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合集下载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化学‎键牢固程度‎正相关;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键能正相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例如:稳定性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例如,例外,不易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

例如: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稳定,其对应的盐‎也不稳定;酸较稳定,其对应的盐‎也较稳定,例如硝酸盐‎。

稳定,例外。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酸。

例如:热稳定性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是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物质的稳定性、活泼性、键能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稳定性、活泼性、键能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据, 特别是 卤素单质 的键能数据 。 不追究还真就糊涂 了。 通 常而言 。 很 活泼 的物 质稳 定性就 差 。 很稳 定的物质 活 泼性 就差 。但是 “ 活泼性” 和“ 稳定性 ” 两者所 研究 的对象往往 是 有所 区别 的 “ 活泼 性”通 常是 指物质 的得或失 电子的过 程 .例如 : “ 碱金属 是活泼 的金属 ” , “ 卤素是活泼 的非金 属” 。 而稳定性又分 为两种情 况 :一是化学 稳定性 , ; 二是 热稳定 性 。化学稳定性通 常是 指物 质因水解 、 氧化 ( 或还原) 而是 否 变 质的化学过程。热稳定 性是 指物质在常温下或受热时是否 分解 的化学过程。以下就是一些物质热稳定性 的判断规律 : 具体来说 : 单质 稳定是 指 分子 内原子 间的键能大 . 化 学 键 不易断裂 : 活泼性是 指分子发生 化学反应 的容易与否 。不 过单 质的稳定性很少单 独使用 . 而单质 参与反应 的过程实 际 分 两个步 骤 。 一是 吸收键 断裂所 需 的能量 , 将分子分 解为 原 子( 体 现键能——稳定 性 ) 。 二是将 不同原子重新结合形成 新 物 质( 体 现非 金属性 ) 。 由于 一般 反应 中供应 的能量 都很大 , 很少存 在能量不够一个 分子反应 的情况 . 当所供应 的能量都 足够 的时候 .毫无 疑 问 由非金 属性 强弱决 定反应 的容易 与 否。 例如 : 对于卤素来说 , 虽 然其键 能递减 ( 除F 2 。 因为 1 7 半径 很小. 斥力很 大则使 得键能 反常减 小 ) , 分 子越来越 不稳 定 , 断裂成原子越来越容 易。但是 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 的能力 减弱。 反应就 越难 , 最终 表现为 化学性质越不活泼 , 与非金 属 性减 弱相一致 , 而与稳定性无关 。因此 , 氟氯溴碘单质反应 剧 烈程度 下降。 相反 , 对于 N 2 , 由于三键 的存在 , 键能很大 , 一般 不 能满足断键 的条件 ,即使氮 电负性较大也不发生反应 。 所 以N 2的稳定 性决 定了不活泼性 气 态氢化 物 的热稳 定性 : 元 素的非金 属性越 强 , 键能越 大, 形成 的气 态氢化物就越 稳定 ( 最有规律也最 常用 ) 。同主 族 的非 金属元素 , 从上到下 , 随核 电荷数的增加 , 非金属性逐 渐 减弱 . 气态 氢化物 的稳定 性逐 渐减弱 : 同周期 的非 金属元 素, 从 左到右 , 随核 电荷 数 的增 加 . 非金属 性逐渐增 强 。 气态 氢化物 的稳 定性逐渐增强 氢 氧化物 的热 稳定性 : 金 属性 越强 。 碱的热稳 定性越 强 ( 碱性越强 , 热稳 定性越 强 ) 。 含 氧酸的热稳定性 :绝 大多数含氧酸 的热稳定 性差 . 受 热脱水生成对应 的酸酐 。一般地 : ( 1 ) 常温下酸酐是稳 定的气 态 氧化物 , 则 对应 的含氧酸 往往极 不稳定 . 常温下可 发生 分 解 。( 2 ) 常温下酸酐是稳 定 的固态氧化物 , 则对应 的含氧酸较 稳定 , 加热时才分解。( 3 ) 某些含氧酸分解是发生氧化还原 反 应, 得不到对 应的酸酐 。例如硝酸 、 次氯酸 。 含 氧酸盐 的热稳定 性 : ( 1 )酸不稳 定 ,对应的盐也不稳 定; 酸较稳定 , 对应 的盐也 较稳 定。例如硫酸盐和磷酸盐 比较 稳定 。( 2 ) 同一种 酸的盐 , 热稳 定性顺序是正盐> 酸式盐 > 酸。 ( 3 ) 同一酸根 的盐 的热稳 定性顺序是碱金 属盐> 过渡金属 盐> 铵盐 。( 4 ) 同一成酸元 素 , 高价含 氧酸 比低价含氧酸稳定 . 相 应含氧酸盐 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的实验

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的实验

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的实验
本研究旨在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

氯化钠和氯化铵都是最常见的无
机盐,因其安全、高性价比以及方便制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制药及化工工业中,但它们又有着质量上的差异。

本次实验旨在比较这两种类型的盐的热稳定性。

本实验利用了现代标准的分析仪器,从而进行精准的热稳定度测试,且采用了
双重控制验证保证结果的可信度。

研究中对盐进行了持续加热和冷却,并且根据品质及改变的安定性,进行了各种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氯化钠和氯化铵均可以与酸性环境中的物质稳定反应,但
再高温下,氯化钠的热加工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氯化铵,其后者有可能在高温情况下产生污染性的副产物,从而对食品的健康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食品中添加的盐种类,若是要进行高温加工,最好使用高热稳定性的氯化钠,而不是其他成分含量较低的氯化铵,以避免食品中污染物的产生。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能。

热稳定性的研究对于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温度条件、提高化学合成反应的效率以及保证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热稳定性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实验方法和应用。

一、热稳定性的含义热稳定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是否发生分解、氧化、燃烧等反应。

高温环境下,化学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分子内能量增加,从而导致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

热稳定性的研究旨在探索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的分解机理、反应路径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分子结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直接影响其热稳定性。

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键强度以及具体的分子结构特征都会对热稳定性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具有强碳-碳键或碳-氢键、分子中含有不稳定基团(如羧酸、酯、卤素等)的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较易发生分解反应。

2. 氧化性:氧化性是物质热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受到氧化剂(如氧气、过氧化氢等)的影响,引发氧化反应。

例如,不饱和化合物、含有氧原子的官能团的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氧化反应。

3. 温度:温度是直接影响化学物质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内能量增加,可能引起化学键的断裂,从而导致化学物质的分解、反应等。

不同的化学物质对于温度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

三、热稳定性的实验方法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差示扫描量热法通过测量样品和参比样品在相同温度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来研究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

通过DSC实验可以获得化学物质的热分解温度、热分解焓等信息。

2. 热重分析法(TGA):热重分析法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在升温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来研究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根据样品质量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热分解温度、质量损失等参数。

3. 热稳定性实验:将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加热,观察其是否发生分解、燃烧等反应来评估其热稳定性。

第16章 物质的稳定性、溶解性与水解性

第16章 物质的稳定性、溶解性与水解性


Na3PO4 KNO3 Ba(NO3)2 Ca3(PO4)2
△sHy /kJ·mol-1
-78.66 35.15 40.17 -64.6
△sSy
△sGy
/J·mol-1·K-1 /kJ·mol-1
-231.0 119.6 99.9 -859.8
-9.82 -0.491 10.4
191
溶解性
易溶 易溶 易溶 难溶
(6) 同金属同一成酸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没有 一定的规律。
(7) 分子型氢化物 RHn 受热分解生成相应的单质和 H2 热稳定性规律:同一周期自左至右依次增加;同一族中,自 上而下降低。
16.1 无机物的稳定性
16.1.3 热稳定性原因及影响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当两成键原子的热振动使键距超过
SiH4+(n+2)H2O == SiO2·nH2O↓+4H2↑ SnCl2+H2O === Sn(OH)2↓+HCl
有时会发生双水解。例如:
Al2(CO3)3+3H2O == 2Al(OH)3↓+3CO2↑ 金属硫化物的水解:Al2S3+6H2O == 2Al(OH)3+3H2S ↑ (4) 生成稳定的配离子
一 定距离时,其键断裂而发生分解。
(1)热力学原因 据热力学原理,分解反应: AB
△ A+B
其△rGmø 越大,该物质分解的倾向越小。
由 △G = △H - T△S ,
△rHmø 越大或△rSmø 越小,该物质就越稳定。
①用反应的△rGmø判断 硅酸盐分解的产物难挥发,熵变很小,很稳定;碳酸
盐、硝酸盐、铵盐等产物易挥发,熵变增大,不稳定。
Ag2SO3 红热
2Ag+SO3↑
KClO4 >653 K KCl+2O2↑

无机化学经典知识点

无机化学经典知识点

一,含氧酸强度1,R-O-H规则: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强度决定于酸分子中质子转移倾向的强弱,质子转移倾向越大,酸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而质子转移倾向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酸分子中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当R的半径较小,电负性越大,氧化数越高时,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够有效的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O-H键变弱,容易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这一经验规律称为R-O-H 规律。

1)同一周期,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如HnRO4),其酸性自左向右依次增强。

如:HClO4>H2SO4>H3PO4>H4SiO42)同一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其酸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

如:HClO>HBrO>HIO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强,低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弱。

如:HClO4>HClO3>HClO2>HClO2,Pauling规则:含氧酸的通式是RO n(OH)m,n为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非羟基氧),n值越大酸性越强,并根据n值把含氧酸分为弱酸(n=0),中强酸(n=1),强酸(n=2),极强酸(n=3)四类。

因为酸分子中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大,表示分子中R→O配键越多,R的还原性越强,多羟基中氧原子的电子吸引作用越大,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减小的越多,O-H键越弱,酸性也就越强。

注意:应用此规则时,只能使用结构式判断,而不能使用最简式。

3,含氧酸脱水“缩合”后,酸分子内的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会增加,导致其酸性增强,多酸的酸性比原来的酸性强。

二,含氧酸稳定性1,同一元素的含氧酸,高氧化态的酸比低氧化态的酸稳定。

如:HClO4>HClO3>HClO2>HClO2,氧化还原性:1)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最高价含氧酸氧化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

如:H4SiO4<H3PO4<H2SO4<HClO4,V2O5<Cr2O72-<MnO4-2)相应价态,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大于副族元素。

第1-5讲 热传导与热稳定性

第1-5讲 热传导与热稳定性
材料的热传导与热稳定性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热传导 热导率(λ) 热导率( 热扩散率(α) 热扩散率(α) 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dQ dT = λS 傅立叶(Fourier)定律: dt 傅立叶( )定律: dx 魏德曼 弗兰兹定律: 魏德曼-弗兰兹定律 弗兰兹定律:
λ = LT σ
1 . 一定规格的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立即置于 一定规格的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 室温的流动水中急冷,并逐次提高温度和重复急冷, 室温的流动水中急冷,并逐次提高温度和重复急冷, 直至观察到试样发生龟裂, 直至观察到试样发生龟裂,则以产生龟裂的前一次加 热温度℃表示。(日用瓷) 。(日用瓷 热温度℃表示。(日用瓷) 2 . 试样的一端加热到某一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 试样的一端加热到某一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 后置于一定温度的流动水中或在空气中一定时间, 后置于一定温度的流动水中或在空气中一定时间,重 复这样的操作,直至试样失重20%为止,以其操作次 为止, 复这样的操作,直至试样失重 为止 表示。 数n表示。 表示
声子和声子导热
格波的传播看成是质点-声子的运动;
微观机理
格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则理解为声子和物质的碰撞; 格波在晶体中传播时遇到的散射,则理解为 声子同晶体质点的碰撞; 理想晶体中的热阻,则理解为声子与声子的碰撞。 晶体中,热传导的实质就是碰撞。
光子和光子导热
微观机理
光子的导热: 光子的导热:光子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光的散射、衍射、吸收、反射和折射) (光的散射、衍射、吸收、反射和折射)
耐火材料 : 1123K; ; 40min ; 283-293K; 3(5-!0)min - ; -
3 . 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水中急冷,然后测其抗 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水中急冷, 折强度的损失率,作为热稳定性的指标。( 。(高温结构 折强度的损失率,作为热稳定性的指标。(高温结构 材料)。 材料)。

氢化物的还原性

氢化物的还原性

氢化物的还原性
核间距大小,即键长长短;由于是氢化物,所以也可以简单由非氢元素的原子半径来
近似判断;键长或半径越短或越小,化学键越稳定,即热稳定性越高。

当键长或半径相近时,可以看非氢原子的非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热稳定性越高。

如比较CH4和NH4(+)中键的热稳定性,后者大小于前者。

稳定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与热稳定性怎么判断
比较规律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形成单质的化学键稳固程度正有关,而化学键稳固程度
又与键能够正有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弱,碱的热稳定性越弱(碱性越弱,热稳定性越弱)。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就是平衡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平衡,常温下可以出
现水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出现水解还原成反应,不能获得对应的酸酐。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平衡,其对应的盐也不平衡;酸较平衡,其对应的盐也较平衡,比如硝酸盐比
较稳定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酸。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就是碱金属盐>过渡阶段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
是如此。

常见无机物的热稳定性

常见无机物的热稳定性

②若硫酸亚铁按照CaCO3的分解方式进行,则 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事实上,由于FeO易被氧化,FeSO4的分解产 物是Fe2O3、SO2、SO3(分解温度在500℃左 右),反应的方程式是
2.含氧酸的热稳定性
常见不稳定含氧酸有:H2CO3、 H2SO3、 H2SiO3、 HNO3、 HClO等
【规律3】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较差,受 热易脱水生成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但某些强氧 化性的含氧酸(如HNO3、HClO等)分解,遵循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规律。
【应用】结合硝酸、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在实验 室中如何保存浓硝酸和新制氯水?
热稳定性:
CaCO3 > Ca(HCO3)2
1.盐的热稳定性
(2)碳酸氢盐的热稳定性
【规律2】 热稳定性: 碳酸盐 > 碳酸氢盐 碳酸氢盐分解:生成碳酸盐、二氧化碳和水
请问: (1)Na2CO3 和 NaHCO3 谁 更稳定? (2)利用左图 装置可证明碳 酸钠比碳酸氢 钠更稳定,碳 酸氢钠放在哪 支试管中?
(2)碳酸氢盐的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 Na2CO3 > NaHCO3
热稳定性: 碳酸盐> 碳酸氢盐 ? 如何判断Ca(HCO3)2 、CaCO3的热稳定性强弱 关系?
比较Ca(HCO3)2 、CaCO3的热稳定性
现有药品: 大理石(CaCO3 )
澄清石灰水(Ca(OH)2)
稀盐酸
如何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1、向大试管中加入大理石(大块两颗或小 块四颗)。 注意:如何加块状固体 2、向小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2ml (约 2cm高)。 3、向大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3ml,塞好橡胶 塞,将生成气体通入小试管。观察小试管中 的现象。 4、将溶液变澄清的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现象。

浅谈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

浅谈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

浅谈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摘要通过对几种典型物质的热稳定性分析,得出了比较物质热稳定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其中包括卤化氢、氨气、甲烷、卤化铵、碳酸钠、碳酸氢钠、硅酸钠、碳酸镁、碳酸钙等物质的热稳定性。

关键词热稳定性化学热力学硅酸钠碳酸镁碳酸钠卤化氢1 问题提出热稳定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

在中学阶段,通过实验设计验证物质热稳定性的强弱,一般从2个方面考虑:一是控制相同的温度,通过实验现象比较物质发生热分解的难易或快慢;二是测量在相同时间内物质发生相同程度的热分解所需要的不同温度。

2种方法相比较,第一种方法比较容易操作。

中学阶段,对物质热稳定性强弱的解释或推测,有2种常见的思路:一种是通过比较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来得出结论;另一种是通过比较反应物在发生热分解反应时所断裂的化学键的强弱来得出结论。

这2种思路虽然都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也能够用来推测一些物质热稳定性的强弱,但都忽视了生成物的结构和性质对物质热稳定性的影响,论证不够严密充分,有时甚至会推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本文拟从中学阶段常见物质热稳定性强弱的比较入手,综合考虑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探讨比较物质热稳定性强弱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 分析讨论决定物质热稳定性强弱的本质因素是物质及其分解产物的结构。

因为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决定了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 m =ΔrH m-T×ΔrS m)的大小。

所示反应的ΔrG m越小,反应的热力学趋势就越大;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决定了反应历程,而不同的反应历程具有不同的活化能,从而导致了热分解反应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

由于本文基本没有涉及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热分解产物可能不同的问题,所举例子基本属于反应物和分解产物相似(即反应历程相似)的情况,故本文论证时主要考虑热力学因素,通过热力学有关理论基本可以推测中学阶段常见物质热稳定性的强弱。

值得琢磨的三组物质热稳定性

值得琢磨的三组物质热稳定性
不同的活化能 , 从而 导致 了热分解 反应 的难易程 度也有所不 同。
△. =3 0. 7 k G0 0 3 J・mo 一 l
根据吉布斯 自由能越小 , 反应 的热力学 趋势

1 ・ 6
中 学 化 学 21 年 01
第 3期
越大 , 则物质越不稳定可知 , 二氧化硫 的稳定性大 于三氧化硫 的稳定性 。实际上三氧化硫分解为二 氧化硫是个可逆反应且正 反应为吸 热反应 , 温度 越高 , 则三氧化硫 的分解程度越 大。这 也就解 释
有关物质 的热力学数据见表 1 。 根据上述热力学数据可 以计算出
20 ( ) S 3g一 S 2g- O() 2 0 ( )+ : g ; S 2 g 0 ( ) S S +0 ( ) () 2g ;
△ G。 =1 0 k ・mo 一 4 J l。
的结构决定 了反应历 程 , 不 同的反应历 程具有 而
过实验设计验证物质热 稳定性 的强 弱 , 有两 条途 径, 一是控制相同的温度 , 过实验 现象 比较物质 通
讲 的是接触法制硫酸 。其 中该教师根据
S 2 g +12 2 g =- S 3 g ; O ( ) / 0 ( )-  ̄ O ( )
△/ /= 一9 . J oo 8 3 k /t l
关 于卤化铵的热稳定 性 比较 , 的教师依据 有
列举过氧化钠 比氧化钠更稳定。因为氧化钠在常
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有 的教师还
根据氟化氢、 氯化氢、 溴化氢、 碘化氢稳定性递减
规律得 出氟化铵 、 氯化 铵 、 溴化 铵 、 化铵 的稳定 碘 性也依次递减等等。他们列举 的物 质热稳定性 比
较依据可谓 五花八 门, 推理 出来 的结论 有 的却与 事实相违背。有 鉴于 以上情 形 , 者粗 略地探 讨 笔

微题型56 化学反应热的基本概念和大小比较(解析版)

微题型56  化学反应热的基本概念和大小比较(解析版)

微题型56 化学反应热的基本概念和大小比较 时间:30分钟1.下列各反应过程中,符合下图所示能量变化的是A .NaOH 溶液与盐酸反应B .Al 与盐酸反应C .Na 与2H O 反应D .()22Ba OH 8H O ⋅与4NH Cl 反应【答案】D【分析】 如图所示,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吸热反应。

【详解】A .NaOH 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 错误;B .金属铝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 错误;C .Na 与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C 错误;D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D 正确;故选D 。

2.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图①可表示1232Fe O (s)3CO(g)2Fe(s)3CO (g)ΔH 26.7kJ mol -+=+=+的能量变化B .图②中ΔH 表示碳的燃烧热C .实验的环境温度为20 ℃,将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体积分别为1V 、2V 的24H SO 、NaOH 溶液混合,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如图③所示(已知12V +V =60mL )D .已知稳定性:B <A <C ,某反应由两步构成A→B→C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④所示【答案】D【详解】A .图①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为放热反应,反应232Fe O (s)3CO(g)2Fe(s)3CO (g)+=+为放热反应,A 项错误;B .C 的燃烧热是指 1 mol C 完全燃烧生成2CO 时的反应热,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项错误;C .24H SO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当二者体积比为1︰2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多,混合液温度最高,此时24H SO 溶液为20 mL 、NaOH 溶液为40 mL ,图像于此不符合,C 项错误;D .稳定性:B <A <C ,根据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知,物质的能量:B >A >C ,故A→B 为吸热反应,B→C 为放热反应,A→C 为放热反应,D 项正确;答案选D 。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变化一、化学物质的稳定性1.稳定性的定义: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能力。

2.影响稳定性的因素:a.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复杂的物质稳定性较高。

b.原子间的键合:键合越强,稳定性越高。

c.温度:温度越高,稳定性越低。

d.压力:压力越大,稳定性越高。

e.杂质:杂质的存在会降低物质的稳定性。

3.稳定性的分类:a.化学稳定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发生变化的性质。

b.热稳定性:物质在高温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c.光稳定性:物质在光照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d.电稳定性:物质在电场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二、化学物质的变化1.变化的定义: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性质或组成上的改变。

2.变化的类型:a.物理变化:物质在外观、形态、状态等方面发生改变,但化学性质和组成不变。

b.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性质和组成方面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c.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d.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e.置换反应: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位置。

f.复分解反应: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3.变化的条件:a.温度:温度的改变可以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

b.压力:压力的改变可以影响气态反应的平衡位置。

c.浓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会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

d.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加速或减缓化学反应速率。

e.光、电、磁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封闭系统中,正反两个化学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5.平衡常数:表示化学平衡时各组分浓度比的物理量。

总结:化学物质的稳定性和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预测化学现象,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某种物质的稳定性较差,受热容易分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物质的热稳定性好B. 该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好C. 该物质在常温下很稳定D. 该物质在高温下更稳定方法:根据题目描述,可以判断该物质的热稳定性较差,所以选项A 错误。

第二部分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物质变化及其规律参考答案第1节能的转化一、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1. 物理,物理化学,吸,放。

2. (1) 饱和(2)取一块外观不规则的硝酸钠晶体放入其饱和溶液中,保持温度不变,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外观更规则,但质量未改变。

(3)有晶体析出。

(4)有晶体析出。

(5)a b c;c3. 浅海温度更高,有利于吸热(逆)反应;浅海压强更低,有利于气体体积增大(逆)4.增大;减小;很小。

5.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6. 减小;增大1.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能量-生成物质的总能量2. ②3. 1 mol 气态H2与0.5 mol气态O2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 kJ的热量;1 mol 气态CH3OH与1 mol气态H2O 完全反应生成1 mol气态CO2和3 mo气态lH2时吸收49.0kJ的热量。

4.D5.. C D6. (1)44(2) 285.87. kJ/mol;因为浓溶液还有溶解的热效应。

8.氢气;79.燃料的充分燃烧;热能的充分利用。

10. ①②③11.用反应放出的热量预热未反应的气体,充分利用能量。

12.我国的能源储备以煤为主。

13.石油、煤、天然气;①④14.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绿色经济。

15. A.16.. A. B第2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1. mol/Ls或mol/L min。

2.0.3mol/L min; 0.1mol/L min;0.2mol/L min.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性质。

(2)反应条件。

①加快;81. ②加快;没有;没有;减小。

③加快。

④加快。

反应所需能量。

A+E→D+F,中间产物,催化剂。

完成程度,热效应,能耗。

三、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1.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既向正反应方向又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1)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时的状态。

化学物质热稳定性评价PPT课件

化学物质热稳定性评价PPT课件

>800 400-800 100-400 <100
表征热稳定性的参数
2 热稳定性的表征
失控反应可能性的评估准则
简化的三等级
扩展的六等级
最大温升速率时间(h)
高的(high)
频繁发生的(frequent)
<1
很可能发生的(probable)
1-8
中的(medium)
偶尔发生的(occasional)
表征热稳定性的参数
2 热稳定性的表征
简化的三等级
失控反应严重度的评估准则
扩展的四等级
绝热温升(K)
反应热(J/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的(high)
中等的(medium )
低的(low)
灾难性的( catastrophic)
危险的(critical )
中等的(medium )
可忽略的( negligible)
>400 200-400 50-200 <50且无压力
表征热稳定性的参数
(1)生成热( △H f) (2)反应热(△Hr) (3)绝热初始放热温度(T0) (4)绝热温升( △ Tad) (5)反应速率(k) (6)表观反应活化能(Ea) (7)绝热最大温升速率时间(TMRad) (8)不可逆温度(TNR) (9)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
2 热稳定性的表征
怎样估算
3 热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1)氧平衡
氧平衡表示反应物分子中的氧化元素用来完全氧化本身所 含可燃元素为完全氧化产物时所剩余或不足的氧化元素量。对 于组成CaHbOcNd的反应物,有
式中M为反应物相对分子质量 正氧平衡 c-(2a+b/2) >0 零氧平衡 c-(2a+b/2) = 0 负氧平衡 c-(2a+b/2) < 0

CH4与NH3稳定性的比较

CH4与NH3稳定性的比较

3 从热力学常数角度分析
➢ NH3 分解方式为2NH3 =N2+3H2;CH4分解方式:CH4=C(s)+2H2。 ➢ 查阅有关物质的热力学数据, 根据热力学有关公式, 可以计算NH3
与CH4分解反应的△rHm、△rSm和△rGm , 计算结果示于表 。
反应 2NH3 =N2+3H2 CH4=C(s)+2H2
1 PARTຫໍສະໝຸດ CH4与NH3稳定性的比较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CH4和NH3是两种重要的化合物,它们分别在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CH4与NH3何 者更稳定呢?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释得到的结论却是不一样的。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中,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分析了非金属元 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的。据此规律可知稳定性: CH4<NH3。
我国著名化学家付鹰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 法庭。由此可知,稳定性: CH4>NH3。
PART 2
原因解释
1 从键能角度分析
➢ 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给出的三种化学键的键能可以看出, N-H键能小于C-H键键能,所以CH4比NH3稳定。
键 键能/(kJ/mol)
键长/pm
C-H 413.4 109
△rHm 92.22 74.81
△rSm 198.61 78.98
△rGm 33.03 51.27
➢ 从上表可知,NH3的热稳定性比CH4弱。
1 问题的提出
➢ 有 文 献 【 人 教 版 高 中 化 学 教 材 (2003 年 第 一 版 )】 显 示 , 在 0.1MPa时, NH3在各温度分解达到平衡时的含量均很低,且 均在600℃以下,而CH4的分解需要达到1000℃,并且隔绝空 气。所以NH3比CH4更容易分解,稳定性:CH4>NH3。

化学实验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与燃烧热

化学实验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与燃烧热

化学实验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与燃烧热热稳定性及燃烧热是化学实验中经常涉及的重要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热稳定性的研究热稳定性是指物质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能。

通过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可以判断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并为合成新材料、设计催化剂和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通常采用热重分析法。

该方法通过升温实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对物质进行加热,观察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的热稳定性。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有机化合物,并使用热重分析仪进行测试。

首先,将该有机化合物样品放置于热重分析仪的样品盘中,然后按照设定的温度程序对样品进行加热,记录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特征,我们可以确定该有机化合物的起始分解温度和最高分解温度,进而判断其热稳定性。

二、燃烧热的研究燃烧热是指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燃烧热是物质性质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物质的能量转化过程和热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物质的燃烧热可以采用燃烧热计。

燃烧热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待测物质燃烧在控制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测量放出的热量来确定其燃烧热值。

例如,选择一种常见的有机物质作为待测物质,将其与氧气在燃烧热计中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测量燃烧释放的热量。

通过计算燃烧释放的热量和待测物质的量,我们可以得出该有机物质的燃烧热值。

三、热稳定性与燃烧热的关联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热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热稳定性较好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即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较大。

通过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热,可以了解物质分子内部键的能量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揭示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化学特性。

这对于合成新材料、设计高效催化剂和探索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热稳定性和燃烧热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特点。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一、化学物质的稳定性1.稳定性的定义: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力、湿度等)能够保持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能力。

2.稳定性的类型:(1)热稳定性:指物质在高温下不发生分解或变化的能力。

(2)化学稳定性: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3)光稳定性:指物质在光照条件下不发生分解或变化的能力。

(4)氧化稳定性:指物质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3.影响稳定性的因素:(1)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复杂的物质稳定性较高。

(2)元素电负性:电负性大的元素形成的物质稳定性较低。

(3)温度:温度越高,物质稳定性越低。

(4)压力:压力越大,物质稳定性越高。

(5)湿度:湿度越高,物质稳定性越低。

二、化学物质的不稳定性1.不稳定性的定义:不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分解、变化或反应的特性。

2.不稳定性的类型:(1)易分解性:指物质在加热、光照或与其他物质反应时容易分解。

(2)易氧化性:指物质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3)易还原性:指物质容易失去氧原子或获得氢原子。

(4)易水解性:指物质容易与水发生反应。

3.影响不稳定性的因素:(1)分子结构:含有不饱和键、活泼氢或其他活泼基团的物质不稳定。

(2)元素电负性:电负性大的元素形成的物质稳定性较低。

(3)温度:温度越高,物质稳定性越低。

(4)压力:压力越大,物质稳定性越高。

(5)湿度:湿度越高,物质稳定性越低。

三、实验现象与稳定性判断1.实验现象:(1)加热分解: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

(2)光照分解:物质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

(3)与其他物质反应:物质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

2.稳定性判断:(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稳定性的高低。

(2)比较不同物质的稳定性: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四、实例分析1.碳酸氢铵的稳定性:碳酸氢铵在加热条件下容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2.氯酸钾的稳定性: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

专题复习2:微粒半径比较

专题复习2:微粒半径比较

微粒半径的比较上海市实验学校 唐 群[知识要求]: 元素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是元素的两条主要性质。

原子半径及离子半径、微粒半径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从中可反映出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回顾]: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一般要掌握以下规律:1.对原子来说: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2.对离子来说:除符合原子半径递变规律外,经常使用的比较原则是:①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相比较,阳离子比相应原子半径▁▁,阴离子比相应原子半径▁▁;②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如O F Na Mg Al223--+++、、、、),随着核电荷数的▁▁▁▁,离子半径▁▁▁▁。

微粒半径大小判断简易规律:1、同元素微粒:r 阳离子 ‹ r 原子 ‹ r 阴离子2、同主族微粒: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3、电子层数相同的简单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例1: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CsIB.NaFC.LiID.KCl例2.下列4种微粒,按半径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①X 1S 22S 22P 63S 23P 4 ② Y 1S 22S 22P 63S 23P5③Z 2- 1S 22S 22P 63S 23P 6 ④ W 1S 22S 22P 5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例3: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的原子序数比Y小B、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知识拓展]:1. 由微粒半径的大小推导原子序数(或元素的核电荷数)的大小例题. 有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而且原子半径 a>b;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为c>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化学键牢固程度正相关;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键能正相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例如:稳定性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例如,例外,不易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

例如: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稳定,其对应的盐也不稳定;酸较稳定,其对应的盐也较稳定,例如硝酸盐。

稳定,例外。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酸。

例如:热稳定性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是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