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高年级教学特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教材系列。

它以丰富的内容、清晰的表述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从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的全面性教科版小学科学囊括了小学各个年级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它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2. 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教科版小学科学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科学术语,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记忆科学知识。

同时,教材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3. 实践与实验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材中,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并通过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灵魂,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 启发式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2. 问题导向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倡导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教师要善于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 团队合作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倡导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包括观察力、分析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将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文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新课标文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教学建议2001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掀开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篇章,经过16 年的探索实践,小学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

2017 年2 月,期待已久的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 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7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继承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的颁布,将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科教育提出的纲领性文件,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

相比于2001 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课标有哪些新的变化,体现出哪些特点,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这些内容,将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

1、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是本次深化课改的关键词,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中,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报告中的六大核心素养都跟小学科学教学有关,其中关系特别紧密的是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

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主要是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方面,跟科学教学密切相关。

2017版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一次,但是有关核心素养的要求,都体现在标准的具体表述之中。

如对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重视,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等。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如何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教学呢?(1)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实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和证据,用证据和逻辑进行论证,从中获得结果,使证据和结果相协调。

浅谈培养小学科学高段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浅谈培养小学科学高段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浅谈培养小学科学高段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摘要:小学高段学生的思考能力、解次问题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对小学科学中的现象也已经有了基本的科学态度,能够合理分析,联系相关知识。

但是在小学科学教育当中,有此教师认为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虽然学生不熟练、不成体系,但是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清楚。

其实,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不重视的表现。

没有形成解决向题的能方观念,更设有做到对学生的全面提升。

高段小学生的教学应该有所转变,更多地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在小学科学中自主解决问题。

围绕这个宗旨,提出点培养高段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综合能力;高段一、引言新课程改革“科学技术教材规范” 中表示,小学生是利学教学的市场主体,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应该以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活动为主。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课堂过程中,老师将基础课程的猜想一设计一探究以及验证工作全部留给了小学生,而老师则始终以激励、引导、支持与赞赏者的身份,来参加学生的科学探素活动,并根据教学内容,让小学高年级段学生自由选用自己的科学活动方法加以练习和交流,让孩子们经过科学教育的基础课堂,深人地理解自然科学的奥妙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揭示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意义,并以此培养开展综合应用素质教育的能力。

本章将对小学科学高阶段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能力的基本训练加以分析,并希望为培养小学科学高一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能力提供借鉴。

二、小学科学教师对小学高段学生的培养作用小学科学教育有较高的科学性,是一个将各种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

对小学高段学生实施科普教育,可以有效训练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掌握并了解自然科学原理,能从小培养良好的科学思想,从正确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培养自己的整体能力水平。

在现代综合性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双轨教育体制下,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学校高段教学阶段,高度重视的只是语文与数学这两个基本学科。

而科学教育课堂,却被染上了语文和数学的颜色。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在教学活动之前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篇一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

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分析与对策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分析与对策

课程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分析与对策杜建伟(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小学,浙江宁波)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和科技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许多的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是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

针对小学生所具有的这种模糊的科学前概念,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前概念引导与纠正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景一:《运动与摩擦力》有学生提出摩擦力大小与快慢有关。

老师就问有多少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于是,老师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用实验验证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看看孩子的猜想是否正确。

该老师特别观察了“摩擦力大小与快慢是否有关”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有学生边做边说:“我怎么觉得小车越快测力计显示的数值反而越小了。

”接着,他们小组又重复实验起来。

汇报时,该老师有意地先读了其他三个小组的结果,数据认为速度快与速度慢的摩擦力相差很大,速度慢的平均只有2牛,而速度快的平均有5牛。

接着又读了刚才那个小组的数据,速度快慢时的摩擦力差异只有0.1牛,但他们仍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

(但我们知道摩擦力大小和速度无关。

)学生似乎已形成了“科学”的已有知识,即实验就是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他们在做实验时,即使有疑问,也要让实验数据去符合自己的猜想。

情景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出示一只玻璃瓶)能让这只瓶子发出声音吗?生:(上台演示)敲、吹。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是对现行小学自然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体现在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性质的界定,以及基本的思想和观念的确立等方面,因此,认识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理念,对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地位1.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现行大纲中的“自然”。

“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而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多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所谓“宗旨”,是指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面对儿童提出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科学课程将抱以极大的热忱,使儿童的思维得以展开,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找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得以保持和发展,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何有效评价一节小学科学公开课

如何有效评价一节小学科学公开课

如何有效评价一节小学科学公开课“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

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

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将更加全面,把儿童的主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来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

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教学《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们看到乱捕乱猎、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纷纷倒下,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到最后全部默默无声。

见此情景,我对学生们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

”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人。

如有段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对玩纸飞机成风,可多数人的纸飞机却飞不高,飞不远,热情与日俱减,这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时,我们恰好学习《纸飞翼》这一课,我给学生介绍了纸飞翼的常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如何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

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实验中高年级高阶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

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实验中高年级高阶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

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实验中高年级高阶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就笔者的小课题研究,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对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实验中高年级高阶思维可视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科学实验高年级高阶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一、什么是高阶思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所谓高阶思维,其实也就是高级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高阶思维(high order thinking)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关注学生系列能力的发展,如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及协作能力。

高阶思维能力的结果则表现为问题解决、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二、什么是高阶思维可视化?就小学科学而言,高阶思维可视化就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媒介物体)如: 个人探究、科学探究小组活动等,让学生运用善长的简笔画、示意图、文字、数字符号、动作、视频、声频等多种手段,界面直观、深入浅出地呈现自己决策(思考)、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的过程。

而小学科学实验中高年级学生高阶思维可视化是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通过独自探究、科学探究小组活动等载体让学生善于运用简笔画、示意图、文字、数字符号、动作、视频、声频等多种手段、界面直观、深入浅出地表现自己问题解决、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的过程,让生生间、师生间更好地交流、发展的过程。

三、技术支持下的高阶思维可视化:1、概念的提出:思维可视化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首先提出,“思维可视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科 学 探 究 目 标
6、得出结论
(思考与结论)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 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能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 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 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在具体情境中,能比较灵活地将所学知 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 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 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3、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 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 因其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获益;综合实践 活动、也会因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织而相得益彰,和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特别容易实现两者的互 动和整合。 同时在“实施建议”中还提到:“科学游戏、探究性 学习、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现场考察、科学辩论等,都 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课堂上学习科 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不应把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束缚 在实验室或教室这个时空有限的范围内,教室外各种真实 的问题情境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实施建议”中又提出“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课几乎与小学所有课程都有关联:它既可以为所 有课程的学习做贡献,所有课程也可以为科学的学习做贡 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重视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与数学的内在联系 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 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 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建 立热水温度下降的模型。 2、重视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 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例如让学生按科学探究 的过程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 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从“自然”到“科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之路

从“自然”到“科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之路

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9202020214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调整,如何培养适合现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小学科学课正在经历着不断的尝试与创新。

在小学教育中,不管什么课程,教育目标都是其核心,而要对课程进行改革,课程目标就要随之改变。

文本以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改革之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从“自然”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内容,进而对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科学教育的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再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人们开始反思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众多有志之士开始探索科技强国之路。

但是科学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学生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的培养才有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2001年,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对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更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是顺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举动。

总之,科学教育课在我国历经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才形成了现在完整的学科体系。

一、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内容(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所谓教学理念,是指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实际理念。

在小学科学课中,要想将教学目标从“自然”转变为“科学”,最先转变的应该是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课堂主体的转变上。

在新课程目标体系下,课堂的主体由老师变成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二)目标的转变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之中,老师没有将学科品德教育加以实施,只是单纯讲解知识点,这样便失去了小学自然课设立的真正意义。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中的星空观测与天文知识学习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中的星空观测与天文知识学习

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中的星空观测与天文知识学习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中的星空观测与天文知识学习。

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介绍了如何利用星空观测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文知识。

文章强调了观察、思考、实践和讨论在天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星空观测;天文知识;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实践能力引言星空观测是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文知识。

通过星空观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星星、行星、星座等天体,从而更好地理解天文现象和宇宙的奥秘。

同时,星空观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星空观测的方法和技巧(一)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和地点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和地点是观测星空的重要前提。

首先,你需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无云无月的夜晚,这样的天气条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观测星空。

其次,地点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好选择视野开阔、无光污染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周围环境对观测的影响。

在城市里,由于光污染和建筑物的影响,想要清晰地观测星空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选择一个远离城市、靠近自然的地方,如郊外、山区或海边,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确定了观测时间和地点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准备观测了。

找一个开阔的地方坐下,让自己的身体舒适放松,并注意保持身体直立,避免影响观测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保暖和防晒,因为夜晚的气温可能会较低,或者可能会有露水,所以需要适当的保暖措施。

当然,观测星空也需要一些基本的装备,比如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支架、天文望远镜滤镜等。

这些装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测星空,提高观测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和地点是观测星空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我们仔细考虑和准备。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观测效果,感受到星空的美妙和神秘。

(二)准备必要的观测工具准备必要的观测工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星空。

小学科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摘要】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科目,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将课外探究环节延伸至课后乃至家庭的学习体验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生活化的知识理解和技能习得。

为更好地实施小学科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融合策略,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中高年级为例,选择技术工程、实践探究、调查研究三种课型,建立基于现实需求、动手实践、调查记录的项目式学习任务,通过信函、学习任务卡、调查表等串联课内外教学环节,有效整合资源,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培育形成一体化。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外探究;课内外一体化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应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素养[1]。

为了提升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应注意通过课外探究环节来为小学生创造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而是需要在平时的不断实践中反复强化并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体系。

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中也提出:“在实验教学中要遵循学科特点,积极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广泛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2]。

因此亟须将课内外的科学活动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课内学习拓展延伸至课外实践中,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活动。

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开展现状1.缺乏重视,难以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于小学科学课的课外探究环节缺乏重视。

部分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探究作业布置时,存在较为随意,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对于相关探究作业的完成情况,在作业布置后,并无相关的反馈或师生交流环节,这导致小学科学课的课外探究环节难以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提升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2.缺乏引导,无法有效开展探究对于小学科学课的课外探究缺乏引导也是现阶段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习作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习作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习作编排特点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研究方式也
在不断变化。

因此,教材的更新和改革也变得尤为重要。

统编小学
科学教科书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材,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在小学阶段播撒科学的种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

那么,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有哪些编排特点呢?
1. 知识系统全面且合理
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知识系统全面且合理,根据学生认知发展
规律、社会科学知识需求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三方面因素进行编写。

在时间上分散布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认知内容等要素进行编排,体现学科知识在认知层次上的连续和递进。

2. 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观并重
教材编写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输送到学生头脑之中,更重要的是
通过启发式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辅导学生的技能、情感培养和价
值观塑造。

将同一主题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3. 教学教法多样化
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教学教法多样化,体现教育教学的柔性
和包容性。

教材不仅有文字和图片,并配有实验、案例和思维导图
等多种教学元素,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研究风格进行选择和巩固。

总之,统编小学科学教科书是一种全新的、多样化的课程教材,它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科学知识,更促进学生良好的
科学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

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

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结构、测评及培养方法,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对小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这一问题。

他们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科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结构,同时开发相应的测评工具,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发展特点,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供指导。

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关于小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小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的实际运用。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收集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小学生科学高阶思维培养的看法和建议。

访谈:对部分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小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结构的特征:研究发现,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结构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多样性表现在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多种多样;互动性表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能够激发思维的发展;发展性表现在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

影响因素:小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的培养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以及课堂氛围都会对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发展趋势:通过对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表现,我们发现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升。

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倾向于使用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高阶思维能力。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特点简介及教材分析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特点简介及教材分析

下册 各地民居的建筑材料
有趣的植物 身边的发酵食品 保护生物多样性
16
低年段教材设计
17
创新: 绘本风格的科学教材
童趣+科学性
18
19
问题情境
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 生活中的某个真实情 境,并以小学生观察 世界的角度,通过主 题人物提出问题,驱 动探究任务。
20
活动
围绕“问题情境”中 提出的问题,通过 1~3个层次递进的 活动,形成每节课的 中心学习内容,解决 问题,建构概念。
体现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 容。
7
教材设计与特色体现
8
问题 驱动
概念 转变
思维 发展
教材体系结构
9
以“单元——课——活动”的结构呈现学习内容。 教材逻辑结构:概念学习与探究能力发展双线索。 课型安排:常态课与专题课相结合。
课型安排
10
常态课:
由相关的一系 列活动组成。
四年级
养分藏在哪里
鱼鳍的作用
五年级
铁生锈的原因
冬瓜拱的力量
六年级
设计营养食谱
生态瓶的秘密
“设计与制作”课型
14
独立单元(如二下“我的玩具屋”、六下“小小设计 师”)+设计与制作课型
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的 迁移应用,从而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
年级
上册
下册
三年级
/
简易保温箱
天与黑夜里

下册:身边的动物、一起种蔬菜、动手做玩具、
位置和方向
教材内容的呈现
24
注重逻辑性。 单元内各课设 计层次递进, 具较强的逻辑 结构

小学生各年级科学学情分析

小学生各年级科学学情分析

小学生各年级科学学情分析简介本文对小学生不同年级的科学学情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年级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热情较高。

他们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索来研究科学,对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很感兴趣。

在研究上,一年级的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其科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依然较高,但可能开始逐渐感到科学知识的研究难度增加。

他们开始研究更多深入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简单的物质变化和动物分类等。

因此,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开始研究更加复杂的科学内容,如简单的生态系统和地球的构造等。

他们开始追求更深入的科学认识,对科学实验和观测更感兴趣。

在这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他们对科学背后的原理和规律有更多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通过小型研究项目和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近小学科学研究的结束阶段,他们对科学有很高的兴趣和研究热情。

他们开始研究更高级的科学知识,如简单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反应等。

在这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

六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科学研究和研究。

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欲望较高,对科学前沿和科学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挑战性的科学项目和实验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科学学情有所差异。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和发展。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理解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理解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理解1. 实验与探索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索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代科技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

小学科学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和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创造出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联系实际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和案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应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科学素养。

4.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的有效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

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思考。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实践与应用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实践和应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通过实践和应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结论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理解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索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注重实践和应用。

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2、方案(二)
A、试教中出现的问题
a、学生偷尝盐水
b、探究内容不够丰富 c、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意义不大,难度太大 B、分析原因及解决方法 a、将盐水换成食用碱水
b、改变水槽的大小、水的多少
c、去掉比较盐水与碱水的轻重 C、体会:降低了难度、增加了探究的机会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四、关于处理教材:
树立科学的教材观,科学组织和使用教材。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典型设计方案,是一种
教学建议。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材料。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本地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
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 设计新的活动方案。
教学方法上: 强调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评价上: 强调多元性和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科学素养的 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是教 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最佳的应是由学生提出。理由: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充分体现现代学习方式。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 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内驱力。问题来源于学 生自己,学生就会有更强的内驱力去探究它,学生探究的劲头 就会更足,兴趣更高,情感体验更丰富。
究的思路、观察实验的途径等功能增强了。在呈现形式上,
尽量不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有关的理论性知识,尽可能
使结论由学生自己研究后得出。同时,教材用留白的方式 “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 问题和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 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分析

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六年级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进起当你打开冀教版《科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教材,也许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插图少了文字多了,每课的页数增加了。

使用过高年级教材的老师,普遍认为难教、难学、难指导。

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高年级教材的特点,没有科学地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是主要的。

那么高年级教材有什么特点,又怎样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呢?一、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一)知识内容的特点高年级共4本教材,20个单元85课,知识内容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1.知识内容生疏。

高年级知识内容与中年级(三四年级)相比起码有三个变化,一是时间上由当代向古代变化,比如生物的进化是远古时代的事情;二是空间上由近距离向远距离变化,如太阳系、银河系、宇宙都是非常遥远的事物;三是物体的性状由宏观物质向微观物质变化,如病毒和细菌用肉眼是直接看不到的。

由于这些变化,很多内容远离教师、学生的生活,因此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比较生疏。

2.知识面较宽。

小学科学是启蒙教育,不要求学生掌握过深的概念,但知识面很宽,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科学文化(科学史)、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些内容。

如,六年级下册“风格各异的建筑”单元的内容,是集科学、技术、文化、环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内容。

3.知识开放性强。

高年级很多知识的外延是开放的,它的深度、准确性没有一个尺度。

如,五年级下册《克隆羊-多莉》中的活动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只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认识到什么水平,没有具体的规定,很难把握对与错、深与浅。

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知识,就象大海捞针一样感到很茫然。

3.知识的联系性强。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高年级很多知识是建立在中年级基础之上的,知识起点比较高。

比如“生物的繁殖”是在学生认识了“多样的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之后设计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好,或教师没有教过中年级的课,理解高年级的知识就会感到吃力。

由于上述原因,高年级教材内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难度较大。

为了缩小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减小知识的难度,教材一方面通过“科学在线”提供与探究活动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在正文中增加了活动“提示”、“资料”、“科学阅读”等栏目,通过图文资料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帮助。

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与中年级相比,减少了插图数量并缩小了图的大小,增加了文字量。

(二)教材编写思路的特点围绕四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一大亮点。

全套教材围绕四组统一概念这条主线来分别设计每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情况如下:(三)教材活动设计的特点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上看,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靠具体的形象思维,到了高年级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同时开始进入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

该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机。

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

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上看,中年级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基本能力。

进入高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如猜想与假设、设计活动方案、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分析现象、归纳结论、解释现象等。

教材活动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高年级教材活动设计有什么特点呢?1.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设计。

这类活动一般设计3~5个探究环节,如5年级上册《小苗的诞生》一课的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课的活动2“渗水比赛”,活动3“豆苗在哪种土壤中长得好”等都是按照“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的探究过程设计的。

这些活动思路清晰,重在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2)以某一探究的环节为主分层设计。

这类活动以培养学生某一探究活动为主,从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入手,按照一定的层次设计活动过程。

比如,5年级上册《根和茎”》一课的活动2“研究根的作用”,活动3“研究茎的作用”;5年级下册《溶洞里的钟乳石》一课的活动1“猜想钟乳石的形成”等都突出了猜想与假设,按照“阅读资料――分析事实――猜想与假设”的环节设计活动过程。

5年级上册《传热比赛》一课的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突出了设计实验方案,按照“思路指导――发散设计――集中形成” 的环节设计过程。

(3)按照逻辑思维的过程进行设计。

高年级很多活动内容是按照逻辑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

比如,6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的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是按照“比较――归纳――演义”的思路设计的。

教材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植物,比较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然后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再让学生运用形成的概念判断图片中那些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5年级下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的活动1“模拟化石的形成”,《溶洞里的钟乳石》一课的活动2“自制钟乳石”,重点突出了逻辑推理的形成过程,按照“模拟过程――分析条件――推理成因”的环节设计。

2.活动内容的设计。

(1)给学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活动内容如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就需要进行适当的铺垫。

高年级教材通过提供知识和思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提供知识比如,五年级上册《小苗的诞生》中的“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了帮助学生猜想,教材利用图、文字、标注筐的形式,提供了具体的知识内容。

除此之外教材中很多探究内容,都通过一定的方式,补充了必要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提供思路设计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但这些内容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此教材通过案例、概念图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思路上的帮助。

比如,五年级上册《传热比赛》一课的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电铃响叮当》等,教材利用图、文字、标注筐等形式提供具体的案例进行思路指导。

五年级下册《常见的矿石》一课的活动2“给矿石分类”通过概念图给学生提供分类的思路。

五年级下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的活动1“模拟化石的形成”,通过实验为学生提供分析、推理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过程的思路。

(2)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具有综合性注重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是本套教材的特色。

高年级比中年级的内容综合性更强,如六年级下册“奇妙的人体”单元的活动内容设计,主要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生活之间的综合;“宇宙与航天技术”单元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科学文化之间的综合。

除了学科之间的横向综合之外,高年级与中年级活动内容之间还存在着纵向综合。

(3)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具有开放性。

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探究活动由教师的具体指导向学生独立探究转变。

教师指导的会越来越少,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从五年级开始增设了10个“专题研究” 的内容。

“专题研究”从“任务导向”、“参考选题”、“研究案例”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思路。

学生参照研究案例,可以自己选择专题、设计方案、开展专题研究,这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非常有利。

二、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我们要做好高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就要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科学地进行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教材处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实实在在的收获。

但由于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

教材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满足一般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

高年级处理教材,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教材处理要坚持“固本求变”的原则“固本”就是要坚守本质的东西不变,“求变”就是从实际出发寻求合理的变化。

处理教材时,教学目标要保持不变,不能脱离教材的教学目标或设计新的教学目标,因为教材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惯性和系统性,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拓展,可以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目标。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当地的条件等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增删或重新组合,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教材处理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处理教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替换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用身边的、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内容替换教材中的内容。

比如,五年级下册《自行车》一课的活动2“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拖拉机是少见的,摩托车或汽车是常见的,所以可以用摩托车或汽车替代拖拉机。

再如,《落地生根》一课的活动2“帮助植物来繁殖”,教材中设计的是用月季或柳条、杨树枝、玻璃翠、半枝莲来扦插繁殖,对农村的学生来说用红薯蔓扦插更方便,对城市的学生来说石榴地下压条繁殖,改为空中压条繁殖可能效果更好,更有趣。

(2)补充法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不熟悉,为了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比如,六年级上册《能量控制》一课的活动2“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有一幅图是日光灯启辉器里面的金属片装置,可能很多学生不熟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补充说明。

教材中有些探究活动,可能缺少某些知识或技能方面的支持。

比如,六年级上册《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中的活动1“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变化”,教材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的关系。

如果仅通过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就得出结论,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四季的变化明显的特征就是温度变化,而温度变化又与太阳高度有关。

学生不理解太阳的直射和斜射对地面温度的影响,就难以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成因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补充有关太阳高度与温度之间关系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解决探究中的难点。

(3)调整法教材虽然渗透着教学策略,但它毕竟不是教案,教材中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也不一定与教学过程相符。

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科特点对课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教学。

有些植物内容,时间上可能与当地的气候不相符,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将课序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调整主要是考虑教学的需要,比如,五年级上册《根和茎》一课中的活动1“研究根的作用”,可以按照教材中“什么是根—-根的特点――根的作用”的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