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与特征,并结合具体的购物环境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让学生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又由于新年刚刚结束,学生都有一些压岁钱,购物是三年级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因此一上课我就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并出示商品的价格:笔记本3.50元,让学生说说这本笔记本是几元几角,这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进行教学的,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易于接受。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从课堂上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在教学中再加以指导,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而且整个课堂气氛也非常的热烈,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十五,一张一角和一个五分写成1.5元。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以及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所创设的情境是《买书》,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计算错误。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粗心,不认真,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如《买书》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其实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购物情境来理解:3.2元+11.5元=14.7元有很多方法,(1)3元+11元=14元,2角+5角=7角,14元+7角也就是14.7元。(2)3.2元是32角,11.5元是115角,32+115=147角,也就是14.7元。(3)用竖式

计算,通过比较,发现(1)、(2)比较好理解,而(3)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打通了知识的迁移,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的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了。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因此当我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建筑物以及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与争议。我窃喜,火花的碰撞出来了,看来抛砖引玉的作用已经有了。但我并不急于给出最后的判定,只是说:“学完这节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就能判断出这些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

接下来,按照教案的设计,从欣赏开始,到多媒体课件演示,得出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结论,一切都上得比较顺利。学生都明白判断的关键在于:对折后两部分能否完全重合。然后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学生都非常快地判断“是”。当展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判断“不是”。我请认为“是”的学生上来折一折,看能否使两部分完全重合,通过一折一看,最后都统一了意见。我再引一句:“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这时一位学生很快地举起了一个等边三角尺说:“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又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讨论,也很快得出了统一的意见。

我看学生的判断能力都已经不错了,所以又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剪的时候故意做成一个邻边相差不太多的平行四边形)。

刚一举起,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确定吗?”

“确定!”

“好,请一个同学上来折一折,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

好几位同学刚开始时都信心十足,经过一番努力后,结果都低着头悻悻而去。后来他们都同意了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课后我思考了,学生其实对于这个平行四边形很有探索的兴趣,如果能每人都给一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让他们自己折,并互相讨论,相信更有信服力。而且最后还可以加一个拓展思考:怎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并让学生自己剪一个,这样才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却不会应用。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在教学中我设计情景以“哪条小鱼游的路线更长”这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与同伴讨论中得出结果。学生有了结果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意见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在教师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操作下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正确数出物体平移的距离,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对平移的距离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正确地说出平移的距离。

教师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

《住新房》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两位数,《新课程》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出示这样的情境:老师这两天搬新家,我了解到这栋楼有12层,每层有14户,你能帮老师算一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学生知道算式是12×14,我就让他们独立探究计算方法,汇报时有以下的算法:生1:14×1 0=140,14×2=28,140+28=168;生2:12×10=120,12×4=48,120+48=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