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doc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1.1 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1.2 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1.3 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课程设置应注重审美教育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来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
应该将艺术、文学等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之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接触不同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宽度。
由于国家教育体系和课程规划的限制,学校在安排主要科目时也可以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审美教育,如语文、历史和社会课等,在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魅力和力量。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各种审美因素的渗透和运用。
通过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献资料、音乐、影像等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艺术、人文等领域的美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审美材料和形式,加深学生对审美的认知和理解。
三、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活动是创造和体验美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美术、音乐、文学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体验美的魅力。
在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审美因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喜爱度。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不仅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成长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世界,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挑战的必由之路。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VS
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促进。美育教育可以通过艺 术手段和审美活动,丰富小学语文教 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 可以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载 体,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的拓展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拓展想象空间,丰富想象内容,提 高想象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文本的 深入分析和评价作者观点,能够培 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情感的疏导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抒发内心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THANKS
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图片等),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朗读和背诵优美的诗文,让学生感受 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语言感受力 和表达力。
课外阅读中的美育拓展
01
推荐优秀读物
向学生推荐适合年龄段的优秀 读物,引导他们阅读具有审美 价值的文学作品,拓宽审美视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 传承和弘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03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 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03
挖掘教材中美育因素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强化朗读和背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美等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培养 审美情趣。
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 的过程中,鉴别和评价不 同风格、流派和时代的美 。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细读、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提倡创作与表达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景、写人、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朗诵、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文艺演出,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 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审美的媒介,只有掌握了准确、流畅、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一些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学习,如文学史、艺术流派、文学名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提倡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引言美育是指以美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教育。
语文课堂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育的实施也应该在其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就语文课堂中美育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一、注重语文美感教育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让学生能够从语文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思想的美。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欣赏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
也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过的文学作品,开展文学作品的朗读、解读和评论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文学、艺术展览,提供外出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亲身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3.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展示其创作成果,并进行相互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美的乐趣。
4.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美的魅力,丰富其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注重语文美感教育,语文课堂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题材、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评价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而美育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和“美育”概念的界定美是客观事物身上一种正面的价值属性。
西方学者认为,美是事物的自然属性,美是某种客观精神实体,美是主观心理世界中的现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社会生活或关系,美在劳动与实践。
”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认知则是从另外的角度思考的。
从伦理学基础来看,儒家孔子以仁为美,孟子以充实为美,荀子以善为美;道家有老庄以真为美。
从美学起源来看,羊人为美,羊大为美。
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而体现出来的正面价值。
事实上,“美”与“真”“善”是融为一体的,三者缺一不成其为美,笔者这里不详谈“真”与“善”的具体内涵。
美育是把自然人外在方面的形式结构(审美客体)的成果和内在方面的“形式感”成果以情感教育的方式对美育对象实施教育的过程。
简而言之,美育就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与音乐、绘画、文学等美的形式相关的情感教育。
二、美育的必要性(一)古今中外,历史悠久中国和西方的古典美育中,有许多往哲先贤提出了著名的美育观点。
这些闪闪发光的思想瑰宝并没有随着历史的逝去而消散,仍旧有许多值得当今社会借鉴的地方。
西方的古典美育中,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的心灵教育,音乐教育,和身体教育;有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论”中强调的音乐教育功能;有罗马诗人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人教育”说。
无独有偶,中国的古典美育历史更为悠久。
正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在《庄子》天地篇中也提到天乐,俗人通过修道成为道人;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歌是文学美的高度集中形式。
孔子有“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引譬连类,感发意志),可以观(观风俗盛衰),可以群(交流、协合群体),可以怨(讽刺)”。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美的熏陶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可能是精神世界贫乏、空虚、片面、畸形的人。
的确,美育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们优美的感情世界、生活情感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育是人文内涵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学科,它所蕴含的内容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
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其工具性的一面,使得学生对语文无兴趣,不重视,更无从谈起发挥语文美育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以开放性、多元化、互动性为一体,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影视等都同属于艺术。
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也是语言和文学。
还原语文作为文学的本真,通过多种艺术的熏陶,感受语文中蕴藏的美的力量,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一、用音乐唤起美的共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音乐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也就因此而美化。
”“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孔子也曾说:“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以修身也。
”音乐是最能唤起心灵情愫的情感诱发物,所有美好的情感将在圣洁与纯净中得以复苏。
诗与音乐是最完美的结合体。
诗孕育出音乐,音乐滋养着诗。
本册所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鉴赏篇目都可谓是诗词中的佳作精品,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我们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品味平野星月的辽远空阔;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顿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超然豁达;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明白人间的至诚至爱;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感受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飘逸。
充满性灵的文字中透着生命的悲欢。
如何让学生感知其中的景致美、意境美、人情美,光靠朗诵难尽其妙。
若能在或激昂,或轻柔,或悲婉、或清新的旋律中,让音乐与文字互释互解,融为一体,不用过多的言辞,人间真善美将了然于胸。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却愈发地欠缺。
如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以达到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的效果,是当今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合理的美育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本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真实性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性的,而教师在授课中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文关怀性的语言是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和去发问。
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良好地开发。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与观察美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类似于美的质感和美的形态,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让美妙和神秘的形态跃然在纸上,从各种类别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等等中去启发学生的美育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不仅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注重选取优秀的音乐、电影、绘画、设计等等领域的作品。
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美学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开发。
当学生们在多样化的美学领域中接触到美,才能够从语文课程中加强其对美文化的感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自身的审美力,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识别美在不同的领域之中,真正地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
三、注重互动性教学的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配对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作者:陈小春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2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不能忽视美的教育。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从而使学生心灵受到净化,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一、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课文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是树立学生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加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但是要想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首先就要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这样才能使自己与每一位学生之间架起相互沟通和共同进步的桥梁。
“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孩子的学习、纪律等问题,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不同等级的划分:好的、一般的、比较差的……有时也会产生区别对待。
但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就要把学生放在心中同一水平线上,相信所有孩子都是美的,相信他们在教师的教育帮助下都会有好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的过程。
教师内心肯定每位学生都是美的,在教学中才会自然流露出对他们的热爱。
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
我从不对学生“恶言相向”,总是积极帮助他们找优点,给予他们鼓励。
在我对学生的赞美中,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积极向上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对学生积极的评价,要有技巧地去赞美,我想也是“美育”的一部分。
二、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
“大声朗读”能使学生体会文章的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恰到好处地领会它的气势、节奏和神韵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大打折扣,而教师通过大声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艺术修养,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地感知世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 1. 美育教育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和理解。
其次,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提升写作水平。
此外,美育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 2. 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老师可以通过朗诵课、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书法展览等活动,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 3. 美育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在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美好。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美育教育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陶冶。
只有通过深入的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语文教学美育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一、妙用导语——愉悦美一堂课语文课的导入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
因为要想传播美,就必须营造一种美的情景,美的氛围。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导语,以用美好的情感来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其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语文学习和思考。
正如心理学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精妙的导语如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并感受愉悦美。
我们语文课的导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也可以是一幅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一个蕴涵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如在教学《蔺相如》这篇课文时,伴随着音乐,我深情并茂的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驶入公元二千零六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踏上时空的隧道,来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去见识一下赵国的名将——廉颇、名相——蔺相如,感受在他们身上发生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领略他们至今还传颂的高尚情怀……这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探究,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伴随着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氛围之美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谐和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小学语文新教材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认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像中感受美、欣赏美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像、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和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想像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像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像,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边播放春雨的录音,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像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眯眯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
”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
”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顺唱歌的声音。
”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
”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
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
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
荷叶是夏的标志,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
让语文课充满美感
让语文课充满美感摘要:语文教育是充满美感的,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美感作用,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陶醉在语文乐园之中,从而增进知识,培养能力,滋润心灵,升华情感,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语文美感;感知体现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滋润心灵,升华情感。
教师语言要有美感。
做到抑扬顿挫、圆润动听、字正腔圆,清楚明白。
有时高亢洪亮、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有时委婉含蓄、风趣幽默、发人深省;有时逻辑严密、语句警策、鞭辟入里。
总之,做到声美感耳、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教师讲授内容要准确无误、趣味生动并要挖掘教材美感,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突出语文课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知识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来学习,字词句段篇及听说读写练都要体现训练的科学性,科学性要从生动活泼的课堂艺术性上体现出来。
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经典美文,经典美文体现出名家的风采,融文采、哲理、美学、情感于一体,这对学生的写作与陶冶情操大有裨益。
美文展现多彩的大自然,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缥缈,,或清新淡雅。
如《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体验美感,感受自然之美。
美文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情,古国文明,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令人自豪。
国土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
江南风光优美秀丽,北国山川雄伟豪壮,长江澎湃,黄河咆哮,喜马拉雅高耸入云,无不令人神往。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小学语文新教材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欣赏美
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和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过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边播放春雨的录音,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
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
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顺唱歌的声音。
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
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
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
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
荷叶是夏的标志,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练习表演。
读后,我出示小动物和小水珠头饰,请四名学生上台表演,并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茶叶时会说什么呢?接着我又问:他们分别说出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这时候,小动物们和小水珠都有什么心情呢?请同学们怀着这样的心情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个个都带着高兴、愉快和美滋滋的心情各自读了起来,当读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他们真的眨起了自己亮晶晶的。
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即兴表演,它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应该。
三、让学生在画中描绘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充满活力,要把行之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是促进其对语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限手段也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喜爱动手画画,在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享受了美,而且还创造了美。
教《画家乡》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家乡,并展现给大家观看。
他们个个画得很认真,谁都想把家乡最美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画下来。
有的画了海边,有的画了高楼大厦,有的画了村庄,他们用自己的笔描绘和设计了美丽、富饶的家乡。
学生在画中不仅能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活离不开美,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美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作品里面美的因素,运用各种有限的手段,使学生在美育中理解课文,在美育中进入课文的意境,在美育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在美育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