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油层划分与对比
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油田特征的了解,还是对油层空间构造形态的研究,或是研究生油层、储集层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都是在油层对比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谓油层对比,系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有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目前业已开始应用微体古生物、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种资料作为小层划分与对比,这无疑提高了小层对比的精度。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四级。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且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砂层组是由若干相互临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基本一致,其上下均为较稳定的分隔层分隔。油层组是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并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之内。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面。含油层系是由沉积成因相近、岩石类型相似、油水特征基本一致的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其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1)油层对比的依据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
在含油层系中,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演变过程、波及的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油层对比提供了地质依据。岩性特征:是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物质反映。岩性特征用以进行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也不同。在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油层对比,依据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就可直接划分对比油层。在地层横行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岩性组合特征也是油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岩性组合是指剖面上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上的排列关系。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一岩性层,纵向上仅其它特征有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以某中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它夹层;岩石类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等四种类型。
沉积旋回:是指在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的岩性在纵向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岩石的粒度上,称之为韵律性。沉积旋回可以划分为四级:一级旋回由一套包含若干油层组在内的旋回性沉积组成,相当于生、储组合或储、盖组合;二级沉积旋回是由不同的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砂岩组所组成的几个油层组;三级沉积旋回由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四级旋回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地球物理特征:由于地层的岩性特征不同和地层内所含的流体性质不同,它们在测井曲线上的形态就不同。
(2)油层对比的方法
①确定标准层及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
②单井资料准备及选择水平对比基线。
(3)油层对比的步骤
①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②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③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
④连接对比线。
小层对比完成后,编制小层分层数据表,并依据此表可编制小层平面图、油层剖面图、油砂体连通图等图件,作为对油层特征研究和评价的基础。
2、储层特征研究
储层研究是油藏研究的核心,只有在科学地、系统地、定量化的储层研究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勘探、开发效益,才能准确地评价油藏,预测最终采收率。(1)储层研究方法
储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地质分析方法
是根据钻井取心资料和野外地面露头的观察描述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储层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以及储层的物性、含油性特征。
②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在取心关键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测井资料数据库,运用数学地质的方法,研究岩性、物性、含油性与测井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区的最佳测井解释模型,从而实现储层参数从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最佳求取。这样就可以使储层参数在平面乃至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得以表征。同时可以通过岩电对比进行沉积微相的研究。
③地震方法把地震资料同测井、地质及油藏工程等资料结合起来,并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声阻抗反演技术、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来圈定储层的横向展布,确定厚度变化,估算孔隙度,预测岩性变化、含油气性变化,监测热采前缘等。
④储层动态测试方法
主要包括在注水井测吸水剖面、在自喷井上测产液剖面、在抽油井上进行环空测试,以及进行示踪剂测试、压力监测等方面,用以研究储层的生产动态。
(2)储层研究内容
储层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个方面:
①储层非均质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存在及不均匀的变化。它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宏观非均质性包含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三个方面。层间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包括层内垂向上渗透率的差异程度、最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层间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属层系规模上的储层描述,包括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及砂体的层间差异;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孔道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喉道的分布、孔隙结构特征、粘土基质及砂粒排列的方向性等。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认识油气水的分布规律、制订合理的油气开采方案的基础。
②裂缝性储层研究
裂缝是指由于构造变形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形成的,在岩石中天然存在的宏观面状不连续体。裂缝性储层是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层内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储集类型,它与孔隙性储层相比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即具双重介质的结构,最常见的特征是孔隙度低,渗透率高,非均质强,开采难度大。
对裂缝性储层的研究主要研究裂缝的成因、类型、特征参数(组系、张开度、大小、间距、密度、产状、孔隙度、渗透率等)、分布规律几个方面。
③地质因素研究
主要研究储层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构造影响。
④储层模型的建立
即建立一个储层各项参数在纵向、平面乃至三维空间上分布的可定量描述出来的储层地质模型。根据不同开发阶段和不同研究任务要求,可分别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
⑤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制订和调整开发方案作地质依据。储层综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储层微相类型、建立“四性”关系、明确储层分布规律、评估流动单元的连续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评价、储层丰度评价、油气分布规律预测等内容。选用的参数有:有效厚度、有效厚度钻遇率、有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及碳酸岩含量、孔隙结构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等。此外,还有压力、产量、采油指数等参数。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R型主因子分析、多种非线性单相关回归等数学分析方法来任选上述各参数,作为评价参数。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权重”评价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模拟试验法等。
3、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1)常用的资料
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动态资料、测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
(2)研究内容
①断层研究:井下断层识别,断点组合,断面构造图的编制,断层活动发育史研究,断层封闭性研究。
②构造裂缝的研究(略)。
③油气田地质剖面图及构造图的编制。
4、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研究
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是开发油气田的能量,也是重要的基础参数。
(1)地层压力的研究
研究地层压力的主要参数,包括:上覆地层压力、静水压力、压力梯度、地层压力、异常地层压力、原始油层压力、油层静止压力、井底流动压力、折算压力。预测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有地震勘探法、钻井资料分析法、地球物理测井法。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方法有实测法、压力梯度计算法、试井分析法。
(2)地层温度的研究
含油气区地层温度的研究包括:古地温研究和含油气区地温场分析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两个方面。对油气田开发阶段主要研究后者,其主要参数为地温梯度(或级度),大地热流值。地温资料的获得主要是采用关井试测和外推法求得。
(3)油气藏驱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