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
物质文化研究的“前世今生”
![物质文化研究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816c60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7.png)
物质文化研究的“前世今生”摘要:物质文化研究一直是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阵地,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世界范围内的物质文化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参与的、多领域合作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开放包容的学术领域。
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物质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人与物的关系立于两者相互指认与指称的认识基点上。
纵观来看,当前学界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主客二元对立的“人—物”观以及“与物共生”的人物关系。
在具体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下,物作为一种社会生物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文化之物,承载着人类的观念和行为,饱含并充盈着特定精神情感的生命体。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当代物质文化研究共同的方向在于反思和批判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客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重新考察人与物的关系,主张从被制造、被控制、被支配的静态物性理论向混融、互动、共生的动态物性观念过渡,倡导人与物互为主体性,人和物都具有能动性,都作为行动者参与到关系网的构建。
本文通过梳理物质文化的研究路径,尝试对当前的“人—物”关系作出新的解读。
关键词:物质文化;二元对立;与物共生;天人合一;物质文化研究一直是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阵地。
在传统人类学的研究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作为他者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遗存,成为该学科考察、搜集、展示、研究的对象。
20世纪下半叶,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显学,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渗透,以及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崛起,人类学从“人的视角”探究物的文化转向以“物的视角”考察不同时空中的物的踪迹以及它们和人的关系。
因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文化研究亦应运而生,旨在批判长期以来语言—事实、人—物、心—身的分裂状态,重新考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如何参与社会生活。
随后物质文化研究很快拓展了包括消费研究、身体研究、商品的社会生命研究、技术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研究在内的多个向度,涵盖文化人类学、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并借助这些学科的理论来拓宽物的内涵,挖掘物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最终汇入当前文化研究的主流,“物”不再是外在的物、功能的物、载体的物,而是参与者、行动者、言说者。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d1b6fec941ea76e58fa04f3.png)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接着阐述了传统道德的三大特征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影响。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受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制约和影响,我们必须利用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以做出正确抉择,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观;现代化;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各民族共同表现出的一种传统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它更能集中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征。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有着顽强的再生力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长时间地创造积累,虽历尽沧桑但绵延不绝,得到了完整有序的保存和发展。
中华文化还呈现出继承与变异、对立与统一的生生不息的状态。
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取代,但在新的形式中却又凝聚着永久性的民族精神。
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是一种从未出现过中断的文化。
1.2 具有鲜明的整体特征的同时又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幅员辽阔,中华传统文化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
同时,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
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化倾向,所以它既博大精深,又丰富多彩。
1.3 长于积淀,注重交流,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淀型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先祖在接受、改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向外输出自身的文化,即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现代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双向作用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历经种种痛苦、曲折之后终于在70年代末开始了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感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物力财力匾乏给我们的发展所带来的痛苦,更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许多人思想观念落后、思想方式的陈旧给予现代化建设的沉重负担。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ecb88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6.png)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产物,尤其是一代代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保护。
本文将依托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研究与探讨。
我们将首先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讨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成果,如民俗、习俗、庆典、手工艺、音乐、舞蹈等,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文化的表达方式等。
它既是人们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类学以人的文化行为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人不仅是传承者,也是创造者。
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学习并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非遗的传承。
其次,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的互相构建关系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变迁都影响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有些民俗活动和节庆因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而面临消亡的风险。
然而,对于有良好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的传统技艺来说,尽管社会环境和人的价值观可能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依然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两个方面。
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则需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广。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设立非遗节庆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览等。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ade737f18583d0496459c5.png)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研究.《思想战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于干千.程小敏.[2].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5期.余世谦.[3].清代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内容及途径.《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杜莉.[4].使中国味飘向世界的若干思考.《中国食品添加剂》.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z1期.孔令会.邢晓阳.甘羿.[5]."后非典时代":SARS事件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商业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10期.赵荣光.[6].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导向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以《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为视角.《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36期.胡纯秋.李李.胡传来.博庆丽.刘开永.阮亮.王国秀.[7].高职高专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学园》.2015年11期.李志霞.[8].浅析中国饮食文化与美学从《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美学思考.《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年11期.许蕴璇.[9].“中国饮食文化”项目课程设计与实践探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1期.李付娥.[10].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的应用.《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年10期.何燕燕.二、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孙补卿.民族学民族大学2004(学位年度)[2].中国饮食文化英译的文化移植策略.作者:林晓芝.英语语言文学天津理工大学2009(学位年度)[3].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作者:胡梦楠.新闻学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4].面向韩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影像课设计——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例. 作者:汉语国际教育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5].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被引次数:3作者:徐焱.食品贸易与文化江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6].对外汉语教材中饮食文化内容探析.作者:魏碧玉.汉语国际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7].《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编码研究.作者:吕娟.新闻学河北大学2013(学位年度)[8].中国饮食文化在《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中建构的第三空间.作者:沙莎.英语语言文学南京理工大学2010(学位年度)[9].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作者:刘志高.法语语言文学中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从文化角度谈中式菜单英译.被引次数:4作者:张乐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东北财经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DevelopmentoffoodgrademediaforthepreparationofLactobacilluspla ntarumstarterculture.YukiSawatariTomomiHiranoAtsushiYokota 《TheJournalofGeneralandAppliedMicrob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66[2]Microbiotadynamicsrelatedtoenvironmentalconditionsduringthefer mentativeproductionofFenDaqu,aChineseindustrialfermentationstarter.. XiaoWeiZhengZhengYanNout,M.J.RSmid,E.JZwietering,M.HBoekhout,TJianShuHanBeiZhongHan《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3]Hygienicfoodhandlingintention.AnapplicationoftheTheoryofPlanne dBehaviorintheChineseculturalcontext.. LiBaiJinTangYinshengYangShunlongGong《FoodControl》,被SCI收录SCI.2014[4]PotentialofLABstartercultureisolatedfromChinesetraditionalferm entedfoodsforyoghurtproduction.. XueHanLanweiZhangPengYuHuaxiYiYingchunZhang 《InternationalDairy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5]StarterculturefermentationofChinesesauerkraut:Growth,acidifica tionandmetabolicanalyses. TaoXiongXiaoLiQianqianGuanFeiPengMingyongXie《FoodControl》,被SCI收录SCI.2014[6]IdentificationoflacticacidbacteriainsaltedChinesecabbagebySDSP AGEandPCRDGGE.. HongYeunYangHeeSeokLiJingMeiHanSeonKyeongChangHaeChoonKimHaeYeong 《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7]Comparisonofdifferentfrozennaturalfoodsonsurvivalandgrowthofju venileChinesehorseshoecrabTachypleustridentatus(Leach,1819):implicati onsonlaboratoryculture.. HuMengHongWangYouJiCheungSiuGinShin,P.K.S.《AquacultureResearch》,被SCI收录SCI.20134[8]PredominantbacteriadiversityinChinesetraditionalsourdough.. GuohuaZhangGuoqingHe《JournalofFoodScience》,被SCI收录SCI.20137/9[9]Theantecedentsofconsumersatisfactionandloyaltyinfastfoodindust ry.AcrossnationalcomparisonbetweenChineseSwissconsumers 《InternationalJournalofQuality&ReliabilityManagement》,被EI收录EI.20137[10]TheeffectsofthermalamplitudeonthegrowthofChineseshrimpFennero penaeuschinensis(Osbeck,1765).TianXDongS《Aquaculture》,被SCI收录SCI.20062/4四、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法.赵荣光,20072007年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2]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赵守来,200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7年年会[3]五味调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和谐美.刘征宇,2009第二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4]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王赛时,2009第二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5]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谭志国,2005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6]中华饮食文化及食疗文化探源.许敬生,2010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末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7]论茶为“国饮”——兼议中国茶道.田耘,2006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8]发扬和继承中国饮食文化积极发展我国传统食品加工机械.李瑞年.赵汝修,19922000年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及相关技术发展研讨会[9]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霍力为.刘凯,2014广州2014年中医药学术年会[10]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实践的关系.林乃燊,2005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440f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f.png)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创造力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智慧。
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学科,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非遗的传承机制、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
二、非遗的内涵与价值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
非遗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独特记忆。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一)传承机制非遗的传承机制主要包括口头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多种形式。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代代相传,非遗得以在民族内部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二)影响因素非遗的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政策支持等。
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对非遗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非遗项目的消失和失传。
同时,教育水平和政策支持对非遗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部分非遗项目逐渐失去市场和受众,导致传承人后继无人;另一方面,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非遗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五、非遗传承的保护策略(一)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强非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同时,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触非遗,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文化人类学视阈下澧县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人类学视阈下澧县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1bada8ee53a580216fcfeb2.png)
文化人类学视阈下澧县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摘要: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艺术形式,澧县皮影戏在剧本形态、剧目内容、演出习俗与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民俗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文以澧县皮影戏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为切入点,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结合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澧县皮影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呼吁对其进行保护性的抢救。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澧县皮影戏;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表演、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戏曲、美术、民俗、宗教的内涵,保存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与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态样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在国内,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皮影戏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皮影戏正逐渐走向消亡的困境,面临艺人老化、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等危机。
在国外,柬埔寨的高棉皮影戏(SbekThom)和印尼的哇扬(Wayang)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伴随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皮影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越来越凸显。
因此,对皮影戏进行抢救性研究,迫在眉睫。
澧县皮影戏作为湖南三大影戏之一,与长沙湘剧皮影戏、衡阳渔鼓皮影戏在唱腔、演出剧目、剧本特点等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其地域特色非常突出。
早在清代直至民国,澧县就盛演皮影戏。
直到20世纪80年代,澧县仍有大量皮影戏班在演出,极受民众欢迎。
但对这种活态的民间综合性民俗艺术,学者们关注不多,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澧县皮影戏的论著出版,仅有少量论文和《澧县县志》涉及到澧县皮影戏,但大多是介绍性文字,缺乏深入的普查与研究。
因此,对澧县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加以研究,有着重要的民俗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剧本形态来看,澧县皮影戏剧本既有唱词、对白、影人的动作、表情以及部分演出操作动作提示的完全本,也有只简单记录情节梗概,没有唱词、念白等提示的提纲本。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42a4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4.png)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至今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重价值的事物。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维护,更是对人类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一定民族群体的产物。
非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从传统的技艺、民俗活动、民间表演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它们构成了特定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
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非遗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口头传统、实践操作以及社会传播等方式。
其中,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两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家族传承是指通过家族内部的代代相传,将非遗技艺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师徒传承则是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言传身教,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
此外,社会传播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包括节日庆典、庙会活动等社会活动中的表演和展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遗忘。
其次,随着年轻一代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流失也对非遗的传承造成了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与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应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和研究等方式,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3篇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4fd26f3968011ca30091d9.png)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3篇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在哲学中,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换句话来说,要了解一个东西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它是什么。
所以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这堂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
仔细思考这五个字,文化和人类都是大概念的词汇,包罗万象。
可是通过这本书,我对文化人类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或者说更具体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
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什么?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概念,人类是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人,试图形成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可靠知识,既涉及与他们想区别的东西,也涉及他们共享的东西。
而文化学强调对史前史和新近西方文化的研究。
具体来说,文化人类学可以划分为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民族学。
考古学研究物质遗存。
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的说话能力,民族学研究现在的文化。
这些答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文化人类学呢?从共性来说,所有的学科就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生活。
从文化人类学自身的特点来说,文化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文化具有共享性,因为人们分享共同的文化,他们能在社会中良好的生存,并且和他人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共同的身份感而团结在一起。
研究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与社会融合。
二,文化是可习得的,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同的文化。
研究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学习先进的文化。
第三,我们要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具体来讲,我么可以从上面三个分支来考虑如何学习。
首先,考古学研究过去的文化,我们要了解人类文化 ___以及加强对人类祖先的认识。
解读人类文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
![解读人类文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0c5ab29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3.png)
解读人类文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人类文明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所感兴趣并探索的领域。
人类学和文化研究是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解读和研究。
本文将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解读人类文明,从宏观到微观,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元性。
1. 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智慧、知识、技术、价值观念和艺术作品等综合体。
它是人类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习俗和传统。
2.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人类学家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在不同地区发现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遗物,这些遗物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
而文化研究学者则认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由人类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驱动的。
3. 人类学的视角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它致力于深入了解人类的文化、社会结构和语言等方面。
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人类文明被看作是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文化现象的集合。
3.1 文化的定义人类学中对于文化的定义非常重要。
文化是指一群人所信仰、价值观念、习俗、艺术和行为模式等综合体。
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动力和创造力源泉。
3.2 文化的传递与变迁人类学研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传递与变迁。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比较,人类学家可以追溯并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递关系。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受到历史、环境和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3.3 人类学的方法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文明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人类学家可以获取到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从而对人类文明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4. 文化研究的视角文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认同。
它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革过程,探讨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4.1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研究强调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e9e7d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c.png)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非遗传承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强调文化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记忆。
三、非遗传承的现状(一)传统技艺的传承非遗包括许多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这些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进行,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边缘化,许多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口头传统的传承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
这些口头传统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口头传统缺乏兴趣,导致其传承面临困难。
四、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一)后继无人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非遗的技艺和口头传统缺乏兴趣,导致后继无人。
(二)资金不足非遗的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许多非遗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文化冲突与失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常态。
然而,一些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文化失真。
五、非遗传承的路径(一)政府支持与立法保护政府应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为非遗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二)教育传承与普及知识将非遗引入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非遗,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db9593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c.png)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一章:引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现象,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人类学从传统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人类学视角下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二章: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人类种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文化的传承是指从前辈到后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传递。
文化的传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家族、血缘、亲缘关系等集体群体的传承,另一类是基于个体与社会交互的传承。
同时,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和社会发展、文化演变、人际关系等都密切相关。
文化传承的特点是多元的。
对于不同的文化群体来说,文化传承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不同。
比如在中国,春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通过亲友拜访、赠送礼品、吃饭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承。
在日本,桜花季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走到花海中,欣赏樱花盛开的美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主要包括文化差异、社会地位、教育、社会化等。
这些因素对于文化传承的方式和内容都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这种信念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很深厚,在文化传承中也有巨大的作用。
第三章: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指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造和发展。
文化创新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每个时代的文化创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的方式和内容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异。
文化创新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文化创新的特点是多样化。
不同的文化群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创新文化,这种多样性体现了文化的自由和包容性。
比如,在当下的日本动漫和漫画文化中,影响着全球亿万观众。
这种文化形式的走红,说明了文化创新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层面。
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新,而在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又会影响传承文化的意义和内容。
人类学的物质文化研究-提纲
![人类学的物质文化研究-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dac1ae6a856a561253d36f6c.png)
物质文化:因人类克服自然并借以获得生存而产生,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全部物质成果,从衣物质文化只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分类指标,并不必然表明物质文化与其他文化可以相互分离。
: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的是技术文化的层面,还包括其他如人对自然的设计等非涵盖的是物质文化的内容,指一个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生计方式,可表现在该民族生产和生的研究,∴它的总和。
具体表现为一定共同构成人类遗interpretation:被认为是知性上的努力。
任何物质制品都是人类劳动将自然物转化而来的。
∴得研究物品的质地、形态、性质、技术因素以及存在状态和功能分析等。
其中,技术文化的分析和功能的分析占更突出地位。
对物品物品作为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物,对于认识物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有意义。
物质文化背后总隐物品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任何物品都能完美地展现其意义,使意义能被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
如生产工具在质地、结构、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持相同或相似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主要关注:前工业社会的诸种生计类型,其中食物获取方式、经济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生计方式的差异,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社会,其物质文化面貌不同。
即经济文化类型决定工具:主要指为实现生产目的而采用的各种物质手段,是人类本能的延申。
广义的工具包括任何物的制造总体现一定的技术水准,技艺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传承,一方面表现为不断创如农作物的原产地和传播、食品的构成、获取方式、加工方式、享用方式、仪式、饮食器服饰的功能:御寒、避暑,区别男女、分贵贱、美身材等,区分场合、职业、个人身份地服饰体现:强烈的社会性与习俗限制。
每个社会都以一定的服制和审美要求对服饰加以规人类学研究:服饰消费、个性化服饰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动以及服饰的认同和自我意识等交通不仅为满足往来和交流的需要,在很多社会里还是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或象征。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6ceb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c.png)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非遗传承的文化人类学基础文化人类学以人类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注重文化传承、发展及变迁的过程。
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过程受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指导。
非遗的传承涉及到文化认同、社会记忆、口传心授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这些概念和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非遗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非遗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非遗传承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非遗传承人才的断层、资金匮乏等问题也是制约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
四、非遗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为非遗传承提供法律和资金支持。
其次,应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使非遗得以代代相传。
同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为非遗的传播和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五、文化人类学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文化人类学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非遗的实际情况,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文化人类学可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文化人类学还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理论支持,指导非遗传承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24b0d30f915f804d2b16c19f.png)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2、中国饮食文化与美学3、饮食之道: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4、中国饮食文化遗产中“品尝”的人类学解释5、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6、中国饮食文化概论7、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8、中国饮食文化史9、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10、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11、东食西渐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12、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13、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14、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15、解读不尽的中国饮食文化--读《中国传统食俗》16、中国饮食文化在语言中的折射——以“吃”字为例1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农事观1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人文社会课程的探讨——以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为例19、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20、中国饮食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众多专家热议《舌尖上的中国》二、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大全1、《说文解字》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 --《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三2、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3、中国饮食文化根本之道4、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行为与整体橱柜设计5、《三礼》与中国饮食文化6、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7、第三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盛况与台湾饮食文化观感8、诗味与中国饮食文化9、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10、"后非典时代":SARS事件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的现实与历史意义11、《尚书》与中国饮食文化12、中国饮食文化史13、中国饮食文化思想14、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5、通过菜名翻译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简论——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16、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思考17、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18、涉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19、中国饮食文化民族性特征概说(续2)20、关于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的探讨三、热门中国饮食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之传承与嬗变——以河内民间小吃为视角2、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3、筷子与中国饮食文化(上)4、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5、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日常食俗的影响6、论中国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问题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探析8、“食”中传情,“餐”中表义——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国饮食文化及其社会意义9、《齐民要术》与中国饮食文化10、高职院校《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改革的探索11、甜酸苦辣咸——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12、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13、北京奥运会与中国饮食文化传播14、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力作——《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读后15、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在防治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16、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分析17、第三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台湾观感18、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法初探19、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20、天府之宴——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四、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和发展趋势2、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4、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5、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6、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8、中国饮食文化的生成机制9、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年的省悟10、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11、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12、中国饮食文化史1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14、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15、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16、中国饮食文化的艺术魅力17、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技巧——从中国式菜名的英译谈起18、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探析19、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20、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五、比较好写的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1、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五) 从学者精著中体验丰美的盛宴——评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五)——从学者精著中体验丰美的盛宴——评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4、清代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内容及途径5、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的发展6、论中国饮食文化——以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为例7、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8、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9、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10、中国饮食文化的体验设计探析11、文学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探析12、中国饮食文化论略13、从"功能对等"谈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14、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15、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16、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1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18、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19、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幅长卷——评《中国饮食史》20、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中式特色餐具设计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f90b0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1.png)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作为文明积淀的独特产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更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那些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无法触碰但却深深根植于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中的无形文化元素。
这些遗产通常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工具、实操等知识或技能。
其具有时间久远、种类多样和独特的传承价值。
三、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文化人类学以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变迁为宗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互动和人类行为模式的体现。
它关注的是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深层次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 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艺、民间舞蹈等通过家庭内部的代代相传得以延续。
2. 社群传承:某些节庆活动或民间习俗,需要社群共同参与和维持,这种社群性的活动促进了文化的共享和传承。
3. 教育传承:现代教育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等通过课程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4. 数字化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样,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出现断层。
人类学研究与文化理解
![人类学研究与文化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730b9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5.png)
人类学研究与文化理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表现、人际交往等方面。
而要深入了解这种差异,就需要借助于人类学研究,从中获取更为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一、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综合学科,用以探讨人类的不同方面和相互关系。
主要分别为文化人类学、物质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人类学,其中文化人类学研究主要是关于对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研究和解释。
此外,人类学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不涉及价值判断。
二、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和历史的新方式。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
因此,人类学研究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类学研究与文化理解的关系文化理解是人类学研究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要尽可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人类学家通常通过实地考察、个案分析和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来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或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从而帮助在此方面的研究井井有条。
四、人类学研究的例子人类学研究的例子非常丰富,这里只举几个例子:1.人类学家Mary Douglas的研究表明,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面对食物时的态度,往往会将食物分为“纯洁”和“污秽”的两个极端,而其他文化则没有这种划分方式。
这种研究帮助人们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差异有多么显著。
2.人类学家Franz Boas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用语的理解、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领域存在很多差异。
这也为研究文化差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3.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人类,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历史变迁。
文化多样性人类学对于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文化多样性人类学对于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https://img.taocdn.com/s3/m/48a7d09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f.png)
文化多样性人类学对于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社群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
人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专注于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且倡导对于这些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多样性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鼓励我们尊重并保护这些差异。
一、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学的关系文化多样性可以理解为世界上各种文化形式的共同存在,它们各具特点、纷繁复杂。
而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人类的行为、观念、价值等等方面。
因此,人类学和文化多样性紧密相关。
在人类学所研究的过程中,人类学家们采用了多样的方法来促进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调查、述事人口、田野调查以及观察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社会组织、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这一过程,人类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多样性所体现的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文化形式,它们以不同的代表性因素来区分,例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行为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研究文化多样性,我们能够意识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在这些差异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智慧。
同时,文化多样性还有助于打破偏见和歧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与互相尊重。
三、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多样性人类学意味着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去审视和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使得这种差异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和机遇。
首先,文化多样性人类学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的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调解和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例如,透过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将这些共性用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合作,从而建立世界各地的友好关系。
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c2d9ac8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0.png)
收稿日期:2020-01-04基金项目:2020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东“唐诗之路”乡村景观遗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20JC080作者简介:王海霞(1978-),博士,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与环境艺术设计。
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王海霞(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论模式。
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与客源地、民族文化认同、舞台原真性、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要点,同时结合国外的研究案例对我国非物质论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文化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维护人类文化遗产和族群的多样性的人类学目标。
关键词:人类学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0)03-0107-06 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明和价值理念,文化遗产的消亡意味着一种古老文化的遗失,这对人类文明将是永久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各国的关注。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200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可持续发展,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具有特殊价值的遗址、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与概念也被逐步完善,遗产的内容更加大众化,分类也越来越多,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民间”到“民族”,从“国有”到“社会、社区拥有”,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涉及人类文化各个范畴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