有固体颗粒沉在液体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1、如何振荡试管?
2、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
3、加的液体的量要适量。
表格1:(附实验单上,同时投影。
)
通过对上面的表格内容分析,和学生讨论得出以下概念:
现象: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推出: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生活事例: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还有泥水,血液,长江三角洲。
现象: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推出:
2、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生活事例:牛奶,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还有吃火锅时锅上面漂浮一层油、肥皂水等。
悬浊液、乳浊液里含有多种物质,我们把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问:
1.溶液是不是混合物?
2.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还有哪些?(空气、自来水、饮料等)
3.比较3号和4号试管,这两只管能说明什么?
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