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合集下载

任弼时的﹃三个绰号﹄给我们的启示

任弼时的﹃三个绰号﹄给我们的启示

任弼时的﹃三个绰号﹄给我们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2年第9期任弼时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在我党历史上丰功卓著。

在世时,任弼时有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和“党内的妈妈”。

应当说,这“三个绰号”是一面镜子,刻画出任弼时的革命情怀和优秀品质,更彰显出其崇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以对党的事业如“骆驼”般的无限忠诚,以对党的新生力量如“被子”一样的温暖,以对革命同志如“党内妈妈”般热情周到,不仅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品格和魅力。

反观当下,有的领导干部早已淡忘了“骆驼精神”,争待遇、搞特殊,生怕多出了力、少拿了钱、当不了官;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嘴上说群众是主人,却漠视群众利益,甚至为谋求升迁不惜损害群众利益。

如此种种,不仅与共产党员的标准格格不入,更败坏了党风和政风,割裂了党群干群关系。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各级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始终对党的事业任劳任怨、立场坚定,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出力、真出汗,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绊,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从而无愧于“公仆”的神圣称谓。

“做官先做人”。

领导干部要有像“被子”般的胸怀和品质,要以为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对待年轻同志关键时刻拉一把,有护才之胆、识人之智,让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实人”不吃亏,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同时,领导干部要从党的事业出发,像任弼时一样关心别人,谅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予“党内妈妈”般的温暖,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一种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摘自人民网)。

任弼时:初心不改的骆驼

任弼时:初心不改的骆驼

任弼时:初心不改的骆驼作者:毛胜来源:《湘潮》2018年第11期任弼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言说起任弼时,人们通常会想起他的“骆驼精神”。

这是任弼时英年早逝后,叶剑英有感于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崇高品格,在《哀悼任弼时同志》一文中最早提出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任弼时是党和人民的骆驼,而且是初心不改的骆驼。

他在年少时,就忧虑民族的前途,关心国家的发展,牵挂百姓的疾苦;16岁参加革命后,更是三十年如一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长期抱病担负繁重工作,直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任家新屋。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任弼时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在青少年时期就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更是深恶痛绝。

1915年2月,还在序贤初等小学四年级学习时,他就在作文《拟御侮之策》中写道:“今者,日本欲夺我土地、财产,我国不让,将有一血战。

惜吾国缺少兵炮,然吾国地广物博胜于日本数十倍,人人若有卫国之心,即有御侮之策也。

”不久,任弼时针对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下令各省严禁抵制日货,又写下《国货宜维持》一文,指出:“自古以来中外不交通,故未闻有用外货者。

至近世,交互市,设有汽车、汽舟,而洋货入口,使吾国卖之,以夺吾国之利权,以至外货畅销国货滞销。

今日欲提倡国货以挽利权。

若勤加研究精良向外转运,庶可保本国利源夺外人利益。

能如是维持,则国家何患不富,富则何患不强乎?”这些朴实的文字,彰显了任弼时的拳拳爱国之心。

正因为爱国,任弼时早就确立了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据中学同学萧劲光回忆,1920年暑假,他与任弼时一同留在学校,寻找毕业后的出路。

任弼时对同学们说,“虽然社会职业的大门,对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是紧闭着的,但凭一技之长,也不难找到一条出路。

革命家故事)

革命家故事)

革命家故事)1、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坚强毅力。

青年时代,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格调不高的东西。

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2、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一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凡与任弼时同志一道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钱多,三怕麻烦别人。

3、1949年11月,董必武同志因公去南京,几位随员想把一辆进口小车要来带回北京。

董老知道后严肃地提出“三个不许”:“不许向地方要东西,更不许以我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活动,不许接受礼物。

”从此,这个“约法三章”便成了董老和董老身边工作人员自律的座右铭。

4、陈毅元帅平时非常痛恨假公济私。

在父母回四川老家时,他对陪送人员提出“三不要”:把两位老人直送我妹妹家,不要惊动省委;找普通民房住,不要向机关要房子;老家事宜自行解决,不要向国家伸手。

5、1958年,陶铸在广东期间,一次去粤北检查工作,有位县领导给他大摆酒宴,陶铸十分恼火。

从此,他每到一处,约法三章:不准请客,不准迎送,不准送礼,为人民树立了一身清白、廉洁奉公的榜样。

6、一次,彭德怀元帅因公路过南京,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在家宴请他。

席间,彭总发现许世友招待他的只有炒豆芽、土豆丝、烧豆腐、炒肉四样菜时,十分高兴地说:“我们都是…出家人?,都应该爱国家之财,爱人民之财。

管…公?的人要牢守三条:第一自己不贪,第二不给人家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

有这三条,才能保得住这个…公?!”7、革命家的“三字歌”,或明志,或自勉,或自诫,或自励,朴素无华,耐人寻味,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正是由于革命家始终以自己的“三字歌”克己自律,引言领行,做人才言正行端、光明磊落,做官才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博得千古美名。

作为当代共产党人,应当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勤政为民,清正廉洁。

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作者:宗言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11期宗言任弼时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叶剑英曾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作为党的最早的领导人之一,任弼时较早就关注并强调要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

1925 年6 月,他就曾撰文指出:“我们要知道,革命事业的成功绝非纸上宣传的力量可以做到,少不了要亲自深入群众,与革命的群众接触而明白他们的心理和需要,且指导他们应进行的组织和活动的工作,注意取得民众的大多数。

”他分析“若是不去注意群众工作,只凭主观要暴动,硬把一切斗争变成暴动……便是极大的错误。

……由这样而引起无产阶级及暴动民众的极大牺牲,直等于革命的罪过!”为了在群众斗争中加强团的组织,特别是加强工人中团组织的发展,他要求团员要在工农群众中积极开展工作,要与工农多交朋友。

他要求“每个支部必须找出许多公开组织群众的方法,……并且要抓住每一个公开活动的机会,将我们秘密的工作与其联系起来,以吸引广大的群众,扩大党的影响。

”在民主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任弼时不仅注意联系和动员群众,而且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他说:“只有把关系到群众利益的事情做好,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息息相通的。

”1935 年1月,任弼时在湘鄂川黔省委召开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谈到给群众分田地的问题时说:“在分好了田的地方,应即进行分山、分鱼塘和房屋的斗争,并应进行查田运动。

……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土地问题正确解决了的地方,群众积极性要高些,各项工作都有成绩。

”任弼时始终要求党的干部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生活。

代表劳动群众利益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行动中。

“一定要把握住少发空话多做实事,反对没有内容而只有形式的各种小组,减少那些乱动员消耗老百姓的做法,一定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3篇党史红色小故事

3篇党史红色小故事

3篇党史红色小故事第一篇:彭德怀回乡调查显风骨1961年10月30日,彭德怀从北京出发前往湖南湘潭老家,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农村调查。

他秉着谦虚、朴实的态度,深入农村,根据详实记录查访核实的资料,汇总成调查报告。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闲居于北京西郊吴家花园住地,一边劳动,一边在中央党校同志的帮助下,阅读马列主义经典。

经过两年学习,他看到中央采取措施纠“左"农村形势有所好转,便想到农村看看实际情况。

1961年9月19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到农村做调查研究。

10月下旬得到毛泽东同意后,中央办公厅给彭德怀派了临时秘书金石,协助他调研、整理材料。

1961年∏月3日,彭德怀一行人抵达家乡湘潭乌石大队为民生产队彭家围子。

彭德怀到家后,附近的亲友、邻里、干部等陆续来访,有的送来关心和慰问,有的反映“大跃进”中刮“五风”的情况,有的诉说生活现状,彭德怀都热情接待。

针对群众反映最多的“能否分田到户”“刮‘五风’问题”“反右倾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同时鼓励大家振作精神,团结起来,做好工作。

据秘书统计,当时的来访者累计约2000人次。

彭德怀坚持步行到社队听取干部介绍情况,深入农户收集材料、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审定了五份调查材料。

湘潭县乌石公社金星大队的增产报告提到,生产队增产源于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干部作风好,工作抓得紧,同时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乌石公社乌石大队的调查材料,肯定了大队1958年以来修筑水利的成绩,也反映了在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粮食减产、“五风”严重、群众思想混乱、生产情绪低落等问题。

针对南谷公社陈蒲大队粮食产量减少、征购任务重的情况,调查组专门写了材料, 向公社和县委反映。

在走访时,彭德怀还交代大队干部不要掺假,“我们配合你们一起来调查,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金星、新坪、乌石三个大队的手艺工人调查和花石区黄荆坪集市贸易情况调查中,彭德怀提出正确发展手工业和恢复集市贸易,能“起到活跃农村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便利群众生活”的作用,但也要加强管理。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作者:史全伟来源:《湘潮》2019年第10期任弼时说,要培养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种很细致很精巧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所谓的领导艺术,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在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任弼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坚持原则,对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敢于坚决且有策略的斗争;他头脑冷静,作风实在,善于正确解决复杂的重大问题;他注重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他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工作细致,善于倾听,同志们都愿意接近他,向他倾吐心声,对他的批评也心悦诚服;他既能坦率诚恳地批评别人,又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为其他同志更深刻地进行自我审视作出表率。

胡耀邦曾赞叹道:现在我们党内找不出一个对弼时同志人品上有意见的。

任弼时堪称共产党人的明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明镜。

狱中斗争要讲究方法任弼时曾两次被捕。

在狱中,他不仅坚贞不屈,头脑冷静,有勇有谋,还鼓励被捕的同志要坚强,指导被捕同志对敌斗争的策略,从而使同志们能以正确的方法应对敌人的审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狱中的生活。

1928年10月,任弼时在南陵被捕。

敌人反复提审,均无隙可乘,于是施以“踩杠子”刑,任弼时坚不吐实。

在狱中,他言行谨慎,除了帮助普通狱友分析案情,很少同政治犯交谈,也从不翻阅任何政治书籍。

与任弼时关押在一起的,除南陵一起被捕的同志外,还有在芜湖被捕的柳湜和戴映东。

柳湜时任中共安徽省临委秘书,戴映东是芜湖市党的区委书记。

当时,年轻的柳提已被敌人查获证据,但他坚贞不屈,毫不妥协,常常怒斥敌人,总想着马上冲出监狱。

任弼时告诫他不要急躁,如果没有冲出去的条件,就要有坐牢的准备,利用坐牢的时间学习革命理论提高自己,避免过“左”的做法,争取早日出狱。

任弼时不同意一些同志由于受急躁情绪支配,受审讯时发脾气大骂国民党,认为这样于事无补:“你不承认是共产党,这一骂就变得承认是共产党了。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作者:柏婷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任弼时虽然在建国初期即英年早逝,但他是中共党内一贯倡导和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任弼时一生的工作状态、对理想的追求被党和人民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

“忠”“实”“公”“正”“智”是“骆驼精神”的主要内涵,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对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任弼时;骆驼精神;现实启示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出现的“塌方式”腐败现象令中央高层以及全国人民触目惊心。

案件曝光之后,许多人在思考:我们的党员干部是怎么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精神到哪里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及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要靠党纪国法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靠党员自身的自省和自我约束。

在党员自省和加强自我约束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榜样,才能够让党员有所参照。

任弼时是中共党内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他的“骆驼精神”有口皆碑!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将其作为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精神典范!一、任弼时“骆驼精神”的由来任弼时逝世后,叶剑英元帅在悼词中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叶剑英第一个称颂任弼时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骆驼给人的印象是:第一,任劳任怨。

在沙漠里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还要负重到达终点。

第二,品性忠诚。

骆驼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忠诚,忠诚于主人,忠诚于使命。

任弼时:惊险的赴俄之旅

任弼时:惊险的赴俄之旅

任弼时:惊险的赴俄之旅【摘要】任弼时:惊险的赴俄之旅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旅程。

起初的准备让他备感紧张,但踏上俄国土地后,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面对未知挑战时,任弼时勇敢地克服困难,展现出坚韧与勇气。

与俄国人民友好相处,使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探索俄国文化和历史时,任弼时领略到了不同国家的风情与魅力。

任弼时:惊险的赴俄之旅总结,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也充满了美好与收获,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关键词】任弼时、俄国之旅、准备、挑战、友好、文化、历史、总结。

1. 引言1.1 任弼时:惊险的赴俄之旅任弼时,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曾经历过一段惊险的赴俄之旅。

这次旅程不仅使他深刻地体验到了外国文化的魅力,也让他面对了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任弼时在俄国的土地上踏上了一段充满荆棘的旅程,但最终却收获了难得的友谊和珍贵的经验。

这次旅程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机会。

在探索俄国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任弼时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结识了许多俄国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起初的准备"起初的准备"这一部分是讲述任弼时在准备赴俄之旅时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

任弼时对于这次前往俄国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因此他在准备阶段非常认真和细致。

任弼时开始研究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他阅读了大量关于俄罗斯的书籍,浏览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任弼时准备了必要的行装和装备。

他购买了适合俄国气候的衣物和鞋子,准备了旅行所需的行李和文具用品,确保自己在旅途中能够万无一失。

任弼时还学习了俄语,以便在俄国生活和交流。

他积极参加俄语培训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做好准备。

任弼时在起初的准备阶段做足了功课,为自己的俄国之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也为后续的旅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弼时与保密工作的故事

任弼时与保密工作的故事

任弼时与保密工作的故事说起任弼时与党的保密工作,无论是他的战友,还是他的亲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五大书记”中,他既是分管此项工作的行政领导,又是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更是一位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先行者。

帮助陈琮英做“交通”1926年3月11日,风华正茂的任弼时挑起了团中央书记的重担。

这时,一别6年远在湖南的“童养媳”陈琮英也由组织派人把她接到了上海,与任弼时幸福结合。

上海是热闹繁华的大都市。

置身十里洋场,绰号“小麻雀”的陈琮英常自感低人一等。

她,又矮又瘦,一副乡村妇女的打扮,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与街头时髦的少男少女相比,不免显得有些土气。

对此,任弼时不但不嫌弃,反而觉得这是做秘密工作的有利条件。

他征得组织的同意,根据陈琮英的条件,给她安排了一份合适的工作:“现在,党中央领导人都隐蔽在上海工作。

我出去活动不方便,正需要人帮助哩!你这身打扮敌人不注意,正便于工作。

你就帮我送信,担任交通员吧!”为了使陈琮英尽快进入角色,任弼时一面帮她补习文化课,一面给她传授保密工作技巧。

他说,出门要沉着机智。

遇有敌人盯梢,不要慌慌张张往家里跑,不然,会把敌人引上门来;要弯来绕去,跟敌人捉迷藏,设法甩掉“尾巴”;万一有人盘问,你就装迷糊,说自己是乡里人,什么也不知道!对一些日常小事,任弼时也谨言慎行,从旁启发和培养她的保密意识。

有次,陈琮英听说大妹培月到了上海,住在堂叔任理卿家里,急着想去看她。

任弼时却不急,耐心开导她说,去看大妹、叔父是应该的,但现在去不得,要寻个机会。

后来,组织上安排任弼时搬到别处居住。

搬家前夕,任弼时对陈琮英说,现在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马上去见大妹。

“为什么不等搬好家后再去呢?”陈琮英觉得奇怪。

任弼时启发她说:“搬了家就不便去了。

因为万一遇到有人盯梢,新的住址被人发现,就会发生麻烦。

今天去,就是有人发现了,明天就找不到我们了!”在任弼时的帮助下,陈琮英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直至晚年,仍战斗在保密工作岗位上。

任弼时:做党和人民的“骆驼”

任弼时:做党和人民的“骆驼”

任弼时:做党和人民的“骆驼”作者:王科鲁从阳来源:《群众》2020年第24期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共有4名中央委员全票当选,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

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他30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叶剑英曾这样评价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凡人之生,宜有爱国之心”1904年,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10岁左右时,他在一篇题为《爱国说》的文章中写道:“凡人之生,宜有爱国之心。

何也?因身与国家大有关系,故宜大家保存。

有战事宜以勇敢之心御之,勿徒多以自谋口腹自得安居而已。

”1915年,任弼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是他求学生活的重要转折。

从乡间来到城市,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学识也不断增长。

在《说国民之义务》一文中,他再次写道:“人民宜有爱国之心,而为国家尽义务。

义务为何?一曰服兵役,以免外国侵夺也;一曰务教育,以启迪智能也;一曰定法律,以维秩序也。

此三者均不可缺。

”此时,他年仅12岁。

他参加游行、宣传等爱国活动,积极寻求救国之路。

受当时“工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任弼时希望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振兴中国。

1918年任弼时高小毕业,心中的抱负是“吾志习工业,以图工业振兴,改良制造”,立志工业救国。

此后,任弼时考入长沙私立明德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斗争中,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的任弼时,将拯救祖国、改革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得知长沙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并在听了关于苏俄十月革命和苏俄国内状况的介绍后,他欣喜若狂,产生了对苏俄的向往。

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和“三怕”家风

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和“三怕”家风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无不任劳任怨,一生为党和革命无私奉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被称为党和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就是其中的典范。

任弼时1904年出生于湖南汨罗一个书香世家,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开明的家庭氛围铸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

青年时期,他爱国、勤劳、自立、自振的思想火花粲然于笔端,在忧国忧民的困惑中不懈地追求富国强民的出路;在异国他乡,他孜孜不倦地汲取革命的理论经验;在革命路上,他勤勤恳恳,三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工作,不计地位、名声,不顾严重病情……他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是有尽头的,但任弼时以实际的言行凝铸成的革命精神永不磨灭。

他那为人们所熟知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被当作他们家的“传家宝”,在后辈中代代相传。

一、乌鸟私情,舐犊情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家人相亲相爱,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楷模,于国而言,任弼时是党和人民的“骆驼”,于家而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在一纸纸家书中,他用真情传递真情,在字里行间倾诉着、传递着对家人的爱,串起了家人之间的感情,谱写了“乌鸟私情,舐犊情深”的优良家风。

“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远离家乡,为人民事业奔波的革命者而言,最难割舍的是对家乡亲人的眷恋。

1921年,年少的任弼时准备启程北上,追寻光明的前途。

临行前,他给父亲寄去了一封家书,表露了自己收到家书的欢欣,倾诉了不能陪伴在父母身侧尽孝的无奈。

对于无法常伴父母身旁,为双亲分担家庭重担,任弼时始终心怀不安。

他在家书中向父母许诺:“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

”然而,前路漫漫,身为有志青年,他又怎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呢。

任弼时毅然写道:“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对于父母,唯有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

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任弼时的初心路

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任弼时的初心路

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任弼时的初心路作者:曹春荣来源:《世纪风采》2019年第09期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是总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抱负与历史担当后,得出的精辟论断。

任弼时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他由热爱祖国、崇尚民主、反对外族侵略,迅速成长为自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终生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奋斗不已。

回顾他的初心路,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任弼时革命功勋与高尚品格的了解,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找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并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认识,进而更自觉地践行这个初心和使命。

任弼时走上革命路,始于爱国。

任弼时爱国,起初是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外族侵凌的刺激,以及新思潮、新观念的启迪。

他的家乡湖南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风光秀丽、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有爱国诗人屈原的诸多遗迹,有北宋名相范仲淹题记的岳阳楼,有千帆竞发的汨罗江,有奔腾东去的长江。

他的家庭堪称书香门第,父辈中不乏知识分子。

其父任裕道思想开明、性情温和、教子有方。

任弼时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描红识字、绘画刻章,给他讲屈原忧国忧民、岳飞精忠报国、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任弼时就在如此美好动人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熏陶下,开始启蒙。

有了这样的童子功,小小年纪的任弼时养成了勤读善思的良好习惯。

当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争民权、谋自立、兴科学、办实业的风气吹遍三湘大地,新学深入民间,民主主义思想渗入课堂。

任弼时很快接受了这些新观念的洗礼,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在小学初级阶段的作文中,他表示要效法孔子以教人求治国,要自立以“有益于世”,认为“若一家能自立,则保一家。

由家而县,由县而省,由省而国”。

他从“国藉人而成立,人藉国而保存”的事实出发,指出“人必有爱国之心”,而“爱国必先合群,合群必先爱群”。

若无爱群心,“必每受外人之压制”,这也是造成吾国之弱的重要原因。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党的作风建设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党的作风建设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党的作风建设【摘要】任弼时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根据地党建工作,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任弼时;湘鄂川黔根据地;作风建设任弼时作为党中央代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委,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既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更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任弼时曾留学苏俄,专门研究了几年马列主义理论,并系统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他在创建根据地问题上,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与湘鄂川黔边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革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在建党、建政、建军、群众工作、土地革命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指导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根据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任弼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后面临如何行动的方针问题。

为此,第二天,任弼时给中革军委的电报提出:“以目前敌情及二、六军团力量,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这个意见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下的中央及中革军委却不同意这个建议,并多次电示要红二、六军团分开活动,并强令红六军团向敌人力量强大的湘西南凤凰、乾城地区进军,而任弼时则顶住巨大的压力,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红二、六军团集中行动,并发动湘西攻势,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湘西北永顺等地进攻,建立了根据地。

谦虚谨慎勇于担责的任弼时

谦虚谨慎勇于担责的任弼时

谦虚谨慎、勇于担责的任弼时史全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任弼时耐心、谦虚地听取干部、群众的汇报和意见,和风细雨地教育干部,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留下了不少佳话。

耐心、谦虚地听取干部、群众的汇报和意见任弼时说,自己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判断出来的。

“小事”从何而来?任弼时一贯的做法是,耐心、谦虚地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

不管你是反映情况、倾诉苦衷或提出建议,也不管你讲得正确与否,自己事先是否知道,他总是认真听取,不会轻易打断你的话。

这既是任弼时的工作作风,又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

丁玲回忆说,她到延安和任弼时初次相识时,觉得他样子蛮严肃,两只眼睛很有神,两撇短胡子,很有威风。

可一接触,却发现他非常平和,很容易就接近了。

他们从各自曾经就读的长沙明德中学、周南女中谈起,谈到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海阔天空,什么都说。

任弼时喜欢提问,而且根据讲话对象所讲的内容一再提问。

丁玲比较单纯,在任弼时面前更是什么顾虑都没有,就把心里话都很坦然地讲出来了。

1938年,康生曾说:丁玲如果到党校来,我不要她,她在南京被捕的那段历史有问题。

有人将这话告诉了丁玲,丁玲很生气,就给当时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写信,让康生拿出证据来,并要求组织上做出结论。

不久,任弼时找丁玲谈话。

同过去一样,任弼时发问,丁玲一一作答。

他们像聊天一样,谈得很仔细。

丁玲当时一点没感觉到任弼时是在审查自己,更不知道是组织上委托任弼时来做这件事的。

后来,中共中央组织部对丁玲的这段历史作了结论,陈云、李富春亲笔签名。

结论作得很好,丁玲非常感激。

大革命时期即到苏联工作的师哲,从1930年起几乎每年都到共产国际去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要求回国工作,但每次都被应付了事。

1938年,他找到新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任弼时,一口气汇报完十几年来在苏联的情况和问题,最后提出回国工作的要求。

和以前大不相同,师哲的讲述不但一次都没有被打断,任弼时还当即找来共产国际干部处处长核实情况。

任弼时在江西的峥嵘岁月·湘赣篇

任弼时在江西的峥嵘岁月·湘赣篇

宋毅军任弼时在江西的峥嵘岁月·湘赣篇1933年5月中旬,任弼时被调离苏区中央局。

6月中旬,他到达湖南和江西交界的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同年12月,接替蔡会文兼任省军区政治委员。

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军区政治委员,他在从1933年6月到达湘赣苏区至1934年8月奉命撤离、先遣长征的14个月里,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开展建设巩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积极策应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左倾错误指导者“认为执行极左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而派到湘赣工作的”,实际上是“打毛排弼”地处井冈山麓的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相隔赣江,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西翼。

当年毛泽东、朱德会师井冈山,就在这一带首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一套包括建党、党军、建政的正确经验,树立了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1931年7月派王首道、张启龙、甘泗淇等去湘赣苏区工作时,任弼时曾代表中央局与他们谈话,交待政策。

湘赣省在以王首道为首的省委领导下,分配土地,建立红八军,扩大地方武装,到1932年11月全省第二次党代会召开时,根据地扩大到11个县和1个中心县委,面积纵940多华里,横1070多华里,人口89万;全省有党员3万、团员2万多,武装力量13700多人,其中主力红八军辖3个师5000多人。

那么,任弼时为什么被调到这里工作呢?后来,他在延安整风时说,自己是被博古、洛甫等“认为执行极左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而派到湘赣工作的”,原因是“不拥博,不赞成(福建)省委是路线错误,以及《什么是进攻路线》的文章的态度。

”这是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江西苏区4个月后发生的事。

中共临时中央原来留在上海,由于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政策,组织屡遭破坏,处境日益险恶,在上海难以立足,于1932年冬不得不分批迁入中央苏区。

1933年1月,博古等主要领导人抵达瑞金。

先是将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合并,开始仍称苏区中央局,约6月间改称中共中任弼时. All Rights Reserved.上半月央局,总负责人是博古。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党的作风建设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党的作风建设

任弼时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党的作风建设【摘要】任弼时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根据地党建工作,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任弼时;湘鄂川黔根据地;作风建设任弼时作为党中央代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委,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既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更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任弼时曾留学苏俄,专门研究了几年马列主义理论,并系统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他在创建根据地问题上,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与湘鄂川黔边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革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在建党、建政、建军、群众工作、土地革命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指导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根据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任弼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后面临如何行动的方针问题。

为此,第二天,任弼时给中革军委的电报提出:“以目前敌情及二、六军团力量,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这个意见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下的中央及中革军委却不同意这个建议,并多次电示要红二、六军团分开活动,并强令红六军团向敌人力量强大的湘西南凤凰、乾城地区进军,而任弼时则顶住巨大的压力,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红二、六军团集中行动,并发动湘西攻势,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湘西北永顺等地进攻,建立了根据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弼时优良作风故事集锦1、整个生活呈渗透着原则牲任弼时同志的整个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他在北京养病的时候,常到景山散步。

他的身体不宜走远路,警卫同志建议从一个较近的小门进去,这个小门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

他拒绝了走小门的建议,说:“这是园里的制度,我们不能破坏。

”有一次,他妹妹从湖南到北京看他,临走时,请他写封信给湖南省委,给他丈夫介绍一个工作。

他认为这样做不合组织原则,断然拒绝了妹妹的要求。

弼时同志的生活十分朴素:他住的房子临着大街,车马喧闹,很不宜休养。

同志们给他找了一个比较适宜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他说:“那个房子驻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

”一直到他逝世,房子始终没调换。

公家发了东西,他总要问问,是按制度发的,还是同志们特别为他要求的,如果是同志们特别要求的,他就耐心地批评:“凡事不能超过制度,我们一丝一毫不能特殊。

”2、循循善诱的长者任弼时不论对干部,还是对平民百姓,从不摆架子,都是虚心相待。

他同人谈话,总是以商量的口气、平等的态度,就是对犯了错误的人,也很少指责,而是讲清道理,指出错误所在和改正的办法。

他那和蔼可亲、以诚相见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刚到中央苏区时,战士们不认识他,有一次,他让一位战士教他刺杀,那位战士教了几次,见他动作不准确,就竖眉瞪眼地批评他:“乱弹琴,像你这样还能刺倒敌人?”弼时虚心接受,认真听从教练.当他的动作稍有进步,那战士又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长进很大,照这样下去,肯定是一个模范赤卫队员!”过了一会,通讯员跑来喊:“请首长去开会。

”他一问,才知道这学刺杀的人是中央组织部长任弼时,脸一下涨得通红。

弼时同志却大笑着说:“你不仅是个模范战士,还是一个好教练员!”弼时善于接近群众,更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延安时,有位来访者同他谈边区工作中的问题,他一边仔细地听,一边认真地记,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那人看弼时那样重视他的反映,兴致勃勃地说了两、三个小时。

他说完后,弼时耐心地告诉他,哪些问题已解决了,哪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条件解决。

那人一听,他谈的问题弼时早已知道!有的比自己了解得还清楚。

他很抱歉地说:“你都知道了,怎么还让我浪费你这么多时间呢?”弼时说:“不!多听听对工作有帮助……”那位同志明白了:他不愿冷淡下面同志提意见的热忱,他希望从一百句话中听到一句有用的话。

他对人是多么注意循循善诱,又多么平易近人啊!3、“不要把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1947年,国民党军队向陕北发动进攻。

党中央撤离延安,解放区的学校也开始转移。

那时,任弼时的女儿远志在中学读书,远征在小学读书。

有些同志考虑到她们年岁小,随部队夜行军有困难,就建议让她们跟着妈妈一起走。

任弼时不同意,大家说服他,他却意味深长地说:“还是让她们锻炼一下好,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

”远志、远征按照爸爸的意见,打起背包,和同学们一起出发了。

一次过河,远志扭了脚,疼痛难忍。

由于行走不便,她在夜里掉队了。

夜色沉沉,举目无人,16岁的远志鼓足勇气,追赶远去的队伍。

当她爬上一座山时,忽然心里一震:前面不远处有个人正缓慢地走过来。

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只见来人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不知是手枪还是手榴弹。

远志望了望身边的悬崖,“如果是敌人,就和他们拼了,万不得已,就跳下山崖……”相距只有几步远了,远志大喝一声:“你是谁?”来人被突如其来的喝问镇住了,但一听是女孩子的声音,立刻认出了她:“你是远志:”来人是医院的管理员。

他收起手榴弹,带着远志赶队伍去了。

4、一只“小老鼠”撤出延安,后来党中央转移到陕北米脂县。

在那里,任弼时受毛主席的委托,研究土改问题,协助毛主席制定有关土改的方针、政策。

一天,任弼时在他的住处和村干部研究开会斗地主、分田地的事儿。

他的孩子远远跑进屋里说:“爸爸,我也去斗地主!”任弼时说:“好,这是受教育的好机会。

”他让村干部把远远带去开会。

远远回来后,跑到爸爸背后“吱吱”地捏响了一个小玩意。

任弼时奇怪地问:“啥东西?”远远得意地亮出手里的东西――一只橡皮做的小老鼠玩具。

开完大会后,分地主的财产,村干部顺手给了远远这只“小老鼠”。

任弼时把远远拉到身边说:“我教你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还记得吗?”远远喜欢唱歌,爸爸一问,就高兴地唱了一遍。

唱完歌,任弼时对远远说:“不但要会唱,还要会做。

这个小玩具也属于农民,是斗争果实,这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应当送回去!”后来,在离开这个村庄时,任弼时还记着这件事。

他问远远:“那只小老鼠还了吗?”远远说:“早就还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嘛!”任弼时抱过远远,满意地笑了。

5、爸爸的检讨一个星期天,远远在住处附近的林荫小道上学骑自行车。

在车上,他歪歪斜斜,紧张得直冒汗。

这时,一位工作人员迎面走来,开玩笑说:“远远,倒了,倒了……”远远一听,更加慌张,一失神,摔倒在地上。

那人连忙过去扶他。

远远一看,腿上摔破了皮,又痛又恼,指着那人叫道:“你这人!你混蛋……”话一出口,远远就后悔了,立即低下了头。

任弼时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

他严肃地批评了远远。

第二天,他又亲笔写了一封信,请秘书送给被远远骂过的那位同志。

他说:“这是我的书面检讨,告诉人家,我还要向他当面道歉!”秘书诧异地说:“是你写的检讨?”“是的。

”任弼时心情沉重地说:“孩子骂人,大人要担负缺乏教育的责任啊!”他习惯地倒背起手,在屋内踱着方步。

又说:“领导同志的孩子不能有优越感,自视特殊。

我的孩子做了错事,我当爸爸的应认真检讨。

”6、“进城后我们更要注意节约”任弼时同志在他革命的一生中,不论是在夺取政权的艰苦年代,还是在革命胜利后,始终保持着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进城以后,他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他在城外休养时,对于用汽车很注意。

进城时,往往都是把好多事积在一起才要车。

他还注意节约用电,人在才开灯,人一走就立即关掉。

他那床直到逝世时还盖着的被子,是1935年长征时战士送给他的战利品。

有一件毛背心是他爱人陈琮英同志在延安时用一条毛围巾改织的,有的地方已经破了,在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想给他另买一件,他坚决不要,并说:进城后我们更要注意节约。

”7、“三怕”任弼时同志生前有三怕:“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他这种崇高的思想品格,为许多老同志所称颂。

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时,行政部门建议给书记处的同志每人做一套新衣服,穿着参加阅兵式。

请示弼时,他不同意,说:“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

”1949年,斯大林送来几辆新车,行政部门分给弼时一辆,他说:“不要去领,我那辆还可以坐,”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非常严格,经常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新国家,他说:“吃了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

”孩子们从学校回来,全部到大灶同工作人员一起吃饭。

他和夫人陈琮英的衣服穿旧了,就改一改给孩子们穿。

他教育孩子要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不能养成大手大脚的作风。

他还用毛笔写了“随手关灯”的字条贴在开关旁边,让孩子们注意。

8、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在任弼时的案头有一页令人难忘的日历:1950年10月25日。

这是他翻过的最后一页。

但这不是他生命结束的标志,而是他鞠躬尽瘁的纪念。

那是10月24日夜,患病在身的弼时工作了一天,晚上又同工作人员谈即将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问题。

直到深夜,他还在办公室查看地图,研究朝鲜战局。

明天——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向侵朝美军发起首次反击。

夜深了,夫人陈琮英进去对他说:“快休息吧,有事明天再忙不行吗?”他摇摇头:“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谁曾料到,第二天清晨9点,他就不能说话了。

他患了脑溢血,27日与世长辞。

有人说,他临终前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这不就是他的遗嘱吗?他勤奋不息的一生,就是无言的遗教。

由于监狱生活的折磨,弼时的身体始终没有强壮起来。

长征路上,他扶杖行军,在马上、担架上指挥战斗。

在延安时,他已患有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等。

中央决定让他作短期休息,但他实际上没有好好休息,还是坚持学习、看文件、调查情况。

后来他又同周恩来一起,协助毛主席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他的一生同中国革命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

弼时是一个废寝忘食的人,经常忘记自己重病缠身,1949年春,有一天他工作到深夜三点,警卫人员催他休息不成,又把医生找来,他却说:“现在你们俩的任务是休息,我的任务是工作,咱们各不干扰。

”医生一检查,他的血压高达220水银汞柱,脉搏每分钟110次。

医生只好命令他休息。

他还是满不在乎地说:“不会那么严重吧。

我的病是常年老病了,已经习惯,有了抗病力。

”了解他的病情而又内行的医生当然懂得,这种“抗病力”不能从生理学上来解释,而是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力量。

1949年4月,在弼时亲自组织和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他抱病参加了大会,并作了政治报告。

因为心力不支,报告只作了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只好由荣高棠代他读完。

这件事传达到基层团组织后,深深地感动和鼓舞了广大青年。

任弼时生前曾经说过:“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重担,能坚持100步,就不应该走99步。

”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