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25万地调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I
前言
本规范是结合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 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 1:50000 区域水文地 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在时空分布上具 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 3.3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而划分的若干区域,是一个具有一定边界和统一的补给、径流、 排泄条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 3.4 地下水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groundwater
本规范规定了我国各水文地质类型区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内容、要求及工作定额; 对采用的调查方法手段进行了统一要求;对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图件编制的原则、 内容和方法进行统一规定;提出了成果报告编写和数据库建库要求。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由调查规范正文和 3 个附件、1 个附录组成。 本规范中未涉及的内容,按照现有的相关专业技术标准执行。
1
引言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 1:200000 等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重点开发利用区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区,开展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 提高我国重要地区的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地下水资 源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专门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以及水 文地质学科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
前言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2005年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件批准下达。
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配套标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DZ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王佟、傅耀军、程爱国、孙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李洪。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1、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DZ/T 0 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197—2005 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T 0080—93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总则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重视,认真做好相应工作。
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规范篇一: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3总则3.1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新版)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送审稿)1 范围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勘查区、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查类型、勘查程度、工程量、勘查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是制订勘查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矿山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矿业权评估及转让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65-2010 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2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主要充水含水层main filling aquifer指在矿床开采条件下,对井巷产生充水量较大的一个或多个的含水层。
3.2 水文地质勘查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的野外和室内水文地质工作。
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勘探、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工作。
3.3 单孔抽水试验single well pumping test只在一个抽水孔中进行抽水的试验。
3.4 多孔抽水试验pumping test with multiple observation wells在一个主孔抽水,其周围设置若干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的抽水试验。
3.5 群孔抽水试验interference wells pumping test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抽水孔中抽水并在其周围布置若干个孔观测水位的抽水试验。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3 任务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 基本要求 6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 设计书审批 107 图幅调查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7.2.3 岩溶地区 147.2.4 滨海地区 157.2.5 内陆盆地区 167.2.6 黄土地区 167.2.7 红层地区 177.2.8 冻土地区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8 综合评价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9 图件编制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479.2 单幅图 4811.3 综合评价图 4810 数据库建设 4910.1 基本要求 4910.2 数据库内容 49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10.4 数据库格式 5011 成果 5011.1单幅图成果 5011.2区域成果 5112 成果验收 5212.1 野外验收 5212.2 报告审查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标准
总工办
2 引用标准
➢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2020/5/8
3.7 技术路线
➢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 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 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环境地质作为一个整体, 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
2020/5/8
总工办
4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1 4.2 4.3 4.4 4.5 4.6
勘探类型划分 勘探程度要求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 勘探技术要求 矿坑涌水量计算 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
• 第二类 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 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 第三类 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 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2020/5/8
总工办
➢
按充水方式划分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 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 矿层冒落带之上,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 隔水层(注)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 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
总工办
3 总则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勘探阶段划分及工程程度要求 勘查范围 超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 专门门性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 地质环境评价
技术路线
扩大延伸勘探
2020/5/8
水文规范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271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4158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197 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GB 5021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DZ/T 0080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 0215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MT/T897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8煤炭电法勘探规范3 总则3.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4个阶段。
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对于拟建小型矿井的井田,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可根据矿井建设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
各勘查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程度,详见本标准4.1、5.2及 6.1。
3.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做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就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得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与报告编写得基本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就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与报告编写、审查批准得依据。
2 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3 总则3、1 勘探工作得基本任务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得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与边坡得稳定性,或井巷围岩得岩体质量与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得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得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得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得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与勘探三个阶段。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得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得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得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得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得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与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得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与设计提供依据。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 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2 环境水文地质学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是指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勘查时所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包括地质勘查的目的、方法、技术和管理等方面。
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对于保障地质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一、地质勘查的目的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地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应根据勘查区域的特点和勘查目的,确定合理的勘查方案,确保勘查所得数据准确、可靠、科学,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二、地质勘查的方法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方法包括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
在具体的勘查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提高勘查效率和勘查质量。
勘查时应当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非破坏性勘查技术,并注意勘查的节能环保。
三、地质勘查的技术地质勘查技术是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核心内容。
在勘查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地质环境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全面了解地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评价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需要根据勘查数据的特点和目的,灵活应用统计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评价、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四、地质勘查的管理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管理是规范勘查工作,确保勘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在管理中,需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执行勘查标准和流程。
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人员管理,提高勘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地质环境综合勘查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勘查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勘查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是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措施。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标准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GB12719—1991)1 主题容与适用围1.1本规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规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3 总则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一、勘查范围1.勘查范围应适应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2.勘查综合利用已有的气象、地动、水文及地质其他资料,在勘查范围内完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任务。
二、勘察方法1.对潜水断层、挤岩破坏带、滑动层和节理的勘查,可进行反射地震、电磁、抽水试验等方法调查。
2.泥石流勘查,应收集源头、谷地、扇状、口状和防止措施等资料,利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得到有关高密度泥石流高度、走向及活动条件等信息,编制勘测报告。
3.地下水勘查,应组织流域观测、空间观测、钻孔调查等观测,进行水文调查以及水情测量,综合分析地下水库的空间分布和特点,编制勘测报告。
三、调查规定1.勘查编制的调查报告中应包含对整个工程范围水文地质条件的描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主要数据和结论等内容。
2.勘查报告需包含详细的指标、性质、类型、层次、检测原理及仪器设备等调查项目,明确调查质量要求。
四、调查成果1.根据勘查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完整的报告文件,并对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及推荐。
2.勘查成果文件按照设计标准的要求,形成报告文件,并用有效的数据描述和黑白图表示出来,配以计算结果分析,为技术决策、调查及审核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五、数据处理1.对勘查测量资料、土石调查记录、样品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统计数据。
2.从气象、地动、地下水情测量等资料中,导出水文地质体系,并形成相关数据文件。
六、审核要求1.审核负责人应熟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数据评价、分析及处理技术,具备独立设计及工程文书写作的能力。
2.应按照有关的施工规范及规定,检查、审核后审核结论,拟定施工方案,规划管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是一种综合考察技术,既包括水文地质工程,
又包括环境地质,可以有效运用有关科学技术,对地质环境状况进行综合
性的评价研究,为地质学、水利工程、防洪防台、矿业开发等活动提供有
效的技术参考。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应根据实际工程和地质调查
目的,选取区域性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技术,充分收集、分析、处
理和归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需要知道的信息,掌握区域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变化规律,为地质调查、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等提
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有效地进行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必须清楚完成
调查任务的技术要求,根据地质背景和调查的目的实施科学、全面的勘查,有效地完善各种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准确地测定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
境地质参数,编制完整、准确可靠的综合调查报告。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标准[详]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11主题容与适用围12规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总那么34.3任务44.4工作部署根本原那么45根本要求5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86.1设计书编制原那么86.2设计书容要求86.3设计书审批97图幅调查97.1根本调查容与一般要求9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117.2.1平原地区117.2.2丘陵山地地区127.2.3岩溶地区137.2.4滨海地区147.2.5陆盆地区147.2.6黄土地区157.2.7红层地区167.2.8冻土地区167.3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17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77.3.2遥感调查187.3.3水文地质测绘197.3.4地球物理勘探207.3.5水文地质钻探247.3.6水文地质试验25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267.3.8地下水动态监测288综合评价29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29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29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30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31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35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35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37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40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42 8.2.5供水安全论证44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44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459图件编制469.1编图根本原那么469.2单幅图4611.3综合评价图4710数据库建设4710.1根本要求4710.2数据库容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4810.4数据库格式4811成果4811.1单幅图成果4811.2区域成果5012成果验收5012.1野外验收5012.2报告审查51前言本规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根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性文件。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一、序言(前言)二、自然地理概况三、地质概况四、水文地质五、水量评价六、水质评价七、结论及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一、工作概况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四、矿坑涌水量预测五、矿区工程地质六、供水水源方向七、结论与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
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序言(前言)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
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158—19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就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与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就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与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3 总则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与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与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与勘探三个阶段。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与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与设计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
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工作内容应包括: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
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根据不同要求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的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钻探,有目的地布置必要的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以查明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3.7.1 有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程度不足,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根据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地区,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
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3.8.1 搜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试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的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
成果验收按批准的设计进行。
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的适宜性;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c.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包括报告和图件;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在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某些不足的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的编制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
根据下达的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
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
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当地政府的具体要求。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勘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4.4.1 基本内容a.前言: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程度;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c.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布置、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d.预期地质成果(包括专题任务的成果);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a.研究程度图;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c.水文地质略图;d.工程地质略图;e.工作部署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要求5.1 勘查区类型的划分:a.平原区;b.丘陵陵山区:包括部分平原和山间盆地;c.滨海地区:包括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台地;d.岩溶地区;e.黄土地区;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5.2.1 简单地区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现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等地区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5.4 各类勘查区需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应按表2执行。
a. 本着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原则,所规定的工作量指标应包括符合质量要求已有的各项工作量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设计部署各项工作;b. 勘探孔包括水文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两者所占比例可根据勘查区内的具体要求与研究程度差异确定;c. 勘查区进行了遥感图象解译的,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30%-50%;d. 总观测点数应包括地质地貌点10%,水文地质点40%,工程地质点30%,环境地质点20%左右,根据工作区情况灵活掌握;e. 1∶10万综合勘查可按表2工作量减少60%进行。
6 综合勘查技术要求6.1 遥感解译6.1.1 1∶50000综合勘查应充分应用遥感图象进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解译。
遥感图象一般应用航空象片与卫星象片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红外扫描或多光谱摄影。
6.1.2 遥感解译的基本要求a. 进行象片质量鉴定,搜集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资料,建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b. 以不同时间的大比例尺航空象片为主,结合应用不同波段卫星象片进行解译;c. 除运用最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有条件时,可采用假彩色合成,假彩色密度分割,影象边缘增强,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突出有效信息,以提高遥感解译效果;d. 应结合地面地质、物探资料进行解译。
6.1.3 遥感图象主要应解译的地质问题a. 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与地貌基本轮廓;b. 断裂及隐伏断裂、隐伏构造的位置及其富水的可能性;c. 外动力地质现象(滑坡、坍塌、泥石流、坡面冲刷、河流侵蚀、风蚀与风成堆积、冰川冻土、岩溶塌陷、地裂缝等)的分布;d. 泉点、泉群、泉域、地下水溢出带出露位置、地表水体以及河流、水田、沼泽地、盐碱地的分布;e. 古河道及浅层淡水的分布范围与可能富水地段;f. 各类地层岩性的分布范围;g. 地表水体污染情况,工业与生活废物堆放场地的分布。
6.1.4 遥感解译按室内初步解译、建立野外解译标志、室内详细解译、野外验证的程序进行。
在编制设计书前应完成室内初步解译,编制设计使用。
后三个程序的工作与野外测绘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